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跟着塞林品新闻

跟着塞林品新闻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出“塞林说新闻”栏目,每周一谈,泛论新闻印象,注重感受性的鲜活,于驳杂而随意的言说中,现出教育新闻的性情。从2007年开始,《教育信息报》发行方式进行改革,周六不再有《教育信息报》的主报,“塞林说新闻”栏目也放到周二的“校园视窗”版面了。现在回想起来,在与“塞林说新闻”的亲密接触中,在跟着塞林品新闻的过程中,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转变,视野不断拓展,对教育新闻的敏感度也不断提高。

跟着塞林品新闻

早在浙江大学教育系求学时,我就把阅读《浙江教育报》(《教育信息报》的前身)作为自己专业学习的延伸方式。因此,现在教龄已达10年的我,读《教育信息报》的“读龄”要比教龄还多几年。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依然关注《教育信息报》。

2004年2月14日,《教育信息报》开设了一个专栏“塞林说新闻”,并配发了这样的开栏语:在这样一个时代,在教育领域,并不缺少新闻,只是缺少发现,应该让新闻以一种个性化的面目呈现出来。开出“塞林说新闻”栏目,每周一谈,泛论新闻印象,注重感受性的鲜活,于驳杂而随意的言说中,现出教育新闻的性情。

《山姆,欢迎回来!》作为“塞林说新闻”的开篇,充满了人文关怀,文章在新学期开学初发表,祝愿孩子幼小的身心不再承受太多的压力,在成长的道路上快乐飞扬。这样的具有时效性的教育言论,对教师们是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的。

此后,《不一样的读书,不一样的命运》、《务实的理性》、《“马加爵病毒”》、《生于八九十年代》、《成长路上真情相随》、《在理想面前崩溃?》、《被异化的职评》等精彩的教育言说,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塞林说新闻”这个栏目。

我有一个习惯,每年的《教育信息报》都存放起来。但在2008年以前,我也没有系统收集的习惯。当我后来整理以前的《教育信息报》时,我发现从2004年到2006年这三年的时间里,我收藏了90份左右的周六的《教育信息报》。这三年中,有部分的《教育信息报》缺失,但是周六的“塞林说新闻”基本上都在。从2007年开始,《教育信息报》发行方式进行改革,周六不再有《教育信息报》的主报,“塞林说新闻”栏目也放到周二的“校园视窗”版面了。而由于“校园视窗”版有时是专题有时是专版,“塞林说新闻”就不能保证每周一期了。

现在回想起来,在与“塞林说新闻”的亲密接触中,在跟着塞林品新闻的过程中,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转变,视野不断拓展,对教育新闻的敏感度也不断提高。

以2007年上半年的“塞林说新闻”为例,《当书面体遇到动漫体》、《阅读是浪费生命吗?》、《女歌迷为何执迷不悟》、《语文名篇是岁月和心灵的优选》、《尊重学生,不只是说说而已》等文章篇篇精彩,发人深省。其中,《当书面体遇到动漫体》还作为我校的“校长推荐文章”被推荐给全体教师阅读。文中呼吁教师学会换位思考,认识到现在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自己当年已大为不同,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看问题,以便更好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篇文章,也在我校的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当从《教育信息报》上看到“塞林说新闻”的作品汇编成《为教师声辩》一书公开出版的消息,我当时就想拥有这本书。也是在那时,我才知道塞林的真实身份,原来塞林是《教育信息报》的副主编吴志翔。2008年4月,教育信息报社在宁波市江东区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当时下发的就有《为教师声辩》一书。而且特别幸运的是,在通讯员分组采访时,我们那个组的带队老师就是吴志翔,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塞林先生。在小组评点时,我坐在第一排,真的是与塞林面对面,亲耳听他说新闻了。面对面听塞林说新闻,真是一件惬意的事。至今我还记得塞林说过,取一个好标题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同时也是非常痛苦的事,他的头发这么少,都是想标题想的。

与真实的塞林面对面后,以后我再看“塞林说新闻”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按照生命化教育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老师的说法,这是因为有了一种生命在场的感觉。

在读《为教师声辩》一书时,我心理颇为感动。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对教师说三道四,教师有时候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是有口难辩。作为教育媒体人的塞林先生,用这样的方式为教师“鼓与呼”,是很值得敬佩的。虽然说这本书中的文章我已经读过多遍,但是,随着自己的阅历的不断丰富,很多文章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从2009年3月开始,塞林先生担任了《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的主编,他写的文章更多地站在了教师的立场,为教师呐喊。

2009年11月,《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的电子论坛“教师话坊”在衢州举行《教师周刊》第二届草根论坛暨版主雅集,以“如何突破教师的职业瓶颈”为研讨主题,塞林先生在会上《教师当有“为己”之心》的发言,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在塞林先生的引领下,我非常关注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上的有关教育热点的评论文章。随着阅读的增多,我的视野不断开阔,写出了不少观点类文章在《中国教育报》、《教育信息报》、《教育时报》等报刊上发表。

塞林先生的新作《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出版之后,我把这本书作为了我们学校寒假读书征文的奖品,并作为教师读书社共读的书,以便让更多的教师能从塞林先生那里学得“真功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