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外教育与素质教育发展研究

课外教育与素质教育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及素质教育推进中,我国也适时地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课外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政策文件,对各地青少年课外教育予以规范和管理。即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校内或是校外,都是素质教育的广阔阵地。从以上分析来看,课外校外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

课外教育与素质教育发展研究

课题组

长期以来,青少年课外教育一直被看作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其主要活动内容也是为了配合学校教育的开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对青少年素质要求的提高,很多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开始认识到青少年课外教育的重要性。而在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及素质教育推进中,我国也适时地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课外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政策文件,对各地青少年课外教育予以规范和管理。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对青少年课外教育重新认识,将其实践创新纳入工作日程,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探索青少年课外素质教育的创新机制是必然趋势,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提供保障。

一、课外教育概述及与校外教育的一致性

课外教育是指中小学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对学生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课外教育在中小学有了较大的发展。[6]

与课外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的另一概念是校外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校外教育形式上的多样性使其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在表述上众说纷纭。[7]具体到本研究中的校外教育,则是指特定校外教育机构(包括综合性与专门性两类)开展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且是针对特定青少年所开展的教育活动,不是一种泛化的教育影响,以此来区别于范畴更为广阔的社会教育

综上所述,课外教育和校外教育除了领导机构有所不同外,在性质、特点、培养目标、活动原则、活动内容、组织形式、辅导方法、辅导手段等方面都是相同的,具有一致性。[8]我国近年出版的教育学专著也大都认为课外教育和校外教育具有一致性。[9]

二、课外校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人类自身追求完善与提高的愿望,使素质教育具有不同于以往其他教育形式的理念与内涵,它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的、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实现形式,是重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教育。[10]而要使素质教育真正得到贯彻与落实,就必须做到课内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即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校内或是校外,都是素质教育的广阔阵地。

从以上分析来看,课外校外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

三、上海市课外校外教育概述

作为我国校外教育机构的发源地[11],上海的课外校外教育始终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课外教育的创新与转型无疑面临着更新的挑战与更激烈的竞争。因此,归纳分析上海课外教育实践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当前的课外教育形势并由此做好进一步的发展规划。

(一)形式多样,凸显整合

适应青少年兴趣多样以及随年龄和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课外校外教育也应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教育活动。而在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开展和实施中,虽然形式不胜枚举,但德育、体育、科技教育等项目之间的互相渗透是近年来上海市课外校外教育的显著特点,“整合”成为其新时期发展的最大亮点。如徐汇区于2004年制订的“光启行动计划”,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融科技、艺术、体育、德育等各元素为一体,把“素质教育”还原到“大教育”的位置上,变之前校外活动的“几枝独秀”为现在的“春色满园”;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办学定位上努力探索公益性、娱乐性、开放性、覆盖性,着力彰显校外教育场馆在有效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扎实推进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坚持科技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有力保障了青少年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因地制宜,拓展阵地

近年来,上海市各区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有效调动了社会资源为校外教育所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校外教育机构与各类博物馆合作开展了“科普活动进基地”、“学校课程进基地”、“科普教育基地进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使科普教育基地真正成为中小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课堂、拓展视野的科学殿堂和学习研究方法的实践场所。

总之,开展青少年课外校外教育,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人格品质,不仅仅要靠各区、县的校外教育机构,还必要加强各种社会文化教育机构[12]之间的联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的协作意识,使青少年校外活动经验的彼此交流成为提高青少年校外活动整体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而通过各个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校外教育资源的统合也就有了可能。

(三)培育品牌,丰富内涵

作为发达地区的校外教育实践,缘于校外教育的深厚历史积淀、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以及国际大都市的开阔教育视野,上海市的校外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在全国的校外教育领域中名列前茅,而其中的品牌项目更是为课外校外教育增色的奇葩

首先,在青少年校外体育开展中,“阳光体育”是中小学生人尽皆知的品牌,通过参与各项体育活动,青少年的精神状态普遍得到改善,极大地增强了体质健康,更培育了他们团队协作、不畏艰难的良好品质。

其次,科技教育方面,创新大赛、明日科技之星、青少年科技节等都是名副其实的品牌项目,其从设计、策划到实施、总结的流程已日臻完善。同时,这些活动普及与提高各有侧重,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参与其中,他们在活动中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思维方法、学习能力都得到改善与提高。

再次,艺术教育方面,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更为引人入胜,如每年的学生单项艺术比赛、艺术展演、音乐节、戏剧节、舞蹈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民族文化培训”系列活动以及各艺术专业社团活动等,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课外校外生活,熏陶了他们的艺术情操,更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感知到真、善、美。

概言之,品牌建设正逐步扩大到课外校外教育的每个领域,而把每个活动项目都做成品牌正是课外校外教育实践者不断努力的目标。

以上,即是笔者对上海市课外教育现状以点代面的概括,虽不能涵盖上海市课外教育的全部内容,但笔者以为上述内容正代表和反映了当前上海市课外教育的某些共性,如将课外科、艺、体、德育等统一规划,融为一体,整合社会资源,拓展校外教育阵地,重视品牌建设,提升课外教育质量和内涵等,而青少年课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可分性以及与社会职能部门、与社区内其他组织机构的密切联系不仅反映在活动内容中,更体现在活动的组织、策划及实施的过程和环节上,并且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和学习社会的创建,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当然,除了以上所反映的正向特点外,上海市课外教育实践也揭示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课外活动的普及性问题,活动项目的创新、开发问题,活动氛围的营造问题,以及网络活动平台的更新、完善问题等,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提高。此外,课外教育的规划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课外教育项目(如科技、艺术、体育等)发展不平衡问题、政府投入不均衡问题,以及因课外活动形式的欠丰富而影响学生的参与问题等也亟待改善和解决。

四、进一步推进青少年课外校外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明确政府责任,完善管理体制

终身教育思想为引导,为学生创造“时时可学、处处皆学、人人善学”的成长环境,学校要主动融入社区,社区要为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支持;在素质教育的统领下,衔接校内、校外,共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此外,要在政府主导下完善校外教育管理体制。一是加强校外教育立法,提高校外教育地位;二是建立各级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切实推进校外教育的贯彻落实;三是完善校外教育机构设置及管理,要求校外教育机构设置到街镇,确保基层社区校外教育氛围的营造和工作的开展;四是加大经费投入和活动场所建设;五是坚持校外教育场馆公益性运行原则,把活动场馆真正还给青少年;六是加大评估力度,建立课外、校外教育专项督察制度;七是明确将校外教育列入政府工作计划,以校外教育的发展水平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八是积极进行课外、校外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探索,保障校外教育的活力。

(二)进一步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的引领作用

一是要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以校外教育机构为阵地,扩大其活动、培训、指导、整合的工作职能,将校外教育机构建设成为素质教育的风采展示基地和实践活动基地,为青少年提供更为广阔的活动时空;二是切实关注教育形势,顺应时代发展,加大校外教育机构转型力度,凸显其管理、指导职能;三是建立校外教育机构的督导和评估制度,提高校外教育质量。

(三)依托社会力量,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第一,拓展校外教育阵地,充分发挥各类场馆的育人功能,为学生参加校外活动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

第二,发挥各界人才优势,包括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等,充实校外教育辅导员队伍,为青少年提供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全方位的学习机会。

第三,开发、利用企业资源,为青少年提供多种实践途径和场所,同时,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校外教育的经费、场地等问题也可得以充实和改善。

第四,调动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如共青团、妇联、科委、文化局、体育局等,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统筹协调,强强联合,实现校外教育物力、人力、财力效能的最大发挥。

(四)优化素质教育环境,促进学社连携

学校与社区的合作要围绕积极投入、发挥优势、提升效能的标准来实施。具体地说,要考虑以下各项举措:

1﹒依托社区促进学校教育优化,改善办学条件,并通过大教育观的树立,在社区建设校外活动基地,打破制度化教育的封闭僵硬模式。此外,社区也可作为学校的实习及德育场所,并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13]

2﹒学校为社区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其丰富的人力和教育资源以及设施、场地等为全社区居民共享。具体来讲,需制定学校向社区开放的政策、制度,并从时间、人员、物质保障等方面予以细化,将学校向社区开放情况作为学校评优的重要标准等。

3﹒用好社区资源,将“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养成”的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使校外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满足青少年不同时间、空间的成长需求。

(五)实施二期课改,实现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工作对接

在二期课改背景下,通过校内外教育对接,推动校外教育与学校课程改革相结合,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深度重组。为此要切实提高学校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及校外活动的质量,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其次,中小学校要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安排,结合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校外实践活动排入课程表,切实保证活动时间,并做好具体组织工作。

(六)加强网络建设,创新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首先,当今时代,对于实现资源信息资讯的整合来讲,网络是极为便利的途径。为此,建立一个“上海市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资源网”的网站,并将该网站作为上海市青少年参与校外活动的信息咨询中心、各类文化教育机构的信息发布中心、个体积分管理中心及意见建议收集中心等应是予以考虑的重要举措之一。

再者,各地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应紧紧依托自身的人才队伍和资源优势,凸显领军功能,明确服务对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青少年在不同类型校外时间的选择倾向,积极创新适合青少年群体的各类活动;化机械的政策响应为主动的项目开发,并在与其他校外教育基地的经常性交流中获得彼此工作效能的提升。其中,尤其要重视青少年课外社团活动的开发,规范社团管理,借鉴香港童军的教育实践经验,改变当前社团设置不全、活动开展不精的现状。

(七)优化校外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校外教育科研水平

加强校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当前最需迫切解决的即是满足广大青少年校外教育要求,配足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考虑师资水平的提高。

对于校外教育人才培养,可在高等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开设校外教育课程,在硕士、博士学位的相关专业和学科中,设置校外教育研究方向,这在我国当前的师范教育中尚属空白,应配合校外教育的发展需要加以改变和完善。此外,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校外教育作用,吸引、鼓励他们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贡献力量亦是充实校外教育师资队伍的一条重要途径。

对于校外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来讲,要把未成人校外教育场所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教师岗位培训计划,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实现校外教育工作者能力的转型,即兼具活动、培训、指导、整合等各方面能力。同时,要在对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及师资现状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计划,避免培训与实践两张皮,做到以培训促进实践、以实践带动培训。而要达到校外教育师资队伍的优化,还要实现人才培养的最高阶段目标,即要通过实践锻炼、理论充实,打造既掌握先进校外教育理念,又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具备策划、整合、协调等综合素质的校外教育工作者,这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因此尤其要注重对具备校外教育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优化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校外教育科研水平也应同步提高,调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激发校外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保障校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课题承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

负责人:王懋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