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避免陷入僵化的模式

避免陷入僵化的模式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有些教师的课只有读而没有感悟,没有欣赏,欣赏的环节被黑板上花花绿绿的图画所代替,被教师的描绘所代替。应当明确的是,读仅仅是一种手段,感悟、欣赏才是目的。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闪现出的思维火花,就在“读”中被教师忽略了。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

五、避免陷入僵化的模式

我们在会诊中发现,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形式上的东西。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就兜圈子提问;为了师生、生生“合作互动”,就进行小组讨论;为了完成多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就开展许多活动,占用有效的学习时间。这表明,教师的思想已发生了大转弯,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很不容易。但与高效课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原因之一:有的教师将课堂教学改革简单地认为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为了上好一节课,大包装,大容量,形式多而杂,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恨不得把各种教学方法都展示一遍。一节课结束后,黑板上、讲台前摆得花花绿绿,甚至学生的身上也变得花花绿绿。不要说每天都这样上课,就是偶尔上一次,也够教师准备一番的。

原因之二:新一轮课改提倡探究教学,而有的教师把探究变成一种点缀,一种形式,总有一种贴上去的感觉,好像在完成一个过程、一道工序。程序的设计乍一看很有创新,细品味又感到缺乏深入的思考。比如,新课程提倡“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而有些教师的课只有读而没有感悟,没有欣赏,欣赏的环节被黑板上花花绿绿的图画所代替,被教师的描绘所代替。课题组曾听了一节高一语文公开课,课题是《归去来兮辞》,大纲规定为自读课,教材给出了几倍于课文长度的注解,本应让学生在识字释词的基础上,诵读感悟,体会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的高尚情操。但是,课堂上展现出的却是教师激情洋溢的范读、学生亦步亦趋的仿读与教师对课文意境的诗意描绘,把教学设计中“感悟、欣赏诗人鄙弃官场,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的任务没有真正交给学生去落实。应当明确的是,读仅仅是一种手段,感悟、欣赏才是目的。而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展示的是手段,目的则显得不重要了。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闪现出的思维火花,就在“读”中被教师忽略了。

为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程序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更不能虚拟情境。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与效率。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的课堂出现了把自主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变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有的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师缺少深刻的思考。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要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接受学习。对于这一问题过于片面化、绝对化,反而会丢掉传统中非常好的做法。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的整个环节中,而不是一种模式,教师追求的应当是最本质的东西。

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包含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吗?我们肯定地说,不一定。教学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受教师、学生、教材、其他课程资源、教学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课堂探究不可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各科课程标准给出了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是为了使教师有整体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包含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也可以只包含其中的部分要素,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条件来决定。

那么,是不是每节课都必须使用探究式教学呢?我们仍然说,不是。新课程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虽然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它比接受性学习方式要花更多的时间,而且有些内容也不一定适合于探究方式,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都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