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出版转型时期的编辑和编辑工作

浅谈出版转型时期的编辑和编辑工作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我国图书出版业进入由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变革转型时期,绝大部分出版社逐步由事业单位改制转变为企业,图书出版业已发生了机制性的巨大变化。因此,打造合格的编辑人才始终是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外因 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这样,出版工作才能环环相扣,从而达到迅速出书的目的。

浅谈出版转型时期的编辑和编辑工作

冶金工业出版社 常国平

当前,我国图书出版业进入由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变革转型时期,绝大部分出版社逐步由事业单位改制转变为企业,图书出版业已发生了机制性的巨大变化。编辑作为出版社的一线人员,其工作内涵与职能也必然产生重大变革,如果继续按照传统方法进行工作已远不能适应。当然,这一变革是渐进的,逐步演化与转型的过程。

编辑是出版的主体,在图书出版过程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图书质量的好坏、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图书市场的繁荣与否都与编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打造合格的编辑人才始终是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转型期间,编辑如何有效调整工作理念和内涵以适应这种转变,笔者认为可以从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两方面加以分析。

一、企业文化是编辑成功转型的外部条件

所谓的外部条件是指编辑成长的周围环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外因(外部条件) 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好的社会环境,编辑才能科学地转型,健康地成长。在转型期出版社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很重要的外部条件。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和作风,它在企业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于出版社而言,企业文化是其在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培养、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出版业的转制呼唤着能够引领出版社发展的新型企业文化,促使出版社不断提高竞争力,以适应集团化建设、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当前,国内出版社一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编辑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对于一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新编辑,出版社应大力扶持,积极培养,以促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成长起来。鼓励编辑人员积极参加同他们业务有关的社会活动和各种学术活动,比如各种学术会议、论坛、图书订货会、大小书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研讨会、讲座的方式开展编辑业务的交流与学习,有计划地组织编辑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如邀请业界成功人士进行交流,从规律性的角度阐述精品书、畅销书的运作机制和运作手段;同时,对精品书、畅销书独有的特性和效应进行具体的了解,并学习图书在市场操作中的宝贵经验,加深编辑人员对精品书、畅销书的细节、内容以及市场运作等方面的认识,开阔视野。此外,鼓励、支持编辑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在职培训、继续教育,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学历层次。

二、编辑个人的素质和条件是成功转型的内部条件

所谓的内部条件是指编辑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样认为:内因(内部条件) 是事物发展根本性因素,对事物起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编辑的成功转型关键还在于编辑个人。因此,编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准备以应对出版社转型。

1. 强化职业意识,继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实现编辑转型之本

在当前转企改制大势所趋的形势下,许多出版社提出了以发行为龙头的战略,从人员配置、工作重心到分配机制,都往市场营销机制方面倾斜。在适应市场发展的同时,编辑的本质属性更是不能削弱,编辑应不断强化职业意识,继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所谓编辑人员的职业意识,是指编辑人员在长期的编辑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对本职工作的一种特定思维。编辑人员的职业意识包括:职业素质、职业追求、职业敏感和职业作风。它通过感性过渡到理性,产生一种深刻的体验和认识,自然形成一种特有的思想能力、创造能力。是否具有职业意识是其是否进入本职工作状态的反映。只有调动全部的热情投入到编辑出版活动中才会时刻观察到工作之不足,思索改进之方法。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个编辑应该具备的基本行为准则,编辑人员要以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较强的文化修养作为智力支持,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同时,还要根据工作实际,与时俱进,以适应现代图书出版业的发展需要。

2. 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出版全流程,是编辑工作转型的根本体现

观念是思想和行为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动。传统出版意义上的编辑的任务就是编稿,保证图书的质量,而在当前出版转制的形势下,编辑应调整工作理念,积极投身到出版全流程,才能适应新的体制和市场环境。首先,转制后,出版社的生存越来越依赖于品牌与规模效应,因而在图书市场的竞争中,为取得规模优势,各出版社都倾向于以策划编辑为核心,组织各个环节的有关人员紧密合作,发挥团队的整体实力,以取代编辑个人的单打独斗。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实生活的节奏明显加快,人们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成倍增长,这就要求出版社的编辑在图书出版过程中要提高效率,缩短出书周期,而这决定了编辑人员必须熟悉各个环节,以自身为龙头,来统领整个出版过程。只有这样,出版工作才能环环相扣,从而达到迅速出书的目的。正如一台演出,前台表演的演员是最重要的,但舞美、灯光、乐队、音响、服装、化装等也是绝不可少的,全体演职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一台节目。因此,编辑要和出版、发行、印制部门的同志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联系,对社内从事其他综合性、服务性工作的同志要尊重,并充分理解他们岗位的重要性和作用。编辑不仅要谙熟出版流程,还要懂得涉及图书制作的新材料和新工艺,甚至还要参与制订图书营销战略和多元化的媒体推广策略。即便如此,也不等于说编辑要面面俱到,而是说, 编辑作为图书的系统设计者,不仅要有整体观念和系统思想,还要学会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和沟通,力求把编辑的策划意图和战略构想,通过其他环节的参与得到适度的支持和充分的发挥。

由此可见,编辑要成功的转型,必须尽快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出版的全流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产生质的飞跃,实现图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 打造复合型人才,树立市场意识,是编辑转型工作的发展趋势

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编辑从来就不是单一型人才。因为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新发展,对编辑提出了新要求。笔者认为,对复合型编辑人才的根本要求应当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遵循编辑出版内在规律。

复合型编辑人才应当具有明确的市场意识。相对于出版单位,编辑是图书产品生产的源头,源头做不好,下游肯定做不好。因此, 只闭门进行文字加工而不关注市场变化的编辑是难以适应要求的。市场意识就是要关注出版市场的变化,关注读者的变化,把握阅读、购买趋势,策划出版物。首先,编辑要有市场的意识。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出版单位的一切生产经营行为都不可能脱离市场。作为市场主体中的一员,不论是编辑人员、营销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必须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要紧紧盯住市场的需求、市场的变化、市场的发展,编辑人员尤其要有市场观念。其次,编辑要有潜在市场观。编辑有了市场意识,还要对市场有广泛的认识。出版的市场很广泛,有的市场很大,有的市场很小,小到你可能看不到,关键是能否发现它,能否用潜在市场观来认识市场、发现市场、走进市场,这是衡量编辑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三、结束语

总之,出版体制改革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编辑应具备比传统编辑更全面的素质。然而,传统编辑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不仅不能被忽视和淡化,更要得到加强。只是当代编辑更应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转变出版观念,要有团队协作的精神和协同作战的能力,还要对现代企业运作和市场需求有所了解,力争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复合型的编辑人才,才能适应转制后新型出版体制和市场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