首页 理论教育 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主要类型

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主要类型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学术界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将人才培养模式界定在教学活动的范畴内对其进行诠释,强调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使用这一概念。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扩大至整个管理活动的范畴内进行考虑。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管理活动的组织方式。广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目标模式、培养方案、实施条件、环境建设等。

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主要类型

徐 文 刘仁钊 杨德全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摘 要:论文阐述了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土行业范围的界定,以及我国国土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国土行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局限性,提出了新形势下国土行业“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以国土行业为主导构建“大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我国国土行业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国土行业 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结合行业教育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土行业范围的界定

(一)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于90年代中期。南京大学是最早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学校之一。目前,学术界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将人才培养模式界定在教学活动的范畴内对其进行诠释,强调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使用这一概念。他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方面按一定规律有机结合的一种整体教学方式。

(2)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扩大至整个管理活动的范畴内进行考虑。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管理活动的组织方式。

(3)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划定于教学活动与整个管理活动之间,将其界定为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而采取的某种标准样式和运行方式。

(4)关于人才培养模式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外延涉及范围的大小上,学者们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两类。狭义的外延范畴认为培养模式既不属于内容范畴,也不属于纯粹的形式范畴;既不属于目的范畴,也不属于结果范畴。其根本属性在于它是一种过程范畴,是对于培养过程的设计、建构与管理。广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目标模式、培养方案、实施条件、环境建设等。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课题把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所普遍认同和遵循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它以教育理念为基础、培养目标为导向、教育内容为依托、教育方式为具体实现形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特征与创新

1.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1)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者对所要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一般可以表述为: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某些素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包括知识培养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及素质培养目标。3个目标又可分解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结构。

(2)培养内容。人才培养的内容是培养者用来作用于培养对象的影响物。学校的人才培养内容是以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的,除了课表规定课程外,包括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生活中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因素。

(3)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过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依据人才培养制度的规定,运用材料、实验实践设施等中介手段,相互配合,以一定方式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因而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属性,它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等要素。

(4)培养制度。培养制度是指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人才培养制度包括专业设置制度、修业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类。

(5)培养评价。培养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

2.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1)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突出社会适应性与区域性,即根据社会需要,而且主要是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适应性强的专业,并使之符合所在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现阶段,在实际运作中我们尤其应注意重点发展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

(2)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重视课程与学生将来所从事工作的匹配性,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

(3)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已成为国内外高等职业院校的一个共识,但现实状况表明,其具体的落实和实践与要求和理想还有较大差距。

3.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人才成长的环境和路径涉及到各级各类教育。这些年来由于对教学媒体和技术手段过于关注,而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人才培养观念、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

(三)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知识、技能、综合职业素质之间的关系。一是作为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知识、技能的“必需、够用”已成为高职教育中把握理论教学的尺度。二是学生在基本文化素养、人文理念、知识修养等方面的素质都应具备。三是一味地重实践轻理论的作法也是不妥当的。因此,应处理好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关系,培养出具有较高素养和发展后劲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性化教育就是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全面发展是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它体现了社会和学校对人的发展的一般要求。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全面发展,因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定是有鲜明个性、生机勃勃的人。

(3)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注重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实践以理论为指导,但职业教育必须注重能力本位的教育体系,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职业教育模式,为深化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与课程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

(4)教与学的关系。职业教育从注重“教”,转向注重“教”与“学”并行的教育教学模式。

(四)国土行业范围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我国国土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其范围涉及到我国土地部门、矿产部门、海洋以及测绘部门。

二、我国国土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国土行业职业院校秉承国土行业专业型人才培养理念,学科分布相对集中,科研重点是行业共性技术,具有密切的行业领域产学研合作的历史。我国国土行业职业院校经过长期的发展,普遍具有行业背景强、办学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等特点,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的两次大规模高校合并,除少数行业高校仍隶属于原来的行业主管部门管理外,其余大部分高校划归教育部或隶属地方管理。划归地方管理以后,许多原行业高等学校在办学条件、管理体制、服务定位、资金来源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行业特色高校纷纷改变了原有的办学目标和宗旨,同时受资金来源和招生规模扩大的影响,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忽略原有行业特色,学科专业呈现多科性、规模性、非特色化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对行业的特色高校进行科学定位,鼓励其依托原有行业优势和特色,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区域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我国地矿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密切相关,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地矿教育事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一)近代地质学教育的开端(1895—1949年)

地矿学科是我国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1895年10月2日,清光绪帝御批官办的北洋大学堂(1912年更名为国立北洋大学)成立,矿务学门采矿冶金学科开始招生,开创了中国近代地质学的教育。1898年10月,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开学,所开课程有地质学、矿务学等。1909年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创办地质学门,1919年将地质学门改为地质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培养地质人才的院系。这些学校中相关地质专业的设立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发展。此后的20多年间,由于军阀混战,加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社会动荡不安,大多数院校纷纷南迁或停办,搬迁中的学校教学条件十分艰苦,基本上处于半停顿状态,培养的地质人才不足百人。在此期间,地质教育事业十分落后,地质工作程度很低,虽然在国外地质专家的帮助下进行了一些典型的地质基础调查工作,但具有工业意义的地质工作几乎没有开展。

(二)地质教育事业大发展(1950—1966年)

新中国建设伊始,战争留下的创伤满目苍夷,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作为振兴工业建设的矿业资源严重不足,制约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当时全国的地质力量与已探明的自然资源家底远远满足不了国家建设的需要。地质技术人员不足300人,探矿钻机仅有14台,可利用的矿产品只有15种,只有向全国提供年产15万吨钢、12万吨原油、3 200万吨煤炭、1.3万吨有色金属和66万吨水泥的矿产资源基地。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到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给在场地质专业留学生的提词是“开发矿业”四个字,标志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百舸争游、万马奔腾的新局面将以“开发矿业”为经济建设中的优先发展领域,地质教育事业因此迎来了大发展时期。

1950年9月1日,中国矿业学院(现为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在天津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唯一的矿业高等学院。1952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此后10年间,长春地质学院(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1952年)、河北地质学院(1953年)、西安地质学院(1953年)、成都地质学院(1956年)相继成立,为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一批中等专业学校,如南京地质学校(1950年)、昆明地质学校(1956年)、郑州地质学校(1956年)、赣州地质学校(1958年)等也相继成立,为我国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地质及相关专业人才。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里,为新中国工业建设提供了急需的矿产品原材料,保障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文革时期的地质教育(1966—1976年)

1966年6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全国掀起,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关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左”倾错误论点,炮制了一个教育战线的“黑线专政论”,全盘否定17年的教育工作。教育领域在“十年动乱”中,成为重灾区。各级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特别是一些学术上有成就的专家、教授,均遭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有的被迫害致残、致死。教育事业也受到严重破坏,不仅耽误了一代人,而且使教育质量急剧下降。高等学校由1965年的434所减为1971年的328所,减少106所。在“十年动乱”中,高等学校有4年停止招生(1966—1969年);1970年和1971年开始试点招收工农兵学员,每年只招4.2万人,后来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招收的学生大多数只有相当初中甚至不到初中文化水平,且学制由“文革”前的4~6年缩短为2~3年。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任务是所谓“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上“阶级斗争”这门“主课”,所以也没有学到多少专业知识。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地矿院校同样遭到严重的破坏,地质类人才培养处于停止状态,据统计这期间培养的地质类工农兵学员不到2 000人。

(四)改革发展时期的地质教育(1977—1999年)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教育真正被提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上。1977年6月29日,由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1977年10月5日,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从1977年起,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恢复统一考试制度。恢复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不仅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而且是对整个教育事业、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大事。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党中央对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和决策,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此后20年间,地矿院校和其他大专院校一样,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地质类专业技术人才。

(五)经济转型时期的地质教育(2000—2005年)

20世纪末期,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是1998年百年一遇的长江洪水,使我国遭到了2 500亿元的损失;二是1999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三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亚洲经济遭受重创。这些因素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困难。为了保持我国经济持久的发展,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514万人,比1998年增加46万人,增幅高达42.6%。大学扩招从1999年到2006年,短短7年时间,大学招生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每年递增50万人左右。2005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已超过2 300万人,比2000年增加1 071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

(六)现阶段地质教育(2006年至今)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这两个决定,为地质类职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力推进了地质类专业改革与发展。比如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在随后的几年中在招生、就业等方面十分火爆,但目前发展趋势表现为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毕业生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大多数本科院校、部分中专学校相继合并转行,特别是本科院校淡化了为行业服务的意识和功能,使地质职业教育陷于困境。而省办国土类院校、国土类高职院校虽然靠自身努力,但因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差,导致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现阶段我国国土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及案例分析

(一)国土职业教育行业分析

1.科学定位,继续凸显行业特色

保持行业特色是行业职业院校的生存之本。行业职业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传统和特色,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地质、资源勘查、测绘为特色的职业院校。纵贯该学校改革发展的历程,经过建校50多年来的办学积淀与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为国家地矿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具有奉献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与学校科学合理定位,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注重保持行业优势与特色,坚持为行业服务密不可分。目前,学校形成了发扬“三光荣”的办学精神、“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教育观念和“从严治校,从严执教”的指导方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生源质量好,教学水平高,就业渠道广,就业率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凝练特色,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在办学规模方面,国土行业由原来的按行业人才需求确定办学规模,调整为按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条件确定办学规模,职业院校提出了“积极拓展专业面,努力发展新学科”和“厚基础、宽专业”的专业和学科调整思路。在长期的学科专业建设中,职业院校一直将学科和专业建设视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工程,始终遵循“保持传统优势,突出学科特色,优化学科结构,拓展学科领域,强化学科融合,发展新兴学科”的思路,适时优化调整了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强了学科专业建设。

3.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行业特色高校必须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完美结合,从办学条件、管理体制、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教学监督与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以形成有利于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一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2006年,大部分职业院校面临省教育厅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因此,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分析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实施经验与问题,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创新、突出应用”的原则,启动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基础、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对全院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新的培养方案体现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很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要求。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行业特色高校中占有特殊地位,对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始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国土行业的特点,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重视实验室建设,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合理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发挥国土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结合专业建设,与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等合作,重点建设了10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此带动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是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校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了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一大批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成为学科专业的中坚力量。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的建设,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机会,搭建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青年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学研讨,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了教学水平、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国土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教学模式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实现了校企的双赢。

(1)基本形式。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教学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模式:送教上门。就是指职业院校把教学送到合作的企业,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多年以来,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与湖北省国土部门一直保持着“校企互动式”的合作关系,承担着国土系统职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再提高培训的教学任务。学校主动派教师送教上门,为企业职工培训排忧解难,同时根据企业生产的要求,结合生产实际解决一些他们在生产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测绘工程系近两年面向社会开展的培训情况一览表见表1。

表1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测绘工程系近两年面向社会开展的培训情况一览表

img10

第二种模式: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座。学院不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到学院进行讲座,让老师和学生及时了解行业信息。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测绘工程系近几年企业、行业人员到校开设讲座情况一览表见表2。

表2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测绘工程系近几年企业、行业人员到校讲座情况一览表

img11

第三种模式: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需要较多资金的投入,现在部分学校资金紧缺,制约着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但实训基地对职业院校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提高又是必不可缺少的。让企业成为学校学生的实训基地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不仅到企业进行了技能训练,而且为企业提供服务,这样的合作对双方都有利。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测绘工程系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见表3。

表3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测绘工程系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

img12

第四种模式: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为提高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技能实践水平,学校派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这种合作方式是我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一条捷径。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兼职或挂职,企业不需要成本的付出,学校为企业提供无偿人才支持,专业课教师为企业提供专业理论方面的支持。

第五种模式:以责任教师为主,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针对国土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和国土行业企业生产特点,在学校的专业教师中选用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责任教师,聘请行业能工巧匠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学院各专业教学计划的修改、制订。

(2)优势。

①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校企合作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社会化,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与人力支持,节约了成本,节省了人力、财力和时间。校企合作加快了人才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与企业一致,实现了校企的双赢目标。

②校企合作办学有效的整合了社会资源,节约了资金,解决了学校资源不足和企业人才不足的困难。为了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学校需要花巨资购置实习教学设备,但学校资金有限,校企合作办学化解了学校场地和设备不足的问题,节约了资源,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重复投资。

③校企合作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它不是简单的用工对接和订单式培养,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校企双方共同的利益驱动,努力创建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机制。

(3)局限性。

①目前我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不够。一是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责权不明确,缺乏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二是一部分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没有明显的优势,对企业吸引力不够。

②法制保障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民间状态,尽管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法律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法律保障措施不力。

③认识观念有待提高。一是企业对校企合作观念的认识,企业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校企合作的作用,只顾眼前利益。二是校企合作缺乏实质性互利的合作。三是学院的观念也要更新和提高。

④学校和企业不够积极主动,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

⑤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责权利等制度还不够完善。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式”培养的概念。按照学校与用人单位协商签定的合作培养协议(“订单”),将用人单位所需专业的在校学生,经过双向选择,与用人单位签定三方协议(学生、学校、用人单位)后,学院与用人单位实行“定向”培养(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毕业前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后直接到签约单位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既满足了用人单位需求,又拓宽了人才培养途径,丰富了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有利于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2)“订单式”培养的基础与来源。总结为两个需要,即一是学校为用人单位提供专门人才培养的热情与愿望,二是用人单位对紧缺急需专业(方向)人才和员工知识技能升级培训的需求。

(3)“订单式”培养的专业与形式。根据用人单位需要确定“订单式”人才培养专业与技能,学院负责培养单位需要的“订单班”和“订单式”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培养模式。

一是“预先签定就业合同”模式。学院在国土类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与内蒙地勘局、江西地勘局等单位充分协商,确定地质工作一线急需的岩土工程技术、工程测量、土地整理、土地规划等艰苦专业,并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合同,以“预先签定就业合同”模式培养国土类人才。地勘单位提供学生实习场所,选派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实习工作期间表现良好者,毕业后录为正式员工。

二是“定向班”模式。近两年学院与福建省地矿局、吉林有色地质局、新疆地勘局、广东煤田地质局等97家单位签订了地质、测绘、钻探、工程地质类专业共1 253人的人才培养订单,为产学结合教育搭建了平台。学院为订单数达到班级规模(40人左右)的单位独立建班,遵从订单单位的需要“定制”人才培养方案,“量身”安排教学内容,在订单单位以顶岗方式完成综合性实训教学。

三是“订单式”培养、“企业式”班级、“直通式”就业培养模式。就是指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开设专业,学生毕业后到合作企业工作。订单培养是目前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如2005年湖北国土资源学校与无锡赛斯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成立“赛斯班”,年招生200人。这种“订单式”培养、“企业式”班级、“直通式”就业,使校企双方的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学习与就业同步。真正实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毕业后,这些学生就可以“零距离”就业。

这种以“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地质类人才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岗位适应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的特点,学校欢迎,企业接受,学生拥护,实践中收到了明显成效。

(4)“订单式”培养的协议。用人单位、学院、学生签订“三方协议书”。各方要严格履行协议,根据协议,用人单位向学校提供培养费用。

(5)“订单式”培养的程序与管理。企业为学校和学生提供“订单式”培养实习等支撑,学生在校完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参加完顶岗实习任务,毕业时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学院负责学生培养与办理学生到用人单位就业的相关手续。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订单式”培养程序见图1。

img13

图1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订单式”培养程序

(6)“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校、企、生三赢。

一是学生赢。学生实训的机会增多,实训环境企业化,强化了学生职业技术的培养。学生真正具备了面向岗位群的就业技能,同时又有很强的针对企业具体岗位的技能。学生不但可以在毕业就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机会,还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学校根据地勘单位的用人需求和实际岗位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学校可充分利用地勘单位的人才、设备及其他地质工作条件,进行学生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乃至顶岗实习,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地质工作环境中,能尽快地掌握必要的地质理论知识、地质工作方法、技术以及手段。

二是企业赢。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全程参与到学校关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法及评估方法的确定等各环节中,甚至可以按照企业发展的要求实施对学生知识、技能、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培养,能为地勘单位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地质人才。这种“量身定做”的方式,能有效解决地勘单位招不进地质人才的难题。

三是学校赢。“订单式培养”模式有利于整合地质院校和地勘单位的资源优势,发挥地质院校直接为地质工作服务的功能,极大地调动地质院校、地勘单位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地质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校根据地勘单位的用人需求和实际岗位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保障了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推动了课程设置改革和课程内容改革,推动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7)“订单式培养”模式遇到行业内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地勘单位招聘人才必须经过人事部门笔试、面试这道“门槛”,直接导致校、企、生三方协议落空。由于目前地勘单位属于事业单位编制,一般由地勘单位向省人事厅提出需求人才的专业计划、学历要求、数量等,由省人事厅统一向社会发布招聘信息,并组织笔试和面试。如果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学生毕业不能通过省人事厅组织的笔试、面试,“订单式”培养程序的最后一道程序(单位就业)就不能顺利完成,“订单式”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是灵活度还不够,限制了单位或学生个人的发展。对企业而言,“订单式培养”过程中,可能在“订单学生”之外有企业更加需要的学生可以选择,或者企业发展战略转移,需要的是其他专业类人才,受到订单合同约束,必须按期接纳“订单学生”;对毕业生而言,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受到限制,通常要完成“服务期”才能换工作,影响了个人发展,比如出国深造、个人兴趣等原因导致改行等。

三是对于事业单位或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对人才有一定的需求,甚至可能非常迫切,但是需求数量有限,单独组班培养很不现实。从办学效益的角度来看,教学班级人数越少,教育成本就越高,若不接受“订单”,又将失去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信任。因此,如何在中小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有待探索。

案例 湖北国土行业职工培训举例

一、近几年湖北国土系统职工在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培训介绍

(1)湖北省地矿局职工培训(2007年在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举办土地整理培训班,包括学历培训、技能培训、文化素质等)。

(2)湖北国土局系统的培训(如阳新国土局、恩施国土局、荆州国土局、荆门国土局、襄樊国土局、公安石首等国土局职工2005—2009年在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参加土地管理基本技能培训;二调技能培训;工程测量培训;地质岩土等相关专业技术培训)。

二、职工培训效果

使技能操作骨干人员全面学习了有关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为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问题

(1)参加培训人员管理问题。因参加培训人员大部分年龄为30~40岁,在校期间能否坐得住、能否沉下心来学习是个问题。

(2)参加培训人员大部分为国土局业务骨干,如何处理培训进修与单位业务的关系。2007年曾经有个学员,到学校报到后,因单位催他回去完成某个测量项目,一个学期都没再来学校。因此必须处理好这个矛盾。

(3)学费报销的问题。通过2006—2009年对近100人的调查,湖北国土相关部门对报销职工培训学费规定不一样。

四、建议

(1)职业院校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

(2)国土单位及时选送人员到大专院校进行学习培训,并落实教育资金。鼓励职工参加更高一级的学历、学位深造,在学费上给予支持。

(3)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职工参加当前社会上举办的各种执业资格考试,对取证者进行奖励。

(4)对参加培训人员管理问题上,建议采取学校与国土部门人事教育科共同管理。

四、新形势下国土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土行业职业教育内、外部环境建设

1.文化建设

(1)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对教学场所的设置予以充分的指导,企业文化特色的课室布置、实训场所布局以及有品牌特色的学生着装、宣传栏、文化长廊、温馨标语等,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企业氛围,传递企业的价值观。

(2)校园文化进企业。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培训企业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活动,在企业中开展文娱联欢活动等,让校园文化走向企业。

(3)构建校企文化交融的育人环境。职业院校借鉴和吸纳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校企共建专业、共享人才资源,把企业管理方法引入校园。让学生体验不同的企业文化,了解将来从事的岗位。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实现了培育学校人与职业人的有效对接。

2.实验(训)基地建设

以增强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按照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创新性的标准,做大、做强本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软硬件条件,通过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建设,构建一个集“教学实训、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质量、多功能基地,满足专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培训需要。

3.“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教师团队建设

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思路,通过培养与引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结构指年龄、学历、学缘、职称、“双师型”比例、专兼职教师比例等)、教学能力和生产科研能力强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

4.课程体系

建立由国土行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从职业分析入手,将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为通用能力、职业基本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按照职业能力设计相应课程,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逐步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措施,强化教学质量动态评价和信息反馈体系,并吸纳地质勘探单位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修改、课程开发、课程教学与实训实习、教学评价等的全过程,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形成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全新课程体系。

(二)主要类型

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指在办学模式层面学校与企业的携手共建,由于各方面原因,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校企合作重点在于办学体制的创新,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是依靠行业企业办学,找准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深度合作。

一是更新办学理念,强调职业院校“以地方为中心”的办学行为,并积极争取企业在办学过程中的深度参与。比如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成立了岩土工程公司,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既出产品、又育人才”和“以产促教、以教促产”的功能定位。此外,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利用行业基础和职教领域的影响力,联合厚溥科教集团,牵头筹备组建地理信息学院。

二是校企合作的组织结构的设计理念,应健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组织领导机构建设,校企共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即校企之间联系纽带的建立和校内组织结构的开放性构成,校企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前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岩土工程公司拥有与学院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匹配的产品系列及经营方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院积淀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和“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

三是校企资源共享,校企共同发展。一方面,学院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国土行业企业选派在职职工,委托职业院校进行提高知识或技能的培训与考证,师资和教学内容可以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指定。如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在近几年,与湖北省地矿局、湖北省各县市国土局合作进行职工培训。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时,企业参与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校企共同制定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制度,如将企业管理等一系列规范引入学院的教学、管理、学生顶岗实习中来实施、运用,把校企合作的思想和理念转化为行为规范和具体操作,使办学模式的改革落在实处,发挥校企深度合作的效益。。

四是积极探索以企业需求为主的开放式运作环境。如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所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均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总人数的40%。

五是健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信息反馈机制。学校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教学调整。建立一个由学生、实习单位培训指导人员、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的信息反馈渠道,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利用自身的软硬件条件为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岗位培训提供师资和场地,帮助企业职工进行考工训练和各工种任职资格考试,从而提升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深度与广度。

六是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规章,保障校企深度合作顺利实施。比如在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与企业责权利的划分、合作的保障措施等。

七是建立起与企业需求“无缝链接”的职业培训模式。在职业教育与培训过程中,缺乏贴近生产一线的教学工作平台和师资力量,导致高级应用型人才缺乏。在新形势下,建立起与企业需求“无缝链接”的职业培训模式,以地方经济为依托,确定职业学校参与,引导企业提前介入,按市场运作机制整合科技、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几方面的优势,联合创建社会化、市场化、大众化的实验实训教学公共平台,建立经济联合体,为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职工提供岗前、岗位培训,构建终身职业教育模式。

2.专业共建人才培养模式

由企业“能工巧匠”与学校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承担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专业实训方案等的制定。

(1)根据企业需求,共建专业。如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下设立的地理信息学院,是在企业信息化浪潮和社会对技能型、复合型人才需求加大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学院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发与应用、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信息化管理、3G移动开发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学院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需求为根本、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将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理念与传统的学历教育体系相融合,着力打造华中地区最优的人才培养、实训及就业基地。学院致力于新就业形式下的教学改革,先后与武汉厚溥科教集团、中地数码等知名企业合作,进行学生行业培养及订单培养相结合,并与人力资源猎头公司合作,开通了北京、上海、杭州、大连、深圳五大就业渠道,与500多家IT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用人合作关系,所有人才培养过程完全按企业要求进行。

(2)共建实训基地。如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和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由企业出资金、设备,学院以企业优先选用优秀毕业生等方式予以回报。

(3)共建师资队伍。学院和一批企业建立了一支有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

(4)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3.以国土行业为主导构建“大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积极组织行业协会,转变政府职能到为企业、行业服务上来。职业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加盟到当地区域内的行业中去,形成“行业+企业+学校+政府”的新型合作模式。当地政府以服务、咨询、指导、支持和协调等职能而存在,职业院校为该行业提供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享受着该行业的资源。如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湖北省地矿局二级单位,一直得到省局的支持并共享湖北乃至全国国土行业的资源。该模式的特点如下:

(1)以国土行业为主,建立新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职业院校作为国土行业的一个理事单位,不定期参与行业的活动,随时了解国家关于该行业的相关政策、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将学生的培养纳入行业计划中,使人才培养有计划性。一是邀请行业中的能工巧匠、专家作为新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委员,为校内专业提供行业信息并进行分析、咨询;二是行业负责教师和学生的实习、实训的联系,并定期组织校企联谊会,在听取企业方面的意见后,参与指导学校的专业改革;三是新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为行业、职业院校、学生在订单培养的整个程序系统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及时解决行业企业、学生在“订单培养”中的困惑。比如学生在订单培养过程中对专业可能不感兴趣的问题,行业对人才的认识问题等。

(2)根据市场的变化,逐步修订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确定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才,共同制定现实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人才标准,并根据市场的变化逐步修订完善,以满足企业不同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为“订单”合同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3)改革国土行业事业单位用人体制。对于国土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和聘用人员按岗位发工资和津贴,这样,订单式培养学生即使不参加省人事厅组织的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也可能继续留在原来单位,保障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

(4)将企业岗位需求与学校专业设置结合起来的办学模式,学生理论学习与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比如2008年国家第二次土地大调查背景下,全国国土局、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测绘院、国土行业民营企业急切需要大量土地调查技术人员,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及时改变教学计划,把2006级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安排到湖北松滋市国土局、当阳市国土局、湖北国土测绘院、北京苍穹等国土单位实习半年,让学生熟悉专业技能与程序,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理论。

参考文献

[1]鲁昕.大力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汽车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2010-10-11.

[2]教育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基本情况[N].中国教育报,2002-7-30.

[3]潘晨光,娄伟.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人才形势与发展环境分析[J].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2005,3(23).

[4]陈高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台为核心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环境[J].河南教育,2006,01(9).

[5]李群.中国人才发展量化分析与预测[J].[2004-12-27].中国网.

[6]廖楚晖李志荣.政府教育投入对人才发展的影响[J/O].[2005-06-28].中国网.

[7]马思援.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和培训现场会召开[N].中国教育报,2005-8-2(1).

[8]鲍宗豪.科学借鉴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促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4).

[9]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O].[2004-12-3]中国高职高专网.

[10]郑国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职教论坛,2005,8(下).

[11]谢明荣,邢邦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J/O].中国高职高专网.

[12]徐挺,张碧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O].[2005-2-4]中国高等教育网.

[13]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O].[2005-2-4]中国高等教育网.

[14]教育部高教育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张健.探悉建立有效实施订单教育的内在运行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16]张昕.行业特色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8).

[17]普女女.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技文汇,2011(1).

[18]余建青.高职院校深入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人才培育,2011(3).

[19]赵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4).

本课题系国土资源职业教育研究会为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行业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分课题《国土资源行业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而设立的子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