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畔镇车川小学

河畔镇车川小学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宁县河畔镇车川小学位于河蒿公路旁。联产承包制以后,学校又转为公办,由马守礼担任校长。1993年11月,经会宁县教育委员会验收,被评为县级标准化学校。学校先后被列入国家义务教育工程及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配发图书1500册,实验仪器及电教设备数套件,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河畔镇车川小学

会宁县河畔镇车川小学位于河蒿公路旁。始建于1964年,前身是民办半日制、跟读班、三年制,1970年改为四年制;1973年转为完全小学,1981年又转为公办学校至今。

车川小学自创建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下,经过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和数任校长、教师的不懈努力,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规模逐渐扩大,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0多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学生合格率100%,专任教师7人,学历达标率100%的农村六年制小学。纵观学校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土窑阶段(1964年—1987年)

1964年3月,车川村民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在较远的河畔小学读书,在社队的文化室、草窑等处安置了教学班,由包志监、姜汉存等任教,后因某种原因,学校停办了一段时间,后又改为半日制,由魏生秀执教。此阶段先后任教的教师有:魏生秀(女)、张自忠、马守礼、张广毕、邹向义、庄伟、张明(女)等,在此期间,马守礼一手抓教学,一手搞建设,亲自动手,打土坯,箍土窑,把旧址搬到了现有的地方,有5孔土窑教室,4孔土窑办公室,四周并有围墙,这样即改善了办学条件,使学校初具雏形。

二、瓦房阶段(1987年—至今)

联产承包制以后,学校又转为公办,由马守礼担任校长。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原有的教学条件已远远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于是,1987年,在上级的支持下,县上出资5万元,车川社出椽出工,在现址上新建教室5间(后一排),在前一排同时建了4间土砖木的办公室。在学校筹资、广大社员捐资、捐椽的情况下对校舍进行全面翻新,清除了土窑,学校这时焕然一新。1992年,由于学校增设了学前班,仅有的教室不够用,就把前排办公室改为学前班教室和保管室,学校又多方集资,群众积极捐椽,修建砖土木结构办公室5间(前排靠西)。1993年11月,经会宁县教育委员会验收,被评为县级标准化学校。1997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达到250多人,校舍严重不足,同年7、8月份又拆建2间教室(在前1排4间土砖木办公室上)。1998年8月学校改为六年制完全小学。至此,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学校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96多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24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500平方米。学校先后被列入国家义务教育工程及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配发图书1500册,实验仪器及电教设备数套件,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此阶段先后任教的教师有:魏生秀、张自忠、张雪青、张广武、杜树吉、杨茂秀、慕益珍、杨茂让、张学峰、蒋宗林、段枭平、刘富军、关维平、杨映峰、刘舵、李世安、何贤峰、邢曉辉、王树强、王彦虎、姜文霞、田丽红、李娟、邹小娥、李海燕、杨树俊、朱怀坤、李效仁、王世明、张继雄、郭小花、李英、姜晓军、郭霞明等。

历任校长:魏生秀、马守礼、张自忠、杜树吉、杨茂秀、张雪青、慕益珍、蒋宗林、李世安、张雪青

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素质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尤其近年来不断深化课堂改革,重视素质教育。学校制定了“艰苦创业、振兴学校”的校训;形成了“师德高尚、业务过硬、五育并举、不断求新”的校风;“严谨治教、无私奉献”的教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风。

学校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安全工作、综治工作、纠风工作、“两基”工作、贫困学生资助、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硬件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奖惩等。全体师生依规教、学,学校工作井然有序。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经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4年9月获得“河畔镇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获得2005年—2006学年度六年级统测第2名、2006年全镇五年级语文、六年级数学质检第3、4名、2004年六年级质检获得全镇第1名;在优质课竞赛中,1人获得县一等奖。

目前,借教育改革的热潮,学校狠抓管理,致力改革,全体师生充满激情,互帮互助,团结一致,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供稿人:魏生秀 张雪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