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具有工学结合特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具有工学结合特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面向信息技术产业和以航空工业为重点的国防科技工业,面向提供计算机应用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对师资队伍的结构、知识、能力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有效支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

具有工学结合特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邱寄帆 银 河 张 强 王 津 张 宇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工学结合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要经过“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的多次循环。在进行网络技术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调研的基础上,与四川银海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签订了合作培养人才协议,创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从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的课程体系开发,形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团队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中,不断提高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能力,创建了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定的开发模式,探索了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高职课程改革之路,改革成效显著,得到了校地院校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发挥了应有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中,优化了教学内容,建立了校内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及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制定了配套管理办法,开展了以职业活动为向导、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教育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建立了激励机制与保障措施。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调研

通常,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一般要经过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课程开发三个阶段。首先,我们通过专业调研,具体摸清了以下内容:一是国家以信息产业为龙头带动工业化进程,二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航空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对人才的行业需求,四是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其次,通过专业调研,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专业定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工作能力,能在现代化生产第一线,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机网络组建、维护、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络技术服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二是服务面向定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面向信息技术产业和以航空工业为重点的国防科技工业,面向提供计算机应用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产业。

*荣获2008年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成都航院)企(银海软件)深度融合

2006年12月,学院与在川著名企业——四川银海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按照“1.5+0.5+1.0”的模式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施“定制”式人才培养;“定制”班的学生既是我校的学生,又是银海公司的准员工;银海公司的一线技术骨干以专业顾问和兼职教师身份直接参与该专业的各个教学环节;第三年学生将全部到银海公司顶岗工作实习;毕业后多数学生将直接在银海公司就业

四川银海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起源于国家“两弹一星”的摇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发展“军转民”事业在IT领域的重点支柱性企业,是一家专业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的国有控股的高新技术公司,是西南最大的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西部仅有的两家信息产业部信息系统集成一级资质企业之一,年产值超过1.5亿元,客户遍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

(二)校(成都航院)企(银海软件)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将能力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基本能力阶段、职业能力与素质阶段和岗位能力阶段。前一年半(即1.5)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由学院专职教师完成,银海公司等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技术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第二阶段的半年(即0.5)为综合性实训课程和职业素质训练课程,形式上以工学交替为主。这个阶段的专业技术课程主要由学院专职教师完成,而综合性实训课程则主要由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完成。第三阶段的最后一年(即1.0)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实习阶段。校内的生产性实训视具体项目,既可由专职教师完成,也可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校外顶岗工作实习则是以企业兼职教师指导为主,学院专职教师管理为辅;前半年为生产性实训或顶岗见习,后半年为顶岗工作实习,顶岗实习时间为半年至一年。

(三)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1.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应是“生产型”的,是以培养人为主旨的“教学工厂”,应突出其教学功能和学习功能,应为课程服务;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真实环境和项目工作,便于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应实现校企挂牌共建,以实现资源共享。2008年参与校内实训基地挂牌共建的企业有:银海公司、锐捷公司(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训室)、中兴通讯公司(计算机网络通讯实训室)、3M公司(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四川网音公司(计算机软件技术工厂)等。

2.师资。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对师资队伍的结构、知识、能力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结构方面,要求师资团队必须包含较高比例的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在能力方面,要求师资团队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职业能力、职业院校教学方法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设计能力等。

3.课程。首先,课程体系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其次,课程体系应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第三,课程体系应以由简单到复杂的系列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开发。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解决的问题

1.提供了最佳的育人环境解决方案。这种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学校+企业”育人环境,有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便于校企双方在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工作能力考核与评价、学分认可等环节实施柔性管理。

2.有效支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托是企业,是对应企业提出的真实工作岗位及其凝炼形成的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而这种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的完成必须建立在坚实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之上的。

3.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企业,有利于学生顶岗实习、实习与就业结合。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高职课程体系开发要经过“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的多次循环。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团队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中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能力,完成了从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的课程体系开发的全过程,成功开发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建了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定的开发模式,探索了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高职课程改革之路。

(一)指导思想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列课程组成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宏观流程为:岗位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具体流程的起点是市场调研,经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职业行动领域专家评审确认、学习领域开发分析、教学计划开发制定、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设计等环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第一次专业顾问委员会会议,头脑风暴)。审查专业定位和就业面向,论证并确定该专业所包含的岗位或岗位群,提供翔实的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以及每个任务的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劳动组织方式、与其他任务的关系、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实现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转换、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以及学习情境的设计奠定生产实际的基础。我们从企业专家提供的十余个岗位中,确定了网络实施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络应用工程师、技术支持人员四个工作岗位。

2.职业行动领域分析(第一次学院教学分析委员会会议)。对应岗位职责和具体工作任务,研究职业行动能力,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所能完成的任务,归类整合职业行动领域,凝炼出典型工作和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行动能力。

img19

图1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流程

3.形成职业行动领域专家评审表,企业专家确认,或提出建议(第二次专业顾问委员会会议)。研讨教学分析委员会归纳的专业典型工作及任务,职业行动能力,分析这些职业行动领域是否符合生产实际,能否覆盖本专业岗位群的所有职责任务?完成这些典型工作能否胜任本专业岗位群的所有工作?分析这些职业行动能力是否能胜任本专业所涉及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并提出修改意见和鉴定意见。

4.学习领域开发分析(第二次学院教学分析委员会会议)。分析学习者学习基础,列出学习者目前的文化基础课程知识点和实训项目,已经具备的能力,研究要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具备的职业行动能力,培养学习者的职业行动能力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训练的项目,形成专业技术学习领域。研讨各学习领域的三个要素(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学习领域课程总体结构)。

5.经过学习领域方案汇总、学习领域和职业行动领域对应关系梳理,即可确定学习领域的数量和内容。

6.专业教学计划开发与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由培养目标、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能力要素—课程设计—能力考核表、主干课程信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表、教学计划进程表、学时与学分分配表等内容组成,其中,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表是其核心内容。该表由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技术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选修学习领域等栏目组成。在专业技术学习领域中,四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是贯穿学习领域的主线,其他学习领域均服务于或服从于这四个典型工作任务。

7.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设计。进行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设计,是保证专业教学计划实施的重要步骤。一个学习领域由多个学习情境组成,一个学习情境的载体可以是一个案例,也可以是一个项目,或一件产品,载体的选取与确定至关重要,一个学习领域的多个学习情境的载体的实现应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特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团队紧紧依托行业企业,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网络技术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开发构建了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建立了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标准及课程标准,整个过程实现了由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的转换、由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由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换。

1.专业核心课程模块部分均为一体化课程或工学结合课程,其特点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融“教、学、做”为一体。课程内容均以项目为载体,或以任务为驱动。教学过程均在真实工程环境、生产性实训基地或实训室等场所执行。

2.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以4个典型工作任务(网络实施、网络管理、网络应用、技术支持)的实施贯穿其中,这4个典型工作任务就是在人才培养模式论证会上校企共同凝练出的4个典型岗位。也就是说,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和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3.综合实训项目中的4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持续时间为1年,课时量达420学时;生产性实训时间约半年,顶岗实习时间为半年到1年。

4.部分课程(如网络检测与监控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只需较少的课时即可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体现了“必需、够用”为度的理念。

(二)校内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及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建立

为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学院建立了校内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及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见附件12,略)。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切实落实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思想,完全实施了以职业活动为向导、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教育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课程。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

在开发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有很大比重,具有重要地位。在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企业兼职教师主要承担顶岗实习、综合实训等指导及部分专业技术核心课程的授课任务。

由于我们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共育,途径与方法得当,加之有众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训基地的有力支撑,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银海公司等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四)顶岗实习的实施与管理

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按照学院制定的顶岗实习工作流程(见附件15,略),严格执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见附件16,略)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教师工作职责(见附件17,略),确保了学生顶岗实习质量,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激励机制与保障措施

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及教师职业发展规划见附件19(略);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见附件20(略)。

五、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1.课程体系开发建立在坚实的校企深度融合基础之上。

2.四个载体与实际岗位高度匹配,为零距离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3.学习领域设计既强调能力本位,又强调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

4.方案的制定建立在可依托的合作企业、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具有初步改革方案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其实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按照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要求,以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项目(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制定贴近生产、贴近实际、能力本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十分复杂和精细的系统工程。此外,方案的实施还需要相关条件(基地、师资、课程等)、配套监控体系与保障措施作为支撑。唯此,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取得预期成效,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点

1.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创新。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团队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基础上,紧紧依托行业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准确定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所面临的职业岗位(群),系统进行了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校企合作,将我院创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3343’开发理论与实践”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模式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成功开发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工学结合、行动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创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模式,探索了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高职课程改革之路。

2.实现了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开发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紧紧围绕所凝练的四个具有覆盖性和职业针对性的典型工作岗位—— 网络实施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络应用工程师、技术支持人员而展开;在设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时,载体的选取依据从简单到复杂、从普通到先进、从个体到系统的原则,符合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3.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创新。课程教学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融“教、学、做”为一体;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或任务为驱动;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落实了校内一体化课程的质量保障与监控;充分发挥了兼职教师的作用,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占较大比重;实施了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实现了由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到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的转变;制定了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及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相关激励机制与保障措施。

4.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强。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紧紧依托了行业企业,因而具有鲜明的工学结合特色和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它反映并体现了行业和企业对网络专业人才的要求,是一个集先进性、职业性、前瞻性于一体,并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将发挥应有的辐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实践效果及推广价值

1.校企合作,成功开发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中,确定了教学内容,建立了校内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及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实施了以职业活动为向导、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教育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开展了顶岗实习,建立了激励机制与保障措施。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建设专业一学期六门专业课程完整的实践证明,我们所开发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先进性、职业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受到行业企业专家高度评价。

3.在充分借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方法的基础上,对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与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

4.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师多次在全国示范性建设院校相关会议、四川省教育厅相关课程建设培训班及学院教师培训大会上作专题讲座;先后赴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托普职业技术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等作专业开发与课程建设专题讲座、指导及授课,均受到高度评价和肯定。

5.在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交流中,我们的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模式得到职教专家和业内同仁的高度认可和一致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