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暗示激励学生奋进

用暗示激励学生奋进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暗示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显然,曹操成功利用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暗示。暗示是一股潜在的巨大的力量。好的暗示能督促做错事的学生细细反思,能鼓励好学的学生再接再厉,激励着所有的学生不断奋进;而坏的暗示则会令学生气馁和不安。所以,一个教师要想教出好成绩,调动良好课堂情绪,就不能不充分利用暗示的作用。“暗示”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它委婉、含蓄,富于启发性,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第六节 用暗示激励学生奋进

暗示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有一个故事,我们应该都不陌生。故事的内容是:三国时期,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时值七八月间,骄阳似火,万里无云,士兵们口渴难耐,行军速度明显变慢,有几个体弱的士兵体力不支晕倒在路旁。曹操见状,非常着急,心想如果再这样下去,部队根本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战斗力也会大大削弱。于是他叫来向导,询问附近是否有水源,向导说最近的水源在山谷的另一边,还有很长的路程。曹操沉思一阵之后,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然后很高兴地转过马头对士兵说:“诸位将士,前边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红红的,肯定很好吃,我们加快脚步,过了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不禁口舌生津,精神大振,步伐加快了许多。

显然,曹操成功利用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暗示。心理学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主的”地位,不愿意受别人的干涉或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暗示是一股潜在的巨大的力量。好的暗示能督促做错事的学生细细反思,能鼓励好学的学生再接再厉,激励着所有的学生不断奋进;而坏的暗示则会令学生气馁和不安。所以,一个教师要想教出好成绩,调动良好课堂情绪,就不能不充分利用暗示的作用。

经典案例

南京江宁科学园小学的许红梅老师曾接手过一个十分棘手的班级——二年级的一个出了名的“捣蛋鬼集合班”。

这个班的教室内长期纸屑满地飞扬,是学校有名的脏、乱、差班级,学生宿舍中的卫生也一团糟,校卫生评分榜上,该班从来都是“最差”。但这个班的学生却依旧我行我素,老师们都不知该如何处理,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校长宣布许红梅接任这个班的辅导员时,同事们都投向了同情的目光。

许红梅老师却笑着说:“伙计们,不要这样看着我,收起你们怜悯的目光吧。我已经仔细地分析了那些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正处于叛逆期,自尊心比较强。以往那种居高临下式的说教,他们当然会反感的,相信我会有好办法征服他们。”

第一堂课,许红梅老师刚走到教室,就发现教室门前一片狼藉,学生们似乎刚刚还在嬉戏打闹,没来得及收拾。

许红梅老师佯装没有看见,和学生们问好之后,微笑着说:“同学们,我有件礼物送给你们,你们猜猜是什么?”

学生们非常好奇,都睁大了眼睛,不知道新来的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许老师拿出十几幅风景画来,“你们看,这几幅山水画多美啊。我们把它们挂在教室的墙上,怎么样?”

学生们立即眉开眼笑起来,几个男生主动上来帮许老师把画挂好。

许红梅接着又说:“还有几盆鲜花放在外边,麻烦你们帮我搬一下。”

鲜花搬进来了,有红色的,粉色的,还有白色的。嫩绿的叶子上还有几滴晶莹的水珠,看得出来是许老师刚给它们浇过水。

墙上是一幅幅山水风景画,讲台上、窗台上是一盆盆鲜花,突然之间把整个教室衬托得分外美丽,美中不足的是地上废纸成堆。

几天后,许老师注意到教室的地面比以前干净了一些,不过还是有一些废纸屑。

有一天,许老师悄悄来到教室巡视,一个叫李威的调皮鬼一扬手,一团废纸在空中如仙女散花般飘落下来,正好落在了讲台上。

李威很快注意到了站在门口的许老师,慌慌张张说了声“许老师……”便脸红了。

但许红梅没有批评他,只是自己走过去,弯腰把那些废纸捡起,并扔进垃圾桶。

李威的脸一下红到了耳根,低着头等着许老师批评,可许老师已经走出门了。

从那以后,这个班的卫生越来越好,地面开始干净整洁,很少再有废纸屑。

看到这个班转变如此之大,前任辅导员奇怪地对许红梅说:“许老师,我感到非常奇怪呀,以前,那些淘气鬼们经常把教室里搞得乌烟瘴气,尘土飞扬,一到那个班,我就不由得掩住鼻子,现在好像换了一个教室似的,空气也清新多了。”

许老师听后暗暗高兴。

过了几天,在一次学校要求的大扫除中,许老师的班还没有开始,二(3)班的学生便来借拖把。许老师还没有回话,就听有学生说:“不借!不借!借了我们过会儿用什么拖呀!”随即就有好多人附和道:“就是嘛,不能借给他们!”

看着班级学生小气的架势,许老师只好提议:“我们就先借给他们吧,反正我们还没有开始呢,再说等会儿我们可以先捡纸,或擦玻璃和墙面,最后再拖地呀!”

没想到有学生竟然说:“他们把我们拖把弄坏怎么办,不借!”

面对学生狭隘自私的思想,许红梅一怒之下,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学生一顿:“你们也太不懂事了,怎么能这么自私……”

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低下了脑袋。

这事过后,许红梅惊讶地从学生周记里发现很多人都写了这天的想法,他们还是认为不该把拖把借给三班。还罗列了一大堆理由:什么爱护公物啦,班级集体荣誉感啦等。许红梅这才发现,教师以势压人的批评是不能解决孩子们的思想问题的。简单生硬的批评训斥,至多只能改变学生的口头认识,只有从思想深处触动学生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思想情感乃至行为。

于是,许老师故意设计了下面的情节:她把班级的拖把藏了起来,学生值日时,找不到拖把,就安排他们去二(3)班借。

学生:“许老师,他们不会借给我们的!”

许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他们也要用呀!”

许老师:“不一定哦,请我们劳动委员去借借看!”

于是,劳动委员不太情愿地去借了(许老师已经事先和三班的值日生说好)。不一会儿,劳动委员带着很惊讶的笑容回到教室,非常高兴地告诉大家:“他们竟然同意了,说让我们先用!”

同学们听了都很惊奇,似乎觉得不可能。

许老师见状,赶紧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三班同学自己也要用拖把,为什么就愿意借给我们呢?雷锋叔叔遇事当前先想谁?我们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该怎样做呢?”

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学生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案例分析

没有太多的言语,没有额外的批评,案例中的许老师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方式,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室里越来越整齐、干净,同学们越来越爱护自己的班级。“借拖把”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看到其他班的学生如此大方,好胜心强的学生岂能落于人后?相信,经过到三班借拖把这件事之后,学生也会更加懂得理解、宽容以及互助友爱的真谛。

美国田纳西州有一座工厂,许多工人都是从附近农村招募的。这些工人由于不习惯在车间里工作,总觉得车间里的空气太少,因而顾虑重重,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后来厂方在窗户上系了一条条轻薄的绸巾,这些绸巾不断飘动着,暗示着空气正从窗户里涌进来。工人们由此去除了“心病”,工作效率随之提高。这就是暗示的力量。

暗示的巨大魅力,在于它的不直接、不严厉、不说教,在于它的温和、圆滑和巧妙,在于它让对方自己去反省,而不是强制性灌输。也因为如此,学生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老师的各种暗示。“暗示”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它委婉、含蓄,富于启发性,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