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生长发育程度及其鉴别方法

青少年生长发育程度及其鉴别方法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识和掌握儿少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在不同发育阶段中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运动素质及代谢、心理等的变化特征,是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另一个核心问题。由于在发育过程中身体和环境的变化特点不同,可将儿少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学龄期)、青春发育期和青年期等阶段。头尾律是指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胎儿时期的头围发育速度最快,其次是躯干和下肢,其生长发育程序是由上而下的,故称头尾律。

5 年龄选材方法

年龄是运动选材的重要因素,尤其要对人体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各运动项目选材的适宜年龄、少儿发育程度的鉴别等给予起高度重视。正常发育程度评定在运动选材中的作用和应用包括:①正确评价当前少儿的生长发育状况;②准确预测近期少儿的生长发育趋势;③预测未来成人的身体形态特征;④研究不同生长发育分型对选项、成才的影响。

5.1 人体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

认识和掌握儿少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在不同发育阶段中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运动素质及代谢、心理等的变化特征,是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同时,进一步用遗传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认识和理解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对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的深入和更科学地预测运动潜在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掌握儿少生长发育规律与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征,准确而科学地鉴别发育程度、发育分型等,是科学选材理论基础的重要内容。

5.1.1 生长发育的生理特点

神经系统是运动的中枢,是发育最早的系统。人体在9~12岁是神经系统发育的第二高峰期,这一时期,少儿对肢体动作的记忆快速,较活泼好动且模仿能力很强,掌握运动技能的速度也快,反应速度、协调能力和节奏感也明显提高。由于决定神经系统的神经过程的三大特征,主要受遗传的影响,其遗传度可达90%,因而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的能力、素质都很早定型,即先天因素占重要地位,所以在选材时首先重视这些因素。

骨骼系统是人体进行运动的杠杆,也是决定人体形态的关键。骨骼系统发育的规律主要表现为:男孩在17~18岁前,女孩在16~17岁前骨骼系统发育很快,尤其在13~15岁时发育速度最快。这时骨骼弹性很好,强度很低。在选材中骨骼系统的好坏具有重要作用。

肌肉系统是成熟最晚的系统之一。一般来说,少儿的力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但并不是等比例递增,主要是由于肌肉本身的发育和发达程度不与年龄的增长呈等比关系,所以大重量、大负荷训练不宜抢先进行。

心血管系统的发育较为缓慢持久。在少儿生长发育过程中,11~18岁时发展比较稳定,其中以青春期前后即11~12岁和16~17岁增长最为明显。根据心血管系统的发育规律,一般在13岁左右时可挑选到心血管功能较强的运动员。而这一特点,在中级选材阶段对心血管系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呼吸系统发育的主要标志是肺活量或安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肺活量一般在青春期增长最快,而且呼吸系统的功能可以在青春期获得很大改善,所以在选材时应注意呼吸系统的发育状况。

5.1.2 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是指儿少群体中的大多数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现象。生长发育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即生长和发育。生长是指有机体个体的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的不断增加,它表现为各种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个身体大小及重量的增加,是量的变化过程。发育是指有机体个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形态结构的分化和功能的逐步完善,是质的变化过程。生长发育是有机体个体成长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是人体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5.1.2.1 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生长发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连续的过程。由于在发育过程中身体和环境的变化特点不同,可将儿少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学龄期)、青春发育期和青年期等阶段。生长发育有一定程序,各阶段间顺序衔接,不能跳越。前一阶段发育为后一阶段奠定必要的基础;任何阶段的发育受到障碍,都将对后一阶段产生不良影响。

根据上述生长发育的特点,从卫生学与医学的角度,可以将这一过程划分为11个阶段(表5-1)。

表5-1 生长发育阶段的划分和年龄范围

续表5-1 

5.1.2.2 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

生长速度是指身体及其各部分某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年增长值,一般用“cm/年”或“kg/年”表示,能较为客观而敏感地反映儿少近期生长状况(但不能反映累计生长状况)。

在整个生长期内,生长发育的速度并不是呈直线上升的。个体的生长速度是不均衡的,有的时期快,有的时期慢,因此生长发育速度曲线呈波浪式。以身高体重为例:第一阶段为由胎儿开始到青春发育期;第二阶段为11~20岁。每一个阶段都有突增期,第一阶段的突增期在胚胎至婴儿期,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发育速度最快,身高的平均增长率为49.4%,第二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4%,到10岁左右时平均增长率为3.7%。11岁左右进入第二个阶段,根据生长发育速度的快慢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称为青春发育突增期。一般女生在10~12岁,男生在12~14岁时达到高峰期。一般乡村男女孩比城市男女孩晚一年。在高峰期,身高、体重、胸围三项指标平均增长值,城市男生分别为6.6 cm、5.5 kg和3.7 cm;城市女生分别为5.9 cm、4.4 kg 和3.5 cm。以上三项指标的平均年增长率,城市男生分别为4.5%、14.2%、5.2%;城市女生分别为4.2%、14.2%、5.3%。青春发育后期为15~25岁,生长速度逐渐缓慢,增长量减少。由此可见,11~14岁期间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最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生长发育的快慢与好坏,直接影响着成年体格、体型、生理功能、内分泌,以及心理智能方面的发展。

5.1.2.3 生长发育的非等比性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人体各部分的生长发育有相应的比例,但身体各部分的在发育过程的每一时期内,并不按比例生长发育。如:初生婴儿头约占身高的1/4,随着年龄的增长,比例渐渐下降;到了成年,头只占身高的1/8左右。头和颈的体积则由出生时占全身体积的30%,下降到成年时期的10%左右。躯干的比例比较恒定,出生时为45%,两岁时上升为50%左右,一直维持到成人;上肢的比例比较恒定,从出生至成人一直保持在10%左右;下肢由出生时的15%,上升到成人时的30%左右。胸部在早期比例较小,骨盆则在青年期后期才占更大比例。人体各部分体积百分比例的变化如表5-2所示。由于头部比例的减少,下肢比例的增加,导致成人重心位置由新生儿时期平第十二胸椎水平而下降到第二骶椎的水平。所以人类个体生长发育的非等比性特点,表现在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表5-2 人体各部分体积百分比例的变化

引自谢敏豪等:《运动员基础训练的人体科学原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2.4 生长发育的程序性

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人体各部长、宽、围度的生长发育,除了表现出阶段性外,还体现出一定的先后顺序,正常人体普遍遵循的生长发育程序,称为人体生长发育程序性(图5-1)。

图5-1 由胎儿到成人身体比例变化

引自乔奇·A.布茹克司:《运动生理学》,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1)头尾律。头尾律是指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胎儿时期的头围发育速度最快,其次是躯干和下肢,其生长发育程序是由上而下的,故称头尾律。胎儿期2月的胎儿身长各部比例为:头颈占身长的1/2左右;躯干占身长的3/8左右;下肢占身长的1/8左右。

(2)向心律。人体各部环节的长度、围度和宽度的生长发育程序是自上而下的,而且是由四肢的远端朝向躯干的,故称它为生长发育程序的“向心律”。出生后下肢的发育领先于躯干,领先发育并较早结束的顺序是足长—小腿长—下肢长—坐高。上肢发育领先于躯干:城市女生年增长率,手长在9岁时达到高峰,上肢增长率下降得快一些,约在20岁时接近于零,而坐高在21岁时才接近于零。下肢围度发育领先于躯干:各部围度生长发育的顺序是小腿围—大腿围—胸围。

(3)长度的生长发育领先于围度和宽度。如:下肢长的发育领先于骨盆宽、大腿围和小腿围,足长、小腿长比小腿围发育早;上肢长的发育略早于肩宽、胸围;坐高的发育高峰期与肩宽、胸围相同,但结束期早1年左右。

(4)身高的生长发育领先于体重。身高、体重是属于人体的整体性指标。身高的生长发育领先于体重,直到青春期后期,体重达到成人的程度才逐渐追上身高达到成人的程度。

5.1.2.5 生长发育的性别差异性

(1)生长发育的早晚。女子青春期发育较男子早,各项指标增长值和增长率曲线出现高峰的年龄女性比男性早1~2岁,生长发育结束的时间女性比男性早2~3岁。

(2)生长发育曲线第二波段的波峰和波幅特点。生长发育第二波段,男生多数指标生长曲线的波峰比女生高,波幅比女生宽,这就造成了男生体格比女生高大。

(3)生长发育的交叉现象。由于女生的快速生长期出现比男生早,而男生第二波段的波峰比女生高,波幅比女生宽,所以多数指标的年增长值、年增长率曲线在男女之间发生交叉。

(4)体型特点。青春期男生上体围、宽度增长得较快。女生则是下肢体围、宽度增长得较快,形成了男生上体宽粗、下肢细长,女生则是上体窄细、下肢粗短的体型。

综合考虑上述生长发育基本规律,在科学选材过程中,必须考虑下列问题。

第一,按照生长发育的共性规律进行选材预测,对某一个体运动员来说,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只有在了解共性的基础上,结合育才过程,深入观察和了解个体生长发育的特点,针对个性育才,选育交替进行,才可能发现好苗子。

第二,人体各种功能和素质在儿少时期的发展敏感期是不同的,在选材过程中,不但要了解一般儿少(不参加训练的儿少)功能和素质的初始水平、增长速度和发展敏感期的长短等情况,更重要的是在育才条件下,运动员功能素质对训练和环境的适应程度及其初始水平、增长速度和增长期的长短等情况。如果在育才中的训练负荷过大或过小,直接影响到功能和素质的被“诱发”和被促进的程度,可能造成优良的苗子被错误淘汰。

第三,研究表明:处在同一个生日年龄的儿少,其发育的程度是不相同的,可以从骨龄、齿龄和性征等方面鉴定。但能真正反映生长发育程度的指标是骨龄(即生物年龄),根据骨龄和生日年龄的差值,可把儿少分成早熟、正常发育和晚熟三种类型。同时,又可以根据这三种类型青春期高潮持续时间的长短,确定其运动潜在能力大小和成才率的高低。实践表明:成才率最高的、运动潜在能力大的,是那些正常发育且青春期高潮持续时间延长类型的儿少。而青春期高潮持续时间的长短不是一次判断所能确定的,它要在进入青春发育后2~3年,通过骨发育的加速、性征变化和身高每年的增长等情况的连续监测分析来确定。所以,如果这一期间的训练负荷过大,将对骨的发育、身高的增长产生影响,会造成对青春期高潮持续时间长短的误判,而影响到选材的准确性;如果这一期间的训练负荷过小,训练对运动员的功能和素质的“诱发”和促进作用降低,将影响功能和素质的增长速度和水平,会造成对运动潜在能力的误判,同样也会降低选材的准确性,使天才漏选。

第四,生长发育阶段的选材,必须在育才的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训练和环境因素作用下,紧密结合各运动项目的特点,逐渐地挖掘运动员某方面的潜力,扬长避短,及时找到适合运动员特点和个性的项目——定向,甚至是转项。不管是定向,还是转项,均可以看成是以选育结合进行选材的结果。离开了育才来分析定向和转项,就像避开育才谈选材一样,是不切合实际的。

5.1.3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儿少生长发育过程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机体发育的可能范围,而环境条件则影响遗传潜力的发挥,在遗传性和适应性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中,决定发育的速度和最后达到的程度。

5.1.3.1 遗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遗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表现在身体的大小/形状、构成和生长速率等,具有家族内相似性和种族内相似性。遗传是人体生长发育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和其他生物体共同具有的生物特征之一,各种生物都是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之间,在外貌、体态、性格、气质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很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基因,基因的最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正是由于亲代把具有自己特征的DNA传给子代,才使得子代获得与亲代相同的遗传性状。遗传性是生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使人体成长发育获得了物质基础,具备了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条件,人类遗传的研究证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遗传素质的差异,这种现象既存在于群体之中,也表现在亲代和子代之间,是一种生物体的变异反应。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人体,正常子女的身高、容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但又不完全相同。同一母亲所生子女,甚至孪生兄弟也各有不同之处,如:人体的肤色、身高、体重、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智力、气质、性格、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及寿命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遗传性。这是遗传性的变异,是生物体发展的基础。遗传和变异是生命运动中的一对矛盾,这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正因为人体有遗传性,后代才能继承前代的性状,才保持了人类相对稳定的特性。而变异才能使人体产生新的适应性变化。遗传和变异是人体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也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

5.1.3.2 环境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适宜的环境可使遗传因素得到充分发展,还能使某些遗传方面的缺陷受到抑制和弥补。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这两种环境对人体发展起主要作用,但是,起决定作用的应是社会环境,这是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

人类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保障,人体如果离开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就难以生存下去,从近代公布野兽哺育人的婴儿事例不难看出:那些“狼孩”由于脱离人类社会的生活环境,同野兽共同生活成长,所以不会讲活,只能爬行,不会站立行走;相反,却具备了野兽的习性,如吃生肉、昼伏夜出等野性,已不具备人的基本特征,因此,人的知识才能、形态、功能等只有在人类社会环境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环境、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的经济状况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不同,都对人体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社会经济落后,物质生活贫困,必然导致人的体质下降,长期的营养不良,会使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青春期的增长幅度减少,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据统计,在日本出生的婴儿寿命是孟加拉国出生婴儿寿命的两倍,日本人比尼日利亚人平均多活32.3岁。由此可见,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能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增强人的体质,延长人的寿命。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生态系统周围的各种因素,如阳光、空气、水、山川、气候及各种生物等。自然环境对人体也有很大影响。人体的生存离不开日光、空气和水,优美的自然环境会使人振奋精神、呼吸通畅、内分泌协调,对人体产生良好的生理影响。相反,浑浊的空气、没有草木的大地、污染的河流水源、日晒时间的不合理等,都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5.1.3.3 体育锻炼因素

进行经常的、全面的体育锻炼,可以使机体在运动中消耗的能量得到超量恢复,增加体内的能量储备,提高机体内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对营养物质的供应能力增强,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摆脱一切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不利因素,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人的体质因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虽有强弱之分,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在后天经过科学的锻炼和调节,可以改变强弱的差别。由于在青少年时期,人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不稳定阶段,身体的形态功能尚未定型,有一定的弹性,因此,这个时期是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体型、体态、体质及获得健美体格的关键时期。按“用则进”的规律,如果先天体质较弱,只要能按科学方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持之以恒,可有效地弥补先天不足,获得健壮的身体。相反,先天条件再好,但缺乏意志品质、怕苦、怕累、懒惰、不参加体育锻炼,强健的身体也会变弱,这就是“不用则废”的道理。强和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在诸多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的因素中,有计划、有目的、科学的身体锻炼是对人体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运动可以改变人的体质,使弱者变为强者,强者会变得更健壮。

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机制,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5.1.3.4 心理因素

心理活动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支配的,它与生理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心理状态的好坏必然影响躯体的健康。以下两方面会对人体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一是消极情绪,如焦虑、怨恨、忧郁、愤怒、恐惧、悲伤等,会给大脑皮质带来恶性刺激,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失眠、食欲减退、尿急、月经失调等症状,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诸多生理功能失调。二是愉快情绪,如希望、快乐、豪爽、和悦等,愉快的情绪会给人带来安宁、幸福、健康和长寿。同时,良好的情绪会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改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协调各器官系统的关系,充分调动人体的潜在能力,从而起到保护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

5.2 选材年龄

选材的适宜年龄与体育运动训练关系极大,它关系到人才的选拔、培养及其质量效果。确定选材适宜年龄的方法,一般是把达到最高成绩的年龄,减去所需要的训练年限,其差值即为该项目选材的年龄。该年龄常常指的是适应的年龄区间。

“初级选材年龄宽容度”是指在初级选材时允许的选材最大年龄与最小年龄之间的差异程度。表5-3列举了主要运动项目的初级选材年龄范围和年龄宽容度,可作为研究运动员选材适宜年龄的参考。

表5-3 主要运动项目初选年龄范围和选材年龄宽容度

注:①年龄应以骨龄为准;②“*”为该栏未统计
引自王金灿:《运动员选材理论与方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版

有关初级选材年龄宽容度的基本结论是:①女子选材年龄宽容度和选材适宜年龄比男性小;②决定该项目的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越晚,则该项目的选材年龄宽容度和选材适应年龄越大;③从事某项目专项训练前已有与之相关的运动训练经历者,其选材年龄宽容度和选材适应年龄可适当增大;④选材适应年龄或初达优异成绩的年龄较大且育才年限较短的运动项目,选材年龄宽容度和选材年龄亦大。

5.3 青少年生长发育程度及其鉴别方法

年龄是运动员选材中的重要因素,其中的生长发育程度判断更为关键,应引起高度重视。生长发育程度评定主要包括:正确评价当前的生长发育状况;准确预测生长发育趋势;研究不同生长发育分型对选项、成才的影响等内容。

5.3.1 发育分型及其确定

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年龄:一个是生活年龄(或日历年龄),另一个是生物年龄(通常用发育程度表示)。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目前少儿运动员的身体发育高峰期都呈提前趋势,从而也影响到其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运动员选材时应充分考虑这一规律,注意对运动员的发育程度进行鉴别。尽管骨龄(生物年龄)能准确地反映个体的实际发育程度,但生长发育的“迟”与“早”还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即受遗传、营养、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其日历年龄与生物年龄并不一致,有时甚至可以相差几岁。正是由于日历年龄并不一定能真正地反映一个人身体成熟的早晚,而发育程度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成熟状况,所以在选材中通常比较重视那些生物年龄与日历年龄一致或略低些的少儿运动员。

研究结果表明,青春发育期开始的早晚对成才的影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青春期发育高潮持续时间的长短。那些能成才的运动员,大多是在正常年龄开始发育,发育期高潮延长,而成为推迟成熟的人。正是由于他们发育期高潮持续时间长,使发育阶段运动能力的自然增长幅度加大,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表现。训练对他们就更加明显,成才率也就会变得更高。所以在选材工作中,只有区分了运动员的发育程度,并以发育程度分组才能对运动员形态、功能、素质、成绩做出正确的评价。

5.3.1.1 发育分型

发育分型是指按发育程度的不同而区分的类别。发育分型的确定方法有两种。

(1)将日历年龄与骨龄比较。根据日历年龄与骨龄之差,可分为三种发育类型:①早熟型,即日历年龄小于骨龄(生物年龄)一年以上者;②晚熟型,即日历年龄大于骨龄一年以上者;③正常型,即日历年龄与骨龄同年者。

(2)根据青春期发育状况区分。根据青春期发育开始时间早晚和青春期发育高潮持续时间长短又可分为九种发育分型(表5-4)。

表5-4 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类型

5.3.1.2 发育分型的确定

(1)青春期起始时间的确定方法。青春发育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潮,是少年向成年转变的关键时期。一般男少年在骨龄13岁,女少年在骨龄11岁时进入青春发育期。青春发育期开始的特征(标志)是出现拇指种籽骨骨化中心,乳房开始发育,第一次出现乳节(虽然男少年只是一过性乳节,时间很短,有时仅单侧出现,但其出现率仍在70%~80%或以上)。所以在判断是否进入青春发育期时,除了骨龄观察外,还要对第一、二性征进行观察,当这些特征(标志)出现时即是进入青春期的信号。当这些特征(标志)比一般时间提早或推迟出现达到两年或两年以上,即认为其青春期开始时间提早或推迟,也可认为其属于早熟型或晚熟型。

(2)青春期发育高潮持续时间的确定方法。从进入青春发育期高潮到发育趋于稳定,一般历时四年左右。因个体差异,有少数人经历的时间可能会更长或更短些。青春期发育高潮的持续时间长短与骨龄成熟的早晚有关,这种差异可能是遗传特征的表现,也可能同时受环境(特别是营养)因素的影响。在此期间,人体身高突增,体重明显增加,形态趋于成人,内脏器官趋于健全,生殖器官接近成熟并出现第二性征。

5.3.2 骨龄及其判定方法

5.3.2.1 骨龄测评的原理

人的生长发育尤其是身高的增长主要取决于骨的长度增长。在儿少时期的骨龄生理、解剖特点是骨骼尚未完全骨化,在长骨的骨骺与骨干之间存在骺软骨不断增长,人的身高也不断增高,12~18岁骺软骨的生长速度很快,四肢尤为明显,18岁以后骺软骨本身逐渐骨化,使骨干与骨骺愈合为完整的骨,骨就不再生长,身高也就不再增高了。通过鉴定骨龄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儿少的骨骼生长发育情况、骨化程度和生物年龄。

人类各骨的骨化均由骨化中心的出现开始,而后骨化中心的骨化区域不断扩大成型,经过一系列规律性的形态变化逐渐成熟,达到成人的骨骼形态。骨龄是指儿少在连续生活年龄上骨骼的发育程度(或成熟程度),也指骨骼发育的年龄,是用以鉴别人体生长发育成熟度的可靠指标。判断骨骼发育程度有三个依据:一是骨化中心出现的数目及大小;二是骨化中心的骨化区域和骨骺的形态变化;三是骨骺与骨干的愈合。

骨龄与其他诸多生理指标相比,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儿少,其骨骼发育遵循相同的规律,只是速度略有不同,具有良好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二是骨龄比日历年龄更能精确地反映儿少生长发育的实际水平。

5.3.2.2 骨骼发育规律

(1)骨骼发育包括骨化与生长。骨化有两种形式:①膜内化骨,如颅盖骨和面骨;②软骨内化骨,如四肢躯干骨。用于推断骨龄的骨骼基本是软骨内化骨,软骨内化骨共分四个阶段。

1)软骨雏形形成。胚胎第五周左右,首先由间充质分化成形状与未来骨相似的软骨雏形,表面覆有软骨膜。

2)原始骨化中心出现。在软骨雏形中部的软骨细胞增生,并在软骨基质内出现钙盐沉积。在软骨中首先发生这一变化,称为原始骨化中心,又叫第一骨化中心。与此同时,软骨膜内层以膜内成骨方式形成一层包绕原始骨化中心的骨质,称为骨环带或骨领。骨领增厚,软骨膜便发育成骨外膜。

3)骨干的生长和形成。骨干的生长和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骨髓腔形成。在原始骨化中心,通过成骨与破骨的不断重建,逐渐形成原始骨髓腔,腔内逐渐形成并充满血管和由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来的红骨髓,成为成熟骨髓腔。二是骨干增粗。骨髓腔不断扩大的同时,骨膜内层以膜内成骨的方式,形成新的骨质,附加在深面原有骨质的骨环带上,使骨不断增粗。因此,长骨成骨过程中,不仅有软骨内化骨,也有膜内化骨;而长骨的增粗主要依靠膜内化骨。三是骨干增长。骨干增粗的同时,原始骨化中心不断向两端使骨增长。

4)骨骺成骨过程。骨骺成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次级(二次)骨化中心(即骨骺)的出现。人在出生后的几年间,骨干两端的骨骺开始出现新的骨化中心,因出现时间较晚,称为次级(二次)骨化中心。骺软骨的骨化过程与骨干相似,二次骨化中心向四周发展,不断生成小梁,成为骨松质的骺。二是骺板形成。在骺与软骨之间保留的一层软骨,称为骺板。在成年以前,骺板的软骨细胞不断增殖,与骨干骨组织的形成保持平衡,使骨不断加长。到青春期末,骺板失去增殖能力,而全部被骨组织代替,长骨因骺板闭合而停止生长。

(2)影响骨发育的因素。骨的基本形态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然而其形态构造的某些细节,则是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受着体内、外环境的影响,不断发生着变化。骨组织的生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成骨细胞的作用,形成细胞的骨基质,骨细胞埋置于其中,形成骨样组织(osteoid tissue);二是矿物盐在骨样组织上的沉积。与此同时,还有破骨细胞作用进行骨吸收,从而维持正常骨组织的代谢平衡。如成骨细胞活动、矿物盐沉积和破骨细胞活动发生变化,都将影响骨的发育。影响骨骼发育的因素很多,如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居住条件、医药卫生、营养状况、教育水平、遗传、种族、地区等,此外,加强身体锻炼可影响骨的形态结构,使骨骼发育加快。

5.3.2.3 拍片部位和方法

(1)拍片部位。骨龄评估通常是对被测者的手部和腕部进行X光摄片,然后对拍得的X线片进行解读。手腕是最理想的拍摄部位。这里集中了较多的长骨(如尺、桡骨远端,各种掌骨、指骨)、短骨(如8块腕骨)和圆骨(如籽骨),集中反映了全身骨骼生长和成熟情况,而且投照方法简单,X射线损害也最小,目前已有明确可靠的标准图谱。

拍摄时,受测对象左手五指分开,手心向下紧贴成像板,手伸直与前臂成一直线,X光镜头对准第三掌骨头,距手背约90 cm。X片除应包括全部手、腕骨外,还应包括桡骨远侧端3~4 cm。

(2)拍摄手腕部位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拍摄当日测试体重、身高等形态指标,记录出生年月日;②拍摄左手全手骨(包括桡、尺骨远端3~4 cm)正位片。

5.3.2.4 骨龄的判断方法

判断的方法有简单计数法、图谱法、评分法和计算机骨龄评分系统等,最常用的是图谱法(如G-P标准、CHN法)和计分法(TW-Ⅰ、TW-Ⅱ和CHN 法)。其中CHN法是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骨龄判读标准。CHN法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河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牵头,汇同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等十余家单位联合研制,并由国家标准计量局颁布实施。

(1)传统方法。

1)计数法。计数法是通过观察单部位或多部位继发骨化中心出现时间、数目、成熟度的年龄特征来衡量骨骼发育水平。通常以50%出现率所在的年龄为正常值的标准。1926年,托特(Todd)首先提出了仅适应于学龄前期和青春后期儿童计算骨化中心的方法即儿童骨龄等于腕部骨化中心-1。“Elgenmark法”通过照一侧躯体6个部位,计算骨化中心总数然后查表求得骨龄。1959年,加思(Garn)根据手腕部X线片列出了仅限于学龄前儿童骨化中心出现与年龄对应的图表。1950至1960年,刘惠芳、顾光宁等先后报道了我国儿童的骨化中心出现和干—骺闭合的年龄,并提出了我国儿童骨龄计数法的标准。由于计数法误差较大,在国外已经很少使用。

2)图谱法。图谱法是将未知X线片与骨龄标准片进行比较而得出骨龄。标准图谱是根据人体骨骼生长发育的规律性,按男女性别,从新生儿到成年各阶段的骨骼变化拍成X线片,挑出最有代表性的作为标准X线片。评价骨龄时,先拍摄受测者的X线片,然后对照标准图谱,依次判断其骨龄。

1898年普兰德(John Poland)提出最早的骨骼发育图谱; 1937年托特制定出第一个较为完善的骨发育成熟图谱,并开创了骨发育的系统研究。美国著名学者格罗利希和派尔(Greulich and Pyle)在托特的手腕部图谱的基础上,于1950年发表了依据美国20世纪30年代中上社会阶层白人儿童制订的G-P图谱,并于1959年进行修改。之后,派尔、艾奇逊(Achesona)和霍尔(Hoerr)分别制定了膝、髋和足踝部的骨成熟图谱,男、女各有一套标准。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徐济达和刘宝林分别提出并制定了儿童手腕部骨龄图谱和婴幼儿、学龄儿童腕骨骨龄图谱。顾光宁依据20世纪60年代上海市区1890名儿童发育情况制定了《顾氏图谱》,于1962年出版;至90年代初期,他又对60年代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摒弃了托特曾经用过的中间数法,采用最多数法,即一组图片以相同骨化中心出现数目最多的一张为代表,并于1993年重新修订出版《顾氏图谱》专著。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学者村田光范等以中日两国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而制定了标准图谱,并利用中日体育交流将两国青少年资料与欧洲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发现青春期前亚洲儿童骨发育滞后一些,而青春期后亚洲儿童骨龄反较欧洲儿童提前。

3)计分法。计分评定法是在不同年龄组大量手腕骨骼X线片中,经过统计学处理,依其骨骼发育的不同程度,分出等级,再根据其等级得分累加,其总分与骨龄积分表相对照,查找相应的年龄(骨龄)。其优点是比图谱法的年龄间隔小,精确度较高。

一是TW-Ⅱ法。1954年,艾其逊提出第一个骨成熟度计分法。在此基础上英国人坦纳(Tanner)和怀特豪斯(Whitehouse)于1962年研究并提出TW-Ⅰ法,该法以20世纪50年代英国伦敦中产阶层少儿2700人(其中一次性横向观察2200人,纵横结合500人)为研究对象,挑选尽可能代表个体发育信息多且较为鲜明又易于区分的左手腕骨拍摄正位X线片。他们依照能使每一个人20个骨的各期分值离均差平方和最小的思路,对各骨骼等级进行赋分,总分为1000分,然后查骨龄得分表求得骨龄,并于1975年第一次出版了《TW-Ⅱ计分法》,于1983年重新修订出版。他们又根据骨化发育进程中生物学价值确定各骨的权重,制定了R、C、T三个评分系统,将骨的形态特征转化为数字度量。采用TW-Ⅱ法评价得出的骨龄往往比TW-Ⅰ法的晚0.3岁,但较CHN法提前0.5岁左右。美国学者罗什(Roche)等利用Fels研究所的样本资料研究了膝关节的骨发育指征,并于1975年以三位教授名字的首字母组合在一起命名为RWT膝部骨龄评分法。他们认为长骨关节与体格,发育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反映骨发育程度。

二是骨龄百分计数法。此法原理同TW-Ⅱ法。它是以20世纪60年代初期北京地区1938例0~18岁青少儿为研究对象,拍摄右手腕骨X线片,仅选取手腕部10个骨作一次性横向观察。然后采用Tanner评分法,将10个骨发育到成熟期所需要的平均年数的总和作为100,计算各骨各期相应百分数即为骨龄发育指数。最后将10个骨各期骨龄发育指数相加后,从标准表或曲线图查出骨龄。该法首次以骨龄百分计数法制定了中国儿童骨发育标准,对于青春后期儿童较为适合。

三是CHN法。张绍岩等人以20世纪80年代我国南北方11个省市的22 160例0~19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选取左手腕部14个骨骺拍摄X线片,对TW-Ⅱ法进行了修改,并利用方差极小化和迭代法的数学方法,参考G-P图谱法,重新确定了骨发育分级及各级分值,提出了中国人骨发育等级标准。该法舍去尺骨、三角骨、月骨、舟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等权重指数接近0的这六块骨,只对骨化中心出现早、生长发育期长、等级评定可靠性高的骨给予较高的权重。CHN法在判定13~18岁生长突增期男性青少年年龄方面较为准确,并使得手腕骨生长发育研究由定性达到了定量分析。

四是叶氏法。1985年,叶义言认为不宜将TW-Ⅱ法直接用于我国儿童的骨龄评估。于是,他以20世纪80年代长沙市2122例儿童为研究对象,对TW-Ⅱ法进行了修正、改良,实现了骨发育分期系统“本地化”,并在CHN 法14块骨的基础上增加了尺骨和5块腕骨,使评定更加全面。此法的骨龄评估基本思想和TW-Ⅱ完全一致,被称为TW系列的中国版。继而于1998年研制成该方法的CD-ROM,由计算机辅助评定骨龄,已在我国各地临床应用。

4)计测法。计测法是通过测定骨化中心面积、纵横轴之比,骺板及骨干的长度、面积、形状或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对,比例以及测试骨化中心的最大径、骨松质长度与指数,将得到的数值作为参数,经统计分析处理后,确定骨龄的方法。

(2)新近方法。

1)TW-Ⅲ法。为了适应北美、欧洲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1997年坦纳等开始修订TW方法的评价标准,2001年将TW-Ⅱ法修改为TW-Ⅲ法,亦称RUS评估法。该法采用了手腕部及手掌13块管状骨进行研究,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一种评判标准。它把骨骼发育过程细致量化,废除了TW-Ⅱ中将RUS分和Carpal分总和的情况,单独用RUS分来代替;同时取消了T系列;并重新制订了R系列标准,认为该标准受时代、人群等因素影响。经过对北美连续9年的3000名儿童纵向观察,发现它还可以用于成人身高预测的应用,而且不受种族和地区的限制。

2)中国青少年儿童手腕骨成熟度及评价方法。2002年,由河北省体科所申请立项并修订骨龄标准,于2005年完成了阶段成果《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中华2005》,2006年将《中国青少年儿童手腕骨成熟度及评价方法》认定为行业标准,已于200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并以此代替了CHN法。它是以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上水平、全国南北方有代表性城市中年龄介于0~20岁男女共17 401名健康儿童为样本,通过拍摄左手腕后前位X线片,同时测试身高、体重;采用国际普遍应用的TW-Ⅲ计分法修订的骨龄评价标准;并利用坦纳等的方法拟合骨成熟度得分曲线,制定了骨发育生长评价图表,同时提出了适用于体育领域的RUS-CHN法。

3)骨龄自动评价系统。随着骨骼X线图像数字化处理技术和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发展,骨龄自动评估系统的研究在近年来有了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欧美国家和地区开发出了大量的计算机辅助评估系统。它是一种基于数字化信息技术和分类的统计方法,利用计算机数字影像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相结合,通过对图像分析、处理,实现图像自动识别并运算得出骨龄,从而替代人工的评定方法。

1995年,黄幼才等仅根据判断骨块的周长、面积和形状等信息建立了骨龄评定的统计模型,其中用手骨的几何信息代替了手腕骨发育的物理信息。同年,张大方等在TW-Ⅱ法基础上,探讨了一个基于模糊聚类分析法及句法结构识别法的骨龄自动识别系统,在提取手腕部骨图像时采用了数学形态校正法、区域凹向滤波法、非线性对比度补偿法,但发现其“模糊分类法”尚须改进。第四军医大学(1998年)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9年)分别独立研制出自己的计算机辅助评价系统,但并非完全自动评价,仅仅是提供了自动查表和计算的功能。2000年,第四军医大学在1998年开发的辅助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功能,先对某些不清晰的图像进行伪彩色增强,再对图像进行二值化,通过与知识库中的信息比较相似度得出骨块的发育等级。最后,根据采用CHN法计算得分,最终得到骨龄值。该系统的应用范围主要为七八岁以下年龄的儿童。1999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放射科把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CHN骨龄评估法计算机化,并对39名2~17岁儿童、青少年的546块手腕骨X线片进行计算机辅助骨龄评估,发现不论是分级一致性,还是评估骨发育分级所需时间,计算机化法明显优于人工评估法。2001年,台湾“清华大学”开发出了自动评价系统,但仅适合7岁以下的儿童。2003年,北京工业大学胡永利采用了由库茨(Cootes)等提出的一种用于图像中搜索某一特定类型对象的方法——活动形状模型(ASM),该模型可以检测骨骼边缘效果,主要是通过考察一系列形状几何信息并结合灰度值信息,将CHN标准中有关的文字描述转化为数字特征,采用多层次、分步骤的方法用于最终的骨龄自动评价。2004年,沈阳师范大学李孝诚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学插值算法的新方法——“连续性骨龄算法”,首先采用插值法将中国人骨成熟度评价标准连续化,然后应用MAT LAB语言实现算法。结果表明,该算法有利于提高骨龄的计算精度和速度,减少了人为评价误差对骨成熟度评价结果的影响,对促进骨龄自动评价系统的实现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河北工业大学孙飞在导师何文杰教授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恢复的方法:利用傅立叶变换理论及光学系统理论,通过对数学、光学及数字图像处理等学科的结合,建立了新的图像恢复模型,使得X线片的数字化成像的清晰度大大提高,基本实现了X线片的无胶片化。2005年,昆明理工大学洪初阳、汪虹和李绍彬等在导师李一民教授的指导下分别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骨龄识别系统中的定位问题与桡骨识别研究》《骨龄识别系统中对手腕特征骨轮廓提取方法的研究》《小波分析在骨龄评价系统中的应用》,在辅助骨龄评定的领域内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讨和方法的研究,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为进一步完善系统奠定了稳固的基础。2006年汪浩等研制开发了少儿运动员骨龄判定自动生成系统,解决了运动员骨龄判定及管理问题,但并没有开发运动员骨龄特征自动识别算法设计系统。

骨龄数字化评判系统优点主要表现在:①提供骨龄判定中计算的方便,使判定周期大大缩短,节省大量时间;②将人工计算不可避免的误差降低到最小;③为参赛少儿运动员选择最佳注册时间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依据;④可改善各省、市、县体育局及各级体校运动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正规、高效地处理运动员骨龄管理中的各项事务。

我国当前的骨龄自动评价系统面临的两个最大挑战:一是以往直观观测的图像,如何准确地用计算机语言来表达;二是将等级描述翻译成计算机化的等级表达之后,如何精确地进行骨块提取。

以上方法虽然得到国际上的公认并被广泛应用,但各有优缺点,而且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各种族各人群的发育速度是有差异的。要想了解本国本地区的骨骼发育状况,必须建立自己的骨龄评定标准。

5.3.2.5 手腕骨骨化的顺序

根据美国的格罗伊利希和派尔的观察,手腕骨开始骨化的基本顺序如图5-2所示。

图5-2 手腕骨图

5.3.2.6 手腕骨X线影像术语与定义

(1)钙化点。钙化点是软骨内或膜内骨化时基质开始骨化的部位,X线影像为无骨性结构的致密点。

(2)骨化中心。骨化中心是软骨内或膜内骨化时,从钙化点开始骨化的部位,X线影像为具有骨性结构的骨化点。

(3)骺。儿少长骨未完成发育的骺端简称为骺。新生儿长骨两端为软骨,随生长发育骺软骨内出现次级骨化中心。随骨化中心骨化的扩展和骺软骨的增殖,骨骺端不断增长和扩大,但骨化中心周围的软骨仍然为骺软骨,X线影像不显影。

(4)骺软骨板。骺软骨板是生长阶段的长骨骺内次级骨化中心与干骺端之间的板状透明软骨。骺软骨板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和软骨的骨化,使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板骨化,骨骺与骨干融合。

(5)缘。与X射线束平行的骨表面所形成的线条状X线影像。

(6)关节面。组成关节的骨的相对面,以与它相关节的骨命名。例如在头钩关节中,头状骨的关节面称为头状骨的钩骨面。

(7)变平。骨开始出现关节面,X线影像表现为圆弧状的缘上出现直线段。

(8)凸。在发育过程中,组成关节的骨的关节面开始按相对骨的关节面成形,X线影像表现为圆弧状或直线状的缘向外突出。

(9)凹。在发育过程中,组成关节的骨的关节面开始按相对骨的关节面成形,X线影像表现为圆弧状或直线状的缘向内凹陷。

(10)致密。不同骨面影像重叠或骨密度增加所形成的浅而明亮的X线影像。

(11)覆盖。骺的骨化中心近侧缘或远侧缘沿相邻干骺端,包绕干骺端的顶部边缘。

(12)融合。骺软骨板钙化,导致骺软骨板消失,骨干与骺连成一体,X线影像表现为原骺软骨板的黑色暗带消失。

(13)发育等级。根据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态和密度变化特征的X线影像,将骨发育过程所划分的若干发育阶段。

(14)骨骼年龄。骨骼年龄简称骨龄,是青少年儿童骨骼发育成熟度的度量单位。

(15)骨龄标准。骨龄标准代表了人体发育过程中骨骼发育的成熟程度,其数值为制订标准样本中各年龄组的生活年龄。将个体骨发育成熟程度和骨龄标准相比较而得出骨龄。

5.3.3 第二性征及其判定方法

当男女青少年进入青春发育期后,出现了一些性别上的差异,称为第二性征。男青少年的第二性征主要是长胡须、身材高大、喉结突出等,女青少年的第二性征主要是骨盆宽大、乳腺发达、皮下脂肪增多等。常用的第二性征评价指标有乳房、睾丸、两性的阴毛和腋毛等。第二性征鉴别发育程度通常只能通过观察,无法测试。根据第二性征出现的年龄范围,陈明达、叶恭绍等人编制了指标分期标准。马绍尔(Marshall)等人研究了乳房、阴毛及生殖器的各期发生的平均年龄后,建立了第二性征的等级评定标准。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月经初潮或首次遗精属于非连续性发育资料,在青少年发育过程中,这些情况只发生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以后不再连续发生。但是记录发生日期可以推算相对的年龄范围。曾凡辉等人曾经在1983年进行了通过第二性征来推导骨龄的研究,确定发育程度,采取阴毛、睾丸、乳房的分度与骨龄相对照,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制定出了第二性征推导骨龄的标准,这样就将第二性征的方法与骨龄的方法联系起来了。

利用第二性征的方法鉴定运动员发育程度,简便易行,成本很低,非常适合于基层运动员选材工作;但是和骨龄鉴定方法相比,准确度偏低。通常是在第二性征和骨龄之间建立关系,利用第二性征来推导骨龄进行生长发育鉴定,这样就需要对检测方法和标准定期进行更新,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

由于骨龄评定需要许多条件,而第二性征评定法具有简便易行,可以修正骨龄评定误差等特点,许多地区常用第二性征来评定发育程度,也可以用第二性征推导骨龄(表5-5),故第二性征测评也成为科学选材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目前在实践中常用指标有睾丸的分度、月经初潮发生时间、乳房发育程度、阴毛发育程度等指标。

表5-5 第二性征推导骨龄对照

引自王金灿:《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版

5.3.3.1 男少年睾丸测试及评价标准

(1)测试方法。测试时,被测者仰卧,测试者用直角测径规测其大的睾丸(或右侧睾丸)长径。

(2)睾丸分度及标准。1°:长径为1.5 cm; 1°~2°:长径为1.5~2.0 cm; 2°:长径为2.0 cm; 2°~3°:长径为2.5 cm; 3°:长径为3.0 cm; 3°~4°:长径为3.5 cm; 4°:长径为4.0 cm; 4°~5°:长径为4.0 cm以上水平。

5.3.3.2 女少年乳房分度及标准

乳房是女性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最早的特征,是女性青春期开始的标志。乳房一般于10岁就开始发育,但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可早至8岁或晚至13岁才开始发育。女少年乳房分度主要根据乳头、乳晕和乳腺在不同阶段的变化,以及乳节出现时间与大小进行分度评价。一般区分为六级。

0°:未发育、乳部平坦。

11°:乳头、乳晕呈芽包突起,尚无硬块。

12°:有硬块出现,有触痛,其他与11°同。

21°:乳头、乳晕呈芽包突起,硬块大于乳晕,乳腺稍隆起。

22°:乳线鼓起较大,硬块不易摸到,其他同21°。

3°:乳头突起,乳腺鼓起显著,呈成熟状乳房。

5.3.3.3 阴毛发育分度及标准

0°:无毛。

1°:开始出现,在阴茎(或大阴唇)部,毛稀而短。

2°:长到耻骨联合处,稍密且长,部位比较集中。

3°:分布范围广,毛密且长,呈倒三角形,并向耻骨联合上缘延伸。

5.3.4 牙龄及其判定方法

牙龄即牙齿年龄,是根据牙齿发育、钙化及萌出等来评价人体生长发育程度的指标,其为评价牙齿、牙列、咬合发育及机体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尺度。对牙龄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根据牙齿的组成成分来推断牙龄;②根据萌牙的数目判别牙龄;③根据乳、恒牙替换及其萌出时间来判别牙龄;④根据牙齿发生、钙化、萌出的形态学判别牙龄;⑤根据牙齿增龄性变化的形态学判别牙龄。

未成年者的发育程度,可根据牙齿的萌出时间来判别,牙齿萌出是指牙齿自齿冠出龈至上下颌牙齿咬合接触的全过程。牙齿萌出的时间以出龈时间为准,牙齿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左右成对的萌出,牙齿可分为乳牙和恒牙。根据乳、恒牙萌出时间就可以推断个体年龄及其发育程度。另一种判定牙齿年龄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拍摄X线片观察牙齿的钙化程度。为提高判读的准确性,一般采用全口曲面断层片来观察牙齿的发育程度。史格非等利用口腔曲面全景片,参照“Demirjian法”对12~20岁的汉族青少年进行牙龄的推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他们认为这种方法有望和骨龄一起共同成为推断中国汉族青少年11~17周岁(不含17周岁)人群年龄的有效方法,但不适合17周岁以上年龄段。

青少年阶段龋齿发生的情况是比较多的,当龋齿发生的时候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形态,特别是以口腔曲面全景片显示牙齿细微形态特征和以牙齿磨损程度为鉴定评判标准时,会影响对年龄的推断,通常推断出的年龄要比实际年龄大,在实际应用中必须充分考虑到。

5.3.4.1 根据牙齿的萌出、发育、更替推断年龄

牙齿是由牙胚发展而形成的。人的一生有两组牙齿,第一组称为乳牙,第二组称为恒牙。乳牙的发育成熟经历牙胚钙化,牙冠形成、萌出,牙根形成、吸收,牙齿脱落几个过程。恒牙的发育成熟经历牙胚钙化,牙冠形成、萌出,牙根形成几个过程。由于各个牙都有各自的发育规律,每一过程都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范围,所以各个牙齿的不均衡发育和牙齿发育的长期性为14岁以前的个体的年龄鉴定提供了条件。

(1)乳牙的萌出。乳牙,人萌生的第一组牙,共20个,上、下颌各10个,如图5-3所示。乳牙的萌出顺序为,首先是下颌乳中切牙,接着是上颌乳中切牙、以后依次为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第二乳磨牙,先下颌牙后上颌牙。乳牙的萌出、脱落时间如表5-6所示。

图5-3 乳牙

(2)恒牙的萌出。恒牙萌出顺序为,最先萌出的恒牙为第一磨牙(先上颌后下颌),不替换任何乳牙,以后萌出顺序依次为中切牙(下、上)、侧切牙(下、上)、第一双尖牙(上、下)、尖牙(下、上)、第二双尖牙(上、下)、第二磨牙(下、上)、第三磨牙。第二磨牙萌出后,牙列转为纯恒牙列。恒牙萌出时间如表5-7所示。

表5-6 我国儿童乳牙萌出与脱落时间表

表5-7 我国儿童恒牙萌出时间

第三磨牙萌出时间差异较大,最早可在14岁萌出,多数在18~30岁时萌出,也有终生埋藏在颌骨内不萌出者。

(3)根据牙齿萌出推断年龄的方法。根据牙齿的萌出推断年龄,先要分清乳牙与恒牙(表5-8)。分清乳牙与恒牙后就可以按表5-6与表5-7中所给乳牙与萌芽萌出时间数据推断未成年人年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表5-8 乳牙与恒牙的鉴别表

如果是乳牙列,乳牙萌出未完全,则幼儿年龄不到3岁,再根据乳牙的数目和位置进一步缩小年龄的范围。如乳牙已完全萌出,尚无恒牙萌出,则其年龄可为3~5岁。如第一恒磨牙萌出,则说明其年龄为5岁或6岁了。

如系混合牙列,其年龄应考虑为5~7岁至13岁左右。在混合牙列中,如仅有恒切牙出现,其年龄应小于10岁,如同时有恒尖牙和或第二恒磨牙出现,则年龄为12~13岁。

如系恒牙牙列,应考虑其年龄大于13岁。如恒牙牙列中已出现第三磨牙(即智齿),则其年龄至少应大于16岁。完全萌出要在25岁左右,如位置不够,可阻止其生长。大于25岁,不能根据牙齿萌出来推断。

5.3.4.2 根据牙齿磨耗情况判定年龄

个体的牙列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咀嚼活动,可以发生生理性的磨耗,临床上通过体检可以容易得到相关磨耗结果。很多研究关于牙齿磨耗度与年龄的增龄性关系获得了其相关性的结果。早期关于两者相关度的研究主要是关注在磨耗情况在不同年龄阶段个体中的发生状况,然后根据其相关联系得到粗略的判定标准(表5-9)。

宋宏伟等提出了新的牙齿磨耗分度标准(0~6岁);同时利用数量化理论对牙齿磨耗度与个体年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提出了“牙齿磨耗度相关矩阵表”,为准确补充缺失牙齿的磨耗度提供相关的研究标准。

表5-9 牙齿的年龄鉴定

但是,由于磨耗属于个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影响因素众多,包括人种、饮食习惯、生活地域条件都能对个体牙列的磨耗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实践中应用磨耗度判定个体的生理年龄相对来说准确度很低,只能作为现场判定的简单标准辅助其他方法进行个体的年龄判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