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及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内涵探析

多元文化教育及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内涵探析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分析,认为我国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应坚持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一方面是多元文化不断地渗透和融合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程度不同地反映、作用着这些多元文化。当前,多元文化在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的同时,多元文化也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目标、内容、形式、方法乃至评价提出了全面性挑战。

多元文化视野下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的价值取向[1]

⊙韩云洁[2]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文化多元化的现状,深刻影响着我国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分析,认为我国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应坚持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价值取向

在我国,无论是从民族、宗教信仰、语言背景等方面来看,还是从地域、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等方面来看,都凸显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文化与教育的唇齿相依,使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中各个方面无一不打上文化的“烙印”。一方面是多元文化不断地渗透和融合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程度不同地反映、作用着这些多元文化。可以说,文化的多元性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也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最为重要的背景之一。在多元文化视野中,用开放、公正、平等的理念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从文化层面剖析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质和规律,从而对我国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进行理性思考,也是对建构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民族教育理论的一种积极尝试和探索。

一、多元文化教育及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内涵探析

“多元文化”这一概念初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伴随着现代化理论以及欧美民权运动等的兴起,多元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已引起了各个国家更多人的瞩目。多元文化,是相对于一元文化而言的,主要包括传统文化、民族地区中小学、外来文化、新兴文化(信息、网络、博客文化等),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和传播越来越高效、迅速的情况下,文化的变迁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不断建构和生成。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人们必然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服务于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发展需要,这些差异化的文化服务于复杂的社会结构演化和发展,就必然造就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结构背景下的多元文化结构。简言之,多元文化即是指在一个区域、社会共同体等系统内共存的、相互联系且各自具有独立文化特征的几种文化。

多元文化教育始为西方国家民族教育的一种理念,是西方民族复兴运动的产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是在美国黑人争取与白人享有同等政策权利的同时,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反映不同族群的文化和价值。它力图通过教育改革和发展,使来自不同文化的民族、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的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弘扬与传递,使学生形成开放、平等、宽容的文化价值观,提高族群主体间性的相互尊重和认同,帮助学生获得未来跨文化社会中所需的价值观、信念、知识、技能和态度。美国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学者詹姆斯•A.班克斯(Jamese.A.Banks)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理念的反省,是一场教育改革运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改变学校的文化与结构,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学校中都有公平的学习机会。”[1]从各国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来看,多元文化教育涵盖的主题与内容包括族群关系、语言、阶层、性别、移民、特殊群体等。多元文化教育由最初关注公民权利和特定民族的需要,扩展为文化多样性、教育机会均等和特殊群体的教育等。[2]

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是选取具有本国、本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特点的内容,在民族地区开展的中小学教育活动,并以教育促进各民族的文化自觉。通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能更加有效地弘扬或传承民族文化,从小参与到民族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活动中去,学会尊重、理解与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价值观教育。通过各民族的文化自觉,促进各民族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对话中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认知、认同,从而可以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话语中、在主流文化和霸权文化的冲击下避免自我文化价值的迷失和消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跨越文化边界的教育,是当下多元化语境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的规约以及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对多元文化的观照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中的投射,是一种培养与提高学生在多种文化并存与共生的多元文化图景下的跨文化品质的教育活动,它不仅承认各民族文化的存在价值及其相互间的平等、独立的关系,更强调多元共生的文化结构中不同民族地区文化间的交流、沟通与理解,旨在建立一种多元文化并存共荣背景下的中小学教育发展新格局。

二、多元文化视野下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多元文化体现并渗透于当代社会的每个角落,强烈地冲击着各个领域,它既对文化自身的变迁和发展构成了冲击,也对我国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代中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不仅要适应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应的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改革与探索,更要发挥教育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应有功能和价值,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以及促进文化对话、文化创新、文化整合的功能。然而,长期以来,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忽视了其民族性;教学上,作为民族教育最有特色的民族教学理论尚属空白,科学的双语教学理论尚处于探索阶段;课程设置上忽视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各地同科同目的现象也没有得到很大改观。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在强调科学教育的同时,轻视甚至忽视了人文教育,更为严重的是以主流文化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束缚民族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教育上缺乏多元文化的理念。[3]

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着多元文化现象,并且价值体系、思想观念上的差异也不单是在民族间才存在,各社会阶层、地域、年龄、性别、群体和宗教之间也同样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当前,多元文化在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的同时,多元文化也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目标、内容、形式、方法乃至评价提出了全面性挑战。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当前我国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知,也缺乏对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选择、批判的能力和跨文化的沟通、交流能力。

在当前倡导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尤其是在视觉文化冲击成潮的现实图景中,人们很容易对传统的民族地区中小学采取轻视或漠视的态度,必然会导致优秀文化资源和遗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也就难以得到合理的继承与弘扬。当前,我国公民多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鹜,而对自己民族或地域的传统文化,不是无知,就是采取漠视或鄙薄的态度。可以说,他们成长的环境中,又能够有多少人能受到国粹和本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呢?他们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情感又何以形成?当然,一个旧时代的消退衰落与一个新时代的兴盛崛起过程中,新的文化审美准则和范式形成时往往难以避免时间落差和移风易俗的极端化,这就使得有积极倾向、重要价值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很容易遭到冷落或曲解,这直接导致了人们对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的衰减。

三、多元文化视野下我国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树立与多元文化相适应的平等的教育价值观,达到各美其美

在多元文化时代,人的独立自主性和主体性提到了价值追求的前沿。自由、平等、诚信等信条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文化价值观,但是,自由、平等又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平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世界丰富多彩、繁荣兴盛的重要条件,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适应的土壤与养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不同民族或类型的文化都具有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必要性,都是独特的价值实体,都应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中平等地受到尊重。

多元文化不仅承认各种民族文化的存在价值及其相互间的平等、独立的关系,更强调多元文化格局下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沟通与理解,旨在建立一种共生共荣、美美与共的多元文化格局。对此,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专家詹姆斯•A.班克斯等人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在多民族的多种文化共存的国家社会之下,允许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发展,以丰富整个国家的教育,其主要目标是改变教育制度的结构,以便所有学生,不分性别、社会阶层、学习能力高低、语言背景、文化及宗教信仰,都享有在学校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美国教学视导和课程研究协会的多种文化教育委员会(ASCD)也指出:“多元文化教育是消除关于种族、阶级、年龄、体形和残疾等多种多样不公平对待形式的手段。”[4]可见,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改变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追求全社会的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均等,帮助学生走出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形成以平等、宽容、接纳而非歧视的态度对待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价值观,还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偏见的行动能力,使他们也能成为消除教育差异、维护社会公正的力量。多元文化教育不仅要求教育者向学生传递有关民族文化的知识和理念,对教育者本身的教育行为也提出了要求,即在教育过程中对每个学生要有相同的期望,要一视同仁。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把对学生的主观偏见和好恶搁置一旁,不因学生的语言、家庭经济条件、外貌、性别、民族、信仰等差异而区别对待、甚至歧视、贬低,而应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文化背景、个性特征、性别特征的学生进行同等重视的教学与指导,这种要求有效保证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可以说真正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是没有等级的,它承认并尊重世界范围的所有文化,强调以民族、文化、性别的观点反思各门学科,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课程和课本中的偏见进行反思与批判。在具体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原来的生存境遇、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课程内容和结构上除考虑主流文化外,同时也应顾及非主流文化的教育需求。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彼此欣赏、接纳和理解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学会适应社会结构中不同群体间的合作,不同生活方式、语言、宗教信仰和家庭结构的共存。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我国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更应强调教育与评价的公正、平等,注重客观性、相对性。

(二)树立与多元文化教育相适应的开放的价值观,做到美人之美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是始于西方国家的一场文化教育运动,并逐渐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一种理念,其精髓在于力图克服人类面临的文化狭隘、民族狭隘、区域与制度狭隘等困境和屏障。[4]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教育源于一种追求平等的社会公正,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有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无论他们的性别、社会阶层、民族或文化特征。面对当代多元文化的挑战,我国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发展首要应对的就是要确立适应多元文化的开放的教育观念,即开放的教育观。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在传递本民族地区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跨文化沟通、对话意识,让学生不仅具有对本民族地区文化的深刻理解、认知以及由此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意识,而且应具有对所有它族文化的尊重、宽容与接纳的意识。对此,学校应广纳有价值、积极倾向的民族文化,这些形态各异的文化能够极大地活跃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在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导向下,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要以培养适应多元文化发展,具有多元文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人才为基本目标。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在多元中求发展,在多样中求共识,在多选中求优势。也就是说,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不仅应培养学生理解和接纳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尊重、包容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认同、理解与接纳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具有开放、多元的文化观念和意识;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不仅应让学生学会理性地看待本民族的文化,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应充分吸取其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成就,促进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对此,赫拉克利特用弓与竖琴比喻对立双方的内部紧张可以产生力量与和谐,这也正是各种文化之间相互独立、共同繁荣的内在机制。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和主流文化、霸权文化的现实强烈冲击着古老的、保守的、相对封闭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席卷着可以滋生价值的任何地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再也不可能维持原有相对封闭的状态,而必须以开放、包容、吸纳的理念,在多元文化进程中立足于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深厚基础,并从教育实践中吸取营养和激情,不断选择、融合、吸纳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特质和要素,以此探寻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的价值定位和新生长点。

(三)树立本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并重的价值观,实现美美与共

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既要考虑文化的本土性,重视教育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又要考虑时代发展对学生的要求,把这些教育内容组织在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教育特色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中。没有接受本族文化教育的学生固然可能产生疏远感和无根感,但缺少主流文化教育的学生将会失去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性的机会。因此,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观念来主导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要求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完全融入主流文化,或者要求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完全忽视主流文化,都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取的。处理好本族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对提高学生融入多元文化潮流、保持民族特色有极其重要的帮助,并且对于办好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此,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除了应重视主流民族地区中小学外,还要注重非主流民族文化的内容,关注乡土知识,保证乡土文化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避免二者之间的对立与分离。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不但要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学习我国主流民族地区中小学,以提高民族年轻一代适应主流文化社会的能力,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主体民族成员除了要学习本民族地区中小学外,还要适当地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平等和谐的意识。

每一个民族都应当客观地、辩证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为此,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即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及发展趋向。这种自知之明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也不是要“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而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自主地位。而在当前文化多元的格局之下,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就不是无意识状态下的随境式教育所能完成的,必须通过有意识的、专门化的教育来完成。对此,我国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应当根据多元文化发展趋势对其进行不断反思、审视,并作出抉择。

一个丢掉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无视人们自身幸福生活的教育是没有根基,也没有前途的教育。因此,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应当充分挖掘本民族的文化资源,结合本地特点开发、利用本民族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独具特色的教育经验,同时吸纳现代学校教育的精髓,为本地社会文化建设服务,为提高本民族生活质量服务,而不是盲目追从与效仿。文化不仅具有发展的多元性,还具有发展的统一性,这就是“多元统一”的多元文化观。多元文化观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大家庭的有机构成,而且都有其优势与不足、精华与糟粕,因而需要相互借鉴、补充、整合,以促进共同繁荣。面对外来文化和本国主流文化的冲击,必须通过本土化来完成多元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相互沟通、融合,并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因此,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情感的熏陶,既不沉醉于本民族文化而盲目排外,也不因羡慕其他民族文化而贬己崇外,养成自尊、自爱、平等、开放、互尊的文化态度。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理应抛弃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对外来多元文化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审慎的筛选,经过辩证的综合,创造出既有本族特色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模式。既要维护自己的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保持自身的民族教育特色,又要吸收其他民族地区教育经验以丰富和壮大自己。

参考文献

[1]Banks. J. A.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M]. Boston:A lly and Bacon,

1988:115.

[2]王守纪,杨兆山.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实质及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3]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 [4]胡洁茹.论多元文化教育在实现教育平等中的作用[J].宿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Regions on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Han Yunjie

(The basis educational department of A Ba normal college,Wenchuan,Sichuan 623002)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cultural diversification trend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deeply affect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regions,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on the education of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This article from the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analysis,think our nationality education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should adhere to the open,equal,tolerance values.

Key words:cultural diversity;minority nationality region;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value orientation

【注释】

[1]基金项目:阿坝师专校级重点课题“羌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韩云洁,女,河南平舆人,阿坝师专基础教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