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学实验课程建设与创新能力培养

化学实验课程建设与创新能力培养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及连接方法。但笔者认为化学实验更重要的作用除上面的内容外,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学习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要。

▶3.3 化学实验课程建设与创新能力培养

姚晓红 姜家祥 王文先 陆贵顺

一、问题的提出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2.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当学生接触到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时,当看到各种新颖鲜活的趣味化学实验时,学生被吸引了,探究的冲动萌发了,好奇和兴趣产生了。

3.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中,要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重点,要自始至终,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细致地观察,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及连接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产生的多种现象,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全面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为进行科学的分析,获得准确结论奠定基础。在观察中还需要指导和培养学生捕捉瞬间突变的现象,如在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到达等当点时指示剂颜色变色的时间很短,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反复训练,培养学生的敏锐性。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看”,还要让学生“摸”(如反应中热效应的现象),“闻”(气体的气味,如氨气、二氧化硫),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4.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实验操作过程,观察实验现象,还要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分析。在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学生从具体、全面、深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产生质的飞跃。通过这种围绕演示实验进行层层设疑,不断深入思考分析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5.实验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学习和巩固实验操作过程,验证某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巩固学习的化学知识,提高实验的动手能力,使实验操作科学规范。还可以设计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知的物质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化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化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等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理解得更加透彻,应用起来更加灵活自如。

6.实验能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尤其是做学生实验时,常常会出现失败,学生也常常会因实验的失败而对学习丧失信心,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要善于利用不成功的实验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磨炼他们的意志,勉励学生正确对待失败,树立信心,耐心帮助学生寻找失败的原因,直至取得成功。同时让学生感悟,现在他们学到的每一点化学知识或实验结果,都是无数化学工作者和化学家不知经过多少次失败以后,才取得成功。以此来警示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但笔者认为化学实验更重要的作用除上面的内容外,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学习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要。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为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化学课程建设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下面介绍笔者的做法和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商榷。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创新自信心、激发创造热情、磨炼创新意志、优化创造品质。

2.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多让学生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历。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新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会设法突破现成的结论。

3.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或猜想,培养他们良好的直觉“习惯”。当然,猜想以后,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进行证明,即使学生猜想错了或不完整时,教师只能加以引导,绝对不能以讽刺、挖苦等手法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

4.设置探究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开放式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科学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设计,交流,反思,小结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5.关注社会、环境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鼓励学生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三、课程建设的内容

笔者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学习素养”培养的实践中进行了化学的课程建设和开发工作。笔者的课程建设分为:化学思维方法及技巧训练方面,有化学解题方法与技巧专题;化学学科思维方法专题等。化学知识的运用方面,有大气的污染、监测与防治专题;水资源污染、监测与防治专题;土壤的分析与治理专题;生活中的化学专题;微量元素的摄取与人体健康专题等。化学实验方面,有开放式实验专题;创新实验专题;实验开发与研究专题等(如下表所示)。

img35

(续表)

img36

我校开设的课程,根据不同的内容开设方法也是不同的,供不同层次学生自由选择。同一个专题不同年级的学生,研究的内容也有所区别,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和个性差异。

四、课程建设的成效与案例

在教学实践中我校积累了许多经典案例,下面介绍几个典型案例。

1.开放式实验

开放式实验主要是方法和内容上的开放,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规定的内容,也可以在多个内容中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下面介绍的是确定内容后进行不同方法研究的案例。

案例一 酸碱指示剂的制取

【问题提出】

三百多年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深紫色的紫罗兰遇酸后会变成红色。这一新奇现象引起了他的兴趣,经过深入研究,他终于发现了一直沿用至今的酸碱指示剂——石蕊。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在不同PH的溶液中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实验建议】

实验器材

酒精溶液(1∶1),浓硫酸,氢氧化钠,牵牛花、玫瑰、康乃馨、剑兰等花的花瓣,紫甘蓝、胡萝卜、青椒等,试管,移液管,研钵,胶头滴管,点滴板,漏斗,纱布,容量瓶

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

(1)配制PH为1~14的酸碱性溶液 先配制1mol/L,即PH= 14的氢氧化钠溶液,实验操作包括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等步骤。用移液管和容量瓶将此溶液逐渐稀释成PH= 13、12、11、10、9、8的碱性溶液。再配制PH= 1的硫酸溶液,实验操作同上,用移液管和容量瓶将此溶液逐渐稀释成PH= 2、3、4、5、6的酸性溶液。

(2)提取色素 取某种样品,在研钵中捣烂后,加入3mL酒精溶液,搅拌。用4层纱布过滤,向研钵中再加入2mL酒精溶液,过滤,即得到色素的酒精溶液,将滤液装在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贴好标签。另取一种不同的样品,重复上述操作。

(3)指示剂变色范围的测定 在白色点滴板的不同孔穴中依次滴入PH 1~14的酸碱性溶液,然后各滴入3滴色素的酒精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4)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色素在不同PH时的变色情况

img37

2.实验结论

(1)归纳本实验中各样品能否做酸碱指示剂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img38

(2)用自制酸碱指示剂测定待测溶液的PH。红萝卜皮浸泡液实测的结果是:

PH<6时显红色,PH 6~8时显紫色,PH 8~10时显绿色,PH>10时显黄色。

分别取PH为1~14的标准溶液10mL,分别加入14支试管中,各试管中加入红萝卜皮浸泡液(即酸碱指示剂)10滴,用橡皮塞塞紧,作为标准样品。在测定某溶液的酸碱度时,加入上述红萝卜皮指示剂,当发生颜色改变时,跟上述制得的标准样品的颜色作比较,就能确定待测溶液的PH的大致范围。

【拓展研究】

(1)能否利用滤纸来观察同种色素提取液在不同PH溶液中的颜色变化?如何操作?

(2)除了本实验中提到的外,在你的身边还有哪些植物可以用来提取酸碱指示剂?寻找并验证。

案例二 香精的制备

【知识准备】

香精是由人工合成的模仿水果和天然香料气味的浓缩芳香油。它是一种人造香料。多用于制造食品、化妆品和卷烟等。人类所合成的第一种香精是香兰素,它是由德国的M·哈尔曼博士和G·泰曼博士于1874年合成的。香兰素是天然香料香兰豆的主要成分。

人们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测试手段,对各类果蔬、食品饮料的香气香味进行测定后发现,天然食品及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香味,除酯、醛、酮等化合物外,不少是含呋喃、吡嗪、吡啶系列的衍生物。这些带氧、氮、硫等元素的杂环化合物,是近年来国外出现的新颖食用香精的关键材料。如奶油香味主要成分为丁二酮、丁位内酯和吡嗪类香料;坚果及花生类的香味主要是吡嗪系列香料;而肉类香味多半是含硫化合物。

苹果香精是一种青甜香味的果香型香精。传统的苹果香精以玫瑰香味来拟其甜香味,以乙酸苄酯、芳樟醇等衬托其青香,以异戊酸异戊酯、异戊酸乙酯作为苹果特征果香,再辅以乙酸乙酯、丁酸异戊酯、乙酸异戊酯、丁酸乙酯和柠檬醛来丰满果香。

乙酸丁酯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水果香味、微溶于水、能溶于乙醇乙醚和烃类,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主要用于火棉胶、清漆、人造革、医药、塑料及香料工业,也可用作萃取剂和脱水剂。乙酸丁酯的常规制备方法是以等物质的量冰醋酸和丁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经酯化反应制得。酯化反应是一个典型的酸催化可逆反应,所用催化剂可以是浓硫酸、磺酸树脂、固体超强酸、氨基树脂、杂多酸、硫酸铜、十二水合硫酸亚铁铵等。用硫酸催化的方法存在某些不足,如产品得率较低、反应产物处理手续繁杂、反应时间长。

【实验建议】

1.实验目的

(1)了解酸催化合成有机酸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回流分水、洗涤、干燥、蒸馏等基本操作。

2.实验原理

主反应

img39

副反应

img40

本实验中使用了过量的醇,并将生成的水分除去,以提高酯的产率。

3.主要仪器和药品

蒸馏烧瓶、球形冷凝管、蒸馏头、直形冷凝管、接液管、三口瓶。

正丁醇、冰醋酸、浓硫酸、碳酸钠溶液、无水硫酸镁、PH试纸。

4.实验内容

(1)回流分水 向250mL蒸馏烧瓶中加入14.4mL乙酸和28.9mL乙醇,边振荡边逐滴加入10滴浓硫酸,摇匀。加入几粒沸石,装上球形冷凝管、分水器,接通冷凝水。加热蒸馏烧瓶,使其中液体回流40min。

(2)分液洗涤 回流完毕,冷却。取下球形冷凝管,把分水器中分出的酯层和三口烧瓶中的反应液一起倒入分液漏斗中,用20mL水洗涤,分去水层。

(3)除去乙酸 向收集馏分的三口瓶中慢慢滴入10%碳酸钠溶液25mL,并不断振荡三口瓶,使产生的CO2逸出,并用石蕊试纸检验瓶中上层液体直到不再变红为止。分去水层。

(4)干燥 酯层倒入干燥的锥形瓶中,加入适量无水硫酸镁,干燥。(提问: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的目的是什么?)

(5)蒸馏提纯 将干燥好的乙酸丁酯转入一只干燥的50 mL蒸馏烧瓶中,使用干燥的仪器安装一套蒸馏装置,加入沸石,蒸馏,收集124℃~126℃的馏分,详细记录蒸馏时馏出物的沸点。称量产物质量,计算产率。

5.注意事项

(1)水不回流到反应体系中就不要放水。

(2)反应终点的判断:分水器中不再有水珠下沉,水面不再升高。反应大约需要40min左右。

6.主要试剂及产品的物理常数(文献值),如下表所示。

img41

7.思考题

(1)反应中生成的水如何除去?

(2)计算反应过程中应分出的水量?

案例三 84消毒液的漂白、消毒效果的探究

【问题提出】

消毒剂是指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的制剂。它不同于抗生素,它在防病中的主要作用是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从而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人们常常称消毒剂为“化学消毒剂”。

消毒剂按照其作用的原理可分为氧化型和非氧化型两大类。氧化型消毒剂主要是通过破坏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核酸而发挥作用。非氧化型消毒剂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的正常生理活动达到抑制或灭杀效果。次氯酸盐等氯制剂属于氧化型消毒剂。

84消毒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因其价格低廉、高效而被广泛用于医院、家庭、公共场所消毒。84消毒液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是次氯酸钠和表面活性剂的混配消毒剂。84消毒液广泛用于餐具、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可杀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等,并能杀灭肝炎病毒。但它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浓度较大时对人的呼吸道黏膜和皮肤有明显刺激作用,对物品也有腐蚀和漂白作用。那么,在使用中保持怎样的浓度较为合理呢?其浓度与漂白、消毒效果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实验建议】

实验器材

烧杯(若干),试管(若干),84消毒液,蒸馏水,粉红色棉质布条,有色化纤织物,鸡蛋清溶液。

实验过程

实验准备

取原消毒液,分别与水按体积比1∶25、1∶100、1∶200进行稀释,得到三种不同浓度的稀释液,待用。

实验1 不同浓度的含氯消毒液漂白性质的探究

1.含氯消毒液对粉红色棉质布条的漂白作用

取4只烧杯,分别盛30mL原液及三种稀释液,并依次编为1、2、3、4,将形状大小相同的粉红色棉质布条投入4只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记录于下表中。

不同浓度的含氯消毒液漂白有色棉质布条的比较

img42

2.含氯消毒液对有色化纤织物的漂白作用

仍取上述4种溶液30 mL于4只烧杯中,放入形状大小相同的有色化纤织物,浸泡20min,观察现象并记录于下表中。

不同浓度的含氯消毒液漂白有色化纤织物的比较

img43

实验2 不同浓度的84消毒液消毒杀菌性质的探究

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无法观察84消毒液杀菌的情况,根据化学和生物中所学过的知识可知,消毒杀菌就是使细菌蛋白质变性的过程,利用鸡蛋清做实验,根据蛋清中蛋白质变性的现象,来定性比较不同浓度的84消毒液消毒杀菌的效果。

分别取2mL鸡蛋清于4支试管中,试管分别编为1、2、3、4,然后再滴入原消毒液及3种稀释液,振荡,静置15min后观察现象,将结果填入下表中。

不同浓度的含氯消毒液使蛋白质变性结果的比较

img44

实验3 光照后不同浓度的84消毒液杀菌和漂白能力的比较

阅读84消毒液的产品说明书,发现产品应避光保存,为探究不避光保存的84消毒液的性质,仍从漂白和杀菌两方面对经过光照8 h后的84消毒液进行对照实验。

取原消毒液,光照8 h,再分别与水按体积比1∶25、1∶100、1∶200进行稀释,并将4种溶液依次编为1、2、3、4。

(1)进行棉质布条的漂白实验,将结果填入下表中。

光照8 h后不同浓度的含氯消毒液漂白有色棉质布条的比较

img45

(2)按照前面的方法进行光照后“84消毒液”消毒杀菌的实验,将实验现象填入下表中。

光照8 h后不同浓度的含氯消毒液使蛋白质变性结果的比较

img46

案例四 催化剂的探究

【问题提出】

催化剂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据初步统计,约有85%的化学反应需要使用催化剂。例如,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需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氨氧化生成一氧化氮的工业生产,必须依靠使用优良的催化剂来实现。所以对催化剂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或触媒)。

【实验建议】

实验仪器和药品:

温度计、两只蒸发皿、8支试管、胶头滴管、铁架台、铁圈、石棉网、酒精灯、分液漏斗、锥形瓶(配两孔塞,分别用于插入玻璃导管和分液漏斗)、水槽、1 000mL大量筒或大塑料可乐瓶、托盘天平、玻璃棒、3% H2O2溶液、合成洗涤剂、MnO2、小块新鲜猪肝、铁粉、硫粉、乙酰苯胺(CH3CONHC6H5)、1 mol/L FeCl3溶液、1 mol/L CuCl2溶液、酒石酸钠钾、氯化钴晶体。

实验过程:

1.催化剂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1)在两支清洁试管中各盛5mL 3% H2O2,并滴入3滴合成洗涤剂,先观察是否有气体放出,然后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MnO2粉末和一小块新鲜猪肝。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证明________是催化剂,能增大反应速率。

(2)在常温下,把铁粉15 g跟硫粉9 g均匀混合,观察铁粉跟硫粉是否发生反应。另取铁粉15 g跟硫粉9 g均匀混合,先加入8mL左右水,充分搅拌,再加2mL左右水,直到能做成团子为止。把团子放在蒸发皿中,在团子的中央插上温度计,静置,观察温度的变化,10min后温度达________℃,再测量硫粉和铁粉混合物的温度达________℃。这说明水是________,能________化学反应速率。

思考:如何用实验证明铁和硫已经发生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

2.负催化剂能减小化学反应速率

在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盛有10 mL 10% H2O2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CH3CONHC6H5(乙酰苯胺),并使之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滴入1mol/L FeCl3溶液5~8滴,可观察到未加CH3CONHC6H5的试管中有;加入CH3CONHC6H5的试管中有________________。说明乙酰苯胺能________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说明乙酰苯胺是________。

3.催化剂和助催化剂

有时,一种催化剂不太活泼,若加入微量的本身无催化作用的物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大大增加,这种微量物质叫做助催化剂。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使用铁催化剂(54%~68% Fe2O3、29%~36% FeO)同时,还加入2%~4% Al2O3,0.7%~2.5% CaO和0.5%~0.8% K2O,使催化效率提高一倍以上,但添加的Al2O3、CaO和K2O本身并没有催化作用。下面做一个铜离子与铁离子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共催化作用的实验。

a、b、c三支试管中分别盛有5mL 8%(3%~6%)H2O2,分别滴入3滴合成洗涤剂,a中滴入2滴1mol/L FeCl3溶液;b中滴入6滴1mol/L CuCl2溶液;c中滴入1滴FeCl3与2滴CuCl2溶液,并摇振使其充分混合均匀。可观察到H2O2分解放出氧气的速率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催化作用由大到小依次________,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

4.催化剂是否参加了反应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

化学性质和质量虽然没有改变,但在反应过程中它是参与反应的。例如,MnO2对H2O2分解的催化作用,MnO2参与了反应:

img47

生成中间产物Mn2+,Mn2+又继续反应,最后又生成原物质MnO2

由于催化剂参与了化学反应,它的物理性质常常发生了变化,如工业上氨的催化氧化制一氧化氮时,使用铂催化剂,几周以后,铂网会变得比原来更粗糙。

观察下面的实验,哪些实验现象说明氯化钴在作催化剂时,参加了化学反应。

(1)在烧杯中加入50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1 g酒石酸钾钠。这两者能放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加热至放出大量气体,并记录能使两者发生剧烈反应的温度是____℃。

(2)再在另一只烧杯中加入与(1)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和酒石酸钾钠。加热到70℃~80℃时,移开酒精灯,加入一小块氯化钴晶体,搅拌,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哪些实验现象说明氯化钴是催化剂?哪些实验现象说明氯化钴参加了化学反应,而最终又生成了原物质氯化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催化剂的用量与反应速率关系的研究

(1)在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放出的氧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记录收集500mL氧气所需的时间。有关实验装置图略,其中气体收集装置中的量筒可用大塑料饮料瓶代替,先在瓶内装入500 mL水,倒扣在水槽中,直到把水全部排出。

(2)分别称取0.3 g、0.5 g、0.7 g、1.0 g二氧化锰粉末。先把0.3 g二氧化锰放入锥形瓶中,在分液漏斗中加入25 mL 8%的过氧化氢溶液,迅速把过氧化氢放入锥形瓶中。关闭活塞,观察并记录起始时间。当收集到500 mL氧气时,观察并记录时间。依次再测0.5 g、0.7 g、1.0 g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时加入25 mL 8%的过氧化氢溶液后,收集500mL氧气所需的时间。

img48

根据上述数据在如图3-8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催化剂用量与反应所需时间(反应速度)关系的曲线图。

img49

图3-8

案例五 利色根环的研究

【问题提出】

把碘化钾溶液加到硝酸银溶液中,会产生黄色的碘化银沉淀。在20世纪,利色根把碘化钾溶液加到含有硝酸银的胶体介质中,发现会形成一个个黄色的环。这就是著名的利色根环。根据耗散理论可知,这是在远离平衡状态时,通过能量的耗散,形成在空间上的有序结构。

本实验利用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跟硝酸银溶液反应能生成砖红色沉淀的特性,制得利色根环,并对利色根环的形成进行研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Ag++ Cr2O2-7+ H2→O 2Ag2CrO4↓+ 2H+ 31.作业独立完成不抄袭,及时订正,规范整洁有质量。你的情况是(  )。

把重铬酸钾溶液渗入由动物胶或琼脂制成的冻胶中,并在冻胶上加入硝酸银溶液,当硝酸银向冻胶渗透时,在相隔一定距离处,银离子和重铬酸根离子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就形成了红色的铬酸银。当硝酸银继续渗透,又会如上所述,在一定的距离处又形成了红色的铬酸银,出现一个个砖红色的利色根环。

【实验建议】

实验用品:

硝酸银溶液、碘化钾溶液、琼脂、重铬酸钾、氯化镁晶体、浓氨水、试管、烧瓶、玻璃棒。

实验操作:

1.配制0.5%硝酸银溶液。

2.把5 g琼脂加到100 m L热水中,微热溶解,并加入0.1 g重铬酸钾固体,不断搅拌。

3.趁热把渗有重铬酸钾的胶体加入试管或量筒中(约占试管容积的一半,试管越长,实验现象越明显)。等胶体冷却后,再加入0.5%硝酸银溶液,并用塞子塞住试管口(防止胶体失水裂开和落入灰尘),将试管静置在试管架上,每天观察两次,注意环的形成过程,并按下列要求作好记录。

(1)测量环和环之间的间距,从上到下有什么变化?

(2)测量环的宽度,从上到下又有什么变化?

4.进一步进行如下的探索:

(1)改变硝酸银溶液或重铬酸钾溶液浓度对环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2)改变反应物,观察利色根环的形成:把3 g琼脂、5 g氯化镁晶体加到100mL热水中配成胶体,冷却后在胶体上加浓氨水,其他操作同上,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把含有重铬酸钾的热琼脂倒在玻璃板上,等完全冷却后,在中心加入1滴硝酸银溶液,会出现多个红色同心圆环。

案例六 胃药中制酸量的测定

【问题提出】

药房中提供的治疗胃酸过多的片剂种类很多,多数药片中含有制酸剂、镇静剂、胃黏膜保护剂等多种成分,其中制酸剂常由碳酸氢钠、碳酸钙、氢氧化铝、硅酸镁等构成。碳酸氢钠是一种速效性制酸剂,碳酸钙具有持续性的制酸作用,氢氧化铝和硅酸镁既有制酸作用又能保护胃黏膜。碳酸钙、镁盐和氢氧化铝的溶解度较小,如果要测定胃药片剂的制酸量,直接用盐酸滴定需要较长时间,且滴定终点较难判定,所以一般不采用直接滴定法。先在胃药中加入一定量过量的盐酸,然后,再用氢氧化钠来滴定过量的盐酸,从而推算出每粒的制酸量。

【实验建议】

实验仪器和药品:

25 mL或50 m L酸碱滴定管各一支、250 m L容量瓶、10 mL量筒、250 m L烧杯、250mL或100 mL锥形瓶。0.1 mol/L NaOH标准溶液、浓盐酸、酚酞试液、甲基橙试液、胃药片剂。

实验过程:

1.配制0.100mol/L左右的标准盐酸250mL(必须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标定)。

2.领取两粒胃药片剂,测定胃药片剂的制酸量,每次测定使用半粒或1粒,重复测定一次,注意每次测定的条件必须一致。

实验步骤:

实验记录和计算结果:

【拓展探究】

1.测定不同胃药的制酸量。

img50

2.测试同一种胃药,但与盐酸作用的时间不同。例如,5min、20min、1 h后,它的制酸量是否相同。对胃药的持续性作用作出评价。

3.根据以下介绍的情况,设计实验方案,测出铵盐中的含氮量。

铵盐中的含氮量不能用标准碱溶液直接滴定,但可用间接法来测定。例如,硫酸铵、氯化铵常用甲醛法测定其含氮量。测定原理为:铵根离子与甲醛可迅速反应生成H+和六次甲基四铵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img51

如用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则能推算出NH+ 4的物质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img52

思考:NH4HCO3中含氮量的测定,能否用甲醛法,为什么?

4.实验证明,如果NaOH标准溶液中吸收了空气中的CO2,对盐酸进行标定时是否有影响?为什么?

5.根据酸碱滴定的原理,试设计一个测定金属镁相对原子质量的实验方案。

案例七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问题提出】

相对分子质量是物质的一项重要数据。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气体密度法。

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同体积的气体中含有相同的分子数。所以只要测得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两种气体的质量,且其中一种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已知,则可求得另一种气态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如果要测定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把同体积的二氧化碳与空气(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0)相比。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式为:

img53

m(CO2)、m(空气)分别为相同温度、压强下同体积的二氧化碳和空气的质量。

【实验建议】

实验用品

洁净干燥的250mL平底烧瓶或锥形瓶(配瓶塞),洗气瓶,简易气体发生装置,电子天平;盐酸,大理石,浓硫酸。

实验过程

1.称量(空气+瓶+瓶塞)的质量m1

取一只洁净而干燥的250mL平底烧瓶或锥形瓶,配上合适的瓶塞,固定瓶塞塞入瓶口的位置,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2.制取和收集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请大家考虑如何制取和获得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如果用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所含的杂质主要是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请设计并画出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除杂和收集的装置图。

img54

思考:怎样才能证明CO2已经收集满?

恒重法:把燃烧的火柴放在烧瓶口,如果火柴熄灭,说明CO2已收满。这仅是一种定性的方法,不够精确。更精确的是采用称量恒重的方法,即通入一段时间(约4~5 min)CO2后,把伸入烧瓶底的导管轻轻取出,塞上原来的瓶塞的固定位置,称量,然后再通入CO2气体并称量,直到最后两次称量的质量m3CO2+瓶+瓶塞)恒定为止。

3.确定烧瓶的体积(V)

烧瓶内装满水,把瓶塞塞到固定位置,在电子天平上准确称量至0.001 g,得m2水+瓶+瓶塞)。推算出:img55

4.记下室温和大气压

5.实验纪录和计算

img56

img57

img58

思考:

(1)用量筒或电子天平测定瓶内的容积,哪种方法较准确?为什么?

(2)为什么当(CO2+瓶+瓶塞)质量达到恒重时,即可认为瓶中充满CO2气体?

(3)为什么在计算瓶的容积时不考虑空气的质量,而在计算CO2质量时却要考虑空气的质量?

(4)为何用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得的二氧化碳中会含有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除去氯化氢为什么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5)当实验过程中发生下述情况,对测得CO2相对分子质量有何影响。

①收集的CO2中含有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

②在几次称量时,瓶塞的位置没有达到固定的部位。

③计算CO2质量时,直接把装有CO2烧瓶的质量m3减去空瓶的质量m1而获得。

【拓展探究】

除了气体密度法测相对分子质量外,对于易挥发的液体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可采取蒸气密度法进行测定。其原理为:在一定的温度(T)下,使液体在一定体积(V)内气化,再测定其蒸气质量(m),即可近似地用理想气体公式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Mr)。

img59

[m的单位为g、V为L、T为绝对温标(273+ t℃)K、p为Pa、R为8.31 X 103]。

下面介绍用蒸气密度法测定四氯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在测定四氯化碳相对分子质量时,在沸水浴中使之气化,温度恒定为100℃。本实验步骤为:

(1)沸水的准备 往500mL烧杯中加入约200 mL热水,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加热到沸腾,备用。

(2)称量m1铝箔、棉线+空气+烧瓶)的质量 取一干燥洁净的250 mL圆底烧瓶与封口用的铝箔、棉线一起用电子天平称量(准确到0.001 g)。

(3)四氯化碳的气化 往上述已称量过的烧瓶中加入约2mL四氯化碳,用铝箔和棉线将瓶口封好。用针在铝箔上扎一个小孔。然后将烧瓶放入盛有沸水的烧杯中,使烧瓶没入沸水中,使水保持沸腾状态。烧瓶中的四氯化碳受热气化,同时将瓶中空气排出。

(4)称量m2CCl4+铝箔、棉线+空气+烧瓶)的质量 待四氯化碳完全气化后,将烧瓶从沸水中取出,当烧瓶冷却到室温,瓶内四氯化碳又冷凝成液体后,擦干烧瓶外壁,用电子天平称量(准确到0.001 g)。

(5)测量烧瓶的体积(V) 将称量过的烧瓶中的液态四氯化碳倒出,然后用100 mL量筒取水,倒入烧瓶中,当烧瓶被水充满时,水的体积即为烧瓶的体积。

(6)实验记录和计算:

img60

思考:

(1)蒸气密度法测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能够用来测定遇热不挥发或遇热分解的物质吗?

(2)蒸气密度法和气体密度法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3)试讨论下列情况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①水未沸腾;

②当烧瓶中还有四氯化碳液体时,就把烧瓶从沸水中取出,冷却,擦干,称量。

案例八 滴定系列的实验

进行滴定系列的教学中,学生先学习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进行反复的实验操作,后又开始接触氧化还原滴定的实验。通过学习,学生对测定蔬菜和水果中的Vc含量测定的实验产生了兴趣,想通过实验了解它们的含量情况。学生分别提出实验申请,内容有常见蔬菜中Vc含量的测定。如对番茄、黄瓜、芹菜等进行Vc含量测定。还有的要求对水果进行Vc含量的测定,比如对猕猴桃、梨、苹果等水果进行Vc含量测定。还想研究同种水果因保存时间不同而进行Vc含量测定的比较。根据学生的要求,教师准备了各种实验物品,先进行理论和实验操作的准备工作后,开始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学生反复实验测定,分别得出各自的实验数据,学生又根据各自的数据进行实验报告的书写。并集中进行实验报告的交流。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蔬菜和水果中Vc的含量是不同的,且水果保存的时间过长,含量也会降低。

通过学生的测定,比较好地学习了滴定的操作方法和原理,并充分认识了经典的实验操作也可以进行比较精确的定量实验。

案例九 创新式实验

在创新式实验中设计研究新的实验是一个重点。通过实验创新的不断研究使学生和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在2011年国际化学年的趣味化学实验设计大赛中,化学组的教师积极努力,巧妙地将物理实验的仪器利用起来,在大赛中我校姚晓红、陆贵顺、王文先申报的变色龙卷风的趣味实验在上海市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在全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变色龙卷风,是把两只塑料饮料瓶上下口对口连接好,中间留个孔,让两只瓶子能上下连通。在一只瓶子中加入500mL水,加适量葡萄糖、烧碱及几滴亚甲蓝指示剂,使两只瓶子口对口连接好。把两只瓶子直立起来,上边是装溶液的瓶子。摇动瓶子,让上边的瓶子中的溶液旋转起来,停止摇动后直立瓶子(上边的瓶子中有溶液,下边是空瓶子)。看到有气体旋转上升,形如龙卷风,并伴有颜色的变化。当溶液到下边瓶子中后,再反转直立瓶子,旋转有溶液一边的瓶子,并重复上述操作,可以反复实验,观察变色龙卷风形成过程。

化学原理:实验中使用的亚甲蓝、碱性藏红花、靛红等指示剂都是氧化还原指示剂,如亚甲蓝会被氧气氧化而呈蓝色(平时亚甲蓝呈蓝色),呈蓝色的亚甲蓝能被碱性葡萄糖溶液还原,还原后呈无色,即还原态呈无色透明状。碱性藏红花的氧化态呈红色,被葡萄糖还原后的还原态也呈无色透明状。而靛红指示剂在碱性中的氧化态呈绿色,被葡萄糖还原后还原态呈淡黄色,而橙色则是其中间色。

本实验的变色反应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氧化剂都是空气中的氧气,还原剂是葡萄糖,加碱的目的是提高葡萄糖的还原能力。

本实验所用的亚甲蓝的分子式为C16H18ClN3S·3H2O,相对分子质量为373.90,属吖嗪,是噻嗪衍生物;碱性藏红花的分子式为C22H19,相对分子质量350.80;靛红(又称酸性靛蓝)分子式为C16H8N2O2(SO3Na)2,相对分子质量为466.36。

旋转龙卷风的形成是上边瓶子中溶液密度大,向下流动,使下边瓶子中的空气被压到上边的瓶子中。由于溶液的旋转使气体上升,而旋转起来,形状酷似龙卷风。变色是由于上边的反应而产生的。

本实验已开发出有色系列、变色系列、荧光系列、家庭实验系列等。

案例十 生活中的化学实验

学生对融雪剂感兴趣,想了解融雪剂的原理和实际中的效果和作用。想找出物美价廉的产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开始了反复的实验研究,最后获得成功,同时以“融雪剂的探索”一文获得上海市中学生数理化实验竞赛二等奖。

案例十一 水资源的污染、监测与防治

学生对学校饮用水的质量感兴趣,提出研究申请,要对大境中学饮用水的水质进行研究。学生们认真查阅资料,了解研究的内容和步骤,开始设计方案,通过学生的认真准备,教师联系南市区自来水厂的化验室,请他们帮助进行水质化验。联系好后上课时带领学生去参观自来水厂的化验室,了解化验水质的步骤和实验操作,通过取样化验获得数据,学生开始写调查报告,结论是水质超过国家标准,然后进行小组交流。通过研究学生们了解了水质化验的一般过程,知道了水质检测需要的步骤,保证水质检测的准确性需严格遵循取样的要求,否则是得不到科学的数据的。使学生们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的态度。

同时还对学校饮水机里的水进行了化验,结果发现通过饮水机里的水质不如刚取出的水质,说明饮水机可能有污染,建议学校对饮水机进行消毒清洗工作。通过研究学生们的收获甚丰。

五、今后的展望

“创新能力”和“学习素养”的培养是长期的任务,要积极努力,不断积累各种经典案例,为学生健康成长贡献我们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高级中学选修课本.化学提高型实验(供高一、二年级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生必做100个拓展型实验(供学生选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4 《生命科学实验探究》课程的创建与探索

孙维琴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本质的科学。科学的本质特点是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科学最有生命价值的是“发现”,是不断指向未来与未知的过程。作为自然科学,生命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科学的生命源泉。

一、研究意义

1.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根据所学的生命科学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或设计实验方案,成功解决了问题时,会产生成功后的喜悦,会激发产生对知识追求的一种深层次动力,并上升为探究实验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中的最好老师”,只有学生对生命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生命科学知识及规律的求知欲,才能激发学习的潜在能力。

2.可以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生命科学素养的培养、强化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学生运用生命科学基本知识与技能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必须对实验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手段细致地分析研究和综合地比较,这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除了应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外,还需要掌握各种科学方法,如观察、记录、资料整理、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形成结论等,这对于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学生命科学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实验本身就是一个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构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设计,其中必然蕴含着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训练。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观察、实验和思维等基础能力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模式、调整实验内容、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4.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在探究实验中,学生需要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实际事例中发现、提出问题,养成关心生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在制订计划、实施实验、反思评价等过程中学生分工协作、相互交流,逐步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健康的人都具有创新潜能,但是要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学生在《生命科学实验探究》课程的学习中,自始至终分工合作,不断激发探索生命科学的兴趣,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如图3-9所示:

img61

图3-9

学生细致分析实验原理,精心选择实验材料,讨论设计实验方法,认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不断领悟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原则,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思想。通过比较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如空白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相互对照等。通过实验内容的剖析,掌握实验设计的准确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量性和单一变量原则,避免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的干扰等。在选择实验材料和实施实验过程中理解平行重复原则和随机性原则。

通过《生命科学实验探究》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方法,如实验设计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基本仪器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和追求科学真理的不懈精神。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如下表所示。

img62

三、教学探索

生命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师生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都会发现培养探究实验能力的机会。

1.优化教学模式,寻找激发学生兴趣和提升学生能力的突破口

单向传输的模仿操作实验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这是有目共睹的。《生命科学实验探究》课程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方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实验环境,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

(1)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 让学生参与课题的搜集、酝酿,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计划的制订、实验方案的设计、材料的选择等。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使学生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同时,在一系列参与过程中,充分满足了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心理需求,学生合作、讨论、查找资料,兴致盎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综合学力也得到了发展。

(2)不应只重实验结果,更应看重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获得了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因此,本课程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或实验材料,尝试用同一材料制作不同器官、组织。当然,学生自己的尝试可能得不到正确的结果,但自己获得“为什么失败的道理”要比接受现成的“是什么”更有意义。成功的实验不一定是得到了正确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体验了探究过程。

(3)教师应从监管者变为引导者 教师是指导者,指导学生的实验,解答学生在实验准备、实施实验等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而不是监督者,监督学生是否讲话、是否按规定的步骤操作、是否损坏了实验仪器等。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要放手,给学生自主权利,改变那种“一放就乱”的旧观念。学生在实验中可以互相帮助,可以讨论,甚至争论,这样才能擦出思维碰撞的火花。

(4)采用多种评价、激励措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实验过程 改变做不做实验都一样、做不好还不如不做的怪现象。教师在实验准备中、探究实验中或实验后提出一些有关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探究实验的快乐、充实和成就感。同时,应奖“勤”罚“懒”,鼓励“做”的,批评“看”的,形成一种“做”比“看”好,形成独立地做、创新地做的实验探究氛围。

2.加强探究实验的横向和纵向结合,拓展实践和创新的空间

横向结合是指将探究实验与生物技术活动、研究性学习、“温馨教室”的建设结合起来,不同季节栽培不同植物如秋水仙、吊兰、文竹、绿豆、马铃薯等,用来美化“温馨教室”。利用我校组织培养实验室进行常见花卉的组织培养,开展相关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如图3-10所示:

img63

img64

图3-10

纵向结合是指将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内探究实验结合起来。这特别适用于展示一个过程持续较长时间的实验(图3-11),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等。某些实验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在一堂实验课内难以完成,结合课外活动,扩展了实践和创新的空间。

img65

img66

图3-11

酒酿是学生爱吃、老少皆宜的食品,那么酒酿是怎样制作的呢?学生十分好奇,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可结合“细胞呼吸”的知识,列出了一系列问题:①酒酿是什么微生物生命活动后形成的?如何避免其他生物污染?②该生物的养料是什么?③该生物的呼吸作用属于哪种类型?制作过程中应怎样控制O2等条件?学生结合生活常识、查找资料、合作讨论后心中有底了。

img67

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明确了酵母菌的生理特性、酒酿的酿制关键。结合学科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实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科学在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

3.发挥实验探究的模式作用,使学生养成探究习惯

高中生已经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思维能力,本课程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探究的习惯。

L同学偶尔看到《从血乳酸动态变化看药物或事物的抗疲劳作用》这篇资料后,脑子里即刻想到:时下运动成了城市健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因运动过度而导致肌肉中乳酸积累引起的肌肉酸痛却日渐增多。因此,寻找一种新的快速的缓解肌肉疲惫的方法成了当务之急。经查找资料后了解到,薰衣草精油是最好的止痛精油之一,能有效改善肌肉痉挛,对扭伤、肌肉使用过度以及风湿痛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那么薰衣草精油能否缓解由于乳酸堆积在肌肉中而产生的运动性肌肉疲劳呢?于是探究课题《薰衣草精油短时间内对肌肉酸痛治疗的辅助作用的研究》诞生了。

小L与同伴明确了实验目的和原理后,决定选择小鼠作为动物模型,使小鼠先在28℃的水中游30min,在游泳后0、30、60 min分别进行采血,使用动态乳酸测定法判定其恢复程度。他们设计如下实验:

(1)将40只雄性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五组,每组8只,一组备用。

(2)按组别把小鼠放入28℃水中,使其游泳30 min。然后从水中捞出,擦干身体。并进行第一次采血。

(3)第一组为空白对照组;第二组于腹部涂抹普通油脂类物质(海狮牌大豆油);第三组把薰衣草精油放在蒸发皿中挥发,使其蒸气充满整个空间;第四组于腹部涂抹薰衣草精油。四组除处理方法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同。

(4)把四组放回各自的封闭环境内,然后用四组各自的方法分别进行治疗,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采血并进行离心。

(5)提取血清后,使用试剂盒进行乳酸测定,并测出其吸光度。

(6)计算并分析。

根据四组原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四种不同处理方式对小鼠运动后1 h内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影响如图3-12所示:

img68

图3-12

小组成员经过探究试验,根据实验结果——薰衣草精油在1 h内没有明显降低肌体中的乳酸浓度,推得实验结论:运动过后的1 h内,薰衣草精油不能缓解肌肉酸痛。最终证明:薰衣草精油不能作为快速缓解肌肉酸痛的辅助治疗手段。

但学生没有放弃进一步探究:薰衣草精油在较长时间内能不能缓解肌肉酸痛?是否存在其他指标检测薰衣草精油短时间内快速缓解肌肉酸痛?他们探究的意识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养成了。

四、努力方向与展望

1.提高学生探究实验能力的重点要放在实验的开发与创新设计上

首先要突破教材、课堂的限制,尽一切可能地开发与设计新的实验;其次要从“教实验”转变为“用实验教”,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尝试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第三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因材施教,设计相应难度的实验课题,逐步培养学生实验兴趣和能力。从人的一生是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应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犯“错误”

一切循规蹈矩的实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教师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多发问,让他们敢想、敢怀疑。即使某些问题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都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分析错误、失败的原因,使学生产生的创造火苗得以燃烧和发展。学生的“错误”实际上是一个个难得的活教材。通过分析实验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去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及其纠正的方法,比简单模仿、重复做实验的收获要大得多。

3.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美国课程理论学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实验的评价机制,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变单一性评价为多方位评价,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学生实验档案的方法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应对学生实验中好的实验设计、优秀的实验报告、精确的实验数据、富有创意的改进等及时进行点评,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4.提倡分组合作,创设一种活跃、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学生个人的思维往往带有局限性,小组合作可以引出丰富的多元化的猜想,这往往是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它将促使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萌发创新思维。

教学中教师应“以人为本”,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探究创新活动的活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李进京.注意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盲点[J].生物学教学,2008

[3]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陆建身.生物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5 培育地理素养 提升探究能力——开设《地理实验活动》课程的实施与探究

刘 平

高中地理的重要学习目标是形成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地理素养是现代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要素。为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地理素养,在高中地理基础课程以外,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还可以进一步开发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或校本课程,本文探讨的是地理实验活动课程。

地理实验是指通过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模拟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制成模型,通过操作和观察,从而揭示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成因和原理。与理、化、生实验不同,许多地理实验并不需要非常精确的实验数据,主要通过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能够分析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一、地理实验活动课程对提高地理学习素养的作用

1.增强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帮助学生把握学科特点

长期以来学生都有地理只有文科属性的错觉,地理的理科特色不突出。其实地理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其中的自然科学部分,如大气运动、水循环、地质作用等内容都具有时空尺度大,地理演化过程漫长,地理运动规律抽象等特点,超出了学生感知的范围,学习难度很大。地理实验能模拟展现地理过程,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把握地理学科特点。

2.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实验操作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动手机会少,对生活观察不足,知识被动接受,思考积极性低,普遍出现空间想象力不强、创新能力低等问题,而地理实验则能直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从而间接地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3.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地理实验虽然不能全部再现自然界的真实情况,但作为科学实验,必须尽量接近实际,这就需要控制好实验条件,如使用的材料、气温状况、水分情况、实验时间等,从而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有些实验需要经历很多困难才能得到结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设计高中地理实验活动的基本原则

由于中学开展地理实验的条件有限,地理课程为实验留下的时间较少,当前的中学地理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有些教学内容较为简单,有些教学内容呈现的是学生已有经验。但是,如果教师为了实验而实验,将它们设计成为复杂的实验,使原本简明的教学流程变得繁杂、乏味,难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如,有些地理现象的产生需要广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模拟实验很难达到这种时空要求;还有一些实验需要的场地和器材条件,学校并不具备。因此,实验现象不明显,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或者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不能科学地揭示地理原理。因此,在设计地理实验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突出地理实验的科学性

在实验过程中设计严谨的实验步骤和过程,能正确反映某一地理过程的内在规律,实验的结果能让学生得到正确的结论。要符合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注意地理实验的典型性,设计的实验应该排除一些干扰因素,防止由于实验的不典型而造成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产生干扰。

2.强调地理实验的简易性

实验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提倡用简易而效能好的器材做实验,难度不宜过大,如“用雨伞来证明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存在、通过人影的变化来计算太阳高度角”等,高中地理教材中也多处提出地理实验的建议,如“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3.重视地理实验的针对性

在地理实验中,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自然地理方面的抽象内容,如天体运动、大气运动、地壳变动等。这些自然现象和过程,都是不便和不能观察到的,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为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

4.增强地理实验的探究性

实验设计过程要避免教师过多地参与设计,而是让学生自己多动脑设计。注重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敢问、敢疑、敢探索,引导学生参与,包括从问题的引出、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分析、评价与交流的全过程,锻炼学生推理、思维、实验的能力。学生设计的实验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结论或指出实验中存在的不当之处,而是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改正,给学生更多的鼓励。

三、大境中学高中地理实验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设计成实验,如太阳高度的测量、月相成因的研究、地球公转和自转、热力环流等都可以用实验进行探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器材、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科学的兴趣和终身学习意识。

本课程设计为选修课程,按照完成实验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课内探究性实验,所需要的时间比较短,在教室内就能够完成。第二类是课外探究性实验,一般是实验进行的时间比较长或必须在野外才能进行的实验,如月相的观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定等。前者需要时间比较长(约需要一个月),后者必须要在教室外面才能完成,这样的探究性实验一般放在课外进行。第三类是野外考察活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展野外实习,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大多十分抽象,只有到野外亲自观察,与实践联系起来,才能使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得到印证,真正使课本上的地理知识变成终身有用的知识。

由于课程时间限制,学生不可能完成所有实验,可以在每一类实验中选做一两个,按照知识体系大致有以下内容:

“宇宙和地球”的实验系列

1.观测实验

(1)连续观测一个月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

(2)观测记录一段时间内当地昼夜长短的变化;

(3)阅读星图,观察四季星空;

(4)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太阳活动和月球面貌;

(5)观察一天日影的变化。

2.测算实验

(1)测定学校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2)测量学校所在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3.动手制作实验

小小地球仪的制作。

4.探索实验

(1)验证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存在;

(2)演示昼半球、夜半球和昼夜交替现象;

(3)演示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

(4)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与黄赤交角的形成;

(5)模拟演示地球公转和四季形成的成因;

(6)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

(7)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极昼极夜现象的分布规律。

“大气圈”实验系列

1.观测实验

(1)观测风、云、雷、电等多种天气现象;

(2)查阅网络和气象台发布的当日实时卫星云图,进行判读。

2.测算实验

(1)阳光直射、斜射与气温高低的实验;

(2)测量太阳高度角与一天中气温变化,绘制曲线图,并进行对比;

(3)测量寒潮发生前后的温度变化和风速变化;

(4)使用普通温度仪、风向风速仪等气象观测仪器,记录整理某一日气象观测数据。

3.动手制作实验

制作简易晴雨表。

4.探索实验

(1)模拟验证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演示季风的成因;

(3)实验证明海陆风成因;

(4)气旋(低气压)的模拟;

(5)温室模拟实验;

(6)演示锋面系统的形成。

“水圈”的实验系列

1.观测实验

观测记录生活中的流水地貌。

2.测算实验

(1)利用气象仪器测定蒸发量、降水量;

(2)测量水体污染状况;

(3)测量降水的PH。

3.动手制作实验

制作水土流失模型。

4.探索实验

(1)模拟自流井的形成;

(2)模拟验证水循环;

(3)模拟验证洋流的形成;

(4)海水运动中密度流的实验设计与演示;

(5)模拟河流侵蚀作用的不同类型。

“岩石圈”的实验系列

1.观测实验

(1)识别鉴定岩石标本;

(2)观测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模型。

2.测算实验

模拟演示水土流失与土质、降水强度、植被、地面坡度的关系。

3.动手制作实验

(1)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2)制作立体地形模型。

4.探索实验

(1)大陆漂移的模拟;

(2)模拟演示火山喷发;

(3)模拟自然界的沉积作用;

(4)温差对岩石风化的作用;

(5)用海绵或纸张等物品模拟褶皱、断层的形成;

(6)背斜成谷演示实验;

(7)模拟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

进行地理实验时,要及时进行记录,完成实验报告,以热力环流实验为例,绘制成如下表所示的表格。

img69

四、地理实验活动精彩案例

地球自转的偏向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在学生的生活中却没有这种体验,感觉很新鲜。在课程内容学习以后,请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并设计一个简单易行的小实验,证明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存在,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结论。学生们兴趣高涨,提出了多种方案,在课后动手实践,选取其中的两个设计方案,在课堂上进行了演示,非常精彩。

地球自转偏向力的验证实验方案一

实验器材:撑开的雨伞,墨水和清水等。

实验步骤:

(1)将雨伞伞尖代表北极点朝上,在伞尖滴适量的墨水滴;

(2)模拟地球自转方向(以北极点为中心,逆时针)进行旋转;

(3)观察并描述墨水滴流痕的偏转方向;

(4)再将雨伞伞尖代表南极点,重复步骤2、3,但自转方向与步骤2相反。

实验结论:

地球表面的物体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地球自转偏向力的验证实验方案二

img70

图3-13 地球仪

实验器材:地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实验步骤:

(1)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从高纬度地区、南半球从低纬度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的轨迹;

(2)转动地球仪(自西向东),在同样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观察蓝墨水的轨迹。

实验现象:

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

实验结论:

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赤道上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通过这样的小实验创设了地理情景,学生积极地思考并渴望得到答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地理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知识比较抽象或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掌握。比如,在讲到气候中季风形成的原因时,尽管上海就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但学生对这一现象还是感到迷茫,到底什么是季风?小王同学设计的实验很好地解答了学生的疑问。

模拟演示季风成因的实验

实验过程:

关闭门窗,点燃两根蚊香,使蚊香的烟垂直向上(不受室外气流的影响)。在蚊香的等距离左右两侧分别放一只1 000W的电炉、一盆冰块,如图3-14所示。将电炉通电5 min后,让学生观察蚊香产生的烟的飘动方向。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img71

图3-14

实验结果:

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蚊香产生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

实验结论:

高低气压的“季节”转换,产生了季风。

经过以上实验探究,学生对季风现象就有了深刻的认识,问题马上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的创意往往会带给课堂无限的惊喜,如在褶皱和断层的演示实验设计时,最精彩的是一位学生选用海绵为材料。具体做法是选两块厚厚的海绵块,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在两块海绵的剖面上染上不同的颜色,用以表示岩石的剖面。其中一块用小刀将其斜向割断。将未割断的海绵平放在讲台上,两手抓住海绵的两端,用力向中间挤压,海绵便鼓起来。可以形象地把褶皱表现出来;将斜向割断的海绵平放在讲台上,重复以上动作,海绵便出现了断裂。这样,用两块海绵便可以把“断层和褶皱”的过程形象地演示出来,将自然界漫长的演变过程缩短并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的理解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地理实验活动课程的学习心得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发现,地理实验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动手、动脑、想办法、找资料、主动地去研究探讨,对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培养都起到积极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展示了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丰富了学习体验。

在地理课程中,大家都觉得有很多内容非常宏观,没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是很难理解的,如热力环流、天气系统、季风环流等,地理实验活动课程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在这里,借助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模拟,把这些复杂的现象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化繁为简,让我们经久难忘。

——小李同学

地理实验活动强调知识来自亲身体验,不是传统的照本宣科,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设计实验、准备器材、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讨论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地理学习变得越来越有趣。

——小林同学

一个地理小实验的顺利进行,需要我们几位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准备器材、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等各个环节中都需要每位成员的协作才能完成,地理实验不仅让我们学习了地理知识,更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倾听,在集体的共同学习中进步和提高。

——小张同学

地理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由于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起步较晚,中学开展地理实验的条件有限,地理教师实验观念和能力欠缺等因素,当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部分实验将简单内容复杂化,复杂问题理想化,不能正确及时地处理实验中突发问题,实验设计欠缺科学性等。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地理教师多方面着手,既完善现成实验,又精心创编实验,既重视实验的操作过程,又要灵活分析实验结果,积极提升教师实验能力,同时努力改善地理实验条件,健全实验教学制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实验。

总之,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地理实验活动课程,开发真正有价值的地理实验,构建高效、完整的地理实验活动体系,充分发挥实验活动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培养地理学习素养,引领学生从生活走进教材,从教材走向生活世界,是高中地理教师努力的目标,也将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高中地理教学参考资料(沪教版)[M].上海:上海中华地图学社,2008

[4]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孙月雁.地理实验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

[6]相炜,王龙.重视演示法 突破重难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

[7]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第四章 演讲辩论课程

▶4.1 关注热点 思辨社会——《社会热点辩论》课程的实践与探究

顾程远 鲍 勇

“关注热点,关注社会,辩出真理,辩出是非。”把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在课堂上对种种社会现象进行剖析,通过辩论达到科学认识,这样的社会热点辩论课是我校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的。它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社会热点辩论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锻炼了创新、实践等多方面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他们科学的思辨能力。

一、开设《社会热点辩论》课程的依据

1.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第一,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反映,也不是在各种情景下都能适用的教条,它们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不同的情景中,需要被重新建构;第二,学生是主动的建构者,是自己独特知识结构的创造者,他们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具有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第三,教师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中介者,有意义的学习是反省和自我调整。

2.课改目标依据

现行的课改目标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目标的全面发展。目标之二是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而课程的时代特征是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确立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程目标;加强课程整合,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性学习评价。

开设《社会热点辩论》课程体现了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通过辩论活动不断地将“人类现实占为己有”,通过内化,不仅仅学习、了解知识是什么,而且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去辨析、判断、取舍,通过这类活动不断地将已有的心理品质外显出来。学生的主体性品质正是通过内化与外显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并得到完善。

二、《社会热点辩论》课程的步骤和方法

1.确立辩题,组成正反双方

辩题的选择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辩论的质量以及学生能力的发挥程度。因此,我校的做法:根据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现象,师生一起讨论并设计辩论题目,然后让学生讨论确定一个或几个题目作为辩题来准备辩论赛。辩题要具有开放性,要能形成针锋相对的两方面观点,并且双方都有话可说,便于学生的发挥。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正反方观点组成正反方或是先把准备参赛的学生分成两组,用抽签的方式确定正反方,再由双方自己确定四位上场辩手,辩手之间要进行分工,其他未上场的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选择作好准备,以便参加全班性的辩论。

根据社会热点问题,高一年级选择的辩题:草根明星的舞台在春晚还是在民间;流浪儿童乞讨是家庭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中国该不该大规模建设高铁;慈善应不应该高调等。高二年级选择的辩题:大学生工资低于农民工正常还是不正常;马上就办办公室的设立是不是政治作秀;“常回家看看”入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退步;CCTV1禁播广告是否一定有利于新闻报道的公平等。

2.搜集资料,做好准备工作

从学生层面上来说,要明确己方的观点,再围绕观点着手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包括理论材料、事实材料等,大量占有有利、有效的证据;同时还要清楚己方的要点,并分析对方会从哪些方面辩论、反驳,己方如何应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个环节,教师不该是冷眼旁观的局外人,而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参与学生的活动,帮助他们做好准备工作。实践中,学生的辩论不够深入或有跑题现象,往往是他们对辩题理解得不够深刻,材料准备得不够充分。因此,就需要教师对此进行适当的引导,必要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练,进行必要的辩论技巧方面的训练。

3.真枪实战,积极投入比赛

辩论赛是重点和关键,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唇枪舌剑,展开激烈辩论,而教师是引导者,对辩论进程及辩论中可能出现的如跑题、语言攻击、原则性错误等现象进行及时引导和调控,保证辩论能顺利进行。

辩论的具体流程:正反双方代表阐述各自观点→全班自由辩论(围绕正反双方不同观点,其余学生从其他方面进行补充辩论)→中立方学生公布双方观点的参与率→从辩论中找出核心争议点,组成新的辩论阵营,在讨论基础上再进行辩论→中立方再次公布双方参与率,并评价双方的表现(包括:各自的特点,过程中特别出色的地方等)→教师总结。

社会热点辩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跑题”、“冷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总结了如下一些对策。

(1)跑题 这是辩论中较常见的现象,部分学生在辩论过程中逐步偏离辩论的主题,说些与辩论无关或辩论关系不甚密切的题外话。这种情况将会使辩论的效果大打折扣,导致辩论游离于既定目标之外,甚至把辩论会变成东扯西拉的闲扯会,引起学生对课堂辩论的反感,为以后这类活动的正常开展增添了难度。

对策:引起课堂辩论“跑题”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部分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对辩论的问题不甚了解;二是辩论双方在一些枝节问题上相互抬杠,不知不觉中偏离了辩论的中心议题;三是教师缺乏引导,对“跑题”纠正不力。因此,要求学生在辩论开始前先熟悉教材,搜集相关资料,写出简短的发言提纲,明确辩论的中心议题,在辩论中如果仍然出现“跑题”现象,教师应立即予以提醒,当然由辩论对方予以反驳效果将更好。

(2)冷场 辩论会开始后学生反应冷淡,对辩论毫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看课外书,做其他学科作业,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压抑。作为组织者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具体分析“冷场”出现的原因,并采取一些灵活的应对措施。

对策:首先,辩论不宜过密,假如每周一次甚至三四天一次,学生疲于准备,失去了新鲜感,效果就不佳,所以以每月一次为宜;其次,辩题的选择非常重要,要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切忌选取那些晦涩难懂、高高在上的辩题;还有,辩论前的准备必须充足,如果准备不足,宁可延时进行,甚至换调辩题,不打无准备之仗。

三、《社会热点辩论》课程的原则

本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着重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端正学习动机,把外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主要体现以下原则。

1.自主性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自主性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关注、疑问,自主选择辩题;根据观点的异同,自主组成合作团体;自主查找资料,整合观点。整个过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发展到主动探究。

2.开放性

辩论很大的一个特点是不能囿于已有的知识去完成一次思维剧烈碰撞的比赛,完成的前提是必须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作好充分准备。鉴于此,必须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和走出学校,在一个开放的空间进行学习和研究。同时,辩题也来自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需要学生对社会有相当的敏感性,把握生活的脉搏,融入社会,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在思考。

3.互动性

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师生互动交流,也离不开生动的生生互动。其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既是教学的核心和条件,也是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在以辩论形式进行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正确的观点。而生生之间或合作或反驳,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思想碰撞,激发求知欲,知识得以不断更新,能力不断得到锻炼。

四、开设《社会热点辩论》课程的意义

1.课堂辩论有助于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

首先,课堂辩论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人类信息交流的载体。课堂辩论是检阅、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有力手段。经过多次课堂辩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过了磨炼,有了质的飞跃。不少学生由刚接触辩论时讲话吞吞吐吐、词不达意、逻辑紊乱,转变为语言简练、生动、幽默,说理头头是道,富有逻辑性,一些学生连语调、语速也控制得很好,逐步形成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辩论风格。

其次,课堂辩论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社会热点课堂辩论为学生创造意识的唤醒和创造能力培养提供了极好的外界诱因。在辩论中,学生的已有知识按照特定的目标重新编排、整合,并转化为现实的辩论能力。为了战胜对手,学生往往会旁征博引,从多角度、多层面来阐述、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会以退为进,先假定对方观点正确然后诱导对方逐步推导出错误结论,请对方入“瓮”……所有这些无不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最后,辩论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情绪自控能力以及整体协调能力等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2.课堂辩论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中,心理素质处于重要地位。美国著名教育家詹姆斯·汤姆逊认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成绩优异的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因此,我们需要有快乐而健康、能够从事各项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病态的天才。”

课堂辩论对学生的不良心理有较好的矫正作用。首先,课堂辩论能够帮助性格内向的学生消除其胆小害羞的毛病,增强其自信心,在课堂辩论中,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学会了据理力争,而任性、霸道的孩子也懂得了收敛。其次,课堂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耐挫力。在辩论中,往往会受到对手的诘难,有时会陷入理屈词穷的困境,辩论的结果可能会以己方失败而告终,这对参加辩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个很好的磨炼。另外,辩论要求参与者沉着、冷静,这有利于克服一些学生性格上存在的急躁的弱点,引导学生将情绪调控到最佳状态。

3.课堂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科技发展到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世界各国的一体化与开放性大大增强,不论他有怎样的优秀和出类拔萃,试图在21世纪的今天单枪匹马地“闭门造车”是造不出来的。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必须融入某个群体之中,在群体的合作互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一番事业。

课堂辩论犹如一场体育拔河赛,参与者双方均需齐心协力,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驱动之下,每个学生都试图为己方的最终胜利作出最大努力。为此,他们必然关注己方学生的一言一行,为己方学生的出色演讲而欢呼,及时弥补己方学生发言中的缺陷与不足,对待对方则能做到“一致对外”。在这过程中,集体观念得到增强。同时,辩论双方不论谁胜谁负,相互之间友谊得到增强,辩论中的对手往往成为最好的朋友。

开设社会热点辩论课能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管理者和调控者,与学生构成互动、互助、互相启发的态势,驱动整个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国祥.思想政治研究性教学模式[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方建福.论研究性学习与思想政治学科的整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陈逢春,刘慧芳.教师在辩论课中的指导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

▶4.2 拓宽交际实践途径 促进思维能力发展——《英语演讲》课程的实施策略

赵倩卿 蒋 艳

众所周知,掌握外语这一交际工具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交际实践,口语交际频率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这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试用本)》将口语技能的教学目的归纳为:提高说的准确性、得体性、流利性和连贯性,增强语感。并且指出口语测试应着重检测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以及交际的有效性。然而,缺乏语言自然环境是我们英语口语教学中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教师只能创设或模拟语言环境使学生进行交际实践。虽然上海现行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极大地增加了口语部分,但学生仍会觉得题材陈旧,脱离时代,久而久之对此失去兴趣。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依赖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Kowalski,Weaver&Henson,1994),获得知识的最佳方法就是通过学习活动来获得(Henson&Eller,2005:61)。由此可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活动至关重要。而要持续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活动,就得有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的话题来源,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有话可说,说得有质量。这也是笔者开设英语演讲课程的初衷。

一、英语演讲课程建设理论依据

1.课程建设的意义

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口语的地位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认识的不断提高而提高。该课程的开设是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切实地完成从理解到运用的跨越,能够在提高口语能力的过程中将习得的知识“盘活”、“变现”。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配合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使口语训练达到既定目标的关键。口语学习重在训练,而这种训练又是一个以自我表达为核心的认知与实践的过程。它受到学生的语言条件、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环境氛围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只有通过不断积累和创造性运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演讲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言语教学活动。这种言语活动以主题内容为基础,突破了纯语言形式的操练。该活动中的演讲、答辩、评论能引发学生真正的思维,促使学生动口、动笔,给学生提供用英语交流思想的平台,增加学生正式讲话的自信心及交流意识。开展这种活动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英语演讲的“公众性”本质表明它应该是一门社会交际性较强的课程,涉及课堂与社会的联结和延伸,应贯穿于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准备的过程中。

2.课程的特色

英语演讲课程有两个组成要素。首先它是英语的,它操练的是学生在英语方面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而非汉语的。其次它是演讲课,必须向学生传授演讲的相关知识,诸如演讲心理、演讲技巧、演讲稿写作及演讲审美等。这两者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它们是辩证的结合体。演讲课上,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要通过演讲技能的训练来表现,而演讲技能的训练必须使用英语来进行,两者互相依附,互相提高。其最终结果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习得。

3.课程建设的目标

英语演讲正是一门集口语、写作、阅读和听力基本技能为一体,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新课程。英语演讲课程为英语基础型课程的拓展课程,本课程通过介绍几种基本类型的演讲,阐述演讲技巧,分析演讲实例,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英语演讲,培养英语演讲能力及沟通能力。课程中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运用激励策略,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学生通过阅读、观看和分析演讲实例,掌握演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通过演讲、课堂讨论、即兴演讲等形式的练习实践,逐步克服对演讲的心理恐惧感,增强信心,达到用英语流利地进行有准备演讲和即兴演讲的目的。英语演讲课程旨在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带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综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用富有逻辑性的、艺术性的、策略性的、感人的、幽默的、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成功地说服听众。该课程不仅展现学生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感等基本语言能力,还包括社会文化知识、思辨创造能力、语言交际策略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心理认知等多方面的能力。

英语演讲课程是基于学生学习现状提出的。我校学生的口语水平差异很大,不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其听说读写能力不成正比。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必然的联系。例如:

(1)教师往往把课堂时间集中在讲解语法规则,分析课文以及进行一些机械性操练上。口语交际往往只体现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沟通形式。而学生的回答只能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垄断沟通;

(2)课堂上许多口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强调学生对已掌握的语言形式的操练,而不是加强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3)活动情景大多与现实生活脱离,陈旧老套的话题无法激发学生练习口语的动力,而一些社会热点的话题又往往受到文化或词汇表达的局限性,无法使学生有意识地利用已有的语言资源处理交际中的实际问题。

概括地说,本课程有以下特点:其一,培养学生连句成段、说话成篇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在口语基础上的巩固与提高;其二,针对学生重记忆、轻逻辑的状况,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其三,演讲是交际的重要手段,其中要运用交际所需的各种技能。因此,本课程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演讲课程正是为学生模拟更加贴近生活的语言交际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共同探讨、合作的学习态度,从而逐步形成英语思维意识。笔者开设该课程的动机源于这样一种信念:成功的演讲者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和训练出来的。

笔者要使学生能真正意识到英语演讲不是口语课堂的一种练习形式,或一种脱离课堂的课外活动,而是将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且通过有声的语言和无声的体态共同创造和渲染气氛,以感染和影响听众。将英语演讲引入课堂,不仅让学生观摩演讲和加以模仿,了解演讲技能,掌握讲稿写作要领及其风格,克服交际恐惧心理,提高英语写作和语言鉴赏能力,还能给他们创造语言习得环境,激发英语学习热情,并能培养其迅速反应、敏捷思维、快速重组、不断创新的综合素质,逐步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培养实用的技能。

二、演讲课程的实施

与课堂上日常口语会话不同,英语演讲课程不仅以语言为手段,以交际为目的,更注重交际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如逻辑与创造性思维、论据搜集、分析、合成、组织构架、快速反应、自信心的培养、鉴赏水平。因此,相对正式的语言以及多种形式的表达,它具有高度严密的组织结构。

1.课程的实施原则

演讲主题富有较强的时代感,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也就是要展现演讲者的学识和博闻。因此,英语演讲课程尽可能地做到:

(1)以情境教学为教学主导 语境教学的目的正是使学生熟悉不同语境对语言交际的不同要求并培养其适应能力。在课堂上通过模仿学习、技巧训练、测试与考评及演讲体验并且结合语境教学将演讲课程内容的总体规划分成以下模块交替进行。

模块之一 介绍英语历史上著名演讲词,如马丁·路得·金的Ihave a dream;林肯的GettYsburg Address;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演说的录音、录像资料等。一方面开拓学生的视野,领略名人演讲风采,体会语言表现力所带来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赏析演讲词中的语用特征,体会演讲者在演讲时的情感表达。

模块之二 介绍不同体裁演讲词,如介绍性演讲、告知性演讲、劝谏性演讲以及如颁奖致词、纪念性演讲及开闭幕及致谢等特殊场合演讲。指导学生分析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及其对交际效果的影响;帮助学生选择具有一定社会文化价值的话题、模拟特定的交际情景开展演讲活动,增强学生在语言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言语表达准确性、流利性及适切性的体悟。

模块之三 介绍公众英语演讲的不同形式,如照稿朗读、全文背诵、即兴演讲、半即兴演讲。明确演讲技巧、风格以及个体独特性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演讲中的紧张、怯场等心理反应,分析演讲过程中的听众及交际环境各因素对演讲者产生影响,应采取何种言语与非言语交际策略予以控制,建立和培养有助于言语交际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在课程内容规划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名言、谚语、哲理、热点话题及未来职业规划中的交际任务展开“概念个性化”的开放式讨论和交流,使学生主动领会演讲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赋予演讲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语言的创造性运用源于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的百科知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语言提高与演讲技巧的过程教学并重 英语演讲课程通过赏析名篇佳作给学生以指导,在实际语境中解析文体、措辞、句法及其他写作技巧的运用,把学生的语言水平从日常生活的简单表达推向新的高度,即在多种语境中自由表述复杂的观点和感情。同时,本课采用过程教学法,指导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如何与听众沟通、如何采用相应的演讲技巧与方法、如何运用逻辑与创造性思维、如何达到不同的讲话目的、如何处理演讲中的突发事件等,旨在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思考者。

2.课程的实施规划

在课程实施原则的基础上,笔者将一学期的课时作如下规划,如下表所示:

英语演讲课程内容与活动规划

img72

3.课程案例

2011年3月29日,我校就“学习素养课程”这一课题向全市进行展示。英语演讲课程也受到了好评。笔者在考虑演讲课程的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的具体组织时,采取了观摩、模仿、英语命题演讲、英语即兴演讲以及演讲竞赛等一系列形式。

Teaching Plan

Teaching objectives.

1. Tomaster the skills of delivering a successful sPeech.

2. To build students’confidence while sPeaking in front of a large audience.

Teaching Procedures.

1. Discussion about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2. Introduce the Verbal Communication.

3. Listen to“GettYsburg Address”SPeech,and trY to imitate this sPeech with ProPer bodY language.

4. Introduce the skills of how tomake a successful sPeech.

5. Hold a English SPeech Contest.

6. Teachers’comment on this course.

在课的一开始根据课本中所学过的英语演讲的理论知识,笔者先通过小组讨论复习了演讲过程中的非言语因素对英语演讲所起的影响,然后又介绍了在英语演讲中可以运用的句型:

Nonverbal Stance.

1. KeeP Your head uP back straight but don’t like a guard on dutY.

2. Don’t cover Your face with scriPt.

Gesture.

Use ProPer gesture or facial exPression to show Your Passion.

EYe contact.

Glance towards all sections of audience.

Timing.

1. Don’t fall short of or run over time allowed for Your sPeech.

2. When You’re exPressing Your feeling,You can control Your sPeed,slowlYor raPidlY.

Voice.

1. Loud,clear,assured

2. Let audience catch everYsingle word for Your sPeech.

Verbal.

1. Stick to the Point,and use direct,simPle,clear language. Don’t round about Your storY.

2. Stress the Parts You want to emPhasize,and Your sPeech should beWell-structured.

3. You should be Passionate,interesting,stimulating,informative and entertaining when You are delivering Your sPeech.

4. Pause for dramatic effect.(If You want to leave deeP imPression on audience,You can Pause a while before uttering it,but You should control Your time.)

接下来笔者让学生欣赏了著名英语演讲GettYsburg Address,观摩的目的在于消除学生在语言和心理上的隔膜感,激发他们对英语演讲的兴趣,并领会英语演讲的特点,打下模仿的基础。GettYsburg Address是非常经典的演讲资料。在课上观摩演讲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体会重音、强读、弱读、吞音、连读、换气、断句、停顿等英语演讲用声特点;注意身势语的使用,如眼神、手势、面部表情;注意演讲稿的立意构思、谋局布篇、逻辑发展、演讲功能差异;注意身势语、用声、用气和演讲稿结合的问题。而且采用的GettYsburg Address演讲是配乐的方式,在整个欣赏过程中学生非常投入,感同身受,极大程度地鼓励了学生模仿的欲望。

在GettYsburg Address的观摩欣赏之后,笔者让学生先自己准备3~4 min的模仿演讲。笔者认为模仿就是首先从朗读做起,即首先要求学生按照GettYsburg Address的特点,看着原文带表情地大声朗读,此时其用声技巧应与范本尽量一致。随后,当学生已能脱稿时,再要求其配上动作语言,进行全真模仿。当然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身势语未必能在本土文化中获得认同,如耸肩、过多的扬眉等。因此,模仿的重点还应放在英语演讲的用声技巧上。

当然仅仅是模仿还是不够的,笔者还介绍了英语演讲中的重要句型,供学生用于接下来的命题演讲中。

Greetings.

ladies and gentlemen,good morning!

Hello everYbodYand welcome

It’smYgreat honor to be here!

I’m verYhaPPY to see You all!

Thank You all for being here!

Main bodYsentences.

What Iam going to talk about todaY is...

FirstlY I’d like to talk about...

MY toPic todaY is verY interesting,that is...

IhoPe I can sharemYexPerience with You.

Iam going to talk todaYabout...

Closing sentences.

FinallY I’d like to summarize themain Points.

IhoPe You all enjoYYourselves todaY.

Thank You for listening/thank You for Your time!

接下来就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现场举行了英语演讲比赛,拟定一个每位学生都有话说的题目:MYbest friend.由于学生已明确了英语演讲的特点,即将书面语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技巧,大家跃跃欲试。教师给出指定的题目,而且还进行过演讲技巧的指导,学生在课上进行演讲汇报。演讲完后,在场的学生可以针对演讲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当场回答。这个实际上就是英语即兴演讲,英语即兴演讲对学生的应变能力、心理素质、连续说话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整个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命题演讲和即兴演讲的综合应用,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学习效果的良好机会。在学生演讲完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三、课程实施的阶段性成果

英语演讲课程开设以来,笔者能感受到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从课题的设置到材料的选择再到课堂的呈现无一不在探索和研究。学生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课前准备到课堂表现都积极配合。

1.英语演讲课程促进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宽

笔者惊喜地发现通过开设英语演讲课程,教师也开始尝试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变和突破。立足点更高——希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用规范且合乎逻辑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更希望培养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正确的分析,思考现实问题和社会文化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继而提出独立见解。学生在课程学习后也收获颇丰。

2.英语演讲课程促进学生口语更全面发展

英语演讲,尤其是命题演讲的优点在于学生准备时间较长,酝酿充分,便于各种技巧的操练,学生的英语阅读、作文能力也获得相应提高,而且除了对参赛者本人是一个考验外,还创造了浓厚的学英语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健康的英语学习环境。从听课学生中也了解到他们的感受。

(1)演讲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演讲活动给学生提供了用英语交流思想的平台,也增强了他们在正式场合用英语交际的自信心。英语演讲把他们推上了讲台,致使他们不得不接受挑战。虽然起初不免有些怯场,但还是能克服紧张的心理勉强坚持下来。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虽然回答的质量也许不令人满意,但毕竟向前迈了一步。

学生对于演讲艺术和方式了解得越多,参与演讲活动的机会越多,他们对于演讲的畏惧感就越小。

(2)演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经过锻炼,在演讲活动中,不仅演讲者在台上滔滔不绝,听众学生在台下也能口若悬河,发表议论。课堂气氛也轻松愉悦。演讲与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构思、选材到组织材料、传递信息的每一个过程,大脑都必须运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就没有演讲。演讲活动中的有备演讲、即兴演讲、答辩与评论,从不同角度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机会。

大多数学生都表示演讲活动使他们在不断地学习中学会尽可能地做到理性且连贯地组织内容和清楚且精确地表达思想。

(3)演讲活动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演讲给学生提供了用英语口头表达思想的机会,而答辩又使学生有了用英语进行对话交流信息的体验。经过教师的指点和学生之间的评论,毫无疑问,这些实践有利于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提高。在有备演讲中,为了更好地展现自我,学生通常备有演讲稿。在写演讲稿之前,除了现有的语言资源外,他们还上网、进图书馆查资料,然后把课内外的知识融为一体,写进演讲稿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去阅读相关的知识,对拓展阅读和文化知识也是一种帮助。这样,课堂演讲答辩,课外写稿总结,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与笔头运用英语的能力。

与此同时,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80%的学生对此持积极态度并付诸行动。小组成员间的相互配合更加使大家的精神状态饱满,讨论氛围越发热烈。

四、下阶段工作实施

为保证英语演讲课程能有效地开展,我校下阶段准备:

1.制作课堂DV

我校对学生的演讲过程拍摄录像,可以回放,鼓励学生进行评论,填写相应的评估表格;也可作为演讲课课的教学资料供后几届学生学习和借鉴。

2.完善考核机制

下阶段,我校还会对学生的课堂演讲从内容、语言表达、姿态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的考核,让学生从各方面了解自己的得与失,并有所改进和提高。

Assessment Tab1e

img73

3.举办演讲比赛

我校利用英语文化节契机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也让更多学生感受英语演讲的魅力和激情。

英语演讲课程积极贯彻学校以学生“学习素养”为核心的课程理念,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有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语演讲课程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思考和创新的平台。作为教师,言传身教,在课堂上授课的方式、传递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然而对学生来说是一次体验,更是一次挑战。学生挑战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也是思想与知识的撞击。

参考文献

[1]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Kowalski,T.J.,R.A.Weaver&K.T.Henson. Case Studies on Beginning Teachers[M]. New York:Longman,1994

[3]Henson,K.T.&B.F.Eller.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or Effective Teaching[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4]王彤.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新课型——公共演讲课的探索与实践[J].外语界,2001

[5]张冬玉.英语演讲与语言能力的培养——一项综合英语课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外语教学,2007

[6]Grice G.L,Skinner J.F. Mastering Public Speaking[M]. Massachusetts:AllYn&Bacon,1998

[7]陈朗.公众英语演讲课程内容、活动及评估规划——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新课型探索[J].外语研究,2010

[8]Lucas,S.E.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

[9]王斌.公共英语演讲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五章 信息素养课程

▶5.1 浅论《信息搜集处理》课程的建设

王 骥

一、《信息搜集处理》课程的建立

1.课程建立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中,各种新的知识被不断地发现总结,各种新的技术与理念不断地投入应用,信息时代到来的同时也给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教育教学内容将会涉及现行的课程设计、教材和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等很多方面,对于信息的获取、评价、使用成为现代人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作为我校学养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信息素养教育”应运而生。

基于“知识大爆炸”信息化程度快速发展这一时代背景,任何学生都不可能在自身的高中学习生涯中积累足够的知识与技能以满足今后大学乃至职业生涯的知识需求。因此,通过终身学习,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不断地建设自己,有效地提升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是当今中学生所面临的一大课题,这一课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未来的竞争力。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整个网络成为一个容量巨大的图书馆,如果学生能够通过掌握某些信息搜集与处理技巧,有效地寻找、总结各类知识,随时随地将工作学习中所需要的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方法寻找并吸收,则将在残酷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研究、探索《信息搜集处理》课程的建设方向与教学方法,不仅是一种教学创新工作,更是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工具,开发终身学习有效途径的利器,意义重大。

2.课程建设的思路

作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基地学校,多年来,我校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积极开展“以培养学生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将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与课程实施的突破点聚集在“学习素养”课程中,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有力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实现课程育人价值。[1]

《信息搜集处理》课程正是基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而设计的一门信息技术课程,该课程融入信息搜索、筛选,处理及各类终端软件使用技巧,其核心思想在于通过教授学生掌握搜索各种信息的方法与处理各种信息的技巧,方便地完成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信息的手段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信息的应用能力,让电脑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好帮手,使之通过电脑终端,更好地利用互联网,通过网络冲浪汲取养分,不断地补充知识、拓展视野,实现自我成长,这也是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学生自我学习所必备的技能之一。这门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自我学习,获取一定的学习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鼓励学生树立自己的学习理想;另一方面,良好的学习意识与远大的学习理想,又将反过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学习素养。

二、《信息搜集处理》课程的具体实施

1.课程目标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知识会很快过时,但是自主探索能力永远不会过时。让学生在概念上成为新技术的主人,而不是被新技术及其环境所控制,被动地去适应新技术。现在多数计算机课程是以教授软件的使用为主,而忽略了软件使用的真正目的。在与互联网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以学会如何使用软件为教学目的,此外还应充分培养学生对于广泛获取知识的渴望和兴趣(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略,但这应该是教育教学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综上所述,《信息搜集处理》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使用不同的关键字段组合进行信息搜索、软件查找,并掌握迅雷、快车等网络BT下载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信息数据的搜集、筛选、管理、分类、删除与恢复的技巧,从而强化学生自主探索信息、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2.课程的教学内容

《信息搜集处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以一个平台、两种应用为框架,进行了设计组合:一个平台,意指在信息时代的当下,学生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搜索引擎为平台,进行信息搜集、软件下载。两种应用,则是根据已下载的软件功能和应用范围,将其分为线上应用与线下应用两大部分,其中,线上应用部分则包括网络存储、远程协助等方面功能的软件,线下应用部分则包含简单的视频、音频、各类文档数据的处理与使用。通过学习这些方面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独立数据处理加工能力以及网络搜索能力,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比如,某同学由于操作失误将电脑磁盘中的重要文件误删除,现在要帮他恢复被删除的文件,在完成这项任务之前,首先要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这个平台找到能完成此项工作的软件,然后利用这个软件进行数据的恢复。可是我们希望这个软件能够不经过繁琐的安装就能直接运行,同时不希望它向注册表里添加任何信息(绿色软件要求)。按照传统的搜索方式,以百度为例,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关键字“数据恢复”,此时将会有179条相关软件下载结果,虽然软件很多,但大多数不符合要求,并不是想要的软件,这时就要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从而获取符合要求的数据。在这项任务中就要用到搜索引擎关键字字段组合的方式来进行数据的筛选,也就是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数据恢复绿色”当输入了字段组合后,就轻而易举地在搜索结果列表的第一项找到了符合要求的软件Final data超级数据恢复绿色版。学生们通过掌握这种方法,就能很容易地缩小信息的寻找范围,在浩瀚的网络信息中方便地筛选出自己想要的数据。

具体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为信息筛选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三大部分:

(1)信息筛选收集 信息时代,内容繁多,如何从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如何将自己所需要的数据下载以供以后的学习之用?首先要学会如何对信息进行搜索并下载。

目前信息的搜索主要依靠搜索引擎进行,通过输入关键字或关键字字段组合进行查找,而搜索引擎大同小异,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教授学生学习百度搜索引擎,学习设置关键词进行搜索。

随着BT等断点下载模式的兴起,目前的数据下载除系统自带的下载功能外,主要有迅雷、网际快车等断点下载软件,这些软件功能较为相似,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何搜索种子文件、如何修改下载路径、如何检查文件的安全性。此外,由于网络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入共享软件、绿色软件的介绍,帮助学生避开网络上的病毒、木马等陷阱,实现安全冲浪。

(2)信息存储处理 信息在完成了搜索和下载后,必须确保其安全性与完整性。教授学生学习对数据的存储,是信息处理技巧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存储可以分为网络存储与物理存储两种途径,顾名思义,网络存储就是将文件存储在网络硬盘中,因此教学内容中要包括诸如网络云存储“金山快盘”、360网络硬盘等软件的使用教学,使学生掌握数据网络备份的技巧。对于采用物理存储的数据,为了防止出现因操作系统崩溃而导致数据受损,要在教学中加入数据恢复的技巧学习,如数据恢复软件Finaldate等。因此,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网络存储与数据恢复两方面。

(3)信息处理技巧 在完成了前两阶段的教学后,是信息处理技巧,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包括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分类和处理(图片、Flash、视频文件、音频文件、文本文件等),重点是教授学生对各类信息数据的进一步处理技巧,其对应关系如下:

①图像处理——光影魔术手数码照片处理软件、红蜻蜓截图软件、简单卡通头像制作、屏幕抓图软件;

②视频文件——多功能视频转换技术、可牛影像处理软件、家庭电子相册的制作;

③音频文件——右键快速转MP3软件、Total Recorder多功能录音软件;

④文本文件——word与PDF转换教程。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表所示。

img74

通过上述软件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技巧,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

3.课程的教学方式

由于《信息搜集处理》课程是一门新开设的拓展型课程,目前并没有成熟的、现成的教材可以使用。同时,《信息搜集处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其他传统课程更为特殊: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类软件层出不穷,新的软件功能越来越强大。因此,《信息搜集处理》课程的内容也必将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就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所呈现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定的特性。信息筛选、处理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其教学理念的核心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掌握信息筛选、搜集、处理技巧,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我学习与提高。因此,在教授这门课程时,最为重要的是:

(1)强化启发式教学 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掌握自己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授简单的数码照片处理时,教师提示学生,PhotoshoP庞大而复杂、操作难、使用难,让人望而生畏,其实图片处理软件并不只是PhotoshoP可以做到,在网络上有许许多多功能强大且简单易用的图片处理软件,只要我们用心搜索一定能筛选出合适的同类软件。经过启发,学生们主动利用百度进行关键字组合搜索,经过几轮的筛选,最终光影魔术手这一软件进入大家的视线,通过这项任务,学生们对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源有了更多的体会,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用关键字字段组合的搜索方式搜索范围明显比单关键字搜索方式更小,筛选到的信息更为精确,这时,学生们对自己所找到的软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希望学会使用的劲头也非常强烈。由于该软件功能强大,内容较多,如果将其尽数安排进课堂教学中,将占用较多的课时,笔者以为,在教授了最简单的自动白平横、黑白效果以及数码补光等基本操作后,又可以让学生自主在网络上进行实例及教程的搜索,从搜索的结果中筛选出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重点学习,教师只需布置课中或者课后作品作业,就可以达到学习该款软件的目的,诸如去除死点、水印、影楼等图片处理效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技能。同时具有下列意义:一是锻炼了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筛选信息技巧,提升信息素养,一举数得。

(2)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信息搜集处理》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升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及处理信息的素养,教师只是铺了路,还需要学生自己掌握知识。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推,二是拉。“推”是指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可采用课堂作品与课后作品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大胆创新;“拉”是指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运用软件进行个人作品创造并无正确与否,仅仅是所运用的软件处理技巧有所不同,因此,多鼓励学生进行个人作品的构思创作,比如说根据一段相同的音乐展开Total Recorder录音编辑技巧大赛等,这些都能够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其信息素养。

(3)强化信息处理软件的挑选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相应的信息处理软件,并通过课堂演示其功能,教授学生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软件所能达到的功能,通过学习挑选的软件打开学生的信息处理思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互联网挑选到部分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软件,如下表所示:

img75

(续表)

img76

三、《信息搜集处理》课程所取得的成效

1.学生掌握了网络搜索与信息二次加工的能力

《信息搜集处理》课程开设以来,笔者感到学生在课中的练习或课后的实际运用过程中,都能用到互联网这个平台进行信息的搜索、筛选及下载、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截图软件、音频处理软件、视频处理软件、Flash、云存储、图片修改等软件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

在学期结束前,笔者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求学生针对美国职业篮球联盟(NBA)今年所发生的“停摆”事件,从网络搜集资料制作作品(格式不限),要求包括事件的相关分析说明及事件评论和走向预测。作业提交之后,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们都能采用PPT甚至Flash格式进行设计,并利用图片修改软件进行模板及版面背景创作;关于“停摆”事件的评论都是来自于网络媒体,包括NBA官方网站、ESPN体育网站、MSN网站以及各中文门户网站;文件中有通过软件进行二次处理过的音频及视频文件,而这些视、音频源文件也都来自于互联网,包括各大体育网站及优酷、土豆等专业视频网站,通过提交的作品笔者可以明显地看出学生在制作时对于信息的选取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对信息的加工也都能够准确地运用各种不同的软件进行处理。通过完成这项任务,基本上能够确定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这一环节中已经初步具备了:获取及筛选信息的能力,准确评价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各实用软件进行信息二次处理的能力。

2.激发了创作兴趣增强了创作信心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笔者对所有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进行了简单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信息处理的兴趣大大增强,并且绝大部分学生都表示通过利用各类软件对素材进行信息化处理让他们体验到了计算机软件的神奇,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利用软件进行创作的灵感。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82%的学生表示喜欢这一形式,所有的学生都表示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较之传统的方法更有兴趣。有52%的学生表示在课余时间会继续进行计算机方面的深入学习。在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对这门课的感受时,主要有这样几种代表性的观点:这种新的学习方法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也能对数字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学习的时间太短了,应该一次上两节课;我很喜欢自己创作多媒体数字作品,这样让我很有成就感,以后我会做得更好,而且更有兴趣。

四、需要进一步实践与探索的地方

《信息搜集处理》课程开设已经有一年多了,在一年多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也是这门课程的中心任务,要时刻注意对学生信息搜索、信息筛选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促使其展开思考,在学习信息处理方法过程中,掌握信息处理技巧,在接触软件的过程中,树立自己的学习观。当前,在现行的教育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方面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还没有将信息素养的概念提到应有的高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各学科的学习,锻炼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努力尝试、认真探索的地方,既然互联网使全人类的信息资源得以共享,我们就应该充分地掌握和利用,让所有学生成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雷.谈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厉孝忠.课程改革重在以人为本[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9)

[3]黄黎明,卢勃.有效开发、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2006(8)

[4]张庆建.高校教育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

▶5.2 《掌中求索》课程的构建设想

高 虹

一、开发背景

数学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数学的知识和能力不妨简单地概括为“算数学”和“用数学”。前者泛指计算方法、公式推导、定义叙述、定理证明等,后者即以数学为工具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在数学教学中,解题居多,导致学生只会“已知—求证(或者求解)”,而对现实情境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数学能力却被弱化。

目前,我校正在开展以“提高学生学习素养”为核心的课题研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其中一方面。《掌中求索》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课程以问题(专题或课题)为纽带,以TI数理技术(主要涉及TI84 Plus、TI-NsPireTM CX CAS、TI-NsPireTM无线导航系统、各类实验测量探头等)为载体,通过数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数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原则

1.体验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模拟实验是课程学习的重点,课程中有教师设计的模拟实验,也有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理解和巩固数学的基本概念。如对概率的理解。

2.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最终应用于生活实践。现行的数学教学已经有点远离生活了,所以在课程设计中笔者充分考虑数学的实践性。有很多内容直接来自生活实践或以实际生活为情境,而在问题的解决中不仅考虑常规解法,也考虑运用TI图形计算器的不同功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

3.探究性与活动性相结合

数学的发明和发现离不开探究活动。课程中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一方面从探究数学问题出发,经历探究数学问题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以活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研究氛围中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目前有部分中学生比较怕学数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的设计中,不仅关注科学性,还要兼顾趣味性。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力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比如,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等。

三、实施过程

1.总体框架

img77

2.具体实施

(1)学习准备 课程的开设需要技术的支撑,这一课程基于TI图形计算器,运用TI数理技术,探究研究数学问题。因而在课程开设初期需要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学生在图形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面进行培训。当然,图形计算器更强大的功能应用渗透安排在后续内容的学习中。

(2)适用年级 本课程主要涉及的内容以高一、高二年级为主。少部分涉及高三内容的可以结合安排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教学。

(3)实施形式 模块式的课程教学有利于教学的调整和安排。这些模块相互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可以随着正常教学内容的进度作出相应的调整。学生对每一个模块的不同主题可以进行系列专题学习。

(4)课堂模式 课堂的探究活动主要通过“创设问题——猜想假设——获取信息——建立模型——讨论思考——模拟实验——模型求解——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数学概念和公式定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意义,提高学生运用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课堂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上述步骤的全部,也可以是包含上述步骤的一部分。但不管采取哪种形式,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以问题或者任务为驱动,利用图形计算器完成相关活动。与此同时,经常性的讨论交流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线。

四、成果展望

1.学生获益

通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笔者发现,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运用技术的水平也日益增进。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比以往更重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了。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与此同时,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也获得了出色的成绩。

吴经纬同学的论文《福尔摩斯探案》获上海市TI数学年会二等奖。

邵禹铭、曹阳、沈博文同学的论文获2006年上海市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二等奖。

郭敏杰、杨帆、沈立扬同学的论文获2007年上海市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三等奖。

周瀛同学获2008年上海市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个人赛二等奖。

邵禹铭同学获2006年上海市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个人赛二等奖。

徐松、尤俊杰同学获2007年上海市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个人赛三等奖。

陈晓亮同学的作品获2010年上海市中学生TI学生绘图作品一等奖。

干佳琦同学获2009年上海市中学生TI学生绘图作品一等奖。

陈晓亮、赵臻、沈诗颖、张琪珺同学的作品获2010年上海市中学生TI学生绘图作品二等奖。

2.教师发展

为了提高课程的品质,促使教师努力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教育技术,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与同行的不断学习和交流中,教师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经过努力,我校教师已成为上海市TI项目培训主讲教师,成为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骨干教师。从而也使得我校在TI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方面,跃居上海市领先地位。

五、反思回顾

数学源于直观和实践,无论怎样的形式化,总是离不开数学的探究。在中学开设《掌中求索》,必将成为中学数学教学的新趋势。

《掌中求索》课程的开设,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一些原本不爱学数学的学生,在经历了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探索过程之后,变得喜欢数学了。通过模拟实验,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数学公式、定理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笨方法上。而在动手模拟实验,碰到过很多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相关的教材。一是TI数理技术(特别是最新款的图形计算器及相应技术)本身应用于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模拟实验的案例极少;二是适合中学的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类案例形成校本教材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的积累,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完善校本教材。但看到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笔者觉得,值了!

▶5.3 在《图形图像》课程中提升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

肖贵红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的学习素养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对学生学习是否成功起到重要作用。学习能力既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等一般学习能力,也包括在具体学科学习中应该具有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实验能力以及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等。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处理技能和能力是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但是,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在很多的作品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如网页设计、动画制作以及平面设计中,绝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了众多的制作方法和技巧以后,却很少有学生能制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说得通俗一点,很多作品就是依样画葫芦,根据教师的范例,学生的作品也基本一样,甚至完全一致,没有思想,没有创新。怎样在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让作品设计得有思想、有内涵。为此,在《图形图像》课程中,笔者尝试在教学方面进行一些改革和探索。

一、课程目标: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信息科技课程以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学生应该具有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合理选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搜集、处理、传输、表达,具备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应能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能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中,将信息科技的应用融合到自己的学习、实践和探究中。《图形图像》课程遵循于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的总目标,以PhotoshoP的技术学习为主线,以数字照片的处理、网页制作、广告制作等专题教学为载体,在培养学生信息处理技术和能力的同时,在激发灵感、促进创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上给予重点关注,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和艺术修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课程准则:从学生需求出发

有效落实信息科技课程目标,高质量的课程内容是重要环节,高效的学习过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更是重要保证。信息素养是无法通过机械的记忆和重复的操作训练形成的,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思维、感悟才能形成。因此,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让学生在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使用信息技术的需求,形成学习信息技术的愿望,继而主动而有兴趣地学习信息技术。《图形图像》课程采用“以项目带动学习”的策略,构建让学生有自主发展空间的特定环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题项目进行学习,比如图像合成中的“移花接木”、色彩处理中的“我的色彩我做主”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1.满足学生生活需求,激发学习欲望

数码相机普及,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架甚至多架数码相机,与朋友聚会、全家人外出度假,班级搞主题活动展示,会拍不少的照片留下美好的回忆。特别近年来手机的像素越来越高,完全就是一台微型相机,随时随地都可留下生活的痕迹。可是由于多种因素,拍出来的照片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学生渴望具有处理数码照片的能力,“数码照片的修饰”的专题,通过学习模糊处理、背景替换、偏色调整、局部修饰的技术,使照片更加漂亮和完美,顺应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对实际生活的需要。

2.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创作欲望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有一些教育和教学活动,比如班徽设计、主题海报和班级网页展示等活动,学生参与这些活动都有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很强的荣誉感,“构图美”、“文字的魅力”、“网页配色”的专题教学,满足了学生学习生活的需求,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

3.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一件设计作品,一般包含三个元素:色彩、图像、文字。这三个元素中,以色彩较为重要。因为人对色彩是相当敏感的,当他们首次接触一件设计作品时,最先攫取其注意力的,就是作品的颜色。要在作品中恰当地使用色彩,必须了解色彩知识。因此,在《图形图像》课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设了“服装色彩”的专题教学。将图像处理技术与服装色彩生活艺术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色彩知识、感受色彩的魅力和提高学生对色彩的审美能力。由于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对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程策略:激发灵感、激发创新

在教学实施阶段,《图形图像》课程一般采用头脑风暴、学习知识、探索实践和交流讨论的教学策略,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巧妙地融入了培养学生图像处理能力的实践过程中。

1.展开你的想象力

想象力,顾名思义就是在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在创造性想象中,运用想象力去创造你希望去实现的一件事物的清晰形象。例如,建筑设计师,其必须在头脑中进行反复地想象,考虑外形该怎么设计,该采用什么样的内部结构,什么样的外形与结构搭配才是合理的,只有经过这种在头脑中不断磨合才能形成一个好的方案;一个杰出的服装设计师,也要在头脑中运用想象力进行各种面料、色彩、款式的组合搭配,以设计出款式新颖的服饰。在图像合成的项目学习中,笔者没有按部就班地采用一般教师采用的将素材和最后合成作品同时展示的教学方法,而是提供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素材,让学生随意想象你用这些素材能合成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作品,先在头脑中进行想象和构思,勾勒作品后再尝试进行设计和制作。例如,教学中笔者曾经提供过一组素材,主要有苹果、葡萄、草莓、梨、孩子、宇航员、树等,主要采用提供的素材,也允许学生添加少部分素材。有的学生把这些素材合成了长满不同水果的奇异树,有的学生则合成了一个装着各种魔幻色彩的水果盆,也有学生将苹果、草莓看成了星球,和宇航员一起构成了一幅太空美景。真是各显神通,各具魅力。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发挥你的学习力

学生构思好作品后,往往无法处理成自己想要的作品,这就要进一步学习图像处理技术。此时教师再进行相关的图像处理技术的教学和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也更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色彩调整和设置的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光和色的知识,掌握色彩三原色、了解色彩的色相、饱和度和明度等知识,知道互补色、相反色、近似色和同类色等知识,对于学生在作品创作中恰当应用色彩,减少盲目性是必须具有的知识储备。掌握图像合成中图层的叠加技术、蒙版技术才能较好地实现图像的合成,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想象变为现实。学习必须的知识和具备必要的操作技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3.释放你的创作力

在掌握了基本创作技能后,要真正创作出好的作品,还需要有较好的创作能力。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后,将图像进行了合成处理等,但是制作成的作品与自己的想象差异很大,除了技术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外,还缺乏一定的审美能力。为什么这样的服装色彩和谐、令人赏心悦目?为什么这张海报这么引人注目?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应用所学习的知识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例如,在服装色彩中,对服装颜色的搭配进行分析,颜色艳丽、醒目的服装一般采用互补色和对比色搭配,而同色调和近似色搭配色彩就比较柔和和优雅。海报设计中从文字的设计是否清晰可见,有可读性,是否有美感,有没有创造性等方面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只有理解、领悟了优秀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自己作品的艺术性。将自己的想象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艺术审美力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创作力。

4.展现你的人文修养

指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还要展现学生较高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在“移花接木”项目作品的创作中,刚开始大部分学生都学着“网络小胖”和“犀利哥”等风靡网络明星,进行合成恶搞,把同学、老师当成了恶搞对象。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阻止,向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明确要求学生要具有信息化社会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个人自律能力,明确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作品创作还要避免无意的错误。例如,色彩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色彩牵涉的学问很多,包含了美学、光学、心理学和民俗学等。又如,紫色在西方宗教世界中,是一种代表尊贵、吉祥的颜色,大主教身穿的教袍便采用了紫色,但在伊斯兰教国家内,紫色却是一种禁忌的颜色,不能随便乱用。让学生明白一幅好的作品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不仅体现你的信息技术能力,还体现你的审美能力、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信息处理能力的同时,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课程特色:以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为评价机制

img78

《图形图像》课程主要采用过程评价的方法,评价贯穿于欣赏、分析、交流、创作等每一个环节,教师经常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交流个人对素材的处理、展现的主题,对某个设计手法或作品不同的理解和想法,交流各自设计的成果,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合作交流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锻炼交流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也使课堂充满活力。

1.学生的想象力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其实每个人都有想象力,只是能不能将它实物化。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你有了想象力,很好,可是关键是其他人能不能认同,如果你觉得你所幻想的那种机器能生产出来,但是没有人相信,没有人支持,除非你有资本自己去实现它,否则就无法实现。所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弘扬个性,创作出与他人不同的作品,是《图形图像》课程始终坚持的评价机制。有时学生有很好的想法,但拘于图形处理能力所限(注意,我们培养的思想家、设计师,而不是一个只会操作的工匠或机器人),而无法达到很好的设计效果,但只要学生表达出了很好的创意,教师就会给予较高的评价。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鼓励学生:“想象力比技能更重要。”

2.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本课程是“图形图像的世界”,旨在培养学生对图像进行编辑、合成的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的学习,不能只依靠教师的传授,更多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进行体验和感悟,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合作、探究和反思。具体要求学生能掌握一般的处理技能和方法,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3.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思想

《图形图像》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融技术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如果我们的教学只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操作技能的目标上,学生就像一台缺乏思想的机器。在“二期课改”的三维课程目标中,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在评价学生创作的作品中,是否体现较高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力图通过教师的评价,促进学生信息道德素养的提高。

《图形图像》课程是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的一门拓展型课程,课程探索改变以往信息技术课程以教授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为简单目的的“计算机教学”,是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重要的课程,改变了计算机课程以学习计算机各种操作技能为目标的定位。本课程开设5年来,受到学生的喜爱,对课程给予较高的评价。黄河同学说:“这样一门强调动手与想象力的课程,它给我带来的不再是周一下午困倦不堪,昏昏欲睡的40分钟,而是令我们手脑并用,积极的一课时。”朱佳颖同学说:“我认为这门课程对我们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创造力都有很大提高。”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学生的差异性比较大,怎样针对不同学生来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如何让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提升,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教材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毅红.创造力的培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陶行知.创造宣言[M].美文.2009(18)

[4]心放.想象力统治全世界[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5]【美】亚历斯·奥斯本.我是最懂创造力的人物[M].厦门:鹭江出版社,1989

第六章 主题研究课程

▶6.1 《太阳能主题研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史正华

一、课题背景和目标

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矿物能源被大量开采和滥用,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几乎耗尽了大自然几亿年孕育的矿物能源,同时,还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严重地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如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匮乏并趋于枯竭,这就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能源,这中间,太阳能因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大力开发的清洁能源。阳光普照大地,太阳能不需要开采,也不必运输,是最巨大、最长久、最环保、最安全、最经济、最有发展前景的,温暖、可爱、宝贵的新能源,在矿物能源匮乏并趋于枯竭的今天,尤显其价值。《太阳能主题研究》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提出的,是学校坚持多年的,深受学生欢迎的,形成显著特色的,取得一定成绩的主题式研究型课程。近年来,在太阳能主题研究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光电转换的基本原理,应用开发了“太阳能家庭废水净化和再利用装置”、“太阳能有声磁控五线谱”、“太阳能控时升旗装置”、“太阳能飞行器”、“太阳能载人电动车”、“太阳能紫外线消毒柜”、“太阳能冷暖旅行箱”、“太阳能液体搅拌机”、“太阳能救生艇”等作品,正在设计,筹建“大境风光实验电站”。我校是中国青少年太阳能研究基地。

太阳能主题研究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能源和环境问题,围绕太阳能主题,搜集和学习相关信息,自主地提出研究课题,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习、探索、研究、实践、评价,在科学主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注意与观察、学习与思考、实践与创新相互关系的切身体验和经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学会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逐步形成搜集、分析、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不断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初步形成创新意识和价值观。

二、课题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信息检索,问题调查,在事物的性质、数据、结构、功能等实验,在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问题方法、途径、思路的探究,在创新作品设计、制作、调试,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等一系列科学探索研究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科学技术的力量,发展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综合性原则

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发展到开放,以便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的态势。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学习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而是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通过网络搜集信息等;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学生可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搜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学生不再单纯从课本和参考书中获取信息,而是从讲座、网络、媒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中搜集信息;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扮演着指导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

4.过程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将整个学习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他们最后的研究结果稚嫩可笑,不足称道。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生通过诸如设计课题、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知道除了教材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等。能够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和体验,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恰恰是它要追求的结果。

5.创新性原则

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认识前人还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的规律,这就要求研究的课题要有一定程度的独创性和新颖性。理论、观点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应用上的创新。提出一个别人还没有研究过的课题,这是创新;用与别人不同的研究方法去进行研究一个已经研究过的课题,这也是创新;将一种理论、一个观点首次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是创新;将已经在某一领域得到应用的理论、观点、方法和手段,应用到新的领域中去,也是创新。

6.可行性原则

在选题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要从学生已有的所学知识水平、自身积累的经验、兴趣爱好、时间和精力及与其他人的配合等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的课题。

7.激励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做到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去评价,为开发学生的潜能去评价,为学生的成功与发展去评价。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三、课题实施

1.主题教学

教师介绍课程的相关信息,使《太阳能主题研究》课题与学生的思想有一个交互融合的过程,激发和吸引对太阳能主题研究有兴趣和想法的学生参加太阳能主题研究。

2.专家报告

组织专家报告会和咨询座谈会。学校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洪春华教授,同济大学谭洪卫教授和华东理工大学安琦教授等专家给学生介绍“矿物能源有限,新能源开发无限”、“新能源的研究和发展,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科技创新课题的来源,创新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和要求”等问题,并亲自参加学生咨询座谈会。为学生提供高层次的辅导。

3.参观考察

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等场馆,学习、了解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新能源的应用案例及经验,为此《劳动报》和《新民晚报》都发了相关报道。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上海市节能成果展示厅,见识了许多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作品,大开了眼界,启发和拓展了思路。

4.资料搜集

学生通过网络、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检索、搜集、学习相关信息,在搜集、学习、整理过程中,会发现更多的信息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便于发现问题,寻找课题。

5.提出课题

学生在检索、搜集、学习相关信息中,产生了不少想法,经师生互动,朦胧的想法转化为研究课题,然后,上网查新(检索课题的创新性以避免重复研究),避免跟在别人后面,避免重复研究,由此确定研究课题。

6.实验求证

精心设计研究方案,研究方案的交流、评议和优化,针对问题的“诸葛亮攻关”活动,利用集体智慧,共同探索和解决提出的问题和难题。

7.模型制作

探索、实验的研究活动,模型的设计和制作,数据的采集和验证。

8.论文撰写

根据“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自我完成研究报告、科学论文撰写。学校组织科学论文的发布和答辩,技术发明成果演示推广活动。

9.对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申请国家专利,参加相关科技发明创新竞赛活动。

四、课题成效

1.太阳能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如下表所示:(科学论文)

img79

研究报告、科学论文的撰写和交流,提高了学生对太阳能开发应用研究的认识和研究能力。

2.太阳能的应用开发实践成果

部分太阳能创新作品:

(1)太阳能家庭废水净化和利用装置

如图6-1所示,是由周晓璐同学拿到的一张水费账单而引发的一个想法开始的,在发明创造的实践中,小周同学采集了家庭废水的各种样本,发现废水中的颗粒物、悬浮物、颜色、气味、油膜、细菌等六大问题影响人们对废水的利用,问题激发了小周同学学习、实践的热情,他找来了小石子、沙子、头发、棕丝、麻绳、鸡毛、鸭毛、棉花、活性炭等几十种材料,自己精心设计和制作了过滤、吸附、反渗和紫外线杀菌等模块结构,连续对家庭废水进行处理的装置,使处理后的废水清澈透明无气味,该发明在上海市英特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和科技创新奖,同时,在社区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

img80

图6-1

(2)太阳能有声磁控五线谱

初学五线谱时,时常不知道各线和弦上的音符发什么音,给学习造成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冯叶同学利用太阳能作能源,用电子音阶芯片通过干簧管来控制发音,用时,只要用磁棒点击音符,对应音符就能正确、清楚地发出相应的声音,这既是学具又是玩具,非常受人们的欢迎。为此,新民晚报还专门发了一篇配图的报道,如图6-2所示。

(3)便携式太阳能冷暖餐柜

该作品用12 V太阳电板为能源,利用半导体制冷片的功能,通过金属导热板和散热片,来满足人们对不同温度的需要,餐桌面要加温,桌下柜就是冷柜,相反,餐桌面要低温,桌下柜就是暖柜,只需几秒,就能进行冷暖温度的任意切换,如图6-3所示。

img81

图6-2

img82

图6-3

(4)太阳能液体搅拌机

该搅拌机用6片66 X44多晶太阳电板,三串两并来获取所需的电流和电压,利用磁铁的特性对磁性搅拌珠作用,能充分搅动液体,使各组分完全融合,作品很有趣,也很有用,如图6-4所示。

(5)太阳能救生艇

该救生艇充分利用太阳能来解决呼救、照明、换气、加温、排污等需求。特别是其造型,一改传统的梭形船体,设计成球形,上半球可开启,设有单向阀门窗,既可以换气,又能有效地阻止海水的进入,下半球分两层,供避险人员生活和工作,球的底部有一个下沉的重物,使球形救生艇的重心下移。保证球体的稳定和安全,如图6-5所示。

img83

图6-4

img84

图6-5

(6)太阳能载人电动车

img85

图6-6

如图6-6所示的车是学生参与设计制作的第二代太阳能载人电动车,按上海市竞赛规则,采用单一的太阳能源,可调节方向的太阳能板,保证在任何方向行驶,太阳能板都能充分地吸收阳光,实现光电的有效转换,小车的驾驶员可以躺着开车,工作、休息相结合,舒适不累。该车获得五项国家专利,缓冲撞击系统,可承受撞击的保险杠,保障了行车的安全。流线形造型,既美观,又可减少空气阻力,多功能按钮。一键控制进、退、停。

3.竞赛获奖

(1)“赛斯”太阳能混合能源载人电动车获上海市新能源创新作品第一名。在尚德电力杯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总决赛中获团体金奖。

(2)第二代“赛斯”太阳能单一能源载人电动车获2010年尚德电力杯首届上海市中小学校太阳能载人车比赛创意设计一等奖和外观制作一等奖。该车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馆展出。

(3)“大境风光实验电站”设计方案,获黄浦区科委2011年科技重点资助项目。

4.学生感悟

某学生在获奖感言中这样写道:我一直对探索型、研究型的科技实践活动有很浓厚的兴趣。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我们都很开心,很兴奋,也很好奇。在参加“太阳能主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在研究课题的驱动下,我不知疲倦地通过网络和报纸杂志搜集、查阅和学习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产生了很多的想法,在和老师的互动中,我设计并制作了太阳能液体搅拌机,在阳光下,搅拌珠把液体翻江倒海似的搅拌着,太神奇了,这是我平生的第一个发明,在大境中学读高中时实现的,真的,我非常激动,我的兴趣被完全激发出来了,现在我学习更主动,更有效了,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我想,我一定会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一定会有更多的发明和创造。

五、教学感悟

1.关注太阳能,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太阳能主题研究的教学,首先要学习,认识太阳能,太阳能既是被人们普遍感知的,又是一种十分神奇的能源。太阳以光辐射的形式,向宇宙空间不断地释放能量,太阳的光辐射到达地球上空的大气层仅仅是其总辐射量的二十亿分之一,但这已相当于现今全世界消耗能量的三万多倍,根据科学家的测量,到达地球上空的光辐射,大约有30%被大气层反射到宇宙空间,23%被大气层所吸收,仅有47%到达地球表面,就按这个比例计算,每年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相当于130万亿吨标准煤蕴藏的能量,按现在全世界能源消耗的上限计算,可供全世界用数千年,面对神奇的太阳能,学生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通过网络、图书馆的书报杂志等途径,学习和查阅了大量资料,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如:太阳能辐射强度的测定,辐射强度是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辐射通量是单位时间内以辐射方式发送、传递或接收的能量,计量单位为瓦。1981年10月在墨西哥召开的世界气象组织会议上确定太阳能常数值为1 367W/m2。地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受地理因素(纬度和海拔高度等),气象因素(大气透明度、云层和阴雨等)和物理因素(辐射光线与接收面的夹角大小、方位和表面性质等)的影响较大。上海地区的夏季晴天的中午,太阳辐射强度可达1 000W/m2。无比神奇的太阳能及其特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居里夫人说:“好奇,是人类第一美德。”著名创造学家奥斯本认为:“感知力的极致即为积极的好奇心,即使是无所谓的好奇心,也能够引导独创性的思索。”

在好奇心、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投入“太阳辐射光谱研究”、“太阳能的光电、光热、光化学转换”、“太阳能发电的主要方式”、“太阳能电池的构造、原理与技术特性”、“太阳能电池的类别”、“太阳能电池的组合件”等问题的研究,他们搜集信息,不断积累经验和事实,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地分析、概括、判断、推理,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灵感,不断涌现出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思想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和自我更新。

2.发现新问题,培养观察力和判断力

观察力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要件,观察是感觉、知觉的完整的认知过程,不仅是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第一手感性认识,还包括觉察和认识等理性认识。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一定的实验手段,来观察和认识太阳能。从而,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太阳能是来自太阳内部热核反应的原子能。太阳能是以光辐射的形式传播到地球表面的,所以,太阳能是一种光能或者说是一种辐射能,太阳辐射是由不同波长的复合光所组成的,并依次排列成太阳辐射光谱,光谱是复合光经过色散系统分光后,按波长的大小依次排列的图案。为了搞清楚太阳辐射的本质,有必要研究太阳辐射光谱。如何才能观察到清晰的光谱呢?学生找来了三棱镜和平面镜,自制了光栏狭缝和白色光屏,开始研究和观察光色散的实验。先用平面镜把太阳光反射进光栏狭缝,形成狭缝光束,狭缝光束通过三棱镜,可以在白色光屏上清晰地呈现色散现象,调节三棱镜和光屏位置,可以增加色带宽度,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形成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谱线,红色在最上面,紫色在最下面,依次排列,非常清晰。七色谱线是可见光谱,那么不可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又如何去观察呢?查阅资料后得知,太阳光谱主要由0.3~3μm的光组成,大体分为三个光谱区域:紫外区,波长0.3~0.4μm;可见光区,波长为0.4~0.76μm;红外区,波长是0.76~3.20μm。

不同波长的光对物体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紫外线能使照相底片感光,有杀菌效果,能激发荧光。可见光线能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还能与人体皮肤表层中的脂肪光合成维生素D。红外线有一定的渗透作用,物体吸收后产生热效应。

大自然的彩虹和通过三棱镜折射形成了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谱线,使我们知道了可见光,那么,怎么才能证明不可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存在呢?用热敏电阻作为探头,放置在白色光屏的七色谱线上,也就是放在红色光之上的红外区,连接灵敏的半导体温度计,可见温度的上升,这样就能清楚地认识到红外线的存在及其特性。紫外线具有激发荧光的性能,用一只玻璃杯,盛大半杯水,在其中滴入几滴2%汞溴红溶液,使水呈橙红色,把杯子晒在阳光下,此时,在被太阳晒到的地方能看到被激发出来的淡绿色荧光,为什么橙红色的水被太阳光激发后会发出淡绿色的荧光呢?这是由于太阳光中包含紫外线,紫外线的光子能量比较高,当物质的粒子,受外来光子的激发,吸收了某种能量,再以可见光的形式,把其中一部分能量放射出来,就形成荧光现象。这种激发过程,不同于高温物体发光,没有热现象,因此称为冷光,常见的日光灯、电视荧光屏等都是紫外线或电子束激发的结果。学生利用紫外线的特性,研究并制作了太阳能紫外线消毒柜。

3.常问为什么,提升思考力和想象力

科学技术的固有特征就是不断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太阳能主题研究,使学生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太阳能知识,学习为了应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有很多优点,寿命长,不怕短路,光电转换快,吸收光谱范围宽,不怕低温等,但受光照的影响大,单片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电压低,电流小,使用时必须把若干块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串联,获取所需电压,并联能获得更大电流,但是简单的串并联接法,只要有一小块太阳能电池损坏,整个太阳能电池组输出功率就大幅下降而无法正常使用。怎么办呢?学生在体育课上打乒乓,看到乒乓网,联想到用网格的形式,来连接太阳能电池组,这样,即使出现几小块太阳能电池的损坏,其他电池仍然连接通路,整个太阳能电池组还能正常输出功率。太阳能电池组的网格连接法就这样发明了。在实践中,学生们常问为什么,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4.解决新问题,锻炼实践力和研究力

在实践中,学生们经常会碰到各种问题,为了发明一个作品,又必须解决各种问题,都说思路决定出路,这话真的是创新实践的真谛。

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促使创新的机会,通常是自己身边平淡无奇的小事。小周同学从信箱里拿到了一张水费账单,发现,用1m3水,要付1.9 m3的水费,其中0.9m3是排水费,平日里,有许多生活用水,看上去还比较干净,便被倒掉了,这一方面,增加了家庭用水的开支,增加了自来水厂的生产压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污水的排放和处理的压力。于是,小周同学提出要研究和制作太阳能家庭废水的净化和再利用装置。

在发明创造的实践中,小周同学分析了自己采集的家庭废水的各种样本,发现,废水中的颗粒物、悬浮物、颜色、气味、油膜、细菌等六大问题,影响人们对废水的利用,问题激发了小周同学学习、实践的热情,他找来了小石子、沙子、头发、棕丝、麻绳、鸡毛、鸭毛、棉花、活性炭等几十种材料,自己设计实验装置,不厌其烦地做着各种实验,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去除废水中的油膜,他像当年爱迪生寻找灯丝那样,不怕无数次的失败,以科学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坚持探索研究,经过数百次的失败和教训,终于发现用羊毛纤维,加上反渗法,能有效地去除油膜,难题终于解决了,在探索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小周同学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知识,养成独立思考,冲破习惯束缚,提高联想能力,把握直觉和灵感的能力。最后,他精心设计和制作完成了用过滤、吸附、反渗和紫外线杀菌等模块结构,连续对家庭废水进行处理的装置,使处理后的废水清澈透明无气味,该发明在上海市英特尔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和科技创新奖,同时,在社区得到一定的推广应用。

5.开发创造力,树创新人格和价值观

太阳能主题研究是一个学习平台,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和途径,其目的不是对太阳能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也不是运用创新技法,进行构思、设计;更不是利用工具和技术制作太阳能的创新作品,这些只是教学研究的一个过程,其结果是“成物”。太阳能主题研究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学习、探索、创新、实践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即“成己”。因此,在太阳能主题研究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学习太阳能知识,研究创造技法,开展技术发明,更重视学生自身创新精神状态和心灵境界的提升,不是归纳各种创造技法,而是总结万法归一的创造之“道”,只有把握了创造之“道”,才能把握创造之根本,才能举本统末,贯通所有技法。追求无法之法,乃为创造的最高境界。我们始终抓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培养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乐于接受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积极面对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对不同意见和态度,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头脑开通,富有弹性,积极去获取新的事实和新的知识,不囿于传统成见;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乐于面对现实和预测未来,不拘泥于传统和过去,能有效地利用前人的成果去创造未来的新生活;有较强的效率意识,以最小的代价去获取最大的成果,而不是拼消耗,拼时间,拼体力,拼精力;意志品质坚强,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普遍的信任感,重视人的尊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不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对他人颇多怀疑;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倾向于独立思考,不轻附众议,勇于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审美天赋。

在太阳能主题研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提不出问题,没有想法,害怕问题,不敢面对问题,到主动积极地发现和寻找问题,思绪万千,灵光闪现地探索问题,多种方案来解决问题,把问题看成是通往成功的阶梯。表明学生们的创新人格初步形成,也初步确立创新成才为人民的价值观。形势逼迫研究,兴趣投身研究,责任担当研究,课题深化研究,网络助推研究,实践促进研究,作品巩固研究,交流发展研究,创新人才的辈出,肯定并推进了太阳能主题研究的教学。

太阳能主题研究课程的教学,决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而是以课题带动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探索新知、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主动的学习过程,是主题式、研究型、实践型的教学课程。

在教学中,笔者体会到,研究型课程是以一个事物、一种现象、一个领域、一个问题为学习、研究、探索、实践对象的教学活动,是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的基本载体和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深入地研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科学实践能力。但是,在教学中明显感到,对学生来说研究型课程的时空实在太少了,尚未形成应有的氛围,学生的精力也分配不过来,强化研究型课程的建设,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参加主题式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创造型人才来说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汤川秀树(日).创造力和直觉[M].周林东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2]苏颂兴.论青年创造力开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迪博诺·帕内斯(美),恩田彰(日).许立言,张福奎译.创造学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4]袁张度,林国正.中国创造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5]王加微,袁采.创造学与创造能力开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6.2 品味玉文化——《玉缘》课程的创设与实施

田荆和

一、《玉缘》的由来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而上海早在1998年“二期课改”开始时就提出了以功能立意为主干,多维交互的课程结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即为主干。

研究型课程不同于综合课程,也不等同于活动课程,它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然,高中属于基础教育阶段,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在内涵和要求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仍然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像科学家一样”的学习。它形式上是“研究”,实质上是学习,一种综合性的学习。通过学习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2008年,我校成为上海博物馆文博教育基地,为了能充分利用和发掘博物馆资源,紧紧依托上海博物馆这个资源库,结合学生特点,结合学科知识,我校开设了《玉缘——中国古代玉饰文化初探》研究型课程,课程分为三个研究模块:博物馆中的玉、学科中的玉、生活中的玉,涉及的学科包括:历史、语文、政治、物理、化学、地理、艺术等。

开设这门课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有着7 000年的用玉历史,2 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不同时代的玉器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通过学习,使学生纵向知道中国玉器发展的历史,了解不同时期玉器的特质及艺术风格;通过专家讲解,使学生了解玉器背后蕴含的深远故事,一起追溯中国漫长的玉饰文化;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知道玉器的使用与作用,深刻体会古代玉器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制作“古玉”,让学生了解玉的制作工序,并学会赏玉。同时,将玉文化引入其他各学科。

二、《玉缘》的概况

1.课程基本设置

(1)博物馆中的玉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器,反映并体现了材质的美感;夏商周时期的玉器主要采用象征主义手法;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装饰唯美;秦代的玉器突出了现实主义的因素;汉代的玉器采用了现实与夸张的创作手法;隋唐的玉器,颇具浪漫主义色彩;元代的玉器神态生动,且不拘小节;明清时期的玉器追求精雕细琢的艺术风格,达到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顶峰。

我校开设了:

专题一:中国古代玉器概述。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玉器发展历史的概况。

专题二:中国历代玉器特征。将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五个高峰时期向学生逐一介绍。第一讲,玉文化序幕(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第二讲,礼器时代(夏商周时期的玉器)。第三讲,从娱神到娱人(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第四讲,丧葬用玉(两汉时期的玉器)。第五讲,精雕细琢的明清玉器。

专题三:带领学生参观上海博物馆玉器馆,请专家介绍博物馆的馆藏玉器,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

专题四:让学生参加上海博物馆组织的“中国古代玉文化”考察活动中的良渚遗址考察。通过实地参观玉器精品与出土遗址,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背景下玉器的制作与使用,深刻体会古代玉器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2)学科中的玉 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学生通过资料搜集,确立玉的专题系列,认识玉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的文化情结,学会通过网络、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形成研究课题的方法。

我校开设了:

专题一:玉质文心——玉与文学。

“玉”字始于我国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汉字中用“玉”字造出的字有近500个,而用玉组成的词更是不计其数,“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文字,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成语中的“玉”、历代名人名家的咏玉名句、文学作品中的“玉”都反映了中国人对玉深深的爱。

专题二:玉成其美——玉的美学特征。

第一讲,玉器的制作工艺。通过讲座,让学生对玉雕工艺有初步了解。再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请博物馆老师指导学生制作“古玉”,让学生在“做中学”,既了解玉的制作工序,又了解它们在当时背负的重要职责。

第二讲,玉器的审美特征。玉,因其质美,色美,触美,音美,而在石中称王。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玉雕风格的介绍,让学生学会赏玉。

专题三:玲珑玉心——玉与美德。

让学生理解玉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玉与中国传统美德的密切关系,感受中国人对玉深深的爱。玉不仅表现外在的美,更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古人以玉的温润色泽代表仁慈,坚韧质地象征智慧,不伤人的棱角表示公平正义,敲击时发出清脆舒畅的乐音反映廉直美德。通过“和氏璧”、“完璧归赵”等历史故事,通过“玉不琢,不成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历代名句,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专题四:荆山之玉——玉石分布及其鉴赏等。

分析我国玉石资源分布情况及特点,知道玉的种类,初步学会玉器的鉴赏。

第一讲,玉的产地。请学生结合地理知识,搜集资料,分析我国玉石资源分布情况及特点,并对世界产玉地有大致的了解。

第二讲,玉的种类。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软玉和硬玉。帮助学生了解玉石的成分及结构,并请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玉有哪些颜色,结合化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不同颜色、不同种类的玉石。

第三讲,参与博物馆开设的“玉器的矿物学鉴定”互动讲座,让学生知道不同的地质孕育了不同的玉种,能将矿物学上的“玉”同中国文化上的“玉”结合起来,对古玉进行鉴赏。

(3)生活中的玉 如今,玉器作为礼品、信物、吉祥物等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种交往之中。如何在观赏中得到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如何创造典雅的文化氛围、如何鉴定玉器、如何保养玉器、如何收藏玉器,都大有学问。一方面,通过专家的介绍让学生学到这方面的本领;另一方面,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人们对玉器、玉文化的认识,写一份关于“玉器的价值和功能”的调查报告。

最后,开一堂“玉器展示课”,请学生将身边的玉器(可以是家中收藏的,可以是商店中出售的,也可以是公共场所中展示的)拍成照片或制成PPT,全面介绍该玉器及自己的观点,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成果。

2.教学活动设计如下表所示:(以博物馆中的玉为例)

img86

三、《玉缘》的收获

1.开放式学习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基础

开放式学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独立思考;二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开放性。

(1)自主搜集资料、独立思考 心理学家、教育家梅耶对“问题”下的定义是:当问题解决者想让某种情境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不同的状态,而且问题解决者不知道如何扫除两种状态之间的障碍时,就产生了问题。他同时指出,一个问题由三个基本成分构成:第一,给定状态;第二,目标状态;第三,阻止给定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障碍。

我们一般认为问题解决就是人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成功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而掌握达到目标的手段,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研究型课程中,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即本课题的第二、第三研究模块。学生分组后自主选题,开始研究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收获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达到目标的手段。因此,对信息的搜集、使用成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学生在确定研究方向后,便开始自主搜集资料,并对自主取得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成为解决问题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敏锐性和探究精神都得到锻炼。因此,研究课对学生的评价不单纯是研究结果如何,其重点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即使最后的研究成果不够全面、深刻,甚至有错误,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书中有玉”是玉缘文学小组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取的题目,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为了研究课题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应该扮演参与者、调控者、指导者的角色。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开辟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通过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深化学科知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达到研究性学习目标。

“玉缘”紧紧依托上海博物馆,因此去博物馆参观、了解、搜集资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每次,笔者都和学生一起利用休息日来到上海博物馆玉器馆,一起学习,适当引导。在下一次上课时学生分组交流,其他小组成员和笔者都会分别加以点评,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搜集完信息,就要求学生必须在通读、理解所有信息的前提下,提炼信息中的有效部分,判断其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准确把握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最后形成自己的见解,如“生活中的玉”研究小组,将研究成果分为古代和现代两方面,尤其指出在中国古代,玉在国家产生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过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之一。而现代玉便于佩带和陈列,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容易被人所理解。

实际上,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用一段时间进行研究,所以其“开放”程度很高。学生脑海中没有所谓的学术“定论”,所以往往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想法。有学生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人很早就开始很认真地把美玉和美德联系起来,并加以哲理化。如果没有这样的阐发和重视,玉石的价值恐怕会大打折扣了。

为了保护学生难能可贵的探究精神,教师要对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同时,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不断培养,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增长。

(2)开放的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在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所创建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性或隐性的条件。即可用于学习的一切资源。包括信息、人员、资料、设备和技术等。通常讲的学习资源,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实验室,抑或是图书馆、互联网;而在研究型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资源还在公共文化教育机构、文化遗址、博物馆、档案馆、商场,甚至街道、企业、家庭,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完成课题研究。

为了“玉缘”,学生主动走出课堂,面向社会,积极寻找和发现任何可供研究性学习的资源。比如,关于玉的图片,因特网上有很多,在博物馆中也很方便拍摄,但研究小组成员为了“生活中的玉”,走访了亲朋好友,还去了多家玉器商店拍摄了大量的玉器照片,再进行分析、研究。而在学习过程中,最让学生兴奋的莫过于去博物馆亲手雕琢一枚玉蝉。虽然,对高中生而言,这项手工劳动过于简单,但亲自实践的收获是最幸福的,而且学生对玉器的制作工序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古代玉器的功能。今后,如条件允许,还将和学生一起寻访历史遗址,发掘文化内涵。

走向社会搜集资料,可以拉近时空距离,容易使学生增加亲切感,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和认同。走向社会搜集资料不仅内容丰富详实,而且更能体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由于就在身边,更能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增强说服力,减少与研究对象的隔阂,拓宽视野。

本课程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使历史不再成为过去的史实,而能为现实服务。通过历史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给学生一种历史思辨的能力。在“玉与美德”小组的成果中,学生写道:“玉不琢不成器”见于《韩诗外传》,普通百姓都十分熟悉,中学生也都熟知这个成语。此成语说明玉器都是经过了既琢又磨的多道工序,方能成器,不是轻而易举的,告诉青少年,一个人要想成才、对社会有益,也要像制玉器那样经过磨砺,要长期地刻苦学习、提高文化素养、掌握专业技能,才能成为建设社会的栋梁之材。

使学生进入历史,走入社会,走近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玉文化学生也有自己的理解:玉文化对我国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正是由于人们对于玉的喜爱才使得有更多的能工巧匠投身于玉工艺,使得我国的文明逐步向前迈进,也让我国的工艺有了长远的发展。古人常常把人长得漂亮称为:美如玉;尊称别人的女子为:玉女。常把佩戴玉器作为一种身份和品格的象征。这虽然是玉的一种传统文化,但是也反映出了我国传统美德中对行为之美的赞颂。同时,玉的雕琢过程很繁杂,考验的是人们的耐心和毅力。吃苦耐劳也是我国传统美德之一。因此玉文化成为了一种象征。

2.合作学习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手段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本课程主要采取“调查模型”合作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即按兴趣爱好分组,分组后,教师给学生介绍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每个学习小组选一个命题,并把这一个大命题划分为若干个分支问题分配给小组内的每个成员。每个成员负责研究自己的问题,将研究结果写成报告。把小组每个成员的报告汇总起来,形成总报告,再与全班同学共享他们的研究成果。每个小组陈述自己的研究结果之后,全班进行讨论。班级评价使该小组获得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以便纠正自己的观点。

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习小组要想在整个班级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精诚合作,将个人融入这个小集体中,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习的合作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

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此过程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又能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合作学习同样能进一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在合作讨论中,学生或多或少会得到一些结论,如果有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对方法、结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里有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当学生出现困惑时,教师应及时地在操作方法、思维方式和思路拓展上给予帮助,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学习目标,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某小组中学生的体会是:第一次小组合作进行资料搜集整理,由于时间上有些仓促,我们小组将每人从网上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再加上博物馆的一些资料,但由于没有经过筛选而显得凌乱不太切合主题,经过老师的点评,我们对原有资料进行了取舍。虽然这是一次有瑕疵的交流,但是在交流中,我们不仅仅了解了玉的传统文化,也明白了它在古人眼中的地位和意义。我想这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一件事情,毕竟当我们为了学业而奔波,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时候,有了一次彼此交流,彼此合作团结的机会。

由此可见,通过学生或师生之间共同的探讨、交流可以扩大知识的辐射面、发掘知识的深度,合作学习可以补充自主学习的不足。

在合作学习阶段,通过学生自主讨论,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增进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并相互启发;通过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搜集资料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友爱、合作的人际关系。

有学生说:上课的时候我们处在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我们彼此交流,相互合作。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倔强的个性,不轻易屈服,觉得什么事情自己都可以搞定,但是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课题研究中少不了分工合作。有过分歧,有过不满,或者还觉得有时间不如多做一些函数证明,但是,我们都走过来了,无论是否更加成熟,至少我们收获了成果。

四、《玉缘》的延续

研究型课程《玉缘》虽然只开设了短短的3年,但非常成功,作为教师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让她走得更远更好。虽然说研究型课程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作为教师要研究的还很多很多。

在研究型课程中,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同时也要参与研究性学习,做一个学习者;和学生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经历情感体验。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研究型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教师指导的内容只涉及自己的专业知识,因此只有相互合作,才能指导学生的研究型课程,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得到更新。

教师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研究型课程,并尽可能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开放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给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

▶6.3 拓展学习时空 促进自主学习——《英语IEO网上课程》的实施探究

顾 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网络技术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基于网络的教学和培训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接受。根据最近美国的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可知,全美81%的高等院校开设至少一门以上的完全网上课程或混合模式的课程,而公立大学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7%。伴随着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加强,英语网上课程势必将成为当今中国英语教育的一大趋势。

首先,在上海,为了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市政府已先后建设新世纪网络课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等项目,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跨越时空的特性,很好地补充了传统的教与学的不足。而网络学习因为其强大的开放性、交互的多样性、学与教的灵活性,成为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远程教育机构的重视。从硬件设备角度分析,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已全面启动。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03年底,全国中小学建成的校园网已经达到3.5万多个,并且在未来的2~3年内,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比例可能达到86%。在已建成的校园网中,23%的主干网带宽达到了1 000M,59%的主干网带宽达到了100M,97%的校园网已经与因特网连接,其中70%是采用光纤方式。这为英语网上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使梦想成为了可能。

其次,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在中小学已经初步成形,这为英语网上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软件基础,使英语网上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自改革开放以来,网络与计算机在普通家庭中已经普及,中小学生都能熟练使用网络与计算机,并能够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辅助日常的学科学习。同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英语教师早已自发地利用计算机形成无数的电子版的资料,如,课件、试卷、视频资料等,具备建立网上课程的基础,渴求开拓新颖的教学试点工程,并通过网上交流,资源共享,提升学科教学能力。

第三,上海市中小学正深入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英语网上课程正是顺应了这种教学趋势。

课程教学改革一个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两个改革目标:转变学习方式和培养综合学力(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三个改革重点:功能性课程结构指向综合学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体系的全面整合;研究(探究)性学习方式和双语教学形式有机融入各门学科。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媒介,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英语的学习通常就是死记硬背,跟随教师的进度,最终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外语IEO网上课程是对英语学科课程的有效补充,符合“二期课改”精神。

同时,上海市中小学英语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意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关注学生语言知识输入的实践过程和语言能力形成的体验过程,将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素养。《上海市中小学英语学科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要树立“大教育、大教学、大课堂、大课本”的新观念,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等英语环境,支持情境创设、资源共享、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促成英语的习得。

我校近年来开设并逐步发展完善的外语IEO网上课程体系正是利用了网络计算机硬件的提升和完善,英语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密切融合,在“二期课改”大环境下,从《上海市中小学英语学科课程标准》出发,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向学生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英语学习方式。

二、课程的设计

高中英语IEO网上所有课程的设计体现了IEO原则:即浸润式(Immersion)、快乐型(EnjoYable)、开放性(OPen)的特征。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可以通过上传有关课程的学习资料共同建设并丰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并且将成为他们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教师也可以进行教研互动,将自己教学资源传送给系统,促进教师间知识的交流,体现浸润式特征。网络课程不受传统教学大纲,教科书的限制,没有机械化的英语操练模式,摆脱了传统考查模式,从热门实时话题中发掘素材,以影片、视频为载体向学生立体化地呈现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体现快乐型特征。以网络为平台,其跨越时空的特性,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开放环境,体现开放性特征。

英语IEO网上课程的整体设计运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资源的学习、合作学习等理论。简单地说,建构主义反对人脑只是机械地记录和反映客观世界,认为学习是学生通过和外界交互作用来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主张“做中学”。基于资源的学习主张使学生身处丰富的学习资源当中,通过与各种材料和工具互动的实践过程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而合作学习是指处于同类问题情景的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和批评活动来提高认识。这些理论和理念可以从网上平台使用和教学活动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

浸润式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背景下提出的针对英语的教学模式。它要求英语教学应遵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强调英语知识要像液体一样慢慢渗入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活动、环境创设等环节中,要求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等英语环境来促成英语的习得。

英语IEO网上课程体系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大模块:英语基础奠基;英语万花筒;二外拓展。既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又能够很好地补充和拓展学科课程,开拓学生眼界,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分类如下:

(1)英语基础奠基 语法问题大杂烩,语法知识我知道,语法导引,强调句结构,Relative clause,Gerund等;

(2)英语万花筒 世界文化之旅,初级经贸英语,中西方文化点击,成长的烦恼,我为听狂,世界节日,现场英语秀,英伦慢步,English in Games等;

(3)二外拓展 日语入门,中学实用德语等。

这些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不受教材的制约,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语言学习的美妙之处,同时也就课堂学习的难点与重点进行网上的讨论,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课程的实施

英语IEO网上课程目前以Moodle软件为系统的核心平台,同时集成了学校校园网的其他功能模块共同组成。Moodle是以社会建构教学法为其设计基础。Moodle的在线教学模块采用可自由组合的动态模块化设计,教师组织在线教学时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Moodle功能强大、易于使用,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Moodle是一个专门为制作基于因特网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体现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在这一平台上,我校英语教师开设了十几门课程,涉及不同领域。在课程实施这一部分,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介绍,笔者将以自己开设的英语IEO网上课程《英伦漫步》为例介绍课程实施的环节。

1.准备课

教师向学生发放网上的通行证和密码,演示如何登入Moodle平台,如何进行课程选择,如何浏览课程,如何加入讨论,如何网上完成上交点评作业等技术问题。教师通过这节课向学生详细说明任务完成的要求、时间和注意点。教师和学生见面交谈,学生之间彼此介绍熟悉,组成学习小组,为师生之间打破陌生感、互相了解和建立良好的网上关系打下基础。

2.登入Moodle浏览课程大纲

img87

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学生就能进入Moodle社区,选修既定的课程。进入《英伦漫步》界面,学生将看见这一学期的总的学习安排如下表所示,对课程有个总体概念。

img88

3.自主学习课程,网上完成作业

在阅读了有趣的英国传统故事:Robin Hood和St.George and the Dragon之后,要求学生撰写中国的传统故事。由于任务中有了西方故事的参照,难度不大,同时这又是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所有学生都能投入任务中。且出现了不少佳作:

(1)A Chinese Legend(bYDong Xiaobo,Class One Senior Two)

Long long ago,the daughter of the god was called Jing Wei. She liked everYthing exciting and new. Once she felt lonelYso she went out sailing. UnfortunatelY,she died accidentallY,but her soul became a bird. She decided to droP a Piece of stone to the sea. A Year after a Year,the sea was filled bYher so that there weren’t anYmore PeoPle to be killed bY the sea.

(2)A Chinese Legend(bY Zhang Yixuan,Class Eight Senior Two)

MoneY King is a legendarY figure in the greatest Chinese classics and his life exPerienced all kinds of uPs and downs in the course of searching for the treasure of Buddism. TheYencountered manYdevils and MonkeY King beat them with wisdom and braverY. Tangseng didn’t believe him at first and considered him heartless and coldhearted,which led to string ofmisfortunes to them. But eventuallY,the MonkeY King won the trust of Tangseng again and achieved their dream at last.

(3)A Chinese Legend(bYCao Mengting,Class Three Senior Two)

Long long ago,there was a Chinese Legend. This was amoving and lovelY storY. Theman called Liang Shanbo loved the lovelYgirl Zhu verYmuch. However,Zhu’s familYwas verY rich. UnfortunatelY,theman’s familYwas so Poor. In ancient times,the rich Person mustn’tmarrY the Poor Person. So Liang and Zhu could not live together. Therewere toomanYdifficulties for them to overcome,but theYhad no courage. FinallY theYdecided to die together. Itwas said that theY became a couPle of butterflies after their death.

四、取得的成效

这是笔者第一次参加网上课程,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有了诸多方面的体会。对于英语教师而言,网上课程是新颖的体验。这门课上,多种媒体的运用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一直吸引着教师,积极参与并乐在其中。其中不少作业设计和材料的选取整合常常一直忙到深夜才完成,不觉疲惫,做完后仍觉得意犹未尽。在这门课上不但学到了大量的有关教学设计的内容,还有应用各种媒体软件的技能。

网上课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网上课程的知识来自于所有的成员,不仅来自于教师,也来自于学生。他们通过讨论、沟通、分享与交流,使原本分散在各处的知识集中整合在一起,在彼此的互动、互助和双向沟通下,师生既成为知识的传授者,也成为知识的受益者,这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网上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参加网上课程,学生更能感受自己对学习方式和进度的控制与把握。何时看书、何时做作业,都由学生自己安排。每次作业都在学完教材内容,参考以前学生作业的基础上,尝试寻求解决自己问题的答案。师生通过同步交流,更像是一种非正式的交流或聊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参加讨论和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像传统课堂上有诸多顾虑。教师在网上交流中更像是一个支持者和协调员,而不是领导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网上课程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网上课程支持跨越时空的异步学习,适合学生“随时学习”(learning on demand)、“适时学习”(just in time learning)。学生可以在选择适合的课余时间完成课程,选择舒服的场所浏览课程,随时重复课程内容。网络给了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浏览感兴趣的信息,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开展网络学习。

网上课程提倡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结合。网络课程强调实际参与的精神,在讨论过程中,社区成员必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采用项目合作方式学习时,必须学会沟通技巧;在面对多元的网络资源时,学生还必须具备统整信息的能力。

五、今后的展望

英语IEO网上课程依托Moodle社区这一载体,课程建设是我校英语教研组广大教师的心血结晶。虽然IEO网上课程已经初具规模,并成为我校学养课程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现阶段还处于课程开发的前期,有待逐步完善。一方面参考国外成熟的网上课程经验,比如YMP环境小硕士课程;另一方面结合我校实际,深入探索建立具有学校校本特色的网上课程体系。

在网上课程中添加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材料。现有的课程内容多数采用文字与图片为主体展现。虽然这比较实效,但是长时间的学习难免觉得枯燥,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就会望而生畏。尽可能多地添加多媒体材料是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智特点,使他们更好地投入网上学习。

建立一个实时的聊天讨论媒介。虽然在Moodle社区中,本身就存在有接收发送消息的功能,但操作不够直观,不如QQ,MSN那么user-friendlY,这就给讨论带来了不便。同样,教师收发作业也一样受到影响。一个好的直观的聊天系统可以大大提高讨论质量。

适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网络课程摆脱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限制,内容广泛,是师生相互传播交流材料的结晶,因此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需要能及时更新,更吸引人的内容,因此课程的调整是重中之重。

除了拓宽眼界之外,重视利用网上课程与现实教学实际衔接。网上的平台不可能脱离日常教学,应给日常教学充分的补充。如职业的补充词汇,跨文化交际的文本,Oliver Twist的原版影片等,在课本之外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养分。

参考文献

[1]王海东.美国大学的网上课程个案分析及其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第12卷第1期2006(2)

[2]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赵国栋,李龙.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上).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信息界,2006(4)

[4]冯明,李伟涛.“二期课改”相关行政公文研究(2001年~2007年)[J].上海教育科研,2010(8)

第二篇 “学习意识”课程板块

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是该板块开设的初衷,学习意识犹如真理和知识的探测器,有较强学习意识的人会时刻保持着一种对周围事物探本究源的敏锐神经,一旦得到学习的信号,内心对知识的求知激情便燃烧起来。“学习意识”板块课程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学习情绪等学习心理活动的认知。旨在端正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适学生学习压力,培养学生学习意志,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了解学习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后,做到对“学习”这一心理活动有了充分认识后,掌握学习的一般规律,并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来确立相应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学习与情绪的关系,学会自我调节学习。

第一章 学习心理剧课程

▶△△ 浅论《信息搜集处理》课程的建设

高思芳

一、背景

心理剧是美国心理治疗专家Moreno所创,诞生60多年来,在心理治疗、人力资源管理、家庭治疗、教育等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校园心理剧是基于心理剧的理论基础,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来呈现他们各种典型的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教师和全体参与演出者以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治疗方法。校园学习心理剧属于校园心理剧的一个分支,形式轻松自由,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生活在校园中的高中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压力大、迷恋网络、考试焦虑、嫉妒、早恋、暴力、厌学、自杀、违法、犯罪等种种不良心理现象,触动着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经。在这些不良现象中,学业的压力引发的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尤其值得关注,这些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

而在我校,“引领学生更好发展”的办学理念已成为我校师生所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负责,学校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开设了相关课程。提高学习素养包括学习意识的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理想的树立等,其中的学习意识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学习情绪等学习的心理活动。学习意识是真理和知识的探测器,有较强学习意识的人时刻都保持着一种对周围事物探本究源的最敏锐的神经,一旦得到学习的信号,内心对知识的求知激情便燃烧起来。

但在学校对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进行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学习意识上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时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回家后作业也是草草应付;有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常常需要教师或家长反复叮嘱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甚至有个别学生出现厌学或其他方面的学习障碍等。这些情况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意识,也对其他方面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素养的整体提高。

因此,我校决定开设《校园学习心理剧》课程,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优化学生学习行为,从而实现强化学生学习意识的目的。

二、课程目标与原则

1.课程目标

笔者的思路是把心理剧请进校园,用《校园学习心理剧》这一崭新的课程,鼓励学生把学习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在编辑剧本、排演剧本和表演剧本的过程中,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学生表演或者观看发生在他们身边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事,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领悟其中的道理,获得个人成长。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从更高层次来了解学习过程和学习的意义,掌握学习的一般规律,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并根据学习风格确立自己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学习与情绪的关系,学会自我调节学习,树立学习信念,学生的学习素养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

2.课程原则

(1)发展性 发展性是校园学习心理剧最大的特点,它主要是通过学习心理剧的演出,发展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以学习心理功能的发展为目的。学习心理剧不仅仅是直接帮助学生解决现有的问题,而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理念,并引导学生构建自主的学习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成长起来,而新的情绪、情感就会从新的活动中产生出来。

(2)活动性 校园学习心理剧具有明显的活动性,以舞台演出这种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教育融入其中,以感动唤醒、心理宣泄、体验反思、升华激励等不同手段帮助学生心灵成长,实现教育活动化。

(3)真实性 校园学习心理剧受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是学习心理剧的内容丰富,基本来源于真实的学习生活。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事件总是很真实、鲜活的。学习心理剧的内容涉及学习中的心理现象,比如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注意记忆障碍、考试焦虑、动力失落、成绩波动过大、厌学等。

三、实施的过程和方法1.总体框架

校园学习心理剧课程设计如下表所示。

img89

(续表)

img90

2.具体过程

(1)师生学习作准备 师生共同学习关于校园学习心理剧的基本常识,如懂得学习心理剧的构成要素有人物、活动场所和内容等,还要掌握学习心理剧结构的组成部分,了解校园学习心理剧是探讨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以问题为主线展开剧情情节等。对于学习心理剧方面知识的储备是学习心理剧课程开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

(2)合作讨论写剧本 教师首先要做有心人,深入学生中间搜集和寻找学生在学习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的问题,并对学生心理信息采集结果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归类,把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综合提炼,再根据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组织学生编写成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心理剧。内容涉及与学习有关的问题:考试焦虑、动力失落、厌学等。在写剧本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指导,但不能代办。

(3)组织排练重过程 把排练看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排练本身就是参与者心理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会不断反思,不断体验。在组织学生排练表演时,还要注意揭示心理矛盾。一是指导学生在充分理解剧本的基础上进行排练,揭示主角心理矛盾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二是指导学生进入角色,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以便达到真情流露的境界。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允许学生对剧中的某些情节进行改造,鼓励学生用别出心裁的方式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并且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化解心理困惑。

(4)课堂表演同体验 鼓励学生根据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参与表演心理剧。因为参加者通过演出可以从中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在演出时达到真情流露的境界。有些学习心理困惑的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心理剧排练成熟后,最重要的环节是演出,大家共同分享心理剧,让更多的人获得启发和教育。在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强调台上台下的互动,往往在一场心理剧的演出中,设计一些让观众随机参与的机会,这样,把观看的学生也带进了剧情之中,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使学生更感兴趣,更有利于他们去体验角色,感觉到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

(5)感悟交流提素养 心理剧演完了,但是教育并没有结束。还要组织学生与表演者一起现场进行讨论,分享和发表各自的想法。在学生热烈讨论的同时,教师要及时点评,深化对剧情的理解。让学生分享剧情的同时,还分享了各自的收获。例如,编排的心理剧《我要学》,在演出过程中,得到了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思想上的碰撞,达到心理上的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了自身的素养。

3.主要结构

(1)提出问题 开端的任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时代特点;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引出全剧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开端的形式:心理辅导教师说明和旁白(也可由学生完成);情节引出:通过演员一连串的动作来暗示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

(2)分析问题 问题提出以后,就要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各个事件的影响程度及相互关系。通过对造成学习心理问题的相关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精心演绎,使问题层层展开,不断深化,从而探讨这些问题对个人心理产生的影响程度以及他人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人物的内心心理感受不能仅仅通过表白来说明和揭示,而要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以第一人称的身份通过相应动作表现出来,通过动作表现人物对某一具体事件的情绪反映和内心体验,真实地再现当时具体的情景,从而使当事人有所领悟和感受。

(3)解决问题 学习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改变不是通过一两次角色扮演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持续过程,需要当事人在领悟的基础上通过日常生活的训练来完成。解决问题只是指当事人症状有所减轻或有所领悟,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校园学习心理剧的结局要有深意,能够引起观众的回味与反思,要通过内心冲突与斗争,使观众有所体验和领悟,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行为。结局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教师的解释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旁白来进行。

(4)分享感受 心理辅导教师在扮演结束后把大家组织起来,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感受和领悟,使当事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了解别人的反应和感受,学会换位思考,改变不正确的认知;同时使团体气氛更融洽,使当事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获得团体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消除无助感,增强信心和勇气。

四、效果和意义

校园学习心理剧是一种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学生又喜闻乐见的新兴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通过组织学生编演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为他们提供同伴心理互助平台,营造一种心理自助和互助的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调适心理状态、减缓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该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从更高层次来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一般规律,并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来确立相应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学习与情绪的关系,学会自我调节学习。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强调交流和分享,给学生心理体验和心理训练的机会,使学生提高认知,并落实到自己的学习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对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

该课程采取了主题式教学,主要的主题有“学习的原理与应用”、“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励策略”、“考试中的挫折心态”、“学习与情绪的关系”、“自我调节学习”、“学习风格分析”、“学习意志力训练”等,这在培养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锻炼学习意志和调节学习情绪等方面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学习心理剧采取学生“自己编”、“自己演”、“演自己”的形式,课堂中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活动相结合,提倡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从而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方面产生一定的作用。

2.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

校园学习心理剧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素材搜集、主题提炼研究、剧情构思、演出排练以及分享,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件教育自己,帮助同学。校园学习心理剧引发学生积极自我探索,充满激情地创作、排练,对入剧的每个事件进行反思和处理,这是一个很独特的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满足了学生内在的表演欲望和创造欲望,增进学生的参与精神,学习的潜能被有效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校园学习心理剧中被充分发挥出来。

3.完善学生的自我认识

校园学习心理剧使学生反思自我,对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化,由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从自己眼中的自我到他人眼中的自我,从现在的自我到将来的自我,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在校园学习心理剧的演出排练和分享中逐步完善。学习心理剧演出后心理教师通常组织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宣泄负性情绪,澄清模糊认识,探寻应对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对自我认识更加客观。

4.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校园学习心理剧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和深刻的视角不仅能让表演者获益,同时也有利于观看者的自我成长。在表演活动中,表演者可以将内心的冲突和积压的情绪以安全的方式表达出来,获得内心的舒缓;同时学生在心理剧这种特殊团体中能获得同学给予的肯定、支持、反馈及建议,这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成长的能量和动力。校园学习心理剧使学生在创造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五、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经过实践,笔者发现《校园学习心理剧》课程在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是《校园学习心理剧》课程刚刚开设,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如技术上,如何使表演者突破心理阻抗,使技术更容易操作;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发掘既广泛存在又有典型意义的素材,在学生中间引起共鸣,让更多学生看到自己的影子;一般表演后,就是结束,如何发挥心理剧表演后的追踪调查,如何测试心理剧的后续效果等,这些是下阶段笔者需要努力尝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高思刚.中小学校园心理剧[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卢家楣.学习心理与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阳志平.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威尔金斯.心理剧[M](英).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第二章 学习意志力课程

▶△△ 《学习意志力训练》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周莉敏

一、课程开发的缘由

每一位受过教育的人都明白,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采取适当的行为,都可以使自己赢得某种程度的成功。但是,“放松和惰性”是人的自然法则,个体往往逐渐被这条法则所支配,慢慢地消磨了自己的斗志和锋芒,变得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个体变得慵懒闲散,再也不为心中的远大目标而去发奋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恰恰在这种时候,意志力应该一刻不停地发挥着作用!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往往在于意志力的强弱差异:成功者常常是意志力坚强的人;失败者常常是意志力薄弱的人。罗素·康维尔博士说:“古往今来,对于成功秘诀的谈论实在太多了。但其实,成功并没有什么秘诀,成功的声音一直在芸芸众生的耳边萦绕,只是没有人理会她罢了,而她反复述说的就是一个词——意志力。任何一个人,只要听见了她的声音并且用心去体会,就会获得足够的能量去攀越生命的巅峰。”训练和提升意志力,就能使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强大动力。

《意志力训练》一书的作者弗兰科·哈德克指出:“意志力永远是自我引导的精神力量。对任何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意志力扮演着三种重要的角色:强大的意志力是身体的主人;正确的意志力是心智功能的统帅;完善的意志力是个人道德的导师。”著名医学博士威廉·汤姆逊在《大脑与性格》一书中写道:“意志是人的最高领袖,意志是各种命令的发布者,当这些命令被完全执行时,意志的指导作用对世上每个人的价值将无法估量。”

学习意志力是指个体为完成学习任务而持续地克服困难的能力。通俗地说,意志力即是指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力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一种内驱力,它对孩子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意志力这种对生命如此重要的要素,总是被放任自由地“成长”,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加以悉心的培养。

值得关注的是,意志力差在当今社会的高中生群体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学生意志力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吃苦能力低,吃不了苦,不愿花气力读书;二是自控力低,抵制不了诱惑,容易受到各种诱惑的影响而放松学习;三是忍受挫折能力低,遇到困难轻易放弃。

通过在校内的大量调查发现,意志力弱的学生,即使智商高,在高中阶段仍然发展不理想。学生张某,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聪明机灵,每个教师见了都说他聪明,思维灵活,但不愿花力气背单词,作业稍多就喊受不了,复习稍微紧张点就觉得累,因此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学生陈某很聪明,学习成绩原来不错,但是后来迷上了网络游戏,教师、家长想方设法劝导,学生本人也一次又一次下定决心改正不足,但缺乏自控能力,学习一直上不去。还有一些学生,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只要学习成绩一次掉下来,就失去对学习的信心。

当代高中生为何意志力弱?主要原因有:从家庭情况分析,当代高中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被长辈呵护,一直是家里的中心,使得心理的容忍度和忍耐力都偏低;同时,还因为现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娇生惯养,使得孩子吃不了苦,所以只要学习苦一点就受不了;现代家长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给孩子提供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优越,使学生许多能力在退化。

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障碍、挫折和失败,需要用坚韧的意志力去克服和战胜它们。俗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不起磨难、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是成不了栋梁之材的。人的意志力是可以后天培养和开发的,意志力能够通过在学校里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和鼓励而得以锻炼和加强,也可以通过完成具体明确的学习和行为目标来达到培养的目的。意志力培养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性,因为它往往能够决定一个学生将来的前途和命运,它的影响甚至要超过智力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

第一阶段:设计学习意志力测试问卷,让学生了解自我。

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学习意志力强弱自我测试问卷,让学生自己填写,了解自己学习意志力的强弱。学习意志力强弱自我测试问卷表如下表所示:

img91

如果前5题均填写“是”,则说明你的学习意志不坚定;如果后5题均填写“是”,则说明你的学习意志坚定,自觉性很强。

第二阶段:就意志力的有关理论进行系列介绍,使学生作好知识准备。

为了有效地进行学习意志力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心理学方面关于意志力的知识,所以设计了以下教学系列,如下表所示:

img92

第三阶段:进行培养学习意志力的系列训练,帮助学生提高意志力。

为了让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后真正意识到在学习上要想成功必须拥有顽强的意志力,从而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去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力水平。因此,设计了本阶段活动,使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有所收获。

1.目标训练法

学习意志力的训练应该这样开始,不断地向自己证明,自己一定能够做到希望做到的事情,一次一次向自己证明能够顺利地完成一个又一个学习目标。

一个人要有意志力,那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是什么,是自己的方向。当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后需要一定的耐力和意志力。目标不宜定得太远太空,否则毫无价值。目标可以有不同的种类:一天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三年的目标等,这样,每天都收获成就感,就会有强大的动力坚持做下去。每天完成一个小目标,把这些小目标累积起来,就是一个大目标。

2.执行计划训练法

有限的时间怎样安排?可行的计划是什么?明天准备看物理实验题,背化学方程式,写一篇英语小日记,阅读两篇文言文。什么时候看语文,看什么,达到什么效果,这是可执行的计划。有些学生的计划没有变化快,有的学生总是在订计划,但没有去执行。计划仅仅是一种手段,不是目标,可执行的计划是重要的。明确的目标和可执行的计划是非常重要的。“治不见者智不达”,意志力不坚强的人很难达到智慧。今天累积什么,明天累积什么,不管是计划还是目标都要有一个可以量化的东西。当一个人要想培养意志力,从小事做起,好高骛远是很难有成就的。

3.想象目标训练法

心理学家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先请3组技术不太熟练的篮球运动员投篮20分钟,记录每组投中次数。然后,安排第一组训练投篮20天,每天20分钟。第二组完全没有进行任何训练。第三组在这20天里做了下列奇怪的事情——每个运动员每天必须在篮球场上坐20分钟,且想象他在投篮,并且每个球都投中。要求一动不动地坐着,只是想象。20天后,第一组投中次数比最初投中次数提高24%,这在预料之中;第2组没有任何进展,也属自然;第3组却提高了23%,几乎与第一组相等。心理学家提出,这并不是奇迹,恰恰证明想象的功能,人的精神力也常常服从人对目标的想象。如果我们想象着干什么,比如,按时完成作业或者上课积极发言,那么,在人的脑海里就会出现心目中的目标形象,人也就会尽力使自己接近这一目标,接近这一形象,谁能清晰地想象自己的目标,那么,他就能支配自己的行动,他就可能实现目标,自然拥有了意志力。

4.预见后果训练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正确的选择,起决定作用的不仅是思考和斟酌,更主要的是预见自己行为后果的能力。害怕产生不好的效果,就是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因此,这种预见后果也可以用来警惕自己采取措施,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5.提高抗挫能力训练法

面对黑夜,挫折并不可怕,而是你要面对、正视它的存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换个角度思考,换一个方法探究,换一个氛围想问题,让自己心态平和,这样才能有勇气去面对下一个困难,下一个高峰。抗挫能力训练中自我肯定非常重要。要经常对自己说:“我是一个有意志力的人!我能圆满地完成自己每天的任务,获得应有的成长。我能控制我的情绪和欲望,会让它们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6.习惯养成训练法

每天坚持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行为科学研究有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当花上一段时间把你的学习行为变成自己的习惯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

有人说21天左右能形成一个新的习惯,但这个周期根据不同的人和习惯而变化,周期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不管这个周期要多长时间,一般都要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第三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进入此阶段,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已成为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地不停地为主人“效劳”。

帮助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几点建议:每天的学习时间要适度,找到适合自己强度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每天的学习计划;充分利用零星时间来完成你的学习计划,有时候会发现大段的学习时间很有限,这时就可以学习利用零星的时间来完成你的计划。

三、课程实施案例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意志力是人的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懂得培养坚强意志对学习和将来事业成功的影响,明白要有所成就,必须要磨砺自己的意志力;

(2)掌握三种培养和磨砺意志的自我训练方法:目标训练法、座右铭暗示法、体育运动训练法。教会学生如何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力。

2.教学准备

(1)学生将自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记录在卡片上;

(2)收集名人磨砺意志力的小故事,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

3.教学过程

活动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意志力是人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

教师活动 略

教师导语 意志力是人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要有所成就,必须要磨砺自己的意志力。每个人都会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目标,要实现目标,必定要克服种种困难。如何正确对待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就是磨砺意志力的过程。

学生活动 略

教师总结 略

活动目标2 交流搜集的名人故事

教师活动 【启发】通过阅读书本、与人交流、观察生活,我们认识了不少意志力顽强的榜样人物。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搜集的榜样人物故事。

活动目标3 掌握三种培养和磨砺意志的自我训练方法

教师活动 介绍三种培养和磨砺意志的自我训练方法:目标训练法、座右铭暗示法、体育运动训练法。

(1)目标训练法,教师出示目标计划书;

(2)座右铭暗示法,教师下发座右铭;

(3)体育运动训练法,跳绳、仰卧起坐、跑步等。

学生活动

(1)根据自己的一个困难和烦恼,制订目标;

(2)学生选择座右铭,或者自己编写,交流;

(3)学生交流,制订体育运动训练计划。

教师活动 略

教师总结 意志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刻苦磨砺自己的意志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作为一个高中生,只要你具有顽强的意志力你将战无不胜。

四、课程实施成效及展望

通过《学习意志力训练》课程的学习,有不少学生反映:学习意志力训练课程能引导他们更快地成长,使他们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同时,强化了他们的学习意识,使他们自身的学习素养也有所提高。看到学生们在该课程的指引下逐渐意识到自己身上最有力量的生命意志,使学生以更有效、更理性的方式对待自我的不断成长,这是让教师最欣慰的。

《大脑与个性》作者威廉·汤姆森的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物质其实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就是说,人的大脑功能经过培养和训练,是能够被强化的。这个发现为教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重要目标,即培养人们更好地运用各种方式来开发自我的潜在力量。

一个人如果总是能跟随着正确意志力的指引来进行思考,在偏离正确意志力的引导时总是能及时醒悟,而不是根据简单的条件反射来随意进行判断,那么他的人生目标将是非常明确的。

任何一个想成就自己、实现自我的人,完全有理由、有必要来培养自己的意志力。诚如一位哲人所言:“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工程师。”而事实上,真正构架人生基石的是——意志的力量,希望每个学生能用强大的意志力去铺设自己的灿烂前程!《学习意志力训练》课程的深入研究、广泛实践和不断完善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弗兰科·哈德克.意志力训练[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2]弗兰科·哈德克.意志力决定成败[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3]詹宁·哈德克.改变命运90%靠意志[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

[4]邢群麟,李亚莉.意志力提高手册[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第三篇 “学习方法”课程板块

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手段和途径,它包括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习技能的方法,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方法等。德国哲学家笛卡尔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古今中外无数事实已经证明: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给学生带来高效率和有乐趣的学习。学习方法板块课程关注学习过程,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对学科发展和方法论的初步认识,并针对高中年段对于初高中衔接予以学法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第一章 学法指导课程

▶1.1 方法为先 能力为重——《初高中英语衔接》课程的实施策略

陆剑虹

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其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所以,课堂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会使学习变得轻松、灵活,学习效果才会大大提高,并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学会终身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对刚刚进入高一年级的新生,在初高中衔接的过渡阶段存在“脱节”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讲,初高中英语教材的差异给高一新生带来了不适应;初高中英语教法和学法的差异给高一新生带来了不适应;自身从初中到高中角色的转换带来了英语学习的不适应。另外,在实际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

1.重熟习,轻活用

进入高一年级后,学生还是习惯于忙于应付各类作业,并将做作业默认为是“抄单词”、“填空”、做重复巩固性的习题,而忽略对规律的探究,没有知识的灵活应用。在语法方面,主要表现在语法术语知道得较少,对抽象的概括性的语法不太敏感,比如“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词性概念淡薄,不同词性与不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甚至一部分考试分数中等偏上的学生都对此根本没有概念;再如:有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简单句子成分也不清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初中现有的教材过分强调交际的作用而忽视语法的教授,学生只需根据句型进行相应的机械性替换练习,很少进行语法分析。

2.重抄记,轻思维

在记笔记方面,初中学生一般很少记笔记,因为主要任务是单词和短语,在课本上画画背背就行;而高中学生表现为两个极端,有的学生力图将教师的板书一字不漏地记下——虽然这是不可能的;有的学生则认为教师讲的全在书上,什么都不用记,到时候翻翻书就算是复习了。这两个极端都体现了学生不懂得把握教师讲课的精髓——即知识间的规律。有的被动地“跟着教师学”,而这种“跟着”就让很多学生产生了越来越难以克服的惰性心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难以提高自学能力,后劲不足,也就扼制了发展潜力。有的学生即使记笔记也不会利用,只是为了应付教师检查。以上现象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引导,慢慢地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凭兴趣,少主动

面对高中英语高密度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如果只凭兴趣是难以应付和掌握的,再加上基础薄弱,就需要学生用意志力去驱动而产生学习动力,提高效率。

4.重分数,轻能力

初中阶段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学生一般是重视的,而与考试无关但对深入学习至关重要的东西,学生就不屑于“光顾”,更不用说把这些或考或不考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了。如:单词的记忆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基本语音知识和词汇运用能力较差,没有掌握单词的发音和拼写规律,以及不会结合语义语境理解单词,从而在一词多义的掌握和应用上就出现了问题,甚至有时闹出笑话。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在初中阶段缺乏必要的知识教学。因教学方法不一,很多初中英语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训练,比如音标教学、发音规律总结、单词识记方法等,加上不考语音题,所以学生面对高中大量的词汇拓展感到不知所措。

5.重显性作业,轻隐性作业

学生做作业都很尽力,但对较难检测的阅读作业普遍不重视,所以阅读能力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找不出信息或找不到相关有用信息以及阅读技巧欠佳,因单词量较少而导致阅读速度不快,阅读文章时除了生词外,复杂的句子结构也是学生难以应付的,从而影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初中阅读篇幅短生词量少,学生凭所学的单词基本可以解决问题;而高中阅读篇幅较长且生词量多,导致学生在阅读上出现困难,失分较多。

6.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预习——听课——巩固复习是一个整体的学习过程,每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任何一个环节被忽略都会使学习走上恶性循环的道路。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课堂听讲才是唯一的学习,只要听了课就算是学习了。这对容量小、节奏慢、重复性强、反复练习、反复强调的初中英语教学来说还能应付,但对内容多、难度大、抽象概念多、形象思维少、语法现象复杂的高中英语学习来说,根本无法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更别说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和长足的进步了。

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笔者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在实施初中与高中衔接课程(英语)的过程中,用行动研究法研究并解决这一教学中常见的问题,着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与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理论研究

通过对各种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学习,笔者觉得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采用行动研究法会有一定的起色。

1.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二战时期美国社会工作者约翰·柯立尔(J.Collier)、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等人在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中提出来的。何为行动研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史蒂芬·柯瑞认为,行动研究是“实践者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存在的问题,以达到指导、改正、评价他们的决定和行动的目的的过程”(StePhen CoreY,1953)。近年来,行动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领域。施良方和崔允漷先生在《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中提出:“行动研究是对教师教学过程中问题的研究,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他们还指出,“问题”不但是行动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行动研究的归宿。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意识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在观摩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也意识到别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行动研究,解决问题。简言之,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2.行动研究的特点

行动研究是系统的反思性探究活动;由教师直接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开展调查与研究;需要一系列的步骤来完成。

3.行动研究的目的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4.行动研究的步骤

具体步骤为: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三、课程实施

通过理论学习和对这些问题的探索研究,笔者在高一年级与初中的衔接课程(英语)中尝试了如下的对策,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他们的需求、爱好、兴趣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地去领悟方法,运用方法,创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以情激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使之持续发展,就要以情激趣。浓厚的兴趣往往与热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因此,作为英语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合作互动、和谐融洽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因其所处特殊的年龄阶段,逆反心理相当严重,假如教师一味以严厉的姿态出现,凡事批评当先,往往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久之,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畏惧厌恶也引发到对其所教课程的厌恶,更不要说有学习兴趣了。

(2)鼓励表扬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英语教学尤其如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以鼓励、表扬为主,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要因学生个性、学习水平的不同,宜采用不同的鼓励方式。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使学法指导有效,光有学习兴趣还不够,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生在他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值,而存放者一生中都享受着它的利息。”习惯与英语学习,如影随形,有水滴石穿的力量。因此,英语教师在课程中,对学生学习的基本环节都要进行系统训练。

(1)课前

①制订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学好英语,首先应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制订一个“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长远目标,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类型确定每个单元的认知目标,使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学习精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②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没有做好课前的自学,上新课时,学生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的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此外课前自学可以发现疑难引起思考,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在学会学习的前提下,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要学的内容,发现疑难,先查阅词典及有关资料,然后带着问题听教师讲课。

●借助字典预习单词和课文,包括下列几步:读单词,分析单词的发音是否符合一般读音规则,注意词性和词意,举一反三变化单词的形状,如动词、副词等,同时调动口、耳、脑、手等多种器官,提高记忆效果。

●读课文,可快读、慢读、默读、朗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感能力。同时用笔注出难点、疑点、生疏点,带着问题上课堂,还可以试做书后作业,培养学生判断和记忆能力。

(2)课中

①专心听讲 课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知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上课时,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思维,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积极培养有意注意,在课内有意识地识记该课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力争在课内把本节课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记住,当堂消化。要求学生勤记笔记、乐发言、爱动脑、多质疑。

②勤记笔记 笔记是一种永久性的系统性的记录,对于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非常重要,对于克服头脑记忆存储知识的局限性非常重要。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浓缩信息的加工能力。要记好听课笔记学生的思想进程必须与教师的思想进程保持一致,学生必须撇开与听课无关的杂念,身体和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注意力集中,不受其他干扰,紧跟教师的上课节奏,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上的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适当笔记,记笔记不要过密,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用关键词和线索性词语,提纲挈领地记录,注意详记和略记。

(3)课后

①及时复习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地高效率地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学的知识在短时间内遗忘很快,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减慢,因此复习要及时,要在学后当天进行。复习可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体复习相结合。复习时可先尝试回忆,然后反复阅读教材,对照笔记,记忆掌握重点内容。同时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外,自己可适量选看一些英语刊物,扩大词汇量和阅读量。

②抄好错题集 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收集做错的习题,建立错题库的习惯。要求学生人人必备有专门记录和纠正错误的复习本,留心自己的英语错误。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将自己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中所做错的题目收集汇编,保留错误的答案,用红笔写上正确的答案,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平时和临考前翻翻,加深印象,引起注意,可大大减少错误率,提高复习效率。

③大声读书和背书 英语是一门有声语言,要学好英语必须养成敢于开口说英语,一定要大声朗读和模仿。虽然这种方法很传统,但由于口舌的活动会产生机械记忆,有利于英语语感的形成,背诵对于缺少英语环境的中国学生是不可缺少的。“读”出来的英语是地道的、自然的,使用者依靠的是“语感”,而“做”出来的英语往往比较生硬,因为使用者是依赖“语法规则”硬“做”的。

④科学识记英语单词 教师要教给学生各种记忆的方法,使之养成良好的记忆英语习惯。例如,归类联想:由head联想起face,eYe,nose,ear,mouth,tooth等众多表示人体器官的名词;类比联想法,由animal想到lion,tiger,wolf,bear,elePhant,fox,deer,camel等动物名称的单词。又如,将英语单词的音标或Pronunciation(发音)、英语单词meaning(内涵)或词的经典用法、词的象形的因素、同族词的词缀词根、习惯搭配、经典词汇的语法功能等诸多方面综合联想记忆。

⑤形成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坚持每周读英文报纸如《二十一世纪报》、《上海学生英文报》,杂志如《空中英语教室》,英语简易读物如《典范英语》,每天晚上读几页英语才睡觉。坚持一段时间后,会形成习惯,不读反倒不习惯了。

●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阅读任务 精读,一定要落实到词、句篇章结构,对重要内容还要加以朗读、诵读,加强记忆。浏览,要形成习惯。养成每天翻翻英文报纸、杂志的习惯。寻读,要始终记住自已寻找的目标,不要看到有趣的材料就忘记了自己原定的目标。研读,要把重心放在信息内容上,不要过分关注语言现象。

⑥听不懂也要听 其实,即使听不懂也是一种学习,只不过自己觉察不到而已。虽然暂时听不懂,但耳膜已经开始尝试着适应一种新的语言发音,大脑在调整频率,准备接受一种新的信息代码,这本身就是一次飞跃。所以切记:听不懂,也在进步。练习听力,要充分利用心理学上的无意注意,只要一有时间,就要打开录音机播放外语磁带,使自己处于外语的语言环境中,也许没听清楚说些什么,这不要紧,可以随便做其他事情,不用有意去听,只要周围有外语环境的发音,听力就会提高。

总之,在英语初高中衔接课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让学生爱学、会学、学好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知识易忘,能力永存,所以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和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让他们学会点石成金的本领,成为聪明的、高效的学习者。这是时代赋予英语教师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广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袁春艳.综合英语教学论[M].广州: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5]胡文仲.中国英语教学优秀论文集[M].广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刘克兰.现代教学论[M].重庆:西师出版社,1999

[7]郑和钧等.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2 暗中摸索总非真 眼触心生法自神——浅谈《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的设计

陆庆艳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和依据

1.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现状

镜头一 “我初中时语文可是班上很好的,怎么会一到高中就考这样的低分呢?天啊,这高中语文怎么学呀?”

镜头二 老师问:“如此简单的内容怎么初中没学过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学过。”

镜头三 其他教师也向学生抱怨:“你们语文现在学些什么呀?怎么连动词、名词都弄不清,主语、谓语简直是一团糨糊啊!”

其实语文教师自己也在琢磨:高考明明在考词类活用、特殊的文言句式,可是从高一讲到高三总是有一部分学生永远都搞不清楚,难道是学生越来越笨?还是教师没讲清楚?近几年来,这些现象周而复始地演绎着。这一问题在笔者头脑里不知来来回回转过多少圈。2009年从高三回到高一任教,让笔者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

2.探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依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以两条教育原则为依据: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产生广泛迁移的基础。桑代克认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新的学习总是以原来的学习为基础的,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总有这样那样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开发初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课程。

二、课程开设的目的和原则

1.开设目的

为了体现我校“引领学生更好发展”的办学理念,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的“以培养学生学习素养为核心课程建设”的实践活动;为了完善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为了弥补初中语文知识缺漏,促进高一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要求,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2.开设原则

(1)重在运用的原则 所补的内容应是基础性的知识,是那些因初中与高中的要求不同而对学生高中语文学习造成困难的内容。切忌一味以高考为标准任意拔高,不能将高中各年级原本就应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强加给学生。

(2)面向全体的原则 应关注大多数学生,不能将初高中衔接误解为是因个人原因或因原初中学校教学方法不当而造成知识缺漏的后进生补缺补漏。

(3)温故知新的原则 在进行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等内容的衔接教学时,应尽量选取初中课本中出现的内容(如课文)作为讲授的例子和练习材料,使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方法

初高中语文教学确实存在一些“脱节”问题,为了做好“衔接”工作,在每年新高一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摸索和实践。

1.“思想”衔接

(1)比较《课程标准》差异,及时转变观念(教师方面) 初中和高中的《课程标准》都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初中阶段着眼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高中阶段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顺应从知识本位到学生发展本位这种课程范式的转换,高中阶段强调培养学生三大能力: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本身就是对初中教育阶段语文素养的具体化。

了解了《课程标准》的差异,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更应把握教育方向,新高一学生既是学习对象,在学习中他们更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尊重他们,又要把他们看作教学的接受者,更要把他们看作是学习的合作者。这样才能制订切实可行的初高中衔接的学习方案。

(2)比较不同阶段,强化高中意识(学生方面)

①自我调节心态,强化目标意识 一些初中时的“天之骄子”刚入高中,几次测验就“大红灯笼高高挂”,情绪一落千丈,从此败下阵来,学生困惑,家长着急,教师感叹“一届不如一届”……此时适时调整心态,至关重要。进入高中,学习环境、学习群体、竞争对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此时必须面对现实,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高标准地要求自己,这样才能重返“巅峰时刻”。

②摒弃依赖思想,强化主动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课时少了,教师在课堂上常常是讲重点、教方法,学生如果还像初中时那样习惯于依赖教师,盲目等待,不能学会自学,不去主动查资料,求方法,变思路,势必就会形成心理上的落差和成绩的下降。变被动为主动的有效方法是:

●听课成为学习的关键点 专心、高效听课才能让你稳居学习阵地的制高点。

●背诵成为每天学习习惯 课内名家名篇、教师每年高一印发的课外名句300句。

●阅读成为每天生活必须 如《读者》、《南方周末》、《新闻晨报》,每天国际国内电视新闻中的大事件等每天必读、必看。

●写作成为一天的特有环节 如随笔、学习启示、见闻感受、新闻评点等。

③构建知识框架,强化积累意识 初中知识点相对较少,难度也较小,聪明的学生或许利用初三一学年的努力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进入高中后语文知识点众多,难度加大很多,如果仍停留在初中的知识记忆上,那只能淹没在茫茫的知识大海中。高中语文学习三学年中每年都不能懈怠,而且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构建知识框架,强化积累意识。比如:

●知识内容——史实资料,精彩文段,文言文专题(作家作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构建原则——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积累方法——随时随地积累。

④拓宽知识容量,强化反思意识 在学习新课文基础上,还应主动涉猎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来拓宽阅读量,扩展知识内容,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就应该主动再去涉猎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绿》《春》《匆匆》等,这样就可以做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广泛涉猎大量知识。在此基础上要学会归纳反思。比如每一课学完后的归纳反思,每个单元知识学完后的归纳反思,更重要的是每次考试结束后的归纳反思等。

从以上比较中可以看到,高中是初中的继续和深入,高中教师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把握评价标准,学生更应及时调整心态,掌握高中学习方法,明确目标要求,一定能顺利适应高中学习生活。

2.“知识”衔接

及时补充以下内容:

(1)现代汉语知识

①汉字构字法常识。

②词的构成及词性分类。

③短语的结构(并列、主谓、偏正、动宾、动补)。

④句子:单句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

复句的主要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和常用关联词语(复句不超过二重)。

⑤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2)文言基础知识

①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②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虚词。

③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针对“脱节”问题应实行无缝对接补充对应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补充一些语法教学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排查初中知识“盲区”,强化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针对性,达到顺利衔接的目的。

3.“方法”衔接

从初中进入高中,部分学生也许会感到不适应。很有可能一学期下来,几个回合之后便败下阵来,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众人称霸我无能的失落。产生这种失落感笔者认为是很自然的,因为进入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在大家面前设下一道道难关。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诸多不适应,针对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特点,主要在学法上作以下几点提示,或许会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1)同中求异法 初高中语文学习中有些知识虽然相同,但学法却不同。下面以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为例: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初中学法:理解记忆,整体感知。

①理解词义,如: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伤心——令人伤心的是,形容词作动词。

②翻译诗句,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

③理解情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

高中学法:知人论世,鉴赏评价。

①诗人背景: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上疏谏元夕内庭张灯得罪,辞官归隐,屡召不赴。1329年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任职仅四个月,死于任所。《山坡羊·潼关怀古》即为赴陕西赈灾途中所作。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他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②手法赏析

●以动写静,将静态的山峦赋予波涛汹涌的气势。“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

●情景交融,情由景生。本曲层次清楚,形象鲜明,气势雄浑,立意深远。读罢仿佛使人看到诗人遥望长安,凭古吊今,关心人民疾苦的形象。

●虚实结合,用一个聚怒,把华山的重岩叠嶂,黄河的波涛翻滚,回顾历史,感叹历史的兴衰更迭,把眼前的胜景和潼关的历史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胜景的不变来衬托历史的多变,以潼关来做历史的见证来揭示封建统治者为个人利益的争夺,给人们带来了苦难,抒发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③思想(或艺术)评价

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结句说出你的理解和评价。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道出了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深刻而真实地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

通过对比初高中学法明显存在差异:高中要求比初中要高出很多,难度要加大很多。所以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心理预期,尽快掌握高中的学习方法,更好地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

(2)以熟带生法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特别是初三年级的教材。例如,高一年级的第一单元诗歌阅读,初三年级学生就学了不少诗词,如《忆江南》、毛泽东《沁园春·雪》等。当高一学习《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虽然要求不一,但在学习时从初中学过的诗词引入,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可让学生回忆《沁园春·雪》,有关作者毛泽东、词的常识、词的豪放风格等学生清清楚楚,于是学习新课就显得异常轻松而且效果极佳。在学习《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时,让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柳宗元的作品,诗、寓言、散文等学生都能分别一一说出,为接受新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此“以熟带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过渡与衔接方法。

(3)触类旁通法 初中知识容量小,又是定向考查,相对高中就显得简单而易于掌握。但高中知识不仅量大而且复杂多变。因此,高中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迁移能力。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最终成功,还在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求生存、谋发展。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的良好的正向的迁移,在学习中必须达到“课内法,课外路”的境界。

①跳出语文课程学语文。从政治学科的观察思考问题的哲学方法,从历史学科的成功的人生经验,从地理学科的各国各洲的风土人情,从数学学科的严密的推理逻辑,从理化学科的细致的观察功夫,从美术音乐学科的艺术鉴赏的规律和经验。

②跳出语文课本学语文。从《读者》学人文关怀,从《南方周末》学政治敏感,从《奥秘》学科学幻想。

③跳出时空环境学语文。这就是所谓的远程学习、网络学习。

“纪实频道”《探索与发现》、“教育频道”的《百家讲坛》等栏目,还有大量的语文学习网站,给我们开辟了丰富多彩、真正互动的全新的学习形式。

(4)高效记忆法

初中时知识点相对较少,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知识,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增强了,如何让初中的知识“死去活来”呢?面对高中纷繁复杂的知识,寻求有效的记忆方法至关重要。根据心理学规律,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就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高效记忆呢?

①重视首次记忆 这是说对首次记忆的新内容,一定要“不惜千金买宝刀”。心理学表明:10分钟能记住的东西,要再有5分钟,变换着方式(默想、默写、诵念等)去记忆,效果最佳。许多学生,记忆新知识时,只是达到了一种临界状态,就自以为记住了。这样的记忆量,10分钟后就消失40%,更增加了间隔记忆复习的困难,最终得不偿失。

②反复强化记忆 反复记忆可以克服遗忘。对较复杂、深奥信息的记忆,不可能一劳永逸。心理实验证明:凡自己默诵的东西,3小时后遗忘10%,3天后遗忘25%~30%,时隔越长,遗忘率越高。重点中学的学生,必须结合实际,科学安排复记。首记可在听课当晚复习;第二次记忆应隔天复习;第三次则在一周左右。事实证明,反复强化记忆才能把知识记得牢。

③化繁为简记忆 对复杂的知识系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母语,真正理解祖先所造汉字的真实含义,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化简为原始的、通俗的要素,这样才能记得牢、多、快。

第一,抓字形。如很多形声字、会意字。如学生在背诵默写名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时常把“衿”写成“矜”,把“诲”写成“悔”或“侮”。其原因是学生不了解它们是形声字造成的,通过教师点拨,学生才恍然大悟。

第二,举“例句”,如通过“狼吞虎咽”掌握“名词作状语词法现象”;通过“歌喉甜润”掌握“通感修辞手法”,以此类推,可以记忆大量知识。

四、课程实践的效果和意义

通过以上努力,教师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习得高中学法,怎样强化听课意识,怎样进行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方法高效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等。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初见成效。使初高中语文学习能够找到一个可操作的衔接点,从而达成顺畅的过渡与提升。

五、课程实践的思考和展望

语文教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就必须有一种程序性的学习方法,教师的责任就是把这种方法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从“读教材”到“用教材”,从“传知识”到“教方法”,达到学生的“独立而可持续”学习终身受益的境界。“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以上通过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学法的比较分析,实际上初高中语文学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两者相互交融。这就是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坚实的基础,其实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方法很多,这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几种方法,仅供参考。“衔接”的路还很长,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还需要学生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桑代克(美).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邱棵.刍议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J].中国校园导刊,2011(2)

[3]赵盛成.互补与双赢[J].北仑教育科学,2007(2)

[4]苏州中学课题组.初中起始年级加强中小学衔接、优化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验[J],2003

[5]汪钰明.语文学习高效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的实施与探究

杨 华  李 红

初中毕业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相当多的高一年级学生数学成绩不及格,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少数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下面谈一下我校高一年级数学备课组对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初步看法及应采取的对策。

一、初高中学生分化的原因

1.初高中教材内容梯度过大

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初中数学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点,难点内容均有充足的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巩固;而高中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高中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时少、容量大、进度快,对重点、难点内容没有更多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全讲细和巩固强化。在内容上,高中数学内容多、理论性强;在思维水平上,高中数学具有概念的抽象性、论证的逻辑性、解法的灵活性、应用的广泛性。

2.高一新生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初中教师在授课时重视直观、形象教学,教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在黑板上演示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重点题目反复做。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又由于高中搞小循环,接高一课程的教师刚带完高三,他们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致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仅满足于听,没有记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教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因此不适应高中阶段的正常学习。

二、初高中教学衔接实施

1.指导学法,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做好入学教育,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学,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不少学生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

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来引导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比如在讲复数这一章时,可以向学生展示数的发展史:古时候劳动人民在打猎的过程中为了统计数目引入了自然数;在分配劳动成果遇到不整除问题时引入了分数;在田间劳动丈量土地时,为解决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引入了无理数;在实际生产中为了解决负数的平方根问题,人们又引入了虚数单位i。这说明数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今天我们就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来学习复数。学生斗志昂扬,信心百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景,把学生导入“似懂非全懂”“似会非全会”“想知而未全知”的情景,避免让学生简单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去学习过分困难的东西,让学生学有所得,发现自己的学习成效,体会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在学习椭圆的标准方程这一课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一推到底,而是由学生自己建立坐标系,化简方程。在遇到形式很复杂时,自然而然引进字母c。学生在推导中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更多的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发掘和揭示数学美,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感情,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例如,在学习数列极限时,除严格推理之外,为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我们还利用PPT展示谢尔宾思三角形、庄子的诗句、生活中扎染图片等,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2.纵横联系,破除学生对高中数学的畏惧感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是涉及初中的内容。例如,函数性质的推证,求轨迹方程中代数式的运算、化简、求值;立体几何中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初中几何中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点的集合,为集合定义给出了几何模型。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拓展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之间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沟通。例如“函数概念”、“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等,可以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函数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涉及新的概念、定理,尽量结合初中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处处感受数学知识的“亲和力”。

3.充分准备,确保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信心

任教高一年级的数学教师都要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规划教学,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首先,在教学中,感到下面这些知识需要补充和加强:

(1)数轴的认识,几何意义的强化;

(2)不等式的运算法则;

(3)ax= b的求解,深入了解对字母讨论的必要性;

(4)初中函数的定义;

(5)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6)二次函数的快速配方,画图以及它的三种表示形式;

(7)数形结合的思想,参数的思想初中要求不高,要逐步渗透;

(8)直角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与圆有关的拓展内容,如:直径所对的圆周为直角等;

img93

(10)提前上完高一下学期的对数。

其次,在暑假新生报到时就要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印发适量的暑假作业,内容主要是针对需要衔接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简单的圆的几何题、与方程有关的应用题等。

在开学初,通过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基础,摸清学生的底。逐步让学生理解:

(1)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阶段所占的位置和作用;

(2)结合函数的定义,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点;

(3)通过大量三角公式的给出,让学生自己体会初、高中数学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教师再适时介绍一些优秀方法,指出注意事项;

(4)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4.优化教学,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立足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高一年级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对高一学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并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的总结及举例说明。

在最初的教学中,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初高中数学有许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知识在初中成立的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易错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数学知识背景尽可能来自初中,这样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在高中新概念的形成中,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探讨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高中数学概念抽象,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灵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作业批改和试卷评讲中,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在综合训练中,重视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5.培养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进入高中以后,课堂密度加大,教学进度加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大。只靠教师讲、学生听已很难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这时尤其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由学会变为会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从讲述法向其他教学法衔接。如引导学生怎样学好数学语言、阅读数学课本,如何掌握数学解题基本技巧等,都需要教师在学法指导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给学生。例如,在“反函数”概念学习中,可以通过对重要的字词“任意”“唯一”等添加记号,对易混淆的“函数”概念进行类比,对“自变量”和“函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作补充说明来帮助学生学习。这些学习方法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亲身实践后,才能成为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只有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

6.严格要求,确保初高中衔接的顺利进行

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对学习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作业要规范,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给学生明确提出以下几点:

(1)要有和初中截然不同的学习方法的思想准备。

(2)课前要预习,不打无准备之仗。对会的,模糊的,不懂的要有标记。

(3)课上认真听讲。会的,做到复习;模糊的,要搞清楚;不懂的,用心听明白;还有不清楚的,仍然要做记号。

(4)记笔记讲究方法,不是一记到底。主要是记书上没有的,教师归纳总结的,解题方法独特的,上课重点强调的。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为备战高考而加的课外知识。

(5)回家要认真复习。这种复习不是看一遍笔记,而是总结上课所讲重要知识点,重要方法,典型题型。然后再对照笔记加以补充和完善。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

(6)课后作业要快,努力提高学习效率。能力提高不能仅仅通过大量做题,而是要会思考,举一反三。

(7)要有探究精神。能主动和同学、老师一起共同研究,相互切磋。多做数学课外题,加大自学力度。

(8)学会分析每一次考试的成绩。好的,总结成功的秘诀,继续努力;差的,从学习方法、知识点的掌握、自身的勤奋上去加以分析,找到差距,奋起直追。

(9)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录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10)同学之间建立好关系,争做“小老师”,形成数学学习“互助组”。

(11)反复巩固,消灭前学后忘。

(12)学会总结归类:从数学思想分类;从解题方法归类;从知识应用上分类。

三、初高中衔接展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希望初高中的衔接能成为学校的一门课程,有大纲,有教案,有配套的习题,有统一检测的标准,让它成为名正言顺的校本课程。

第二章 思维方法课程

▶2.1 《高中化学思维方法》课程的创建与探索

姚晓红

一、问题的提出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反映,思维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客观规律基础上所形成的思维规则、手段和途径,是人在思维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方法。

学生化学学习过程既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思维过程、行为过程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关注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思维方法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基本的化学思维方法,教师不仅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有机渗透思维方法,还可以通过开发建设《高中化学思维方法》拓展型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改正和避免不良的思维习惯,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课程的目标与原则

1.课程目标

《高中化学思维方法》旨在让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不同的化学思维方法,理解思维在推动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能融会贯通地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拓展化学学科知识,学习化学思维方法,提高化学学习能力。

2.课程原则

(1)思维发展原则 在思维课程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发展学生思维而教。在课程设计选取相应思维材料,以激活学生思维,学习思维方法,促进思维发展。本课程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尤其是要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2)学习主体原则 学生是学习主体,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教师选取思维材料,创设思维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意识,让学生深思、反思、创思。思维课程不以枯燥乏味的思维理论开展教学,不以简单机械的训练来左右教学,不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努力提高思维教学的有效性。

(3)材料适切原则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力求贴近学生的学习基础,选取蕴含思维方法较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有化学学科特点的典型思维方法进行思维教学,将学科知识与思维方法有机整合,以化学基本思维方法为主线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

三、课程的内容设计

化学教学中的思维方法既有与其他自然学科的相通之处,也有其特殊之点。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以化学主要思维方法为主线来进行课程设计。具体课程内容设计如下表所示:

img94

1.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就是用形象作为思维的元素和手段来想问题。在化学中,形象思维常常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图形、模型、标本等,让我们面对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等不仅不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例如:电子式、结构式、原子结构示意图、轨道表示式等化学用语;有机物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等;化学分子空间结构、化学实验装置等。

课程设计中“化学符号的形成与演变”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化学发展历程中以图形、图像等符号来表示不同物质的组成,最终形成化学所特有的形象化、规范化的语言符号系统。“电子云”的描述既形象又抽象,微观的晶体结构模型和宏观的物质形态,都可让学生感受化学之美。

2.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它以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联系。

(1)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是化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之一。分析是把事物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后进行研究的一种思维活动。综合是与分析相对的一种思维方法,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化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因果分析、比较分析、分类分析及数学分析等,如:“氯水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等实验,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分析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在对难度较大、思维容量较大的综合型计算题分析中,帮助学生分析、解读问题,提高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归纳与演绎思维方法是运用归纳思维或演绎思维来综合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化学基本原理、规律的获得都离不开对个别物质性质、结果、组成、变化等研究分析、概括归纳的思维过程。例如:杜马(法国化学家)在研究了多种烃类物质的氯代反应后,建立了有机反应的取代理论;阿累尼乌斯(瑞典化学家)在考察了许多酸和碱电离情况后,提出了经典的酸碱概念。从一般结论出发,导出未知的个别的推理叫做演绎。演绎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科学家建立和发展理论,指导创造发明。又如: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演绎推导出了热化学方程式和热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盖斯定律,还推导出了反应热和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中蕴含了丰富的归纳和演绎的化学一般规律和特殊性质,是很有价值的思维教学素材,从中可以让学生体会、感悟科学家用归纳与演绎思维方法探索和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艰辛历程。

(3)假设与论证思维方法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对于现象产生的原因或变化的规律,在未经事实证明之前,先加以某种推测与假定,这种推理的特殊形式叫做假设。如对“镁带外部的灰黑色物质是什么”的教学中,让学生大胆猜测、提出假设,通过化学实验来验证假设、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图8-1所示。

img95

图8-1

(4)类比与推理思维方法也是化学学习重要的思维。类比是指以某两个对象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并且其中一个对象还有其他属性为前提,推测另一个对象也有这些属性的逻辑推理。运用类比推理思维关键是在于找出不同化学研究对象之间进行比较的“参照点”和能够推理得出结论成立的“立足点”,类比与推理思维方法其核心是异中求同,达到产生新知、触类旁通的作用。化学中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键和共价键、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的掌握都可以运用类比与推理的思维方法。

3.化学中的创新思维

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提出多方面、多途径的解决思路,经过筛选,从中获得较为妥善的解决方法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多向的和开放的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点。独创性是在流畅性和变通性基础上形成的创造性思维的最高层次。

运用创新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利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多方位发散,多方位论证,多因素分析。例如:在化学实验设计中,学生对同一实验进行多种方案设计后,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对众多实验方案进行比较和可行性检验,从而寻求较好的方案。而在“列举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等化学开放性问题,“水下呼吸器的设计与制作”“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化学小课题研究等主题活动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创造实践,培养创新的思维方法。

四、课程教学的策略

1.问题激思

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带着问题思考,在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以下是笔者以“思维”为中心教学设计流程,如图8-2所示。

img96

图8-2

在每节课前先告知下节课学习主要内容,让学生进行预习,提出自己在预习中碰到的困惑和问题,教师的备课就是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教学情景,让课堂教学在问题的引导下深入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思维碰撞,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史实悟思

教学中,通过选取有一定具有代表性的化学史话,让学生了解思维方法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运用思维方法。例如:从“燃素说”到“氧化说”中的分析与综合思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中的归纳与演绎思维;从苯环结构的提出看类比与假设思维;原子结构电子云模型与想象思维等,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探索化学世界奥秘、进行化学研究所运用的思维方法。

化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长期不懈艰苦的科学研究。其中科学史料的知识非常丰富,其中蕴含的化学思维方法也需要学生慢慢体会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不仅提供给学生更多化学史实材料,更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有关化学资料,从网络、杂志、书籍、报纸等途径,全面深入了解化学发展历程,感悟科学发现过程中所体现的化学思维。

3.实验究思

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化学教学内容中有很多这样探究活动,如对元素化学中的物质性质探究、对化学原理的实验分析、对实验装置的选择和设计等,有很多开放性、拓展型实验内容,如:过氧化钠是酚酞褪色的机理探究、镁和铝与盐酸反应速率的比较分析等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追根溯源,同时也通过捕捉和引导学生实验中产生的异常现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4.习题深思

化学计算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化学教学中有不少习题,学生回家完成的学习作业绝大部分也是习题,学生测验、考试也大多围着习题在转,习题是学生掌握、理解、巩固化学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日常教学中不可回避的内容。如何用好习题,发挥习题教学中思维的容量,培养学生在习题中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如,NO x循环反应中可以运用整体思维法去思考,铝及其化合物的反应可通过数形结合的形象思维方法解决,可逆反应的平衡问题可通过逆向思维分析等,而综合、复杂的计算问题是在已有化学知识基础上,需要加以深入分析、综合思考来解决的问题。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可以进行分析、变形、转化,从而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并有效快速地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5.开放反思

要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化学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更多的创造性表现空间,让学生自主设计,独立完成,通过讨论反思,寻求最佳设计方案。例如,“用化学实验探究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性”、“铝及其化合物两性的实验探究”、“氯化铝和氯化铁的分离”、“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溶解装置设计”、“分液器的设计组装”等开放性问题,避免学生机械地识记知识,打破知识框框的限制,克服思维惰性。

化学中的开放性问题很多。涉及实验鉴别、物质检验、物质制备等。例如,用多种实验方法制备氢氧化铝,设计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制得纯净氢氧化亚铁等。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思考多种角度、多种方案,能够运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转化、变化、组合和分解,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是合理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筛选出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结论可靠的方法。

6.课题创思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研究性课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逆向、多向、侧向等方面发散思考,突破思维定势,鼓励有创意又与众不同的方案,让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化学实验室废液处理问题;本地区废气成分、来源和处理;装饰材料的化学污染;温室效应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汽车尾气排放和处理;水质与健康问题;废电池的回收和处理;探秘三聚氰胺;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与危害;对染发剂成分与原理的研究;常见洗涤剂的去污能力与毒性比较等课题,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综合性课题研究,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通过课题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的评价

《高中化学思维方法》拓展课程注重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设计了思维评价项目,突出化学思维方法学习能力的评价。评价方式上,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采用提问质量、交流讨论、实验设计、课堂参与等。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介绍一种你认为最有效的化学思维方法;对一个史实、一个问题、一道例题或一个课题的批判性思考;化学思维方法总结及对自身学习的影响等。

本课程评价项目如下表所示:

img97

同时,笔者也引进美国IMMEX信息系统,在学生中开展IMMEX测试,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客观科学地辨别学生思维特点。问题有选自美国原题“有害物质”“劫后余生”等和“有机物的燃烧”“溶液的配制”自编题集等,通过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IMMEX测试问题,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足迹”进行可视化、真实性记录,对学生某个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解读,为教师分析掌握学生思维状态提供重要手段。

六、课程实施的初步成效

笔者对首轮教学实施中的27位高二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工作。其中,“你觉得这门课程对你的化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没有帮助”的问题,85.19%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14.81%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对“你认为开设这门课程对高中学生学习有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92.59%的学生都认为“非常有必要”,7.41%学生认为“无所谓”。从数据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非常认同思维课程,但有些学生由于应试的压力和对课程的理解有偏差,以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摘录学生学习的感言有:

高二(5)班的陆慧劼同学说:“通过这次学习我学会了该怎样学好化学,怎样能将化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中和实践中,学会运用严谨的学习态度、缜密的思维,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高二(4)班王文婷同学说:“课程让我明白学习离不开思维,良好的思维方法会对学习有莫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不仅给我们传达了一些有效学习的思维方法,更是激发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问题。”高二(6)班赵延青同学说:“经过半年多的学习,使自己更深地了解了奇妙复杂的化学世界,比这更重要的是,我掌握了开启化学世界大门的金钥匙——思维方法。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则必先利其器’。而我们的‘器’就是思维方法,了解和掌握不同思维方法将使我们终身受益,能更好‘善其事’。”

《高中化学思维方法》课程虽然开设时间不长,但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成为一门有特色的校本拓展课程。在今后的实践研究中,笔者还将对思维方法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对化学思维方法的内容选择进一步优化;对思维方法的教学进一步活化,不断提高化学拓展课程的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王德胜.化学方法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3]吴峥.高中化学思维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杨雁斌.创新思维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2 《高中物理思维方法》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方成亚

《中国青年报》曾在该报显著位置刊载了这么一段话:教育,是标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未来的摇篮,每一个能够作用于这个摇篮的人,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摇”,才有民族的未来?作为中学理科教师的我们,必须思考这个严肃的问题。

后人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学生了解前人或他人获取知识的方法,就能了解知识的来源,这就是不仅对知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使人类的认识不断深化、知识不断更新和增长。通过学习科学方法,学生还会认识科学发现不是凭空而来的,也绝不是瞎摸乱撞碰运气带来的,正确的方法是导致科学突破的真正途径。

物理科学思维方法既是物理知识发展的手段,又是物理知识发展的产物,物理知识和物理思维方法共同形成了物理学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要学好物理学,必须学习物理思维方法。

一、开设《高中物理思维方法》课程的现实意义

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不论是物理方法、数学方法还是哲学方法,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都有很大帮助。比如类比法,它是人们所熟知几种逻辑推理中的一种,科学史上很多重大发现、发明,离不开类比,类比被誉为科学活动中的“伟大的引路人”。尽管类比不能代替论证,但可以为理解新知识、概念和规律提供依托。类比不但可以在物理知识系统内部进行,还可以将许多物理知识与其他知识,如数学知识、化学知识、哲学知识、生活常识等进行类比,常能起到点化疑难、开拓思路的作用。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给学生一些启示,学生不但易于掌握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

如在学习静电场一节内容中,“电场”概念的建立是极为重要的,但由于此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可以用力学中所学的重力场与之类比:地球周围存在着重力场,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处于重力场中,都受到了地球的作用——重力。同样,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电场,电场对处于其中的电荷有电场力的作用。再由物体在重力场中具有了与地球位置有关的重力势能,引导学生总结检验电荷在电场中也应具有与场源电荷位置有关的电势能。如此类比,相当于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学生能够从已掌握的旧知识中顺利地接受和理解新知识。

2.帮助学生快捷地解决问题

物理思维对加深物理知识的理解,简化解题思路和过程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放在水平地面上静止的小箱子,自重为G,内有一只重为G'的小蜜蜂,做匀速直线运动,求箱子对地面的压力?

分析:该题如果从受力平衡求出对小蜜蜂的作用力再分析箱子的受力情况(考虑蜜蜂飞的方向),求解很麻烦。若把两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系统处于平衡态,那么由受力平衡就很容易求得,不论小蜜蜂在哪个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压力为G+ G'。用整体法分析很容易。

又如:在南北方向上的甲、乙两地间飞行的飞机,无风天气时速度为v,飞机往返的时间为t,现在正好吹南风,风的速度v',则往返时间如何变化?(选“变大”、“变小”还是“不变”)

分析:本题可以利用速度公式,假设甲、乙距离为s,比较所需时间,用数学变换可以求解。更简单的办法是应用极端思维:假设风的速度非常大,远大于飞机的速度,那么逆风的时候飞机是飞不回来的,所以时间为无限大,就可以得出结论:时间变大了!用极端思维法分析很容易。

3.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更依赖于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技能的学习与积累。

用理想化模型来研究物理问题是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它在物理学的研究、发展及教学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纵观物理学发展史,许多重大的发现与结论,都是由于科学家经过大胆的猜想、构思、创建、验证理想化物理模型获得的。

伽利略让小球从V形斜槽一边的上端滚下,当斜槽充分光滑时,小球可沿另一边上升到初始高度,如果另一端斜槽末端越接近水平,小球为达到初始高度,将运动很远。如果末端完全水平,小球将一直运动下去,永不停止。正因为伽利略构建了光滑斜面这一理想化的模型,才有惯性定律的重大发现。

1905年,爱因斯坦受普朗克量子假设的启发,大胆建立了光子模型,并提出著名的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为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4.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有较强的迁移性,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在人们对世界、事物的判断中。如能量守恒定律,本来只是一个物理规律,但它已被上升到许多领域都适用的重大的判断标准,只要是违背这一规律的,或者尚未能在这个层次上说清楚的发现,就不可能被科学界所承认,科学界还据此彻底排除了第一类永动机的可能性;又如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成为判断宇宙事件发展方向的基本规律,从而使科学界确信:只要系统发生了无序度减少的变化,则该系统就必定与外界有负熵交换,否则这种变化就不可能发生,并根据这一信念,排除了第二类永动机的可能性;再如场的概念、波的概念、粒子的概念等,都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物理学习中经常要用到量变与质变、绝对与相对、原因与结果、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等思维方法,这些方法无不与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有关。

总之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思维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思维方法的灵活和熟练程度,思维方法对能力起决定性作用。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应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高中物理思维方法》课程实施方案

1.课程的主要内容

(1)初高中物理知识、学习方法的衔接问题:

①初高中物理知识的主要区别;

②高中学生应有的学习习惯、素质以及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③学习高中物理所需要的数学预备知识。

(2)各知识单元最重要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

①力和物体的平衡:力的分解法;力的合成法;整体法;隔离法;对称法;假设法;巧取转轴;代数法;几何法;三角法。

②直线运动:比例法;对称法;逆向法;图像法;巧用平均速度;代数法;三角法。

(3)高中物理主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及科学思维方法

①科学研究的实践方法 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现象进行考察的方法称为观察法,科学观察是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而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排除干扰,人为地控制(模拟)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去研究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的方法称为实验,科学实验是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科学研究的实践方法就是指观察法、实验法、实地调查法等。任何学说只有经得起科学实验的检验才能称得上科学理论。机遇往往是留给具有较强实验观察能力且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②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 逻辑方法有比较与分类(如等效替代法、比值定义法、控制变量法),类比与假设(如类比法、科学假说法、迁移法),分析与综合(如整体与隔离法、微元法、对称法),科学抽象与概括(如理想实验法、理想模型法),模拟与论证(如物理模拟、数学模拟、功能模拟),守恒法(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电量守恒),归纳与演绎法(如推理法、平衡法),逆向思维法等。

③科学研究的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有比值法、图像法、向量法、极限法、极值法、几何法、比例法、数学模型法等。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数学思维。而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找量与量之间、形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函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演绎运算等严密的逻辑推理求出数学解,再对数学解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评价,返回到现实中,从而获得该问题的解。这些方法就是数学思维方法。

④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 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出现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这就使自然科学与哲学出现了联系更加紧密的整体化趋势。例如,贯穿于各门技术科学的控制论、信息论,反映各个领域的整体结构的系统科学,成了最普遍的哲学同具体科学之间的中间层次,它们为哲学概括提供了新的源泉。现代哲学中不能没有系统、结构、控制、反馈、信息之类的概念,不能不从系统科学和控制论、信息论等综合性学科中汲取营养。同时这些综合性新兴学科中又必须有哲学的分析与概括。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偶然性与确定性、有序和无序、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量变与质变、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绝对与相对、对立与统一、肯定与否定等辩证关系,这些学科就难以存在和发展。

高中物理主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及科学思维方法介绍见附件1。

2.上课模式

(1)“讲授+讨论”型 在讲授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课题,学生先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常常提出一些“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的问题,创新性思维得到发展。

(2)“收集+整理+交流+展示”型 即先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然后到课堂上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3)“讲+练”结合型 在学习每知识单元最重要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时,边讲边练的形式最有效。通过“就事论事”、“就事论理”、“借题发挥”三个层次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就事论事”的讲解,帮助学生学好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通过“就事论理”的讨论,帮助学生学会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方法。通过“借题发挥”的学习,帮助学生学好知识迁移的方法。

各个章、节都渗透了物理学的思维方法,把握好思维方法教学,实质上既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又培养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做好物理思维方法教学,就等于教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物理世界大门的金钥匙。

附件2是高一学生学过第一章(力和物体的平衡)与第二章(直线运动)后的思维方法教案,采用的就是“讲授+讨论+应用练习”的教学方法:

3.教学原则

(1)阶段性原则 科学思维方法教育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①隐性熏陶阶段——让学生积累感性认知的素材;

②显性指导阶段——讲明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容、特点和操作过程等,并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③模仿内化阶段——有意识地在解决问题中模仿应用科学方法进行思考、操作,并内化为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形成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2)选择性原则 科学方法教育要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和内容。如对非理科生,可选择富有人文倾向的、隐性渗透的内容和方式,不强调其中结构的严谨、内容的精深。要尽量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不加重过多课业负担,不过多扩充课外内容。把学习过的知识作为载体,讲科学思维方法,努力达到知识变厚,而内容变薄的目的。

(3)参与性原则 科学方法教育应该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中进行,通过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

4.学习评价

本课程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于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被评价者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活动的参与者,是评价的主体。因此评价过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就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过程,这种多主体评价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自我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教师亦可以根据学生的学能差异,进一步开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活动。依据以上想法并结合《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要求,《高中物理思维方法》课程的评价方案(见附件3)。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注重评价的过程性 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不断促进学生发展。评价过程中要搜集学生各方面的状况,再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并给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改进建议。

(2)注重评价的发展性 “二期课改”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如果评价过分地强调结论,反而有可能抑制学生的发展。因此,好的评价应该是教育动态过程的一部分或者是一个环节。关注学生现在的状况,更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

(3)注重评价的差异性 传统的评价似乎更注重先有一套固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然后把所有的学生放到这样的模式中去套,符合的就是优秀的,不符合的就是差的。而这中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个体差异性的因素,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实施效果反馈以及自己的改进思路

1.教学反馈摘录

在物理问题中,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情况很多。方老师通过“就事论事”、“就事论理”、“借题发挥”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二(4)班黄云樵

我从方老师的《高中物理思维方法》课程中学到很多理解问题的方法,比如类比法,就是根据两个不同对象的部分特性相似而推出其他性质也可能相似的一种推理方法。类比在科学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开普勒把类比称为自己“最好的老师”。

静电学中电场力的功、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的相关规律理解起来比较难,但方老师把这些与重力做功、重力势能等规律相类比,我全明白了。

——高二(2)班王婷

物理公式有很多,有的是决定式,有的是定义式,有的是特种情况下的计算式,因此决不能有公式随意得出量与量之间的正比、反比关系。例如,用比值法来定义某个物理量,在物理中有很多,电阻就是用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流之比来定义的R= U/I,而由此公式千万不能得出“电阻R与电压U成正比,与电流I成反比”的结论。这样定义物理量的例子还有很多,像密度ρ= m/V;加速度a=Δv/t;电场强度E= F/q的定义等,统统不能得出量与量之间的正比、反比关系。方老师所教的“归类”理解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使我们受益匪浅。

——高二(6)班胡启盈

教育的根本是思维的训练,而训练过的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源泉。《高中物理思维方法》课程的开设,无疑是学生思维方法不断提高的阶梯。

——特级教师、市名师工作室导师庄起黎听课后的评语

2.对实践过程的反思及改进思路

(1)科学方法的形成要比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难,它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要应用到控制变量法、数据图像分析法和定量分析归纳法,实际应用时要用到受力分析法、正交分解法、矢量运算法。所有这些方法的教育不可能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一步到位。应当在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科学方法作为当前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要尽量与基础课程同步,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步,达到“学以致用”、知识与方法同步发展的目的。

(2)成功的思维引导,必须坚持双向互动、活跃思维的准则。即要“启”在关键处、“拨”在疑难时、“引”在上升点、“导”在要害处。要精心备课有序地进行设疑、质疑、解疑,以求步步深化、细化、内化。对难点要精心设计思维阶梯,运用分散思维难点,降低思维陡度的方法逐步形成上升型的思维阶梯。“跳一跳能摘到”的思维阶梯是最佳的思维阶梯。

(3)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发现课堂的活力,学会在物理教学中如何与学生合作,追求教学效果最优化,为每个学生的最好发展创造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炎松.物理实验创新研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2]王力邦.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张越.物理思维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附件一:与高中物理学相关的主要的科学研究及科学思维方法简介

一、实践方法

科学研究的实践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实地调查法等。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考察的方法称为观察;而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人为地控制(模拟)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在有利的条件下去研究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的方法称为实验。

1.科学观察是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人们要获得事物的各种直接知识,要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事实,首先要学会观察。观察者直接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各种器官去感知事物的各种现象称直接观察;而利用科学仪器或其他手段去考察研究对象的称间接观察。判断外界事物的颜色、物态、冷热、粗细、大小等性质时,常用直接观察;而借助望远镜、显微镜、声呐、雷达、激光和红外技术以及其他综合性遥感技术考察人的感官难以测定的诸如宇宙天体、分子原子、细胞等,是间接观察。任何实验都离不开观察,只有实验操作中伴随观察才能获得各种科学事实。而对天体运行、地壳变迁等人们无法变革和控制的研究对象,观察方法更重要。

2.科学实验是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指在理性指导下的一种感性活动。由于它能根据研究目的,利用仪器设备人为地排除一些干扰,控制一些条件的变化,突出了主要因素,因此能够抓住事物一些本质特征。例如,1799年,英国物理学家亨弗利·戴维做了一个实验:他在真空中用一只钟表机件使两块冰互相摩擦,并把整个实验仪器都保持在水的冰点,这样就排除了实验物和周围环境的热交换,使实验在纯粹的摩擦条件下进行,结果冰融化了。证明融化冰所需的热量只来源于摩擦,从而给“物体中存在一种没有重量的热素,热素是引起物体温度变化的原因”以致命打击。为热的分子运动论发展扫除了障碍。这充分表明,用实验手段纯化对象,是导致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又如,1931年范德格拉夫发明了静电加速器,接着又出现了回旋加速器,从而获得加速中子、氘核这些用以轰击原子核的“炮弹”,这就给实验创造了特殊条件,使人造元素的设想得以实现。为了强化研究对象,人们设法制造超高压、高真空、超低温、高能量等实验环境,从而获得在自然状态或生产过程不可能获得的许多重大发现。再如,1911年昂尼斯发现在接近热力学零度的水银失去电阻,从而引起了超导体及其性能的研究……事实表明,科学实验是建立科学规律的基本手段和最重要的方法。

3.经得起科学实验的检验学说,才能称得上科学理论

科学界坚持:科学发现虽然是通过科学实验获得的,但是若不能被其他人的实验重复证实,也不能得到公认。曾经在科学界盛行“以太说”,即宇宙空间充塞着物质“以太”,而美国科学家迈克耳孙和莫雷1887年通过实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从此“以太说”也被否定。又如,“磁单极”有关理论可以使麦克斯韦的电磁波方程显得更对称,使现行的电磁学理论显得更完美,但由于“磁单极”迄今为止没有获得科学实验的证实。因此,尽管该理论多么诱人,仍未被科学界所接受。相反德国科学家哈恩公布了他的铀核裂变实验,美国的一批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重复这方面的实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纷纷得出同样的实验结果,哈恩的核裂变发现得到公认。

4.机遇往往是留给具有较强实验观察能力且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在实验观察中可能有事先意想不到的另一种很有意义的规律被发现。这种意外的发现被人们称为机遇。例如,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管的放电现象时,偶然发现放在实验室内一包密封的照相底片被曝光了。这一意外的现象引起他的注意,他对其分析研究后发现,是实验中的某种射线的结果,他把这种射线称为X射线,并应用于其他方面的研究,为此他荣获了诺贝尔奖。而伦琴之前,不少人遇到过类似情况,像1879年英国的克鲁克斯、1890年美国的兹皮和詹宁斯、1892年勒纳德和德国的另外一些科学家,都曾先后发现在阴极射线管附近的密封照相底片被曝光了。他们中有的只埋怨自己不小心,有的对这种“干扰”感到气恼,有的认为与自己的研究课题无关而不去深究,结果都错过了发现X射线的机会。因此学理科的人,应当记住:机遇青睐的是具备丰富学识和熟练实验技能、敏锐的识别能力、敢于尝试新方法新步骤、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二、逻辑方法

逻辑方法有比较与分类(如等效替代法、比值定义法、控制变量法),类比与假设(如类比法、科学假说法、迁移法),分析与综合(如整体与隔离法、微元法、对称法),科学抽象与概括(如理想实验法、理想模型法),模拟与论证(如物理模拟、数学模拟、功能模拟),守恒法(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电量守恒),归纳与演绎法(如推理法、平衡法),逆向思维法等。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比较开始的,有比较才有鉴别。因此,这里以“比较法”为例,谈谈逻辑方法的作用。

人们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确定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逻辑方法,称为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合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将体态万千的事物区分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层次的系统。这样的逻辑方法称为分类。

比较方法在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学上都被广泛应用。例如,在天文学研究中,恒星长期以来被人们看做恒定不动,1718年哈雷将自己在圣赫纳岛所作的观察,同1 000年前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与托勒密所作的观察进行比较,发现毕宿五、天狼、大角、参宿四,这四颗恒星的位置有明显差异,从而发现了恒星不“恒”的规律。1609年开普勒在大量观测的基础上,设想行星运动可能采取的多种形式。然后将每一种行星运动形式同观测的事实材料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只有椭圆形轨道的行星运动同观测事实最符合,从而总结出:行星公转轨道为椭圆形,恒星位于椭圆形长轴的一个焦点上——行星运动第一定律。也因此否定了自古流行的行星沿正圆形轨道绕恒星运动的学说。为了鉴别两个形状、体积、颜色均不同的物体是否由相同的物质组成,通过称量它们的质量、测量它们的体积,然后计算它们的密度,比较其密度的大小来辨别它们的组成情况的,这是定量分析。通过比较已知化学元素的标准特征谱线与被测对象光谱线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判定对象的组成成分,这是定性分析。1859年,基尔霍夫正是运用了这种分析比较法,从而确证太阳上含有许多地球上常见的元素,证明太阳和地球同一性理论是正确的。而通过对谱线强度的比较,判定对象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既能定性鉴别又能定量分析。

中学理科教学中涉及的比较方法的地方很多,比如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以及等效替代法等。

1.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即在决定事物规律的多个因素中,先控制一些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进行观察实验,通过多次实验,然后再综合出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比较方法。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是用实验证明出来的。先保持物体的质量m不变,对物体施以大小不同的外力F,研究物体产生的加速度a变化情况,实验表明:当m一定时,a∝F;再保持对物体施加的外力F不变,改变物体的质量m,研究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变化情况。实验表明:当F一定时,a∝1/m。于是综合两次实验结果,得出下述结论: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中学物理中的欧姆定律、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电阻定律等,都是用控制变量法总结出来的。

2.比值定义法

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当两个物体的位移相等、用时不同时,用时少的快;当两个物体用时相等、位移不同时,位移大的快。但是,当两个物体运动的位移和用时都不相等时,如何判断谁快谁慢呢?人们通过实践发现,只需找一个相同的标准:或者取单位时间,即看两物体在1秒内(或1分钟内,或1小时内),谁的位移大,谁就快,这就用到位移与通过该段位移所需时间的比值作为标准;或者取单位位移,即看两物体通过1 m(或1 km)的位移,谁的用时少,谁就快,这就用到时间与在该段时间内物体位移的比值作为标准。这两种标准中前者的比值更便捷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于是便将物体运动的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需时间的比值定义为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称之为速度。这就是比值定义法。中学理科教学内容中,大量运用比值定义法。例如,密度是用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定义的;压强是用压力与受压面积的比值定义的;浓度是用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的比值定义的;电流是用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与通电时间的比值定义的……用两个或多个量的比值来定义一个新的科学量,其原因是只有选取相同的标准,才能使比较的结果有意义,才能区别出众多事物的不同特征。

3.等效替代法

即在保证功能、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相对较熟悉的、更为简单的事物与相对不熟悉的、较为复杂的事物进行比较,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解决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这就是等效替代法。高中物理中利用合力与分力、合速度与分速度、等效电源、等效电路等技巧去解决问题就是利用的等效替代法。

上述三种方法都属于比较。控制变量法是控制一些自变量恒定而改变剩余某一自变量,以比较不同情况下因变量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出规律;比值定义法是选择统一标准。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特征,来建立新概念;等效替代法是对两种事物在功能上的相同或相似进行比较,从而实现替代。

三、科学研究的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有比值法、图像法、向量法、极限法、极值法、几何法、比例法、数学模型法等。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数学思维。而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找量与量之间、形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函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演绎运算等严密的逻辑推理求出数学解,再对数学解进行必要的解释评价,返回到现实中,从而获得该问题的解。这些方法就是数学思维方法。

科学研究中常常要对实验测得的数据除了进行列表分析、图线分析外,往往还要进行函数关系分析。而函数关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根据已有理论来导出或选择关联函数,而该函数最能逼近以表格或图线形式所给出的实验数据。二是尚无任何理论根据,但为了便于应用,往往也需要把这些变量用函数形式关联起来。其实人们根据不同问题,已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数学建模方法。例如,振动现象、波动过程常用双曲线型偏微分方程描述;各种稳定过程用椭圆型偏微分方程来描述;对于不连续的突变现象,如力学中的桥梁断裂、热学中的相变等常用数学中的“突变论”的基本数学模型;对于偶然现象,如气体分子、核外电子等微观粒子分布等常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来描述;对于现实中的模糊现象,则用模糊集合理论来构造适当的数学模型……

四、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

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出现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这就使自然科学与哲学出现了联系更加紧密的整体化趋势。例如,贯穿于各门技术科学的控制论、信息论,反映各个领域的整体结构的系统科学,成了最普遍的哲学同具体科学之间的中间层次,它们为哲学概括提供了新的源泉。现代哲学中不能没有系统、结构、控制、反馈、信息之类的概念,不能不从系统科学和控制论、信息论等综合性学科中汲取营养。同时这些综合性新兴学科中又必须有哲学的分析与概括。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偶然性与确定性、有序和无序、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量变与质变、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绝对与相对、对立与统一、肯定与否定等辩证关系,这些学科就难以存在和发展。运用唯物辩证思维方法,在科研上取得不少成功的例子。

例如,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读了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书籍,从中汲取了物质层次的思想。对当时把“基本粒子”当作物质始原的观点提出质疑,进而提出基本粒子不基本,建立基本粒子的“坂田复合模型”,对促进基本粒子内部结构的研究作出了贡献。我国研究人员在20世纪60年代也是运用唯物辩证方法,对基本粒子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提出“层子模型”,认为强子由更深层次的实体粒子——层子组成,由于它也未必就是物质结构的最终单元,而只是物质结构许多层次中的一个层次,故名“层子”。它引进了相对论结构波函数来描写强子的内部结构和强子内层子的运动。这个波函数不仅考虑了层子的对称性质,考虑了强子整体高速运动的特点,而且还包含了层子动力学性质的某些信息。这无疑对基本粒子内部结构研究也作出了贡献。

又如,在函数值分布理论研究中,国际上对亏值和奇异方向曾分别孤立地进行研究,我国数学家杨乐、张广厚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思想,认为对立统一是事物的根本规律,亏值和奇异方向这两个概念之间也应该是一种对立关系。为此,他们不仅对这两个概念分别考察,而且还联系起来考察,终于揭示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得出了新的数学表达式,使函数值分布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科学史实中也不乏脱离唯物辩证思维而受错误哲学思想支配,使科学研究误入歧途的例子:众所周知,牛顿在物理学研究上作出巨大贡献,但是在他还有精力作出更多贡献的时候,却转向从事论证上帝是否存在的研究上。在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他竟花了25年时间去考证“四角神兽的小角是否代表罗马教皇”的问题,致使他的后半生没有更大的科学创造。又如曾经对量子力学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德国科学家海森堡,在对反映微观粒子运动特性“测不准关系”作哲学概括时,由于受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他竟得出“主体和客体不可分”、“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客观自然界并不存在”的荒谬结论,结果误入了歧途。

可以,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作用将贯穿于我们从事科研活动的全过程。首先在如何选择科研课题、确定研究方向的问题上。有了唯物辩证法,就容易从平常的事物或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情况,通过唯物地、辩证地分析未知的事物,从而寻找和确定出有创见、能出成果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在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问题上,运用唯物辩证法,就可以注意到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注意到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来。就可以注意到自然界乃至社会上的各种事物都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求出某些因素之间的量的关系,分析出质与量互变的外因与内因,从而对实验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提出新假设、建立新理论的问题上,有唯物辩证法,就可以排除各种毫无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和迷信,把假说建立在一定实验事实和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就可以勇于让假说回到实践中去验证,使之在反复实践验证中得以完善而上升为理论。就可以使建立起来的理论做到客观、全面、系统和逻辑严密。就可以正确认识各种科学理论的内在联系和真理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从而把科学研究引向深入。

附件二:高中物理方法集锦之一

——与高中物理第一章运动学和第二章静力学相关的物理方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学和静力学中包含有实验现象放大显示法、物理模型、理想实验等许多方法和技巧;

(2)理解物理模型、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等方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物理方法的应用过程,感受物理方法的应用方法;

(2)通过对所学物理方法作用的分析,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体验到知识是方法的载体,方法是知识的源泉,学会方法比掌握知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通过学习,感悟物理思维方法与物理发展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物理思维方法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回顾所学的物理方法以及在何处用到它们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想实验、建立物理模型法的含义及作用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法、总结法。

五、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如图3-1所示。

img98

图3-1

2.教学流程说明

(1)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我这里有一片漂亮羽毛,想送给在座的某个学生,以表达我的满意之情,因为从开学到现在,我们相处和合作都很好,大家的学习也很好。不过在送羽毛之前,我有一个小小要求,你们要告诉我:我手中的羽毛到底有多轻?如何测量才能知道?”——这是笔者上“运动学、静力学中的物理思维方法”一课时的开场白,学生被小小的羽毛所吸引,兴趣盎然地开始了“物理思维方法”的总结与回顾。

教师通过一片羽毛引出话题: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实验是有技巧和方法的”,学会方法比学会知识更具有重要意义。

(2)第二环节:回顾物理方法 通过教师引领,学生总结,得出高一第一章运动学、第二章静力学中涉及的物理方法。并在黑板上记录下主要物理实验方法和物理研究方法:

img99

(3)第三环节:对重要实验方法、物理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img100

图3-2

主要总结:何处用了该方法,有何意义等。例如:由话题:什么是“理想实验法”?何处用了“理想实验法”?调动学生思考讨论,最终明确: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理想实验)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始。而理想实验最大的特点是:依靠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抽象思维获得揭示自然规律的规律,如图3-2所示。

又如:由话题求“平均速度”用到什么思想方法?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任何一个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都可以找到一个与它等效的匀速直线运动来粗略地描述它。所用的是等效替代,如图3-3所示。

img101

图3-3

再如:由话题“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s= 12 at2是如何得到的?”引导学生回忆微元积分法,了解微元积分法的应用思路,学会应用方法,如图3-4所示。

img102

图3-4

(4)第四环节:运用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例如,运用“建立物理模型”解决山体的极限高度问题:

地球上的高山不能无限地增高,其原因是山越高,山体的重力越大,山底受到的压强就越大,在很大的压强下,坚硬的岩石会熔化为流体,所以山的高度是有极限的。岩石的种类很多,以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的“石英岩”为例,已知石英岩的密度为ρ= 2.7 X 103 kg/m3,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p= 2.8 X 108Pa。那么山体的极限高度是多少?

附件三:《高中物理思维方法》课程学习成绩评价表

img103

▶2.3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赵玉梅

一、背景分析

1.基于思维方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反复操练多,中考题目相对简单;高中数学教学时间紧,内容多,高考的压力较大,初、高中教学需要很好地过渡衔接。而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在学生还未能充分掌握核心概念和思维方法时就进行大量解题训练,导致教学缺乏必要根基,教学活动不得要领,在无关大局的细枝末节上耗费学生宝贵时间,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不能重视思维方法教学。

(2)教师通过对高一新生问卷和访谈后归纳如下问题:

①不清楚数学是什么 部分学生在长期数学学习中认为:数学就是不停地重复计算;也有学生把数学看成是一堆公式的集合,认为数学是由要背的事实和解题技巧组成的。可见,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时间,但是不能正确认识数学学科本身的学习对象。

②不知道数学学什么 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就是从教师那里学习公式、题型和解题技巧;花较长时间分析思考一个数学问题是浪费时间,学好数学要有先天性的才能。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数学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体会不到数学在思维训练和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在冰冷的美丽下蕴含着火热的思考。”通过调查不难看出,学生只体会“冰冷的美丽”,很难体会“火热的思考”。要想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必须从整体性、系统性的角度考察中学数学教学内容,揭示数学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所以,要开展数学思维方法教学和研究。

2.基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思维能力的要求

1952年,高中数学大纲提出数学特殊能力是指“生动的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力和判断力”,这个能力一经提出就一直用到新世纪。2000年高中数学大纲保持了这一说法,而且做了展开说明:“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对思维能力已具体阐释为数学思维方法。“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能力是“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则表述为“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可见,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在一次次的修改中体现了对思维能力要求的一步步升华。

3.基于我校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

我校致力于思维方法研究,开展“学习素养”校本拓展型课程建设,组织教师编写“学习素养”校本教材,已有多位教师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等各学科的思维方法课程,学校进行“关注思维过程,提升学习素养”教学实践研究,为本课程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数学思维方法概念界定

1.数学思维方法的定义

思维,是指主体对客体深远区层的穿透性反映。而主体要实现对客体的穿透性反映,必须进行信息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所采用的方法,称为思维方法。

广义而言,思维方法是指人类在理性认识中认识客观事物的一切方法。狭义而言,指在抽象思维理论中,抽象思维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被认为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在数学上,人们对数学思维方法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用于思维数学的方法就是数学思维方法,也就是数学中思考问题的方法,包括一般的思维方法和数学特有的思维方法;二是认为属于数学特有的思维方法才是数学思维方法。前者是一种广义的理解,后者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后者包含于前者之中。

数学思维方法是指在数学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基本思维方法,它包含了一般的思维方法和数学特有的思维方法。这样既体现了数学思维的个性,又蕴含了思维的共性。从共性的角度来说,数学思维方法包括了诸如抽象和直观、分析和综合,归纳和类比、特殊化和一般化、抽象和直观、整体和全息、证明和反驳等一系列的一般科学的思维方法;从个性方面而言,它包含有数学归纳法、公理化法、化归法、数学建模等方法。

2.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密不可分

数学方法是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的具体化,是数学思维的结晶,而数学思维又蕴含于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之中,因此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紧密相连的,说到其中一个,往往会联系到另外两个。

数学思维方法是使人学会学习和研究数学,形成学习和研究数学的能力的基本方法。它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数学思维会在一定的数学思想指导下进行,进行数学思维时离不开具体的数学方法。

三、《高中数学思维方法》课程设计

在《高中数学思维方法》课程中,笔者分数学思维方法概述、数学思维方法的基本类型和数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三章来设计教学,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在高一年级完成,第三章在高二年级完成。内容如下表所示:

img104

四、《高中数学思维方法》课程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 数学类比思维方法

为了学生更好地参与,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都设计了“想一想”、“学一学”、“议一议”、“练一练”和“辨一辨”五个栏目。如在《数学类比思维》一节学习时,在学习“等差数列”定义后抛出“等和数列”并要求学生自定义,达到引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想一想】

定义 在一个数列中,如果每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和都为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和数列,这个常数叫做该数列的公和。已知数列{an}是等和数列,且a1= 2,公和为5,那么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Sn是多少?

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等和数列求和”与“等差数列求和”在研究方法上可以类比研究,对类比法有了初步认识后,在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和猜想时,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和规律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经过“想一想”的课前预热,学生们很想知道类比法的含义和如何运用类比法研究问题,所以进入新课“学一学”的阶段。【学一学】

1.类比法的含义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间存在着的相同或不同属性,联想到另一类事物也可能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方法(或推理方法)。

类比法在各种逻辑推理方法中是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方法。类比又称为类比法或类比推理。类比是指两类事物(现象、过程等)在某些属性和关系上的一种相似。类比法的一般过程是:观察——比较——联想。

类比法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而归纳法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类比推理是在不同类事物之间进行的,由类比得到的结论具有或然性,是否正确有待进一步的证明。

2.类比法的类型

在数学学习中主要使用以下两种类比。

(1)简化类比 所谓简化类比,就是把一个复杂的原问题与一个简单的问题加以类比,并通过寻求解决简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得到解决原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类比。如把高维空间的问题类比于低维空间的问题,多元问题类比于少元问题,无限问题类比于有限问题等,都属于简化类比。

(2)结构类比 如果待解决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类比物,则可通过观察,凭借结构上的相似性来寻找类比问题,然后通过适当的代换,将原问题转化为类比问题来解决。如将数、事件、命题等在运算性质方面进行类比,就属于结构类比。

通过“学一学”,学生们知道类比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帮助人们由事物的已知性质来推测事物的未知性质;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为了更加深刻体会类比法,联系所学数学知识,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进一步辨析。

【辨一辨】

问题1 回顾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可知,将等差数列的定义中的“差”改为“比(商)”、“公差”改为“公比”即得等比数列的定义。通过类比还能得到“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很多联系,你能类比出哪些关系呢?

学生从定义、通项、中项、性质、求和等类比中得到结论:“和”与“积”、“差”与“商”、“积”与“乘方”、“商”与“开方”的运算类比,为更好地应用,进入“练一练”阶段学习。【练一练】

(2)类比(1)中的结论,相应地在等比数列b{} n中,写出一个类似的真命题,并加以证明。

img105

img106

通过类比,不但发现新的结论,而且得出证明的方法。在两个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学生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理解较深刻,所以选用平面与空间的问题进行类比,进入最后“议一议”阶段。

【议一议】

问题4 平面与空间分划的类比

在平面分划问题上,把直线与抛物线或圆三者类比,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因为直线与抛物线的相似程度太低:只有一点是相似的,即都是无限延伸的“线”;而直线与圆的相似程度也很低;只有“线”这一点是相似的。

如果把直线对平面的分划与平面对空间的分划进行类比,相似度就高得多,那就是直线与平面类比,平面与空间类比。

首先,直线与平面都可以用一次方程表示;其次,直线和平面的“直”和“平”及无限延伸性和无限延展性相似;还有其他一些相似的性质,如不重合的两点确定一直线与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平面,等等。

表现在分划结果上具有较大相似性:直线分划平面,在直线条数为1时,分划平面为21个部分;直线条数为2时,分划平面最多为22个部分;当直线条数为3时,不再表现为分划成23个部分,而是23- 1个部分。平面分划空间,在平面数为1时,分划空间为21个部分;平面数为2时,最多把空间分划为22个部分;平面数为3时,最多把空间分划为23个部分;当平面数为4时,平面把空间分划的部分数,不再表现为24个,而是24- 1个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类比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和获得解题思路,把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收获自然更多。

案例二 特殊与一般的教学片段

问题 画出一元二次函数y= x2- 2x- 3的图像,并观察x取何值时,函数值:(1)大于0;(2)等于0;(3)小于0。

并讨论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从上面特殊问题入手,推导一般结论,体会数学问题的实质。用图3-5反映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相互作用,感受连接三个“二次”的纽带是坐标思想,三个“二次”关系的实质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img107

图3-5

五、《高中数学思维方法》课程教学的初步成效

1.学习数学思维方法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采用“想一想”、“学一学”、“议一议”、“练一练”、“辨一辨”,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增加了思维的深度。在数学思维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教学方式不拘一格。采取了分组讨论、学生质疑、学生汇报交流等形式,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分享同学的交流成果等,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谢天同学说:“我喜欢课前的‘想一想’栏目,具有自我挑战性。”

2.学习数学思维方法课程,开阔学生学习视野

学生了解了很多数学中的著名问题,如几何三大尺规作图问题、七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四色猜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发掘数学中富有人文气息的素材,如圆周率的发展、丢番图、阿基米德的墓碑、百牛定理、无理数、四元数的产生等,让学生在数学故事中经历数学发展的曲折过程,领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3.学习数学思维方法课程,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由给出的问题变换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变成新的数学问题。知道了什么是好的问题。钱一心同学在她的体会中讲:“我学习了数学猜想的方法后,对我学习数列内容帮助很大,同学们都认为数列难学,我却感到很有趣。”

六、《高中数学思维方法》课程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在教学中注重渗透思维方法

由于数学思维方法课具有时间、人员等的局限性,所以更要在平日教学中有机渗透和培养思维方法。在概念、公式、法则等学习中,努力揭示其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揭示数学的本质,努力发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数学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在教学中注重问题设计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也是思维的体操,学生的数学学习始于模仿,并以创造为目的,这就是创造新思维,课堂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其本质就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到课堂的小结,从课堂的讲解到板书的设计,从课堂的提问到小组的讨论,都要进行充分设计,有一定的思维量。

3.在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哪怕思考时间长一些、哪怕思考的问题有问题,只有学生亲自经历的思维过程,才能记忆牢固,理解深刻,思维才能得到历练。所以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不要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也不能以部分学生的思维代替全体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在课堂内留有思考时空,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数学思维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陈鼎兴.数学思维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王玉启.数学思维方法[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3

[4]王宪昌.数学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钱佩玲.中学数学思想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4 “思维树”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基础型课程中的思维能力培养

罗永祥

一、问题的提出

1.思维能力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内涵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生发展的诸方面中,有一个很关键的方面: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上海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也着重指出“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育家贝斯特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大境中学在对有效教学的长期探索中,逐渐确立“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素养为核心”的理念;而学习素养四大模块中的学习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是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在学习中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是学习的基本内容。思维能力的大小、强弱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也决定着学习目标的完成,也影响着个人潜能的发挥。

2.忽视思维能力培养依然是当前教学的重大弊端

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培养,依然是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概括为四大弊端:

(1)“一言堂”掩盖学生思维过程——有些课堂还是教师知识传授的一言堂;有些教师热衷于陶醉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滔滔不绝,有时候甚至可以整堂课眼不看学生、粉笔不离黑板,根本不让学生充分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教师无从知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哪些迸发火花,哪些出了差错,更无从谈及针对性的引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形式主义阻断思维的深化——有些课堂也以问题作为导入,但是流于形式,或者是问题本身不能激发深层次思维,或者是激疑之后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法、经过艰苦思索、最终得出结论,而是教师急不可耐地接过话头,重操“一言堂”,自己给出结论。

(3)题海战术排斥学生反思能力——教师讲解之后,题海战术还是达成知识目标的不二法则,学生回顾解决问题过程,评价解决方案优劣的环节,全然被忽略,更枉谈反思能力的提高。

(4)标准答案禁锢多元思维——题海战术大多采用非此即彼的标准答案,容不得学生的多向性思维、创新思维,一切答案都是现成的,经过一番游戏般的“探索”,就会找到,牢牢记住便可。

课堂教学中的所有这些弊端,都阻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课堂教学低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

3.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有明确简易的方式

教学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理论上是较容易为教师接受的。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压力很大的态势下,持之以恒,坚持“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理念,就不那么容易了。如能设计一种方式,它时时渗透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时时提醒甚至“规定”教师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这种方式又必须是简明扼要,易于操作,同教师日常必需的操作程序紧密结合,并不节外生枝,增加教师额外负担。为此笔者设计了“思维树”——基础型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图。

二、“思维树”设计综述

图3-6是“思维树”标准环节图案。

img108

图3-6

数学课“思维树”设计的一个案例,如图3-7所示:

img109

图3-7

1.“思维树”主要特征

(1)“思维树”是基础型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大境中学的“学养”概念起源于拓展型课程,逐渐发展成渗透于学校所有显性和隐性课程追求的核心价值。现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有一部分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主要(甚至完全)以培养学习素养为目标和内容,可以直接冠名为“学养课程”。而大多数课程则贯彻培养学习素养的目标。“思维树”就是基础型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

“思维树”有四大环节:激思——深思——反思——创思。

(2)“思维树”对应传统课堂教学实施环节又突出思维能力培养主题 “思维树”与传统课堂教学实施环节基本对应:“激思”对应课堂导入环节;“深思”对应问题展开和解决环节;“反思”对应巩固强化和总结环节;“创思”对应拓展环节。

“思维树”旗帜鲜明地突出了“思维能力培养”主题。通过环节的命名、具体操作建议和案例推介,促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在“激思”阶段主要以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景为导入手段;在“深思”阶段,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教师要围绕问题和学生的思维,展开引导,特别是渗透正确思维方式和途径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的初步方案;在“反思”阶段,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小结,而是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思维过程,比较解决问题方案的优劣;在“创思”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特别要敏感地发现、热情地鼓励那些有差错但视角独特、思维奇异的方案;无论是基本正确或基本错误的方案,都不能视作事情的终结,而是新一轮更高层次探索的起点,从而培养学生开放性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2.“思维树”四大环节具体内容

(1)激思 教学要以激发学生思考为一切活动的起点。大境中学教师就实现有效激发学生思维设计了三条途径:

①设置问题,启动思维 大境中学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惯例:把一节课的内容巧妙地用“问题”串联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较快地沉浸于生动、活泼、严肃、紧张的求知氛围中,为思索的展开开启大门。

②归纳问题,推动思维 这是指教师在新授课之前,归纳学生在“学案”预习、试解过程中出现的误解或疑难,提炼为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探求解决方案。

③鼓励起疑,独立思维 第一种方法是启动思维的基础阶段,主动权在教师一边;第二种是上一个层次,出现了学生自己的问题,但还需教师代劳提出;第三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这才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维的习惯与能力。问题是怎样做才有实效?笔者的做法:首先持之以恒,让学生多问;其次创设安全氛围,激励学生敢问;教给方法,引导学生善问。最后是大境中学教师最花心血做的一项。在实践中,各学科教师创造多种启发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语文学科的“九大比较质疑法”。即从文内与文外的各种关系比较中产生疑问、激发思考,如:从题目与内容适切性;从事实与结论的逻辑性;从论证或叙述的前后统一性;从篇章结构的合理性;从转折的恰当性;从事实或观点与读者自身的认识的差异性;从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文中出现一词多义或一义多次时;从本文与作者其他作品的异同;从本文与其他作家同类题材作品的异同。从内容观点到行文风格、修辞特征,让学生全方位地提出疑问、展开思索。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独立思维的兴趣与能力即会有显著提升。而且,我校教师非常机智,九大质疑法只是引子,绝非套路,重要的是培育学生对天地万物自由的质疑精神。

(2)深思 即在激起学生疑问的基础上要适时地把学生引向问题深处、引向实际解决问题的途中。

能使学生开始质疑固难,但更难的是引导学生清晰归纳问题种类,深入分析问题实质,自由展开解题畅想,准确选择最优方案。我校教师的方法是:

①挑起争辩,“逼”圆其说 高中生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易于混淆的问题抛出来,“挑起”学生有组织的“争辩”,最能深化学生思维。因为要“辩”必须开动脑筋寻理找据,甚至预设对方可能要辩驳的方面,逼迫自己要自圆其说,必须做到逻辑更严密、条件更充分、思维更完整。

②变换角色,“思”穷其源 某些内容、某些知识,可以让学生设计并实施教学,鞭策他们从更深层次去思考问题,是普通“学习”过程所难以替代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听者”抱“挑刺”心理,不仅会格外仔细地听取“教师”的论证过程,这时全体学生的思维速度加快,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加大,提升思维品质的效果超乎想象。

③横向比较,林木俱见 学生在开始时的起疑热情过后,不知怎样进一步思考,其原因是拘泥于局部而忘掉整体,教师就引导他们,开阔视野,进行多种比较,从全局把握局部,往往使其豁然开朗。各学科都提出“问题链”的做法,如:高一数学《两角和差的三角比》一节的问题链:a.能否把α、β的三角比与α±β的三角比联系起来?b.α、β角放在哪里来研究问题?c.α、β角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如何确定?d.α-β的终边在哪里?……通过精心设问,学生的思维得以层层展开。

④纵向联系,究因推果 也是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关注事件发展或概念推演的前后联系,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如外语学科,在学“特技”一课时,一般公开教学时都把渲染气氛,展示成龙、史泰龙等中外明星的惊险绝技作为“看点”,实际上本文对西方商业电影过分迎合不健康的趣味,忽视生命价值的丑相,有着独到的批判性思考。而要学生接受这种观点,循序渐进启发学生思考,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设计了四个连续问题:a.为什么(文本开头)成龙被称作香港奇迹?b.为什么说即使成龙在表演特技时也感受痛苦(文本中段)?c.所谓的“英雄举动”指的是文中哪些行为(文本各段)?d.文章最后又提到“英雄举动”时与前面有何不同含义?这四个问题的设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渐理解作者的深意:在炫目的特技背后,有着演员无奈的付出和不为人知的酸楚。

(3)反思 反思是思维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自我成长的一条“必由之路”,通过不断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使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积极的反思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使每位学生达到素质的综合提高。我校学科教师设计的方法是:

①课堂概要 尽可能在课结束之时,留有让学生简括该课要点的环节;在《学案》每课后面也设有“本课概要”一项;理科的还设有“知识网络图”或“知识树形图”等。

②多维反思法 让学生知晓:反思有三重境界:a.知识境界——即知道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b.方法境界——即知道为什么错,怎样做到不错;c.思想境界——对学科思维特点有较为系统、扎实的基础,甚至能够迁移。教师在引领学生回顾反思时,指明了多种维度,使反思达到全方位和深层次,避免流于表面和局限在知识层面。例如:解题(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性问题(知识基础、清晰、熟练程度等),方法问题(包括读题、解题顺序、时间分配、适用概念原理,检验等),心态问题(沉着、焦躁、冲动、思维定势等),环境(周围、前后等),思考质量(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等)。

③推陈出新法 为了“逼迫”学生进行反思,教师甚至在反思解题(学习)过程中,即使发觉原先过程无懈可击,也必须再出一招,无论是解题的结构、解题方法、重要步骤或对条件和结论进行变换,看看能否再出新招,更合理、更简捷、更独特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科知识有更系统的理解,才可能上升为学科思想。

(4)创思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是思维能力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切教学有效性的最高体现。中学阶段是人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培养的关键时期。优良的思维品质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创造性思维品质具体表现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锐性等方面。教学中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最终指向是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①再走一步法 就是在已基本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走一步,开拓更多解法,接着就朝着创造思维的核心——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更近一步了。其中有两种途径:

一种途径是:一法多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这对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学生由线性思维过渡到立体思维(立体思维即多角度、多层次地思维),深入地思考问题,多题一解,则能提高学生对不同题目的同类题型的概括能力,达到解题方法的类型比、促进思维的深刻性。

另一种途径是:变封闭为开放,变线性为立体,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改变单一的封闭题型,增加开放题型,为学生提供联想的机会,促使学生的思维由封闭状态逐步过渡到开放状态。引入开放题,有利于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利于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融化已学的知识,逐步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也有利于逐步增加思维链的长度,即往前多想几步;也有利于让学生在获得信息后,产生丰富的联想,甚至奇思妙想,长期坚持,能提高灵活性的思维品质。

②多向想象法 这在文科教学中更适合使用。在语文和英语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作者为某种原因而故意对结局“语焉不详”,有时候作品的结局不尽合理,有时候作者故意设置开放性结局,这就给学生续写结局留下空间,也是学生提高创造思维能力的绝佳时机。问题是不能满足于学生“浅尝辄止”的续写,而是务必做到:a.续写者必须陈述理由,首先从文本中列举依据;b.交由同伴辩驳;c.查阅作品、作者及相关评论资料,“引经据典”再答疑。尽管最后结局依然不求统一,但经历这一过程,对激励思维是毋庸置疑的。

③创新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理科教学中的实验过程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惜,为了应试放弃实验教学在学校中不是偶然现象。我校多年来坚持改革创新实验,全市有多次实验教具、学具和教学展示会在我校举办,我校设计的教具和学具多次夺得全国竞赛一等奖或获得专利。当然重要的是要对实验教学实行根本意义上的改变,使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校的实验教学实现了五大改变:a.将演示实验改为边教边实验;b.创新改进演示实验;c.增加演示实验的层面;d.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e.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以下是我校物理教师设计的两个探索性实验。

案例一 测电阻率实验,实验前让学生设计五种以上的实验方案,画出电路图,分析比较确定最佳方法。课堂上再讨论总结,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的方法有:

(1)安培表内接;

(2)安培表外接;

(3)两已知电阻和安培表;

(4)伏特表和已知电阻;

(5)两伏特表。

师生再共同分析各方法的利弊,最后确定最佳方案。

案例二 在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时,可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再来做一做周期与质量是否有关的实验。我手中有两只小球,如何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下面是学生想出的几个方法。

(1)同种材料的实心球,看体积大小;

(2)用手感觉一下;

(3)用托盘天平称一下;

(4)让两小球碰撞一下就可知道质量大小。

在上面四种方法中,提出第(4)种方法最为可贵。他将碰撞知识应用在两物体的质量比较中。真正达到了发散性思维的要求。这正是微观世界中测质量的一种方法。总之,只要教师依据创新教育的理念,对每个演示实验认真分析、处理开发,尽可能确定每个实验着重培养学生一种能力,就一定能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思维树”设计的意义1.突出了思维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思维是人类最本质的资源,又是足以影响人成败的关键因素。恩格斯曾把“思维着的精神”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为了让这最美的花朵开得更加灿烂,人类试图通过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形式去培育它,提高思维的品质。“思维树”的设计和实施,推动我校教师把教学的全过程聚焦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发现,思维特征的分析,思维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思维树”的设计和实施,就是要使这种关注成为教师的自觉意识、日常习惯和最重要的“教学常规”。

2.传承并发展了传统教学设计中的精华

“思维树”并不是脱离教学实际和教学传统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流”,而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精华的继承。如前所述,它的四个基本环节都同传统课堂基本环节相吻合,传统教学设计的长处都可以在“思维树”上继续生长。同时它又是新颖的:相对传统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它突出思维能力培养的主干。

3.开放灵活的方式为创新教学设计开辟道路

“思维树”是一棵开放、灵动的有生命之树,而非封闭、固化的框架。树要勃然生长,枝杈要无尽伸展。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的不同类型、不同目标,强化某一环节,弱化某一环节,甚至舍弃某一环节,多次地重复某一环节,或者重组四个环节——“思维树”的设计给教师创造性的发挥留下广阔空间。这种设计理念,也为教师进一步创造更为简捷、生动、有效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方式开辟了道路。

感谢赵玉梅、方成亚和陈奕等老师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英).思维导图——获取精神力量的10种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Robert Jane.Sternberg and Louise SPear-Swerling.思维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5 历史学科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探究

应 华

一、对批判性思维概念的理解

“批判性”(critical)源自希腊文kritikos,意思是辨别力、洞察力、判断力。对于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解释,美国学者约翰·查菲在《批判性思维》一书中说,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进行仔细反思”、“我们的思维不应该停留在单纯接受别人意见的水平上。我们应该逐渐地培养一种能检查别人的意见是否正确,确定别人的意见是否对我们有意义,决定对别人的主意我们是否应当采纳之类的独立而主动的思维能力”、“而作出决定的标准是:支持这种意见的论据或证据是否充分”。可见批判性思维是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在历史教学中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就是让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可靠性、合理性、价值局限性进行反思和质疑。

二、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现实意义

1.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一直倡导:作为学生,就应当做到“在家做听父母话的好孩子”、“在学校做听老师话的好学生”、“在社会上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否则便要受到责难。毫无疑问,这“三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禁锢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是一味地服从,哪里还谈得上求异、批判、反思和创新。同样,从传统的教学观分析:学生到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并接受知识,而衡量一位教师水平的高低也是看这位教师让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久而久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观引导下就渐渐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当然也不会考虑这些知识对自己有什么用,或者这些知识间有什么关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不会批判性地吸收知识和处理知识。就正如《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该书序言中所说:“当然,我很高兴,也很满意我的《全球通史》能与中国学生见面。不过,我也感到有点不安,因为我担心中国学生在阅读时将不会给予足够的批评。人们阅读任何东西都应提出批评,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东西能作为纯真理或完整的模式而被人接受的时代。”

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的基础与起点是对已有经验与知识的反思和质疑。所以,批判性思维是历史创新思维的前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20世纪最大的创新,这一创新同样也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素养。这位伟大的天才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探究问题罢了。”

2.是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

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基本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具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懂得如何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作出理性的选择是良好公民素质的重要表现之一。培养批判性思维正是独立价值观形成的途径。因为具备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并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就会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对事物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学生一旦对社会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正确的判断,就会形成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既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同时又非常注重实证,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搜集证据得出结论是经常面临的任务,而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则不太常有。近年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反思,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尽管思考问题还不够成熟,已有的历史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敢于表达,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因此,为了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实践和尝试。

1.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如何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

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有批判性思维意识,并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地设计教学环节。有时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有时提供一定史料让学生自己从中得出某种结论,有时分析完背景和经过之后,把结果和意义留给学生,让他们从自己分析推论中进行反思。总之,教师要创设条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对知识、对问题进行批判性思维。

在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第9课“罗马法体系”一课中,在教学设计时笔者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分别是:罗马法体系是如何逐步形成并走向完善的?罗马法体系对罗马国家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如何认识罗马法体系?

为了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反思,笔者在教学设计上也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第一个问题以教师结合生动的案例进行层层分析为主,其间穿插一定的学生思考;第二个问题则让学生根据史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第三个问题则主要是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和教师提供资料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反思。

如在第一个问题的处理时有这样一个教学内容“十二铜表法”,为了让学生理解该法在当时的意义和地位,笔者在课前设计时找了“十二铜表法”的部分法律条款,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随后说明该法律颁布以后引起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议论纷纷,如果你站在当时不同阶层(贵族、平民、奴隶)的立场上,你会有什么看法?该环节既具有开放性,又需要学生站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这部法律。

而第三个问题,关于如何认识罗马法体系?思考这一问题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时精心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于是形成了四组史料,分别涉及罗马法对当时社会的积极影响、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对法律的不同认识以及与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关系等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并根据个人理解充分展开对罗马法体系的认识和评价,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罗马人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精神有了新的认识。

因此,教学设计是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首要环节,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充分考虑这一需求,往往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

课堂是教学实施的主阵地、主渠道,课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主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将提前预设的问题予以贯彻外,还要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及时引导,寻找不同的切入点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维火花,同时教师要尽量避免对许多问题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营造相对宽松的交流氛围等。

在高一学生的第一节历史课上,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1)有关“什么是历史”的讨论。

教师:什么是历史?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

学生:历史就是过去所发生的事。

教师:那么过去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历史吗?

学生中产生不同意见:一种观点认为过去发生的那些重大事情(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才是历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凡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不论大小)都应该是历史。

由于学生在争论中很难有统一结论,教师提出几种不同的解释,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认为:真正的历史应该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对话;英国另一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柯林武德则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在历史学家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法国社会学家雷蒙·阿隆则认为:历史——活人重建死者的生活,重建过去不是目的本身,它受到现实利益的推动,因而具有一种现实意义的目的;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则认为历史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教师:你们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加合理?

学生甲:我认为第四种解释比较合理,历史确实就像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可以被历史学家随意打扮,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在不同国家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释会有不同的原因。

学生乙: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比较合理,历史——就是活人重建死者的生活,我们写历史书或者拍摄历史剧也是为了让后人了解古人的生活。

学生丙:我不赞成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种解释,因为我始终相信历史具有它的真实的成分,作为一个小姑娘,任凭历史学家给她穿什么样的衣服,她的本质也不会变成小男孩,就如日本人再怎么修改历史教科书,他也抹不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

……

就这样学生们围绕历史的概念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

最后教师也没有给出统一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路:事实上,“历史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可能有答案提供给后人,留下的只是思考者的心路历程,正是在这种思考中才凸显历史的深邃和它所具有的无穷魅力。

(2)有关“是否有真实客观的历史”的讨论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争论过程中涉及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历史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有没有真实客观的历史呢?

为了论证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来做一个实验:假如你就是一位历史学家,请你们将上星期五学校举办校运动会这件事按记述历史的要求写成一段“历史”。几分钟之后,老师随意抽几位学生,请他们将自己写的“历史”念给大家听。

结果发现: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教师补充材料说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只有真实的过去,没有真实客观的历史”,因为任何历史学家都无法摆脱他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排除主观偏见的影响,去撰写纯粹客观的历史。历史学家对史料的选择与解释无一不是在主观意识或偏见的支配下进行的。

教师进一步举实例:假如你能把一天中世界上所发行的所有报纸全部搜集起来,并且假设报纸上所说的都是客观的,那么你能否据此把今天世界的“历史”记录下来呢?若能做到,那势必会有所挑选,有挑选肯定会带有主观色彩。

再次引发学生争论。

最后,教师引用历史学家观点进行解释:历史在此处应从两层含义去理解,一为过去曾实际发生过的事,这就是客观的历史;二为后人对过去发生事件的记录和加工,这就是带有主观色彩的历史。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广义的历史,前者为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后者则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后者只能永远无限接近前者,一般我们所接触的历史就是后一种。

(3)有关“历史有没有作用”的讨论

既然许多人认为历史无真实可言,那我们学习或研究历史还会不会有作用呢?历史有没有作用呢?如果有,是什么样的作用呢?在讨论中都认为学习和了解历史作用非常大。但也有学生认为学习和研究历史仅仅是历史学家的事,没有必要让所有人去了解。于是笔者将许多著名人文学者对历史作用的看法提供给学生,让他们了解历史作用的方方面面。

从上面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历史教学中,许多问题都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教学过程,而非单纯对答案的探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具备强烈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当然,刚开始时许多学生都显得相当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思维的习惯上也开始渐渐发生转变。

四、实践反思

启发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通过历史课堂教学的初浅尝试,也引发了笔者的一些反思。

1.当前制约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因素还有很多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历史往往是以背诵为主,很少对已有的知识产生怀疑,更谈不上进行批判性反思,教材变成了权威,考试变成了“指挥棒”。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往往会碰到学生思维受限、不肯积极投入思维、不敢对权威质疑等情况。

学生知识面的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得比较明显,因为批判性思维需要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反思,但是如果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比较欠缺,那就很难质疑和反思。

教师教学方法中受传统的影响还比较深,有时在教学中还不能很好地跟上实际教学的需要。

2.对教师提出许多新的要求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重视和促进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勇于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推进教育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培养人才的能力。以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积极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推进教育创新,在历史教学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势必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应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因此,需要教师既是终身学习的榜样,又是批判性思维的榜样。

世界在变化,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每个置身其中的社会成员时时刻刻都在体会到这种变化和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名词和无处不在的新信息。面对这些全新的信息和知识,教师应当迅速而敏捷地接受和消化新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美国教育学家达吉特曾说:“现在的学生将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快四倍的速度变化。”他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在于学校的传统教育与大千世界的现代化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实这种现象在中国何尝不是如此,教师没有突破性的循环往返运动,无疑只是一个工匠的行为。而作为一个民族灵魂的工程师,单一的传授知识已经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

在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原有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都须作出相应的调整。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者而非灌输者。同时,还要求教师成为批判性反思的榜样,因为教师的工作是需要激发思想、论点和问题。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笔者力求注意如何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思维的能力。在课堂提问中,由于答案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无疑提高了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主动性,从对答案的片面追求转向对思考过程本身的探求。

3.学生思维习惯的转变

在进行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一个显著特点在于要求学生对许多问题进行大胆质疑和开放性思维。以前,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习惯于等教师公布正确“答案”,于是易形成依赖性习惯,甚至有时懒得去思考,因为他们认为反正教师最后都会讲“答案”。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答案”的现象,就需要教师提前设置好问题,课堂上由于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开放性思考。正是在这一思考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也对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习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然,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也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养成,而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所进行的尝试也只能起到开阔学生思维视野的作用,有时笔者感觉如果在一贯的教学活动中也能一如既往地采取类似的教学方法,则将更加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

[3]刘立新.历史教学应提倡批判性思维[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6

[4]王银春.人类重要史学命题[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5]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杨明华.走向创新、走向未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6 高中政治课批判性思维培养浅谈

徐 珍

一、问题的提出

1.背景

当前人类早已进入了信息大爆炸时代,因特网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大大增加了人们获得各种咨询的方式,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人们每天都处于海量信息的包围中,而微博等大众留言平台的出现则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让人无法辨别真伪。“世界以更快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越来越容易成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越来越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我们所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唯独没有“我认为”,即没有从“我”的认知角度对信息、观点进行分析、筛选和评价,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批判性思维。

环顾当前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2008年至今的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制造业受到严重影响,环境资源问题日益严峻,人力资源红利正在逐渐减少……这些现实状况和问题更加急切地要求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而怎么转变,需要从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继承些什么,又需要摒弃些什么,这就需要我们社会的建设者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能力。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从我国实际的社会背景出发,批判性思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和必备思维之一。

2.厘清概念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 Thinking的直译。Critical Thinking在英语中指的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

在借鉴了前人对批判性思维的种种陈述之后,笔者认为,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接触到的知识、观点、现象等进行质疑、思考、分析、推断和反思,从而对所接触的东西进行合理判断和评价的一种思维。

3.高中思想政治课与批判性思维

从社会背景中我们知道社会的建设者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就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需要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的批判性思维。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清晰、逐渐建立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需要对学生的“三观”有一个正确、积极的引导。思想政治课以其显性德育功能的学科特点,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起到重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首先就需要帮助学生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其次要帮助学生全面地看待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而要能真正做到上述两点,就少不了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及其能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自身的学科功能也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课程的设计

1.课程目标

依托思想政治学科的文化知识、时政热点等多元化的载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整个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始终。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性思维的意识,锻炼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课程设计原则

(1)统一性和发展性原则 思想政治课的开设是为了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逐步形成正确“三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公民意识。据此,思想政治课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当时代和社会都呼吁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人才的时候,思想政治课就需要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思考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同时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思想政治课中融入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目的是期望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拥有了该思维后能成为一个有思想力、判断力和创造力的有用人才,在踏入社会后,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这个角度而言,在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是从学生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考虑的。所以在本课程的设计中要遵守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和为了学生和社会长远发展的原则。

(2)有效性和创造性原则 之前笔者已经提到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接触到的知识、观点、现象等进行质疑、思考、分析、推断和反思,从而对所接触的东西进行合理判断和评价的一种思维。也就是说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最终目的还是要得出一个判断和评价的,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贯彻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目的,也是希望学生在学会质疑、思考、分析、推断和反思后,能得出一个符合社会进步、有意义的判断和评价,从而能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了解社会发展状况。不希望学生经过培养后的思维还只停留在质疑、分析层面上。得出的判断,能为之后的进一步行动提供更有力的指导和更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更有意义的,而这也就是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性原则。

时代要进步,社会要发展,的确需要批判性思维,但只有批判性思维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和行动。批判性思维作出判断和评价后,能为下一步行动提供指导和帮助,但真正推动社会前进的还应该是“下一步行动”。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还要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石,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即在质疑、分析的基础上能找到相对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是减少、避免发生问题的方法等。诚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之处,不仅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给人们如何改造世界的方法,在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要继续思考,能否再往前走一步,继续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还需继续上升至创造性思维也正是批判性思维本身所要求的思考。因此,在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要坚持创造性原则。

三、课程的实施

1.实施前提——提高教师的批判意识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一堂课有效与否,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在课堂中起到主导作用。既然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的是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那么教师自身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思维和能力,对于能否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及其能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只有教师自身先具有批判性思维,才能在课堂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引导学生逐渐树立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如既往地坚持用批判性思维来教学,才能让学生经过不断地训练而最终真正掌握这种思维方式。

那么教师该怎样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呢?笔者有两点浅显的建议:

第一,教师可以先从对教材的重新整合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教材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授课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其实就已经开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了。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呢?笔者通过实践后可以回答:不一定。

教材编写教师有他们的逻辑思考,于是有了教材的编排顺序,但是当教师拿到这个教材进行上课时,上课教师是否更需要在备课前想一想是否有更好的逻辑顺序呢?尤其是每位教师所面对的班级学生都是不尽相同的,那么是否可以有更好的适合自己班级学生实际的逻辑顺序呢?据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笔者在上高一年级“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课时,就通过一个消费者维权的案例,先将第三框“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内容提到第一课时,因为这个案例是与学生生活最贴切最直观的,学生看了这个案例后不用教师多讲,他们就能凭借生活常识得出一些书本上的知识点,这种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的内容会比教师一味讲授来得更容易让学生识记。在学习完所有的消费者维权方式后,笔者再通过设置问题,如问:在消费过程中,除了有消费者一方,还有哪一方呢?经营者(一般学生都能回答)。在学生说出答案后,继续提问“为什么从刚才所学的内容中,我们都只看到对消费者提供那么多的维权方式,而不见对经营者呢?”引导学生得出第一框“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即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称等知识点,而作为案例的一个拓展和延伸,引出第二框“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告知学生作为消费者还能够享受哪些权利等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教材内容的重新排列整合,从教学效果来说是比较适合我校学生认知水平的,这也是符合哲学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认知过程。而这就是教师在本身具有批判性思维意识后的一个实践操作。

第二,教师要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学生学情。时代和社会都在发展,处在时代发展中的学生当然也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因此,作为教师需要时刻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大背景中去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并由此作为出发点去思考应对的方法。

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大胆地畅所欲言,教师应该予以肯定和理解,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但是,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或者说是不太符合主流大众的观点时,作为教师又该怎么办?是摆出教师不可挑战的权威,要求学生立刻停止发表观点?笔者认为,这个时候最需要教师用批判性思维来处理。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笔者的建议是让班中其他同学共同参与,一起来分析这位学生有此观点的原因和理由。然后看看能否用现实生活中正面的例子来予以反证,如果一时间难以找到恰当的例子,可以继续引导其他学生朝着该学生的观点继续假设,如果任其自由发展,结果会如何呢?是否会影响社会其他公众的正常利益?如果是,那么大多数学生会通过常识来判断该名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相信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引导,在激发学生思考、分析、推断后,学生还是能够进行积极的反思,并最终作出回归主流的判断和评价。这个引导过程看似迂回曲折,但却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可以避免教师权威压制学生发言热情的尴尬;另一方面这个过程也正是一次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绝好机会。所以如果教师本身具备批判性思维意识,并能用来认真分析学生和学情,就能理解学生观点的由来,从而进行有效引导,最终既化解了课堂的生成性问题,又能进行批判性思维,真可谓一举两得。

2.实施载体与方法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自然少不了必要的载体。同时还需要多种方法进行组合式的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更有成效,也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载体之一:书本教材中的知识点。

实施方法:问题引导;案例分析;主题辩论等。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教材中的知识点难道还需要批判性思维吗?那不是学生应该、必须要掌握的吗?其实不然,古已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且在哲学教材上也有提到,不能盲目迷信书本,而是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因此,在有些知识点的学习中,会用问题引导方法,通过层层设问来帮助学生树立起批判性思维的意识。

在哲学中提到“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当学习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就提问学生:“这句话一定正确吗?”被教师这么一问,很多学生会很得意地用已有的物理学知识回答“不对”,然后各自陈述了很多理由,主要是关于“参照物”的。于是教师继续提问“那参照物都是由人们自己设定的,那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呢?”于是有学生开始进一步思考。教师提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相对于教室来说是不运动的,但是那只是物理上的空间位置没有运动,那除此之外呢,你们是否还在进行其他运动呢?”经过教师这么一提示,很多学生就明白教师的用意了。并在师生共同的思考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可见利用书本知识点来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不是要学生完全推翻书本知识点,而是要帮助他们树立质疑的意识,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来认同或是验证书本知识点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当然,政治课是最讲究与时俱进的,因此用书本知识点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也需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看看书本上的知识点在时至今日是否又具有新的内涵。

教材上有一个知识点是——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提倡艰苦朴素。这也许不是重点,但是从德育角度而言,却是对学生今后生活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于这个知识点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和主题辩论的方法。

首先给出一组图片,是我国在经济不发达、物质资料比较匮乏的阶段,劳动人民坚持艰苦朴素的图片及说明,然后让学生讲讲“你所知道的国内外名牌有哪些?”并在黑板上进行记录,之后再给出一则视频资料: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达到107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和豪华车),现在已经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预计在2012年的第一季度,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让学生谈谈“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

在学生谈完感想后,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开始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先分析为什么长辈都能坚持艰苦朴素,再问为什么时至今日我国的人均GDP并不高,但却能成为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有学生开始注意到时代的变迁及经济实力的增长。继续再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苦朴素对于家庭和国家而言是否有利?现在我国成为奢侈品消费第二大国说明了什么?这已经成为事实,既然是事实就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请分析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吗?如有,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于中国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属于正常现象吗?如果不是,那是由什么问题造成的?能购买奢侈品的人都是靠自己的劳动付出的吗?如果不是,那么请推断长此以往,结果会是怎样呢?至此,通过分析、思考和推理等过程,对上述两个例子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思考,学生对该现象有了自己的判断,且会形成正反两种观点,此时就可以运用第二个方法——主题辩论。辩题“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还需要艰苦朴素吗?”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正反两队,进行主题辩论。

通过案例分析和主题辩论,学生会逐渐清晰,由于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物质资料比起以前的年代已经丰富了很多,所以当前的艰苦朴素已经不完全等同于以往的年代,不必什么都省,也可以适度追求名牌,提高生活品质。但是,过度的奢侈浪费,尤其是用“啃老”来炫耀拥有的奢侈品则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作为中学生还是需要提倡艰苦朴素的。因此,学生不仅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自己对艰苦朴素的内涵注入了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解释。

载体之二:时政新闻、热点事件。

实施方法:热点讨论;设置情景等。

时政热点是在高中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素材,自然也成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载体。

“老人跌倒了,该不该扶?”这个问题在南京彭宇案后逐渐成了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也在社会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高中学生也关注这个热点,而且很快反馈到思想政治课的“时政热点”环节中。对于学生选取的这个让很多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都觉得两难的时政热点,该怎么样在我们思想政治课堂上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加以引导呢?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这个热点的思考中去,可以采取热点讨论和设置情景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中很自然地就会有两种声音出现,一种声音说该扶,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另一种声音说不该扶,要学会保护自己,这也是当前不能回避的现实。接下来就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寻找支持自己小组观点的理由和依据,每组只能支持一种观点,并作好记录。之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的目的一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学会倾听别人的理由,在倾听的基础上寻找彼此观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而寻找异同点的过程也是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在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全班再汇总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找到更多的理由和依据来支持本小组的观点,并在黑板上做好记录。以通过理由的多少来了解学生对这个热点问题的看法,以便为下面的引导教育做铺垫。

其次,在热点讨论的基础上,有些学生往往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企图说服对方加入自己的队伍,在这个时候就需要用设置情景的方法来引导了。让支持不扶老人一方的(以下简称甲组)学生扮演跌倒老人的家属;让支持扶起老人一方(以下简称乙组)的学生思考“当你真的遇到有老人跌倒时,你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既扶起老人,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当双方都领到任务后,给学生一些时间准备和思考,之后再全班交流。在这个环节中,甲组学生开始用批判性思维思考和推测跌倒老人家属的心情,通过表演,可以看得出很多学生还是流露出了希望有路人能扶起自己的亲人。对自己之前的选择开始有所犹豫。而乙组学生在集体讨论后也得出了可以邀请第三方的介入来共同扶起老人,或是直接拨打110和120进行求助,还有学生提出可以通过多安装城市监控摄像头,通过视频记录来证明自己的善举等办法来有效地保护好自己。可见,通过让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可以让他们从情感上获得更多的东西,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引领自己今后的实际行动。这也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性原则。

我们还可以用批判性思维把这个热点挖得更深一点。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引导:“同学们,有句歌词写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么面对当前的现实状况,我们怎样才能让好人继续毫无顾忌地做好事,又能让恶意想讹人的坏人受到惩罚,让潜在的坏人断了讹人的念头呢?”这个问题一出,学生们瞬时陷入了一片沉思,这个问题他们从来都未曾想过。片刻的安静后,教师提示“扶还是不扶,是属于人们道德层面的问题,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都没有人会来惩罚你,但是道德约束有时候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会显得比较无奈,所以请大家想想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然后要求学生还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经过教师这么一提示,有些学生似乎知道该怎么做了,所以学生的讨论还是比较热闹的。汇总时,就有学生提到了需要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好人的好心善行,也用法律制度来惩治“小人”。如果是高二学生在讨论这个热点问题,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我国的法律制度是怎样建立的?我国的国家制度是如何保障的?如果针对扶不扶老人等类似的事件立法,学生可以寻求哪些途径来完成这个设想。这些问题就与高二政治常识相关内容发生了联系,而在这里进行一个引导和链接,遵循了批判性思维培养中所需遵循的创造性原则,即在培养学生思考分析了现象后,再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尝试着通过所学内容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四、取得的成效

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是思想政治课为祖国培养新世纪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的必然要求,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学生树立了批判性思维的意识

意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只有让学生具备了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用批判性思维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筛选信息,思考分析问题并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评价。在经过思想政治课始终如一地运用批判性思维培训学生的思维后,大多数学生都能树立起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并由此对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有更进一步的批判,凸显了学生在思维方面的成长。

2.具备了质疑分析和思考判断的能力

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有些学生说现在看电视新闻的时候能对专家的观点进行质疑,往往会多问一个“为什么”和“真的是这样的吗”。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为了回答自己的质疑,很多学生会自己上网去查阅资料来打消疑虑或是支持自己的观点。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批判性思维的质疑分析和思考判断能力了,而且还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是令人欣喜的成果,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啊。

3.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学生逐渐开始对问题或现象有了多角度的看法和多层次的发掘,这表明学生已经开始试着更全面、更深入地看待问题了,这也表明学生的思维品质正在逐渐地提升和完善。而在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更需要将自己最后的判断和评价表达出来,于是这就很自然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现在很多学生已经从一开始用词组回答问题,变为懂得用有逻辑关系的句群来回答问题或阐述观点了。口头表达能力会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起到重要的影响,所以能在批判性思维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本课程的一大成果。

4.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能学以致用

社会需要的是将来能在工作岗位上较好地解决问题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能按要求去做的操作工。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在批判性思维培养过程中,我们还需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对社会和学生个人而言都是有利的。通过训练,学生现在也已经形成了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后再进一步思考的习惯,即思考一下是否可以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要求之一。

五、反思与展望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三观”逐渐形成和确定的阶段,因此在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还需要多走近学生,多聆听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在学习思想政治课时的心态,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才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得更好,有的放矢,才能设计更好的课堂环节,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同时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时,所选择的载体需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能引起学生思考或共鸣的事例,这样训练后的所得才能具有最大的使用效益和教育意义。但是,学生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他们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和吸收着社会各种信息和评论,因此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对所教内容的“知”、“行”、“信”仍然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探索的。

综上所述,具备批判性思维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进一步积极思考在自己教学的主阵地中,如何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给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注入一股活力和生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让我们的学生更符合未来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M.Neil Browne,Stuart M.KeeleY.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七版)[M].赵玉芳,向晋辉.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吴铎,夏国乘.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舒建勋.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

[4]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7(1)

[5]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6]何云峰,金顺尧.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及其相互关系[J].1998(5)

第三章 学习方法论课程

▶△△ 《数学哲学与数学史》课程的创生与构建

张 琰

1972年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成立的数学史与数学教学关系国际研究小组(HPM)提出了将数学史与数学教育进行连接,进而对数学教学的改善和课程的发展有所帮助。近20年以来,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各国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一、问题提出

在我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到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选择、定位等方面,都进行了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科学素养为本和强调学生数学素养和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的数学课程观的理论构建。《上海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设立数学史选讲等专题。”相应的,《标准》列出了几个数学史专题供教学中参考。与此同时《标准》还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追溯数学发展的历史和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而在课程的具体目标条目中又重申:“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可见,数学史已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内容之一。这昭示了高中数学课程科学与人文整合的教育价值取向。

此外,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角度分析,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理解与应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靠记忆、讲解、推导、演练、答卷等传统教学手段所能奏效的。历史所展示的人类认识数学的过程正是一个动态的、生动的过程,Gerard Vergnaud曾经说过:“今日数学所呈现的结构性与叙述性的面貌,是历史长久发展的结果。学生总是会经历相同主要概念上的困难,而且他们也必须克服那些数学家所曾经遭遇过、同样认识上的阻碍。”这种认知上的历史过程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认知障碍有备无患,也能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一种学习思路。所以,“二期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也要更多地注重过程,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数学当作过程来理解,而不是仅仅当作结果来理解,数学史辅助数学教学的研究是值得我们思索的。

2009年12月,大境中学举办了主题为“提升学习素养,培育学习品质”的教学展示研讨活动。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基础型课程中学生学习素养的培育,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素养”培育的有效导学策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各教研组确立子课题,积极探索基础型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素养”培育的分层目标、导学策略。于是在学校的学养课程的建设中,笔者结合自身的特长,申请开设了《数学哲学与数学史》的拓展课程,将数学史融入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涵养。

二、课题设计

1.课程目标

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探究、交流,让他们体会数学的理性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2.课程内容

(1)数学史的历史;

(2)古希腊数学:毕达哥拉斯多边形数;

(3)泥版上的数学;

(4)欧洲中世纪的趣味数学;

(5)中国古代数学概述;

(6)现实的世界与想象的世界:数学与艺术(艾舍尔的画);

(7)数学哲学选讲。

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语言与喜闻乐见的事例呈现,不追求数学发展历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学生体会数学的重要思想和发展轨迹。

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内容安排采取多种形式,既可以由古到今,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也可以从现实的、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出发,追根溯源,回眸数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内容的呈现方式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引起学生的兴趣。

总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突出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性,突出数学发展的轨迹,突出数学家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3.实施过程与教学方式

在具体实施时,内容的安排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作适当调整。拓展课的开设对象是高一选修拓展课《数学哲学与数学史》的30位学生。教学方式灵活多样,采取了讲故事、讨论交流、查阅资料、撰写报告等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对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

三、课程案例

案例一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形数理论

从历史上看,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和微积分都不是通过操作无意义的符号或按规则玩弄游戏而产生的。任何一门学科最初都是通过直观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利用几何图形进行某种数学方法的论说、某个数学命题的证明或数学公式的推导,在古代希腊和中国数学文献中都可以找到其渊源。

毕达哥拉斯用一点代表1,两点代表2,三点代表3,四点代表4,等等。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似乎已经熟悉利用小石子或点来构造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

1.三角形数

很可能毕达哥拉斯本人已经发现了任何多个始于1的连续自然数之和构成三角形数,如图3-8所示。如果在三角形数旁补一倒立的三角形数,由此,得1+ 2+…+ n= 12 n(n+ 1)。

img110

图3-8 三角形数与两个三角形数的组合

2.正方形数

从一点出发,依按图3-9所示的方法增添点3、5、7、…、2n+ 1,可相继构造出正方形数。从这种构造法易知:1+ 3+ 5+…+(2n- 1)= n2,n2+ 2n+() 1= n+()

1 2. 3.长方形数(oblong numbers)

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知道2+ 4+ 6+…+ 2n= n n+() 1,因此他们发现始于2的任何多个连续偶数之和为长方形数,其边长相差1。如图3-10所示,长方数等于三角形数的2倍。

img111

图3-9 正方形数

img112

图3-10 长方形数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形数理论让学生接触了数字形成的某个片断,体会到数学理解是通过直观的方法来获得的,从而缓解学生认为数学过于抽象而不易学好的错误倾向,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此外,此内容对学生学习数列起到了启发作用,使数学常规教学内容与数学文化有效联系。

案例二 泥版上的数学

19世纪上半叶,考古学家在古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挖掘出大约50万块刻有楔形文字、跨越巴比伦历史许多时期的泥书板。其中有近400块被鉴定为载有数字表和一批数学问题的纯数学书板,记载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如勾股定理、一次和二次方程的问题等。两河流域的人们解二次方程的过程与今天的配方法、公式法相似。这可使学生在欣赏巴比伦文明的同时,也能比较古今数学思想方法,古为今用。

泥版上记数法,如图3-11所示。

img113

图3-11

2.巴比伦人的记数法,如图3-12所示。

img114

图3-12

通过史实介绍古代两河流域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成果,引导学生观察、探究、交流,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在泥版上表现的算术、几何和代数方面的数学成就,体会数学的理性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案例三 利用“历史发生原理”教学

西方学者提出的“历史发生原理”(Historical-genetic-PrinciPle),即“个体知识的发生遵循人类知识发生的过程”的原理,为笔者提供了有效地用历史元素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法。

如在设计对数概念引入的教学时,笔者看到教材中由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问题引出了对数概念。书中列出一个指数方程:a(1+ 8%)x= 2a。这是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的问题,于是对数概念就顺理成章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一般地,如果a(a>0,a≠1)的b次幂等于N,即ab= N,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log a N= b,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其实历史上并不是这样引入对数的,历史上先有对数,后有指数。为了遵循历史的发展规律,也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对数发展史,对对数概念的教学做了如下设计:

1.问题的引入

请学生不用计算器,计算几个复杂的式子,如17.95 X0.083 04,让学生体验大数乘除计算的繁杂性,介绍对数发明的背景:6世纪前半叶,欧洲人热衷于地理探险和海洋贸易,特别是地理探险需要更为准确的天文知识,对计算速度和准确性的要求与日俱增,人们希望将乘除法归结为简单的加减法……

2.对数的产生

让学生小组讨论,观察如下表所示的上下两行数据,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img115

上一行数之间的加、减运算结果与下一行数之间的乘、除运算结果有一种对应关系,即假定我们想求下一行任两个数之积,只要计算与这两个数对应的上一行的数之和,这就是历史上史提非的计算思想方法。

随后让学生利用上述方法计算:2 048 256。

在表格中找到2 048所对应的数11,再找到256所对应的数8。11减8等于3,找到3所对应的数字8,因此这个结果就是8。

再计算:25 X240。

用计算器算出24.6≈25,27.9≈240,而4.6+ 7.9= 12.5,212.5≈5 792.6,这和准确值25 X 240= 6 000有很大的差距。但24.644≈25,27.906≈240算得的结果就准确多了。所以,计算器能够做到足够的精确,但不能保证准确。不能准确地表示2的多少次方是25与240。由此形成对数概念。

3.对数概念的形成

我们需要引进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把数学家的发现上升为一种全新的理论,这种表示方法叫做对数。“一般地,如果a(a>0,a≠1)的b次幂等于N,即ab= N,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log a N= b,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如:2x= 25⇒x= log225,2x= 240⇒x= log2240。

“二期课改”强调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概念和结论,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探寻数学知识的源泉。同时强调数学概念的形成应该是“自然”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所以我们可以以真实的历史故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自然”地在脑海中构建概念。

本堂课将数学史融入对数概念的教学中,丰富的历史人物故事、富有挑战性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发展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等,融入教学内容中,也是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四、实施成效

1.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创造学习动机

通过设计数学史融入对数概念的教学,以及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热情的学习态度和他们积极地完成问卷调查,笔者发现,丰富的历史人物故事、富有挑战性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创造学习动机。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已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笔者认为,有效应用数学史料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享数学家经过刻苦钻研取得新的成果时的欢乐;或者向学生介绍一些颇具趣味性的历史名题及特殊有趣的数及数对,介绍数学家的趣闻轶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有助于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数学史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形数理论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推导有诸多启发,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将国内外相关的数学史料进行恰当整理,融入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中去,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且让学生在一种故事型的气氛中,有条不紊地热情思考并掌握各种推导方法,使学生提高了上课效率。学生从中不仅开阔了解题视野,拓宽了思维能力,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数学涵养。

因此,笔者认为选择数学史中体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史料,将其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沿着数学思维过程的原始过程进行探索,这种逐步揭示思维过程的策略可以使得学生充分领略以前数学大师的灵感,承受他们的启迪,也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取他们的策略与经验。

3.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可以预测困难、解释错误

在数学史融入虚数教学的案例中,笔者从已学过复数的学生完成的预测问卷中了解他们学习虚数时的困惑,再设计问卷。从预测问卷中主要反映学生存在三个疑惑,为何引入虚数单位?虚数是否存在?复数有何用途?这与历史上人们认识复数过程中出现的疑惑类似,学生有这样的疑惑正好验证了历史相似性理论。所以关于虚数概念的教学设计做到“以史为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过程,经历历史上数学家的思维、困惑,体会数学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创造”的过程。

4.将数学史融入数学常规教学后,师生普遍感觉效果良好

从学生的学习体会中发现很多学生从这门拓展课中受益匪浅,其精神鼓舞人心,如下是部分摘要:

(1)教师给我们放映了很多看上去奇怪的图片(艾舍尔的作品),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其中有很多深奥的东西,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有一幅大概由很多不同形状拼在一起但每个部分却能紧密相邻,毫无瑕疵。同学们都不禁感叹,这到底是数学、艺术还是哲学,也许都离不开吧。终于明白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数学。

(2)我感到数学并不只是书上那些一条条白纸黑字的公式,而是拥有生命的,在每个众所周知的公式背后隐藏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它可能是另一个境界的钥匙,帮助你能够到达新的一个层面。

五、发展思考

联系数学史所设计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而且能够对那些刻意设计出的、有明显人为痕迹的习题作一个补充,从而丰富课程内容。所以,数学史对数学教学有很重要的教学意义。展望下一步的教学,笔者认为:

1.教师应该积累更多数学史知识

在关于数学史对数学教学作用的教师问卷中,82%的教师表示不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但96%的教师认为有需要去了解一个概念的来源及其历史。87%的教师认为数学史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及工作都有作用。74%的教师表示除了介绍教材上内容外,还会补充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但补充材料和数学史无关,大多为解题技巧方面的补充。由此可见,大多数教师是期望有机会学习掌握更多与中学数学相关的数学史知识的。所以,数学史的学习应该在数学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中得到重视。

2.教师在课堂上要多把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史素材与数学教学融合起来。但是,教师利用数学史创设情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教材的编写,做适当的加工,尽量少绕弯子,精简数学史料,以学生易接受的形式呈现

这样结合数学史不仅缓和了数学概念引入时的枯燥,更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已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丰富的历史人物故事、富有挑战性的提问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笔者认为,有效应用数学史料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享数学家经过刻苦钻研取得新的成果时的欢乐;或者向学生介绍一些颇具趣味性的历史名题及特殊有趣的数及数对,介绍数学家的趣闻轶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有助于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数学史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哲学与数学史》课程的学习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Albers,D.J.,Alexanderson,G.L. 1985. Mathematical People:Profiles and Interview. Boston:Birkhäuser

[2]van Maanen,J.(Eds.). Histor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ICM IStudY.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Dordrecht,264-265

[3]Cajori,F.1917. A History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s. New York:Macmillan

[4]Fauvel,J.,Maanen,J. van. 2000. Histor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5]Freudenthal,H. 1981. Should amathematics teacher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history of Mathematic?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2(1):30-33

[6]Führer,L. 1991. Historical stories in themathematics classroom.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11(2):24-31

[7]Encyclopedia of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London:Routledge

[8]Kline,M. 1972. 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

[9]Kline,M. 1970. Logic Versus Pedagogy[J].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77(3):264-282

[10]Nesher,Pearla&JeremYKilPatric(eds). 1990. Mathematics and Cognition:A Research Synthesis by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Cambridge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1]PólYa.G. 1954. Mathematies and Plausible Reasoning[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64

[12]Smith,D.E. 1923. History of Mathematics. Boston:Ginn&ComPanY

[13]Thomaidis,Y.,Tzanakis,C. 2001.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students'conception of the order relation on the number line:the notion of historical“parallelism”revisited. HttP://www.icme-organisers.dk/tsg17/Tzanakis-Thomaidis.Pdf

[14]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二册)[M].朱学贤、申又枨、叶其孝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5]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M].北京大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16]陈克胜.数学史知识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探讨[M].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8]李文林.数学珍宝[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9]塞尔伯格.Ramanujan,百年诞辰之际的反思[M].数学译林,1990,9(2)

[20]宋乃庆,李铁安.2005.发掘数学史教育功能,促进数学教育发展[M].第一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会议报告(西安).5

[21]宋乃庆,李铁安.2007.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思考[M].第二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会议报告(石家庄).4

[22]苏英俊,汪晓勤.略论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意义[J].数学通讯,2005(5)

[23]汪晓勤,韩祥临.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4]徐利治.徐利治论数学方法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5]张奠宙.数学教育争鸣十题[J].数学教育学报,1995(5)

[26]张小明.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行动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篇 “学习理想”课程板块

学习理想是学生对学习的认识观念和价值取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理想,学习理想决定着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学习理想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信念、学习境界等。而今,社会上普遍存在对学习急功近利的认识,有为考取好大学而学习、为谋求好工作而学习等现象存在,学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普遍较为淡薄。因此,需要重视和加强对学习的理想教育,这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和肩负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该课程的系列教育,学生对自身学习目的重新审视,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专业等方面的要求情况,促使学生反思今天学习的目标,有助于学生不断激发自身的学习内驱力,提升境界,树立学习理想。教师加强职业指导,学生合理规划,提升学习境界。笔者认为,学校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理想,从思想上去解决学生对学习的责任以及为什么而读书的价值取向问题。为中华之崛起,今日更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做一个“境高无上的大雅君子”,达到强己特长高我学养的大吾境界。

第一章 境界理想课程

▶1.1 做大境人·修大境界——高中生理想教育实施策略

王海琦

一、“做大境人·修大境界”境界理想活动的提出

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读书、明理、成材、报国”的具有“大境界、高学养、强特长”的新时代优秀学子是我校的育人目标,在构建“责任、诚信、笃学、创新”的学生文化的过程中,我校强调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为了社会发展和自身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努力学习。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创办于1962年,1979年被命名为市重点中学。学校传承“爱国荣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争一流”的大境精神,着力建设现代化精品、特色、优质的一流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引领学生更好发展”理念下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学校环境、学校课程、学校教职员工在育人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积极以学校创办五十周年为契机,在发掘“大境精神”内涵的过程中,将精神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确立具有“大境界”的学习理想。我校不仅仅将校庆作为一项仪式来进行,而是把她作为大境精神引领学生成长的一个过程来认识。在过程中,让学生热爱自己的校园,认同自己的学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人生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传承一种大境精神,“爱国荣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争一流”的大境精神。创办之初,校址设在河南南路246号,由一幢破旧的三层石库门房屋改造而成,占地面积仅440平方米,建筑面积628平方米,无操场,仅有一个50平方米的天井,条件十分艰苦,因面积狭小俗称“螺蛳壳”。我校自创办以来,学校全体教职工秉承“爱国荣校、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自我加压,负重前行,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境发展我光荣,我为大境谋发展”已成为学校教师的共识,“勇争一流”已成为学校独特的精神底蕴。大境人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丰富着大境精神的内涵。

二、对于“大境界”的认识与定位

笔者认为“大境界”是指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民族认同、社会责任,志存高远、情操高尚、人格健全,有智慧才能、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开放的视野和跨文化的国际理解与国际交流能力等。拥有大境界的学生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要求学生以“大雅君子”的标准为行动和学习目标,“大雅”是对品德高尚,才学优异者的赞词。君子泛指有才德的人。“境高无上”是希望学生在追求道德的程度上没有人能企及。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尤其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中阶段,对于学生做怎样的人,做拥有怎样境界的人,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导航作用。在冯友兰的文章《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曾说道:“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笔者希望我校毕业的学生就是以追求无上的道德境界为自身的学习理想的人,成为冯先生所说的应该成为的人。

学校肩负着培养学生成才的责任。才学优异者,在笔者看来,即指具有“高学养”的人,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推理和进行有效沟通,解决和解释各种不同情境中的突出能力;以及经学校培养后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学习品质。有主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情感、科学的学习方法、创新的学习能力等。我校积极构建“学习素养”校本课程,让学生树立高尚的学习理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确立明确的学习意识和拥有全面的学习能力。我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鼓励“有特长”和培养学生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尤其在英语、理科、科技、合唱、体育等方面发展各自的优势,激发潜能,展现才华,让每个学生成为与众不同、独立个性、特色鲜明的自我。

当然,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培养,教师在学生的高中成长阶段中要成为学生的知心人,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够针对学生的情况为他(她)领路,成为领路人;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在高中生涯中成为他们的导航师。教师引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强调学生的和谐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和重要标志,通过教师的发展引领每一位学生主动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

三、“做大境人·修大境界”课程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该项活动开始于2007年,即我校三期规划实施第一年。通过大境校园网电视台、广播台和报纸进行推广。

第一系列活动:爱我“大境园”——校园环境创设类活动

该活动以大境校园设施的设计与承载体现大境独特的校园文化,在环境的创设中彰显大境精神。

1.校园雕塑设计大赛

为传承大境文化,弘扬大境精神,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创作设计,领导评审,最后由专家根据师生设计理念并结合大境精神进行创作,雕塑“激扬”于2007年9月10日在大境中学校园内落成,如图4-1所示。

img116

图4-1

2.校徽设计评比

我校的首枚校徽是由我校88届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马懿同学设计的,他也是学校第一位赴美留学的幸运者。在经过评选之后一致认为他设计的由“大境”英语缩写字母组成的校徽,如图4-2所示。扬帆远航的寓意非常符合我校对学生进行导航的引领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了校庆图案设计。

img117

图4-2

img118

图4-3

并补充我校篆刻教师黄诚老师设计的篆书校徽一枚,如图4-3所示。

3.校园美境评选

生活在校园中,师生感受到的是“我们的美境”,通过师生摄影比赛,展现美的校园、美的人、美的事;表达对母校的情意。围绕校庆主题,进行摄影作品的征集,评选优秀作品举办展览,并选择优秀摄影作品印制成校庆纪念明信片。作品的内容以“校园美景”和“学校人文风光”为主要内容,分为“校园纪实”、“校园风光”两大类。校园纪实类包括:我校所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人物、平时的教学、科研管理及校园文化生活等;校园风光包括:我校的典型建筑、有代表性的硬件设施、校园自然风景等。所拍摄照片要求贴近校园生活,迎合校庆主题,内容积极健康。

4.走廊文化创设

由于我校教学大楼为独幢单体18层建筑,因此充分利用走廊设施,创设走廊文化成为学校的亮点。以教学班最为集中的3~6楼为例,3楼的英语走廊,汇聚了欧美大学的缩影,国际一流的学府让每天求学的学生心向往之。4楼和6楼是我校“大境之星”的展示平台,他们也许在班集体中是平凡的一员,但是在某一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在评选“大境之星”时不以分数论英雄。4楼主要是在校学生的榜样,而6楼则是已经毕业的校友代表。5楼充满了书卷气,这里大境学子用书法特长展现自己对美德的追求。7楼开始就是一些专用教室的设置楼层了,直至14楼每层都有侧重。如果说2~6楼直面体现了学生的身影,那么7~14楼是为学生视野的拓展而延伸探索。7楼的科学精神,8楼的艺术涵养,9楼的信息技术,10楼的图书中心。12楼的科学探索隧道,14楼的世界文化博览。8楼艺术涵养走廊,如步入专业画廊的感觉,那是学生创作的一幅幅装帧精美的油画作品,他们原先是零基础的水平,在两年的油画选修课学习后有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在10楼的走廊里,张贴着学生的读书笔记,自己制作的摘抄小报。用心之作,尽显其中。12楼的科学探索隧道(图4-4),不仅是科学原理的探究生成过程,更是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有学生设计的太阳能小车,你可以乘上小车浏览隧道。“科学探索隧道”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拓展、互动体验、科学探究、创新实践的平台。

img119

图4-4 “科学探索隧道”

第二系列活动:做我“大境人”——大境精神践行系列实践活动

该系列活动更注重于对学生行动力的执行,通过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践行大境精神。

1.微课程,大境界

文理知识涵养——求博。

(1)校学生业余党校课程 业余党校以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深化学生思想引领工作,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与青年党校的学习,着力构建青年党校的系统教育内容,形成分年级有侧重点的教育格局,高一年级:对全体学生进行积极宣传,鼓励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经过自我报名后组建青年党校,并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高二年级:注重青年党校学子的实践体验,创设各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自觉提出入党申请,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区党训班学习;高三年级:注重对青年党校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并在优秀学生中进行严格考核和审查,为党输送优秀人才。

(2)校史课程 让学生在了解学校发展的基础上担任校史室的讲解员。

2.微行动,大境界

公益志愿行动——立德。立足于学校、社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实施开展。

(1)义卖募捐 每年在冬至前后,在校园内组织“冬日暖心”送温暖献爱心班级募捐义卖活动,同时在平时建立培养学生的垃圾分类管理,在校园节约行动中积累班级善款。

(2)社会服务

①一班一居委 在学校所在的半淞园路社区的街道中设立对口居委,传播文明理念、普及文明风尚、维护生态环境、遵守交通秩序、保洁护绿、为孤残老幼服务、到居委会挂职等。组织优秀社团为社区居民送去精彩的文艺演出,并依托学生的个人技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服务。

②志愿服务奉献 在遵循自愿、诚信、适宜、适量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倡导学生参加符合自身特点的科技人文教育科普基地的定点服务——志愿服务活动。每周六下午,如果你到豫园去游览,在人群中不难发现,胸佩“上外附属大境中学”校徽,挂着豫园导游牌担任志愿者服务的学生。小导游始终以热情的服务,出色的应对能力,流畅的英语解说,受到游客们的欢迎。志愿者导游要经过层层选拔,成员还要经过下列培训,个人的衣着,待人的礼仪,豫园知识的通晓,用中、英文两国语言介绍豫园景点等。外宾们在留言中写道:“我们为中国江南园林的美丽、精致而折服,更为这群能说得这么流畅的英语的中国学生而折服。”小导游们是非常热爱这个志愿者服务点的。他们说,当自己佩上导游证,站在豫园——这个历史名园门前,就感到自己是站在城市门户前的一个形象大使,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上海城市精神展示出来。豫园志愿者导游通过学生们七年来的实践,已建立了一套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并做到五个有:即有一段录像、有一份资料、有一套针对性的中英文导游词、有精心组织的活动安排、有活动反馈表等。这支志愿者队伍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还提升了新世纪接班人的素养。科技馆志愿者是人数参与最多的志愿者服务队。

第三系列活动:修我“大境界”——对于大境精神的理解再认识过程

1.校歌征集

唱一曲大境歌。师生共同参与校歌的撰写,评选优秀者谱曲演唱。

2.征文评比

写一篇大境文。学生对于大境界的认识通过文章撰写的方式进行再认识。

3.论坛对话

办一场论坛会。是学校文化内涵的大讨论,邀请校内、校外的人士对大境精神进行讨论,围绕“何为大境界之人”的话题在明辨中确立共同的认识。

4.校友结对

结一位大境友。走访在校及校外的校友及教师,追求怎样做大境界的高中生。

5.“大境之星”评选

树一颗大境星。感动大境人物的评选有大境界之人,在校园中的榜样有哪些?已举办了校教职工层面的“感动大境,感动学子”班主任征文暨演讲比赛和“感动大境,感动学子”教职工故事评选活动,同时学生层面举行“大境之星·真情学子”评选活动。激发校园活力,凝聚师生合力,弘扬校园时代新风,建立了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全校师生员工、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投票评选。根据投票结果,一共评选出八位“大境之星·真情学子”和三位提名奖获得者,其中有个人也有集体,体现“小人物,大胸怀”的宗旨。“大境之星·真情学子”评选出:

热情——学校社区的真情故事 曲 薇

温情——来自社区的感人故事 智力助残队、袁东阳、爱心助困组

亲情——来自家庭的美德故事 严鹔婷(祖孙情)、孙 月(母女情)

至情——劳动委员的普通故事 王志鹏

挚情——同学之间的平凡故事 张皓卿

6.“我为学校献一计”建言活动

为大境献一计。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在校长与学生面对面对话中学生对大境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通过建言的方式在校园网上提出自己的建议。

7.大境十件大事的评比活动

评大境十件事。通过回顾大境不长的发展历史,全校师生评选出学校的十件大事。

通过“爱我大境园”、“做我大境人”和“修我大境界”系列活动,我校发动师生层面,涉及社区及社会的资源运用,本着人生境界的升华为目的。涵盖了社会实践、课程学习等方方面面。顾及到大境的每一人、每一物、每一事。大境的历史不长,但是她体现的是对人本的关怀。我们不希望校庆仅仅局限于某个时段,而是一个过程的纪念,从2007年起启动的校庆庆典系列“做大境人,修大境界”境界理想活动仍在进行中,希望在母校五十华诞之时能够真正让每个大境人在理想的境界提升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校庆献上自己的一份特殊礼物。

▶1.2 树立学习理想 追求人生目标——校青年党校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竺 皛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从1989年以来,我校学生党建支部共向党组织推荐并发展了学生党员52名,学生参加青年党校学习的热情一年比一年高,据统计2000年和2011年达到高峰,先后有2 194名学生参加了党校的学习。目前高一至高三分别有55人、58人、57人参加了青年党校,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20%以上。长期以来,在校党总支和学生团委的支持和实践下,青年党校紧跟时代步伐,狠抓基础建设,以“分层次,多形式”的模式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不断为党培养后备力量、输送新鲜血液,成为了我校优秀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团体。

一、创新管理模式,分层效果显著

近年来,在开展青年党校工作中,我校逐步完善和创新了以下管理模式:

首先,建立了完整的组织和领导体系。青年党校在校党总支领导下,由团委组织开展工作。实行“自上而下、垂直领导、横向延伸”网络体系。团委聘请校党总支书记为青年党校校长。学校团委作为组织部门,负责党校日常工作。

其次,学员的组成有着严格的筛选制度。高一经过团支部推荐、年级组审核,自下而上,层层筛选,选送优秀团员作为党校学员,对高一学员进行理论辅导的同时,对高二、高三学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做好向学生党建支部输送新鲜血液的工作。

再次,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实行“三化”。即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体现在:青年党校以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为必修课,开设理想信念,形势任务等课程。定课时、分章节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定师资,聘用党员教师作为政治辅导员进行一对一的理论辅导;定对象,要求每位学员遵守组织纪律,做好笔记,及时做好小组交流。制度化具体体现在:实行每周五下午三点到五点的青年党校活动,地点放在三楼的报告厅。规范化体现在:建立学员个人思想小档案。团委要求每个学员都必须认真填写学员登记表,学员登记名册,学员考核出勤表及每一学期的思想小结,通过规范档案库管理,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及时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

在此管理基础上,团委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思想层次,把共产主义理想和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纲领以及科学发展观教育分为三个层次贯穿于高中三年的青年党校学习全过程,着力于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使青年党校的学习受到了广大青年团员的欢迎。

三个层次为初、中、高三级党章学习小组,即:

高一的青年修养小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材,学习的重点是抓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

高二的党章学习小组,侧重于明确党的性质,坚定党的信念,牢记党的宗旨,确立人生价值。

高三的党章学习小组,学习重点包括如何正确认识党风;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社会责任;坚持党员标准,创造条件争取入党等。

二、丰富课程内容,学习形式多样

根据三个层次的划分,青年党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丰富的课程内容:

1.高中年级的团员学生,他们大多早已参加过团校的各类教育和实践活动,对于参加青年党校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希望通过青年党校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但他们对自身如何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还尚不明确,特别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

2.团员中的积极分子,他们对自己有了一定的人生目标,对党的历史和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纲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一方面,引导先进青年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使他们认清青年一代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地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组织青年党校的学员参观企业、市政建设、革命老区、革命史迹等,深入社区、家庭了解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变,从而帮助学生领会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

3.党校的优秀学员,一般对党的基础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政治上迫切要求上进,对于他们的教育我校以组建时事政治社团为主要载体,社团在有关党员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既有重点、分专题的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做到精读原著、议论探讨、参观考察相结合,更要求学员能用其原理独立地思考问题,撰写出有一定质量的小论文或社会调查报告。

同时,在青年党校的学习中,学员们反映多样的学习形式最受欢迎。学员们有听、有看、有说、有议,还有实践的机会。通过高中三年青年党校的60课时序列的学习,学员不仅增强了运用所学的理论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及解决问题的自觉性,高三年级的党章学习活动也逐步发展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新高度。

多样的形式主要指课内的基本理论学习、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系列主题活动。我校位于半淞园地区,这里有当年毛泽东同志欢送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士赴法留学,寻求革命真理的半淞园,有工人武装起义的指挥中心“三山会馆”;有高科技的研究所708船舶研究所,上海世博园等单位,是一个集德育资源、科技人才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如此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为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变,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含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每年寒暑假,我校组织优秀学员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将其作为党校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一大”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等处处留下了党章学习小组成员的身影和足迹。我校组织各年级的党章小组开展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做大境人,修大境界”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录音采访、搜集画报、制作画刊、抽样调查、摄影等形式分别考察卫生、体育、科技、教育、文化、民主法制、社区文明等多方面情况;我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学工、学军、学农等重大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召开入党积极分子座谈会。我校组织优秀学员去参加上海科技馆志愿服务,豫园双语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中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加明确身上所有肩负的重任。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五四运动92周年,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契机,我校组织策划了全校学生参加的“学党史、感党恩、促发展”系列的主题活动。通过上一次党课,由党员教师结对团支部,深入班级宣讲中国共产党党史,了解党所走过的一条曲折而又光辉的历程;开一次主题班会,介绍党史,追寻党的光荣足迹,宣传改革开放成就,让学生了解党、认识党;举办一场知识竞赛,了解党史知识;组织一次红色故事演讲会,引导每位学生去了解一个以上经典红色故事,并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分享;采访一位党员,感受党员成长历程,畅谈对党的认识,对党员的境界进行讨论和深思,包括对人生境界的感悟;唱一首红歌,歌颂对党的热爱;写一篇博文,用短文形式表达学习感悟和体会;演一场情景剧,对红色经典进行自己的阐述,用小品、情景剧、朗诵等形式表现对党的热爱。

三、树立学习理想,人生目标明确

青年党校作为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示范群体。作为学校内团员思想教育的最高层次的组织,为了加强衔接,青年党校在毕业典礼上为高三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将学习的内容、课时、成绩记录在内,以便向高校推荐,继续对这些优秀学生考察和培养。我校既抓好广大学员的面上教育又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重点培养,把青年党校的学习贯穿于“推优”工作的全过程,为青年学生树立学习理想,确立人生目标奠定基础。

2007届毕业生,学生党员王琦同学谈起高中三年,她认为最无憾的是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最初递交入党申请书,到逐步明确了目标与方向,其实最重要的不是党员这一头衔,而是使思想趋于成熟的过程。

2008届毕业生,学生党员李君同学说,三年中,太多的感动、太多的赞叹令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组织的无限向往。我参加青年党校,开始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并梳理自己过去的经历,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政治信仰和为党、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

其实,青年党校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还是存在有待解决与完善的难点。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如何真正发挥广大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在青年党校工作中加强与兄弟学校的探讨和交流,团委如何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引领主流价值观,这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完善。

▶1.3 在班级中开展理想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温长远

一、开展理想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理想是人的奋斗目标。它反映的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正确的理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人们知难而进,走向成功的重要精神支柱。本文所说的理想教育是指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广义理想教育的行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生理发育成熟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初步奠基阶段,也是树立人生理想、选定目标、培养兴趣、发展爱好、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时期。古往今来,凡有作为的人,无不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而且多立志于年轻之时,追求于一生之中。所以对青少年的理想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重心。

二、当前中学生理想教育的特点

当代中学生的人生理想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多元经济社会变革,社会各层面高速发展,日新月异,会给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带来冲击,也必然对青年学生的人生理想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二是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即正处在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在这期间,他们的身体发育趋于完全,思想水平不断发展,知识基础逐渐充实,自我意识日益强烈。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但也正是心态不稳定,想法多变,容易被社会形态左右的时期。从这两方面的特点分析,抓好中学生的人生理想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具有“百年大计”的特殊意义。

三、当代中学生理想现状的分析

我们先来看一张关于中学生理想的调查表。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回答最多的选项是“考上好学校”、“找好工作”、“过好日子”。另外当代中学生以90后为代表:在网络搜索“90后”青少年理想时,发现对其调研的材料不少,综合下来都集中在:90后学生理想更“现实”;只知道安于享受而不知道艰苦奋斗;只有物质追求没有精神目标;情感与心理迷茫;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从童年开始心就变“老”;更加懂得成人世界。这是我们青年一代理想缺失的表现,他们正经历着成长的阵痛。青少年心中缺乏向上的精神,没有崇拜的英雄人物,没有发展的目标,没有理想。高中生正面临着人生的转折,对人生的理想也很迷茫,常常是考大学,找个好工作成了唯一的理想。再看一个调查问卷结果:问题是“你接受过理想教育吗?”结果显示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认为没有接受过理想教育。

通过上述剖析,清醒地告诉我们学校教育要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发展的理想教育活动,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健全人格与心态,适应社会发展。

四、如何在班级层面开展学生理想教育

我校历来重视学生理想教育活动的开展,学校本着“让学生更好发展的理念”从学校德育目标定位、学校校本课程设置、学生导航师活动、班级文化建设、心灵港湾辅导、温馨教室建设等,无处不注重学生理想教育。而班级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班级中开展理想教育活动,可以按照理想教育的目的和原则,结合班级中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有特色、有时效,笔者在对学生理想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1.理想教育的氛围创造

(1)建设温馨教室,励志标语抬头见 首先,在班级粘贴名人名言,激励人心的理想标语可能每个班级都有,但效果未必一样。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精选,然后由同学评选,选择其中最优秀的粘贴,下面注明该生的名字。别的先不说,单就这个学生而言,我想激励效果就会不一样。其次,班主任把握好标语的内容。比如,笔者在班级中看到的一些标语简单明了深刻,如:

一年太久,只争朝夕。

人人争做千里马,无需扬鞭自奋蹄。

命运由自己主宰,人生由自己把握!

我无法改变我的过去,但可以掌握我的未来。尘埃落定之前,一切皆有可能。

(2)励志视频,真人真事 这里涉及古今中外的名人,当代优秀成功者(尤其是年轻的成功者)的奋斗经历,还有高考状元经验谈等,有关他们的视频介绍,新闻采访,我们适时在班会上放给学生看,实践下来对学生还是有一定激励的。励志的电影有很多,《光荣之路》、《铁血教练》、《当幸福来敲门时》、《阿甘正传》、《高考1977》、《建党伟业》等还有网络上的经典视频也很不错,如笔者给学生播放了荣获最佳人道奖纪录片《高三》,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树立理想,为之拼搏的信念自然激发。虽然,这些都是远离学生生活的人物和事件,但还是对学生的理想产生触动。当然最好选择我们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身边的人与学生交流。例如,考上复旦大学的校友陈真美同学,考上上海交通大学的李德顺同学被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录取的郦仁杰同学,2011年学校高考状元张祝卿同学等,请他们来校现身说法,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另外身边正在忙碌的高三优秀学生也是很好的资源,他们就在身边,很熟悉,而且他们每天的努力,同学们都能感受和体会到,请他们谈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感受,人生理想以及对未来的看法;这对学生而言是最好的接受和感悟。

有些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很有自己的办法,他们对儿女的期盼可能代表了大多数父母的心声,请他们讲述各自的体会和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的真诚表白,让学生由人推己,对自己父母就多了一份理解,对他们坚定人生的理想更有实际意义。

最关键是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曾经“关于自己人生理想与追求的”思考,那么就拿自己的经历给学生讲讲,或许效果更佳。进行人生理想教育,笔者经常跟学生介绍大学的情况以及大学中的精彩生活,讲自己的读书经历,讲往届学生的成败得失。特别讲原先学习成绩不好,经过努力赶了上来,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的例子,借以鼓励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树立信心,防止悲观失望,对高考失去信心的现象出现。

(3)学生自我激励效果好 在同龄的学生中有一些很出色的学生,他们有明确的理想目标,有学习目标,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所以要创造有利时机,让学生进行同龄人的相互教育,往往会有很好的效果。下面是笔者在主题班会上记录的学生的发言摘录:

张祝卿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卡耐基曾经说过:“人树立了理想,人生就成功了一半。”作为一名高三学子,从我自身的角度来看,我并没有缺失理想。基于我目前的学习情况,我认为我眼下最重要的短期目标是不断提高语文、英语的学习成绩与运用能力,提高数学、物理的思维方法,并减少不必要的犯错。基于当下时代热点与自身职业诉求,我预想新能源或自动化领域可作为长期目标的大致方向。每每看见一些名人对自己理想的见解,就会激发我对自己理想的思考。

郑晓洲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有教师辛苦的指导和教育,我们的成功是教师最大的快乐,看到老师为了教好我们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使我很感动,他们无私,平凡而伟大,所以我也要做一名教师,学习他们的奉献教育。

吴弘瓅 我想当一名珠宝设计师,我们在商场和展会上看到的创意独特、价值不菲的名家珠宝,大多数出自外国设计师之手,我们国内的珠宝设计师在国际上还没有地位,所以我愿意在这个领域尝试。

蒯乐 我对计算机很感兴趣,我将来要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如果能够到微软等大公司学习和工作那就更好了。

傅与平 我的理想是当外交官,到联合国总部去工作。

班主任的话 同学们,温家宝总理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时与清华大学学生交流中谈到这样一句话:“什么能够使你们的心灵永远明亮?那就是你们的理想和信念。这就像一盏明灯,永远在你们心里点燃,而且照亮你们前进的方向,不要退缩。”总理的话给我们很多启示,只有坚持自己的理想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你们即将高三毕业,面临祖国的再一次挑选,你们的人生也面临着一次重大的转折,在高考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以此次班会“向理想奔跑”为契机,为自己加油,勇敢去拼搏吧。我和所有关心你们的父母、老师、亲人和朋友一样永远支持你们,加油!

以上学生的想法从不为别人所知,通过班会交流使笔者看到了理想教育的生动素材,学生相互教育是很好的理想教育途径。

(4)理想教育渗透于学科教育当中 教育倡导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任课教师上完自己的课就认为已完成了任务,对学生的教育都由班主任负责,班主任应该与任课教师沟通好,让任课教师也肩负起学生的教育问题。相对来说,文科教师更有这方面的优势,所以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学科教学开展“人生理想”教育。例如,语文教师利用所教文章,渗透理想教育。有一篇文章叫“逍遥游”,里面有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蜩与学鸠嘲笑大鹏为何飞得那么远那么高?语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蜩与学鸠为何会笑?明明不如人家啊。这就涉及理想不同,人生档次不同。”像这样的例子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教师完全可以恰当地引导。又如,数学中学复数时,教师就可以由复数产生的历史,与学生分享创新意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英语学习时也可以列举新东方创始人禹作敏的创业经历,鼓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抛弃不放弃持之以恒,必有成功的一天。同样笔者相信还有很多其他学科也有这样的例子,有助于我们开展教育。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认识树立理想追求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自觉培养理想目标。

2.给学生理想行动指导

有了理想,接下来就是实际行动的问题。如何将理想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否则就成了空谈。具体措施如下:

(1)教师应该了解分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教师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理想的现状和成因。学生的理想总是通过一些具体事情的向往或态度表示出来的,如对某方面兴趣很浓,对某方面漠不关心,教师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家访,个别谈话,组织讨论等)了解各种态度和倾向,加以梳理,从而掌握各个学生对理想前途的认识水平,分析哪些方面是对的,哪些方面是不对的,哪些是好的苗头,哪些是坏的倾向。

当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理想是和学习情况分不开的。学习好时对理想前途有信心,否则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走上邪路,所以教师决不能脱离学习谈理想,而要把理想前途教育同学习及各种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为今之计,只有先把学习学好,才能追求下一步更为宏大的理想。

(2)教育学生实现理想要脚踏实地 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要教育并引导学生从良好习惯的培养开始,从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开始。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理想,而且理想都很令人神往,而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并做得更完美,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想做新闻记者,就必须从小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要从现在起不断学习,以便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想当医生,就必须对这方面产生兴趣,具有一颗爱心,要不断学习新成果,新科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习惯,做事要细心、谨慎,以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严重后果;想当飞行员,就要从小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全人格,不断追求新知识,要有自理自律的能力;想搞科学研究,那就必定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要有一颗耐住寂寞的心,要有一个灵活的大脑,勇于实践,培养动手能力;想当企业家,那就必须学习管理,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随机应变,灵活处事。凡事都要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阶段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自己良好习惯的时期,特别是高三阶段,要引导学生认识高考是实现理想的一个重要契机,要在高考过程中重新定位自己的目标,坚定自己的理想,在每日的学习中成长成熟起来。笔者利用每个机会,教育学生注重细节,培养良好习惯等,培养大境界,开拓大视野,为将来的人生成功做好奠基。

(3)教师要做学生人生理想的导航师 若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性并且付诸行动的人,教师自己也应该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那就是教师榜样的力量。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让学生深深地感受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是积极进取的人。通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小事去感染学生。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公布自己新近获得的荣誉,如文章的发表,论文的获奖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老师是那么的积极上进,有理想有追求。笔者认为这样的模范带头作用不可忽视。当然教育学生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要从每个人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计划,其次有了目标之后能够做到“脚踏实地”,可以先实施小步计划,从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最后要坚持不懈,并随着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相信人生理想不是遥远的,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人生理想教育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要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思想进行有步骤的理想教育,不能寄希望在高中特别是高三阶段集中解决。另外在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过程中也会遇到挫折和矛盾;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行动的矛盾。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认识社会、正视现实、了解国情,使他们不满足于幻想,而是脚踏实地稳步向前。

不能希冀一蹴而就,学生理想教育是长远大计,需要教师的敏感,耐心和远见卓识。教师要善于抓住社会上和学校中有关积极和消极现象,借积极因素为动力,化消极因素为养料,逐步帮助学生夯实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前途,也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3.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活动要从高中一年级开始有步骤、分阶段、成系列地开展,虽然班级为小单位开展活动有优势,但是有的高中班级在高二和高三都面临重新分班,班主任调换等问题,不易保持活动的连贯性,还是希望学校层面有统一的规划和引导。

第二章 职业导航课程

▶2.1 《人生规划·职业导航》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石嘉伟

一、设计背景和意义

众所周知,高三学生学习量大,压力重,整天只管埋头读书。可到了每年的四五月份面临填报志愿的阶段,不少学生和家长都感到不知所措,迫切希望得到学校的职业生涯方面的指导和建议。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进行指导。

其实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专业,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起步,并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后,我国大学才逐渐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与实践水平。而目前许多国家的学校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比如,日本高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得很好,政府部门非常重视,由文部科学省颁布“学习指导要领”对相关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做出规定,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中小学生指导研究中心开发的学习计划框架,积极有效推进职业生涯教育,各学校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开展实施职业生涯教育。

事实上,我国高三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正如我校一位学生所说:“高三学业繁忙,面对高考,我们既期待又忐忑不安;面对未来,我们既憧憬又有些迷茫。”学生往往沿着不需要自己思考与选择的既定轨道走入学校,没有规划的意识,而面对这种需要为自己未来做出选择的情景,他们常会感到迷茫而不知所措。普遍缺乏整体规划的意识,不知如何选择以后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不知为什么而学习,缺乏社会责任感,一个人只有首先具备自我责任意识,才能更好地将其提升为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意识。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中学生应关注自己的未来与发展,丰富和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使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自己的发展更加全面和完善。从而形成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责任意识,将自己人生的规划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我校已经关注此类问题,从2007年起积极创建“学养”课程,针对高三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职业规划方面知识和普遍存在的没有树立学习理想的情况,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笔者设计并开发了高三《人生规划·职业导航》课程。

二、实施过程

1.设计依据

著名职业生涯咨询大师舒伯将生涯发展阶段分为五个阶段,高中生正处于探索阶段(15~24岁)。《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高中要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学会独立生存,掌握正确规划人生发展的能力”。《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高中阶段教育内容重点学习规划自己美好的人生”。知名教育专家、著名高考志愿咨询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认为,“对中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意识、能力与技巧,是必修的一课”、“高中生提早准备,为将来的学习生活规划出大致方向和努力目标”。

2.课程设计

(1)课程思路 课程以“树立学习理想、提高学习素养、做好学习选择”为中心开展,以专题教育为线索,注重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学起来感兴趣,体会起来有启发,做起来有方法。

(2)课程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合理进行人生规划,加强职业指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增强为自身的发展和成为国家、社会未来的栋梁之才积蓄能量的社会责任感。

(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img120

例如,理想信念——班主任以主题班会的课程形式和学校团委以业余党校学习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提高自身素质,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将社会责任体现在人生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中。

核心价值——党员教师深入高三各班,开展“党员教师和高三学生面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

公民意识——以18岁成人仪式为载体,开展系列活动,自觉承担一个成年公民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意识。

实践体验——形式多样,体现知识性与实践性的融合。

(4)实施原则

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是通过教师来体现。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帮助,把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推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学生是授受者、学习者、参与者,是积极活动的主体。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活动,并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机会,积累更多的体验与心得,进而在课程进度中去体验、思考自己的人生发展问题。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既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主导性和主体性结合起来,加强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性建设,体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②认知教育与实践体验相融合 在课程实施途径上,既抓好课堂主渠道的相关教学内容的认知教育,也以实践体验为重要途径。认知教育中重视社会责任教育的内容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知道理解课程中的专业学习知识,并能够分析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正确引导他们的思维倾向和价值取向。同时为使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形式多样,课程设计中提供探索与体验的机会,促进学生理性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人生经历,树立学习理想,达到人生目标,达到知行统一。让学生综合学习素养的全面和谐提高。在深化认识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我们感到要让知识与学生的活动、体验交织在一起。知识只有成为主体体验的一部分时,才能被学生活用。德育课程实施只有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时才真正是有意义的。

③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相整合 课程设计中有效利用了学校资源开展校内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同时也在不断发掘教育资源,并有效进行整合,形成教育的合力。我们主动出击,联系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社区单位,比如豫园、上海科技馆等。还积极发掘人力资源,聘请校外辅导员,具备专业知识的学生家长以及优秀大境毕业生等。我们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实施创造条件。

④团结协作,形成全员育人格局 我们把课程纳入学校的“学养”课程中进行整体构建,推动课程的健康顺利发展。把承担课程的主要任课教师从班主任,扩大到全体教师,这样能使教学工作安排具有连续性。只有在教师队伍上能统筹安排,整体考虑,全员育人,配合协作,才能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案例介绍

介绍课程中实践体验模块部分的开展情况,如下表所示。

img121

自主(实践模拟)——模拟招聘会。

学生设计制作了“人才信息登记表”。在制作过程中特地请教了在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的学生家长,在他的指导下,学生的“人才信息登记表”填得像模像样。

模拟招聘会设在学校二楼体操房,当天人头攒动,一百多人把体操房挤得满满的。有的手拿个人简历,左顾右盼;有得满脸焦急,寻找伙伴;有的阅读招聘广告,兴奋异常;有的三五成群,交流应聘技巧。在精心搭建的招聘单间内,贴着五颜六色的招聘广告,从招教师、公务员到机械师、软件编程工程师;从应聘总经理、CEO到医生、律师,涉及就业面极广。招聘者认真提问,应聘者侃侃而谈。

自主(实践模拟)——模拟面试。

如在“公务员”招聘摊位上,主聘人(教师)追问,左右助手观察、记录。

摘录面试片段:

主聘:你怎么理解公务员“公”的内涵?

应聘者: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做人民的公仆。

主聘:你赞同戴罪的功臣林则徐是公务员吗?

应聘者:不完全是,但他为民着想,造福一方的精神值得学习,特别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已成为现代公务员的座右铭。我欣赏他为民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气度。

主聘:据说公务员往往是糖衣炮弹攻击的对象?面对这样的攻击你会怎样对待呢?

……

前面学生的应聘还没有结束,后面已挤满了人,都在聆听和思索。

活动中,学生是主角。从前期准备、活动策划、组织安排到举办现场,亲自掌勺,招聘者、应聘者都由学生扮演。还设计了海报,利用课余时间,四个模拟公司的负责人聚在一块,设计公司简介、标志,拿起手中的画笔,张开想象的翅膀,一展创意和绘画才能,亮丽的公司海报为招聘活动增色不少。

自励(访谈对话)

学校引入社会师资,以成功案例(利用学长和家长的资源),现身说法实现某一职业理想需要做好哪些准备等,引导学生尽早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启发学生更多了解职业特征,给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

如,邀请了成功人士王丕易先生讲述了他的创业历程,从中看到了创业的不易,也知道了想要成功绝非易事,也无捷径可走。为此,学生感到必须拥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创出属于自己的天地,用不断奋斗的勇气和信念,在职业的路上成功摸索。

请来了2000届的学长介绍他的成长经历和工作经历,从中看到了他作为一名物理生,如何选择了法医专业,最后又怎样去参加司法考试,做了一名律师。从学长的阐述中,学生们认识到首先要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像学长那样考入理想的学校。其次应多从社会中吸取经验,把握准确的形势,多学习一些与自己专业沾边的专业知识,这样,以后在职业选择中机会才能更多。因此,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多学习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多地接触社会,吸取更多的社会经验,从而走向成功的道路。

学生家长介绍年轻时的人生规划以及之后的历程。她的人生路使学生感悟到:人的一生无疑会遇到许多的机遇、挫折和挑战。面对机遇时,有着明确人生规划的人将多很多底气。每个人都是普通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坚持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自省(测评探讨)

将学生所做的“职业价值观测评问卷”进行了分析和归类,分别从“对他主义”、“美感”、“智力刺激”、“独立性”、“经济报酬”、“安全感”、“人际关系”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性格剖析,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我的性格优势、性格劣势,分析了“曾经做过什么”、“学习了什么”、“最成功的是什么”、“最适合的又是什么”。班主任根据这些问卷所反映的情况,对班级学生整体的职业取向和存在的偏执认识予以指出,这也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有了新的看法,如今的大学也已经不再是职业生涯的起点,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要磨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用多角度的新眼光看待当今的社会。

在师生互动探讨“个人职业规划”(附:制作个人规划图)的环节,部分学生的个人见解和职业理想使大家开阔了视野。

实施效果

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留下情感记忆、获得深刻体验,才能发挥德育课程的育德效果,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摘录几位学生的感言。

学生感言:教师更深入的问题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也让我意识到设计自己的未来人生不是教师和家长的事,而是自己的事,社会中更需要自己的独立与能力。然而从中也让我对学习产生了新的动力,鼓励我现在必须更努力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实现自己的理想。

学生感言:“人才招聘会”让我们走出校园,走进各个行业领域去探索、去发现,让我们主动地关注自己的未来,关心社会的需求,让我们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实践者,让我们为自己的未来作一个规划,树立人生目标,明确努力和前进的方向。离开招聘会的我们,自信地说:“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舞台我做主!”

学生感言:成人仪式让同学们意识到自己成人了,当戴上成人帽、手捧宪法时,我们实实在在地觉得自己成人了,而聆听了党员教师的宣讲后,引领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我们积极向上的人格理想。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动力。职业导航课程让我们将远景规划立足自己的实际并付诸行动,更加贴近我们的学习生活。

高三《人生规划·职业导航》课程受到学生、家长一致好评,同时也引起了《新民晚报》、《劳动报》、《中学生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他们主动上门做了跟踪报道。如2009年5月9日《新民晚报》以《从18岁到60岁的人生——大境中学组织学生提早开展职业人生规划设计》为题报道我校高三年级的职业规划活动,颇具影响。

三、实践反思

1.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有关部门应制订相关课程的框架和内容,并能提供一些教育素材给基层学校,以便学校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学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应尽快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才能调动起社会各方面力量,如企事业单位、社区、妇联等。另外,任课师资队伍建设培训也急需解决。

3.进一步开发有价值的校本课程。

最近在学生中开展的调查结果:

(1)职业定向和就业准备指导需求,如图4-5所示。

img122

图4-5

(2)选科和选课指导需求,如图4-6所示。

img123

图4-6

《人生规划·职业导航》课程在树立学生学习理想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从调查数据分析,仍然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应从高一就开始进行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熊丙奇.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魏潾,李广才.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发展、未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张智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人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谷峪、崔玉洁.日本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1(2B)

[5]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2 《高中职业规划》课程的探究与实施

汤晓炯

一、职业规划课程开设的背景

温家宝总理指出:“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十七大报告指明了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并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写入了报告。事实上,“改革”也好,“减负”也罢,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进一步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二期课改”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新要求,完善学校课程整体结构。我校从实际情况出发,选取贴近学生实际、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人生规划·职业导航》课程作为我校德育课程化建设的系统课程进行开发和实施,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地提高自身素质,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为自身的发展和成为国家、社会未来的栋梁之才积蓄能量。

大学扩招给了更多学子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考也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从一个侧面来说,这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但是,扩招的负面影响是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下降。因此,对于学生的职业导航课程,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大学教育阶段,从高中起,就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指导,以此来明确学生的学习理想和人生奋斗目标。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院校和正确的专业是至关重要的。

二、职业导航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

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学生王某,在高中阶段理化成绩相当出色。尤其是化学和生物,多次在市、区级比赛中获得名次。但是英语和政治却是他明显的短板。高考填报志愿时,迫于家长的压力,他放弃了自己擅长的理化类专业,选择了当时比较热门的金融类专业。高考结束,他如愿考入了某重点院校的国际金融系。但是进入大学后,他却发现他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必须将自己的最短板与其他学生的优势课程竞争。当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于是他从高中时的优等生,一下子落到了末尾,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开始自暴自弃,最终没能完成4年的大学学业。

笔者每次和学生谈起此事,总是感慨万千。中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后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寒窗十年考上的大学却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如果调换专业可能会遇到非常多的麻烦,最后也很难调换成功;如果选择退学回家重考大学,对自己、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那么当初在选择时为什么不加以指导呢?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高中阶段开始。每年国内有1 000多万高中毕业生面临人生的选择,对他们而言高考不仅仅是升学,而应成为他们职业生涯规划的起步阶段。因此,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导航,尤其是针对高三学生的职业导航确实是迫在眉睫至关重要的。

三、课程开设前的思索与研究

高中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自我概念和浅显的职业意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了一定的需要,但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存在着对自我了解不深入、对职业和社会缺乏全面的认识、职业价值观偏颇、规划意识淡薄、规划的行动能力不足等问题。

1.对职业的熟悉程度不高

职业的熟悉程度主要包括对职业具体内容、职业前景及职业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对将来想从事的职业具体工作内容,比较了解及非常了解的占33.9%,一般了解及不了解的占66.1%。对自己最喜欢的职业的前景,比较了解及非常了解的为30.2%,不了解及很不了解的为23.7%。对自己喜欢的职业(或专业)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仅有12%的高中生非常了解,有69.5%的高中生处于一般了解及以下。在访谈中也发现学生只了解一些比较常见的职业,如医生、教师、律师、工程师、公务员、演员等,而且选择职业(或专业)时更看重收入、声望和热门。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总体上对职业(或专业)缺少认识和了解,而且职业价值观存在偏颇。

2.对社会的认识程度不足

对社会的认识主要包括对社会经济现状、目前就业形势和人才需要情况的认识和了解。调查结果表明,仅有8%的高中生非常了解社会的经济现状,有58.9%的高中生一般了解及不了解。对于社会目前的就业形势和人才的需求情况仅有9.4%的高中生非常了解,有60.4%的一般了解及以下。

3.职业规划的意识不明确

职业规划意识主要包括职业目标的明确程度、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看法及有无规划等内容。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7.4%的高中生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多于一半的高中生职业目标一般和不明确。对是否有必要对职业理想进行规划,高中生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53.5%,比较必要的占30%,一般及不必要的占16.5%。这表明随着目前就业压力的加剧,高中生已初步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在你是否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或专业)有过规划的调查中发现,有非常清晰的人生规划的高中生仅为5.2%,有比较清晰的近期规划的为11.3%,有但没有考虑充分的为30.4%,没有及从未考虑的为53.1%。这说明绝大多数高中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缺少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意识。

4.父母在职业引导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投入明显不够

父母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在父母是否经常对学生职业兴趣和对未来的打算中,有22.6%的高中生的家长经常讨论;有42.8%的家长有时讨论;很少及没有讨论的占34.6%。在你的父母是否经常帮你搜集有关的职业或专业的信息一项的调查中,经常帮助孩子搜集信息的仅占11.3%,没有的占62.2%。通过对父母的访谈发现,父母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等生活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的兴趣爱好及未来职业(或专业)的发展关注明显不够。

四、课程设计与开展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笔者设计并开设了3课时的职业导航课程。1.总体框架

职业导航课程设计如下表所示。

img124

2.具体过程

第一课时的主题为“热门专业与热门职业”,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因此就决定了,现在所谓的一些热门专业和热门职业,完全有可能在四年后由热转冷。即便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那么也完全有可能存在准入门槛过高,竞争过于剧烈等问题。12年寒窗有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功亏一篑。上文中笔者所提到的小王同学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而中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需求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所以,这节课的主旨就是让他们能够对这一状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笔者会要求学生将近20年来,各高校热门专业的变化,以及社会上职业需求的转换做一个综合性了解,然后针对他们搜集的数据,进行辩论。最后,笔者向学生介绍一些重点院校的重点专业,让他们对自己未来的选择能够有一个直接的认识,同时让他们能够明白,只有适合自己的职业和专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才能拥有最为广阔的前途。

第二课时的主题为“兴趣与职业”。通过这个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利用班会课时间,不限形式,诠释兴趣对自己选择专业,乃至将来选择自己的职业的重要性,要学生明白,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职业才能让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无限放大。

第三课时的主题是“让兴趣为自己的学习理想插上翅膀”。通过以上两课时,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他们也清楚了,兴趣对于自己理想的重要性。那么本课时的内容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培养正确的学习理想。能够将自己正当的兴趣投入学习中。在本课时中,笔者首先让学生清楚地明白,他们要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的前提就是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自己向往的专业。而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投入极大的精力。其次笔者会教学生一些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如有的学生喜欢读侦探小说,那么就想象自己是福尔摩斯,手里现在有几样工具(公式、定理),而你面前的习题就是一道智力题。用你手中的工具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学习当作负担,要把它看成是步入成功的必经之路。当然这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方法,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方式由学生自己调整。最后要求学生对3节课的内容作出自我总结,通过3节课的内容,理清自己的头绪。把自己的学习理想、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发表自己的感悟。

3.课程开展实例

2011年3月,笔者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开展了“兴趣与职业”的职业导航课程。这也是笔者3个课时中比较贴合学生实际的一个课时。

班会开始,笔者在黑板的一侧罗列了一些比较为学生所熟悉的职业,比如,教师、公务员、银行工作人员等,在黑板的另一侧,则列举了目前高校开设的一些专业,比如国际金融系、中文系等。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将相对应的专业和职业进行连线,大多数职业,学生选择得很正确,但是也有一些,学生无法确定。比如,文员、公务员等。通过这次连线游戏,学生很清楚地认识了大多数职业要求有对口的专业支持。需要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间内有积累,但是也有一些职业对于专业的要求并不是很苛刻。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和高考填报的专业之间的联系。

接着,笔者让学生进行了一次自我测试。让他们问自己几个问题:(1)做什么事情是让自己最快乐的?(2)自己做什么事情是最容易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的(与工作学习有关,不包括无私奉献)?这两个问题可以让他们分清自己的爱好和天分。(3)自己所期望的生活标准是什么?(4)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最容易达到该生活标准的收入来源的方式是什么?然后选择几个学生进行发言,让其他学生积极讨论。通过测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为自己定位,从而规划自己职业发展方向。

然后,笔者就“兴趣是否是选择工作的首要标准”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辩论,学生发言很积极。当然笔者所说的兴趣都是正当而且是能够谋生的兴趣。和笔者意料的一样,大多数学生选择正方,他们的理由似乎十分充分:如果能在全面了解自己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从事的工作,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如果在一定平台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兴趣加进去,会有更大的工作激情,工作也能做得更有特色,更有成效,当然也会更容易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取得成功。

最后,则是笔者对这节课的总结:一个人除了价值观,还有个性、行为风格、职业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人职业兴趣取向不同:有的人是社交型,喜欢和人打交道;有的人是研究型,对有深度、难度的事情有好奇;有的人是艺术型,对美的事物很敏感;有的人是经营型,对数字和结果很敏感。不同的兴趣取向对职业的期望不同,适合从事的工作也不同。高中生,应该认识到兴趣将是未来职业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不论是选择学校还是专业,都应该更多地融入自己兴趣和性格优势,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成功机会。高中生要把兴趣转化成职业,首先要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真正兴趣所在,你可以试想一下,当自己每一次取得成绩,都会觉得有一种欣喜若狂的感觉,当每一次遇到挫折,都会鼓励自己达到目标,不需要旁人的鼓励和支持,工作时间的每一分钟都是自觉自愿,快快乐乐地去做,那么肯定地说,你是确实喜欢这个工作的。其次,要了解兴趣引导的职业需要哪方面的提升,可以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知其不足而补之,方能亦步亦趋地提升自己职场能力,为职场生涯的成功奠定基础。通过这一节课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理想有了一个更明确的目标。

五、学生的反响和不足

这次主题班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和反响,虽然已经过去一周了,看得出来在学生心里还是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在周记中,很多学生表达了对职业规划的认识。这次班会是很好的开始,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效,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班会主题设定合理。学生正处在高考填报志愿之前,很多学生原本就纠结于是选择热门职业还是自己的兴趣专长。而这一次的班会无疑是对他们的一场及时雨。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选择的目标。事后也有不少家长给笔者打来电话,详细询问这一方面的内容,笔者都做了耐心的解答。

第二,班会活动体现自主和多样化。很多学生反映,这次班会活动的形式多样,而且能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摆脱了以往枯燥的说教环节。让他们能够从自身角度了解职业规划的内容和迫切性。

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通过这次尝试,笔者对职业规划课程的开设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高中教育应该包括三方面指导:学业发展指导、身心发展指导和职业导航三部分,其中职业导航也包括三部分内容,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发展的环境,定位自己的目标以及开始为达成目标而采取行动。而现在的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学业发展,而忽视学生其他两方面发展的情况,特别是“职业导航”。学校教育以高考为目标,只强调考高分,在只关注几本教科书的现实下,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学校也没有给学生相关的指导,更无法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我国高中“职业导航”教育还相当滞后,国外一些学校从初中就开始有关教育,比如法国中学分为文法中学、实验中学和综合中学,在中学阶段就能让学生选择大致适合发展的方向;在日本等一些国家,从中学就开始对学生做职业倾向测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而我国“职业导航”教育在中学阶段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从高中开始关注的学校还非常少。

“职业导航”是要让学生在认识自己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填报志愿时能够有的放矢,并且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一个人在一生中经常需要作出决策,其中有些决策可能决定一个人一生发展的方向和个人的命运,比如高考填报志愿,比如选择工作,比如婚姻伴侣等,这些决策都很重要。高中生的阅历不丰富,在选报高考志愿时往往会太注重别人的评价而忽略个人真正的需要,作为家长又往往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一味迎合“热门专业”,并且很可能会用自己的意愿来左右孩子的决定。因此,笔者同意提高高考成绩重要,但是对于职业的选择与指导从长远来看更重要。

笔者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职业导航课程,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就明白他们自己的定位和选择。能够为他们辉煌的职业生涯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三章 社会实践课程

▶3.1 创新实践载体 引领学生成长——《大境中学社会实践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应 华

一、课程背景

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是更重要的学习。实践的教育目标重在学生的过程体验,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实际的了解,将德育的认知、情感在实际行动中付诸实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校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校外活动,积极建立中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制度,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校外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今天,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也在不断进行,组织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已逐渐成为全社会教育工作者的一大共识。

根据上海市高中课程计划的安排,高中生每学年必须参加不得少于两周的社会实践课程,其目的是希望中学生能提前接触社会,到社会中去锻炼成才。

我校新一轮发展规划中提出: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选择的学习时空,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经历,丰富实践、感悟、反思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学习理想,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学校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理想,也就是通过课程教育来进一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从思想上解决学生对学习的责任以及读书的价值取向问题。

二、课程开发

构建社会实践系列课程,其教育目标重在学生的过程体验,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实际的了解。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心,更有助于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和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为了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课程,笔者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确定学生在不同年级的社会实践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总体分为四个部分即常规实践、特色实践、公益实践和主题实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级学生需要参加的实践课程。具体分类如下表所示:

大境中学社会实践课程分类实施一览表

img125

对于上述列表中的每一项课程,学校都有详细的课程实施计划,下面举几例予以说明:

例1 《经典寻访》课程

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体验中华民族浓厚深邃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开放意识,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富有民族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程实施

(1)确立一个巡访的主题 每年级统一确定一个主题,每个班级根据总的主题再依据班级实际设计班级寻访主题。

(2)形成一份巡访的方案 班级在开展巡访之前,要制订一份简要的班级巡访活动方案。方案要反映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和目的要求,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人数及汇报形式等。

(3)开展一次巡访的活动 前期的准备工作,可以先由班主任和部分班级学生干部进行,然后再组织各班学生,利用班会课时间,带着各自的思考和课题,共同开展实践巡访活动。

2010学年高一年级各班寻访安排:

高一(1)班:江南造船厂;高一(2)班:外高桥造船厂;高一(3)班:上海档案馆;高一(4)班:中共一大会址;高一(5)班:三山会馆;高一(6)班:豫园——点春堂;高一(7)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高一(8)班:鲁迅公园;高一(9)班:五卅运动纪念碑。

(4)进行一次交流展示活动 巡访结束后,每年级要召开班长联席会议,交流和汇报班级巡访情况。班级整理和汇编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思考的材料,并通过班级网页、班刊、论坛演讲、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

例2 《一班一居委》课程

课程目标 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在社区居委开展各项实践,通过实践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对社区工作和居民生活状况的思想认识。同时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课程构建模式。

课程实施

(1)课程组织与管理 由学校出面同街道协商,把这一课程纳入学校和街道共同的议事日程上,随后在每年9月,由街道召集各居委会负责人到学校与对应班级举行签约仪式,之后班主任和居委会负责人共同到班级向学生明确课程内容和各项管理要求。学生按照规定时间每周到居委会报到,日常管理由班主任和居委负责人共同监管。

(2)课程内容 观察居委会如何处理日常事务、帮助策划社区活动、为居民区老年人辅导英语或为孤寡老人提供服务、协助居委向社区居民提供政策宣传等。

(3)课程评价 学生每参加完一次活动就需及时将情况填写到社会实践记录卡,组长负责做好活动总结,居委相关人员进行点评,学期结束后由德育室统一汇总有关情况,并进行反馈。

例3 《青春与世博同行》课程

课程目标 为充分利用世博资源,通过构建以“了解、宣传、参与、体验、感悟”为序列的课程内容,让世博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课程实施

(1)召开之前——认知、宣传世博 开展世博知识竞赛,“透过世博看世界”名家系列讲堂,“我喜欢的世博”作品展评等。

(2)召开阶段——参与、体验世博 看世博场馆:组织全体学生参观世博;“太阳能”社团学生专题考察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新能源的利用;组织学生参加科摩罗国家馆日。

(3)开展课题研究

第一组课题:上海“后世博效应”之浅探;

第二组课题:关于对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调查;

第三组课题: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

第四组课题: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绿色研究;

第五组课题:多元文化的“集结号”——世博场馆及文化渊源的探究;

第六组科技设计:新能源“风光联合站”。

(4)为世博服务 宣传文明观博;深入海宝广场文明示范;考察世博期间地铁运行情况等。

(5)后续阶段——反思、研讨世博 重点关注“后世博效应”,引导学生思考研究世博对上海服务业模式、会展业等经济领域带来的效应和对该行业的管理、发展问题;各国科技创新对上海城市建设、产业调整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等问题。

三、课程实施

为了确保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展,学校学生发展部专门成立管理机构,负责学生实践内容的开发,社区单位的联络和学生社会实践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展绝大部分都需要在校外进行。因此,学校专门成立管理机构,可以发挥直接的指导作用,从联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到建立起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法,构建了学校与社会实践基地合作推进校外教育的机制。这个机制通过抓好四个环节来不断完善。

1.一个协调制度

学校与社会实践基地负责人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发挥领导和协调各方合作的作用。通过联席会议和定期召开的工作研讨会,获得校外机构对学生活动的全力支持,使社区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保证学校教育向社区延伸;形成长效机制,明确各方职责。

2.二层教育计划

学校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列入学年教育计划,作为每位学生必须学习的综合实践课程,每位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两周以上活动。每一个班级和对口居委或其他社会实践基地联系并制订组织工作和活动内容的计划。学校计划明确了教育目标和要求,班级计划使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序进行。

3.三次培训选拔

第一次学校相关教师进行培训,第二次由高一届学生经验传授,第三次由社会实践基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选拔。

4.四点管理要求

班主任和社会实践基地人员指导,班委和团支部自己分工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入社区。要求:

(1)每次社区活动后小组长填写活动内容及情况回馈表;

(2)每位学生的活动记录于社会实践卡;

(3)社会实践基地签章审核;

(4)班主任、德育室进行审核评价。

四个环节有效实行了对学生实践活动全程规范管理。

为加强班主任有效指导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的效果,学校也建立了相关班主任评价制度,分为月评比和学期评比。月评比由年级组评比,以班主任填写好本月指导活动情况的月报表和团支书汇报班级活动的形式进行,评出当月的社区服务先进班级,授予流动红旗。学期评比由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成员担任评委,根据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完成实践工作小结、指导学生情况、内容形式、参与学生活动次数以及班级学生完成情况、社区单位反馈效果等各方面进行评比,评比结果列入班主任年度考评的主要项目中,也是所带班级评优的重要标准。

四、课程教育空间的拓展

“追求每一个学生更好发展”是我校全体教师共同的价值取向,在优化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在我校特有的“引领学生”措施中,校园育人环境激励着学生的发展。现代学校办学思想的实践应该也必须突破学校围墙,让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区,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中实践、感悟和体验,无疑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发展水平,有助于青年学生融入社会、锻炼社会素质,加快个体社会化进程。如何为学生搭建丰富的教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需要学校主动出击,积极与社区街道合作,形成长久而又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保障学生校外实践空间的持续和稳定。

社区中拥有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我校结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及周围地区发展状况,主动出击,联系社区单位,依托社区,发掘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形式。

1.场地资源——发掘功能,扩展阵地

比如,我校毗邻世博街、海宝广场、世博浦西园区,这些都成为学生社区服务的多样化基地。如为迎接世博会倒计时600天、300天、100天,我校开展主题为“寸土建设,点滴关怀,一同打造2010上海世博”的实践活动。

2.人力资源——创造条件,提供指导

校外实践基地提供了优秀的指导教师,他们来自不同的单位,有着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他们加入教师队伍有利于引导学生适时适当走出校园,在实际社会活动体验中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用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孕育青年一代。比如为切实加强法制教育,从校外请的辅导员有派出所所长(法制副校长)、派出所民警(校外安全辅导员),还有检察院的法官等。用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3.机构资源——半淞园路街道及其附近地区

有关心青少年教育的社区单位。比如豫园、上海科技馆、残疾人协会等。充分运用机构资源,为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活动创造了条件。机构的工作人员悉心指导学生的实践,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

五、学生在社会实践课程中的成长与收获

根据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学生在教师及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实践课程,在广泛的实践中收获成长。有的参加环境卫生整治,有的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协助居委干部宣传法律法规、道德风尚和基本国策;有见习居委干部工作,当一天见习社会工作者,处理居民小区日常管理事务,包括调解居民纠纷;有将学校科技活动带到居民小区开展科普介绍;有帮困助老、助残和拥军优属;有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居民服务,发挥文艺、体育特长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有的利用英语特长,到豫园担任双语导游,既锻炼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又赢得了外国游客的高度赞扬,展现了我国中学生的优秀品质。还有,将我校学生特长外语和计算机带到小区,办起世博常用英语口语学习班,低年级困难学生辅导组,指导居委干部电脑操作等。所有项目都由居委干部和班级学生讨论后确定,也有根据居民特殊需要组织活动。例如有位老人知道大境中学每周都有学生在居民区开展各种学习辅导活动,他试探着提出能否安排学生到他家中教他学习电脑知识,这位老人居住地对应的班级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将这个要求作为活动内容,满足了老人的愿望,这位老人十分感动。因为有了学生帮助,他也能通过网络浏览各种信息。某居民区有一个特殊家庭的初中生,父母都不在身边,他生活困难,学习又跟不上,学生们得知后主动上门与他交朋友,每周约定时间给予学习辅导,使这位特殊家庭孩子得到大哥哥、大姐姐的悉心照顾。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往往会根据居委及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而不断调整,既要满足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如在世博召开前夕,居民非常想了解世博园区的整体布局和参观指南,于是学校立即组织学生认真备课,第一时间深入街道所属各居委,耐心细致地为居民进行讲解,让居民做到提前心中有数,便于开园后参观。

通过学生全面走向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不仅丰富了学校课程结构体系,更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了社会责任,明确了学习的意义,锻炼了与人和谐相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着明显的进步,为学生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1.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社会生活是我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之一,而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形式,通过让学生深入社区,积极开展各类社会调查、挂职锻炼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华旻磊同学在参观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后深有感触:看着夕阳下,巨轮前的一张张笑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耳边不禁响起了工作人员的叮咛:“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好为国家作贡献!”很简单,很平实的语言,却饱含着太多的期望。虽然参观考察结束了,但相信所有人都是满载而归,所有人都会把今天的所观所想埋藏在心底,成为激发自己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力。

2.实践磨砺,提高整体素质

今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经不再是单向服务行为,而是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真正的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深入走向社会,并在这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学生为居民上英语课的活动中,学生劳动行为不仅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自我锻炼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备课、研究教学方法、上课、反思教学行为等活动,其自身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因此,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

3.培养爱心,学会关心他人

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心,让他们学会和懂得关心他人,这是德育工作者常常思考的问题,但在教育过程中,笔者经常会感到今天的学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有时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这样或那样,但效果不甚明显。实际上,对学生爱心的培养应当通过各种实实在在的事例,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而社会实践则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从学生参加慰问孤老的活动中,学生和老爷爷、老奶奶之间那种真实感情的流露,无须用华丽的词语去形容,因为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自然,这就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培养爱心的典型事例。所以,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感悟和体验是培养学生真实情感的有效途径。

六、实践思考

在开发和实施学生社会实践系列课程中,笔者认为有几对关系应处理好。

1.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让学生自觉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由自发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才能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但绝不是意味着盲目地、“放羊式”地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我们认为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有机结合,密不可分,一味偏重于某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正常开展。

2.社会实践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续

在我国的中学教学中存在重视书本知识、轻视课外实践的现象,学生的任务主要是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学生整天埋头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许多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可是实践能力却很差。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推进,中学的课程结构已发生了显著变化,由过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板块发展为多元性的课程结构,从课程的功能性角度又提出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随着课程结构的多元化,许多学校开始把社会实践列为活动课中的必修课,同时按照探究型课程的要求加以规范,并建立了科学的全面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充分体现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作为课程形式的社会实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生可以充分将课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社会实践作为课堂学习的延续,已经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否则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不再是完整的系统。

3.充分发掘社会资源,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立交桥

在实施社会实践课程过程中,如何赢得家长、社会的广泛支持是能否组织好这一教育内容的重要前提之一,也许我们有一个美好的设想,但在现实面前,我们遇到了社会的不支持、不接受,遇到了家长的反对,这时会感到孤立无援,所有美好的设想都会化为泡影。因此,在组织社会实践课程时,我们首先应当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因素,要让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再是班级单方意向性行为,而是由学生、社会、家长多方主动参与的行为,努力争取社会、家长对活动的理解和支持。在此基础上,再思考如何充分发掘有效的社会教育资源,为学生社会实践创设条件。

实践证明,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课堂在社会,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只有学校、社会以及家长携手共建社会实践大舞台,才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理想的升华。

总之,经过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我校与社区互动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并且在运行中发挥了效应,学生为社区各类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内容,使学校教育资源辐射为社区全民学习资源,推动了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更是收获颇丰,这将成为青年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同时,通过社会实践系列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丰富了学校的课程结构,为学校在课程教学改革和新时期育人价值的研究中提供了新的视角。

▶3.2 关于在班级实施《社会实践》课程的操作与思考

周 菁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创新进步的源泉。教育成就未来。”“未来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要以育人为本,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一定要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长远眼光。当今的学生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时期我们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感动学生的内心,如何震撼他们的灵魂?我们有责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寻找适合学生成长的方式发挥自己积极的作用。

一、“体验式”社会实践课程的由来

“体验式”社会实践课程是在学校开展《以培养学生“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创建与探索》课题研究的背景下实施的。开设此课程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关于高中生价值观的思考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的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价值观念也呈多元化。随着多元价值观的形成,在学生身上也出现了价值观的庸俗化、世俗化、平面化的倾向。学生在通俗文化和感性化的追求中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2.关于高中生学习理想的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方向。现在的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多。我们不禁想到,学生心目中为之奋斗的“标杆”是什么?我们能拿什么来承载理想,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精神居所呢?今天,不管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我们都过于关注个人、家庭、学校等局部和眼前利益,片面追求升学率;我们很多人已经丧失了仰望星空、关注民族、关爱人类大命运的志向。在这一时期加强学生的学习理想教育,让学生确立一个奋斗目标,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3.关于利用课堂开展学习理想教育的思考

当学生对理想问题产生诸多困惑时,学校课堂教育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生理发育期营养不良,可能造成成年后畸形,人的精神成长营养不良,也会出现成年后难以弥补的缺失。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何种形式对学生展开生动有效的学习理想教育呢?于是,开设“体验式”社会实践课程的想法在笔者心中萌生。在班级中展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对自身理想的思考与追求。

二、“体验式”社会实践课程的设计

谈到对学生开展学习理想教育的实施方法,大家都会觉得很难。因为用空洞的口号、抽象的说教去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做,是起不到多大的教育效果的,反而易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理想的形成和树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可以以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等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目标,追求更高境界。

“寓教育于活动中”是许多教师的切身体会。“体验式”社会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参观考察、人物走访、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从而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意义所在,并在不断挑战自我、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制性、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等能力。课程以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内部分我们将在校外活动的基础上,以案例分析、活动反馈、小组交流、总结反思的方式来进行,以深化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课程列举如下表所示:

img126

三、课程的实施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将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树立学习理想方面。下面介绍几个具体案例。

案例1 校外社会实践:“感恩之旅”——走访任课老师

在高一寒假中,笔者组织班里学生开展了“走近老师”的寻访活动。我们采取自由报名的方式组成若干个走访小组,利用两天时间走访了任教我班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七位任课老师,踏上了感恩之旅。走近老师,让学生感受生活,学会感恩。

学生为老师送去了礼物和春节的祝福,老师也准备了各式各样的点心,热情招待学生们。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谈学习的方法和感受,了解老师的兴趣爱好和休闲方式,讨论社会上或学校里的趣事,和谐的氛围洋溢在每个老师的家中,欢笑声不断,同学们与每一位走访的老师合影留念,留下珍贵的记忆。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增进了与老师的交流与沟通,切身感受到了老师教学的辛苦与不易,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活动中,学生更加了解老师,更懂得感恩。有学生说:“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起了临走时老师亲切的话语:‘你们要好好学习,为大境争光啊!’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为这平凡却美好的祝愿而更加努力拼搏,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虽然寻访活动结束了,但是所有人都是满载而归,所有人都会把今天的所观所感埋藏在心底。”

案例2 校外社会实践:“不倒的芦苇”——聆听“渐冻人”萧建华的讲座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笔者得知有两场台湾残障人士的心灵讲座将在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于是组织了全班学生分批前往。2011年3月5日下午,我们来到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听生命的斗士——“渐冻人”萧建华先生的“与阳光相遇在生命转弯的地方”的心灵讲座。

讲座一开始,萧建华以其幽默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在孤儿院里长大,11岁时被一对夫妇收养,养父是退伍老兵,养母是台湾原住民。后来,养父母相继病逝,他为了生活,辍学去送报纸,当学徒。为了理想,他半工半读,努力学习,36岁时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成功大学夜间部中文系。

然而,生命无常,才华横溢的萧建华因患“渐冻人”怪病,导致四肢肌肉萎缩。除了病痛的折磨,他的生命也经历过许多困苦和磨难,一场大火烧毁了他唯一的居住处所,一直照顾她的小师妹不幸死于大火中……但是,他不认输,他选择走入人群,在还能开口说话时,将自己的故事与人分享,鼓励人们振作、惜福,给他人的生命予以启发。

萧建华先生在演讲时,不断重复着一个理念:知足、感恩、惜福、坚强。“不要与别人比较,因为比自己不幸的人太多太多”、“我们没有选择境遇的权利,但有着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最后的一段影片中,叙述了他从生病以来的点点滴滴,他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告诉大家:他过得很辛苦,虽然昏睡的时间会越来越多,但他会坚持到最后一刻。萧建华先生鼓励大家能把爱传出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华旻磊同学说:“看着他时时刻刻的微笑,一股热流涌上了我们的心头,不知不觉,同学们的泪水落了下来。我们被萧建华先生的故事所深深感动了。萧建华那坚毅的面容,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坚强、勇敢地挑战命运的身影,将长存在我们的心中。”

案例3 校外社会实践:拜访严强学长,感受不同人生

严强是笔者曾经帮助过的一位盲人大学生,他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给笔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的奋斗经历也是同学们可以学习的榜样。因此,笔者常常会让他与班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那天,笔者带领班委干部来到了上海市盲童学校,对身残志坚的严强进行采访,并观看了盲人全运会比赛项目——门球的训练。

严强虽然先天视力残障,看不见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但是他并不自卑,非常阳光。他从盲校毕业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学习,大学毕业后由于一时找不到工作,在社区“阳光之家”担任了两年的志愿者。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执著,顺利通过层层面试,进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工作。

在盲童学校门口,严强热情地欢迎同学们的到来,并带领大家来到他训练的门球馆。同学们对严强进行了一次简短的采访。严强讲述了他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他说:“虽然这个社会中偶尔有人会瞧不起盲人,对我投来异样的目光,但是我会用微笑面对他们,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他的每次回答都会带着微笑,同学们从他的言辞和笑容中看出了他的坚强、勇敢、积极、乐观。

由于时间有限,与严强合影留念后,他又投身于紧张的训练中去了,他的门球技术高超,发球格外有力,球场上的他是那么具有朝气和活力,他的每一次投球都引来大家的掌声和欢呼。严强的努力、执著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郑君豪同学说:“在与严强的依依惜别中,我们结束了这次的采访之旅。我们的记忆却永久定格在那里,那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地方,那位永远微笑着的有志青年,那个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的高大身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残障人积极、坦然面对生活的优秀品质。”

案例4 校内主题教育课:“跨越障碍,活出精彩”

针对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班级开展了以“跨越障碍,活出精彩”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通过人物走访、聆听讲座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人生哲理,从而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意义。本次“体验式”社会实践课程以主题教育课的形式对此次系列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启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作进一步的思考,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明白一个人在生活和学习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要有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

课上,学生对系列活动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然后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之后的师生互动讨论环节,如:你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收获了什么?我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当你遇到困难会怎么办?……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感悟:在生活与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勇于面对挑战,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每一位成功人士在奋斗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他们也是跨越了一道道坎,最终达到他们的目标。“Never give uP,nomatter what haPPens,nomatter how hoPeless.”(“无论发生什么、无论多么无望,都不要放弃!”)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经典台词也表达了同样的道理。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是可怕的,高中生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没有追求更高境界的愿望,那是可悲的。萧建华、罗雅萱、严强,他们都是残障人士,他们尚且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退缩呢?

“体验式”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必须将校内外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缺少任何一部分都是不完整的。

四、取得的成效

社会实践课程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社会实践课程也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精神,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有助于增强课程育人的整体功能,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在“跨越障碍,活出精彩”系列活动中,同学们看到了一个个身残志坚的人挑战命运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积极乐观、永不放弃的精神,他们会更立志努力学习,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比如:“渐冻人”萧建华先生鼓励大家振作、惜福、感恩,使同学们懂得:人没有选择境遇的权利,但有着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从罗雅萱女士的身上,同学们看到一位四肢瘫痪的残疾人追求幸福、追求梦想的信念,学会在逆境中拉自己一把,做自己最大的贵人。从盲人运动员严强身上,大家看到了他的努力与执著,以及对待生活的乐观、坚强、勇敢和坦然。

有学生说:“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迪,我们的学习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生命无常,有时还会多磨多难,而重在跨越障碍,活出精彩的人生。与他们相比,拥有健全身体的我们何其幸运!我们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辛勤教育我们的父母和老师,热情和善的友人……就更应该努力学习,为自己而学,为感恩社会而学,跨越学习上的障碍,突破自己,活出生命的精彩。然而面对学习上的挫折,却有一些人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屡有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放弃生命。这无疑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学习更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应怀着一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的心来进行自主学习,努力拼搏,这是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的最佳途径,也是一名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素养。”

五、对今后的展望

社会实践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提高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效性,教师还有很多事要做,如:设计好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使社会实践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客观地体现其实效,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活动中组织工作和思想工作,活动后总结交流,巩固提高,等等。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既要考虑客观条件,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水平,在时间的安排上要适当;活动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以提高活动意义。我们也希望社会能提供更多的资源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更为丰富的实践内容。

第四章 社团活动课程

▶△△ 大境中学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与探究

竺 皛

一、学生社团的缘起

近年来,学校社团日益成为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学习理想的重要渠道,丰富多彩的社团生活已成为我校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社团生活对中学生的自主与责任、民主合作与领导力、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等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作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社团生活在引导中学生从“社团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中将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我校的学生社团采用自主管理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发展至今共有26个学生社团活跃在校园内,其中五个社团是有专业教师带领的重要社团,每个社团10~20人,基本都有社团的规定和章程,并撰写了社团活动手册。“乐之境”合唱团和健美操社团分别被评为黄浦区明星社团和优秀社团。全校共有930余名学生,每位学生都参与过学生社团活动,参与率达到100%。

二、社团课程的组织模式

在推进工作中,我校的学生社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稳定、创新、民主和规范,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引领学生更好发展。因此,建构一个系统的整体的社团框架将会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带来有利的影响,进而加强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1.管理体系

在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理念下,社团建设需要贴近学生心理、贴近学校生活、贴近学生兴趣。学校一般都对社团有一个总体的规划,成立相关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分管德育的校级领导领衔——校团委部署——学生社团部管理三个层次来开展活动。

2.内部建设

社团的建设需要在学校团委统筹部署下,与学校大环境结合起来。社团的内部建设需要包含社团内部组织管理、社团活动阵地建设和社团评价激励机制三个方面。

(1)社团内部组织管理 注重管理团队的建设,让其强而有力,让其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定期开展管理团队(包括社长)的组织培训活动,提升社团活动的质量。此外,社团还要加强对自身的宣传,增强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坚持多元化吸收会员,兼顾男女、年级、特长。一个组织需要在共性上建立多元化,团队优秀文化也会自然形成,不断丰富。

(2)社团活动阵地建设 注重各类社团开展过程中的成长性和过程性,学校团委需要搭建更多的平台来增加社团活动的活力。例如,在我校公益性社团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锻炼自我的机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加入这类社团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因此,活动阵地的建设也需要以贴近学生心理、贴近学校生活、贴近学生兴趣“三贴近”为原则。定期开展社团节或者社团交流活动,阶段性地展示社团的成长与进步。

(3)社团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激励是社团队伍的点缀和灵魂。激励,可以归纳为“初有所感,次有所获,至有所归”。在管理团队开展社团评价的过程中,注重社团成员的个人“内部修炼”的激励。对于社团参与者来说,这些经过“内部修炼”所得到内涵的提高将伴随学生的终身。

3.外部拓展

外部拓展主要针对外界资源的整合,包含校内和校外。这个资源的整合,也是加强社团建设的关键,是组织融合的过程。除了对学校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有效利用之外,还要进一步依托黄浦区共青团委员会组织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组织和参加好一年一度的区级和市级的社团文化节。参与区级层面的社团联盟,形成校与校之间的资源互补。

我校从2006年开始参与上海市肢障人协会主办的“智力助残”志愿服务队活动。从最初一个班级十几个学生的参与,到现在每年有两个班级近百名学生的参与,就是积极参与外部社会提供的锻炼机会,开展多方面交流的成果。

三、社团课程的实施过程

我校社团的组建原则为以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本;以学生自愿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因此,在开展实施的过程中首先确立组织管理制度、活动内容与形式、评价制度;整合并开发学校、社会教育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深化体验教育的活动,探索创新型社团的教育模式。同时,也为社团开展活动配备了相关的辅导教师,一般由学校推荐和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大部分来自我校的教师群体。学生会的社团部负责对全校学生社团的监督、服务、协调工作,组织和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受团委委托行使社团管理职能。目前,根据我校发展特色,社团分为文化修养、科学素养、艺术涵养、外语学养和社会实践五个系列。

1.成立

在新学年的开学伊始,学生社团在至少有五名以上学生共同发起,而发起人则应具备一定的组织活动经验,自身的学习成绩良好,学有余力,无不良表现,未受过任何处分。发起人需要填写社团申报表,包括名称、组织机构、社团章程(包括活动范围、活动内容、活动主旨、活动方式)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等内容的初步方案,经过审查后,社团部对发起人进行面试和考核。通过审查后,学生社团才能最后成立。

2.招募

社团成立后才能进行社团成员的招募活动,学校团委将会提供宣传平台,如电视台、广播和平面海报等形式,为社团进行宣传,并定期招募。

3.活动

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必须有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不能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违背。社长要对本社团进行日常管理外,还应对社团的工作成效、成员表现、社团公物等负责。学生会社团部每年对社长进行评比和考核。

社团活动安排学校规定的社团课时间进行,避免与学校的正常教学时间和其他统一安排时间发生冲突。活动内容和方式须合法、健康向上、对社团成员和广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可以独立开展活动,也可联合开展活动。学生社团须在每学期初向校社团部提交本学期活动计划,由社团部备案。学生社团举办任何形式的活动时,必须提前向社团部提出申请,经社团部批准并备案后方可开展活动。活动完成后,社团应及时做好宣传和总结工作,并向社团部提交一份活动总结。

四、目前取得的成绩

从2009年举办了首届社团文化节的活动以来,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积极支持,并于2010年举办了第二届社团文化节。其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社团,其中自主社团中较有特色的社团为模拟联合国社、合唱团社、科技社、动漫社和日语社。

日语社成立于2008年,多次被学校社团部评为优秀社团,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具潜力与特色的社团之一。在每次社团活动中,学生都会了解更多的友邦文明文化,学习基础日语知识,这样的社团活动既增进了学生的知识,丰富阅历,又掌握了初步的日语能力。

模拟联合国社,成立于2009年9月,学生在活动中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作为各国代表,参与“联合国会议”。社团成立以来,已经与外校开展了多次校际交流。2010年2月27日,社团还参加了“交中杯”模拟联合国大会,并积极发言,受到大会委员会的好评。

其他社团活动也是齐放异彩。经济类社团MESE在国际青年成就组织的2008年JA中学生商业挑战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社会实践类社团豫园志愿者、科技馆志愿者、交通小卫士、智力助残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等开展活动。其中,智力助残团队被上海市肢障人协会评为“智力助残”优秀集体。豫园志愿者代表学校志愿者队伍在“中学生世博志愿服务预备队成立仪式”上宣誓为世博会的来宾提供更好服务。

在保证完成学生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以有益于自主能力培养以及素质教育为原则的社团十分受欢迎。由学生自己管理的社团活跃了学习空气,丰富了课余生活,为大家提供了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的平台。

五、社团课程的展望

(1)在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和增强社团吸引力的同时,社团对学生的覆盖面也需进一步扩大。

(2)目前学校的社团种类虽然丰富,涵盖了理论学习、公益实践、问题兴趣、学术科技和专业技能等类别。但是,社团的娱乐休闲倾向日趋严重,需要建设更多引导学生主流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社团。

(3)随着学生社团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指导教师的人数和精力显得捉襟见肘,加上一些新兴社团的时代特征明显,需要配备专业对口的指导教师。

(4)社团的活动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宽。绝大多数社团活动仅局限于校内,缺乏校际间同类社团的学习、交流和合作机会。更好地整合学校的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引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树立学习理想提供不竭动力。

第五篇 “学习评价”实施探索

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对课堂教学质量、课程建设实施和学生成长发展等起着积极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建立起多元、互动、开放的评价过程,是我们评价的出发点,学业评价应是对学生校内外、课内外全方位学习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学业评价的内涵应包括人的全面素质,实现从重知识评价向重能力评价、从重结果评价向重过程评价的转变。我校积极探索以“学能评价”为核心的学业多元评价,构建起“学科成绩+学能评价+学分管理+学习档案”的评价体系,整体反映学生学习经历,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能力提高。我校引进IMMEX课程评价体系,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对学生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量化、科学的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综合提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更科学地对学生作出客观评价。

第一章 学能评价

▶△△ 以“学能评价”为核心的 学生学业多元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姚晓红 罗永祥 高思芳 赵玉梅 李文斌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对课堂教学质量、课程建设实施和学生成长发展等起着积极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往往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和学习结果的评定,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评价;重视基础课程的评价而忽视选修课程的评价;重视教师的评价而忽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评价改革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素质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高素质学生,需要我们转换评价的视角、调整评价的内容、丰富评价的功能、改变评价的主体,从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措施等多方面建立起多元、互动、开放的评价过程,从而发挥评价对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

学业评价是对学生校内外、课内外全方位学习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学业评价的内涵应包括人的全面素质,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还要评价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实现从重知识评价向重能力评价、从重结果评价向重过程评价的转变。

二、研究与实践的过程

我校坚持“引领学生更好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以“学能评价”为核心的学业多元评价,构建起“学科成绩+学能评价+学分管理+学习档案”的评价体系,整体反映学生学习经历,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1.开展注重动态变化的学科“T成绩评价”

学科考试、测试是常用的评价方法,学科成绩也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等学习掌握的定量评价方法之一。我们不主张片面追求考试成绩、过分重视量化评价,但也不回避学科成绩评价。为了促进学生对学科学习的“评价自析”,对学生“学习趋势”的发展评估,我们在“学科成绩”评价中引入了“T成绩评价”。T成绩=标准分X 10+ 75分,两次T分之间的差值即ΔT,反映了成绩的变化情况。

T成绩统计,基本排除了同一学科不同次测试时试题的不同的难度系数,使得同一学科不同次测试成绩具有较高的可比性,重视学生过去的学习基础,又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更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潜力,较为直观、科学地反映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的程度变化,解决了因学科考试难度差异而造成评价的不合理性,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动态变化和科学定位提供了依据。

2.探索立足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学能评价”

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能力展示是多方面的,也是动态发展的,为了深入、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我们积极研究构建“学能评价”。“学能评价”是一种质的评价,它着重反映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变化,也是我校学生学业评价的核心。

学能一般指学习的基本能力,既包括一般的学习能力,也包括各学科特殊的学习能力。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课程目标的规定,学生要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能力:阅读交流表达能力、数理逻辑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审美欣赏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组织与规划能力等。各个学科根据学科特点,体现不同的学习能力和不同的内涵要求,有必要通过以“学能评价”为核心的学生学业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制订学科“学能评价”项目 “学能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的评价和综合素质表现的评价。学校各教研组认真学习了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贯彻落实课改方案中对评价的要求,制订我校高中三年学生所重点评价的学习能力,并设定体现这些能力要求的评价项目,把能力目标细化到具体评价的学习项目,依据分层评价的策略,由备课组根据学生能力特点和不同项目的能力梯度,选择不同的年级实施评价。

例如,语文学科提出的“学能评价”的能力目标是:着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应用能力,让学生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这一目标在分年级、分层次、分项目的评价过程中得以体现。“阅读理解能力”对高一学生侧重评价“阅读分析能力”,对高二学生侧重评价“阅读鉴赏能力”,对高三学生侧重评价“阅读评价能力”。三个年级备课组又针对不同的阅读篇目设立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三个具体项目,现代文阅读还细化了小说阅读、散文阅读、诗歌阅读等篇目,以“阅读能力”评价为共同价值取向,将“学能评价”落实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

学习能力和评价项目要凸显学科特色。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学科在评价上就非常突出体现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分年级设立了“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的三层次评价目标,重视和强化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发展学生实验创新和实践能力。

(2)探索“学能评价”途径和方式 “学能评价”中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也是难点。在实践研究中,我们以“导向、引领、激励、改善”为目标,积极通过“课堂观察”、“课后交流”、“课外体验”等融合学习过程的评价途径,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家长(社会)协评”多元主体参与等评价方式,努力达成有效、科学的“学能评价”目标。

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既是引导者,又是参评者,教师经过对学生长期观察、记录、分析,采用笔试、口试、实验操作、实践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学科学习能力进行考察。当然,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对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家长协评等结果的平衡和监控,从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学能发展变化进行评价。学能评价结果最后以“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的等第形式和提出描述性的学习改进建议等评语形式表示,激励学生,发展学能。

经过长期的实践,我校已基本形成如下学能评价操作流程: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任课教师评价→班主任汇总→电子稿汇总(网络)→学校审核确认→最终形成等级评定→完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反馈学生及家长。

(3)开展“学能评价”综合测试 为了更好导向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探索开展了“学能”综合测试,对高一年级学生就“阅读理解能力”、“材料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进行综合测试,整体了解和反映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学能测试”是基于高一年级十门学科的综合,以“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为命题原则,降低学科知识的难度,以提高学习能力为导向,体现学生灵活应用多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例如,历史学能测试试题中,给出“有关明代江南士大夫”的四则材料,考察学生“提取文字中的有效信息能力”、“归纳概括材料中的信息能力”和“对历史知识观点做出正确评价的能力”。生命科学学能测试中,“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影响的实验”为情景,考察学生实验初步设计能力和对实验结果预测和分析能力。

(4)引进IMMEX“学能评价”工具 IMMEX-C(Interactive Multimedia Exercises-China)是在继承美国IMMEX多媒体互动益智测训平台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求而研发的具有人工智能的练习和评估系统。IMMEX评价通过精心设计的以充满吸引力和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为背景的案例模型,可以系统记录具有统计意义的有关学生解决问题的路径和策略的量化数据,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客观科学地辨别、分析学生的思维模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干预,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校在高一年级118名学生中开展了IMMEX测试,问题选自美国原题“有害物质”这一题集,通过“学生分析、推测、确定化学实验室中哪一种是有害物质”的问题,全面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IMMEX评价分析报告由可视化、定量化思维路径图、四象限图等组成。思维路径图是利用图形化形式,通过描绘学生在题目信息项之间“游走”的过程,图形中并排小圆圈代表题目中的各信息选项,选项之间的连线代表学生对信息项选取路径。连线的高度代表选项的时序,从路径图中我们就比较直观地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反映出来,不同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思维回路图比较如图5-1所示,以此我们可以分析比较学生的思维特点,帮助学生改进、优化、稳定思维策略。

img127

图5-1

四象限图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初步分类。主要借用经济学中的“效率效果关系模型”,来进行分类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学生解题策略的效率和效果关系,找出不足的方面,以使学生形成高效率且高效果的解决问题能力。同一班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四象限图比较如图5-2所示。

img128

图5-2

3.实行涵盖三类课程的“学分”管理和评价

我校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和评价改革,通过学分对学生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类课程中的学业进行管理和评价,设计了动态的多元化的学分制管理和评价方案。它以学分计量来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下限的学习活动,同时也计量奖励学分来激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提高,保证学生的整体素质切实地得到全面提高。

我校学分制的框架是“基础学分+拓展学分+奖励学分”,在评价内容中力争做到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经历,能反映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质量,能反映学生的个性特长,既体现学生在显性课程中的素质培养,又体现学校隐形课程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当学生达到课程要求时,学校就给该学生与课程课时相对应的学分;在军政训练、下乡锻炼、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被评为积极分子的,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对特长认定中艺术品味高雅、体锻健身表现突出的,也给予相应奖励;此外,还要特别奖励那些学习成绩进步的学生,意在激励不同水平、更多层面的学生不断提高。

我校的学分制方案在实施中突出了整体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操作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学习要求和三类课程板块的学习经历。激励性原则,是不仅静态反映学生完成达标的水平,更鼓励学生在自身基础上的不断提高。操作性原则,是指学分计算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快捷而直观,通过学分及时提供评价反馈信息。

4.建立体现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学习档案”评价

建立“学习档案”评价的目的是全面反映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发展过程,不仅体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的自我纵向比较和自身素质增值,将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表现、研究成果、艺术才能全面综合地集中反映,也更好地展现学生的个性特色和特长发展。目前我校的“学习档案”主要由“个人发展计划”、“学生成长记录册”、“学生特长认定和特色项目”以及“个人成长历程”四大部分构成。“学习档案”中的内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并强调学生的参与,以充分反映自己的成长过程和个性特点。

“个人发展计划”与我校开展的“学生人生导航行动”相结合,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的过程是学生学会自己规划人生的过程。学生“特长认定和特色项目”是我校对艺术、科技、体育、英语等各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了评价。特长认定后,特长证书进“学习档案”,并附加教师评语、专家认定、学校推荐和竞赛成绩等定性评价方法,作为评价结果的补充和说明,突出学生的个性特长。

“个人成长历程”涉及校综合素质报告单、优秀作品和获奖证书、学生自我评价、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记录(包括照片、音频资料)等,也包括学生的学习体会、学习反思。“个人成长历程”内容丰富,收录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点点滴滴,它摒弃了重结果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教师、家长清晰地看到学生发展进步的轨迹。

三、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1.建立了多元化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我校在研究中逐渐发展和建立起了以“学能评价”为核心的“学科成绩+学能评价+学分管理+学习档案”的高中学生学业多元评价新体系。我校学业评价体现“五结合”,即: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将知识技能评价与学习能力评价相结合,将基础型课程评价与三类课程评价相结合,将课内校内评价与课外校外评价相结合,将学业评价与学分管理相结合,更新观念、创新实践,以评价转变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发展,如图5-3所示。

img129

图5-3

2.研究制订了个性化的学科学能评价指标

我校各教研组、备课组深入学习研究,结合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基础,制订完善我校各学科学习能力要求和学能评价项目,分学科、分年级实施操作。当然,这些项目也不是一成不变,在实施过程中,备课组会结合学生特点有所调整、不断完善。而且,不仅在基础型课程中,我们也在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中都分别制定了课程学能评价指标,充分体现课程对学能评价的要求,如表5-1~表5-3所示。

表5-1 高一年级各学科学能评价项目汇总表

img130

表5-2 语文“学能评价”评价指标

img131

3.设计了特色化的学分制管理与评价方案

我校设计了动态的多元化的学分制管理评价方案,学分制的基本框架是“基础学分+拓展学分+奖励学分”。

(1)基础学分 基础学分包括基础学时学分和学习行为学分。一般以学期为计算单位,基础型课程按每周1课时学满1学期得1学分计算。

(2)拓展学分 拓展学分包括拓展学时学分和研究学时学分。以学期为计算单位,拓展学时学分每周1课时学满1学期得1学分计算;研究学时学分则根据学生完成社会调查、专题评析和课题研究所需课时来折算学分。

(3)奖励学分 奖励学分包括基础学时学分、拓展学分、竞赛的奖励学分三种。以学科基础学时学分的奖励学分为例:一学期中,可有15%的学生,其奖励学分值为该学科学分值的30%;35%的学生,其奖励学分值为该学科学分值的20%;此外,若有明显进步[即I值在前10%,I=(本学期总评成绩÷本学期年级均分)-(上学期总评成绩÷上学期年级均分)],其奖励学分值为该学科学分值的10%。对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社会实践学习活动中表现优秀的(一般不超过30%)给予20%的奖励学分。

我校的学分制方案在落实中有两大机制,即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凡是基础学时学分未达标的学生,不能取得大境的毕业资格;学生所获得的各种奖励学分,可以作为评定各类先进和获得各种推荐资格的主要依据。

4.修订了综合化的学生学业多元评价表

高一年级学生学业多元评价表(部分内容)如表5-4所示。

表5-4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高一年级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

img132

(续表)

img133

班主任签名:       家长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5.开发了信息化的学校学业评价管理平台

学校开发了学生学业评价管理信息平台,每学期的多元评价成绩和信息都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记录和跟踪。这样,学生在学校三年的道德品行、学习活动、书面考试、实践参与、能力表现、研究成果、艺术才能、强身健体等,基本上都有一定的体现,从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每位学生的成长轨迹。

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多元评价成绩信息,更好地找到努力的方向。通过引入信息化平台,及时将学生学习档案材料向学生和家长反馈,畅通多方面信息反馈的渠道,使得多元评价真正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四、研究的实践成效

1.提升了学生能力

我校的以“学能评价”为核心的学生学业多元评价,经研究后确定了具有各学科特点的学能评价项目,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学生对学习能力发展的意识大大加强了。语文、外语学科要求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近几年有明显提高,如汤落雁等同学在市英语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而在理科方面,由于注重了实验操作能力、课题研究能力等的培养,我校学生在上海市首届中小学太阳能载人电动车比赛中获一等奖。在体育、艺术等方面学生同样体现了他们的个性特长和特殊能力,我校学生合唱团多次在国内外获大奖。学生在“学习档案”的制作中,沟通能力、反思能力、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等也得到提高。

2.激活了学生思维

在传统的评价中,特别是一些客观性测验,往往只要求答案正确,忽视思维过程,我校的评价体系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从而引起学生对思维过程的重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如引进IMMEX评价工具,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强调思维过程,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我校的拓展课课程评价中也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例如,《创造力开发》课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工具、直觉思维等的评价;《高中化学思维方法》等课程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灵活性、创新性等培养和评价,这些对激活学生思维起了很大的作用。丁晓艳同学发明了“水下呼吸器”,获得了上海市英特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3.促进了教师发展

在学校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教师逐步从传统的评价观念中走了出来,现代更科学的评价理念渗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主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会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去评价学生,真正做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种评价带来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和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而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也努力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摸索、创造出一些独具特色的评价方法。更可喜的是,“学分评价”和“学能评价”中的学科部分,各教研组反复研讨、反复琢磨,体现了教师集体的教育智慧,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4.形成了教育合力

我校构建和完善了“学科成绩+学能评价+学分管理+学习档案”的高中学生学业多元评价体系,让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并能交互活动。形成了教育合力。在“学能评价”“学习档案”等过程中,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更加突出,改变了以往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的传统评价方式。家长在评价中改变了观念,从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看到了进步,看到了发展的潜力,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

“二期课改”需要新的教育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教育评价的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作为一所基层学校,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评价的理论研究,优化评价项目的设置,完善操作细则,为深化学业多元评价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章 IMMEX教学与评析

▶2.1 构建IMMEX课程加强学生思维评价的实施策略

李文斌

2010年1月,我校引进美国IMMEX多媒体学习平台,学校IMMEX课程构建和实施全面启动。IMMEX课程是通过互动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启发和激发学生独立探索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主动灵活的思维意识,寻找在不同条件下的多种解决问题途径,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优化学生思维策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一、IMM EX课程构建背景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指出,“二期课改”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和认知的工具,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和课程的实施;要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倡导有效地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改进学习训练方式,构建学生训练体系,充分关注学习训练方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重视学习训练体系中的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要建立有利于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自评与互评、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有利于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指出,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校本课程,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学习过程既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思维过程、行为过程等。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高中学生身心发展不断成熟,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这种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去发现、捕捉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特征,开展思维教学研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IMM EX课程的特点

第一,该课程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以思维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充满吸引力和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提出问题,而该问题情景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希望达到一定目标;(2)初次尝试不易成功;(3)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这三个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第二,“问题解决”模式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该课程通过以互动的解决问题形式,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课程中的问题集具有变式的多样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开放性,使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方法更具独特。

第三,该课程在教学中运用的问题集,需要应用一学科或多学科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是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增强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现代社会高度信息化,要求人对信息搜集、处理、分析、利用能力越来越高。该课程利用信息平台的灵活性,构建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解决问题中,对信息库中的信息需要综合评估和筛选。

第五,该课程借助数字化平台记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充分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而可以辨别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过程具有可视化。

第六,IMMEX特别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评价发生在教学始终,在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选择点击查看某个信息细节的顺序、次数及停留的时间均会被系统记录,结合学生最后对题目的解答及总的答题时间,不仅汇总成为问题解决的思维回路图、思维路径图,还形成了多个变式评价表格,思维策略是否“可行、优化、稳定”的评价等,其目的是诊断、指导、发展以及促进学生学习。

三、IMM EX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该课程使学生提高信息的搜集、筛选和处理能力,逐渐学会如何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有效搜集信息,抓住问题的关键,通过独立探索,相互学习来寻求有效地解决问题策略,进而提升分析归纳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课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落实上海市“二期课改”理念,遵循教育和课程设置规律,遵循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汲取国外科学研究成果,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严谨地构建该课程。

(2)校本化原则 由于该平台是美方开发,学校根据我校学生具体情况和高中阶段知识、水平和能力的要求,恰当选择系统中的原题应用于课程教学,另外学校也组织教师开发IMMEX问题集,方便我校使用;学校同时探索基于该平台的教学研究。

(3)选择性原则 根据我校学情选择IMMEX问题集开展教学,根据学校研究需求选择使用该平台功能,IMMEX问题集提供不同的变式供学生选择学习。

3.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主要选择IMMEX平台中适合我校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问题集开展教学,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集,如表5-5所示。

表5-5

img134

四、课程实施

1.课程保障

学校成立专门的包括校长在内的IMMEX教师团队,学校每周安排1~2课时在高一、高二年级部分班级开设IMMEX课程,安排教师上课。学校与IMMEX美方达成合作意向,美方提供教师的培训和报告的解读指导。

2. IMMEX课程教学设计

IMMEX教学既是对日常教学的超越,同时也是对日常教学的一个补充、一个促进。IMMEX课程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IMMEX教学与日常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上都有很大不同。

IMMEX课程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启发和激发学生独立探索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主动灵活的思维意识,寻找在不同条件下的多种解决问题途径,探索可能出现的多种解题策略。重点实现优化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采用“发现—优化—干预—稳定—深化”课堂结构模式。

3. IMMEX课程的实施成效

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其中74.3%学生喜欢IMMEX课程,学生感到该课程可以提升学习的信心,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可以从不断优化解决问题方法中收获学习的成就感。61.5%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息筛选能力,学生认识到信息的搜集、筛选和处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82.1%的学生认为IMMEX能帮助优化思维策略,62.9%学生认为能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时知识储备非常重要,同时需要有清晰的思维过程。因此我们认识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首先就应该把系统的思维训练贯穿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全过程。

该课程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的搜集、筛选和处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逐渐学会如何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有效搜集信息,抓住问题的关键,通过独立探索,加以相互学习来寻求有效地解决问题策略,进而提升分析归纳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综合素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IMMEX课程促使学生必须通过“费时费神”的这样一个探索过程自主发展思维,而教师只在恰当时机通过相应的策略来进行引导,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对学生自主探索过程进行干扰,同时根据IMMEX提供的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所做的量化的分析,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和能力,转变教学方式。

五、IMM EX课程评价

该课程通过对学生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量化、科学的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综合提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从IMMEX平台看,IMMEX系统通过学生对选择信息的记录,利用图形化形式描绘学生在题目信息项之间“游走”的过程。其中并排小圆圈代表题目中的各信息选项,选项之间的连线代表学生对信息项选取路径,连线的高度代表选项的时序。思维回路图不仅可以比较不同学生思维过程特点,也可以比较同一学生思维发展变化。

思维路径图是以坐标图的形式来反映学生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图。横坐标:信息选择项数。纵坐标:具体选项内容。曲线:思维路径走向。通过思维路径的选项和曲线走向,可以清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比较不同学生解决同一问题的策略选择,对学科教师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想什么”“怎么做”“问题出在哪里”等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分析,如图5-4所示。

img135

图5-4

IMMEX的“效率效果四象限图”既有解决问题的结果评价也体现了过程性评价。我们可以从学生第一变式到最后一个变式在四象限图的发展趋势,清晰地了解学生学习动态特征,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也给教师分析一个学生、一个班级的思维特征和多个学生、多个班级的学习情况提供了客观评价手段。

从教师角度分析,教师通过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创新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激发创新的动机。对每个学生的评价标准不求统一,不用同一结果去定性评价每一位学生,而是根据每位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发展变化进行思维的定量分析与评价。

在评价方式上,除了教师评价外,还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这样不仅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培养了学生自悟能力,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发表创造性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每个问题集课程结束后,我们会形成每位学生的总结性评价报告,根据这份报告,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思维特点,明白自己的思维不足之处,对以后自己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更有针对性、成效性。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M].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0

[2]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M].上海市教研室,2004

[3]Robert J.Sternberg and Louise SPear-Swerling.赵海燕译.思维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李鸿灿.中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徐崇文,姚仲明,魏耀发.中小学生“学会学习”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

[7]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2 基于IMMEX评价的教学探索

姚晓红

为了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我校引进美国IMMEX系统,开展了基于IMMEX评价的教学研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设计以评价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探索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给学生提供修改和改进思维与理解的机会,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新境界。

IMMEX(Interactive Multimedia Exercises)即“多媒体互动测训平台”,它通过创立一个激励学习的环境,借助于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将学生蕴含在脑海中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直观的手段展现出来,并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有效的量化来进行评估,在基于项目反应原理、神经网络算法、马尔科夫模型、聚类等现代科学手段,在学生问题解决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的评价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基于IM M EX评价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对课堂教学、学生发展等起着积极导向和促进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中往往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和学习结果的评定,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评价,尤其缺乏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有效评价。

1. IMMEX教学能充分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既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思维过程、行为过程等。IMMEX可以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把学生思维的“黑箱”打开,更清晰地了解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或学习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有效地分析学生的思维模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状况,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思维发展,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干预成为可能。

2. IMMEX教学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真实、可视评价基础上

IMMEX系统通过学生对选择信息的记录,利用图形化形式描绘学生在题目信息项之间“游走”的过程。其中并排小圆圈代表题目中的各信息选项,选项之间的连线代表学生对信息项选取路径,连线的高度代表选项的时序。思维回路图不仅可以比较不同学生思维过程特点,也可以比较同一学生思维发展变化,如图5-5所示。

img136

图5-5

img137

图5-6

思维路径图是以坐标图的形式来反映学生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图。横坐标:信息选择项数。纵坐标:具体选项内容。曲线:思维路径走向。通过思维路径的选项和曲线走向,可以清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比较不同学生解决同一问题的策略选择,对学科教师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想什么”“怎么做”“问题出在哪里”等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分析(图5-6)。

3. IMMEX教学是以过程性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

IMMEX评价是建立在过程性评价理念基础上。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主张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和融合;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和整合;过程性的功能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从而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式和方法等。

IMMEX特别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评价发生在教学始终,在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选择点击查看某个信息细节的顺序、次数及停留的时间均会被系统记录,结合学生最后对题目的解答及总的答题时间,不仅汇总成为问题解决的思维回路图、思维路径图,还形成了多个变式评价表格,思维策略是否“可行、优化、稳定”的评价等,其目的在于以诊断、指导、发展以及促进学生学习(图5-7)。

IMMEX的“效率效果四象限图”既有解决问题的结果评价也体现了过程性评价。我们可以从学生第一变式到最后一个变式在四象限图的发展趋势,清晰地了解学生学习动态特征,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也给教师分析一个学生、一个班级的思维特征和多个学生、多个班级的学习情况提供了客观评价手段,如图5-8所示。

img138

图5-7

img139

图5-8

4. IMMEX教学实现教学方式转变

IMMEX教学既是对日常教学的超越,同时也是对日常教学的一个补充、一个促进。IMMEX教学与日常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上都有很大不同,如表5-6所示。

表5-6 日常教学与IMM EX教学比较

img140

5.基于IMMEX教学关注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IMMEX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是在科学地了解学生思维特征的基础上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并及时进行教学干预和辅导。如有的学生需要在知识掌握上干预,也有的学生是要在方法策略上进行干预,还有的学生是在学习态度上要予以教育等,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IMMEX也可以跟踪了解学生在经过干预之后所发生的变化,分析干预后的实效,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基于IMM EX评价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10年3月我校在高一年级3个班级118名学生中开展了IMMEX“有害物质”化学教学研究,11月又在高三(4)班39名学生开展了IMMEX“劫后余生”化学复习教学,2011年3月在高一(1)班开展了“飞跃火车”物理教学探索,同时也在高一(7)班和高一(1)班分别开设IMMEX思维课程。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的基于IMMEX评价的教学范式如图5-9所示。

IMMEX教学范式

img141

图5-9

1.发现

IMMEX问题集具有情景性、开放性、挑战性、综合性的特点。例如,“劫后余生”案例的问题情景是困在鬼城中需要自制蒸馏水以自救的问题,“飞跃火车”是作为一个特技演员来解决飞跃火车的实际问题;“紧急救援”是作为007救援队长如何制订援救方案并实施援救的问题,“法医破案”是要在犯罪现场搜集信息和证据,找出谁是凶手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集联系生活实际并富有挑战性,能创设激励学生学习的环境,激活学生思维活动。图5-10是“有害物质”示例。

img142

图5-10

一般在第一次的教学时,我们给学生设置一个相同的变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生成的评价图表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现进行初步评价分析。例如,根据高三(4)班39名学生第一次完成了一个变式情况,教师发现:两次尝试成功有6人,占15.78%,一次尝试成功有23人,占60.05%,两次尝试没有成功有4人,占10.52%,第一次没有完成有4人,占10.52%。而教师不仅可以初步掌握班级的基本情况,更可以对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如对一次尝试成功的23个学生的思维过程的具体评价发现,学生思考和选择信息的过程不尽相同,很多学生在遇到这类超越书本的综合性问题时表现为无从下手,在无关信息的选项中点击和停留时间较长,思维过程繁琐而不清晰,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把握到核心选项,有的甚至存在猜答案而侥幸答对的情况等。

2.优化

解决IMMEX问题的过程是完全开放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信息、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解决问题,其中有些信息是相关的,有些信息是干扰的,有些是拓展学习的,还有些是方法提示的。提高学生信息获取、筛选能力,也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报告进行查阅,进行自我反思、回顾自己解决问题的得失所在,发现并提出解决问题过程的疑问,并尝试给予修订和优化。优化的过程可以是学生对问题集的“图书馆”等拓展的知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简化的步骤、需要的核心选项,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此教学环节再可以分派1~2个变式,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以学生为主体,个体独立反思为主,避免受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影响、干扰学生自主的优化过程。当然,在教学干预阶段,学生也可在同伴、教师等帮助下,对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进行优化,寻求科学的思维方法。

3.干预

IMMEX教学同伴合作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辅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对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我们分别采取了“异质分组”+“自由组合”方式,选取在前几个变式中思维清晰、解答正确的学生为组长,分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寻求解决最佳策略。

教师对IMMEX评价报告进行分析后,找出学生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尤其是针对思维紊乱、知识障碍或方法偏差等不同个体或群体,就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分类,制订集体教学计划或个别干预,开展针对性、个性化教学和辅导,提高教学有效性。

“劫后余生”是综合了物理、化学的学科知识,其中与化学相关的核心内容是: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及其中的能量变化、水的汽化热、及热能的利用率等问题;“有害物质”涉及的是离子检验、物质的鉴别等问题;“飞跃火车”以匀加速运动等知识,需要对学科知识的进行学习巩固。对于一部分表现很好的学生,教师可采取不干预的策略,也可以请这些学生帮助和指导同伴。对个别通过课堂教学仍无法解决问题的学生,教师需要通过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和支持。

4.稳定

经过多次变式训练后,我们发现,不少学生逐渐克服了学习困难,并形成相似的思维回路图和思维路径图,同时也基本能稳定在四象限图中的第一象限,达到了稳定的思维过程,也寻求到了一条解决问题的科学、可行的思维路径。教师也可从中检测反馈的教学实效。

5.深化

在形成稳定思维策略的同时,教师可以加深变式难度,如在“有害物质”案例38个变式中,其中NaCl、KCl、Na2CO3、K2CO3等是难度较低,而对NH4NO3、AgNO3等是中等难度的变式,对SrSO4、Sr(OH)2等是有较高难度的变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分配不同难度的变式,在学生已掌握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向更高难度、更有挑战的问题去深入学习与探究。随着IMMEX教学的深入,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寻求多种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IMMEX也可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联动学习,引导学生拓展学习。

从开展IMMEX教学班级和课程班级的学生调查分析,学生是非常喜欢IMMEX课堂的。吴同学说:“该课程可以检测我的思维模式,通过它我可以知道我的思维是否清楚,可以及时调整,一开始我没明白问题的要求,每个信息都打开,可最终发现并没有多大用处,在深入探究之后,我明白了哪些信息是没有用的,哪些应该在何时使用。”

高三年级化学教师国燕萍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五个变式全部完成,摆在我面前的不再是每个学生的卷子,也不再是学生的分数。而是每位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在高三紧张复习阶段,让学生活化思维、综合应用比提高学科成绩更有价值。同时,使我对学生思维特点有更深入了解,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高三复习。”

IMMEX在我校的研究还将深入,我们也正开展“IMMEX思维课程”建设,让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的案例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开放性、灵活性,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我们也正推进IMMEX问题集的编制,已编写完成的“有机燃料”在高二年级有机复习中应用。

IMMEX系统由于过程开放但结果不开放的局限,目前我们只停留在化学、物理、数学三门理科学科的教学研究,对文科教学目前的技术还较难支持其评价。下阶段,我们还将完善IMMEX教学设计,研发IMMEX学科问题集、丰富IMMEX教学案例,提高干预实施绩效、深化IMMEX学科课程建设等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Cox,Jr.C. T.,Jordan,J.,CooPer,M.M.,&Stevens,R.(2006). Assessing student understanding with technology[J]. The Science Teacher,(4/5):56-60.

[2]Stevens,R.,Soller,A.,CoPer,M.M.,&SPrang,M.(2004). Model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oblem solving skills in chemistry with aweb-based tutor[A]. Lester,J. C.,Vicari,R.M.,&Paraguaea,F.(2004).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C]. Berlin:SPringer Verlag:580-591.

[3]张晓英、杨开城、赵国庆.IMMEX教学应用的初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1)

[4]马玉慧,周颖,黄荣怀.数学问题解决系统案例分析及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6)

▶2.3 基于IMMEX评价的化学教学——“劫后余生”教学案例分析

国艳萍

IMMEX平台将认知过程中两个最重要,但传统评估方法中无法反映的方面——思维的效率和解题策略的成功率,通过数学模型进行归纳和比较,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将人脑思维过程量化的评估方式。

该系统能科学地指出每一位参训学生在思维和行为能力方面的专长和不足,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扬长补短;使学生能填补和提高原有思维方式上的空白和不足,并使原有的思维方式强项得到强化。

2010年11月,笔者在高三(4)班做了IMMEX问题集“劫后余生”五个变式。

一、“劫后余生”问题描述与分析

问题描述:你被困在了一个废弃的鬼城里,这里曾经是一家化工厂。你找到了一台无线电呼叫机可用于向外界呼救,你已经没有食物和饮用水了。根据你的呼救,Good Ole BoYs搜救队回应你,他们要几天后才能赶到现场把你救出去。于是你在工厂里四处搜寻,结果找到了大量的水,可水罐上面写有“此水被污染”的字样。你意识到只有把这些水蒸馏后才能饮用。你开始查找工厂里的可利用物品,结果找到了一罐封口的酒精、一盏酒精灯和一只蒸馏仪器。你想起了学过的化学知识,知道可以用工厂里找到的一本旧教科书里列出的化学键能数据算出酒精燃烧产生的热量,以及其他一些相关信息。当你在寻找化学键能数据时,你还看到了燃烧效率,蒸馏水的回收率,以及水的汽化热等信息。这本教科书是供教师使用的带注释的版本,从中你还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那就是一个人每天需要多少水才能保证生存。但是你还在考虑万一救援队没能在四天之内到达该怎么办。因此,你要计算需要用多少量酒精才能蒸馏出你初次所需的饮用水的总量。

“劫后余生”问题集有六个变式。具有情景性、开放性、挑战性、综合性的特点。

“劫后余生”问题集,综合了物理、化学学科的知识,其中与化学相关的核心内容是: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及其中的能量变化的有关计算。还涉及水温每升高1摄氏度需要的热量、水的汽化热及热能的利用率等问题。

学生利用自己的登录号,进入IMMEX平台解决问题。问题集的资料和图书馆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些资料对解决该问题是有效的和可行的,有些是与解决该问题无关的。学生每查看一个信息,要花费一定的代价,计算机会客观地记录学生的思维过程,如图5-11所示。

img143

图5-11 “劫后余生”演示做题

二、“劫后余生”教学实施与评价

解决这个问题集可以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了解每名学生的思维特点,帮助学生解决思维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深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及其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的化学知识。

计划“劫后余生”问题集六个变式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一个变式,第二课时完成两个变式,第三课时完成三个变式。并分别设计了“高三化学基于IMMEX优化思维策略的学习报告”,设计了“调查问卷”、“个案分析报告及干预报告”。

希望教学中能达到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的:“发现→优化→干预→稳定→深化”。

2010年11月23日,高三(4)班39名学生第一次上机完成了一个变式。

发现:(1)一次尝试成功有23人,占60.05%;

(2)两次尝试成功有6人,占15.78%;

(3)两次尝试没有成功有4人,占10.52%;(4)第一次没有完成有4人,占10.52%。

2010年11月25日,再次上机,根据学生思维策略,先分组讨论,每组中有一名到几名学生已有初步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讨论,继续完成“劫后余生”问题集中的两个变式。

对比三个变式,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思维障碍,需优化解决策略。首先通过测试的时间、结果、步长等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如图5-12所示。

img144

图5-12 测试的时间、结果、步长等(高同学为例)

高同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是39名学生中剩余分数最少,步长最多的,回路数最多,时间也较长。分析其原因:变式1和变式2、3相比较,前面的探索阅读用了大量的时间,并且反复阅读同一信息的次数比较多。在第一个变式的解题过程中,仅阅读题目就发生了3次,蒸馏设备发生了9次,其他的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的重复次数也很多,说明高同学用大量时间进行探索,解题比较认真,但效率有待提高;在解变式2、3题时,阅读相关信息的次数已减少,基本上没有反复看同一信息,回路图也很清晰。分析回路图,解题策略并没有得到优化。

39名学生中,总体情况:第一个变式平均时间为23分,平均步长为20步,回路在10左右。第二变式平均时间为15分,平均步长为10步,回路在7左右。第三个变式需要的代价更少。

其次分析学生的思维回路图、思维路径图(SPM图)及四象限图。对学生基本分类。有的学生思维较清晰,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有的学生思维紊乱,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的学生虽然结果是正确的,但存在猜题的可能,SPM图中的有用信息,都没有用到就解决了问题。

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策略与平时对他们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有些学生的思维与平时对他们的认识之间存在着差别。

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化学知识讲解、同伴辅导、审题辅导、个别引领等干预手段。进行个性化辅导。

高同学化学成绩非常好,在班级中名列前茅,这次没有能够解决问题,不知从哪里入手,思维过程紊乱。干预方法:仔细审题,调整心态。

任同学平时化学成绩不理想,这次解决问题思维过程清晰,有用的信息全部用到,又快又准地解决了问题。这样的学生给了笔者很大的信心,笔者相信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只要给他适当的方法指导,化学成绩会有很大的提升。干预方法:任同学提出存在的困惑,使思维过程进一步优化。

img145

图5-13 高同学的思维路径图(SPM图)

img146

图5-14 高同学的思维回路图

img147

图5-15 任同学的思维路径图(SPM图)

img148

图5-16 任同学的思维回路图

周同学平时化学成绩不理想,大多数教师认为其原因是周同学学习不刻苦。这次解决问题时她一次即将正确选项选出,但明显存在猜题的可能。印证教师对她的认识是正确的。干预手段:端正态度,认真审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计同学:思维过程不清晰,基本没有理解题目的要求,不能把题中所给的信息综合在一起。同时还有知识上的障碍。对她的个性化辅导:要从水的比热容到水的汽化热,从酒精的燃烧热到酒精的燃烧效率,再到化学键能的计算,同时加强审题效率。

胡同学:完全没有理解题目要求,她认为“水,是由酒精燃烧产生的。”对她的辅导:仔细审题。当再次读题时,恍然大悟。

封同学:思维过程基本清晰,从第二个变式看对解决本问题集可行的信息基本都用到。不用进行辅导,可以继续做后两个变式。将思维过程优化、稳定。不需要干预。

五天时间完成个性化的干预。

2010年11月30日,学生第三次上机,完成两个变式。

五个变式全部完成,摆在笔者面前的不再是每个学生的卷子,也不再是分数,而是每名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关注没有经过辅导的学生,思维过程是否优化了,是否稳定了;关注经过辅导的学生是否有了可行的思维过程,思维过程是否优化了,是否稳定。

封同学:思维过程可行,优化,同时也稳定了,如图5-17所示。

计同学:通过个性化辅导效果还不错。思维过程可行,优化了,但还没有达到稳定。四象限图中:一次比一次好,如图5-18所示。

IMMEX教学平台客观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步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知道每一个学生解决问题所花费的代价,没有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对每名学生或有同样问题的群体实施帮助与指导,同时还能了解辅导的效果。通过变式训练达到“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形成优化的、稳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img149

图5-17 测试的时间、结果、步长等(封同学)

img150

图5-18 计同学效率效果量化图(四象限图)

三、“劫后余生”教学反馈与体会

学生通过“劫后余生”问题集发现,解决问题时知识非常重要,但要有清晰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写道:“我找到了自己学习的不足与缺点,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不知如何下手,思维紊乱,它对我自身存在的问题起到了预警作用。通过‘劫后余生’学习,转变了高三复习方式。”

高三复习中,教师不再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可以兼顾过程。发现学生学习中在哪个点存在思维障碍。了解学生学习所花费的代价,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由“劫后余生”的教学,教师了解所教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从知识、审题、信息筛选、态度进行个性化辅导。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劫后余生”问题集教学最深刻的体会是:解决问题的目的不同,平时的解题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为了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问题的呈现方式不同,不再是陈述式的问题,而是情景再现,信息累积,问题综合。这种改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劫后余生”问题集教学中存在几点遗憾。第一,题目存在学生不能理解的问题,题干中都是乙醇,但在解答中出现甲醇和其他醇类;环境温度没有标明。第二,只完成五个变式,其中一个变式没有正确解答。第三,对学生个性化辅导干预效果不理想。

▶2.4 基于IMMEX的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魏慧军

一、背景

IMMEX即Interactive Multimedia Exercises,是多媒体互动益智测训平台,IMMEX(Interactive Multimedia Exercises-China),是在继承美国IMMEX多媒体互动益智测训平台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求而研发的具有人工智能的练习和评估系统。

在IMMEX系统平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设计,期望能从学生思维过程图的分析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发掘学生的思维优势和弱点,客观科学地辨别学生思维的特点,从而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展现

1.提出问题情景

2011年3月29日,我校开展以培养学生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展示活动。笔者在高一(1)班开设了一节“飞跃火车”的IMMEX教学展示课。

上课开始,学生就被“飞跃火车”的问题情景吸引了。你是电影“正义先锋2”的一名特技替身演员。导演找到你,问你是否能做一个火车行进中的飞跃特技。你必须跨越正在行驶的列车的车厢!如果跳跃得太早或太迟,你就会撞到火车上。起跳时间必须精确计算!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特技演员,你决定让你的汽车车头从其中两节火车车厢之间的平板接口空当之间穿过,使这次行动有最大的成功可能。你将道具车开到火车轨道旁,以车前保险杠的中心位置为准,在铁轨上留下一个记号。你必须算出从这个点到火车给你加速信号的地点该有多长的距离。学生都想扮演这样一个惊险的角色,他们渴望自己成功!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思维的初始阶段很成功,学生能集中精力投身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中。

2.对问题的思考

学生很快就进入问题解决的思考阶段。学生才真正意识到这不是一道单纯的物理题,关于火车信息就有19个信息项,而建立火车与汽车之间的关系涉及了更多的信息。哪些是有用信息呢?教师发现学生对大量信息的筛选遇到了很大问题。时间不等人,学生没有有效地进行信息的筛选就急匆匆地开始尝试物理的建模和物理过程的分析。

教师又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分析物理原理:从知识点上讲,火车一直做匀速运动,汽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做匀速运动。但是,如何建立火车与汽车在时间上、位移上的关系又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障碍。

3.遇到的关键问题分析

这道题有1~10个变式,学生首先尝试变式1。火车的速度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计算,学生应该知道汽车停放点距离铁轨的距离,这样才有可能通过距离同速度的比值算出汽车从这个点开始到飞跃火车点所需要的时间。学生可以获得的有用信息有:汽车距离铁轨的距离;汽车的长度,这个长度应该计算在总的飞跃距离中;汽车的加速度(这里又有两个获得信息的途径,既可以通过文字信息获取,也可以通过汽车的速度—加速度图得到);汽车进行飞跃时要求的飞跃速度;直接从汽车运动轨迹图中得出汽车的速度,完成飞跃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img151

图5-19

在每个变式中,学生应该了解的信息很多,铁轨旁边均匀排列的柱子,每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整列火车通过一根柱子的时间;火车各个部分的长度;火车的总质量(干扰信息);汽车的总质量和驾驶人员的身高、体重(干扰信息);汽车的加速度(可以通过文字或读图表数据获取);汽车的飞越速度(可以通过文字或图表数据获取);汽车停放点距离飞越点的距离;汽车的宽度(干扰信息);道路的宽度(干扰信息);以上信息都是不断变化,教师应从学生点击干扰信息的频率,判断学生已经在形成有效思维策略,当学生的干扰信息不再出现时,可以认为学生已经很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了。

4.教师对学生的干预与指导

很多学生首次遇到这么多信息的题目,他们大多没有解题技巧,无目的地用鼠标点击信息。而学生每次电脑上的动作,都记录下来,通过软件分析,给学生提供学习思维过程的图表,如图5-20所示,是高一(1)班陈同学的思维过程图。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解出题目的答案,教师在第一节课上,没有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第一节后,学生拿到了自己的思维过程报告。学生可以自己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学生互相交流,自主研究思考,从而拓展思维角度,自主地改进自己的思维策略。

img152

图5-20

img153

图5-21

img154

 

图5-22

第二节课,教师点评第一节课中学生典型的思维策略特点,分析学生遇到的问题。如图5-21所示,这位同学明显没有好好审题,没有思维过程,直接就猜答案,给予批评,当然只有一位学生出现这种状况,教师的干预方法是与学生单独面谈,并对学生基础知识进行补充与复习,让他掌握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后,他就有信心一步一步地进行思考了。很多学生出现类似如图5-22所示的情况,表明他点击了很多信息,反复思考问题,应该表扬他认真、仔细、不怕困难、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精神,但也看出这位学生重复点击了问题描述,演员的身高等干扰信息也点击了很多,说明他不仔细看问题描述,没有很好地区分干扰信息和有效信息,无法抽象出问题的关键信息,对丰富复杂的信息盲目点击,导致效率低下;关键信息的遗漏、无法根据问题条件和数据构建情景与物理模型,从而导致解题失败。教师的干预方法是引导学生进行双向推理:利用已知条件进行顺向推理,运用未知条件引导思维方向,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

面对全班学生,教师采取的有效的干预措施是让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讨论哪些信息是干扰信息,哪些是关键的有效信息。学生再次尝试独立的解题,寻求策略的稳定。

img155

图5-23

img156

图5-24

如图5-23所示,这位学生虽然两次失败后并没有气馁,最后他成功地得到了正确答案。但他形成了稳定的解题策略了吗?没有。他必须在变式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稳定解题策略。图5-24告诉我们这位学生第一次解题失败,第二次解题成功,但解题成功,他的具体思维过程就完美无缺了吗?实际上出现一个正确的结果会有很多的思维过程。

img157

图5-25

img158

图5-26

从图5-25和图5-26可以看出两位学生不同的思考方法,思维过程也不同,如果让这两位学生交流讨论,他们会拓展思维角度,更深刻理解题目中涉及的各种信息。教师的干预目的是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寻求多种解题思路,拓展性思维培养,通过指导学生间交流讨论来引导学生对不同思维策略的比较与评价,寻求最优策略,摈弃低效率及错误策略。

学生继续独立探索汽车安全飞跃火车的问题。通过变式的分析,建立优化的思维策略。

IMMEX-C系统将学生对资源库中信息取舍的随机思维过程一一记录在案,通过马科夫模型分析归纳,在解题结束后的短时间内,向学生本人,任课教师提供不同层面对解题的策略、方式和过程的分析。如果物理知识点不清楚,教师将提醒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物理概念、原理;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地提取有效信息,教师将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学生计算上有问题,教师则建议学生把每一步计算写在草稿本上进行检查、核对;如果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不感兴趣,教师则从学生的思想态度上给予鼓励和支持等。

三、反思与总结

1. IMMEX系统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交互式平台

IMMEX系统软件创立了一个激励学习的环境;系统能够实时记录学生策略的形成和运用的过程并对其进行分析;系统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案例来记录其思维能力随着时间的进展,所以IMMEX提供的交互式平台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机对话。

2. IMMEX系统为师生展现了思维过程,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学生通过交流解题策略,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成功率;学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解决一个物理量,这种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阅读大量信息,培养学生对无用信息的剔除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快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IMMEX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评价系统

IMMEX系统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评价系统,有助于学生校正思维角度,开拓多角度思维。IMMEX系统的过程记录和分析评估区域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评估报告。这些报告能提供即时在线的学生群体解题的效率和成功率,提供学生的解题过程和随时策略选取变化数据分析的图解,教师可根据认知理论对学生今后思维发展进行预测和有效干预,更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进行个性化辅导,有助于物理课程的有效教学。

4.总结

在IMMEX平台上,通过“飞跃火车”这一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学生都感到对IMMEX问题的解题过程不是单纯地解出答案,而是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调整解题策略,从而建立优化、稳定的思维策略过程,是实时反映学生思维过程并给予评估的过程。教师如能有效地利用这一平台,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物理教学上更好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张晓英,杨开城,赵国庆.IMMEX教学应用的初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2)

附录

▶1.学生发展调查问卷(2007—2008)

学生发展部

年级

性别

各位同学:

你好!这个调查是对我校全体学生进行的一次分析性的调查问卷统计,内容涉及你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希望你能真实而坦率地回答以下问题,你个人的秘密将完全受到保护,因此采取不记名的形式,勿与邻座讨论。

一、选择题(请将选择题的答案依次填到答题卡上)

1.你父亲学历是(  )。

A.研究生    B.大学    C.高中    D.初中及以下

2.你母亲学历是(  )。

A.研究生    B.大学    C.高中    D.初中及以下

3.你父亲职业是(  )。

A.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B.私营业    C.退休    D.其他

4.你母亲职业是(  )。

A.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B.私营业    C.退休    D.其他

5.你的家庭月收入情况是(  )。

A.低于1 000元    B. 1 000~3 000元    C. 3 000~5 000元    D. 5 000元以上

6.你零用钱的主要用途是(  )。

A.买文化用品和教辅材料    B.买零食点心    C.网络游戏和电玩    D.人际交往

7.对于你的学习,你父母的态度是(  )。

A.很关心B.一般    C.不关心    D.过于操心

8.你认为父母最关心你的方面是(  )。

A.学习成绩    B.身体状况    C.内心想法    D.品行习惯

9.你最愿意沟通的人是(  )。

A.父亲    B.母亲    C.教师    D.同伴

10.你经常选择与朋友交流的方式是(  )。

A.书信    B.写博客    C.网上聊天    D.发短信

11.如果你一个人出去旅行,你了解关于目的地的信息的方法是(  )。

A.上网查找旅游信息    B.询问亲戚朋友    C.翻看相关旅游攻略    D.不作了解

12.你帮助家里做家务的情况是(  )。

A.经常做    B.有时做    C.很少做    D.从来不做

13.你最擅长做的家务是(  )。

A.打扫房间    B.烧菜做饭    C.洗衣服    D.洗碗

14.你经常与父母交流的话题是(  )。

A.时事新闻    B.思想情况    C.学习状况    D.学校生活

15.你晚上睡觉的时间是(  )。

A. 10点之前    B. 10点至11点    C. 11点至12点    D. 12点后

16.你的兴趣爱好情况是(  )。

A.有兴趣爱好且能够得到满足    B.有兴趣爱好但较少得到满足    C.有兴趣爱好但不能得到满足    D.没有兴趣爱好

17.你每天上网的时间是(  )。

A.每天半小时    B.每天一小时    C.每天一小时以上    D.几乎不上网

18.你电脑的主要用途是(  )。

A.网上聊天    B.查阅与学习有关的内容搜索    C.电子游戏    D.下载并观看影视剧

19.你希望了解青春期性知识的内容是(  )。

A.青春期性生理的特点与男、女生殖系统的构造    B.怀孕、避孕的知识    C.如何排除心理障碍    D.健康的两性交往

20.你过去了解青春期性知识的途径是通过(  )。

A.通过媒体、广播、网络、书籍、社会宣传等    B.父母长辈    C.与同学、朋友共同探讨    D.学校教育

21.当你产生青春期困惑时,你采取的方法是(  )。

A.和老师交流    B.和家长交流    C.和同学朋友交流    D.难以启齿

22.你每天进行健康锻炼的时间为(  )。

A.少于30分钟    B. 30分钟~1小时    C. 1小时~2小时    D.从不锻炼

23.遇到挫折和压力的时候,你缓解的方法是(  )。

A.上网    B.和同学出去唱歌    C.吃零食    D.找朋友倾诉

24.你最喜欢的运动是(  )。

A.球类运动    B.体操类运动    C.游泳    D.跑步

25.若你参加校外培训机构,你选择充电的培训课程是(  )。

A.语言培训类    .音乐素养类    C.体育健身类    D.学科辅导类

26.你最希望参加的拓展课类型是(  )。

A.文化修养    .外语学养    C.艺术涵养    D.科学素养

27.你最喜欢参加的学生团队是(  )。

A.合唱团    .射击队    C.科技社团    D.学科竞赛辅导队

28.你觉得我们学校的师生关系是(  )。

A.很好    .一般    C.不好    D.无所谓

29.课余你喜欢阅读的是(  )。

A.网络文摘    .文学杂志    C.时尚杂志    D.报纸

30.学习安排有条不紊,每天有计划,并有阶段性的总结、整理、反思。你的情况是(  )。

A.做得很好    .较好    C.大多做不到    D.做不到

A.做得很好    .较好    C.大多做不到    D.做不到

32.学习全面不偏科,把文、理科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你的情况是(  )。

A.做得很好    .较好    C.大多做不到    D.做不到

33.专心听课不走神,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认真做好笔记。你的情况是(  )。

A.做得很好    .较好    C.大多做不到    D.做不到

34.具有自学能力,把每门学科的拓展学习变为一种自觉行为。你的情况是(  )。

A.做得很好    .较好    C.大多做不到    D.做不到

35.经常与同学展开讨论,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你的情况是(  )。

A.做得很好    .较好    C.大多做不到    D.做不到

36.加入共青团。你的情况是(  )。

A.初二    .初三    C.不是团员,争取在高中加入    D.不想加入

37.积极参加业余党校并有在高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你的情况是(  )。

A.积极争取加入    .有意愿    C.无所谓    D.没想过

38.晚饭时间不能回家,主动通知家人。你的情况是(  )。

A.每次都会    .经常会    C.有时会    D.从来不会

39.遵守交通规则,骑自行车或行人穿马路按照红绿灯指示通行。你的情况是(  )。

A.一直能做到    .大多数时候能做到    C.偶尔能做到    D.不能做到

40.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你的情况是(  )。

A.一直能做到    .大多数时候能做到    C.偶尔能做到    D.不能做到

41.在所有班级和学校组织的考试活动中,不作弊。你的情况是(  )。

A.一直能做到    .大多数时候能做到    C.偶尔能做到    D.不能做到

42.暑期中的社会实践工作。你的情况是(  )。

A.参加学校组织的一班一居委活动    .应聘有报酬短期工(例如肯德基)    C.其他自主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D.都不参加

43.你认为高中生最需要维护的权利是(  )。

A.受教育权    .隐私权    C.人格受尊重的权利    D.人身不受侵害的权利

44.关于“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评选,你的态度是(  )。

A.非常关注甚至想要参加    .比较关注    C.偶尔关注    D.从不关注

45.你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主要标志是(  )。

A.有地位,有权力,高收入    .有发明创造有许多著作    C.获得荣誉称号    D.能为社会作贡献并为人们认可

46.你对学校的环境布置,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  )。

A.“激扬”雕塑    .校训“读书、明理、成才、报国”    C.校门口的电子屏    D.楼层走廊文化墙

47.对班级值周班制度,你的观点是(  )。

A.为全校学生服务的机会    .例行完成的任务    C.自我价值的体现    D.无所谓

48.你最希望学校定期组织的大型活动的类型是(  )。

A.艺术类(音乐会等)    .体育类(运动会等)    C.科技类(科技周等)    D.语言文学类(英语节、语文节等)

49.你最了解的传统节日是(  )。

A.春节    .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50.对中午的午会电视节目,你最感兴趣的栏目是(  )。

A.周一新闻专题    .周二文化讲坛    C.周四卫生保健    D.周五心理辅导

51.对于每周三中午开展的班级“微型论坛”,你的态度是(  )。

A.非常关注积极参与讨论    .比较关注    C.偶尔关注    D.从不关注

52.每周的升旗仪式主题展示,你最关注的类型是(  )。

A.铭记历史类(纪念“五四”等)    .专题宣传类(大境之星等)    C.节庆活动类(清明节等)    D.时事话题类(特奥主题等)

53.最吸引你的校园文化内容是(  )。

A.广播台    .《大境》校报    C.午会电视节目    D.校园网

54.对大境中学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你的态度是(  )。

A.主动了解    .间接接受    C.不感兴趣    D.没有必要

55.关于中央出台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八号文件,你的态度是(  )。

A.关注    .有些了解    C.不清楚    D.不想关注

56.关于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你的态度是(  )。

A.关注    .有些了解    C.不清楚    D.不想关注

57.关于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你的态度是(  )。

A.关注    .有些了解    C.不清楚    D.不想关注

58.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信心,你的态度是(  )。

A.很有信心    .有信心    C.很难说    D.没有信心

59.你认为最重要的品行是(  )。

A.责任心    .敬老    C.勤劳    D.节约

60.你认为作为公民最应该做到的基本规范是(  )。

A.国家危难之时报效祖国哪怕献身    .拾金不昧    C.保护环境    D.孝敬父母

二、简答题(简要陈述你的观点)

1.请描述一下你最欣赏、敬重的老师形象。

2.请描述一下高中毕业后你的个人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