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办学定位能力分析

办学定位能力分析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准确的办学定位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坚持依托行业,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使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行业部门协调发展。目前,办学形式单一,学制单一是建设高职教育强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 办学定位能力分析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是在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学校所处环境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力确定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合理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空间,明确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办学特色,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能力,是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准确把握学校在一定时期发展目标、类型、层次、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的能力。准确的办学定位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办学目标定位能力。办学目标定位能力是指确定办什么功能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能力。目前,总体来说,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按照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理念,组织实施办学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建立起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办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许多院校片面理解“就业导向”办学理念,忽视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服务为宗旨、产学研相结合等办学理念,导致高职院校办学功能单一,职业培训、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得不到发挥;导致办学途径单一,校内培养+“放羊式”顶岗实习成为主要培养途径;导致培养质量标准单一,就业率成为衡量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有关。教育部2008年下发的《评估方案》仅仅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社会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初次就业率仅仅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表面现象,许多学生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就业岗位,往往要考察、等待、试岗,并不急于签约,另外,企业往往为了锻炼大学生往往把初次就业的学生放在最低层次的就业岗位,但初次就业岗位并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预期规格。

二、办学类型定位能力。办学类型定位能力,是指确定举办什么类型的学校,培养什么类型人才的能力。根据国内外高职院校办学实践,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有如下基本形式:一是“专业教学+校内基地”,要求专业具有相对稳定性,与之配套的基地具有设施的先进性、效益的示范性、管理的规范性以及与教学结合的紧密性等。二是“骨干专业+校办企业”,围绕骨干专业建设校办企业,并形成围绕产业(地方支柱产业)办专业,围绕专业办企业(校办企业),办好企业促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完整的产学研结合链条。三是“校内学习+定点企事业单位实习”,学生在校内接受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后,一般到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定点实习。实习地点相对固定、联系密切,有些部门、行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还参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学校的教师也经常到定点单位锻炼、提高。四是“学校+公司+用户”。院校既是育人场所,又在校内办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成为育人、创收的经济实体。院校通过公司架设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的桥梁。五是“校企结合,联合办学”。坚持依托行业,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使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行业部门协调发展。六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直接结合”,将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内容直接融入到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或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学习、掌握应知的知识和应会的技能。七是“政府统筹建设基地,综合协调组织实习”,即由政府出面,建设示范性教学科研基地,整合各种资源,减少重复投资,提高实验实训基地科技含量,提高基地利用效率。目前,我国流行的观点是将教学型高校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技术应用教学型,进行本科教育和一定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二是技能教学型,进行高职专科教育,主要培养高技能人才。上述两种观点都混淆了教育类型和层次概念内涵。其实不同的教育类型可以有不同的教育层次,无论是技术型人才培养还是技能型人才培养,都可以有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同样一个专业,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由于产业发展水平不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往往会有较大差异。如浙江宁波金融危机之前,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要求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金融危机后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知识密集型自主创新型企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要求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办学类型定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一些专业与区域产业结构不接轨,难以找到区域优质特色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二是思想保守,不敢与企业建立共同发展、共同办学,资源共享,利益均沾的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体制;三是不认真分析专业学科特征、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和相应的职业岗位特征,笼统地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高16号文件提出的“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要求,一律将高职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为技能型人才或高技能人才,导致人才培养类型、规格不符合学科专业特点,不能适应不同区域、不同类别产业、不同职业岗位需求。

三、办学层次定位能力。办学层次定位能力,是指确定举办什么层次的学校,培养什么层次人才的能力。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1997年版)》(ISCED),高职教育属于5B教学计划,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技能教育都有层次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承担的是专科层次技术、技能教育,而教学型工科本科院校大多举办的是工程教育而不是技术教育,教学型文科类本科院校大多定位在培养中高级服务与管理人才。将高职教育一律定位为专科层次职业技能教育,主要培养技能性人才的结果,一是一些高职院校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型人才、基层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层次,导致技术型人才、基层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和人才市场供应出现结构性短缺;二是高职院校办学只局限于单一的专科层次学历教育,忽视各类职业培训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三是一些高职院校办学缺乏与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沟通衔接意识,课程教学内容重复,高职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办学形式定位能力。办学形式定位能力,是指确定怎么办学校,通过什么方式培养人才的能力。高职教育是与经济调整、企业发展、职业岗位需求、人的就业与职业发展、终身教育需求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形式。建立多种形式并举,相互支撑配合的办学体系,是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和特色所在。目前,办学形式单一,学制单一是建设高职教育强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许多院校往往只有全日制学历教育一种办学形式,有的院校虽然有成人教育机构,但基本以举办成人学历教育为主,职业培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十分薄弱;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年限普遍是三年,一般第一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第二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第三年顶岗实习,不能根据职业技术和行业特点,灵活规定专业培养年限和按照工学结合的规律安排课程教学。

五、服务面向定位能力。服务面向定位能力,是指怎么确定专业、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的能力。服务面向主要涉及学校专业职能所覆盖的地理区域和行业范围。高职院校专业服务面向太宽或太窄,是目前高职院校服务面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些院校开设的专业如旅游管理与服务、物流管理与服务、会展策划与管理、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经济管理、文秘、应用英语等专业,往往服务面向过宽,而诸如导游、报关与国际货运茶艺、钢琴调律等专业,往往服务面向过窄,不能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与特殊的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课程结构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人才智能结构与职业岗位工作要求脱节和不能完全贴近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