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教育原则与方法

论教育原则与方法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是第一位成功运用因材施教的人,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31]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倡并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与方法的教育家,比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总之,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教育规律,总结教育经验,解决了许多教学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奠定了中国古代教学论的基础。

五、论教育原则与方法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之上,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一)因材施教

孔子是第一位成功运用因材施教的人,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据《论语》记载,孔子了解学生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谈话法。观察法即有意识地从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情感习惯等,如“听其言而观其行”[2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27]谈话法即采用有目的的谈话方式了解学生,可以个别谈话,也可聚众谈话。通过观察谈话,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如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辞,由也喭。”[28]

在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后,孔子还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做到知人善举,实行因材施教,如《论语》中记载: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29]

(二)启发诱导

孔子认为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基础之上的,因而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0]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言辞上的表现,按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解释,“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对某一问题已产生疑问,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但尚未搞懂弄通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启”是“开其意”,即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的方法,指导其解决问题的思路。“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即学生对问题已经有所思考,但想法尚不成熟、思路并不完全清楚时,想要表达又无法准确地表达的困惑状态。“发”是“达其辞”,即教师在学生处于上述这种困惑状态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认识,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表达。孔子在日常教学中还十分注重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如“由博返约”、“推己及人”、“叩其两端”等。他的这些教学法深受广大学生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31]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倡并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与方法的教育家,比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这种循序渐进、巧妙诱导启发人思考的方法,不仅在古代教育,在现代教育中也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需要那些具备创新思维,会学习、会办事的人才。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提倡启发式教学。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启发诱导,才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拓宽思路,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三)学思行结合

1.学问结合

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学生要获得知识,就要不懂就问,不知就学。不仅要向高于自己的人请教,还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在这一方面孔子为他的学生做出了榜样。他进太庙“每事问”曾被误解为无知,不知礼,但他听后却说,因不知而发问正是知礼的表现。

2.学思结合

在学思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2]。即要求无论是从书本间接获得的知识,还是向他人求教直接获得的知识,都要通过思考加以消化理解,否则就会茫然无所得。同样,在主动思考的同时,也要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否则将陷入空想的危险。所以,在孔子看来,单纯的学或思都是片面的,而要将两者结合,学是思的前提与基础,思是学的升华与提高。学思并重要求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3.学行结合

孔子强调力行,强调学以致用,要求弟子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达到“学以至其道”。他主张学行结合,把自己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33],就是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要求弟子们谨慎说话,勤快做事。孔子并不是片面地强调行,而是要求在实学的基础上,在学到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实践。

孔子学思行结合的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庸》把学习过程分为学、问、思、辨、行五个阶段,即是在孔子学思行思想基础上加以发展的。

(四)乐知好学

所谓“乐知好学”,是为学者不依靠任何外部动力,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与破坏,完全出于对知识的兴趣与强烈的愿望去学习的。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4],意思是说知道学问有用而学的人不如为了爱好学问而学的人,为爱好学问而学的人不如以求学为乐的人。颜回便是这样一个乐学忘忧的人,为此受到孔子的称赞。

总之,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教育规律,总结教育经验,解决了许多教学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奠定了中国古代教学论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