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办高校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建设

民办高校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建设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教育专家也把教学内容的改革视为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新世纪社会需要的核心所在,视为整个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解决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已经成为教学内容改革的当务之急。民办高校课程的形式与内容要进一步本土化。出于学校经济利益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目的,民办高校出现了大量低水平的自编教材,影响了教学内容改革和质量提高。

三、民办高校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建设

有人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视为性质相同的两个概念,认为课程是指学校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指一个学习阶段学校的全部教学内容,也可以指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这里仅局限于后者,即每门学科授课内容,指课程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许多教育专家也把教学内容的改革视为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新世纪社会需要的核心所在,视为整个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李文海教授所说:“大学生质量水平如何,在根本上并不取决于学习什么专业,而是取决于学了什么课程,从所学课程内容中获得了怎样的知识、素质和能力。”[1]许多民办高校毕业的学生感慨,大学三年或四年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多是指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社会及企业的需求,迫切需要改革。

(一)民办高校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知识更新速度慢。

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教授在分析我国教学内容现状时指出:高校中某些必修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等的教学内容主要建立在以微积分数学、经典物理学道尔顿原子论为基础的20世纪以前的科学结构和体系上,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成就很少进入基础课程的体系。他以普通物理课程为例,认为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内容不进入,就“必然使非物理系的广大学生的物理基础和时空观停留在19世纪,这与培养21世纪人才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解决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已经成为教学内容改革的当务之急。

2.教学内容与民办高校的需求相差甚远。

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对深奥的理论不感兴趣,追求实用的知识与技能。然而,适应民办高校实际的教材少之又少。所谓规划教材、精品教材多适用公办名校高水平的学生,不适应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变化的需要。自编教材由于教师水平限制或经济利益驱使或评职称的功利性目的,东拼西凑、缺乏深度、粗制滥造者居多,很难谈得上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

(二)教学内容改革

1.方向性。

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明确人才素质和培养规格要求,为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依据。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用性。

传授的知识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基础。如专科的学生,不要过多地分析为什么,但要讲清是什么,怎么做,重在强化实践技能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本土化

民办高校课程的形式与内容要进一步本土化。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讲究实效,教学生有用、实用、用得上的真东西,并为学生发展后劲奠基。

4.先进性。

在保持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尽可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内容,及时删减传统教学内容中陈旧过时的部分。

5.选择性。

不必将已经发生的所有知识内容教给学生,要选择对培养素质和创造力有重要作用的知识传给学生,重在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力。要改变我国大学中“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弊端。

6.基础性。

要加强基础教学,强化外语、计算机、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的教学,实现在校学习不断线,强化文理渗透的课程。要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科学严谨的探索研究精神。

(三)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的知识载体。它不仅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民办高校教材内容的陈旧,形式单一、呆板,质量低劣,适应性不强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1.基于质量导向的教材建设。

这是针对基于利益导向的低水平教材重复建设而言的。出于学校经济利益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目的,民办高校出现了大量低水平的自编教材,影响了教学内容改革和质量提高。为保障教学质量,民办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教材评价体系,对教材的使用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并建立档案,从知识的广度、深度、编排合理性、易读性、实用性等方面对教材进行评价,决定今后教材的取舍。建立教材建设立项审核制度,鼓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从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出发独著教材,增加教师教材编写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改“教材”为“学材”[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是学习内容实践创造的主体,不应是教材被动的受体,所以教材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媒介,教材要成为“学材”,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

3.改革教材的表现形式。

现代教材的概念,早已不是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范围,而是指以文字教材为主体,包括音像与电子教材以及网络上经过加工和组织的信息。教材建设将逐步摆脱单纯纸质媒介的状况,教材的触角将迅速延伸到多媒体和网络,动感的、交互的多媒体教材将成为教材开发的新领域。融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的电子教科书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速和改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