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哲学只能以单数的方式出现。下面,我们再回到“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上来。我认为,“什么是哲学”这种提问方式起源于日常语言。细心的听众可能已经发现,“什么是哲学?”所以,“什么是哲学”这种单纯求知的提问方式和句型已经使我们无法真正地洞见哲学的真谛了。

第二节 什么是哲学

众所周知,哲学和其他实证科学的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在于,实证科学,如物理学、化学这样的科学,一旦确定其领域后,这个领域就不会再有大的变化了,但是哲学却必须在其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反躬自省:什么是哲学?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哲学含义的理解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乍看起来,哲学内涵的这种不确定性乃是哲学这门学科的瑕疵之所在,其实,这也正是它的魅力之所在。在人类思想史上,正是这种不断更新着的、不断返回起点的思索,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哲学的爱好者。

举例来说,假如有个学者说:“张三有张三的哲学,李四有李四的哲学。”他的这个说法究竟对不对呢?乍看起来,这样的说法是无可挑剔的,但细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个说法的确是有语病的,因为它给我们造成了这样一种假象,似乎世界上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的哲学。其实,按照我的看法,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哲学只能以单数的方式出现。那么,什么东西才可能成为复数呢?我的看法是:哲学家是复数,哲学学派是复数,哲学观点或哲学理论是复数。所以,刚才那句话的正确表述应该是:张三有张三的哲学观点,李四有李四的哲学观点。因为哲学观点可以是复数,然而哲学却始终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只能有philosophy,不可能有philosophies。如果你深入地思考下去的话,就会发现,甚至整个哲学学科的分类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比如说,当前中国大学里的哲学系或哲学研究机构通常把哲学划分为以下三个重要的部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趣的是,这里的“中国哲学”是以国家作为分类原则的,“西方哲学”是以区域作为分类原则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学派作为分类原则的。试问,在这些缺乏统一性的分类原则中,韩国哲学、印度哲学、拉丁美洲哲学、非洲哲学等又将放在什么地方呢?所以这样的分类方法急需进行改革。进一步的思索还启示我们,甚至像“韩国哲学”、“印度哲学”这样的概念也是有语病的,因为这些概念会造成双重的误解:一方面,好像有一个国家,就一定会有一种相应的哲学似的,或者换一种说法,哲学竟然可以用国境线来划分。那么,“韩国物理”或“印度物理”这样的概念能不能成立呢?显然不能成立,难道物理学可以用国境线来划分吗?另一方面,这些概念一旦流行起来,哲学又成了复数。其实,在逻辑上更合理的表达方式是“哲学在韩国”或“哲学在印度”,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确保哲学永远处于单数的状态中,永远只是一门学科,而不是像叔本华所批评的,哲学竟然成了一个长着许多脑袋的怪物!

下面,我们再回到“什么是哲学(What is philosophy)”这个问题上来。我认为,“什么是哲学”这种提问方式起源于日常语言。比如说,我们在教小孩学习语言时,总是指着一个对象,如一个杯子,问他:“这是什么(What is this)?”而他则回答道:“这是一个杯子(This is a cup)。”细心的听众可能已经发现,“什么是哲学?”这种提问方式源于日常语言中“这是什么?”的提问方式。然而,在“这是什么?”的提问方式中,已经包含着一个理论前设,即被询问的对象,如一个杯子已经现成地摆放在我们的面前。当我们以同样的方式去询问“什么是哲学”时,无形中也引入了一个理论前设,即把哲学也看作一个现成地摆放在那里的、有待于我们去询问的对象。换言之,当人们把哲学理解为一个现成地摆放在那里的东西时,它与询问者之间的意义关系就被遮蔽起来了。实际上,当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工作时,一个杯子并不是随意地、偶然地摆放在桌子上的,因为在桌子边工作的这个人需要喝水,而喝水与这个人的生存相关。也就是说,正因为盛满了水的杯子和工作者有着生存论意义上的联系,这个杯子才会摆放在桌子上,从而引起进入书房的、作为观察者的我们的注意,并以主题化的方式进入我们的思想视野。乍看起来,当我们指着一个杯子向他人发问:“这是什么(What is this)”时,这个问题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因为我们也可以指着桌子上的一支笔或一本书发问。然而,无论是杯子、笔或书,它们以会聚的方式出现在书桌上却不是偶然的或随意的。这就启示我们,真正的哲学思维乃是自觉地让我们自己置身于生存论境遇中的一种思维。事实上,也只有把思维置于这样的境遇中,哲学家才能看到实证科学家或普通的观察者所看不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哲学不能脱离我们的生存状况,以现成的、知识对象的方式被询问。尽管哲学与杯子、笔或书本是有差异的,然而,它们的共同点却是:它们都是现代人生存活动中的必要的环节。具体地说来,杯子的存在指向人的生理上的需要,笔的存在指向人的写作上的需要,书本的存在指向人的阅读上的需要,而哲学的存在则指向人的精神上的或灵魂上的需要。

由此可见,一旦哲学被曲解为像一只杯子那样已然摆放在桌子上的、单纯的求知的对象,它与作为询问者的人之间的意义关系就被遮蔽起来了。所以,“什么是哲学”这种单纯求知的提问方式和句型已经使我们无法真正地洞见哲学的真谛了。也就是说,人们追问哲学的错误的提问方式使我们永远与哲学失之交臂了。那么,人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正确的方式来提问呢?就人与哲学之间的意义关系而言,我们应该以下述方式来提问:“为什么人类需要哲学(Why does human being need philosophy)?”正是这一提问方式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另一个方向,即探究哲学对人类的意义的方向上。为了用这种新的提问方式来引导人们对“什么是哲学”问题的解答,即使人们不撇开哲学对人类的意义来解答“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概念——“问题际性”(inter-question),把两个问题用连字符号贯通起来进行提问:“什么是哲学-为什么人类需要哲学(What is philosophy-Why does human being need philosophy)?”我们的意图就是让人们不要撇开第二个问题来询问和解答第一个问题,从而保证他们不沿着单纯的知识论哲学的思路来追问哲学之真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