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畔镇两迎水小学

河畔镇两迎水小学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迎水村中心小学位于会宁县北部,天靖公路从此穿过,交通便利。学制的变更,1976年将五年制小学改办为“戴帽子”初级中学,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调来了冯士兆任校长。初中部和小学部合办的“戴帽子”特点,直接分为小学部和中学部。是这所学校建校以来的高峰期。两迎水八年制学校生员不足,1991年3月党委决定将中学又改办为五年制小学,在校学生120多人。两迎水小学从创建至今为第四阶段,学校变化最大,教学质量最高。

河畔镇两迎水小学

两迎水村中心小学位于会宁县北部,天靖公路从此穿过,交通便利。这里又是靖会电灌工程的立灌区。学校始建于1971年3月份,校址选在两迎水南社,是一所三年制教学点,创建初期,学校规模很小,学生也不多。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增多,1974年春季将校址由原来一所窑洞的教室搬迁到了旧庙院内,建起了一坡水的土木结构的教室5间,这年的校长由王志仁担任。

学制的变更,1976年将五年制小学改办为“戴帽子”初级中学,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调来了冯士兆任校长。因此这年规模很小的学校改办为中学。后又办成了完全的六年制小学。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1年—1976年)

学校初创期间,规模小,学校条件也差,教室是引黄工程用过的灶房,桌凳是泥台子。教师和学生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讲课和学习,办学的效益也不高。1974年群众自己动手,建起了新教室,学校开始自身发展壮大了。

第二阶段(1976年—1990年)

1976年国家大力发展办教育,提出“孩子上小学不走出小队,上中学不出大队”的口号,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群众办学的热情空前高涨,五年制小学改办为“戴帽子”的七年制中学。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建起了6间“人字”房教室,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为了更好地办学,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壮大,七年制初中改办为八年制初中。初中部和小学部合办的“戴帽子”特点,直接分为小学部和中学部。这一时期,中学部各级2个平行班,班额也很大,全校共1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多人。是这所学校建校以来的高峰期。

第三阶段(1991年—1997年)

河畔镇政府筹集资金,1990年新建了河畔镇初级中学一所,秋季开始招生。两迎水八年制学校生员不足,1991年3月党委决定将中学又改办为五年制小学,在校学生120多人。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高考制度的恢复,社会、学校、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办学积极性更加高涨。为了彻底改变学校的面貌,排除危房,发动群众,有钱者捐钱,有劳者捐工,土木结构的教室全部拆除,建成砖木结构教师宿舍10间,共226.6平方米,教室5间,共227.8平方米。1994年达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同年被评为“白银市标准化学校”。

第四阶段(1998年—2008年)

两迎水小学从创建至今为第四阶段,学校变化最大,教学质量最高。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倾向于西部,倾向于农村,也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机制的顺利实施。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3人,教师8人,教师合格率100%,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学校占地面积896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9平方米。

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培养素质、注重特长”的办学指导思想。把“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满意、让学生成才”作为办学目标。近年来,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目标管理,科学管理;

(二)抓好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抓好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现在学校管理已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软件建设初见成效。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全校师生正在努力营造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校园环境,为创建高水平学校而不懈奋斗。

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中,他们在各行各业中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王龙飞:两迎水南社人,现为国防总后勤部工作,硕士学位

王奋飞:两迎水南社人,现为北航公司工作,硕士学位。

姚 军:两迎水村蒋家大路北社人,四川大学毕业,现在四川考古院工作,硕士学位。

白 汉:两迎水南社人,哈工大毕业,现在山东大学任教,硕士学位,副教授。

两迎水小学历任校长名单:王志仁、董学文、冯士兆、张明远、卢世忠、张黎明、陈俊忠、陈均铎、冯树明、赵梦麟、姚存汉、王军武、郭强

(供稿人:郭 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