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郭城驿镇郭城驿小学

郭城驿镇郭城驿小学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由刚从靖远师范毕业的徐世俊任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副校长,徐世俊原也是郭城驿小学的高材生,是郭城驿小学的第六届毕业生,他继承老校长的办学精神,遵循“敬业乐群”的校训,热心于地方教育事业。郭城小学在原址上课,万成章任校长。

郭城驿镇郭城驿小学

郭城驿小学地处会宁县最北部。学校创建于1908年,是该县最早创建的一所小学。

过去,郭城驿是一个十年九旱、地瘠人穷的贫苦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落后,读书识文之人甚少。当时的乡绅文尉(字,宝成)老先生家资颇丰,但为人却厚道仁慈,热心于教育公益事业,自己创办名为郭城驿小学学堂(清末称学校为学堂)的私塾,校址设在城内一民宅小院。

宣统元年(1909年),万宝荣、赵锡山、闫宗武继续筹资办学,校址设在宝荣先生私家院内,人称“学堂院子”。当时校内有房屋10余间,课程是《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由张泉、宿星伯、柳焕极、欧老师(名字不祥)任教,但经费自筹。

辛亥革命后,郭城驿驿站撤销,万宝荣老先生出银200两买得驿丞衙门旧址,出资翻修后捐给学校,此时校舍由“学堂院子”迁入新校址。万宝成、赵锡山、闫宗武组成校董会,增聘柳焕极(也就是说当地老人讲的柳南轩(字)),张志平等为教师,有学生40多人,课程有国文、算术、修身、体操等。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迫害进步人士。当时在北伐军任连指导员的万绍基(字继丞)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汪精卫的迫害,由武汉到兰州后回到家乡,他受叔父宝荣老先生之托,接办学校。当时他出资整理校舍,从西塬等地购置木料,添置桌凳。

民国十八年(1929年),会宁遭受大旱,百姓流离失所,学校停办。

民国二十年(1931年),继丞老先生又自任校长。他自筹经费,修建土木结构教室2座,教师宿舍3间,学生宿舍7间,添置课桌100多套。同年夏,学校升格为会宁县郭城完全小学,由县财政拨发经费。当时任教的有甘肃学院毕业的万俊基,甘肃最高学府兰州一中毕业生黄通甫,中共地下党员万通轩携夫人高莫娴(满族,北京高中毕业)从兰州来到家乡郭城驿小学任教。这一时期,学校开设的课程全部是新教材:语文、算术、音乐、公民、美术、劳作、体育等。这时,郭城驿周边的刘寨、塬边、汉岔、新庄、河畔等乡群众纷纷送子到郭城读书,女子也开始进学就读,学生达150多人。

1950年,靖远师范校长万通轩积劳成疾,万继丞老先生为了给弟治病,辞去校长职务。学校由刚从靖远师范毕业的徐世俊任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副校长,徐世俊原也是郭城驿小学的高材生,是郭城驿小学的第六届毕业生,他继承老校长的办学精神,遵循“敬业乐群”的校训,热心于地方教育事业。徐校长上任后,修建简易教师宿舍2间,办公室1间,基本上解决了当时教师的办公和住宿问题。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1956年学生增至200多人,学校教室严重缺少,二、四,一、三年级都搞复式班,只有五、六年级是单班。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复式班远远不能适应当时的教学形势,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在校长田汝濮同志的带领下,修建土木瓦顶教室2栋(4座),学生结束了复式上课的局面,开始单班学习。学校面貌及学生学习环境有了很大改观。

1958年,学生参加大跃进的社会活动,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1960年遇自然灾害,学校教学受到严重影响。1963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学校生活又转入正常,教与学都有了较显著的提高。这几年教师认真钻研业务,学生认真学习,校风学风都很好,尤其是王克运的算术教学更是蜚声全县。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给学校带来了深重灾难,一些骨干教师受到了冲击,尤其是老校长王克运,更是惨遭毒打管押。

1967年,学校改制为七年制,成立革命领导小组

1969年3月,按照“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指示,贫管会进驻学校,当时任贫管会主任的是张国孝。后又改制为革命领导小组,张国孝任领导小组组长。他执行毛主席“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指示精神,狠抓学生纪律,整顿文化课学习,使学校精神面貌有了较大改变。

1972年,姜智任校长。他大抓文化课学习,深受上级主管部门和附近群众的赞誉。

1974年,极左路线虽使教学工作受了些许影响,但学校教学秩序基本正常。

1975年,县委决定在新堡子修建郭城中学。

1978年,郭城中学高中、初中全部迁到新校址,中学和小学正式分开。郭城小学在原址上课,万成章任校长。由于学校拆迁,校舍破砖碎瓦,分校后的小学除人是公派教师外,其余8人都是民教。小学没有校墙,学生上课时,校园里群众自由活动,严重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面对这种情况,大家齐心协力,教师们利用假期时间动手修补教室、打校墙。侨眷万靖基女士看到家乡的儿童除了课本基本上再没有其他图书,她捐资1万元新建端容图书馆,捐书2000多册。万继丞老先生自己捐款修缮校舍,巩正春、万森林也出资修建校门。当地群众量力而行,捐资出力,修补校舍。到1979年校舍基本上达到了整齐化。

郭城小学原址是一个旧庙滩子,几经变动拆盖维修,地下碎砖乱瓦,教室地基不稳,加上教室大多为土木结构,今年修明年破,补东破西,难以收拾。1999年,黄江担任校长,更为此事操劳不止,他动员群众集资并向县政府申请,最后决定迁校。

2000年7月,在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被列为国家“义务教育工程”项目,校址选在地势开阔明亮、土质比较好的南队麦场。2000年7月15日破土动工建校,广大群众投工献料,会宁县三建设公司经理郑世明投资修建校门一座,路生禄、侯宗荣等同志在建校过程中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此次搬迁工作主体工程投资人民币69.22万元,其中国家专款20万元,县政府配套4万元,镇政府45.22万元,建成砖木结构平房1882.8平方米,新增课桌椅100双人套,配置图书2200册。于2002年9月底全部竣工,并于10月10日举行了落成典礼,市、县、镇及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参加了仪式。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2334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873平方米,图书4395册,实验仪器达国家三类标准,教室24间,办公室28间。“六室”、“六配套”齐全。音乐、体育器材齐全。有双人套课桌440张,在校学生近千人。学校现有17个教学班,教师32人,其中大专学历22人,中师8人,教师合格率100%,形成一支较强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全校师生决心发扬“校风正,教风严,学风好”的优良传统,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开拓,不断进取,再创辉煌,为培养四有人材做贡献。

以下人员毕业于该校:

毛志勇,在定西、酒泉、兰州民院、兰州师专担任过党委书记

玉林,原北京市委工业科科长,地下党员,北京重型机械厂党委书记,北京解放时的军代表。

万一,原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大校军官。毛志强,兰空大校师长。

李成元,水省利厅高级工程师。

潘平奇,南京林学院教授(留美学生),博士生导师。郭瑞峰,甘肃民族学院教授。

万伟,留苏学生,西安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该校毕业的还有中高级教师及县处级干部多人,他们对党和人民都做出了较大贡献。

历任学校校长名单:万宝成、万继丞、徐世俊、赵之敏、王尊义、田汝濮、王克运、滕永碌、张国孝、姜智、宋维新、王国栋、张维奎、万成章、齐举信、赵保府、刘孝信、万成章、姜汉库、黄江、范有利

(供稿人:王强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