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几个问题
翁 缨
青少年思想道德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上海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民族精神教育的课内体系,要突出学科的作用,特别要突出“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三类课程在民族精神教育上的侧重点,形成科学、合理的民族精神教育序列,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并取得实效。在课堂教学中,历史课是与民族精神最容易结合的课程之一。那么,如何将民族精神有机地、自然地融入课堂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历史课堂中还存在着一些教育误区。
一、民族精神教育概念化
所谓民族精神教育概念化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或者没有结合实际,而是教条地将民族精神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有的教师认为有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备课并不需要花多大力气,讲到某个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自然会信手拈来。
曾听过一位老师上“抗日战争”这节课。老师做了充分的准备,把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时令人发指的恶行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听得热血沸腾,一位男生甚至骂了一句粗话后嚷道:“小日本真不是东西!”边上立刻有人附和道:“报仇!”“打到日本去!”一时间教室里群情激愤。这时老师示意大家安静,同时说:“同学们,大家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为了祖国今后的繁荣和富强,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啊!”老师用这句总结性的话结束了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但显然,不少同学的心绪并未就此平静下来,有位同学甚至提到了日本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但却被老师用手势制止了。
笔者认为,这位老师在处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是有欠缺的,前面生动的讲述、图片的选择和多媒体的运用都是相当不错的,但最后的总结却太过简单和草率,缺乏针对性。这句话甚至可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很多章节套用,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哪一场侵略战争没有应验了这句话呢?也许学生在学鸦片战争时第一次听老师这么分析会觉得非常有理,但每一次列强入侵后都这样总结,学生会有什么反应呢?这能触动他们的心弦吗?这样千篇一律的民族精神教育太过概念化,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针对学生课堂上的反应,教师应该适时、恰当地把握好学生的情绪,进行积极的引导。比如这时因为有的学生提出了比较偏激的观点,还有学生提到了日本首相,教师不能充耳不闻、听之任之,不妨这样引导学生:“即使在那样的困境下,中国人民并没有被打垮,而是在经历了8年艰苦的抗战后,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虽然这段岁月已过去60多年,但我们没有忘怀、也不能忘怀。同时中国人民也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对以小泉纯一郎为首的日本右翼势力种种混淆视听、有悖和平的言论和行为,我们正通过外交途径予以坚决驳斥。所以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更应该学好历史、了解历史、不受蒙蔽,将来为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样的总结或许更具针对性。
二、民族精神教育“痕迹化”
笔者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现在的孩子对日本动画片趋之若鹜,让大人们难以理解。一天,一位爸爸看到电视里正播放他儿时爱看的动画片,就叫7岁的孩子一起来看,精美的画面、有趣的故事马上把孩子吸引住了。几次以后,又播放类似的节目,爸爸忙叫孩子,孩子却说:“我不想看了。”爸爸奇怪:“你觉得不好看吗?” 孩子摇摇头。“那为什么不看呢?”“因为看完后,你又要问我学到了什么?以后应该怎样做?”这就是孩子们不愿意接受的痕迹化的教育。
笔者认为,把一些原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默会的民族精神方面的内容,生硬地加以总结、提炼的授课方式就是民族精神教育的“痕迹化”。笔者曾上过这样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明清时期的文化”,讲到医药学家李时珍为撰写《本草纲目》而行万里、尝百草,历尽艰辛的过程时,初一年级的孩子们不禁沉浸于200多年前这位伟人不同凡响的经历之中。看着孩子们若有所思的神情,笔者问道:“刚才我们了解了李时珍的生平和成就,现在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从这个历史人物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优秀品质?”问题一出,刚才精心营造的气氛一下子给破坏了,有的同学开始翻书,有的面面相觑,更多的则埋下头,只有寥寥几只手举了起来,归纳出“勇敢”、“不怕苦”、“不怕失败”等几个答案。但这几个答案还不是笔者备课时在多媒体上准备好的理想答案,于是继续对同学们循循善诱,最后终于总结出了“不屈不挠”、“勤奋努力”、“有毅力”、“有恒心”这样几个词语,这个知识点就这样草草结束。
课后专家评课时指出,教师最后的提问是个败笔,因为总结和归纳不是不需要,而是要看场合。比如本节内容中可以请同学们归纳明清时期在哪几个文化领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人物,他们有哪些成就,有什么影响等。而笔者此时的提问却是不恰当的,同学们已经从先前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中感悟到了古代伟人令人景仰的品质,为什么一定要他们说出来呢?甚至一定要说得和老师预先设计的答案完全一致呢?稍稍敏感一点的孩子马上会联想到“又来了”。这不是对教育效果的反作用吗?这不是个别现象,虽然教师本身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李时珍的伟大人格,从而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痕迹化”的教育方式。不少教育家都提出教育的过程,尤其是德育的过程应该是无痕迹的,但目前在教育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会不由自主、不知不觉地将其痕迹化。
三、民族精神教育简单化
所谓民族精神教育简单化,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简单的数字罗列、图片展示、材料阅读来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如果说民族精神“痕迹化”是一种比较过头的、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教育方式,那么相反,简单化的教育同样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
一堂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课,教学内容是“文革”后期人民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进行斗争的情况。课中老师运用了大量图片资料来显示四人帮集团的嚣张恶行,尤其是其中一段视频资料显示了“四五运动”时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哀悼周总理、痛斥“四人帮”的情景,虽然画面有些模糊,但却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下课后笔者就近问一位同学:“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他想了想说:“‘四人帮’很坏!”这位同学的回答也许只是个别的,但笔者认为这堂课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段历史,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文革”是一场动乱,它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为此我们应该总结历史教训,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中走得更稳健。这堂课之所以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简单了。应该说,教师组织材料的能力非常强,材料也很有说服力,但可惜的是教师没有加以选择并把这些材料用恰当的语言有机组合起来,只是注重了材料的堆砌,而教师承上启下通过材料分析、引申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学生也没有机会通过分析材料或讨论来加深理解。这堂课的感觉仅仅像进入了一个“文革”历史的资料室,教师只是在不断地展示资料。
四、民族精神教育世俗化
在日常教学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民族精神教育世俗化或者叫民族精神教育应景化。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迎合当前形势而进行的比较生硬或者牵强的民族精神教育。前几年当上海赢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时,举城欢庆,媒体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语文课、历史课、思政课……只要是公开课,老师总能想办法将授课内容与申博联系起来。有一次,笔者与一位老师一同听课,这位老师小声对我说:“要是再听到‘为迎接世博会而努力学习’我都要反胃了。” 当然这里有玩笑的成分,但试想连听课的老师都感到这种联系令人生厌,学生会有积极的感受吗?
其实,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相应的时事进行教育并无可厚非,如同样是关于世博会的内容,就能够与“英国工业革命”一课相结合。英国工业革命成功后举办了首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这实际上正是世界上第一届世博会。教师授课时完全可以进行引申,当时的大英帝国之所以能举办世界上第一次如此盛大的展览,是由其当时政治经济等综合实力决定的。而上海能代表中国赢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也正说明了上海的发展,说明中华民族的崛起正日益得到世界的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历史与现实的比较自然地联系起来,学生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还会激起他们的一种民族自豪感。但如果这种联系是刻意的,甚至是牵强的,不顾授课内容,生硬地将民族精神教育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其效果就要大打折扣。现在中央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于是“此和谐”、“彼和谐”的声音又充斥于耳,这种应景式的教育千万别让我们的学生再感到厌烦了。
历史学科不仅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可以说民族精神教育正是历史学科的灵魂。多少仁人志士在千百年历史浪涛的冲刷中显现出英雄本色,又有多少懦夫小人永远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成为被唾弃的小丑。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生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看到太多的是非曲折、忠奸善恶。一个有责任心的历史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学到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更应该常常思考、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如何将民族精神教育更有效、更自然地融入历史教学之中,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上海市德育管理和研究实训基地推荐)
(作者单位:上海市娄山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