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富存在方式的权力

财富存在方式的权力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有权有而且只有两种财富存在方式,那就是“所有权的存在方式”和“所有权的交换方式”。显然,它也是产生于所有权交换的生存方式,但是这个所有权的交换已经并不是财富存在方式的所有权交换,而是劳动力价值的所有权交换。在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成熟的资本社会发展过程之中,公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萌芽首先表现为资本价值所有权的人的权力。

一、财富存在方式的权力

人、人类生存和存在目的和利益的实现方式是财富存在方式的权力。因此必须从财富存在方式的角度入手分析,才能进入私有制和公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讨论。在以占有、支配和控制表象存在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权力垄断,决定人与物之间的归属权的现实社会中,从人类有史以来到现在,一切权力现象统统都是以表象占有、支配和控制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人类生存方式在演变和进步的。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既找不到任何单纯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找不到任何单纯的物与物的关系。事实上,任何权力现象统统都是以财富存在方式的目的和利益的实现方式相互交往的。比如,“张三买李四的馒头”,这是商品交换,显然,它既不是单纯的“张三与李四”的商品交换,也不是单纯的“货币与馒头”的价值交换,而是“张三的货币”与“李四的馒头”之间的所有权的权力交换,即财富存在方式的所有权交换。所有权有而且只有两种财富存在方式,那就是“所有权的存在方式”和“所有权的交换方式”。这个“所有权”所演化出来的任何权力形态,又都是人的目的和利益的实现方式。商品交换是最基本的所有权交换方式,它实际上就是所有权存在方式对等的所有权置换。所有权交换改变了所有权的存在方式,所有权的存在方式又在决定着所有权的交换方式。

问题是在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景况中,生产条件的资本价值与生产作用的劳动力也是所有权交换吗?显然,它也是产生于所有权交换的生存方式,但是这个所有权的交换已经并不是财富存在方式的所有权交换,而是劳动力价值的所有权交换。由此可见,现实中我们所说的价值交换,其实就是指这种表象有用性的所有权的价值交换形式。要讨论劳动产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就需要区分所有权成本与市场交换的价格,所有权成本其本身就是市场条件的全部要素,包括劳动力成本,因此它跟固定资产一样,也都存在所有权的价值。而纸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可以置换一定数量的财富存在方式的所有权,而并不是因为它自身有价值。由此可见,纸币的价值只是一种价值符号的所有权表示。可见,货币的购买力从一开始就可能存在差异。由于生产产品的价值是成本价值,由此可见占有成本价值形成商品价值是从商品交换的角度而言的。而劳动力并没有生产条件的成本所有权,人们之所以有必要用自己的劳动力价值去对等置换生产条件的价值还原,首先就在于劳动力必须通过商品的所有权市场交换来实现所有权的市场交换方式。假如大家对财富不存在一种占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关系,那么,任何人就都可以随便取用别人的财富。如此一来,那就用不着商品交换,因此也就无所谓所有权交换了。由此可见,从价值交换的角度讲是所有权形成了交换价值。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去占有财富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财富有用性的所有权这个目的和利益的实现方式。显然,正是因为财富的有用性,这才使得财富值得人占有、支配和控制。那么,是不是所有值得人们占有的财富都有价值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阳光和空气,它们的有用性是十分明显的,离开阳光或空气我们都将无法生存,显然,阳光和空气确实都值得占有、支配和控制。然而,任何个人、任何团体,乃至于任何国家,事实上都无法独自占有阳光或空气。而正是因为任何人都无法独自占有阳光或空气,从而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享用阳光和空气,而不必用任何物品去与他人交换。由此可见,正是由于无法占有阳光和空气,便只能是“公有”的人类性、世界性的存在方式,是不是没有价值?是有价值的。只是这种价值是人类性、世界性的财富存在方式而已。显然,“值得占有、支配和控制”和“能够占有、支配和控制”是表象有用性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所有权形式的根本特性。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类型的、规模的表象占有、支配和控制的所有权形式,又统统都是私有制的财富存在方式。那么人的吃、穿、住、行的生活消费的东西,也是私有制的财富存在方式吗?是的,不过也是资本垄断之中生产条件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虽然它们是消费资料的表象存在方式,但是对于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成本价值而言,也是资本垄断的成本价值还原的消费资料。在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资本价值之中都是生产条件的权力垄断,连亲情、性爱都逃脱不了资本垄断的所有权笼罩。这个消费资料之所以也成为私有制的生产条件,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表象存在的自然性,即表象占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性。二是有用性,即全部表象的有用性在资本成熟的资本垄断阶段都具有生产条件的资本属性,包括空气、阳光、天空,以及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原的生产条件的成本属性,即劳动报酬形成的消费资料的市场经济,而这个消费资料的市场经济却又是货币资本价值实现资本垄断的目的和利益最大化的剩余价值剥削和货币直接转化为资本的价值“吸血”的市场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说,“占有、支配和控制表象存在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决定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的现实社会,又都是私有制社会性质的权力形态。而在“废除全部表象占有、支配和控制的财富存在方式”的未来的本质有用性的生产力价值所有权的公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人类社会里,由于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表象占有、支配和控制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权力关系,而是“生产力价值所有权”不被价值还原的“再生产价值”的直接“产权关系”,因此就不存在商品交换,是直接的价值所有权的所有权交换的实现方式。比如“股市”就是价值所有权交换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我称为公有论的萌芽。如同人类知识文明的原初人人面对同一个没有所有权的大自然“公有”的表象世界,而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生存需要一样,不同的是人人面对的不再是一个自然世界,而是人类“生产”的知识世界,人们可以从这个知识世界凭自己的本事直接获取生产力价值的本质需要,因此的市场交换不再会是商品或者产品的价值交换,而是生产力价值所有权的直接产权价值交换的实现消费。

在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成熟的资本社会发展过程之中,公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萌芽首先表现为资本价值所有权的人的权力。比如,劳动力就是自然力和知识力的双重劳动的劳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量化必须通过价值还原的劳动报酬才能体现出来,并且劳动力的生产力价值能够通过剩余价值的价值量化得到确定。这个知识生产力的产权价值却并不能被价值还原,但是同样可以通过剩余价值而实现价值量化。因为人的知识本能的理性能力是知识生产力的本质有用性体现,而并不是表象存在的生产条件。因此能够拥有生产力价值所有权的人的权力,比如资本投资100万,现在增值为200万了,这个增加了的100万是生产条件的资本价值和生产作用的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本价值应该获得利益,但是垄断这个全部的产权成果,就是权力垄断的利益最大化了,就是与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方式的本源和根据背道而驰了。同样道理,未开垦的处女地、地下矿藏等资源,首先也只是表现为一种表象存在自然性的自然存在。只有通过人的知识本能的知识生产力,去开垦、采掘,才能赋予这种自然存在为知识存在的知识载体,而转换出它们的有用性价值。事实上,任何自然存在的东西如果没有经过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的本质作用,这个呈现真相和实现存在的本质有用性,就算它确实值得占有并且能够占有,它也只是表现为一种自然权力,而不是真正的财富存在方式的所有权,不会产生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从这个本质存在的角度而言,我们同样可以证实,确实是人的而且是每一个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创造价值”的本质有用性。要正确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学说,我们首先就必须跳出生产条件的表象占有、支配和控制的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限制,即实现生产条件的人类、世界性的知识存在方式的公有制财富存在方式,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看到问题的实质。“劳动创造价值”,需要改变为“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创造价值”这个道理其实并不复杂。事实上,恐怕谁都无法否认,当今世上所有的劳动产品,无论是交换性的劳动产品,还是非交换性的劳动产品,都是知识生产、价值生产和财富生产的知识产品、知识财富!然而,人们至今往往就停留在本体论的表象层面看问题,而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生产资料本身也是知识产品。生产条件既然也是知识产品,它同样也是知识财富和知识生产力价值所实现的知识存在程度的价值表示。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也只不过是私有制的生产资料是过去的生产条件和过去的劳动力的生产作用共同的生产力价值的成果。层层反推下去,我们就不难看到,任何劳动产品统统都是人的知识本能的生产力价值这个知识存在的真相、真理、本质属性的本源和根据,都是过去的人力、体力、劳动力价值的本质作用的产权价值。无论是已经凝聚在产品中的过去的劳动,还是正在进行中的资本劳动,都是人类的知识产权、价值产权、财富产权的知识劳动。由此可见,既然财富都是生产力价值的产权,那么,知识产品中除了生产条件和生产作用,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吗?没有了,知识产品中除了生产条件和生产作用,的的确确再也没有任何别的东西了。显然,生产条件的自身是价值转移,不产生价值增值和财富增长方式的本质作用,而知识劳动也的确创造了价值。既然知识劳动创造价值是真理,那么,自劳动价值论问世以来,为什么会遭到多方质疑和否定呢?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存在以下三大主要局限:1.劳动价值论认为自然存在没有价值。2.劳动价值论认为资本无权获取利润,因此认定任何资本利润都属于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排除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所有权的利益性质。3.劳动价值论属于表象存在的本体论理论,因此无法直接运用于知识存在的真相、真理、本质属性的生产力价值所有权的本质有用性的实现方式。要了解传统劳动价值理论的局限性根源,首先就必须从《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说起。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不难理解,由于马克思生活在一个从来就没有生产力价值所有权的公有制财富存在方式萌芽的年代,他从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方式的环境中,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理想中的“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的公有主义的未来。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马克思在分析价值的时候,事实上也是站在了呈现真相的表象有用性的角度,认为资源和资本都不应该被任何人占有。因此认为资源没有价值,资本不应该获取利润,也就不足为怪的了。通过长达近百年的“所谓公有制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要还存在生产条件的表象占有、支配和控制的私有制这种财富存在方式,人类社会就依然还是一个私有制社会。在这个私有制社会里,生产条件的占有、支配和控制使我们无法承认在这个前提下去保证生产条件的公平和公正的生产方式。这就是必须承认生产条件是私有制财富存在方式的充分理由和人类私有制社会的性质。其实,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价值悖论:众所周知,所有权交换的市场经济的前提就是人格化财富存在方式的所有权的价值交换。显然,没有人格化的所有权,自然就没有市场的价值交换,没有市场的价值交换,自然也就无所谓人的权力。由此可见,脱离人格化和知识人权的财富存在方式这个私有制和公有制贯通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论证劳动价值和市场交换,显然是毫无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