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同领域可供借鉴的理论

国内外同领域可供借鉴的理论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一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些法规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体现了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指出全程式实践教学的意义,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其二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另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社会所需来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第三节 国内外同领域可供借鉴的理论

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所从事的工作,侧重于将具体的工程设计、生产要求和决策通过实际的操作实践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注重将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过程。毕业生能准确把握市场发展的需要和方向,掌握职业岗位工作必需的技能,并在最短时间内熟悉所从事的工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教学方案和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为依据,建立“全程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学说”到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再到国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出,以及“福斯特教育思想”、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大职业教育观”、“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都构成了“全程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从全面发展和全面教育的角度出发,由三方面来阐述: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是改造现代社会最有力的手段之一;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三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一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进行了新的探索。毛泽东把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及人的培养作为根本出发点,提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思想;邓小平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提高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强调“现代经济与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发展”,否则,学生学的知识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所非学。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两个独立活动过程的有机结合,其结合的内容和形式呈多样性,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发展和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这种结合既包括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与实践过程相结合的微观层次结合,又包括教育与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宏观层次的结合,其中微观层次的结合是核心部分。[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建立研究机构,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和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能力、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要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这些法规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体现了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指出全程式实践教学的意义,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资本急需大量拥有先进技术雇员的背景下,约翰·杜威敏锐地指出美国现行职业教育的不足,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教育理论有三个,其一是经验改造。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永久事业,是人与环境作用之“经验”的不断重组,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即他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靠老师直接传授的,而是学生把这些被传授的理论知识组织到自己已有的经验中去,这就是杜威从经验论的角度出发提出的经验改造的观点。其二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他批判传统教育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指出学校教育的开展应以儿童为中心。其三是“从做中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料,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验证、得出结论。“从做中学”理论真正体现了知与行的结合,彰显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这种理论的提出和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贴近社会和生活,能促进他们通过积极参与实际活动有效地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尽管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纪之初,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杜威对当时职业教育的哲理性的思考,对我国当下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无启迪。

1.学校职业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职业训练,还在实际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引导他们发现并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价值,而不是为他们设定某一职业,以这一职业的要求来规定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一个广阔的社会,而不是固定的职业,而且还要适应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带来的自身职业岗位的变化,只有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作情景,让学生自由选择未来的路,才能使学生在以后更好地完成自我转型。

2.在课程设置上,职业课程必须和普通课程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杜威主张把职业教育课程和普通教育课程结合起来,就是要把学生放到真实的历史、社会和知识背景中,给学生更大的职业选择范围,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的结合。这种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技术培训时及时地了解某领域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还能为毕业后尽快地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另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社会所需来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在设置课程时要把握好纵向和横向的关系,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体现课程设置逐步提升的特点,注重课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教育活动必须反映当时社会的状况”。因此,在课程建设中要把握市场导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合作。

3.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只有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学,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实践,他们才会思维活跃,从中受益。“以学生为中心”还体现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老师组织的活动要认真听取学生反馈,课外活动也要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不断取得进步。

三、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及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于1926年12月对“教学做合一”给出的定义是:“教的法根据学的法,学的法根据做的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时隔一年,即1927年11月2日,陶行知先生对教学做合一讲得更加明确:“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到1931年8月,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中又复述了上述内容,还特别作了具体说明:“‘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对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同时,教学做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在这里,陶行知先生由生活法说到教育法,更加突出了以做为中心,并落脚于相教相学这个人生活动的普遍现象上。显然,“教学做合一”理论就认识论而言,它强调的是实践第一性,即所谓“行是知之始”。这种强调感性认识的主张,对于职业教育中技能型人才培养更具有特殊意义。再有,“教学做合一”并不主张盲目地行动,它不仅要求对间接知识的集约化传授,而且一定要做到在“劳力上劳心”,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从而体现出教育性。可以肯定地说,“教学做合一”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法论。[19]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于“做”,教即是做,学也是做,凡“事”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用于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就是要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在实践教学上下功夫,提倡老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合一。只有在“做”中才能满足职校学生的表现欲和发展欲,“做”是通过实现发展的一种途径,只有“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

四、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大职业教育观”的提出

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黄炎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其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组织、办学方式均体现社会化,教学原则必须遵循“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原则。1926年,黄炎培进一步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主张,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活动互相沟通,以打开发展的局面,并且与职业教育、职业补习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实验区的工作结合起来,用职业教育带动城市、农村的改造。这种大教育思想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教育范畴,直接参与社会改造。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它仍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生命力,能够给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借鉴意义。

(一)“手脑并用”是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黄炎培先生在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的教学原则。他多次强调:“职业教育的一个原则,就是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果只重视书本知识,而不在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职业教育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一面做,一面学,从做里学”,“单靠读书欲求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是万不可能的”。这些论述直到今天仍然是科学的、正确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我国的职业教育因受“重学历、轻技能”观念影响,注重向普通教育看齐或靠近,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职业教育,借鉴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时间、实施教学方法,给职校学生讲授系统的知识,在黑板上“讲种田、机器制造、操作”等技能,结果职业学生毕业后“手脑并用”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常规化制度。[20]

(二)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内容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中,许多职业院校只注重学生理论课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课的安排,硬搬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因而不能达到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学校的发展。职业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是一个方面,而转化为实际操作则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取得进步。另外,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满足社会需要:“各种教育都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职业教育尤应如此以其所造就人才是否能适应职业的环境,切合职业界的要求。”[21]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课程设置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修改调整,相关专业的开发与设置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院校的师资、设备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才能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实施正确的办学方针

黄炎培在《教育与职业》杂志上第一次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概念。他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办职业教育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

当前,我们树立大职业教育观点,一是要贯彻“三教结合”,即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紧密结合。在基础教育中引进职业教育内容,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都能达到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成人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形式应努力做到灵活多样,注重实效。二是要产学研结合,行业企业生产、学校教学和科研机构的项目研究结合,各方的教学资源结合,共同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三是职业教育要与各行各业紧密联系,加强沟通,要依靠社会各界来办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共同为振兴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而努力。我们应该根据国情需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决定》精神:职业教育既要与普通教育联系,更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2]

黄炎培先生经过多年职业教育实践经验总结,把“社会化”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很有现实意义。最近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拼命在升格或追求学历上做文章,过分强调与普通教育的联系,结果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而盲目办职业教育,造成技术人才短缺,高级技工“比研究生还难找”的困境,严重影响企业生产正常进行,影响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最终将导致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下降。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职业教育与培训过程中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意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意义,拓展职业教育的服务性功能,其实践课程要贯穿学生学习始终,实施“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

五、福斯特教育思想

福斯特的职教理论是当今世界职教发展的指导思想,他指出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受训者在劳动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后的前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偏重学术的教育造就了学生轻视体力劳动的态度,增加了失业率;职业教育的重点是非正规的在职培训;在中低级人才培养上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才能解决“教育脱离工作岗位实际需求”的弊端。

其中,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观点为当今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福斯特认为,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增加职校学生的就业率,职业教育才会进一步发展。办学目标、教学方式、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等都应该注重实践性,满足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课程形式上,职校要多设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和短期的实效性课程,实践课尽量在具有真实工作情景的企业内进行。

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教育的理论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的原始经验和背景不同,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同,课堂教学必须提供与现实生产场景交互作用的经历,学习者才能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判断、理解完成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因此,高职教育必须依托实践,依托行业、企业,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实现高职“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对“动作技能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建构主义理论,高职教育的学习必须经过“工学交替”的学习过程,“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学校课堂,促进学校的教与学”。只有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实施全程式实践教学模式,学习者才能真正获得职业岗位所需的实践技能,加强学习者对职业的体验与理解。离开了实践性学习,学习者的技能训练就没有了依托,不能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意义构建。

【注释】

[1]邓晓玲.美国和加拿大的林业职业教育.中国林业教育,2002(2):66.

[2]申培轩.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

[3]郑向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历史、内涵、特点及问题.理工高教研究,2003(3):79—81.

[4]朱映凯.德国“双元制”职教体制的考察与启示.湖南教育,2005(7):40—41.

[5]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105.

[6]蔡京枚.英国BTEC课程模式实施探索.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4(3):81.

[7]龚戈淬.BTEC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9):10—11.

[8]李辉,李伟.论日本高级职业人才培养经验及启示.成人教育,2008(11):95.

[9]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3—175.

[10]周景斌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就业与创业,2009(1):61.

[11]蔡炎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288.

[12]谭界忠.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82—183.

[13]赖华清.浅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电力教育,2009(4):57.

[14]张健.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思考.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9(1):74.

[15]杨小珍.校企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及实践.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远学报,2005(9):47—49.

[16]柳卸林,潘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华科技产业,2008(6):57.

[17]柳卸林,潘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华科技产业.2008(6):58—59.

[18]谭界忠.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0—91.

[19]蔡楚华,曹德润.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当代高技能人才培养.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9):63—64.

[20]秦亚先.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11):71.

[21]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22.

[22]秦亚先.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11):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