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高职文秘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

论高职文秘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高职秘书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多沿袭、照搬普通高校秘书本科教学体系,或具有深厚的传统普通专科教育的印记。而要将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培养成符合上述要求的未来岗位合格的高等人才,课程设置上的改革是首当其冲的,也是最实质本质的部分。

论高职文秘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

刘伟琳

摘要:高职文秘专业以往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有创新思想,以特色谋求发展,以职业、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现代秘书人才。

众所周知,我国的普通高等秘书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高职秘书专业的教育则相对更晚。但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与发展,特别是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以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以迅速发展,高职秘书专业也因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局面。据人才市场调查并预测:秘书职业一直是近几年受人青睐的职业,也是未来十年最被看好的十大热门职业之一。但与此同时令高职秘书专业教育者值得思考的现状是:培养出来的大批学生“滞销”人才市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下。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看出除了社会大环境带来的竞争、压力外,高职秘书专业在培养现代秘书专业人才方面也一直存在着诸多自身缺陷。

一、高职秘书专业不能体现高职办学理念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一确立就应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这种差别不是层次、地位上的不同,而是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等的不同。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晚、成长时间短,经验不足,目前无论是在办学软、硬件上,还是在人才素质方面都未能形成、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优势与特长,尤其与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显出自己多方面的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不是要高等职业教育走普通高等教育的老路:求同存异,而是应在“异”上大胆探索、实践,在“异”上下大工夫。但目前高职秘书专业教育恰在此点上不能体现高职办学理念。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实际上表现出高职办学者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大胆探索、实践更不够,高职办学者必须在理念上充分认识:教育的本质不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进行人才的克隆,而是创设各种途径和机会对不同学生的各种内在潜能进行积极开发和引导,造就各种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作为多元教育中的一元,必须明白我们面向的是怎样的学生群体,培养怎样的人才,用怎样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高职教育应致力于开发学生在普通教育中被漠然处置或未开发的那些潜力,关注点应聚集于其优势智力(如操作能力)。高职与普通高校最大差别是它鲜明的职业性,它是为特定的职业群、特定的职业岗位培养专门人才,它是按职业岗位需要对未来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进行对口培养,突出其职业素质的养成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一专多能。高职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胜任能力,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是其教学特点,因此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比普通高校出来的学生能更快、更直接、更适应其职业岗位的需要,并能给未来的业主带来更直接、明显的劳动价值。而普通高校因是以学科的分类为专业设置的依据,其培养的人才非针对某具体职业岗位需要,学生在校有较宽裕的时间系统、全面、扎实地学习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较深厚、前沿的研究与成果,其未来的职业岗位较宽泛、长远、潜隐,既可能培养学术型、研究型、开发型人才,也可能培养经营型、管理型、技术型人才,因而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其劳动价值具有间接性、潜隐性、可塑性、长远性等特点。总之,高职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类型上各不相同,高职要办出特色必须在办学理念上旗帜鲜明,而针对目前高职秘书专业未能办出自己的特色、优势的现状,分析其根本正是因为模糊了上述的办学理念,甚至直接步普通高校的后尘。每年高职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的质量是否切合了社会的需求。凡办学理念清,定位明确,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方案都切合社会需求的,其毕业生就受社会欢迎,反之则不然。

二、课程设置保守、脱离实际,不能培育有特色的高等实用型、应用型人才

高职秘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表现出保守、模式化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普通高校秘书专业色彩。目前高职秘书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多沿袭、照搬普通高校秘书本科教学体系,或具有深厚的传统普通专科教育的印记。学生在校三年约80%的时间用于课堂理论学习,所学的二十多门课程,与普通高校秘书专业本科四年或专科三年所学的课程相差无几,即均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而其他约占20%的教学内容如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也与普通高校如出一辙。很显然,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要么千人一面、百校一面,而高职高喊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我们知道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多强调让学生学习,掌握全面、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在校约80%的时间用于课堂学习,而高职的学生其实践课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比例应在40%~60%以上,而理论课应远远少于普通高校,因为高职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有质的不同,高职培养的是行业一线的适应具体岗位的高等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故其要求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应以未来社会需求为目标,未来岗位需要为目的,强调专业学习的针对性、实践性、实用性,在一般人才要求的基础上,高职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等素质大致应是:①形成实际岗位应用能力必需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②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基本技能。③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在一线踏实肯干的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健全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体魄。而要将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培养成符合上述要求的未来岗位合格的高等人才,课程设置上的改革是首当其冲的,也是最实质本质的部分。笔者认为高职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体现、突出市场性、职业性、实践性的特色,而要保证上述特色的实施、形成,必须尽快成立一个高职文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其成员应由与本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行业、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有关专家组成,以负责审议专业设置、调整方案,审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指导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及监控专业教学质量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职文秘专业在诸如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科学而有特色,最终从实绩上凸显高职办学特色。

当然,反思现今高职院校之所以特色不鲜明,愿向普通高校靠拢或甘愿步其后尘,不可回避的一些客观原因是:一是教学资源薄弱,使高职自然走向低成本的理论教育。高职是一种投入成本较大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高职生对实践实习的需要决定了办高职必须花比普通高校高得多的费用,以建设教学需要的更多的实验、实训设备及实训基地。但高职招生收取的学费既要支付场地及人员费用,又要用于设备添置,在目前各高校招生规模下,是无法实现的。调查显示,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学杂费收入只占学校日常运转和人头费的一半左右。据某省的一项关于高职院校的调查报告反映,该省高职院校的财政拨款还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标准,一些从中专升为高职的院校,现在拿到的财政拨款还是1993年办中专时的标准。国家和省高等教育经费的安排,如生均经费、科研经费、专业和课程建设经费等,基本上也把新高职院校排除在外。可见,发展资金的缺乏,制约着高职硬件的建设,从而直接影响到高职特色的形成及人才的培养质量。二是观念认识不到位,社会上许多人把高职教育视为职高类的“次等教育”,是解决高考落榜生的一种通道,加之高职目前的办学特色不鲜明,且相当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目的上存在急功近利行为,甚至不顾办学条件,一味抢生源,只讲短期经济效益,故照搬沿用现成普高类模式既省时省力又迎合一些人盲目攀高心态。可见,高职文秘专业要在诸如课程设置等方面办出特色,还需解决以上诸多非专业问题,而这些其实也是阻碍、制约高职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落后于专业发展要求

据笔者本校的情况及近几年对其他高职院校的了解,现阶段高职秘书专业的骨干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且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文科相邻专业,尤以中文专业居多。诚然,这些教师在专业创办初期充当秘书专业教学主力无可厚非,有其特定历史必然与自身优势,但随着社会大环境的突飞猛进,职业就业岗位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这种现状已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其明显缺陷,不能适应21世纪秘书职业、秘书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一是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与专业需要相脱离。凸显重“文”轻“秘”,强“文”弱“秘”现状。二是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且教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教师往往既没有秘书一线的工作经历又没有行业一般的管理经验,充当的仅仅是专业知识、岗位经验的搬运工。近几年为了缓解这方面的矛盾,不少高职院校陆续引进秘书专业人员以充实一线,但这些教师虽专业理论基础较好,却不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就是缺乏秘书工作实践经验,多是校门出校门进,而一些院校从社会上聘请的少量秘书实际工作者,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或待遇、职位稳定性等原因也难以胜任、满足。除以上因素外,一些高职院校还因工作量、人员编制、学历层次等原因无法将受欢迎的、有丰富秘书职业经验的人员请上讲台。三是教学与科研相脱节。教学与科研应相辅相依,但目前的问题是要么有教学无科研,要么脱离教学搞科研。因为任课教师学术水平不高,所以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要提高高职秘书专业的师资水平,目前应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秘书专业教师尤其是主干课教师不应只是理论教育者,而应积极参与秘书工作实践或相关行政工作实践,以增强感性认识,把握业务技能,所在学校也应创造有利条件安排教师深入秘书工作一线,直接参与相关秘书业务实践。另外,国外发达国家较成熟的秘书职业教育经验我们也应借鉴,如美国要求秘书专业教师必须具有至少不低于5年的行业经验,美国国家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提出:“你没有给病人做过成功的手术,你就不要教学生怎样动手术”“你不是个出色的律师,你就别教学生怎样当律师”。二是注重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秘书专业教师队伍,改变那种谁都可以教却谁都教不在行的状况,引进、外聘一些具有“双师”素质的行家里手,或请经验丰富的秘书一线工作者开设讲座等,以改善师资结构,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并促进与行业的联系。三是秘书专业教师应多搞科研并以科研带动教学。只有重视科研工作,尤其是以课程为核心的科研工作,才能收到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的效果。科研内容除了围绕秘书主干课外,还应进行具体的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的研究。要将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践。

四、现有教材不能体现高职办学特色

自20世纪90年代始,有关秘书方面的教材出版了不少,但真正符合高职秘书专业特色、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教材却少之又少,更谈不上权威性的教材。存在的较突出问题是:一是专门针对高职的教材还太少,且教材编写没有全国统一教学大纲指导,内容上缺乏界定,要么失之过宽,要么失之过窄。二是教材注重灌输专业知识,脱离实际秘书工作,大段充斥理论论述,既缺少时代感又极少类似MBA那种典型的实案。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用过的有代表性的教材《秘书学》为例(方国雄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十五”国家级高职教育规划教材),其冗长的学术性论述令学生普遍感到枯燥抽象,较难感知与接受,新版(2003年版)虽变化较大(如将案例插入文章中且加大案例比重),但其内容仍然显得空泛陈旧,缺乏时代性、针对性,一些案例有明显闭门造车之嫌,代表性、说服力不足。三是教材缺乏纵向层次划分,一本教材往往标明既适用于中专、普专、职专又适用于本科及各类成教学院的情况并不鲜见,这显然模糊了社会对不同层次秘书人才的要求,也与秘书专业教育应分层次培养人才的要求相背离。四是教材缺乏横向类别划分,最突出的问题是常以公务秘书(或通用秘书)代替一切,这显然已不合现实,与国内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及入世后秘书职业的新形势不协调。五是教材缺乏完备配套体系。高职秘书专业60%多的课堂教学尚有固定教材,在授课内容、教学要求上多能做到“本上有账、心中有数”,但不低于40%的实践教学,至今因缺乏配套教材,仍不能规范要求,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如秘书实训,在一些高职院校只是流于形式,至今连实训的基本条件都不能保证。六是教材载体缺少多样性,秘书人才培养手段严重滞后于现今教育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目前的教材依然采用传统纸张印刷,多媒体、现代技术的应用少之又少,远远跟不上网络条件下日益开放的秘书职业变化及现代秘书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笔者认为要加快秘书专业的教材革新、建设,要注重以下几方面:一是注重加强教材内容的规范性。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秘书专业的主干课如秘书实务课程的教材内容制定出一个统一规范,以此作为教材编写的依据。二是注重加强教材纵横双向的针对性。应该根据社会对秘书人才的需求、秘书职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秘书专业教育的现状,分别编写在纵向上适合中专、高职、本科等层次,在横向上适合党政秘书、企业秘书、涉外秘书等教材,以改变一种教材包揽一切的局面。三是注重加强教材内容的可操作性。应该在阐述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把侧重点放在基本技能的介绍上,增加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程序、规范、方法、技术等内容,减少大而空;多而滥的原理、原则、特点、意义等内容,以凸显秘书专业课的实践性特色。四是注重加快教材修订更新的节奏。秘书专业课教材在编写修订时应及时将秘书工作的新趋势、新特点、新经验吸收进去,将秘书学研究的新成果吸收进去,以改变教材滞后于秘书工作实践的状况。五是注重加快教材建设的现代化步伐。除了进一步完善传统纸质教材的编写工作外,应加强多媒体教材建设,必须将电化教材的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另外,要加快统编、权威性教材建设的步伐,并防止教材建设中的种种腐败行为。

五、教学手段、方式单一僵化,不能培养学生实际的岗位技能

教学手段、方法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现代的秘书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多元化的技能,高职秘书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应尽量多具备这些技能,以实现毕业后直接上岗的目标。为此,高职秘书专业的教学手段、方法除尽可能地与秘书工作实践相结合外,还应创造并运用丰富多彩的适应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目前的高职秘书专业的教学手段、方法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单方面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双向交流和多维思考,缺少动脑、动手及综合技能的训练。如秘书学与秘书实务课,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有些教师虽然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但也较多地局限于简单的分析和套用理论的层次,未能充分发掘案例的特质和功能。按这种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往往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一塌糊涂,这与秘书学与秘书实务课程的实践要求相去甚远甚至南辕北辙,何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秘书专业课的教学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之外,还要大力提倡并创造性地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教学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采用纸上实验、机上实验、情景实验等形式,开展诸如文字写作与处理、办公设备操作、会议方案拟写与会务组织等情景模拟教学以及决策、协调、信访等为内容的实验教学。它要求学校应配备一定的场所、实验设施,教师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师生共同参与实验过程。现场教学法,就是通过现场观摩、社会调研、毕业实习等形式,让学生置身于秘书工作现场,从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电化教学法,就是利用录音、广播、电视、幻灯、电影等设备把各项秘书业务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它要求尽量贮备丰富的鲜活的音像资料,制作精良的直观的音像教材,建立完善的电化教学系统,并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这是秘书专业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在秘书学与秘书实务课的教学中。目前需要改进的问题是,案例的教学需创新,案例应真实典型且有价值,令人信服。

六、考核方法呆板陈旧,与高职秘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秘书专业人才,除了应具备明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外,还应该具有丰厚的业务知识和娴熟的业务能力,这既是秘书专业教育的目标,也是现代秘书职业迅速发展的迫切要求。高职秘书专业的一些主干课如秘书学、秘书实务课本身就承担着传播秘书业务知识、提高秘书业务能力的任务,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的考试,既应凸显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对教与学的方向起一种引导作用。但目前秘书专业的这些主干课其考试仍然沿袭传统单一的笔试,且一份试卷大体都有概念解释题、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几种固定题型,考试内容依然摆脱不了教材中的概念、原则、意义、特点等点面条框,就连案例分析题也是硬性、机械地套用理论模式。这样,教师照本宣科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考试前背背书本就能轻松过关。这种考试方式直接导致了教与学的惰性,与课程教学目标不相适应,必须下决心改革。笔者认为,秘书专业课的考试方法应灵活而多样,如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实践性考试。就是事先精心设计足够数量的涵盖教学内容且科学性较强的实践性题目,制成题库,考试前由计算机随机组合出试卷,让学生按要求完成各项考核内容,或模拟、或演示、或操作,主考教师随机打分。它要求考试现场环境能满足题库中每道试题的要求,最好设计成流程式考场并配备多位经验丰富的主考教师。二是阶段性考试。就是把原来单一的期末考试分解到各个阶段的教学之中,由教师设计一些阶段性考试题目,在一个阶段教学结束后让学生模拟、演示、操作,并计阶段性考试成绩,最后汇总起来作为课程考试成绩。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对前一种考试内容的分解,并可以与实验教学法结合起来。它要求科学划分阶段,既不能过密也不能过疏。三是综合性考试。限于软硬件条件或课程内容的制约,在采用上述两种方式还有困难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传统笔试与实践性考试或阶段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且两种考试内容的比例可以根据条件的变化随时调整。它要求笔试部分以适合于“纸上谈兵”的内容为主,如文书写作、会议方案拟写、案例分析等。以上这几种考试方式在实施中还需学校相关配套措施的支持,否则很难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董继超.普通秘书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

[2]董继超.秘书实务[M].北京:线装书局,2000.

[3]郑崇田,郝全梅,崔乃瑜.秘书实务概说[M].香港:雅圆出版公司,2000.

[4]扬硕林.秘书专业如何开展实验教学[J].秘书之友,2001(10).

此文发表于《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