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思维的几个教学原则

发展思维的几个教学原则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在近十年的关于发展形象思维、把两种思维结合起来.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中,把发展思维放在中心的位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前者是形象思维通过类比的方法运用事物间的相似性找出其共同点,指向某一类模式。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是普遍存在的。幼儿时期,由于视觉和语言的发展,形象思维得到初步发展。记叙文和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主要用形象思维;议论文和说明事理的说明文,则主要用抽象思维。

第四节 发展思维的几个教学原则

我们在近十年的关于发展形象思维、把两种思维结合起来.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中,把发展思维放在中心的位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把其中那些反映带规律的认识,概括为四条教学原则。

一、思维中心的原则

从前面技能与认识过程和学科教学新模式中,可以看到教学过程诸因素中,存在一个共同的因素,即思维,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思维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思维中心的原则其涵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从一个具体教学过程来说,学生学习从感知外部信息开始,通过内化技能(观察、阅读、听讲)产生思维,经过思维加工理解(掌握)了知识,然后将知识加以运用(练习、实践),其中无论是知识的理解或知识的运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二,从学科教学模式的特点,可以看到不同学科两种思维结合的方式、特点是不同的。因此,一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两种思维相结合的方式、特点,决定着这个学科的教学特点。反过来说,我们研究学科的特点,就要弄清这个学科两种思维是怎样结合的,有什么特点。例如语文,学生感知课文,唤起自己已有经验(表象)。通过再造想象产生文章所描绘的生动的画面,同时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领会了课文;然后在想象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进一步理解课文。这里两种思维结合的特点,就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色。

有人把对知识的理解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虽有一定道理,但更为本质的东西是思维。人们通过思维活动才理解知识,而且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继续要有思维的活动。正如郑板桥在论绘画中说的:“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讲到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促进知识的有效地迁移,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共同因素和知识的概括水平。前者是形象思维通过类比的方法运用事物间的相似性找出其共同点,指向某一类模式。同一类事物有共同因素,因而能产生迁移,后者是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概括。两者都是通过思维的概括。迁移是用思维活动把概括了的知识(经验)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迁移的产生实质就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实施这条原则.主要要求:

1.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把发展思维放在中心环节,通过思维活动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培养技能(能力)。克服把教学过程当作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2.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都要根据学科内容和思维特点,离开思维特点谈方法的运用、媒体的选择,是收不到好效果的。

二、思维重演的原则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是普遍存在的。在人的个体发展过程中.首先发展形象思维。幼儿时期,由于视觉和语言的发展,形象思维得到初步发展。上学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同时,抽象思维也逐步发展起来。小学数学(图形教学除外)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主要课程,在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课通过对文章的逻辑分段、归纳段意和中心的训练,逻辑思维也得到发展。总之,小学阶段两种思维都得到发展。这里需要指正的是:一些儿童心理学著作中关于“学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提法是不确切的。到了中学,各门学科内容都是两种思维有机的结合,只是有的学科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的学科则以抽象思维为主。由于不同思维类型有不同特点,因此。对所学的知识首先要判明是什么思维,两种思维又是如何结合的。

教材中的科学知识、文艺作品,是前人认识(思维)的成果。学生学习时,通过认识活动(思维)把前人的认识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再认识活动。既然是一种再认识,学生学习某项知识所用的思维方式,同前人获得该项知识所用的思维方式应该是一致的。思维重演的原则,就是前人用什么思维方式获得的知识,学习时,要用同一种的思维方式去掌握这些知识。例如:作家写诗用形象思维,学生学诗也要用形象思维;作者写论说文用抽象思维,学生阅读论说文也要用抽象思维。大部分知识是两种思维结合的产物,学习时就要把两种思维结合起来去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因此,教学中正确地运用思维方式,并且有机地把两种思维结合起来.是理解、掌握知识的关键。

从文字上来判别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教材一般用语言文字来表述,那么是不是用文字表述的知识,都用抽象思维呢?当然不是。文体主要有三种,即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我们可以根据文体来确定运用思维的方式。记叙文和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主要用形象思维;议论文和说明事理的说明文,则主要用抽象思维。

教材中的图像、图片,如几何图形、函数图像、地图、历史图片、生物结构图、人体解剖图、艺术作品(绘画、雕塑)、教学演示、实验、教师的示范等,一般是形象思维的表达,学习这部分知识,就要运用形象思维。

三、新旧知识联系的原则

思维活动是怎样进行的?对于这个问题基本的回答是:“现有的知觉同过去的经验的交织,……是一切真正的思维活动的典型特征。”或者说:“思维是感觉和记忆的综合”。人们由观察、阅读所产生的知觉,只有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表象)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思维。思维活动就是在头脑中,按一定的思维方法,对语言、表象进行加工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知识、经验的参与,就没有思维活动。

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思维活动理解、掌握了知识.这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发展思维的原则。当学生阅读记叙文(如文学作品)时,文章中的字词唤起(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和新学字词所表示事物的表象,这些表象按照文章内容、句子的结构,在头脑中被重新组合起来,把新的感知和旧的经验联系在一起,形成文章(句子)所描写的情景(画面)。这就是阅读时的思维过程。比如,当学生读“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这个句子时,头脑中把过去学过的“村子”、“月牙”、“小河”、“流水”的表象,同新学的“绕着”、“缓缓地”的表象结合起来,脑子浮现(想象)出句子所写的景象,懂得了句子的意思。小学生先学习加法,然后学习乘法,因为乘法是从相同个数的加法转化而来。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因式分解,再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就不困难了,因为一元二次方程许多都可以分解为一元一次方程。

怎样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这方面的教学经验是比较多的。

1.运用迁移的原理

研究教材,要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重点。所谓重点就是那些普遍性、适应性强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概括化、类化了的知识,带共性的技能、方法等。处理教材要分清主次、轻重,把重点知识放在中心位置。抓住重点可以使学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知识产生广泛的迁移。

2.要注意知识、方法、技能的前后联系和相互渗透

不仅要注意所学知识与学过知识的联系,还要注意同以后将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使以后学习的情境,提前提供某些相似的情境,这就是学习的渗透法。有经验的教师对一些教材的重点、难点,善于提前进行渗透,提供相似的情境.利用知识的迁移减少学习的难度。

3.温故知新

有目的地让学生复习、巩固与新知有关的知识,并把它和新知识联系起来,顺利地掌握新知识。

四、直观、情境性原则

一般地说,进行抽象思维要靠知识的新旧联系(迁移)。进行形象思维主要靠表象的积累。如果没有与课文有关的表象积累.则难以根据课文的描述产生种种的联想与想象,也就难以领会和理解课文。表象的积累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如何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一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有关学科(语文、美术、自然等)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不断丰富头脑中的表象积累:二是运用直观、情境性教学。

直观、情境性原则的作用是,当学生没有或缺乏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表象积累、或表象模糊的时候,必须用直观形象材料强化、充实学生的感知,使学生获得与课文有关的表象,为学生开展形象思维、理解课文提供基础。要知道,通过直观产生的表象。也会被储存起来,与过去产生的表象合在一起,成为感知教材、产生形象思维的前提。同时,直观、形象材料通过多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的感知,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并且使学习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

直观、情境性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教材描述的形象、情境,运用绘画、幻灯、音乐、教具等布置教学情境,可以用电教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实物、参观现场,可以展示图片、图像和图表,还可进行实验演示、教师示范、学生表演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