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天立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天立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济指出,大学创一流要“顶天立地”。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天立地型”人才,对于学科发展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天立地型”人才就是通过该学科教学活动及相关的教育活动,培养既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引领科技前沿,又能贴近社会需要、服务经济社会的人才。

陈世斌

[摘 要]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要求很高的学科,要求学生在理论上要“顶天”,在实践上要“立地”。本文首先分析了构建企业管理“顶天立地型”人才结构的意义,进而分别阐释了“顶天型”和“立地型”人才要素构建,分析了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天立地型”人才培养主要途径。

[关键词] 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天立地型人才;培养途径;社会导师制度

一、引言

美国是较早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国家,美国“硅谷”建立的工业园区实现了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硅谷”被视为经济快速增长、解决就业的象征;“硅谷”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设立“大学——工业合作”的技术园区。技术园区的基本思想是:大学在校园附近吸引工业界创办企业,工业界利用大学的实验室、智力和物力资源,向大学教员提供以咨询身份进行工作的机会。这里的培养人才模式就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际工作机会,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而在我国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其路径只能是通过社会副导师制度的建设,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有效对接。

在实践过程中,哈佛商学院引以为自豪的是他们实实在在地向社会输送了大批极为优秀的人才,在美国500家大财团中有近2/3的决策经理是从哈佛走出来的。凡在哈佛商学院上过学的人都相信,在那里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成了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产的一部分,哈佛商学院取得如此社会殊荣,与其优越的教育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哈佛商学院的教育制度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案例教学法,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解决800个以上有关企业经营问题的具体案例,这些案例要与10个讲座的10位教授一起详细研讨。同时,每年还有众多活跃在实业界的著名人物被请进课堂,为学生上课。在我国,一方面教师自身积累的案例资料尚待充实,另一方面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急需挖掘,而实现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就是要通过副导师制度建立得以实现。

我国关注产学研结合的专家学者较多,2007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上说,高校只有能够培养第一流的人才,解决第一流的问题,做出第一流的贡献,才能真正成为第一流的大学。周济指出,大学创一流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技术前沿,解决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立地”,就是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大量的科技问题。周济指出,首先要“立地”,根深才能叶茂。“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要有更多的写在大地上、写在工地上、写在车间里的论文,真正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村、企业和产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扎扎实实的服务。高校科研工作要切实戒除浮躁之风,形成脚踏实地的学术风气。其次,“顶天”是方向,是最高目标和标准。全球化时代的竞争是国际竞争,没有国内一流,只有国际一流、国际首创。理论创新、核心技术、关键知识产权和重要技术标准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可见,构建该学科“顶天立地型”人才培养路径具有很好的研究前景。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特点及培养“顶天立地型”人才的必要性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企业的管理都不存在一成不变、始终如一的唯一理论和方式,任何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的运用,管理理念与哲学的制定,管理组织形式的形成都无一例外地与特定的时空、特定的文化背景及其他环境条件紧密相连。21世纪,高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是巨大的,社会上会出现许多新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其实质体现的正是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才。社会需要不是“高分低能”人才,要求管理人才除具备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积累,而更加强调的是管理者的实践能力。

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弊端,即毕业生理论学习较好,研究方法的掌握也符合学科的要求,而在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普遍方法不多,感觉理论和实际距离较远,企业感觉毕业生能力不足,甚至不如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专科生,其中原因之一是该学科点建设的指导思路是个重大的问题,特别是其实践环节建设不足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天立地型”人才,对于学科发展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天立地型”人才就是通过该学科教学活动及相关的教育活动,培养既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引领科技前沿,又能贴近社会需要、服务经济社会的人才。所谓“顶天”,就是在理论上要做到“顶天”,达到或者接近管理学理论前沿,要围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创造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成果,引领学科和社会发展。所谓“立地”,就是在实践上要能够解决现实管理特别是企业管理问题,要面向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切实解决发展实践中大量的科技问题,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造福民众,服务经济社会。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天立地型”人才结构要件

1.“顶天”的理论功底

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企业所用的一流人才,必须具备坚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具备分析研究当今世界企业管理研究的前沿知识,具有原创性思想、分析研究企业管理前沿问题的理论思想和研究工具,掌握管理学学术前沿问题,对于新理论和新方法具有敏感性,还要善于把前沿理论与实际企业的现实需求相结合,运用科学方法分析企业存在的现实问题。只有把理论知识和方法紧密地与企业存在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只有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不断领会理论研究的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有所创新,经过反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升华,推动管理学理论进一步发展。具备了这种理论积累和理论探讨的毕业生才是企业最急需的管理人才。

构建“顶天”理论教学模式是指该学科培养的研究生要能够具有前沿性的研究能力,具有原创性研究能力,掌握管理学、企业管理及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特别是要掌握企业管理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学术上要有所建树,特别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个研究方向、一个研究课题的设计和实际调查研究,为将来从事管理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2.“立地”的实践知识

管理学面对着大量的社会实践问题,要求毕业生能够自如地运用管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有效地提出解决企业面临问题的措施和方案,并能够真正有效地运行。只有这样的毕业生才是管理层最急需,特别是企业管理中最急需的人才。这应该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一个非常现实的出发点和立脚点。

如何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又能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人才,特别是在应用性人才培养上,很多学校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就是毕业生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立地型”人才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立地”是指能够自如运用管理学理论方法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要求毕业生立足于现实的应用,就是要把工商管理类专业前沿的理论和方法用于解决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把理论学习知识应用于企业管理的现实之中。

四、现实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天立地型”人才培养途径

1.“顶天型”人才培养途径

(1)多种途径加强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提高掌握管理学理论水平。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工作理论知识获取途径主要来自课堂教学和讨论,部分来自其他方式。课堂教学环节要突出强调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方式研究世界上管理学大师经典理论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系统整理管理学理论前沿发展,同时讨论企业管理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运用和方法论内容发展演变,探讨管理学科方法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使得学生达到在理论上“顶天”,接近国际管理学理论前沿,作管理学大师的“追星族”,提高科学研究敏锐性,为其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导师队伍建设中理论水平的要求。要实现理论上“顶天型”人才培养,必须在导师遴选上首先选择具有“三高”(高学历、高职称、高科研成果)的教师,特别是要选择具有国际化背景具有高科研成果的教师。因为这些教师本身的理论水平就比较高,在指导学生上可以较快地接近国际理论前沿,由于他们灵敏的学术嗅觉,善于指导学生抓住前沿思路,使得学生很快就实现“顶天型”的理论层次,因此构建和培育具有实力的导师队伍是实现“顶天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3)借助“外脑”提高理论水平。管理学理论知识获取途径不能全部依靠导师教学活动,特别要加强“外脑”的作用,即从国内外相关院校“引进智力”,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做“兼职导师”,提高学生指导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通过有计划地聘请专家学术报告活动,接触国际上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发展前沿,提高学生学术兴趣和学术研究热情。

2.“立地型”人才培养途径

(1)构建以企业为主的实训基地。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天立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上要突出强调“立地”方面,就是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给学生创造更多接触企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当地国民经济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和体会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已经有很多阐释,笔者认为构建实训基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通过高校与企业有效沟通,在具有一定实力企业建立学科实训基地,经常给学生实践、调查等理论运用提供一个合理平台,检验理论教学和实践方法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对现实企业管理问题认识都有很重要的价值。

(2)构建“立地型”人才培养社会导师制度。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高等院校和科学院所的学科建设得以进行的。在这些培养机构中,很多导师就是出身于学生、学者,多数来源于院校和研究院所,较少来自企业;多数导师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具有世界前沿接轨的水平和能力,而在“立地”方面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局面。这是因为一方面很多导师接触企业的频度不够,对于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接触企业的机会不多,忙于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十分突出。

为此,笔者认为构建社会导师制度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要研究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导师选择的原则;二是导师条件和标准;三是导师的职责和权利;四是副导师和学校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天立地型”人才结构及培养路径网状结构图

(3)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构建社会导师制度模型就是要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学生毕业课题设计往往出现“假大空”的局面,甚至是“假题假做”,言之无物,理论水平和方法看似很高,但是解决现实问题不够,甚至与现实的需求脱节。通过副导师制度的建设,可以实现“立地”教学环节;通过副导师指导学生认识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由学生实践环节到企业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把学习的书本知识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实现“真题真做”,对企业来讲解决现实问题的针对性更强,真正把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既有很高深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又有很强的实践经验,真正做到“立地”,这样的人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束语

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对于企业管理教学管理是很关键的问题。管理所依据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技术、法律、政策、竞争状况都在不断变化,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这一要求。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培养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人才规格结构、课程教学范式、课程教学内容、导师遴选制度、社会导师选择、实训基地建设、论文选题及指导方式方法上进行深刻改革,这样对于毕业生理论水平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加强,成为未来社会特别需求的“顶天立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欧阳平凯.培养顶天立地人才打造行业人才高峰[D],新华日报,2007-01-16.

[2]张人骥.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打基础[J],发明与创新,2005(04):30.

[3]马得林.技术创新与我国大中型企业竞争力[J],科学管理研究,2008(2):18-21.

[4]〔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5]叶明.江苏省技术创新的态势分析[J],科研管理,1991(05):49-56.

[6]蔡国华,英英,张勇,等.山东省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比较研究[J],科学与管理,2004 (06):15-17.

[7]张茉楠.创新之源——新经济时代人类个性复兴探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1):53-54.

[8]Dos,i G.,andMarengo,L.,1994,“Some Elements of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s”,in Englander,R.W·ed.,EvolutionaryConcepts in ContemporaryEconomics,Ann Arbor:University ofMichigan Press.

[9]Steele,C.N.,1998,“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Economics ofGrowth”,in Boettke,P.J.and Ikeda,S.eds.Advances in Austrian Economics,Volume 5,Stamford[M],Con-necticut:JAI Press,Inc,1998.

[10]徐树林,米玲,侯珺然.试析美国重振企业竞争力的措施[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02):83-85.

[11]沈律.科技创新的一般均衡理论——关于科技成果创新度评价的科学计量学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3(02):205-209.

[12]李宇兵,郭东海.论企业家精神气质[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21-25.

[13]杜伟.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3(4):34-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