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例研究使教研活动回归了本原。通过校本行动研究,借助课例研究这一载体,结合教师成长的轨迹,在实际教育教学行动中培养教师。课例研究的主体是教师。课例由备课组集体备课,对课堂全程进行录像,教研组共同会诊、共同研究,名师带动,骨干引领,教

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一、研究的背景

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挑战。当课程改革进入到纵深发展阶段的时候,困扰学校管理者的主要问题便是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而解决这一困扰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开展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型的课程实践者,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思考与体验,而课例研究正是进行有效的体验和反思的重要方式。

(一)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是教研活动回归本原的需要

课例研究使教研活动回归了本原。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过去的教研活动,一般是请教研员介绍如何备课,或是组织教师听课、评课,这样的活动效果肯定有。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参与不进来,所以活动完了之后,效果并不大。天长日久,教师失去了思考与分析的能力,只会“拿来”,不会创造性地使用,一旦在“拿来”过程中遇到阻力,“研究”往往就自动终止了。教研之前、教研之时以及教研之后,教师之间都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和互助,这严重阻碍了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我们渴望通过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机制的构建,营造适合教师成长的良好教研氛围,改变原有教研活动的死气沉沉,点燃教师的教研热情,唤醒教师的成长需求,实现教研活动应有的教研价值。

(二)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教育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生命质量。应该看到,我们的师资队伍中,经验型教师多,研究型教师少。虽然敬业而忙碌,但教师成长缓慢,他们只是被繁重琐碎的教学常规工作所累,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思考、交流,教学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因此,我们急需寻找一种合适有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指导,帮助教师尽快成长、成熟。构建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机制便是我们在此背景下进行的有益尝试。

(三)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是对新课程改革的行动响应

课改专家于文森认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基础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体现,是要用课堂教学来检验。在走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将是我们以前所不曾碰到的,是我们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的。而这些问题最终都要通过教研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来解决。在教学实践中解决教学问题,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研究原则。

国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坚持加强教师培训,努力创造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把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造教师间相互关爱、帮助、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二、课题设计

(一)概念界定

1.课例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是教师联合起来计划、观察、分析和提炼真实课堂教学的过程。课例研究不是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是一种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是发展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课例研究关注行为反思和行为跟进,追求更新理念的飞跃,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达到螺旋式的上升。

2.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学校为基地,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师发展为目的,以教学评价为载体,以“方案研评—评后试教—教后复课—多主体评价—反思创新”五步教研活动为操作流程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

(二)研究目标

通过校本行动研究,借助课例研究这一载体,结合教师成长的轨迹,在实际教育教学行动中培养教师。积极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前导向、实施中诊断、实施后指导激励的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与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使先进理念在校本化实践中得以体现。

(三)研究内容

1.课例研究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影响。2.课例研究对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及同伴合作的影响。3.课例研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优质课堂的作用。4.课例研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img9

(四)研究的核心要素

校本教研具有三个核心要素:教师与自己对话、教师与同伴对话、教师与理论对话。这三个要素在校本教研中处于三位一体关系,相辅相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作为支柱力量,共同构成、支撑校本教研这一稳固的铁三角。无论哪一只角短缺,它都会变形、残缺。三种力量支柱关系如上图:

(五)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观察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叙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三、研究策略

(一)构建课例研究的流程框架,分层分级实施

img10

我们将课例教研活动分为三级:一级教研是指学校层面的教研活动,二级教研是指学科教研大组层面的教研活动,三级教研是指年级段教研小组层面的教研活动。三级活动穿插进行,有序开展。

(二)组织课例研究的理论学习

课例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我们深切知道,我们的教师不缺工作热情,不缺工作能力,缺的是教育理论。走入新课程,我们的观念、行为都面临着新的洗礼,不学习,就会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

因此,我们重视并规范理论学习,采用主题沙龙、专题讲座、知识共享、自主学习等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定期在学校校刊《教海扬帆》上刊发专题理论文章及我校教师的优秀教学后记、课例分析。我们组织了专题研究会,对广大教师进行了教学研究方法的专题培训,明确了课例教学研究是“以学校为基地,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师发展为目的,以教学评价”为载体,以“方案研评—评后试教—教后复课—多主体评价—反思创新”五步教研活动为操作流程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通过课例教学的行动和反思,搭起了理念向实践操作转化的桥梁,使广大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不断提高,并渗透到了日常教学工作中。

(三)搭建课例研究的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是进行课例教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学校重视校园网络建设,相继组建了校园网、FTP资源库、专业发展平台、特色学科网站,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特别精心打造的“店口一小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设置了《课例资源》、《课例研究》、《课例论坛》等栏目,更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学术研讨空间,是一个方便、快捷、无障碍的教科研绿色通道

组织青年教师创建自己的教学博客(blog),鼓励教师把课例设计、教学探索、教学反思、教学困惑发在网上进行探讨,把教学研究成果、教学心得、教学案例发表在网上共享,使写教学博客日记成为一种时尚。“铁勇围棋工作室”、“围棋教学杂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语研究”等在网上颇有影响,教师们写出了自信,也写出了收获。

(四)组建课例教学研究专业引领队伍

由教研组做出学期计划,定课题,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课例由备课组集体备课,对课堂全程进行录像,教研组共同会诊、共同研究,名师带动,骨干引领,教师个人自我对照、自我反思。创造条件请专家进行点评指导,实现在教学实践中升华理论,让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1.名师引领,努力培育骨干教师队伍。学校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和发展潜能,分别推荐并确定校级、镇级、市级等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和示范辐射作用。实施“青蓝工程”,重视对新教师的培训培养,开展“师徒结对”、“骨干示范”、“名师指导”等活动,在教师角色的确立、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设计的书写、教学反思的提炼以及班级的管理等方面形成一种互相提高的形式。

2.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引领活动,实施富脑工程。重视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学校分别聘请原绍兴市语文教研员傅定忠和诸暨市数学教研员汤骥为学科导师,组织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全过程对话,实现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如果脱离专业引领和理论总结,中小学教师的校本实践很容易陷入从实践到实践的低水平重复,学校的实践工作和教师的专业能力都难以提升。教师在教研中所遇到的问题,必须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引导。这种教学研究,强调的是专业切磋、协商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分享成果、分享资源、共生互补、共同成长。

(五)构建课例教学研究模式

我校开展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是:以教师发展为目的,以教学评价为载体,以“方案研评—评后试教—教后复课—多主体评价—反思创新”五步教研为活动形式。课例研究关注行为反思和行为跟进,发现问题,研究策略,改善行为,并探索行为教育的变式。

1.开展“六同一”的课例教学探讨。即同学科、同年级、同教师、同备、同听、同评一节课,集集体备课、个性化设计、教学、研讨于一体,引发教师思考和讨论,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典型的实际课例中分析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寻求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和途径,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2.组织“五课”活动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学校教务处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针对性地开展了“五课”活动。(1)了解教师有无充分准备的“了解检查型听课”(也叫推门课);(2)针对教学能力差或新上岗的青年教师的“指导帮助型听课”;(3)围绕教师制订的研究小专题来进行“实验研究课”;(4)优质课获得者引领课堂,其他教师充分探讨交流的“交流推广课”;(5)为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而安排的规模较大的公开观摩课,高标准,严要求,体现专业引领的“示范观摩课”。

3.开展多轮研究课活动,及时总结反思,行为跟进。教研组制订实施计划、确定试点教师——首轮研究(原行为阶段观课)——第二轮研究(新设计阶段观课)——第三轮或多轮研究(新行为阶段观课)——撰写课例——全程总结。每轮观摩课以“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为基本步骤。主要形式有:一人同课多轮,一人异课多轮,多人同课多轮,多人异课多轮。

不论哪种形式的课,我们都提倡上“家常课”,不作秀,使大小问题的研究都处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下,使每一次课的研究都实用、有价值。

(六)研究框架中的流程指向每一次具体的校本教研活动。

下面以《一面五星红旗》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实施基于课例的“方案研评——评后试教——教后复课——多主体评价——反思创新”五步校本教研机制。《一面五星红旗》是2006年12月在镇“三年内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中亮相的语文课,我们邀请了原绍兴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傅定忠老师来校指导教学。授课者陈晓云老师,女,教龄三年,三年级语文教师。《一面五星红旗》是该教师第一次承担的大型公开课。

1.方案研评

小组同伴初步研讨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设计(个人设想)

一、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无影无踪荒无人烟身无分文交易

2.理解“交易”的意思,并从课文中找到“交易”这个词所在的段落读读。

二、自学课文:

要求:

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我当时的处境怎样?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三、反馈自学:

1.在我的处境如此艰难下,通过老板的言行初步感知老板的为人。

2.了解老板认为的平等交易是什么?

3.你认为这样的交易平等吗?为什么?

4.这位中国留学生认为这样的交易平等吗?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5.通过比较面包店老板前后的言行的变化,不仅体现“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

爱,也体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四、教师小结,升华主题。

齐声诵读《国旗颂》,以此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设计评价

主要优点:

1.文章关键词听写导入课文,有利于学生对于文章要点的快速抓捕。

2.教案思路清晰,主旨明确,主线准确。

续表

主要缺点:

1.分析中,所设问题过于琐碎,缺少一个提纲挈领的研究主题。

2.从“处境艰难”到“平等交易”这里跳跃性过大,中间过渡一下会比较好。

3.这个教案设计的课时应该为第二课时。

4.最后升华主题改成歌曲,效果会更好。

陈老师拿出二度设计方案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设计(二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无影无踪荒无人烟身无分文交易

2.理解“交易”的意思,并从文中找到交易的原因。

二、研读5—10自然段,体会留学生的爱国之情:

1.文中提到几次交易,分别指什么?

2.这两次交易的过程是怎样的?

三、体会老板的情感变化:

1.猜测老板会怎么想?怎么做?再揭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体会老板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四、总结:

让我们为留学生歌唱,为五星红旗歌唱。(齐唱《红旗飘飘》)

2.评后试教,教后复课,多主体评价

陈老师试教后,听课教师给出评价

多主体评价

教学艺术赏析:

本堂课的重点是从人物的外在动作表现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陈老师在这堂课中,对这一点的把握非常不错,整堂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在读的形式上十分丰富,充分做到了读中感悟,尤其在留学生拖着病体转身时读得更加是精透。最后的一首《红旗飘飘》更是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到了另一个高度。

续表

改进意见建议:

1.学生在寻找“交易”原因时,只给了学生2分钟时间,让学生在这么短时间里体会到“交易”的迫切,是很难的,这里可以给他们再多一些时间寻找和思考。

2.在出示问题“该不该换”时,老师让同学们讨论解决,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一提出,学生马上就能回答了,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讨论。

3.课堂中的过渡语言可以再朴素简洁一些。

学生也给出自己的评价

学生访谈

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中国留学生,因为当时他已经快失去生命了,可还是不肯拿五星红旗和老板的面包交换来维持生命,当时我被他的精神所打动,除了佩服还是佩服。陈老师带领我们一步步窥探留学生的内心想法,揭开老板的态度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谜,让我领悟了,原来在一个特定环境下,五星红旗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时时刻刻都要维护国家的尊严。

——三(1)班徐艺

这节课上,老师给了我们很大的发言空间,让我们在感受人物内心的同时,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可是我怕自己说错话,就一直没敢举手发言,但在我内心深处,我也是被留学生的行为所打动了,以后要是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这么做的。

——三(1)班楼大可

教师声明与自评

时间:2006年12月20日 授课者:陈晓云 授课班级:三(1)班

课题:一面五星红旗

一、对同行评价的声明:

1.让学生找“交易”的迫切却又不细细展开,主要是我考虑到要让学生体会“我”是处于一个迫切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的情况下却毅然不交换面包,这

陈老师对于听课教师的评价和学生访谈评价作出声明与自评

续表

是怎样的令人敬佩。但由于我只想起一个铺垫情感的作用,因此并没有放太多的时间投入。

2.对于问题“该不该换”,我想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把生命看得很重要,或许会有犹豫,同时也希望借助这个犹豫来和留学生换位思考,从而体会当真正面临这个困难时能舍自己生命护国家尊严,这是多么的伟大,所以我希望通过一定时间让学生彻底感受。

1.让学生通过留学生的做法来体会他的内心想法其实是不难的,难就难在要让他们明白国旗是无价的,是不能用任何物品来交换的,即使是生命。这是本堂课我把握的重点,很庆幸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认识。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很想放手让他们自己质疑、解疑,可是一方面我又担心课堂会收不回来,导致还有一些学生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我想我应该要充分地相信学生。

3.陈老师在归纳了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后展开反思,拿出三度设计方案,并最终以此设计参加了镇“三年内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

二、对学生评价的声明: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设计(三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词语:无影无踪荒无人烟身无分文交易

二、以“交易”为主线,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交易”一词是老板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2.文中产生了几次“交易”,分别是指什么?

3.两次“交易”中,老板和我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4.老板一直强调要“平等交易”,你觉得这个“交易”平等吗?

5.老板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三、总结升华

不论我们是否会踏出国门,我们都应该学习这位了不起的留学生,把维护国家尊严放在首位,让我们的旗帜在天空高高飘扬。(齐唱《红旗飘飘》)

《一面五星红旗》从“个人设想”到“三度设计”定型,共经历两周时间。陈老师总结时这么说:“过程是痛苦的,收获是欣喜的。”的确,在这过程中,从教务主任到普通的教研组成员,都付出了许多辛勤的汗水。但我们的收获也是丰厚的。陈老师执教的《一面五星红旗》最终被评为“一等奖”。傅定忠教研员称赞她“很有发展前途”,称赞我们的这次活动“档次较高”,说我们“在学习新课程方面下了不少工夫”。还有我们参与此次活动的每一位老师,都获得了新的启迪,对教学有了新的感悟和体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大家还津津乐道“新课程中,我们该这样上课”,从中可见一斑。

四、研究成果

“课例研究”基于学校课堂教学,基于反思性实践,致力于学生的真实发展,是一种强调实践的“草根”研究。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课题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它不仅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而且使我们积累了科研经验,增加了科研信心,增强了在研究中成长的决心,还使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问题,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找到了思路。

(一)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机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

1.教研活动形成特色

一年的实践,我们在研究中明晰并完善了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机制。该机制立足本校,着眼发展,以课堂教学评价为研究载体深入开展教研活动,逐渐形成了“方案研评——评后试教——教后复课——多主体评价——反思创新”五步教研特色,构建起了“一人学习,多人受益”式培训模式,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展校际交流,抓引领、抓研讨、抓科研、抓平台,使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迅速提高,取得了预想的效果。此外,还以分层多彩的教研形式作依托,以科学有效的运作策略作保证,促使教研活动规范健康地运行。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有效改变了过去混乱无序、高耗低效的教研现状,使教研活动日趋科学,有序开展,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教研生活呈现生机

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研究目的,突出并保证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使教研生活成为教师渴望的精神家园,成为教师教学水平发展和生命成长的幸福经历。分层推进的教研活动使教师拥有平等的参与权利和展示机会,调动了每一位教师的教研热情。丰富多彩的教研形式使教师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充分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人力资源的均衡配置保证了每个教研组的发展潜力,师资差异又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可能。五步教研活动的安排渗透“合作”意识,不断地引导教师和谐地进行交流与对话,实现不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观点的冲突与碰撞。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沉闷乏味”的氛围渐渐消失,研究气氛渐渐浓厚,老师们也逐步感受到了研究的快乐、成长的幸福。

实践证明,本机制是适合我校校情的,是有利于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它规范了教研活动的运作,激活了教研活动的氛围,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真正发挥了教研活动应有的研究价值。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农村师资队伍

研究实施以来,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以大幅提升,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教学理论基础和教学水平的老师,形成了一支以校级“星级教师”为基础的,绍兴市教坛新秀、绍兴市名师为引领的教学骨干队伍:学校现有省春蚕奖获得者1人,绍兴市级教坛新秀1人,绍兴市名师1名、绍兴市农村骨干教师3名、诸暨市教坛新秀3人,诸暨市学科带头人1人,诸暨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诸暨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3名、市级骨干青年教师10多人。课例研究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大熔炉。同时,在螺旋上升的教学行动实践中,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最终发展。

1.唤醒了教师的主体意识,提高了教师的学习合作能力

开展课例研究,使全体教师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唤醒。每个教师都成了研究的主体,在与专家对话、与教研员结为学习伙伴的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了专业引领,一方面又进行了充分平等的合作。

课例研究要求教师必须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在这本教材中这一节课的基本目标是什么?这一节课如何与学生这一学年的学习和进步产生联系?这一节课与其他课程领域之间怎样产生联系?这些问题对于教师非常有益。如果教师对这些问题不进行思考,那么教师就不会研究“研究课”,也就背离了“研究课”的真正目的。正如教师所说的:以前我所思考的是这一节课讲什么,现在所思考的是我希望学生从这一节课中学到什么。教师必须审视特定的“课”、单元与学科领域的目标,重建教学目标。

什么是成功的研究课例?它并不是指教师执教的“课例”本身的成功,而是指执教者与同事一同努力,透过“课例”能够学习到什么,这才是课例研究的真谛。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不仅从“课例”本身获得技能,也从同事那里获得教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课”远没有结束,它不局限于某一次“课”,它给教师向其他教师继续咨询请教的机会。教师相互提供经验和建议,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课例研究,使校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构建着一种新型的讲求沟通、主动、共识、合作、愿景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把校本教研建设落到了实处,使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增强了学校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活力。催生着崭新的合作文化。

2.提升了教师的反思水平,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课例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我校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对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使教师的反思从口头向书面、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了一大步。

课例研究强调自我批判性反思,并为教师提供了空间平台。我们的教师不断进行自我批判性反思,距离专业教学标准也就越来越近。因为希望识别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虚心请求别人的批评,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而不是一种失败。课例研究的批评包括个体的批评和集体的批评,在批评中,教师可以分享同伴的智慧和经验,批评既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课程,也是教师教学成长的手段。

有教育专家指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反思既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反省、回顾,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前后进行反思,同时也包含其他的教师、研究者的观察与反思。在过程中学会学习,在过程中学会合作,在过程中学会反思,在过程中学会研究。课例研究就是在这一轮轮“问题——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中,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实践智慧不断得到提升。

3.培养了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常有新的问题和困惑产生。进行课例研究,为老师们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条件。在研究课例的过程中,教师将自己日常教学实践接触的大量感性材料、感性认识,经过理性的探索、认识和加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教育、教学理论,这种理论不仅具有创造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对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典型课例谈论的事件是自己亲历亲为,有话可说;课例所体现的意义正是自己在教改中追求的,不但应该而且也能够表达;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教育事实”描述教改成果效果,保证了教育科研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通过对这些课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揭示某一侧面的教学规律。

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在这样的研究活动中学会了教科研方法,体会到了参与教科研的乐趣,并能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研究。课例研究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大熔炉。

(三)奠定了“科研兴校”的发展基石,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我们把“观念先行,实践跟进”作为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把学习落到实处。在教研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使教学实践有理论依据。特别是我们开展的主题教研活动,对教师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在这样的研究活动中学会了教科研方法,体会到了参与教科研的乐趣,并能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研究。

近两年来,参与教科研的教师队伍空前庞大,被省教科院、省教研室、省教育行政干部中心审核立项的课题有4个,绍兴市级立项课题5个。获奖发表的论文有40余篇,其中全国一等奖1篇,浙江省一等奖4篇,绍兴市一等奖4篇,诸暨市一等奖15篇。另有20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现代教育科学》、《浙江教育研究》等多家核心期刊上。

2003学年和2006学年,我校相继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研究实验基地”和“全国十佳围棋育苗基地”;2003学年以来,学校被吸收为绍兴市教科研基地、绍兴市传统项目学校,这为学校领导和教师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及时获取教研信息架起了桥梁。学校先后两次被评为诸暨市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绍兴市优秀教科研基地,教科室负责人何铁勇老师先后被评为绍兴市、诸暨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学校还荣获诸暨市首批课程改革实验示范学校、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称号。

(四)促进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认识,引领了学生主动成长

“课例研究”的建构体现在教学质量的评判上,“课例研究”的长远目标在于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思维习惯以及与其他同学合作的能力等。

“课例研究”活动中,教师执教的时候,必须迅速作出判断。当教师执行研究课的教学时,同事会记录下执教者的语言和学生的话语。“课例研究”活动中,教师搜索课堂,收集到学生的一切“表演”证据,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行为、甚至随着课堂节奏变化的思维水平。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教师发现平时很少发现的学生真实的课堂生活原貌。学生学习什么?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

“课例研究”着眼于学生宽广长远的学习目标,发现学生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形成学生自己的学科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发现教育学生的方法提供支持,包括学生学术性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之间互相观课并进行研究,一方面提升教师之间的学术友谊,另一方面增长教师的智慧,在这一点,教师孤立地从教的效果是不可媲美的。

我们把“以学论教”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能感受到的变化是:课堂气氛变得融洽、和谐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变得活泼、积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学习自信明显提高。许多公开课上,我们看到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投入学习、激情讨论,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而这也是许多老师平常课堂的缩影。很多时候,已经下课了,我们还能看到学生围着老师问这问那的情景。课堂真正成了学生有情有趣的成长乐园。

看着学生在课堂上幸福微笑的神情,我们感到很满足,因为这正是我们的研究要追求的境界。我们把工夫花在课堂,注重课堂40分钟的效率,以更少的负担取得了更高的成绩,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认识与思考

课例研究是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寄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课例研究中教师是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和解决者。开展捆绑式“行动研究”,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推动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和备课组建设。一人做课全组参与,反思献策,经验和资源共享,共利双赢。

不断进行案例以及其他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就会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持续性发展。课题的选择将科研与教研有机结合,改变了比较普遍的教科研与日常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及时调整了研究方向,更发挥了课题的有利因素;结合课题开设的各种讲座和理论学习,由于针对性强,目的突出,成为了很好的教育科研理论;课题研究注重对教师自身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反思,为教师所欢迎,直接导致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成绩和各项荣誉的取得,使教师们增添了对职业的认同感和事业心;这些绩效最终体现在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较大提高上,学生也得到了更科学、更高效的学习指导,促成了学生们知识、能力、情感的日益提高和丰富。

鉴于此,学校决定继续进行课题的后续研究。我们设想,在后续的研究中,加强下列几个方面的工作:

1.扩大课题研究覆盖面,吸收所有学科教学的参与,并将研究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衔接,用案例记录和分析的形式探索转化后进学生的经验和策略。

2.在普及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观摩了一些新课程教学实例后,教师如何尽快将感受到的理念和举措内化为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技能尤为重要和紧迫,案例分析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3.探索案例教研向案例教学的过渡,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尝试将案例融入其中,使学生的这种新型学习方式有一个扎实的落脚点,培养他们更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4.充分利用校外教研资源,弥补校本教研自身不足。校本教研主要依靠学校自身力量,本着“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原则进行教学研究,通过学校内部资源对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指导,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校本教研有许多优势,如简便易行,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研究针对性较强,能切实解决本校实际问题等。但校本教研也有自身不足。它毕竟只依靠学校自己的力量,发展受到局限。比如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新教师在课例研究中进步非常明显,但优秀教师、教坛新秀进步却相对比较缓慢。因为在校内他们处于顶尖水平,没有哪一种校内力量能引领他们快速成长。因此,在注重校本教研的同时,我们也应充分挖掘校外的教研资源,弥补自身的不足,共同促进教师的进步与学校的发展。如何整合校本教研资源与校外教研资源,是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