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本指标的国际比较

基本指标的国际比较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区域(地、市)高职院校的强弱突出表现在区域(地、市)国民接受高职教育的普及程度上。53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54.5%,我国排在第49位。发达国家政府2005年对高等教育投入就达到了本国GDP的1%,其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均高于70%。北美和西欧地区一半以上的国家高等教育公共投入

第二节 基本指标的国际比较

一、高职教育强校人才市场需求。据麦肯锡公司调查:5年内,外企(约28万家,占中国企业总数的3%)在中国需要75万大学毕业生,约占同期中国大学可提供优秀人才的60%。按每个企业平均使用优秀人才数量比较,外企是民族企业的40倍以上。过去3年跨国公司在中国需要7.5万名能在国际环境下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中国只能提供3000—5000人,绝大部分高级人才来自海外;许多企业因为招不到足够的技术与技能人才完不成订单。中国的信息产业每年需要50万各类IT工程人才,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而软件工程和计算机工程相关专业只能提供不到20万人,严重地阻碍了IT产业发展。应用型人才短缺对世界各国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带来机遇。

产业对应用型人才质量也提出了很高的标准。美国波音飞机公司对工程师基本素质提出的10条标准,成为公认的工程人才国际标准:专业知识和技能占3成,而通用素质和能力占7成。这说明产业需要的人才兼有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麦肯锡公司调查了中国160万在岗工程师,其中适合为跨国公司工作的大约只有10%。主要原因有高等院校培养模式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教育忽视综合素质教育的问题,也与大量企业没有研发活动,大部分工程师只是学习、模仿,从事工艺或技术管理工作有关。产业界也同样提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但由于应用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也同样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教育忽视综合素质教育的问题,企业缺乏职工职业素质养成、高端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核认证工作机制,应用本科、高职毕业生毕业3~5年内只有13%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预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数量短缺和质量不足的问题十分严峻。

二、高职教育强校学生规模。没有足够的数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高职教育强校与经济强区域(地、市)的总体发展脉络基本一致,即世界经济强区域(地、市)往往是人力资源强区域(地、市),世界人力资源强区域(地、市)又通常是高等教育强区域(地、市),而世界高等教育强区域(地、市)一般又是科学技术强区域(地、市)。一个区域(地、市)高职院校的强弱突出表现在区域(地、市)国民接受高职教育的普及程度上。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为82%、俄罗斯为75%、澳大利亚为75%、北美西欧平均为70%、意大利为68%、加拿大为60%、英国为59%、日本为58%、法国为56%、德国为49%、OECD平均为31.5%(由于CECD没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数据,故用其某个年龄段的高等教育净入学率替代,以作参考。)世界平均为26%、中国为23%。2007年,八国集团中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加拿大、英国、日本、法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都在56%以上,欧洲的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高达62%;其中八国集团中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加拿大、英国、日本、法国培养应用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平均毛入学率,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72%以上,欧洲培养应用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平均毛入学率,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8%。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速增长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70—2007年,北美和西欧地区的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从30%增长至7l%,增幅为41%,高等职业教育增幅占32%;1995—2006年间,OECD国家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增加8%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增幅占6.2%。1999—2007年,世界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由18%增长至26%,以平均每年1%的增长率不断扩大规模,高等职业教育占0.68%;北美、西欧较为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则由61%增长至70%,增幅达9%,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占78%。根据以上数据本课题提出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占75%作为衡量高职教育强区域(地、市)学生规模标准。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高职技术教育在其中所占有的比例,反映一个国家和一个区域提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会的整体水平。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达到23%,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53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54.5%,我国排在第49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虽然居世界第一,但是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仍然不高,在53个国家中仅排名第47位。而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2005年,美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接近1800万,各类高等院校共有4000多所,毛入学率高达80%以上。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在绝对数上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不到6%,居民中的大学生比例仍然很低,这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是很大的。

三、高职教育强校建设投入。社会和政府公共投入是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基础。平均而言,OECD国家的教育支出约占GDP的6.1%,公共财政(Public Sources)教育支出约占GDP的4.5%,约为教育总支出的3/4。OECD国家高等教育支出约占GDP的1.5%,公共财政支出约占GDP的1.1%,私人支出约占GDP的0.4%,其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支出约占高等教育支出的76%以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本国或者地区GDP的比例约为:加拿大1.4%,OECD平均1.1%,欧盟平均1.1%,法国1.1%,美国1%,英国0.9%,德国0.9%,澳大利亚0.8%,俄罗斯0.8%,意大利0.6%,日本0.5%。发达国家政府2005年对高等教育投入就达到了本国GDP的1%,其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均高于70%。同时,大部分国家生均高等教育公共支出都大大高于小学、中学教育支出,北美和西欧地区生均高等教育公共支出几乎是生均中学支出的两倍。根据可比较数据,世界102个国家中的一半国家将教育预算中的10%—20%用于高等教育,剩下一半国家中的1/3将教育预算的20%以上用于高等教育。北美和西欧地区一半以上的国家高等教育公共投入约占GDP的l%以上,OECD国家高等教育公共投入约占公共教育投入的1/3。其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占2/3以上。根据可以比较数据,八国集团成员国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占GDP比例的平均值大约为0.9%;欧盟国家、OECD国家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占GDP比例的平均值都超过了1%。课题组建议将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占GDP比例的1%,其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占2/3以上,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强国和强区域投入标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主要依靠国家拨款。近些年来,国家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投入总量明显不足,而且低于普通高等教育。

四、高职教育强校建设产学合作教育机制。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和产业开门办学机制,核心是要将应用型人才职场工作环境引入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环境,将学生在校学习和在产业实习交替进行,可以使学生通过真实产业环境实践和学习,实现教育和产业人力资源的无缝连接。欧美发达国家在产学合作教育方面已有上百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科学、成功和成熟的体制、机制、模式、制度、操作规程,这是他们经济发达、产业和教育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际上有43个国家的1500多所大学设有合作教育项目,美国把这种教育模式看作是高技术时代有战略意义的培养年轻一代的有效教育方式,国会通过法案拨专款支持。现在美国有20万学生在12万雇主支持下在此模式中学习。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研究,产学合作教育应贯彻精细实施原则:一方面合作要给学校和企业双方带来效益;另一方面平均每个企业接受的实习生人数不要多。在产学合作的教育机制指标下,学校的产业合作伙伴数量、学生中参与校企合作学习的比例和时间长短都是表征的重要数据。

五、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国际化水平。高职教育国际化各个主权国家在应用技术与技能教育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过程,是高职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按市场规则合理流动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建立国际化组织与制度保障,完善基础条件及资金保障,开拓国际化办学项目,设置国际化课程教学体系,深化师生国际交流广度和深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技术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应用科研国际化水平和办学适应性与贡献率。有资料显示,2009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的教育服务贸易规模已经分别成为他们本国第3、第4和第5大出口产业,教育出口值占本国服务贸易出口总值的百分比分别为11.8%、4.9%和3.5%。根据可以比较数据八国集团成员国高职院校中约3.6%是来自海外的学员。因此,课题组提出将留学生占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规模比例的3%作为衡量高等职业教育强校的国际化标准,把国际化办学理念、国际化办学组织与制度保障,完善国际化基础条件及资金保障,开拓国际化办学项目,设置国际化课程教学体系,深化师生国际交流广度和深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技术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应用科研国际化水平和办学适应性与贡献率,作为衡量高职教育强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六、高职教育强校建设教学效果和效率指标。效果就是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效率就是达到这一目标所用的时间。世界应用型教育旗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本科毕业生,最终从事研究性工作的只占毕业生总数的15%—18%。也就是说,MIT8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都是在产业界工作或自主创业。这与中国许多研究型大学定位在培养科学家和研究型人才很不一样。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类型人才职场工作需要的能力、素质、知识和技能,由产业界和教育界共同确定,由企业专家、教师和学生认定,它是设计课程体系的依据,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课程教学体系要落实能力大纲中的每一条要求,通过“做中学”,或称基于项目的学习、研究型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将产业中的工程项目(包括产品、流程、系统和服务),引入到教学中作为教学环境,使学生边实践边学习,将理论和工程实践集成在一个过程中,以形成各种能力(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共享知识、传播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并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方面中国相对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较大,如机械设计基础,中国大学128学时,美国72学时,教师讲授中国是美国的3倍多,而学生的能力和知识不及美国学生的一半。

七、高职教育强校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是达到国际人才数量标准的比例。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适龄人群(25—64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54%,加拿大47%,日本40%,美国39%,韩国33%,澳大利亚33%,英国30%,OECD平均27%,法国26%,德国24%,意大利13%,中国11%。八国集团适龄人群(25—64岁)人群中接受过高等教育比率的平均值大约为34%,OECD国家的平均值大约为27%。国际上一般将适龄人群中接受过高等教育比例的30%作为高等教育强国培养人的成就标准。OECD国家69%的本科生,85%的研究生从事应用技术性工作。参照这一标准课题组将将适龄人群中接受30%接受过高等教育,高职院校毕业生占70%,毕业生30%毕业3年内达到人保部高技能人才水准,作为高职教育强校的人才培养成就数量标准。

其次是达到国际人才标准的比例。麦肯锡公司2005年对83个跨国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经理、人力资源公司和全球资源中心负责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毕业生中,达到跨国公司录用标准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数量,与各国求职人数的比例:中国、俄罗斯为10%,巴西为13%,墨西哥、菲律宾为20%,印度为25%,马来西亚为35%,而匈牙利、波兰和捷克为50%。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直接反映在毕业生就业上,毕业生普遍缺乏对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上岗适应慢,缺乏团队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缺乏主动工作精神,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文素质薄弱,很难适应现代企业需要。

第三是达到创新人才标准的比例。目前,我国经济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持续高速发展的优势已逐渐失去。要保持可持续高速发展必须靠产业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据统计中国有3200万科技人员,其中3.3%研发人员中只有0.25%是从事真正原始创新工作的人才,而在生产服务现场把决策、设计创意转化为生产服务流程和工艺的技术性型、高技能人才更加缺乏。过去,我国高职教育基于以加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需要,把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而目前基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必须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通过培养理念、机制、内容和方法创新,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工程型、技术型和高技能人才。

第四是达到创业人才标准的比例。现代产业发展要求应用型人才不仅有技能懂技术,也要有企业家视野和创业意识,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也要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团队工作,为社会提供完整的产品和服务。据统计,中国高等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比例只有1.2%,而且教育层次越高,这一比例越低。如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创业型人才比例为1.9%,本科教育为0.85%,而重点本科大学(“211工程”学校)的比例只有0.54%(麦可思公司,2009年)。对比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高达20%—30%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比例,中国这一指标显然非常薄弱。

八、高职教育强校师资状况。高职院校教师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一要有足够的数量保证,二要有专兼结合、理实结合的结构。1999年,美国在校教师总数已经接近290万,包括200万专任教师和90万非专任教师,生师比就达到了14.9∶1,应用型大学生师比为23∶1,专兼职教师比例为2∶1。同时把具有较高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较强的职业岗位实践能力和应用科学研究能力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资格认证的基本标准,要求高职本科院校教师应经过博士生阶段的专门训练具有博士学位,高职专科院校教师应经过硕士生阶段的专门训练具有硕士学位;实践教学教师应具有3—5年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经历和工程、技术或高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具有高等院校教师资格证书。高职院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比例,具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经历比例,具有相关职业岗位工程、技术或高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是衡量高职院校师资专业素养的重要指标。美国2007年综合性大学全职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比例为为71.3%,私立人文学院为70%,公立两年制学院为19.5%,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为65.1%。课题组建议师(专兼职)生比23∶1,专兼职教师2∶1;高职本科院校全职教师65%具有博士学位,高职专科院校80%具有硕士学位,30%具有博士学位;实践教学教师100%具有3—5年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经历,100%具有工程、技术或高技能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高职教育强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