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教学的“顶天”与“立地”

论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教学的“顶天”与“立地”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顶天”与“立地”是经济学类本科专业教学的两极追求,看似“天壤之别”但实际上是可以两全的。经济学院有“顶天”与“立地”的精彩教学实践并且这种精彩还在延续。经济学院本科教学“顶天”与“立地”模式的形成是由漫长的教学探索以及外在的环境共同促成的,既带有传承也蕴含着创新。

论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教学的“顶天”与“立地”——基于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本科教学实践的思考

俞 毅[1]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顶天”与“立地”是经济学类本科专业教学的两极追求,看似“天壤之别”但实际上是可以两全的。探讨“顶天”与“立地”教学实践是有现实意义的,开展经济学类本科专业“顶天”与“立地”的教学实践体现了经济学院在本科教学方面的抱负与追求。经济学院有“顶天”与“立地”的精彩教学实践并且这种精彩还在延续。

关键词: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教学;顶天;立地

一、经济学类专业“顶天”与“立地”本科教学模式的一般内涵

所谓经济学本科教学的“顶天”模式就是以国际一流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充分吸收国内外著名大学经济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思想,通过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史以及经济思想史学、经济分析工具、部门经济等系列课程的教学以及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系统、严格以及规范训练,全面培育受教育者的经济学规范思辨能力。这类能力培育目标是超越微观经济的,考虑的是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框架下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也就是强调经济学类教学的宏观化、规范化以及国际化。“顶天”教学模式追求的是培养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思想者”。

所谓经济学本科教学的“立地”模式,即强调教育、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必须解决好与“工农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作为经世济民的经济学更应该如此。此外,打造学生的未来谋生手段,铸就学生的“潜在养家糊口”能力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我国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立地”模式现实地提出了经济学教学也必须注重劳动能力的培养,需要把实践、创新类的课程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基础。

二、探讨“顶天”与“立地”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类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经常会碰到这类问题,即究竟要把培养卓越的管理大师、财务总监、金融家放在首位呢?还是要把培养能名留史册的理论家、思想家、经济学家放在首位?这虽然不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却点明了横亘在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一种挥之不去的纠结。这是不断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中国大学的纠结,更是雄心勃勃以超越为己任的财经类高校的困顿,如何取舍、怎样调节却蕴含着大智慧。在解决这类“古难全”的问题上,需要我们拿出探索的勇气。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高等教育篇章中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其中“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即暗含了“顶天”与“立地”的要求。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是毛泽东著名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著名语句,诗句除了体现了毛主席的革命豪迈主义精神外,也未尝不为我们指出了调节“顶天”与“立地”两者矛盾的第三条道路,即对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要同时注重“顶天”与“立地”两种能力,不可偏废。要达到上述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在经济学类本科专业的建设上树立整体化的知识教育观念,拓宽基础知识,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开拓能力。两者的相互推动有助于构建完善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结构,有助于“高素质、强能力”的生成。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实现培养对象能力的两大发展,即“天马行空地论道”以及“脚踏实地地做事”。

“顶天”与“立地”看似仅仅是纯粹的教学内容选择,实际上却综合回答了学生的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社会的近期需求与长远需求、教师的现实静态贡献与长远动态贡献的判断与选择问题。

三、经济学院本科教学坚持“顶天”与“立地”模式的现实理由

经济学院本科教学“顶天”与“立地”模式的形成是由漫长的教学探索以及外在的环境共同促成的,既带有传承也蕴含着创新。

(一)经济学院“顶天”教学模式的成因:责任、全局、宏愿

1.经济学院的称谓本身就意味着肩负传播经典经济理论的责任。我们认为讲授经典理论之美,梳理经典流派脉络,传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秘籍等本身就是经济学教学的天然职能,经济学教师的教学不只是用一桶水灌满一碗水,更应点燃学生探求经济发展真理、寻找经济发展意义的激情之火。

2.经济学院承担着夯实全校学生经济理论基础的全局责任。经济学院不仅承担着本院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的教学任务,而且也承担为全校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基础理论的教学任务,还要为不少工科专业(辅修、双专业)开设相关课程,每学年的授课人数近2000人。所以“顶天”的本科教学理念不仅关乎本院学生的长远竞争力、创造力、可持续发展潜力,而且还关乎全校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所以经济学院“顶天”教学模式是一种在全局责任下的探索,具有全局意义。

3.“顶天”教学模式的探索是经济学院本科教学凌云之志的写照。我们认为,营销总监、财务总监、职业经理人常有而“斯密”不常有,特色名校之路在于创造“斯密”而不在于财务总监。当然,“顶天”模式教学绩效的体现不是明天也不是后天,而是10年、20年甚至50年、100年,当下的改革者需要良好的心态,需要有凌云之志。

(二)经济学院探索“立地”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现实、责任、环境、竞争

1.“立地”教学模式的实施是有现实推力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其基本精神之一就是立足国情、适应世情、着眼校情,具体表现为最大化地把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转化为真实发展的基础。

2.不少经济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要想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上谋生,必须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竞争力,实践能力的培育是拓展大学生职业能力根本途径。欧美的“合作教育”“学工交替”模式就是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工作经验以及具备实际工作能力。近年来国际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重知识走向重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随着就业市场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高学历的优势将为高素质、高能力的优势所取代。

3.活跃的浙江民营经济既是发挥学生经营管理才能的场所,也是将所学理论知识验证现实经济并提出规范思路的舞台,这是容易被忽略的另一种“立地”式教育。

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不仅是诠释经典理论的生动素材,更是验证其现实生命力的绝佳舞台。经济学“立地”式教育的另一高层次意境在于鼓励学生用生动、丰富的中国实践验证西方经典经济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并用中国的实践演绎出新的经济经典,使象牙塔经典能够立地生根,结出东方智慧。这是与“顶天”相呼应的“立地”,是“天地合一”的胜景。

四、经济学院本科教学“顶天”与“立地”的具体实践

(一)“顶天”教学方向的探索

1.突出基础教材的国际化与现代化。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尽量采用国际通用的原版教材(见表1),我们认为采用原版教材就是在“听国际级大师讲经”,能使学生站在世界之巅感悟真理。不少优秀的原版教材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并且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经典的原版教材应是作者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铸就的,当下以功利化为特征的中国高校已经离经典越来越远,需要对自编教材采取审慎的态度。

表1 经济学院采用原版教材的部分基础理论课目录

续 表

2.优化重要理论课的师资配置。经济学院在重要经济理论课教师的选择方面已彻底摆脱了唯资历观、唯职称观等论资排辈做法,而把德与能放在首位,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如经济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选择)、“新老搭配”的原则(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师选择)以及“重新重能”的原则(如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选择),强调“学广为师、身正为范”。

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济学院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主要在于:

第一,推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从大一新生开始为每个学生配备课外科技导师,尤其强调青年教师特别是新毕业的博士要积极争当科技导师,向学生传达新的知识体系、新的科研视角并结合挑战杯孵化优秀的课外科技作品。本科生全员导师制的推行使学院的学生科研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绩效,“十一五”以来经济学院本科生在挑战杯等课外科研竞赛中取得了良好的绩效(见表2)。

表2 “十一五”以来经济学院本科生在“挑战杯”等课外科技作品比赛中的部分参赛获奖作品

第二,积极实行毕业论文替代制度。让学生选择不做传统意义的本科毕业论文,而通过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等形式,下基地、下工厂调研,鼓励学生发表理论与实际密切相结合的论文。近三年来学院本科生在《浙江大学学报》《经济学消息报》《浙江经济》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论文的写作增强了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第三,结合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特别是数学建模竞赛。因为创新思维是学好经济学的必备基础,而数学不仅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经济学的语言。在我校数学教师的鼎力支持下,近年来经济学院本科生在各类数学建模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佳绩(见表3)。

表3 近年来经济学院本科生的部分数学建模竞赛获奖情况

(二)经济学院本科教学的“立地”探索

1.探索纯理论的“立地化”教学路径。德国诗人歌德曾告诉我们“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但在经济理论的教学中,我们力图告诉学生理论不全是灰色的,也可以是长青的,纯理论也是能够“立地”的。例如学院开设社会经济政策模拟Technique of econometric analysis等新课,通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经济数据的观察以及整理,利用软件发现及分析经济问题的实质及其内在联系,揭示经济发展以及运行的基本规律,巩固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并为将来可能的理论创新打好基础。

2.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主要试点系室,做实实验、实务类课程,开设系列实验课程。例如,不断完善模拟国际贸易全流程的“国际贸易模拟实验”以及“国际贸易单证流程”等实验课程,逐步开设“国际金融实务”“国际物流”“外贸英语函电”等新实验类课程,总体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为核心,打造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群。

3.实化课外实习基地建设,努力建好第二课堂。课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努力实现四大转变,即从应付检查型转变为名实相符型;从单一指导型转变为学校、基地双向指导型;从来回奔波型转变为生活、实践一体型;从单纯实践型转变为实践、就业结合型。推动实习基地建设的举措包括规定鼓励新进博士挂职实践基地,把基地挂职锻炼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定期请实际业务部门的同志来校作专题讲座,讲解实务企业的现实经营,介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寻找好的海外实习项目。

几年来本人深深地感到学院的本科教学改革承载着甚多的期冀、甚多的重托、甚多的责任。也同样面临甚多的精彩、甚多的干扰、甚多的选择,有时不免有些困惑。比如在传统与现代、规范与创新、激情与理性、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中,我们正在进行艰难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樊丽明.开放、综合、研究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山东大学的本科教学模式[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0(11).

[2]朱智强.本科教学型经济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现代企业教育,2010(12).

[3]高捷,杨西强,印杰.以创新实验计划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

[4]李水金,侯静.大学本科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证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探究式学习研讨班”为个案[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1).

[5]曾尔雷,唐苏琼.我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国家教学成果奖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01).

[6]徐小洲,李志永.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

[7]唐景莉.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举行[N].中国教育报,2010-04-23.

[8]石卫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新思考——以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

[9]吴琼,李彦,柳劲松.独立学院经济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研究实施情况及阶段性总结[J].2011(06).

[10]周华.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创新体系初探[J].成功:教育版,2010(01).

[11]金良.试论财经类院校经济学院专业建设的新方向[J].人力资源管理,2010(04).

[12]陈平原.大学校园里的“文学”[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注释】

[1]俞毅,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