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员育人的内涵与现状

全员育人的内涵与现状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环境,给高校育人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必须从学校整体出发,树立全员育人的大德育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一、全员育人的内涵与现状

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学校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员工工作的出发点、归宿点。无论是从党的教育方针出发,还是从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过程出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一切部门和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职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环境,给高校育人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必须从学校整体出发,树立全员育人的大德育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1.把握全员育人内涵,挖掘育人资源

全员育人是新的时代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靠的抓手和载体,而且全员育人领域也有较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养料,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利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是一种隐性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1)全员育人内涵。

全员育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全员育人是指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及学生的自我教育。从狭义上讲,即立足高校这一平台,全员育人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和所有部门都来关心、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整体局面。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的核心、骨干作用,也需要全体教职员工都来关心、重视和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与格局,真正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内容越来越丰富,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健全人格养成等多方面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载体,也必须适应时代和学生思想变化的需要,不断拓展、延伸,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必然随之要求扩展到全校所有人员,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学生工作队伍之外,还应包括学校所有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因此,全员育人是一个需要学校一切部门,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都参与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整体效果,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

(2)全员育人领域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全员育人中,无论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还是校园文化育人,都有较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利用。首先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本身,人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职员工的思想、品德、人格,以及作风、态度、责任感等都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在与学生的交往、联系中,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其次是教育教学的内容、手段、方法等作为有形资产,成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载体。就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不断改革创新管理、服务的内容、手段、方式,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发挥管理服务育人功能。因此,学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的管理和后勤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比如,管理和后勤部门可以提供一些场地、岗位,指导、组织学生成立自律小组和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达到增强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精神。

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教与学便是学校、教师、学生联系、沟通的主要桥梁。教书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教书育人就是要求在智育、体育、美育中渗透德育,即教师在认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又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但这并不是要求在各育的教学中简单重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而是要求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利用各种的德育资源,适时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生学习做事的同时,也学会做人。

智育、体育、美育中均有丰富的德育资源。智育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和能力教育。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时,有意识地运用有关德育资源,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一般来说,人文社会科学中有比较丰富的德育内涵和价值思想,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如果在教学中加以适当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德性与情操的熏陶和思想的升华。自然科学中虽然不如人文社会科学那样有明显的思想性内容,但也包含着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在教学中恰当引述科学家们对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热爱科学,造福人类的献身精神和动人事迹,同样会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体育是一种竞技性和素质性的教育,体育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勇敢和冒险精神,锻炼人的耐力、毅力和意志力的教学活动。体育中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冒险精神,顽强拼搏、努力进取的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等。美育中也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在美育中渗透德育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件。真、善、美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美可以体现善,善本身也是一种美。审美活动是一种诉诸于情感的活动,人们在感受美、追求美的同时,心灵会得到净化,道德情感也能得到升华,道德信念会更加坚定。

2.高校全员育人现状分析

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理所当然就是高校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职责和使命,也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目标导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国内外环境的巨变,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全员育人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并未得到真正有效地落实。

(1)考核评估体系的错位,德育面临着“首而无位”的局面。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贯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在庆祝建国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1)然而,在实践中,一些高校的领导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处理德育和智育的关系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把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学历提升、科研立项评奖等工作作为办学水平的硬指标,投入比较多,工作抓得扎实、深入,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软指标,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因德育的非显性、不可量化的特点,德育过程与结果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在教师的工作考核和职称晋升上,实际上主要是以科研论文、课题的数量与质量作为重要指标,以至一些教师越来越只关注自己的科研、关注在课堂上确定的单位时间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和价值观的教育,既不重视,也缺乏动力和热情。因此,德育实际上沦落为“首而无位”的尴尬境地,难以真正融入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表面上轰轰烈烈,“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慢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

(2)目的变手段,现实中呈现出“孤军奋战”的场面。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决定办学方向和性质的根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高校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必须围绕育人这一根本目标而展开、进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统领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和导向,德育应该且必须融入、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成为一切工作的共同任务和目的。然而,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一些高校往往把人才培养理解为教学与德育两个部分,德育被当做与智育工作、体育工作、美育工作一样具体的工作任务来实施,而不是作为统领学校智育工作、体育工作、美育工作的最终实现目的。德育便从学校工作中分割出来,独立地承担起育人的职责。如此理解、定位德育,不仅在实践中削弱了德育,降低和淡化了德育的首要地位,而且改变了德育的性质,使德育由“教育目的”变成了“教育手段”,并且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实施完成,而不是渗透在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之中,成为学校所有部门和所有教职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

长此以往,在高校形成一种惯性或习惯,认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任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团干、辅导员的责任,而与学校其他部门和教职员工无关。于是德育“孤立无援”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干辅导员“孤军奋战”的局面便得以生成。每当中央、省市开会、发文或检查学校德育工作时,学校想到的或采取的措施往往只是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内容、方法等的改革等,这虽然强化了高校部分人员和机构的德育责任,却削弱和忽视了高校其他部门和人员参与德育工作和本应承担的德育责任。这种局面常常导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队伍及机构,成为被指责的对象,只要学生中出现了问题,就会被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上好,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工作没有抓好。更容易滋生“德育无用论”、“德育取消论”等思想意识,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造成阻力,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3)育人观念淡薄,教学、管理、服务与育人分离。

育人目标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导向目标,全校教职员工都应该成为育人目标实现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思想的变化,德育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扩展,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提升,也包括文化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养成、创新精神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必须合全校之力,即全员育人,德育才能真正落实,收到实效。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创造了一个更为开放、宽松和自由的社会环境,西方各种思潮也随之大量的涌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行为在社会上蔓延。这一切必然影响、冲击高校育人目标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员育人理念未能在高校形成普遍的共识,育人观念缺乏,导致教学、管理、服务与育人的分割。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其中都有比较丰富的德育资源,而教师的人格和德行历来都是影响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全员育人”中具有主导性作用。但由于部分教师育人观念淡薄,认为自己是专业课教师,应该专注于教学和科研,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学生工作干部的事。教师劳动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管理比较宽松,一般是上课进教室,下课离开学校,从而加速了教书与育人的分离。一些教师既缺乏主动与学生联系沟通,更谈不上在教学中自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履行了“经师”之事,未尽“人师”职责,教书育人效果可想而知。

管理是学校功能发挥和教育目标实现的保证,管理以及管理者的行为在“全员育人”中具有导向和表率作用。从学校层面来讲,有效的管理,出质量、出效率,也能出人才。管理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管理的水平,关系到教育的水平。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足学校整体和全局的高度,规划构建全员德育工作管理体制,还是将德育工作管理局限于狭小的圈子内,把德育工作视为某部门和少数人的任务,将直接影响到德育的实效和学校育人的整体效果。学校教学、管理、服务是经常性的工作,都服务于育人中心,具有德育功能,将德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促进德育的落实,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在一些高校中,育人观念的缺失,重管理轻德育,视德育为少数部门和少数人的任务和职责,人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与管理割裂开来。而且我国高校行政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一些管理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不对学生负责的心态,表现出作风不够民主,办事态度差、效率低的现象。严重制约、影响了其在“全员育人”体系中的导向和表率作用。

高校后勤服务,是关系到学生在校衣食住行等生活安全的必要环节,是学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然而,高校后勤服务,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服务行业,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要遵循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把育人贯穿于服务的全过程。高校后勤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服务部门及其人员,不仅服务育人意识缺失,甚至把自身游离于学校育人目标之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后勤服务队伍大多数来自于社会上的一般群众,文化层次、文化修养参差不齐,流动性较大,缺乏必要的培训,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较差,更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和育人经验,服务育人功能不断弱化,甚至消失。

(4)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育人现状,也不容乐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高校德育的主力军、骨干力量,在高校“全员育人”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是依托课堂教学形式,系统地专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纪等方面的教育。随着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是知、情、信、意、行等心理要素综合辩证运动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不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达到知、信、行的统一,不仅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还必须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取的主要还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缺乏的正是实践环节,重课内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习惯于在课堂上、教室内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二是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是合班上大课,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形式、手段、方法比较单一。学生被动学习,参与意识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三是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基本停留在对理论知识认知程度的考核检查,很难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考核范围。现实情况是,一个掌握了政治知识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认同现行的政治制度,掌握了道德知识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个有道德的人,掌握了法律知识的人并不能等同于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因此,单一的考试方式,容易使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一门纯粹的智育课看待,重课内学习,轻日常行为表现,以至知行分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不断加强改革,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专职学生工作队伍,尤其是院系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其主要任务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实际情况是,多数高校未按教育部规定配齐、配足辅导员,以至他们身兼多重角色,只要是与学生有关的事件都落实到他们身上。工作任务重,工作范围广,整天忙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加之他们流动性比较大,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强。因而,全面了解、把握,深入、研究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特点,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本应是他们的重要职责之一,但因整天忙于日常事务,而力不从心;因预期转岗流动,短期行为心理等原因,也缺乏热情和动力,而不愿意深入为之。重管理,轻教育,在“全员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