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体问题研究的基本问题

个体问题研究的基本问题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问题一直是历代思想家们所研究的重要问题。人有个体和群体之分,无论是个体的人或是群体的人都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而人的存在又是以个体存在为前提的。个体发生指的就是从与动物无根本性差异的婴儿到具有一系列人格特征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个体的形成过程。这个时期个体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个体没有独立性,人类没有个体观念。
个体问题研究的基本问题_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人类个体问题研究

人的问题一直是历代思想家们所研究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认识人的本质和价值,实现人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的问题,即人学理论。人有个体和群体之分,无论是个体的人或是群体的人都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而马克思主义个体哲学理论是重点研究个体发生、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等问题,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个体哲学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不管多么复杂多么奇特最终都表现为一种存在。而人的存在又是以个体存在为前提的。离开个体存在的所谓人是一种虚无的状态。那么,到底什么是个体呢?所谓个体是指进入现实社会实践活动领域(物质生产、社会政治、精神文化等)的个人。如果把社会看成一个功能系统,那么个体就是建构这个系统的真正要素。严格说来,社会功能系统以外的个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体(未成年者、无劳动能力者)。个体发生指的就是从与动物无根本性差异的婴儿到具有一系列人格特征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个体的形成过程。

一、个体理论产生和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生产力落后,社会分工未形成,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每个社会个体都不能把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交付给别人,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同求知、艺术、社会交往等活动以朴素、自然的形式融合在个体活动中。这个时期个体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个体没有独立性,人类没有个体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出现,社会上出现一些人专门从事某种生产。马克思说:旧的社会分工对个人来说实质上是把完整个体的生命活动分割开来,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劳动和享受、生产和消费这些本是个性整体活动和存在的各个方面,分别由不同阶级及其个人来承担。分工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对个人完整性的进一步分割,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是以“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联系,社会个体受物的驱使和摆布。这时个体概念虽然产生了,但个体被埋没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人”类的发展在开始时以牺牲多数的个人为代价。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片面强调人“类”社会价值,坚持社会利益绝对至上,反对个体私欲和本能欲望,认为满足个人情感和需要的思想是万恶之源。例如在中国封建社会鄙视物质利益的禁欲主义就是上述思想的产物。禁欲主义将社会价值绝对凌驾于个体价值之上,一味鄙视甚至否定人的正常欲望和要求。中国封建儒家文化极端夸大人的存在的社会属性,用社会来否定个人,将社会价值抬高到了脱离个人并与之完全对立的地步。这种抹杀个体价值,无视个体需要,无疑是对个性的发展和主体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压抑和摧残。但是,这时人们已开始注重人本身,强调人的自我意识,正如普罗塔戈拉所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后来为了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产阶级对个体理论作了宏观上的分析和把握,资本主义倡导个体的自由、民主、博爱,个体在社会上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而且也把“个人至上”的理论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以至片面夸大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强调个体价值,否定社会价值。鲍威尔兄弟、施蒂纳把自我意识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步,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我”这个唯一者的自由意志创造的。18世纪英国功利主义者边沁公开宣扬“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而“社会利益只是一种抽象”。19世纪唯意志论者尼采从他的权力意志论出发,鼓吹个人至上,倡言“个人是一种全新的东西,创新的东西,绝对的东西,一切行动都完全是他自己的。”他认为“利己主义是毫无疑义的”,人生的最高价值就在于攫取个人权力。存在主义者萨特也把个人自由、个人利益看成是与社会制约、社会利益绝对对立的东西,鼓吹极端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他说;“每个人仅仅在反对别人的时候,才是绝对自由的”“我们要求的是以自由为目的的自由,是在各种特殊环境下均有的自由”。资产阶级思想家把个人意志、个人利益看成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完全否定社会意志和社会利益,这是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本性的反映。我们也同时看到,尽管资产阶级片面夸大了个体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确实把个体理论推向了高峰。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从微观上关注个体理论。近代西方哲学家、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个体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研究。总之,个体理论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不管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研究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从个体产生的过程看出,个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四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社会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个体从原始社会“大一统”中分离出来,表现出强大的力量。第二条件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随着私有制出现,产生了商品经济,产生了具有各自独立经济利益的不同私有者。商品经济强调个体在生产中的作用,重视个体利益,正因为有个体利益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第三个条件是阶级条件。奴隶主和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担心被统治阶级一旦觉醒意识到自身力量的强大就会危及到统治者的利益,因此统治者一味抹杀个人的作用。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为了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统治,必须首先否定封建统治者的价值观念,从而推翻封建社会,因此,资产阶级一味强调个人作用。第四个条件是人们认识水平。由于实践和认识水平的原因,人们对自然、社会、人自身认识还不十分正确,在个体与整体关系问题上易走极端,一时强调社会,一时强调个人,个体发展往往是“走极端”的结果。

二、个体理论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列宁也说:“唯物主义的社会学者把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当做自己研究的对象,从而也就是研究真实个人,因为这些关系是由个人的活动组成的。”毛泽东也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这几年哲学理论界一直把研究人作为理论舞台的主旋律,并且开始深化到个体层次,一系列关于“自我意识”“自我奋斗”“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观点应运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有价值的,因为人的问题的研究有必要深化到个体层次,“我们应当重新避免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对社会来说,没有个体的奋斗、个体的实现、个体的发展、个体的超越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奋斗、社会的实现、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超越。但问题在于,人们在着重于弘扬个体主体性同时,却相对忽视了个体活动客观性的思考,忽视了个体与群体、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的研究,对自我意识、自我奋斗、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本质含义没有作全面的考察和分析,这无疑对人们起了消极的理论导向作用。所以,正确把握个体与群体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已迫在眉睫。

我们知道:人分为个体和群体、个体和整体等方面,人是个体与群体、个体与整体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整体的存在和发展是以牺牲和抑制个体为手段而实现的。但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个体与整体必将得到完整有效的统一和平衡。这种统一和平衡的实现过程对社会整体来说,表现为社会历史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对人类个体来说,体现为个体主体性不断得到强化和弘扬的过程,就是人的生活不断多样化、丰富化而又整体化的过程,人的才能不断得到发展,作为个体本质力量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逐渐得到充分展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与整体关系通过原始社会的原始低级的平衡到私有制条件下扭曲、非正常的平衡再发展到共产主义条件下真正有效的统一和平衡。这是一个否定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经历长期的历史发展。[2]

在今天,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同时并存的经济体制,清除了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和个体全面发展的经济关系,为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和道路。但是,由于生产力还没有极大的发展,物质财富还不能各取所需,而只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其他分配形式同时并存的分配体制,人们的思想觉悟还没有达到很高的层次,劳动还主要是作为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还存在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正因为如此,个体和整体(集体、社会)之间还存在矛盾和冲突。在个体与整体(集体、社会)之间建立有效的平衡与和谐就成为当今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现实中,人们不能很好地处理公与私、正义与非正义等关系,常常出现损公肥私、践踏正义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情况,说到底就是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人的问题离不开对个体与整体(群体、社会)关系问题的回答。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就是个体哲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也就是个体问题研究的基本问题。[3]

注 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庞卓恒.人的发展与历史发展[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3]肖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