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用生活经验

利用生活经验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语文离不开生活经验,但学语文又不能仅靠生活经验。利用学生感性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理性的思维能力,是我们生活化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但感情一旦遭遇责任、遭遇功利,就会显出它的实质。脆弱的感情,经不起责任的考验,经不起社会功利的诱惑。其实这并不难理解,生活中有一种财富叫回忆,但回忆既是对过去生活的评价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否定;回忆可以证明那段感情很纯真,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否定和逃避。

第三节 利用生活经验 提高思辨能力

学语文离不开生活经验,但学语文又不能仅靠生活经验。利用学生感性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理性的思维能力,是我们生活化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一、生态课堂展示

师:昨天同学们已经看过电影《雷雨》了。看完后感觉如何?但是我想,只要是生活中的人,总会有感触的。这既是一部生活问题剧,同时又是一部家庭伦理剧。今天我们要来探讨男人、女人之间复杂的情感问题。

第一个问题给大家:你觉得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感情吗?

(这一环节,教师先对学生的观点做了下举手调查,大致是一半对一半)

生1:我认为是没有感情的,理由是周朴园想拿支票打发鲁侍萍,还呵斥侍萍“你来干什么”。

师:嗯,用钱打发,还觉得侍萍打扰他了。说有感情的同学能驳倒刚才那位同学吗?

生2:我认为是有感情的,周朴园保留了鲁侍萍的生活习惯,为的是怀念她,这么长时间的坚持不容易。至于他给钱之举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周朴园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如果接受现在的鲁侍萍会损坏自己的名声,所以“给钱”其实是有些无奈的,为的是保护家庭、保护声望。

生3:我认为是有感情的,年轻的时候周朴园对鲁侍萍肯定是有感情的,但在侍萍生下孩子后,却被赶出了周家,所以“给钱”还出于愧疚,这同时也说明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

师:看来,认为没感情的一方应该及时反击才行。

生4:我认为是有感情的,因为大海闯室的时候,周朴园放过他了。

师:我们现在围绕的是周朴园对鲁侍萍,你转换话题了。

生5:我认为是没感情的,周朴园保留侍萍的生活习惯其实是一种虚伪的行径,他是为了一种需要,是做给别人看的。他保留这些习惯是为了减轻他内心的罪恶感,也为了填补他感情上的空虚。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思考得很深。说到“感情”两个字,我想问大家的是:年轻貌美、两情相悦,是否就等同于感情?再深一步讲,即使是一个普通的人,对另一个人造成了那么大的伤害,弥补和愧疚也是人之常情,不见得就能证明是有感情。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周朴园保留侍萍的生活习惯是为了一种需要,是做给别人看,是为了树立一种形象,我觉得这种理解挺有新意的。那么按理,他应该对眼前活着的妻子繁漪更好一点,但现实中他却并未树立起这种形象,而对繁漪施行了冷暴力。

生6: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没有感情的,当他知道眼前的人就是鲁侍萍时,他忽然严厉地、冷冷地对侍萍说话

师:哦,这位同学拿人物表情、语言来证明观点。

生7:我认为这不足以说明周朴园对侍萍没感情,因为课文第25页提到了周朴园当时一个“惊愕”的表情,我认为他后来的严厉其实是因为吃惊的缘故。

生8: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电影中有一个情节,周朴园为了赚钱,故意让大坝出事,淹死几千个工人,这么一个心狠手辣的人如果对侍萍没感情的话,也不会用钱来补偿这么温柔的方式去对待侍萍了。

师:这位同学用了反推法来思考。

师:好了,同学们已经谈得比较多了,其实,我们今天谈的不仅仅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人的感情问题,而是感情、责任与功利之间的关系问题。孤立地谈感情,就会得出许多矛盾的结论。但感情一旦遭遇责任、遭遇功利,就会显出它的实质。脆弱的感情,经不起责任的考验,经不起社会功利的诱惑。我们不要孤立地看待感情,把感情联系在生活中来分析。首先,从责任角度看,周朴园能赶鲁侍萍出去吗?

生:不能。

师:嗯。侍萍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所以在责任面前,周朴园的感情就显得黯然失色了。而将感情放在功利面前时,他选择娶一个门当户对、能帮助他事业的贵小姐。那么,什么是感情呢?感情就是两情相悦的本能吗?还是已经包含了责任的、能够拒绝诱惑的那份情意。同学自己可以去思考、衡量一下自己,你的感情又能够有几分纯、能够有几分硬!

师:经过层层探讨,人的矛盾性、人性的复杂性也就体现出来了。我们应该承认周朴园对侍萍的回忆包含真实的感情成分。其实这并不难理解,生活中有一种财富叫回忆,但回忆既是对过去生活的评价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否定;回忆可以证明那段感情很纯真,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否定和逃避。现在的妻子繁漪是个具有新潮思想、个性反叛的女子。她和周朴园不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文化背景上都不是很和谐,这就更加加重了他对鲁侍萍的怀念。但既然念念不忘,既然鲁侍萍回来了,为什么又会是那样的呢?

师: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周朴园对待鲁侍萍到底是怎样的态度。现在让我们阅读课本第25页,一起解读周朴园内心的变化。

(边读边分析总结)

板书:周朴园的感情线:惊愕—质问—冷漠—申辩—冷静

师:如果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感情的话,得知鲁侍萍死而复生、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他该是悲喜交加、老泪纵横的,可他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可能是自尊心受不了。如果让繁漪知道他的旧情人就是鲁贵的老婆,大少爷的亲娘是个下人,没面子吧。

生:也许眼前的鲁侍萍太难让他接受了吧。曾经美好的感情经不起残酷现实的比照。

师:所谓面子,所谓心里落差,其骨子里是自私和虚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侍萍已经成了周朴园的精神贡品,用来标榜自己曾经的纯情善良。而在殿堂中供奉着的祭品一旦又活过来的时候,那是非常可怕的!为了心中的美好,周朴园宁愿鲁侍萍死去。其实,让时间定格,让美好定格,又何尝不是我们普通人常有的愿望呢。

生:对,所谓相见不如怀念,想象大于形象,可能说的就是这个吧。

师:现在,我们回到这个单元的主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我们没有看到周朴园的眼泪,但能感受到周朴园的人性世界。周朴园是个什么样的人?排第一位的是……

生:自私。

师:其次呢?

生:虚伪。

师:还有其他特点吗?

生:复杂。

师:那我们在坐的男同学有愿意向周朴园学习的吗?

(沉默良久)

生(鼓足勇气地):我觉得男人应该要以事业为重。在感情方面,该狠时就狠。

(一阵议论声)

师:能说真话,很好。周朴园确实能引起我们许多的感慨。我要补充一句:自私要有个度,能不伤人尽量别伤人。我们要成就的事业不应该是夹杂不义之财的事业。男人和女人的故事将是人性世界中永远的主题。

……

二、感想与点评

(一)从《雷雨》教学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

知识始于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而中学生受生理、心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往往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善于发现问题。所以我们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敢问”、“想问”,并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之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方法一,从人物行为的矛盾性入手,通过分析其合理性发现问题。

比如《雷雨》教学,有关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纠葛,可以设计以下问题:第一,他们之间有感情吗?这个问题不复杂。周大少爷的温文尔雅,鲁侍萍的年轻貌美,奠定了他们相恋的基础,生有两个孩子更是感情持久的铁证。所以他们之间的感情还应该算得上纯粹。第二,既然有感情,周朴园为什么要抛弃鲁侍萍?这个问题也不太难以理解。因为周朴园需要利用婚姻成就自己的事业。至此,探讨的第一个话题已经生成:当爱情遭遇名利,你何去何从?其实答案已不重要,思考本身已经彰显阅读的价值。第三,既然已经背弃,周朴园为什么还要念念不忘?这个问题有点难度。也许是出于面子的考虑,他要给儿子一个体面的母亲。更多的可能也许是他对那份情感的眷恋,尤其是在后来家庭不是很幸福的境况之下。第四个问题,既然念念不忘,周朴园为什么又不愿相见?第五个问题,在命运的安排下见面了,周朴园为什么又是那么的无情?就这样,从人物行为的矛盾性出发,一步步地揭示出人性的复杂与情感的微妙。此时,第二个话题呼之欲出:有一种感情叫怀旧。其实怀旧的何止周朴园一人呢,鲁侍萍就忘掉这段感情了吗?鲁侍萍的行为同样也体现出许多矛盾性。鲁侍萍到底想不想见周朴园?如果不想见,为什么又久久不愿离开客厅,反复暗示提醒周朴园?如果想见,为什么又对周朴园满腹仇恨?表面上看,确实是命运指使她再次来到周家,实际上又何尝不是受内心情感所驱使呢?只是这感情的背后更多的是苦涩。她对周朴园深刻的仇恨,无一不在表明自己伤得有多深。爱的对面不是恨,是冷漠。如果那天鲁侍萍发现这是周朴园的家,无动于衷地离开了,那才是真正否定了这段情感。第三个话题,怀旧的情感能复活吗?遍体鳞伤,时过境迁,那份情感已经失去了存活的基础,虚化、封存是最好的结局。它永远只能是落寞心灵的避难所,是对以往时代的祭奠,而决无复制与复活的可能。到这里,我们的课堂其实已经从周朴园、鲁侍萍的感情纠葛走向思考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与爱情观了。

发现矛盾性,就认识了复杂性,也就具有了深刻性。

方法二,换位思考,站在作品的角度与作品对话,去“求同”或“求异”。

不是所有行为都是有理可讲的,繁漪就是个极有个性的人,她的所作所为就不能用常理去揣度。此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先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人物:假如我是繁漪,我会不会……第一,我会不会爱上周萍?应该不会。不管怎么说周萍都是自己丈夫的亲儿子,是自己儿子的亲哥哥。第二,当周萍要摆脱这段感情时,我会不会放手?理智一点,应该罢手。本来这事就不道德,两厢情愿倒还好说,现在再勉强就更是错上加错了。第三,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法挽回周萍的感情的时候,我会不会把真相公之于众?爱他不是为了得到他,那是圣人的情怀。可得不到他就毁了他,那也不是善良人的行为。通过比较体验,学生就可以感受到繁漪的强悍与极端,“她的生命里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曹禺《雷雨》序)

然后站在繁漪的角度思考她行为的原因:第一,繁漪为什么就不能爱周萍?首先繁漪不爱周朴园。比她大二十岁的周朴园从来只把她视为自己的统治对象,两人之间没有丝毫的夫妻感情。繁漪一直过着孤寂、空虚、痛苦的生活,几乎被周朴园折磨成“石头样的死人”。其次,她与周萍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况且这个来自乡间比她小不了几岁的周萍身上的那种纯朴与青春活力,唤醒了她对于生与爱的欲求和热情,也唤醒了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人格意识,使她仿佛重新又找回了自己。于是,这个接受了个性解放思想的繁漪,便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他。她爱得是那样的执著,那样的热烈,犹如岩石下弯曲生长的植物想要接受阳光的恩泽一般。因此,从伦理角度,她对周萍的爱情是不道德的,但从人性的角度,周朴园对她的霸占就道德了吗?第二,繁漪为什么要放手?抓住周萍不放手,与其说是出于爱情,不如说是她更眷恋于自己对爱情的憧憬,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从周家这口“残酷的井”中救出她自己。放弃了周萍,也就是放弃了新生的希望。第三,繁漪为什么不能说出真相?繁漪是一个具有“雷雨”般性格的女性,她的身上既残存着中国旧式女人忍让、屈从的性格弱点,但更有着新式女性的反抗和叛逆。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法挽回爱的时候,于是她性格中“最残酷的爱”终于化为“最不忍的恨”:半夜两点,当着儿子周冲的面,唤来老爷周朴园,吵醒了仆人,把真相公之于众。这样,通过我们不同角度的思考,就更深刻地认识了繁漪。在此基础上可生成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有一种爱叫伤害。引导学生去思考爱的道德,爱的方式和爱的责任。

异化,深入之门也。

方法三,用生活逻辑反观艺术逻辑,思考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尽管我们并不主张用生活真实去等同艺术真实,那是不科学的无知之举,但如果艺术作品违背了人之常情,那往往就是我们思考的突破口。

四凤居然是周萍同母异父的妹妹。恋人是兄妹,这在生活中发生的概率实在太小。这种偶然性,让人不禁感慨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那么是这个偶然性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吗?如果他们不是兄妹,他们的爱情就会幸福吗?人物的悲剧,是纯属偶然还是偶然背后孕育的必然?要解答这些,就得深入分析周萍的性格与心理,以及四凤的出身与认知。周萍从小缺少母爱,生活在冷漠的环境之中,他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再加上他和继母的那段违背人伦的感情更加重了他性格的畸形。一个扭曲的人能给予爱人健康的感情吗?他对四凤的爱,几分是真情萌发,几分是情感游戏,几分是自我救赎?很让人怀疑他爱情的纯度。四凤一个单纯的丫头,不谙时事,她对周萍的感情有几分是迷恋,几分是感动,几分是同情?也让人质疑她爱情的硬度。所以,就算他们有相恋的资格,也不一定有相恋的甜果。爱情,你的基础是什么?性格决定命运,偶然包含必然。这是人生的真谛。

感受偶然中的偶然,分析偶然背后的必然,能帮助我们认清现象,发现本质。

当然,如何引领学生把文本读深、读透、读出意义,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一个人的知识、阅历、敏感度与悟性等方方面面,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但小小语文课,人生大课堂。只要我们本着尊重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不脱离学生,不脱离生活,走进文本,深入灵魂,那我们课堂的生命之树定会盛开灿烂的问题之花。

(二)浅谈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看待问题的深度,跟他的人生阅历有关。高中生由于缺乏人生体验,思考问题时难免有欠深刻。表现在鉴赏文章上,要么无从下手,要么浮于表面,很难窥视文章的真谛。如何弥补学生因生活体验缺失而带来的理解障碍是高中语文课堂面临的重要课题。

魏老师认为,学生之所以分析课文有欠深度,是因为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还不够成熟。所以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在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充分锻炼呢?魏老师在《雷雨》课堂上所展示出来的技巧让我深受启发。

第一,用开放式的提问推动课堂进程。要想学生去思考,就必须先让学生有疑问,只有有了疑问之后学生才会有思考的欲望。魏老师的课堂脉络,一般都是由一个个充满逻辑的问题串联而成的,通过这些层层深入的课堂提问推动课堂进程,最后通过问题的解决达成课堂目标。在《雷雨》课上,魏老师从“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有没有感情”这个问题出发,通过周朴园对鲁侍萍既然有感情为何会选择背叛、背叛之后为何念念不忘、念念不忘为何又不愿相见等问题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最终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这些疑问的时候,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第二,通过不断否定课堂上达成的阶段性结论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辩证性。很多学生总是在自己的答案遭受别人否定的时候才开始认真审视自己。出于对自己结论正确性的本能维护,学生会想方设法寻找新的理由证明自己,这个过程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教师用不断的否定来提醒学生关注课文中那些被他们忽略的细节,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理智,从而使最终得出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在《雷雨》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地评价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魏老师就对学生的答案不断否定。既否定了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感情的观点,又否定了周朴园对鲁侍萍没有感情的观点。魏老师对学生答案的不断质疑和否定,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思考当中。学生为了得出更合理的答案持续深入的思考,这种由否定带来的积极思考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从人物矛盾性入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能力。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人更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当学生发现,不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来为一个人物定性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就会变得更加谨慎严密起来。教师通过对人物矛盾性分析引导学生寻找矛盾背后的合理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矛盾眼光,还可以在复杂的人性分析中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雷雨》课上,魏老师通过鲁侍萍自相矛盾的行为引发了学生对一个人物复杂性的思考。人之所以复杂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鲁侍萍深受周朴园的巨大伤害,她对周朴园是充满恨意的,按常理来说,她应该是避周朴园唯恐不及的人,然而在客厅中,面对周朴园的不相认,她却久久不愿离开,反而反复暗示提醒周朴园,渴望相认。鲁侍萍的这种看似不合理的心理可以理解吗?当学生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发现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感情本来就是爱恨交织的矛盾体,爱之深才会恨之切,正是因为鲁侍萍内心对周朴园充满了爱,才会受到如此大的伤害,到再相见时依然无法释怀。于是鲁侍萍再见周朴园时的反常规表现便很好理解了,这样探究人物矛盾性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一次全面的洗礼。

第四,学会从人物动作和语言的背后去剖析一个的内心世界。读懂一个人,其实就是要读懂他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对学生分析人物的深刻性大有帮助。在《雷雨》课上,魏老师就对学生们说,如果你真正了解周朴园,你就不会用一个简单的爱或者不爱来形容他对鲁侍萍的感情。他也许以前对鲁侍萍是有过感情,但那已是过眼烟云,当他为事业选择抛弃对方的时候,说明在他的眼里事业远比爱情要重要,而后来之所以保留着鲁侍萍在时的家具和习惯,更多的只是想树立自己有情有意的形象。周朴园的内心是自私、虚伪和微弱的一点歉疚交织在一起的复杂世界。所以当鲁侍萍再一次突然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才会有惊愕—质问—冷漠—申述—冷静的情绪转变。魏老师通过这样一个深入浅出的引导,帮助学生走进周朴园真实的内心世界,不仅培养了学生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更引起了学生对爱情观、事业观的思考。

语文课堂就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演练场,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都会在这里上演。如何上好语文课,让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在课堂中得到提升,是值得每个语文老师认真思考的课题。魏老师的《雷雨》课堂留给我们的经验本身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位老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不断开拓的探索精神。

(有感于魏老师的《雷雨》教学 罗 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