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养生保健类图书出版思路

浅谈养生保健类图书出版思路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2010年5月以来,伴随着“张悟本事件”的升级,新闻出版总署推出多项举措规范养生图书市场,使得风光了四年之久的养生保健类图书开始遇冷。目前新闻出版总署打击的是假专家和伪科学,对于正规的中医养生及保健类图书是扶持的,因为后者有利于国粹中医文化的发扬传承,满足读者对于强身健体、疾病预防方面知识的需求,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规范措施出台有利于养生保健类图书市场长期的健康发展。

浅谈养生保健类图书出版思路

青岛出版社 逄丹

从2007年开始,养生保健类图书异军突起,《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等书频频登上畅销书榜单,带动了这一图书板块的快速增长。此后的几年中,这类图书在品种和数量上呈现“井喷”之势,市场发展可谓如火如荼[1]。但2010年5月以来,伴随着“张悟本事件”的升级,新闻出版总署推出多项举措规范养生图书市场,使得风光了四年之久的养生保健类图书开始遇冷。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养生图书的出版似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何绝地突围,成为摆在编辑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认清出版形势

对于养生图书市场及出版此类图书的出版社而言,目前的出版环境和市场形势不容乐观,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危机之中蕴藏着机遇,主要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认识:

1. 零售市场形势分析

众多媒体对养生类图书市场鱼目混珠的现象给予了抨击,导致读者对此类图书出现信任危机,可能暂时放弃购买此类图书,如此一来,便造成了此类图书市场销售量的萎缩。

但从长期来看,读者对于养生保健的知识需求会一直存在,所以原来购买了假专家、伪科学图书的读者,在提高了鉴别能力之后,会转而购买其他保健图书,对市场上存留的作者资质真实、内容质量过关的保健类图书来说可能意味着销售率增加。

2. 出版政策分析

2010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推出四项举措,对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出版资质提出管理办法,要求出版社必须有相应的编辑资质及严格的审读程序和制度,书稿经有关专家审读合格后才能出版[2]。10月31日,新闻出版总署又下发了《关于加强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管理的通知》,要求出版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的出版社必须设立专业的编辑室,室内编辑人员不少于五名。编辑人员须具有正规医学院校本科以上学历,获得图书编辑专业资格中级以上上岗证书,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编辑人员不少于两名。

这些举措提高了出版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准入门槛,但对于具备资质的出版社来说,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目前新闻出版总署打击的是假专家和伪科学,对于正规的中医养生及保健类图书是扶持的,因为后者有利于国粹中医文化的发扬传承,满足读者对于强身健体、疾病预防方面知识的需求,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规范措施出台有利于养生保健类图书市场长期的健康发展。

二、编辑出版应对措施

作为保健类图书编辑来说,我们对市场的信心应大于顾虑。停滞、观望可能导致选题数量进一步减少,使后续的市场开拓受到打击,并导致前期投入成本沉没,影响图书出版的经济效益。经过“张悟本事件”之后,养生图书的出版面临着重新洗牌,一些不具备资质的中小出版社和民营出版商可能会被淘汰,而许多专业权威的出版社将具备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的优势。在目前养生图书市场相对萧条的调整期,要迎着困难前行,积极采取综合的应对措施。

1. 确认读者需求

时至今日,分析养生图书走红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是巨大的阅读需求推动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解决了温饱的基本需求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生活质量,关注健康保健是在情理之中。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也带动了养生图书的热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13亿,约占总人口的15%。对未来健康状况的担忧,让如何养生保健成为很多中老年人热衷谈论的话题。再加上现如今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现实情况,也让不少人意识到,平日里关注健康的重要性。与其生病后看不起病,不如未雨绸缪,治未病,以养生求身体无恙。相比去医院看病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的花费,不过几十块钱的养生图书,显得性价比很高。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靠了解和掌握一些保健知识,从而远离疾病。因此,大众对于养生类书籍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出版方应当尽量多出相关的优秀图书,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 内容和编校质量严格把关

正是由于看到了养生图书的热销,很多出版社纷纷上马此类图书的选题,想在巨大的市场利益中分一杯羹。但其中不乏很多“速成”养生书籍,内容多是东拼西凑、甚至互相抄袭,因此书中的养生观点也没有统一的准则,甚至很多观点经不起推敲和科学的验证。如《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的作者张悟本的养生言论就遭到质疑,医学专家认为其违背常识,没有科学依据。由于一些养生类出版物内容质量不过关,才导致了目前读者对养生图书的信任危机。

针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图书编辑要从编校质量上下工夫,尤其应利用医学专业编辑的优势,对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内容和编校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发扬编辑的社会责任感,保证过硬的出版物质量[3]。并在必要的时候,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审读书稿,规避此类图书学术上的原则性错误。

三、选题策划方案

图书选题策划是对图书产品的设计环节,直接决定了图书的质量和后续的销售情况,在创造图书产品、形成出版社品牌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打造优质养生图书的关键,也主要体现在加强图书策划环节。做好图书策划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图书生命力延长,成为常销书,让读者对养生图书重新建立信心,让市场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1. 读者定位

一提到养生保健,人们似乎就容易联想中老年人。的确,以前中老年人是养生图书的主要读者,但现在30岁左右的青年人群逐渐成为这类图书的主要买家,其中绝大多数正处于职业上升期,工作压力大,这类人群的购买动机多是出于“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认识,保持健康的愿望强烈,热衷瑜伽、普拉提等健身项目,对营养、健康、美体、美容等方面知识的需求强烈,因此养生保健的小方法常会成为办公场所的流行话题。这一人群的收入水平较高,对健康的投入较大,对图书价格的敏感度较低。由于他们受教育程度也普遍较高,因此在选择图书时较为理性,不容易受到煽动性宣传的影响,对养生图书的质量能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出版可以针对这一特定读者群的需求,细分市场,从出大而全,转向出细而精。

2. 同类书市场分析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畅销的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内容多以小故事、百姓身边事为切入点,书中介绍的一些健康理念也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这样能抓住读者的兴趣点,加上语言生动活泼、简单直白,使读者能读懂,而且容易跟着学。

但是此类图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一些热销的养生图书其理论与主流医学背道而驰,大多靠标新立异、危言耸听来吸引读者,虽然迎合了许多人害怕生病、试图找到健康捷径的心理,但也因其内容“忽悠”的成分太重,以至于让稍有理智的读者不得不用怀疑的眼光质疑其可信度[4]。此外,大多数畅销书都是讲解中医的养生理论,这些理论常来自于医学古籍,多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理解进行演绎,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且由于缺少大样本案例研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客观性。中医养生书籍不像西医书籍那样涉及生理、病理等专业词汇,在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时,如果只用中医词汇,客观上造成读者对现代医学的词汇了解不多,使读者在与临床医生的交流中容易产生障碍

3. 内容及形式

读者最关心的还是图书内容是不是实用,而且读者在选书时会比之前更加理性、成熟,对炒作性、夸大性的语言已经具有免疫能力。因此,养生保健类图书在内容文字的把握方面应更趋于平实。但也要避免过于专业化、像教科书般的语言,应在专业性和通俗性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将专业知识通俗化,与读者拉近距离,把严肃的科学理论和医学术语融会贯通,使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保健方面的知识。

在出版形式上,也可用图文配合的讲解形式,以图解、图说为卖点,增加图书的趣味性、可读性,让老百姓感兴趣、看得懂。

4. 选择合适的作者

为了避免养生保健图书的同质化,选择合适的原创作者至关重要。首先,应考察作者的资质。即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医学教育背景,还要求多年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有丰富的经验,最好是在某一领域内权威的专家。其次,为避免一家之言或学术争议,也可聘请多位专家联合审读,以保证内容确切,观点统一,避免让读者面对不同的观点感到无所适从。

5. 营销推广

进行跨媒体营销平台合作,进行图书推广,如通过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进行宣传。要针对目标读者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营销渠道。针对年轻读者群,可以更偏重于网络媒体宣传,通过作者博客、豆瓣网、当当书评等互动方式,可以加深读者对图书的了解,从而增加销售率。在城市里目标人群较集中的区域,如写字楼周边、成熟住宅区附近,可以采用讲座、沙龙等文化活动的形式,推广健康养生知识,提高对所宣传图书的认知度。

四、小结

卫生部公布的《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中显示,目前我国具备健康素养的人仅为6.48%[5]。因此,通过普及科学的养生保健知识,引导人们自主地进行疾病预防、健康保健,无论对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是很重要且必要的。提高全民的健康素养,继而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才是我们出版此类图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韩绍伟. 医学保健书籍繁荣的隐忧[J].编辑学刊,2007,6:37-40.

[2]姚贞.新闻出版总署将定养生类图书审读标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6:525.

[3]陶安惠.后养生书时代的编辑与营销[J].出版发行研究,2010,8: 35-37.

[4]吴洁.当心养生书误导[J].中国消费者,2010,9:25.

[5]邱心镜.卫生部公布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J].医学与社会,2010,1: 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