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斯洛的需要与生理

马斯洛的需要与生理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需要”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需要被认为是产生行为的驱动力,是有机体处于心理或生理不平衡状态时所产生的一种力量,它驱使动物或人采取适当的行动,以消除有机体的不平衡,因此可以说,需要与动机、行为直接相关。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免于灾难、未来有保障等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自我需要_医学心理卫生学导读

一、概述

不管是谁,生活中都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为了维持生命,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与人交往,需要他人的理解、帮助、友谊、尊重;还有繁衍自身,好利而恶害,好逸而恶劳的人性基本需要和趋向。在为生活、学习、工作忙碌的时候,需要有精神寄托,目标支撑,需要有自己的事业构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需要”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需要被认为是产生行为的驱动力,是有机体处于心理或生理不平衡状态时所产生的一种力量,它驱使动物或人采取适当的行动,以消除有机体的不平衡,因此可以说,需要与动机、行为直接相关。

人是高度进化的高等动物,人的需要远比一般动物复杂,具有高度的社会性。人虽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社会的主体。因此,人的需要既有生物学特点,又有社会学特点。社会是由规则制约的人的聚合体。在社会里,人的自然情欲不能赤裸裸地再出现,有了社会,有了国家,人同时具有了政治性和利益性,有了争斗,就有了规则和契约。尽管人的需要经常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但人却总是努力通过工作或斗争去满足自己的需要。通过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断推动着人性的变化和发展。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的需要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

每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条件下,需要各不相同,但不能就此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五花八门而没有共性。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看成一个整体,认为人类的需要由高到低分为五个层次:自我实现需要-尊重的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生理满足的需要。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性欲、吃饭、穿衣、居住、医疗等。这些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免于灾难、未来有保障等需要。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欲望。

归属与爱的需要也叫社交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在高层次的需要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可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马斯洛还认为,人总希望不断改善自己的处境,得到自己尚未得到的东西,因此,已经满足的需要,便不再起行为动机的作用,新的需要会取代已满足的需要而成为满足的对象。

人的心理发展,不是陡立的间断的阶梯,因此人的需要并不一定是在完全满足低一层次需要后才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而更多地表现为波浪式的演进,即各层次需要呈现曲线形的强度变化。

在马斯洛之后,又涌现了许多的理论。这些理论在思想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缺陷,但他们对于人的需要分层次观点及系统的研究,提示了人的需要系列的大致面貌和相互的关系,解释了人的行为、动机产生的原驱动力,对于我们认识人的处世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具有借鉴作用。

二、自我需要的定向

自我需要的定向,即选择自己发展需要的方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碰到选择。这种选择比较简单也比较常见,它的定向也比较容易。比如,我是和朋友去图书室看书还是去球场打球,我是在宿舍休息还是外出购物等,一般来说,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真实需求决定并不难。但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样的抉择就变得不那么轻松了。这要看各人的主导需要是什么,这就是需要的定向。只有将需要定在自尊和自我实现上的有理想、有坚定信念的人,才会舍生取义,为真理而奉献。相反的,一个人如将最大的需要定为生命安全有保障,只要能够活下去,那么,苟且偷安就是他的最好选择。

人处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下,人的需要的定向也具有明显的不同,其主导需要也会带有明显的层次和个体差异。我们所说的需要定向,主要从选择主导需要,选择需要发展的方向及选择满足需要的方式等几个方面。

1.选择主导需要 人的需要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尽管人的需要和某一处世行为所包含的需要满足内容多种多样,但不同个体,其需要的主导需要是不一样的。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把自己最珍视的、认为最有意义的需要定为自己的主导需要,由此确定自己的处世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重物质需求,把金钱作为自己的“偶像”,把享尽人生荣华富贵作为最大心愿。而有的人,则把能够充实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到同事、朋友的认同作为最大的满足。还有的人,则把他人的幸福作为自己的最大满足。需要的定向,就是要在自己众多的需要中确定自己的主导需要,而让其他需要服从主导需要。

2.选择需要发展的方向 比如,同一群人经济情况相差无几,有的选择外出旅游休闲,有的选择进行技能培训,有的选择投资等。这种在某一种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后便会从一种需要同一层次向另一种需要方面,或者可选择其他需要层次,就是需要的发展方向。如何选择需要发展的方向,是需要定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选择的需求不同,对社会的贡献、个人的发展和生活道路也就很不相同了。

3.选择满足需要的方式 同一种需要,可以选择不同方式来满足。有的人选择努力学习积极探索来实现自我的需要,有的人投机取巧甚至踩着别人上。满足某一需要可以采用建设性的行为,也可以采用破坏性的行为。

我们要说,需要的定向对于青年来说格外重要,它对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只有以高级的需要作为主导需要,较高层次的需要作为人格发展的方向,建设性的方式满足需要,才能获得满足后的快乐,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人。

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若要采取正确的符合历史潮流和处世态度确定自己的需要方向,实现自我需要,必须要对需要作出价值评判。

三、自我需要的价值评判

价值作为经济学的概念,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价值具有客观性,它首先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要的功能属性,所谓有价值,就是表示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必需和有益的。价值又具有主观性,客观事物对人有用的特质,只有被人们认为有价值,同人的需要发生关系,成为人们需要的对象时,才能以价值形态表现出来。因此,价值的完整含义是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两者的统一。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是主体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的标准。

同一种需要,在不同人的心目中的分量和位置是不同,原因就在于各自对需要内容的价值评判。人的需要呈现多层次多类型,具有复杂的构成和等级,对需要的价值评判是进行需要定向的前提。那么需要的价值评判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文化规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规范,一个社会群体有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规范。在这种特定的文化规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是不同的,如在物质并不丰富,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对高消费、享受需要的价值评判是自然比较低的。

2.生物能力 一个胃肠疾病严重的人,对吃喝的需要价值评判也不会高。

3.个人经验 朋友多的人,时常获益于人的人,自然对社交这一需要的价值评判较高,而对埋头某一事业而有所疏忽友谊交往表示不解或异议。

4.机会 如果某一需要得到满足的机会较多,常常会得到肯定的价值评判;而某一需要总是受阻而得不到满足,往往使人心灰意冷,价值评判标准降低。例如,一个人情场屡屡失意,恋爱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很可能就认为没有必要去追求这种需要的满足,随便找个人就算了。于是,他对恋爱这一需要的价值评判就大大降低了标准。

5.需要满足后的心理体验 一种需要满足后给人带来的快乐越充实,其价值就越高。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引起的是舒适感和安全感,激起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而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能显示出人生的意义,引起深刻强烈的幸福感和精神充实感。因此,后者往往比前者显得更有价值,更能体现完美的人格。正确的需要价值评判,将引导人们去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需要的价值评判,应当注意需要的度量和满足需要的方式。无论哪一种需要,都有一个度量的问题,适度适量的需要是正常合理、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过度过量则可能成为邪恶之欲,毫无价值可言。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的生理、安全需求基本上能够得到满足,青年人理应有较高层次的需求追求,追求知识、追求美、追求个人的成才和有所创造,追求有所建树,追求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有益的贡献。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样的需要结构才有价值。在现实社会中,应该有高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价值观念,即以促进理想的实现为最高价值目标。这种建立在理想实现高度上的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是我们最应该肯定的人生需要。我们要把个人需要与公众需要统一起来,建立起符合具有本土文化规范的需要价值评判标准,使个人的需要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完善自我人格的积极驱动力。

四、自我需要的实现

什么是“自我实现”呢?自我实现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自己设定目标并通过实践实现目标、发展才干、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是人发展的主体能动形式。由于人具有能动性和自觉性,因此任何人的生活实际上都具有自我实现的性质,都是自我实现过程的一部分。尤其是青年人,他们的自我实现意识更加明确、要求更加迫切、实践更加积极。

关于人的自我实现在人本主义思潮中,对我国思想界和社会舆论影响比较大、最有代表性的是存在主义者萨特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萨特的自我实现理论中关于自我实现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创造。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主张:人的本质是由人的基因决定的。用他的话说:“人类成员的身份本质上是一个基因问题。”他把人的发展看作是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过程。关于人的自我实现规律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由人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是在5个与生俱来、依次递进的不同的需要的推动下实现的。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5个需要的顺序是按从低级到高级排列的,越是低级的需要与人的生命存在的联系越直接。所以,人首先要满足低级需要,然后再向满足高级需要过渡。这样,5个需要依次满足的过程就推动了人的自我实现的进程。马斯洛告诉人们努力实现自我的关键是自我认识。

然而,萨特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却具有不少的内在矛盾,它存在的问题:第一,关于人的本质和人性的理论是不正确的,把人看作是“潜意识的存在”或认为人性的特点是由其基因决定的,这是一种抽象人性论的观点。第二,他们的自我实现观在价值取向方面,大多坚持的是“个人本位”而不是“社会本位”,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矛盾。萨特、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很少或根本不谈一个人在自我实现时应该考虑他人、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根本不提一个人的发展应该定位为为他人、人类作贡献。片面地强调实现个人利益、个人目的是自我实现的重要内容和标志。这样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第三,片面强调实现个人利益和强调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懂得或没有提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第四,他们提倡的自我实现的方式或途径主要是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自我实现本质上是一个通过实践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创造自身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过程。而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只是一种精神活动,它并不能实现上述目标。比如,认识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封闭条件下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实践考察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的过程,是类似于“火力侦察”式的过程;而提高自己主要是通过实践锻炼成长的过程,如人的领导才能、科研才能、写作才能、演讲才能、人际交往才能等,都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锻炼提高的,而不是靠自我认识、反省来实现的。至于为社会作贡献、满足自己需要,更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做到。所以说自我实现的根本方式或途径从根本上说只能是人的实践活动。第五,他们片面地把人的自我满足、自我完善的程度看作是自我实现的成功标志或评价标准。虽然,人的自我满足、自我完善是人的自我实现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些并不能成为全社会所认同的自我实现的评价标志。一个人的自我实现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达到了怎样的水准,这不是由自我认定、自己说了算的,而是有社会标准的。比如,马克思、贝多芬、爱因斯坦、达尔文等都是社会公认的成功者,而不是自封的。历史表明,只有对社会作出了较大贡献的人,具有较高的能力和才干(这种能力和才干必须是对社会有益的)的人,并且同时自己的需要和发展也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和实现的人,才是在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中都能被确认为自我实现成功度较高的人。显然,那些对社会没有贡献,一辈子靠祖先遗产或向社会强取豪夺而享尽荣华富贵的人,人们不会认为他是成功的自我实现者;同时,他也不可能感受到自我实现取得成功时的自尊(因为自尊来自“他尊”)和喜悦。此外,那些孤芳自赏自以为有才干,而社会根本不认可的人,也不会被社会所承认。对社会有益、为人们所接受的才能才是真正的才能,而自我感觉良好并不是才能的评价标准。因此,自我实现的根本标志只能是贡献和满足的统一,而且主要在于贡献。因此说,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家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不能给我们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的。唯物主义自我实现观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更加全面,我们可以把握以下几点基本思想和观点,指导和促进自我需要的实现。

1.自我实现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化成长过程:自我实现是人的存在方式,它的重要特征是社会实践。人们树立起满足自己需要的具体目标,根据客观规律改造外部世界,使自己的需要和要求得到满足,使人们设立的目标得到实现,这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人的这一自我实现过程正是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人的本质得到确证,同时也是人的自由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但是,自我实现并不是个人孤立的、封闭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而是人的社会化的成长过程。这是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这是人区别动物的根本属性。人的发展是以人的基因为人发展的物质前提,以社会文化环境作为外部条件,以实践活动作为动力和形式来实现的,是这些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而其中社会文化环境和实践是根本性的条件。于是,这就决定了人的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一个人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使自己社会化,即总的说来是使自己日益符合社会要求的自我发展的过程。例如,我们常说某个孩子很懂事,某个青年很成熟,某人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人才等,其实都是在说这个人的发展的社会化程度高、社会化速度快而已。因此,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人走向社会化的发展过程;而人的自我实现本质上也是人自觉地通过实践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动地使自己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化的发展过程。

从内容上看,自我实现是人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才干、创造自身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等的实践过程。

我们之所以把自我实现称之为人自我发展的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是因为:首先,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通过为社会服务或奉献并从社会获得相应的回报才能实现;其次,人的自我认识并不是一个人在封闭、孤独的环境中自我反省、自我了解的过程,而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以他人和社会为参照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再次,人的才干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被发现并得到发展;最后,人的价值也只能在他为社会的服务中才能得到体现。

总之,一般说来,社会为人的自我实现提供了发展的总体目标、客观条件、发展机制、显示尺度、评价标准等必要条件,因此脱离社会的所谓自我实现是根本不存在的。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讨论自我实现问题时,实际上是在讨论人的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人的发展的主体能动形式。其实无论是人的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和能动性,还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发展方式,这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在说同一件事情即人的发展。

我们通常所说的“时代造就人”“社会进步决定人的发展”“人是特定文化条件的产物”等,大多说的是人的发展的客观制约性和能动性的方面,而自我实现则强调的是人在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的主体自觉性、能动性发挥作用的方面,即人发展的主体能动形式。可见,对自我实现问题的揭示,有助于深化对人的发展问题的理解和使理论表述更加全面。

2.自我实现的动力来自于人对社会要求人们不断发展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自觉意识,而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正是由这种自觉意识决定的。

人们在发展自己的过程中,有一个自己提出发展目标或理想,然后再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这个目标或理想的过程,当然这个目标或理想由于超越了自己的现实状况而与现实相对立。人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这种充分体现了自身主体能动性的发展形势,正是人的自我实现过程。

人们为什么会有自我实现的要求呢?这是由于社会总是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才干、品格等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因此,由于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了社会对人的这种要求,人们才形成了自己的自我发展意识,而正是这种意识构成了人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或内在动力。人们在这种内在要求或动力的推动下,能动地进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实践活动,这就是人的自我实现。

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是怎样的关系呢?社会和个人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才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科学的实践。也就是说,一方面,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水平,并推动着人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发展了的人又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反过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样,每当社会一有发展,就会推动人们发展自己去适合社会的要求,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比如,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趋势,迫使人们必须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具有全球眼光,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具有做好各种社会工作的能力。近年来出现的“考研热”“进修热”“留学热”等人们为提高自身素质所采取的种种措施,正是由于人们意识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积极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以适应社会对人的要求而进行的各种努力。

3.在自我实现的实践活动中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成为成功的自我实现者。人是社会的人,这就决定了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受社会因素制约,包括受社会制度、文化的制约,主要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生活规律的制约。人们自我实现所受到的这种制约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决定了人才出现的类型和数量,这就是所谓“时势造英雄”。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其本质上说,其实就是人民的需要,因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表现为人民的需要。人民所赞扬、期盼的英雄人物,就是人民所需要的人才。这就是说,自我实现的目标只有与时代的需要相符合,才能最有希望获得成功。

同样,自我实现的目标只有与人类的需要相一致,才能有最广阔的发展前景。比如,当前科技研究、教育、法律、新闻传播、建筑、美术设计、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行业的专家或从业人员,社会需求量很大,所以人们在这些领域中好找工作,待遇也较高,如果人们择业选择这样的发展方向,显然容易成功。

其次,社会发展规律决定了人们的自我实现的目标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而要顺应历史潮流。社会发展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只有顺应历史规律才能取得实践活动的成功,反之则必然失败。显然,当前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是自我实现的最好尝试。

再则,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了人们的自我实现通常所能达到的状况和水平。人的自我实现是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因此,社会文化发展的现状和水平决定了人们自我实现的普遍的状况和水平。例如,文革期间,社会混乱,大学停办,在任何人的自我实现目标中,上大学就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了。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开放出现了大好形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这种形势决定了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从而为众多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尽快认清形势,努力发展自己,充分利用社会文化发展所提供的有利于人们发展的良好条件,尽快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急需的人才,从而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最后,国家、社会、集体的发展状况、水平与和谐程度制约着人们自我实现的普遍水平。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展自己。这是因为任何人的发展都是在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中、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的。所以一个人如果隶属于某个团结和谐、文明向上、积极进取的集体,那么他就有可能获得最好的自我实现的条件。国家、社会、集体是由人们所组成的不同层次的人的集合体,显然国家强大繁荣、社会安定团结、集体文明和谐,都对人们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可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等价值观不仅与人的自我实现不冲突,相反,却是促进人们健康地进行自我实现的重要的思想品格。

4.自我实现必须对自身的主体条件有正确的认识:人的自我实现与自身的主体条件密切相关,主体条件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的主体条件,也是自我实现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对于人们来说,自我实现需要为自己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择业或成才需要科学地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确选择自己确有所长而又为社会所需要的事业,才能更好地促使自己发展。必须反对在这个问题上的盲目攀比或感情用事的草率做法。

5.自我实现的根本方式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唯物史观强调自我实现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所以,自我实现的基本形式是积极投身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人们无论是认识自我、发展才干、满足自身需要、创造人生价值等所有这些与自我实现有关的活动,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的,离开社会实践,根本不存在什么自我实现问题。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如萨特、马斯洛等思想家主张通过精神上的内省、自我认识等方式去进行自我实现,这种观点是缺乏科学理论根据的。

6.自我实现是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包括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自我实现必然是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人的价值在于人通过实践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或者说人的价值本质上是人的创造价值的多少。一个人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创造财富的能力越大,那么他的价值也就越大。如果某人不能通过实践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种人就没有自我价值。人的价值是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从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来看,人的价值主要在于人的社会价值,因为人的自我价值只能通过人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来实现。因为任何人如果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其实都只能是通过社会劳动,通过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然后取得社会的回报来实现。总之,人的价值主要在于一个人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和结果。

7.自我实现的评价标准是人在充分发挥自身才干前提下的社会贡献和自我满足的统一,但主要是社会贡献。

关于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是否成功,一般来说应该以下面的一些标准来评价。

(1)社会贡献比较大,他们通常是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内的卓有成效者。如“两弹元勋”,获得国家最高科学奖的科学家,政绩卓著的国家公务员,劳动模范等。

(2)自己的才干得到充分发挥。“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实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力量的过程。因此,成功的自我实现者通常是科学、艺术、商业经营、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等领域内的杰出人物。当然,所谓才干的充分发挥,首先意味着他们的才干由于能够给社会带来财富或贡献,因而这种才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3)在正常的、比较公正的社会条件下,由于事业成功而能够较好地通过自己的劳动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以及享有较高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人。

我们之所以强调自我满足的程度也是自我实现所达到的水平的重要表现或评价标准之一,这是因为社会上还存在着贡献和回报不相符合的情况。

显然,如果社会基本公正——只要付出了辛勤劳动就会有基本合理的回报,那么,所谓成功的自我实现者,通常在上述几方面是能够统一起来的。如果社会不公正,或者制度有缺陷,就会出现贡献和社会回报不一致、不相符合的情况。有些人的贡献可能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合理的回报。还有些历史人物的贡献在他生前没有得到社会的公正评价,那也就更谈不上回报了。不过,历史是公正的,历史迟早会对他做出公正评价的。虽然我们主张重在贡献,但是如果我们确实遇到获得社会回报不合理的现象,也应该根据社会公正和各种规章制度进行合理、合法的争取,来促使人的贡献和回报相符合,使社会制度进一步合理化。

需要强调的是,总的说来,自我实现取得一定成功的人的共同特点和最突出的方面,则在于他们都是对于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的人。他们无论是工作成就突出,还是才干得到充分发挥,还是较好地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或是具有较高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等,在社会基本公正的条件下,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意味着由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较大,因而获得了社会、人民的充分肯定和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回报的结果。所以,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成功的自我实现者的根本特征在于他们首先是对社会、对人民做出了较大贡献的人,是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和所赞扬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