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师镇燕岔小学

会师镇燕岔小学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燕岔小学的前身是一所创建于1932年的私塾。“文革”开始后,古庙被毁,学校并入路岔小学。1990年春,桃花山乡党委、乡政府决定另选新校址,将燕岔、史岔二年制和路岔五年制学校合并为燕岔五年制学校,路岔五年制改为三年制。学生也由11人增至67人。现在的燕岔小学,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要。2003年“教师节”,桃花山乡党委、乡政府授予学校“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会师镇燕岔小学

燕岔小学的前身是一所创建于1932年的私塾。是由当地乡绅张、汪两家合办的,地址在一座方神庙里,是当地较有名的私塾。起初,由柳树沟陈先生执教,有学生27人。陈先生因病辞教后,便聘请蒲旺民执教两年。后来陆续任教的还有南咀的李生云、李飞云等。17年间,在这里读书识字的学生有150人之多。

新中国成立后,由路开基执教,学生每年都在30人以上。1951年,全国农村扫盲运动开始,王震西任教员,负责燕岔、刘岔、史岔、庙湾和王沟等5个队的扫盲工作,扫盲人数达170人左右。1952年,王震西继续留校任教,学制初小,有学生30人。“文革”开始后,古庙被毁,学校并入路岔小学。

1970年,群众又在旧堡子旁盖了一座不足15平方米的简陋房子,办起了二年级村学,学校坚持办学19年,就读学生总计450人。到1989年,学校仅有的1间教室已成危房,严重影响着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如此境况,已完全不能适应群众对教育文化生活的需要。

1990年春,桃花山乡党委、乡政府决定另选新校址,将燕岔、史岔二年制和路岔五年制学校合并为燕岔五年制学校,路岔五年制改为三年制。上级领导的决定,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大家立即行动起来,义务投工3000个,移动土方10000余方,将2亩陡坡改造成近10亩平地,打围墙185米,平整校园480平方米。1990年11月,建成砖木结构的教室5间,教师办公室5间,建筑面积264平方米,还新建砖礅铁大门一座,开挖水窖一眼。接着乡政府配套课桌40套,拉通了照明电。学生也由11人增至67人。学校设5个教学班,教师5人,张永智任校长。

继任校长陈龙先后制定出了《值周制度》、《班主任制度》等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具有条理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使学校管理纳入了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从此以后,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1996年袁袆任校长,继续狠抓学校建设。一方面加强校园建设,先后修建了教室2座,改修了校门,新修了厕所、花园等;另一面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的规模更上了一个台阶。到1998年,有学生230人,被教育局评为县级标准化学校。

现在的燕岔小学,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占地面积304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88平方米,操场面积800平方米,设有7间教室,5间办公室。教育局配发了一台电脑,两台电视机及多媒体教学光盘。学校有图书993册,音、体、美教学器材齐全。现有学生43人,有4个复式班,专任教师5人。多年来没有发生辍学现象,普及率、合格率、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

多年来,经过广大教师的艰难探索,努力工作,形成了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和经验。

1996年12月,在乡教委组织的四年级统考中,学校取得了全乡双科第一名,教学单科第一名的好成绩。2003年“教师节”,桃花山乡党委、乡政府授予学校“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4年,学校又取得了全乡二年级统考双科第一名的好成绩。2007年11月,学校在全镇三年级中期统一考试中获得第一名。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教学质量连续多年稳中有升,全面完成了镇教委下达的教学任务。每年年终测试全科合格率为88%以上,语文、数学单科合格率在98%以上,六年级毕业率为100%。

邓小平说过:发展是硬道理。对教育事业来说,发展也是硬道理。通过校园建设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通过校本培训和信息技术训练,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通过科学的制度和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学校将进一步贯彻课改理念,加大课改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巩固成绩,使学校的教育教育质量及办学规模再上新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