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搭建创新服务平台

搭建创新服务平台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积极支持和发挥挂靠管理的江苏省科技情报学会、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江苏省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4个社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文献信息服务和科学普及工作,为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信息支撑服务,赢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和普遍赞誉。从竞争情报服务的组织方式来看,并不仅是学会唱独角戏,企业、研究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积极支持和发挥挂靠管理的江苏省科技情报学会、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江苏省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4个社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文献信息服务和科学普及工作,为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信息支撑服务,赢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和普遍赞誉。

江苏省科技情报学会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获得省级先进学会称号,2010年获得国家级先进学会称号。

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拥有200多家AAA江苏省信誉咨询企业(机构)和1300多名在经济、科技、工程建设与企业管理领域中资深的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咨询专业门类齐全,具有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复杂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也具备解决国内外客户提出的各类决策与管理问题的能力。

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致力于发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者之间的横向联系,促进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建立生物技术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服务,2010—2011年完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信息跟踪研究报告近20万字。

江苏省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20多年来,已承接并完成10多项国家大型工程的资料翻译,总量超过一亿字符。

联系电话:025-85410582(情报学会)

     025-85425225(咨询协会)

     025-85410344(生物协会)

     025-85407862(翻译协会)

胡正强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于2008年2月第六届理事会成立以来,在江苏省科协、江苏省科技厅和中国科技情报学会领导下,在挂靠单位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支持下,围绕江苏创新型省份的建设以及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创新学会思路,充分发挥学会在组织、人才、资源和学术等方面的优势,秉持“交流、开放、协作,耳目、尖兵、参谋”的办会理念,和广大会员共同奋斗,携手并肩,为江苏科技情报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依托人才优势 服务决策咨询

学会六届理事会成立以来,加强组织建设,集聚了省内一大批科技情报研究领域人才,围绕政府科学决策需求,利用人才优势,组织有关会员积极开展情报研究工作,在当好政府和企业的参谋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区域科技情报工作的共同发展。

学会的情报研究与服务工作,始终坚持与科技经济发展的形势紧密结合,跟踪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前瞻性地预测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先后完成了一大批较有影响力的产业跟踪软科学研究。例如,光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风电产业研究报告、物联网产业研究报告、清洁能源研究报告等一批关于江苏六大新兴产业的跟踪研究报告。这批报告内涵丰富,其中涉及对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关注,但更注重对六大新兴产业全球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深入跟踪分析研究。这批报告为江苏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六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政府的决策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发挥了“耳目”“尖兵”“参谋”’作用,其中很多跟踪研究报告都得到了省级有关领导的批示。

在为政府决策服务方面,就有关厅局领导关心的问题,如设施农业、现代港口经济、知识服务、3G通信等方面提供了相关服务,先后完成了“江苏省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吴中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江苏省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等一系列软科学研究报告,为政府决策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与此同时,情报学会会员围绕企业开展科技情报研究服务,为企业的产品研究与开发开展了大量的前期探索和可行性分析、评价研究,不仅为企业的科技经济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帮助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情报检索、情报研究、网络文献服务工作的发展。例如面向企业开展深度咨询,完成了盐城得力飞公司知识产权反诉的咨询服务等。学会的出色工作,体现了江苏科技情报研究学术的较高水平。

发挥桥梁作用 开展学术交流

六届理事会以来,学会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以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面向社会开展服务为纽带,把本不属于同一个行政领域的包括政府部门、科技情报机构、图书馆、企业事业单位信息机构的广大科技情报人员聚集成了一个有机的团体,以科技情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江苏的经济发展建功立业。

学会坚持开展科技情报学术交流活动,对全省科技情报工作者提高科技情报素养,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讲座、科普活动,受众人数在万人以上。以近三年为例,先后共举办了27场培训讲座。如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肆虐,以减少金融危机影响为目标,与吴中科技局、省科技译协等联合组织了“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讲座”;抓住提高江苏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机遇,组织会员单位以满足企业创新需求为目标开展“深度信息咨询服务讲座”“知识服务的最新进展”“网络数据挖掘应用于技术竞争情报”“产业跟踪”“专利分析”等科技情报学术讲座,以及“科技查新工作论文征集与学术交流”,请南京大学苏新宁教授开办“如何写好科技论文”讲座等。

学会坚持积极组织会员参加国内科技情报学术活动,例如每年一次的全国科技信息工作研讨会及竞争情报专业会议。此外,近三年来还组织多人次先后赴法国、德国、瑞士、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考察、交流与学习。无论是参加国内活动还是国外活动,这都使参与者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国内外科技情报领域的先进理念与先进经验。

面向全球视野 发展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是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情报业务,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情报研究。针对江苏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扩大对外开放、企业正逐步走向世界的形势,许多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由于缺乏竞争情报的支撑,缺乏竞争情报的理念,在对外贸易中累遭国际上的各种技术和规范等壁垒,或因缺乏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在经济上不断受到严重损失等问题,学会认为应当积极面向企业组织开展现代科技情报知识的培训普及活动,将其作为学会的一项长期任务不断开展。

2008年以来,学会组织了20余场竞争情报学术讲座,首先邀请了包括沈固朝、缪其浩、苏新宁、甘利人、王曰芬等多位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教授为师资;与此同时,还把目光投向全球。2011年11月,邀请到法国竞争情报专家杜亨利先生来做讲座。对于法国专家的到来,全省学术界给予了高度关注,《科技日报》《江苏科技报》等平面媒体纷纷报道,中国网、江苏省科技厅网站、江苏省科协网站等也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反响强烈。

从竞争情报服务的组织方式来看,并不仅是学会唱独角戏,企业、研究所的表现也十分活跃,先后由江苏省先声药业、江山制药、江阴兴澄特钢、南京水科院信息中心等多家企业和研究所主动发起,由学会牵线,深入企业及院所开展了竞争情报讲座,指导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通过上述多种形式的活动,赢得了全省广大情报研究、公司管理、信息开发、市场销售人员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各界对竞争情报的认识,促进了竞争情报的逐步开展。

普及信息技术 促进资源共享

科技文献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信息先行。2006年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通,学会积极参与平台的应用与共享工作。经申请,2008—2011年连续四年,学会把推广普及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作为省科协列项支持项目,先后在全省12个大市的高新区、工业园区、企业,面向政府人员、科技人员、大中型企业开展了近百场的各种演示、普及培训讲座,推出了“服务到家”“真诚相约”和“巡回江苏”等普及服务活动,培训各类人员近万人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平台在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和区域科技创新工作中成绩显著: 一是大大减少了科研院所、市县公益性情报机构对文献资源的重复订购。一些科研机构和公益性服务单位在使用平台前订购了大量外文原版期刊,开通平台后调整了订购策略,粗略估计,一年节约文献资源订购经费数千万元。其二,平台为软科技研究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在吴中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研究、常州风电装备专利分析及其知识产权战略等项目研究过程中,平台提供了大量高端、前沿准确及时信息,报告得到用户的好评。其三,平台改善、提高了企业信息环境,赢得企业的赞誉。如苏州、无锡等地有许多海归创业人员,他们在海外工作时,信息获取十分便利,回国创业后,总感到信息获取不方便,平台开通后,海归创业人员又能很方便地查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平台也赢得了海归创业人员的交口称赞。其四,平台为军工企业服务。如南京28所、江苏曙光光电公司、中国一航南京研究所等,通过平台的原文传递服务,获得了大量外文文献。一些科技研究人员给予平台高度的评价: 平台提供的不仅仅是文献,更是一种信心和方向。

开展表彰活动 激发会员活力

六届理事会以来,开展了“江苏省优秀科技情报工作者”评选活动,评出80名活跃在一线的“优秀科技情报工作者”,调动了会员的积极性。此外,学会还积极向省级主管单位推荐优秀人才,2010年度有刘波、梁军两名会员被推荐并当选“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这是经江苏省委批准,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每两年举行一次,以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动员、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贡献聪明才智。

六届理事会以来,每年开展论文征文与评奖活动,已评选一、二、三等奖,优秀论文奖百余篇。这一方面调动了会员的学术交流热情,把会员在工作中取得的经验与成果通过论文方式与大家分享;另一方面,也为会员提供了论文发表的渠道。学会成为《江苏科技信息》杂志协办单位,为会员发表论文,为年青会员晋升职称发表文章打下基础。

在六届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2008年以来,学会赢得了多项荣誉。2009—2011年连续三年获得省级先进学会的称号,2010年还获得国家级先进学会的称号。

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六届理事会一定会带领广大会员,团结全省科技情报工作者,继承发扬学会的奉献与服务精神,高举服务江苏经济建设的大旗,凝聚情报人的智慧和卓绝的追求,书写江苏省科技情报事业新的一页。

【案例评析】 学会是个平台,是促进交流、学习的平台,交流不分语言与国界,学习不分年龄与先后;学会是座桥,是跨行业、跨地区的桥梁,在这里,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建立了彼此联系;学会是个团队,是知识密集、人才荟萃的团队,在这里,根据社会的热点,集聚相应人才,成为政府的智库、企业的智囊;学会是宣传队,科学的思想在这里得以宣传;学会是播种机,前沿技术在这里播种……

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

2007年至2011年,正值我国“十一五”发展期间,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第三届理事会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团的社会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率先实现现代化、创新驱动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任务,认真执行协会的章程,努力抓住机遇,积极创新,在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增强为会员服务能力、拓展咨询服务市场、推动江苏咨询业发展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协会全体会员的努力下,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的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认清经济发展大趋势 积极探索促发展新途径

当前世界经济正全面向服务业转型,发达国家已确立了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正迅猛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了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措施,并提出了2020年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的发展目标。江苏省及各市都纷纷制定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具体规划。咨询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部分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充分认识到这一大的发展趋势,积极组织会员单位抓住机遇努力开创现代咨询业发展的新路子。

(1) 探索江苏咨询业发展新模式,开展咨询服务产业园创建研究。

2009年结合南京市推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以及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配套发展,推进科技服务业与现代咨询业融合与集聚发展的设想,在协会主要领导积极倡导下,努力推动创建现代咨询产业集聚园区的探索研究。经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商定,将“南京咨询服务产业园创建研究”列为南京市科委的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由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负责,与会员单位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南京蓝鲸咨询公司共同组成课题组。经过一年的工作,于2010年6月全面完成了该项研究,形成了“南京咨询服务产业园创建研究”总报告,以及“国内外咨询服务产业发展特点及借鉴”“南京咨询服务产业园建设基本框架”“南京咨询服务产业园建设项目招商”“南京咨询服务产业园建设政策措施” 4个专题研究报告,计约15万字的研究成果,为南京市政府加快咨询业集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这一研究在国内尚属首创,在理论探讨与实践操作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关于咨询业集聚发展的思路在省内一些市县都得到了呼应,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同时,2010年协会还与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南京慧德信息管理有限公司等会员单位合作,共同承接了南京市科委下达的“新世纪南京咨询业十年发展趋势分析与对策”的研究任务,作为与南京现代咨询服务产业园创建研究的配套补充课题。通过对协会十多年积累的大量翔实数据资料分析,对创新服务现状、服务能力和贡献、发展趋势和发展环境等综合研究,提出了南京地区扶持咨询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2) 加强管理咨询服务基础条件建设,为推动江苏管理咨询企业迅速成长提供支撑。

2009年,省科技厅为推动全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拟在全省建设一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协会与会员单位南京蓝鲸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向省科技厅申报了“江苏省企业管理咨询科技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项目,重点在推进江苏中小管理咨询企业的健康发展,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服务与支持。经省科技厅批准并下拨了专项支持经费,由南京蓝鲸咨询公司具体组织实施。

中心建设的内容包括: 建立企业管理咨询信息系统、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技术共享平台、公益服务机构服务集成平台、网络终端用户及管理咨询师服务平台等。2010年末中心顺利建成,并通过网络虚拟方式集聚了70多家管理咨询机构和事业服务中心,110多位咨询专家,举办了管理咨询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80多场次,并有3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中心获得了各种管理咨询服务,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许多管理问题。中心还与11个县市的政府主管部门、15个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12个镇政府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在中心工作基础上,协会于2010年8月举办了“首届中国南京企业管理咨询与发展年会暨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洽谈会”,有100多个管理咨询机构、事业性服务中心和科技中小企业参会,其中有27家国内外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和40多位资深咨询专家。会议不仅交流了管理咨询方面的技术与经验,还促成了管理咨询机构与企业的互动合作,达成了10多项合作意向。

(3) 大力推进咨询服务的品牌建设,增强咨询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协会第三届理事会把加强会员单位建设、扶持骨干企业创建咨询服务品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加强咨询企业的诚信建设,公布和宣传企业的信誉等级,并以媒体和网络结合等方式向社会推荐骨干咨询企业及品牌产品,引导会员单位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的重大技术咨询,参加省有关部门组织的权威性的品牌企业选评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推荐和培育咨询服务品牌。

这方面值得一提的有三件重要工作。一是2007年江苏省政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意见的通知”在全省开展了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工作。在省科技厅统一部署下,经过自查抽查、边清理边规范、边整改边巩固三个阶段工作,协会关于“江苏省咨询企业(机构)信誉分级评审”和“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资格认证”两个项目,经省有关部门批准全部予以保留,并向社会作了公示。这两个项目是协会推动咨询服务品牌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二是2007年度在江苏省民政厅开展的“全省百强先进民间组织”评选活动中,经省科技厅推荐,协会被省民政厅评为“全省百强民间组织”。三是2008年协会在会员单位中推选了14家知名度较高的咨询机构,通过省科技厅在全省开展“江苏名牌”的推荐申报。同年,协会还认真组织了省科技厅为培养名牌科技服务机构而开展的“江苏省重点科技服务机构”推荐认证工作。经各级审查推荐,专家咨询和省科技厅严格审核,最终在全省确认了58家科技服务机构为首批“江苏省重点科技服务机构”。其中经协会推荐和从属地推荐入选的协会会员单位有26家,占总数44.8%。

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强化协会的服务职能

第三届理事会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本着加强协会自身建设、不断树立协会会员主体地位的理念和依靠会员共同办好协会的精神,重点加强了协会内部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

(1) 调整和完善协会在全省各省辖市办事机构的设置。

最初协会在各省辖市的办事处都设置在各市科技局机关内,由相关的处室承担协会在各市会员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随着机关体制改革的进展,“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被提到议事日程。第三届理事会期间积极主动配合各市科技局的改革,经与各市协商,协会对该项工作进行重新布局,分别由各市相关的科技事业单位承担。目前绝大多数的省辖市已顺利落实了新的工作机构,明确了负责人、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和相应的工作条件。经调整后,协会已在各省辖市初步建立了工作体系,并都已正常运转,成为协会在各市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

(2) 加强协会专业委员会的建设。

为充分发挥会员单位自主开展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协会第三届理事会按照相近咨询专业的会员单位划分,提出逐步建立若干个专业委员会,作为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的分支机构,在协会的统一领导下,独立、有效地开展工作。2010—2011年,协会经过缜密而充分的酝酿,与一批骨干会员单位多次协商,首批建立了“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管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评估咨询专业委员会”和“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技术咨询专业委员会”。每个专业委员会都产生了各自的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条例、年度工作计划。专业委员会在团结会员单位、加强学术交流、促进业务合作、联合开拓市场、共同创建咨询品牌、培养咨询人才以及资源共享方面已显现出重要作用。专业委员会的建立,使得协会的许多工作与活动计划都能够在专业委员会的层面上得到落实和深入开展。专委会作为协会与会员单位联系的桥梁,在增强协会凝聚力方面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 在各市县创建“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咨询服务工作站”。

协会与市县有关部门和单位本着共同创新咨询业的合作模式,紧密合作、互利互惠,充分发挥双方优势的原则,探索建立一批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咨询服务的工作站。协会通过集聚全省科技咨询的服务资源,组织协会各专业委员会,各咨询机构,作为各地工作站开展工作的业务支撑。各工作站作为协会合作的伙伴,负责在本地区的咨询市场调研与开发,宣传与推广咨询服务的业务,联系咨询机构与客户,促成咨询服务项目的开展。协会与各工作站通过合同的方式,明确双方合作的关系及相应的责任、权利、义务。工作站的创建对发挥协会会员单位的综合优势,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帮助会员单位开拓市场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对增进协会与地方政府有关机构的紧密联系与合作都有着深远意义。目前已初步与常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苏州市科技情报所,以及安徽省滁州市科技成果转移中心形成了共建服务工作站的合作关系。这项工作尚处在初创阶段,今后随着工作站数量的增加,其意义和作用将会更加显著。

(4) 建设“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科技咨询网络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协会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为进一步改进省科技咨询协会的管理工作方式,建立为会员提供便捷有效服务的新模式,加强协会的信息化建设,协会理事会决定自筹资金全面改造协会原有网站,研建新型的“科技咨询网络服务平台”。“科技咨询网络服务平台”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协会管理工作网络系统,使协会的各项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网络化、无纸化。二是开发咨询业数据库系统,为会员和广大从事咨询服务的工作者提供相关的基础信息。三是建立网上的咨询服务市场,帮助会员单位拓展咨询业务。四是开发与研制相关的软件支持系统,构建平台的硬件设备系统。

在协会理事会领导下,由协会秘书处与挂靠单位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合作,成立平台研建组,自2010年6月至2011年底,基本完成了平台的研建,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目前通过平台的门户网站全面向社会展示了省科技咨询协会的组织结构、基本工作、会员单位、咨询专家与服务功能,实现了协会管理部门与会员单位之间的在线互动工作联系,协会的工作动态、信息发布、各项统计、申报评审等日常工作也实现网上在线运行。咨询业数据库系统研建取得丰硕成果,已建成了科技咨询文献库、咨询机构库、咨询专家库、咨询案例库、科技报告库、咨询理论与技术库以及政策法规库等7个子库。咨询业数据库系统已拥有20万条以上的数据,可向全体会员开放,免费使用。“网上咨询服务市场”构架已初步完成,基本上具备了协会会员单位与各类中小企业、政府部门在网上以互动方式进行远程咨询业务洽谈合作与服务的功能。

“江苏省科技咨询网络服务平台”的研建在国内各省咨询协会是一项有开创意义的成果,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平台的研建成功是与挂靠单位省科技情报所紧密合作,并充分依托其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作为后盾分不开的。这也是开展协会工作的十分宝贵的经验。网络服务平台虽已初步建成,但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提高。

强化会员诚信和行业自律 推进咨询业健康发展

(1) 努力培育高素质的咨询队伍和领军咨询专业人才。

现代咨询业的发展,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基础。协会十分重视通过组织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业务培训、人才举荐、评审活动、承担重大项目等多种形式推进咨询队伍的培育,在会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协会专业咨询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据协会统计,会员单位的从业人数由2007年的29411人增加至2010年的36508人,其中直接从事咨询业务的占从业人数的77.3%。在这支队伍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职工总数的51.9%,占直接从事咨询业务人员的67%。

为了加速培育和稳定一支高素质的咨询专家队伍,多年来协会一直严格按照评审标准和程序开展“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资格认证”工作。在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期间,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度开展了每2年一次的咨询专家资格的复审考核和评定工作。至2010年年末全省共有1326人获得了“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资格。在1326位注册咨询专家中,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的有310人,有副高级技术职称的789人,两者合计占总数的82.9%,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270人。这是江苏咨询业的一支精英队伍,也是核心力量,这支队伍在工作中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2) 坚持诚信原则,不断加强行业自律,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协会理事会十分重视在咨询工作者中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倡导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咨询工作中坚持服务第一、诚信第一、质量第一的理念。在协会会员单位中严格执行本协会的“咨询行业规范”和“咨询从业人员职业准则”,努力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多年来协会在咨询行业中开展的“江苏省咨询企业(机构)信誉分级评审”工作已成为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会员单位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和行业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期间,分别在2007年、2009年、2011年开展了三次“江苏省咨询企业(机构)信誉分级评审”工作。在每次评审工作中都按照信誉评审考核指标体系,严格坚持评审标准和程序,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评审。对已取得信誉等级的咨询企业进行复查清理,重新确认各单位原信誉等级的保留、升降和撤销,对新申报的单位进行信誉等级的评定确认。目前全省已有AAA级信誉咨询企业(机构)203家,其中省协会直属会员74家,在各省辖市的129家。AA级和A级有62家。这些信誉咨询企业(机构)涉及众多咨询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是全省咨询行业的一支骨干力量。协会通过网络和各种渠道向社会公布评审结果,宣传推荐这些单位的业绩,提升他们在社会的良好形象。

为保持“江苏省咨询企业(机构)信誉分级评审”和“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资格认证”两项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2011年协会据有关规定决定停止收取以上两项工作的评审费、铭牌及证书制作费、公告费。今后开展上述两项工作不再收取任何费用,同时也对会费做了适当调整。

克服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 坚持科学、持续发展

近几年里面对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协会与会员单位共商对策,统一认识,努力寻求发展的新途径。协会会员单位通过调整工作思路,加强咨询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积极开拓咨询市场等重要措施,克服了许多困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1) 经营业绩持续平稳增长,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协会会员单位经营总量显著增加。会员单位在“十一五”之初的2006年全年完成各类咨询项目76489项,而2010年全年共完成各类咨询项目97962项,比2006年增长了28.1%。2006年协会会员单位年总收入为74.27亿元,其中咨询收入为41.38亿元。而2010年会员单位年总收入达到155.75亿元,其中咨询收入为82.06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110%和98%。

协会会员单位年均从业人员和经营收入都有较大的提高。2006年平均每个会员单位拥有从业人员115人,单位年均咨询收入1756万元,平均每个咨询项目的咨询收入为5.2万元。到2010年上述几个数值分别达到140人、3156万元和8.3万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21.7%、79.7%和59.6%。单个咨询企业的咨询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度,年咨询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会员单位有91家,年咨询收入超过亿元的有4家。而2010年度,年咨询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单位达136家,收入超过亿元的发展到23家,比2006年分别增长了49.5%和475%。

(2) 咨询服务为国家创造了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据本会统计,会员单位为国家做出的直接贡献不断增长。仅以会员单位向国家缴纳的各种税款为例,2006年度协会会员单位纳税总额为4.82亿元,到2010年度年纳税总额已达到12.7亿元,比2006年度增长了163%。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协会会员单位合计为国家纳税总额为40.42亿元。

咨询服务业作为知识型产业,其产出的劳动成果可直接或间接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咨询业的社会效益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有的咨询成果其效益是隐性的,其作用是长期的、综合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价值在一时内不可估量。有的咨询成果效益是显性的,可以明显计量直接经济效益。据对第三届理事会期间协会会员单位完成的43065项咨询项目统计,这些项目完成后为委托方直接节省投资和减少损失的总额达262.83亿元,而委托方为此支付的咨询费仅为16.18亿元,社会客户咨询投入回报率为1∶16.2。此外,据对5134项咨询项目统计,这些项目完成后,当年为委托企业直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净值为152.32亿元,而委托方为此支付的咨询费仅为4.61亿元,客户咨询投入回报率为1∶33,而且这些咨询项目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还将持续影响若干年。

(3) 会员单位的性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咨询机构体制改革力度逐年加大,会员单位中属企业性质的机构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73%增加至2010年的77.6%,属事业性质的机构比例相应由27%下降至22.4%。协会内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咨询企业为主体的服务队伍。会员单位所有制结构也有较大变化,非国有或非国有控股企业的比例大幅上升,由2006年的63.7%上升至2010年的71.6%。其中私营企业的比例由2006年的12%上升至2010年的19.2%。这种结构性的变化不仅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而且更加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为咨询机构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案例评析】 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自成立至今已走过17个年头。这一段时间里,国内外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发生着巨大变化,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协会工作必须主动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改革开放的需求。从长期看,协会要继续认真执行协会章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坚持协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会员服务的基本定位,要积极改进和创新自己的工作,进一步增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提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协会多元化发展的能力。近期看,协会要在加强管理、完善机制、壮大队伍、创新服务、推进合作、夯实基础等方面下大功夫,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实力。经过5年的努力,力争把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建设成为自主、自立、自强、自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团发展规律的,具有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学术影响力的,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知名度较高的现代化先进协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盛祖芳 蒋福龙 张 青

学术和信息交流是科技社团的生存之本,是凝聚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基础。科技社团如果没有学术和信息交流,就无法融入科学共同体,无法借助科学共同体的范式来凝聚科技工作者;无法借助学科的发展来扩大组织成员,发展组织本身;就不能树立起科技社团在学科、领域、行业中的科学性和学术权威性,从而确立自己在社会的不可替代地位。

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十分需要加强交流,发展横向联系和开展协作攻关。因为只有加强交流、联系和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提高研究的组织程度,才能避免“小而全”、低水平重复研究和投资,使研究与开发更有成效;同时,加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生产厂家三者之间的横向联系,使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了解生产厂家的技术需求,生产厂家也及时了解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十分有利于促进生物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搭建学术和信息交流平台 为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服务

搭建学术和信息交流平台,是生物类科技社团主要的工作和任务。我国生物类科技社团的各类研讨会和专业学术期刊等,构成了庞大的科研社会网络,并有力地推动着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充分显示了它们作为学术交流重要手段,在科技自主创新和建立创新型国家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自成立以来,牢记宗旨,积极举办学术和信息交流活动,办好协会内部刊物,加强网上学术和信息交流,为发展生物技术、振兴江苏经济做实事,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广大会员的拥护。协会成立以来所开展的活动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充分说明,它确实是联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的桥梁与纽带,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传统产业改造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一是举办学术和信息交流会议。

多年来,协会始终将加强交流、联系和协作当做自己的重要使命,精心策划组织各种系列学术和信息交流活动,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搭建高水平的学术和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开展各类学术和信息交流活动,确立协会的学术和信息权威,使协会成为原创性学术思想和观点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协会先后举办了2届生物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2届生物技术新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展示会,以及国际生物技术交流展示会;召开了“生物与医药产业”“基因工程研究开发”“农业生物技术育种”“动物生物技术”等交流协作会;此外,还召开各类技术研讨会和技术讲座,诸如“生物加工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研讨会,“基因芯片与生物信息学技术”“生物纯化、分析新技术”“肿瘤生物治疗进展”等讲座,召开产业发展研讨会,如“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生物医药产品申报”“生物技术支撑产业发展”和“生物技术国际化”等。

为加强长三角地区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跨省市的产学研合作,增进学术交流,促进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协会与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和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简称“二省一市学会(协会)”)于2004年6月通过协商达成了“关于加强长三角地区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跨省市产学研合作协议”。至2010年年底,二省一市学会(协会)合作举办了9次长三角医药、农业、工业与环境生物技术发展论坛和研讨会。其中由江苏主办的有“长三角工业与环境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讨会暨项目洽谈会”(2004年10月于南京)、“长三角生物技术创新论坛暨产学研结合推进会”(2006年11月于南京)和“第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物产业发展分论坛暨生物产业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推进会”(2009年10月于苏州)。

协会还应国内有关会议主办单位的要求,协办了若干重要的学术会议。诸如“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新论坛”(由中欧生物医药委员会主办)、“中国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峰会·杭州2010”(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CRO 联合体和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等。2008—2010年,协会作为四届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新论坛的协办单位,被邀在论坛作生物产业发展信息跟踪研究报告。

2009年,为了促进海峡两岸生物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江苏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协会组织了赴台生物技术与医药工业的交流、考察活动,应邀参加了台湾第一家普生股份有限公司的25周年大庆,拜访了“台湾经济部”生物技术与医药工业发展推动小组主任陈启祥、台北市生物产业协会创会理事长田蔚成、“台湾卫生研究院”徐祖安、台北医学大学院长洪传岳、“台湾国立大学”张大慈教授等,进行了有关生物技术与医药工业的交流与沟通。

二是办好协会内部刊物。

协会办有内部刊物《生物技术信息》(月刊)和《生物技术通讯》(季刊),是信息和技术的载体,也是会员单位联系和交流的阵地。协会成立以来,已分别编印了258期和79期,累计800万字。近年来,期刊注重提升信息资源加工的深度、广度,加强深层次和个性化服务,从浩如烟海的科技文献中采集具有研究、利用、开发价值的最新生物技术信息,开辟中外专利快递、研究动态简报、生物技术产业资讯、相关政策法规透视等专栏,并增加了产品开发市场分析与经贸商情信息发布等内容;加强江苏省内生物技术研发信息收集与交流,提供会员单位研究开发进展、新产品开发、专利申报、技术难题等信息。近年来,江苏省科技厅领导先后2次在期刊上作了重要批示和肯定,如2009年7月14日,前任江苏省科技厅朱克江厅长在《江苏生物技术通讯》上作了批示:“生物技术产业作为未来江苏重点战略性产业,已列入全省重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的重要内容,并已明确由科技厅实施。请生物技术协会予以支持,在指导和推进全省生物技术产业振兴发展中发挥更好作用。”2010年7月9日,朱克江厅长又在《生物技术信息》上作了批示:“此类信息也应成为科技厅政务信息报道的重要来源,或单位工作进展,或综合反应均可成为重要素材。”由于选题切合实际,针对性强,受到团体会员单位的欢迎认可,不少会员单位以及外省的有关单位来函来电索要有关信息。

三是加强网上学术和信息交流。

信息是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之一,也是生物技术引进和成果产业化的必要条件之一。谁率先掌握和利用了生物产业的信息资源和技术,谁就将在新世纪的发展和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占领制高点。现代社会已经完全进入网络时代,但网络信息也进入了泛滥的时代。在信息泛滥时代,决策者迫切需要有序有效的决策信息,即具有科学性、权威性的决策信息,包括政策型信息、多极型信息、宏观型信息和产业发展等信息,以及时了解生物产业发展动向,为科研、生产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而为江苏省政府相关部门和生物行业的决策信息需求服务,是协会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

2003年,由于SARS流行,协会无法正常开展活动,与会员之间的联系一度受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协会秘书处在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网管中心的支持下,抓紧筹建了协会信息网站。经过积极努力,信息网站初步建成,并在以后的运行中不断完善(网址: http://www.bio-tech.net.cn)。

网站的建成,不仅方便了与会员及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协会信息服务的功能。在网络时代,科技工作者通过互联网获取学术信息的份额仅次于学术期刊,而高于学术会议。网站建成后,逐步构建起生物技术信息网络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进行各类生物技术信息的发布、检索、查询和统计等信息服务。目前的主要栏目有“协会介绍”“生物技术信息”“江苏生物技术通讯”“生物技术专家”“软科学研究成果”“会议论文”“技术需求信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适应了科研、管理部门和广大科技人员对信息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受到会员单位的重视与欢迎。

搭建技术和咨询服务平台 开展创新服务

我国生物类科技社团与其他科技社团一样,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科技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推动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物技术创新活动中,生物类科技社团起着媒介、催化、支持、交流和服务等作用,是技术开发、转移和市场开拓的润滑剂。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成立23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协会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省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多年来,协会积极为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结合学术和信息交流活动,开展相应的专题研究和决策论证,为江苏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围绕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提供决策咨询建议;结合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建设发展的需求,开展专题研讨,提供实施方案,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做贡献。

一是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生物产业科技创新。

实行产学研结合,能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研发方面和企业在生产方面的优势,有效整合、集成与优化科技、产业、人才等资源,完善生物技术领域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的基础条件,强化工程技术学科的群体优势,使企业更快地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与企业联合攻关,也可大大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既进一步增强了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实力,也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科技创新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现特有的魅力。因此,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生物产业科技创新,是协会必须长期坚持的中心任务。

近几年来,协会将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生物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中心任务。围绕此中心任务,协会举办和联合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活动。

如“首届长三角生物技术创新论坛暨产学研结合推进会”(2006年11月于南京)主题为“生物技术自主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来自苏浙沪等地产学研界的15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出席,有10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和大会发言。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王宏广主任、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于宁妮总经理等专家做了十分精彩的报告,给参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宏广主任认为,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推进产学研结合,这次会议的提法又更高了一层,就是一个联盟,两个第一。一个联盟是产学研联盟,两个第一是技术第一,市场第一。今后,将对我国产品已经处于世界第一的疫苗、维生素、青霉素、氨基酸、味精、啤酒、酱油、醋等生物产品,在技术、人才、资金、进出口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以加速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生物技术企业。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经贸委的领导到会讲话,认为这次会议必将有力地推动长三角地区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合作与发展,并分别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经贸委和江苏省科技厅向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第五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物产业发展分论坛暨生物医药创新成果推介会” (2008年10月于上海)主题是“促进成果转化、拓展区域合作”,来自苏浙沪的150多名专家和代表出席了会议。在大会上,近20家产学研单位介绍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合作方式;多家风险投资企业介绍了投资的重点与要求;抗肿瘤一类新药沙尔威辛、抗凝血药物重组双功能水蛭素和中药新药风灵凝胶等5项成果转让合作签约,合同总金额近6000万元。

在“第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物产业发展分论坛暨生物产业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推进会”(2009年10月于苏州),来自长三角地区生物领域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高层,就“生物产业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通过举办此论坛,学术界和产业界高层汇聚一堂,大家决心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促进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开创长三角地区生物技术领域产学研合作的新局面。江苏省科技厅、江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苏州市委组织部、苏州市科协领导应邀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江苏省科协主席、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欧阳平凯院士为大会发来了贺信,代表江苏省科协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欧阳平凯院士在贺信中指出: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生物技术领域既已积累了丰富的科技资源,又形成了很好的产业基础。相信通过本次会议的召开,将为长三角地区生物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很好的平台,不仅对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生物技术创新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对推动本区域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二是推进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构成部分,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江苏省委要求使“生态文明”成为江苏的重要品牌,积极打造宜居环境,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协会围绕这个大局,发挥环境生物技术的优势,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环境生物技术是环境保护的理想武器。它在解决环境污染中显示出独特的功能和显著的优越性,不仅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希望,而且目前已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江苏在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为加快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协会从2000年开始,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

2000年12月8日,协会召开了环境生物技术研讨暨环境专业委员会分会成立会议,邀请了11位环境生物技术方面的专家与会作了精彩报告,江苏省环保厅对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成立环境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对促进江苏省环保事业的发展很有意义。会上讨论了环境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的宗旨和工作计划,选举产生了专业委员会正副主任,并确定无锡轻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等17家单位为第一批委员单位。

举办环境生物技术发展研讨会,推动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007年11月,协会环境专业委员会承办了由江南大学主办的第一届江苏省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交流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研讨会以“发展环境生物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江南大学校长陈坚教授、中科院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刘正文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俞汉青教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周琪院长、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顺鹏教授做了大会报告,近50位专家在分会场做了学术报告,就“湖泊污染防治及生态修复”“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的处理”“水环境污染生物修复的理论、方法与成套技术和设备”等8个议题深入交流,重点探讨环境生物技术在废物资源化、再生能源、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中的运用。此外,针对太湖蓝藻污染问题,设专题对太湖蓝藻的防治措施进行讨论。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环保厅、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无锡市环保局、无锡市科技局和江南大学的领导出席了会议。

承担了江苏省环保厅下达的环保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江苏省2001—2010年环境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研究》。通过调查国内外和江苏省环境生物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结合江苏环境保护形势和任务对环境生物技术的要求,课题组提出了江苏省2001—2010年环境生物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经专家鉴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对于促进江苏省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加快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和实现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对于制定江苏省2001—2010年环境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

三是开展软科学和产业发展信息跟踪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协会组织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家从事软科学研究的过程,既是集中广大专家、科技人员智慧和经验的过程,也是以软科学研究报告的形式向政府部门反映他们意见和要求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协会发挥了行业与政府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协会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14项省级软科学研究课题,其中由协会主持的课题有“江苏省‘八五’生物技术领域发展规划及关键技术精选研究”(江苏省科委项目)、“江苏省生物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发展预测” (江苏省科委项目)、“江苏省2001—2010年环境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江苏省环保厅项目)等7项;合作研究的有“江苏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医药外包服务业发展研究”等4项;参与研究的有“江苏省跨世纪关键技术筛选(江苏省科委项目,生物技术部分)”“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宏观调控和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研究”(江苏省科委项目,生物技术部分)等3项,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3项,江苏省科技情报奖5项,江苏省党委调研系统第二届“恒瑞杯”优秀调研成果特别奖1项,江苏省经贸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近几年来,协会开展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信息跟踪研究,旨在为江苏省有关政府部门和生物行业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信息。

课题组由协会各研究领域的专家组成,重点跟踪生物产业发展动态、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工业四大类信息。2010—2011年,每年完成信息跟踪研究报告50余篇,近20万字。在信息跟踪研究中,充分利用协会挂靠单位建有的江苏科技信息网、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国内外科技期刊、会议资料、专利文献以及专业数据库等科技信息资源,收集、处理、加工和存储信息;利用协会自身的信息优势和专家优势,协会的医药、工业、农业等5个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参与了这项研究。研究中注重跟踪权威信息,使信息跟踪研究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科学决策价值。

信息需求是推动社会形成信息产品供给的基本力量,而决策是形成信息需求的基本原因。不管是哪种类型、哪一层次的信息都必须进入决策行动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成为人类社会财富的一部分,也才能对未来社会发展具有导向功用。因此,要为科学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参考。由于此项研究适应江苏省有关政府部门和生物行业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对决策信息的迫切需求,所以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受到用户的好评。

信息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之一,也是生物技术引进和成果产业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开展生物产业发展信息跟踪研究,提供关于产业发展动态、思路和重点,以及国内权威部门和专家对发展生物产业的建议、对策、措施等信息,对于江苏有关政府部门和生物行业具有较高的决策参考价值。因此本项研究对于促进江苏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已经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案例评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理论、技术和方法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带动了生物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经历了医药、农业和工业生物技术“三次浪潮”,现代生物产业已从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一枝独秀,初步发展为工业、农业、医药三足鼎立,并向能源、环保、信息等领域加速渗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已经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

生命科学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生物类学术性、专业性的科技社团;随着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也催生了许多生物类学(协)会。这些生物类学(协)会明显的特点,一是由于它们产生、成长和发展于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与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较为密切的关系,“为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服务”是它们的目标和宗旨;二是它们的成员不再是单纯的学术机构,而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趋向于产学研结合的社会团体。

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社会团体。自1988年5月经江苏省科委批准成立以来,目前已拥有包括相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在内的100多个团体会员和近1000名个人会员。协会的宗旨是发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工厂企业三者之间的横向联系,促进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建立生物技术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服务。

江苏省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

江苏省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简称“译协”)是由省内与翻译工作相关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自愿结成的学术性、行业性非营利组织,是江苏省翻译领域的社会团体,至今已有20多年发展历史。协会本着“繁荣科技翻译事业,提高科技翻译水平”的宗旨,团结和组织全省各行各业翻译工作者和为科技翻译工作做出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推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交流,加强翻译行业的自律与管理,维护翻译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使翻译事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

翻译工作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沟通的任务,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都密不可分。译协一头面向翻译需求,一头面向译界精英,起着铺路架桥的作用。江苏省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面向社会需求,与时俱进,围绕全省工作大局,组织开展科技翻译、学术交流,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翻译 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由于历史原因,国外在很多技术领域都对国内企业实行专利技术封锁,国内企业想要将产品销往国外,就必须突破专利壁垒。由于专利文献的专业性,一般的翻译人员难以胜任。江苏省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依托省情报所丰富的文献资源以及专业的翻译人员,为企业查找、翻译了大量国外专利,帮助企业解了燃眉之急。如为苏州联氟化工进行绿色制冷剂国外专利原文翻译,以便于做出侵权判定;翻译与曲线锯锯条快速装夹结构相关的大量无效专利,为企业在对国外公司的成功诉讼中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随着企业对外贸易的增多,国际标准的重要性逐步显现,译协在提供国外标准翻译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为某企业的餐具出口日本翻译了大量的日文标准。此外,译协每年还为许多国际合作工程项目提供翻译服务,如为江苏特色资源盱眙凹凸棒翻译了20万字的国外资料,为江苏醋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南京华能电厂、安徽扬子江冰箱厂、芜湖苏-27飞机制造厂、扬子石化巴斯夫、南京511厂等重点企业翻译了大量外文资料,总翻译量已超过1亿字符,为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拓展服务 提供全球技术情报

技术情报的价值何在?对于企业来说,谁有更多国际信息资源,谁就有可能站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现在很多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就势必要研究全球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的情况,而想掌握这些信息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因此,对于想要“走出去”的企业来说,技术信息的价值不可估量;而对于译协来说,语言服务和技术情报的融合,就是在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国际化发展的配套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情报支撑。

为此,译协充分调动自身资源优势,自2011年10月展开了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系列讲坛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新能源国际化发展战略专家讲坛、江苏—法国竞争情报论坛以及轨道交通国际化发展战略专家讲坛,邀请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就相关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专利预警分析等重要课题进行交流,为企业自身突破创新以及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除了为企业提供及时的产业技术情报外,在服务政府方面,译协也坚持不懈地发挥着自己的力量。面对太湖蓝藻问题,译协开展了国外治理方法的跟踪调研,查找并翻译了日本、荷兰、加拿大等国蓝藻治理的方法,建立了蓝藻专题网站。在此基础上向省科技厅上报了关于太湖蓝藻治理的对策建议,并撰写发表了《蓝藻治理对策建议》等学术论文。

勇于尝试 助推企业走出国门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许多先进技术具备了出口国外的能力,尤其在新能源领域,如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光伏设备等。译协抢抓时机,大胆尝试,帮助国内企业将先进的技术、设备出口到国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0年,译协秘书长唐宝莲了解到突尼斯在风力发电设备方面存在巨大的需求,而中电电气公司正在寻找风电设备出口的机会。为了更好地了解双方的具体情况,解除双方的顾虑,促成这次合作,唐秘书长携译协的法语专家组成谈判小组,专程赶往突尼斯协商相关事宜。唐秘书长一行受到突尼斯国家能源部门的热情招待,最终帮助企业达成协议,并为双方翻译了大量的英文、法文说明书、合同文本等,使中国的风电设备出口到突尼斯。

探索创新 开启发展新机遇

2010年10月27日至28日,译协与中央编译出版社共同主办了“纪念全国翻译产业创立10周年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翻译研讨会”,邀请了翻译企业界、翻译教育界、出版界,以及台湾地区的专家与会交流,来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中国编辑学会、中国翻译协会、中宣部《时事报告》、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等单位和部分翻译服务企业、出版单位和高等院校的领导和代表近2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

研讨会上,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表示:“翻译编辑工作历来是编辑出版实现为文化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在近代、现代、当代,都写下了多彩的篇章。而今天,翻译编辑工作在整个编辑工作中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因为新的国际国内大局和传播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把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任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当前翻译编辑工作和翻译工作都还存在诸多欠缺,远远不能适应这一任务的要求,必须大力加强,提高到新的层次。”

会议安排了翻译服务和翻译出版2个分论坛,举办了4场专题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此次会议,翻译界人士找到了许多共同的关注点,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等方面达成了若干共识,提出了诸多值得探索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为中国翻译界、教育界与出版界的深度合作开启了新的机遇,也为江苏省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案例评析】 全球化和多元化是当今世界两大潮流,作为在多种文化的接触、碰撞中起沟通作用的翻译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江苏省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汇聚了大批专家学者,掌握着行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国内外专利、标准等科技文献互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扶持更多的企业“走出去”;通过举办各种会议、讲坛等活动,将专家、学者以及企业集聚一堂,开展翻译研究和交流,促进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以提高翻译质量、改进翻译服务、促进翻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未来,译协将进一步延伸语言服务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明确翻译产业发展方向,激发动力,继续发挥翻译工作者在全省以及全国产业以及文化发展繁荣和“走出去”中的重要桥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