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畔镇下中滩小学

河畔镇下中滩小学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宁县河畔镇下中滩小学位于靖天公路旁河畔镇以南,与“苦水河”相隔,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此时,学生达200名,教师6名,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人民教育人民办,经村委会讨论决定,划出部分土地重建学校。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1994年学校被县政府命名为“县级标准化”学校。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升学率达100%,没有一名学生因困难而辍学。学校近10年获市、县、镇,各种奖励10多项。

河畔镇下中滩小学

会宁县河畔镇下中滩小学位于靖天公路旁河畔镇以南,与“苦水河”相隔,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学校始建于1968年,校址选在本村南端的戏园内。学校创建之初,校舍只有3孔窑洞和1间平房,有学生40多人,教师4人,首任校长郭襄晋。由于校舍窄小,又是村民活动场所,因此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正常教学。

1974年,担任生产队队长的郭前晋面对学校的这种情况,他便与村委会商议,在本村以北划出30亩耕地作为学校新址。经过村民一年的努力,盖起了5间土木结构的教室及4间办公室,打围墙600多米,学校于1975年搬迁新址。此时,学生达200名,教师6名,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学校从建校初至今,无论在校舍还是教学质量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40年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8年—1974年):

这一阶段是学校初建时期,办学条件非常差,但村民对孩子的求学非常重视,为让孩子能就近上学,家长舍得一切。学校没有课桌凳,村民就用土坯和泥做成土课桌,凳子相当一部分是学生自带,村民还自筹资金为学校做了一副简陋的篮球架。每年教师亲自在校养猪,勤工俭学,为学校增加微薄的办公经费。由于上级领导的关心、村民的努力,学校越办越好,深受群众满意,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第二阶段(1975年—1994年):

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教育不断深入发展,上级政府及地方村民对教育更加重视,但是,当时学校的教学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新的教育需求。人民教育人民办,经村委会讨论决定,划出部分土地重建学校。村民自愿投工投料,不到一年时间,一座占地面积189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30平方米的新学校落成。学校自筹资金,村民捐助做了一部分桌凳,上级又配发了一部分课桌凳,基本上解决了课桌凳短缺的问题。有了政府的关怀、村民的帮助,教师教学的劲头更足。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1994年学校被县政府命名为“县级标准化”学校。

第三阶段(1995年—1998年):

1995年,王崇峰调入该校担任校长。他看到20年的校舍已破旧不堪,萌发了建新教室的想法,经村民反复商讨,决定建6间标准化的砖木结构教室和1座校门。可资金是大问题,怎么办呢?他向上级申请建校资金,动员群众捐款,不到一月时间,群众捐资1.8万元,本村在外工作人员捐资7000余元,学校自筹8000多元,上级政府下拨4.4万元,使工程如期开工。6间砖木结构教室和1座校门当年竣工。1997年被市政府评为“市级标准化”学校,教学设施不断更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吸引了周边社区的孩子也来本校就读,学生猛增到350名以上,教师也增到10名。

第四阶段(1999年—2008年)

1998年下半年,镇教委调王世东来校担任校长。他狠抓教育质量不松手,一抓就是10年。在这10年中,无论是县检测或是镇检测都名列前茅。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升学率达100%,没有一名学生因困难而辍学。2001年他被评为“白银市十佳校长”。学校近10年获市、县、镇,各种奖励10多项。

学校坚持以“三个面向”为办学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秉承“爱校、尊师、勤奋、团结”的校训,形成了“勤奋进取、求实创新”之校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教风,“勤学守纪、五育并举”之学风。近年来,学校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抓好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质量,已初见成效。近十年,学校毕业学生共计533名,毕业率100%。

展望未来,前程似锦。全校师生在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在新教改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中滩小学历任校长名单:郭襄晋、姚存汉、王效党、王崇峰、王世东

(供稿人:王世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