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根源与反思

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根源与反思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概括来讲,造成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根源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反思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文化自觉,另一方面要自省民族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创新,同时也要抵制消极文化的影响。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可谓首当其冲、意义深远。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是造成我国文化现代化创新困境的根源之一。

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根源与反思

白艳芳(1)

摘 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也不例外。概括来讲,造成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根源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因包含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个方面,即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的影响和冲击;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与嬗变。内因就是文化自身的错综复杂性。反思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文化自觉,另一方面要自省民族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创新,同时也要抵制消极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当代中国 文化现代化 根源 反思

一、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与影响

当今世界已经是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无处可逃。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作出关于全球化的早期预言:“……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各个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已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成果都将为全球或世界人民共享。由于“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已成为不可能”,因此,要打破这种不可能,必将走上全球化道路。

“全球化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代表着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如此,整个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复杂局面。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可谓首当其冲、意义深远。

(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冲击和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侵略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它是一把双刃剑,为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它有助于人们的现代化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多种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扩大人文视野,不断消除自我中心主义。但另一方面,它也对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西方发达后现代化主义国家会借助全球化这样的平台,借助其经济上的优势,以经济援助和文化发展为手段和载体,向世界大肆推行“西化”政策,极力消解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影响甚至改变本土居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经济全球化为加深世界各国之间密切联系和交往提供了经济平台,使贸易全球化,本土世界化。

这正是引发中、西、马三者文化导向争论的源头之一,正是由于经济全球化为西方打开了堂而皇之推销其文化的出路,使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侵略主义的输出得以顺利地进行,这才使得西方思想在中国得到有力的传播,就为全盘西化论者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2.政治多极化的文化输出

全球化在政治方面的表现就是政治多极化。同经济全球化一样,一方面,它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国政治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展示中华文明的国际形象。但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某些国家为了实现其独霸全球的政治目的,主张建立文化帝国主义,大肆推行文化霸权,并不遗余力地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倾销和文化侵略,极力削弱社会主义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从而达到不断消除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文化创新的目的。政治多极化带来的西方文化倾销和文化侵略,是造成意识形态创新困境的主要原因。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致命性的。它直接从主流意识形态上去中国化,分崩离析中国民族文化的根基,削弱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度,造成文化虚无主义横行,民族理念和价值观混乱,严重阻碍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和创新。

3.文化多元化的话语控制

根据唯物史观的经济决定论可知,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使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呈现出世界性与民族性、多样性与统一性、普遍性与独特性的多态式格局——文化全球化。实质上,文化全球化并非指各种文化的势均力敌,相反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占主导地位为特征的。与经济、政治全球化一样,文化全球化也是利弊共存的。一方面,它彰显了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它又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削减了民族的文化认同。尤其是强势国家推行的文化倾销政策,使弱势国家一度陷入文化失语状态,以致造成严重的本土文化的身份危机与民族认同危机。这是造成文化创新困境的又一根源。文化全球化为我国的文化创新提供了机遇,但由于文化多样性的特征,文化全球化必然造成文化的多元化,必然会为我国文化发展导向的论争提供条件。

(二)信息化浪潮的影响

信息化是现代化在新世纪最为突出的表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使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为便捷,相互影响也更为直接,突出表现在网上媒体、网上教育和网上银行、网上交易、网上营销等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可见,网络文化对文化现代化发展也起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是它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由于主导权在于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就使得这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文化交流演变成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对其他弱势文化的一种渗透和输出。换句话说,就是它已经日渐成为某些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最具典型的当属美国特色文化:美国大片所代表的“好莱坞文化”、米老鼠和唐老鸭所代表的“迪士尼文化”、麦当劳所代表的“快餐文化”等等在全球大肆输出。据了解,目前,美国文化占据了网上信息资源的90%,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国中心主义文化心理”和“以消费主义为中心的文化”。而互联网上的中文信息不到总量的万分之一,不受西方控制的英文信息也不到万分之一。在谈到美国文化利用互联网实现其传播和统治的意义时,美国前商务部高级官员戴维·罗特科普夫(David Rothkopf)曾明确表示:“对美国来说,信息时代对外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必须是在世界的信息传播中取得胜利,就像英国一度在海上处于支配地位一样支配电波。”

由此可见,在当今互联网盛传的时代,文化帝国主义的泛滥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而这种泛滥的主要后果,就是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主要代表的强势文化逐渐取代本土文化,使得文化的多样性失去其真实的意义、成为空洞的形式,并最终实现其称霸的目的。故我们不得不警惕文化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的问题。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是造成我国文化现代化创新困境的根源之一。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就是以文化为载体、以交流为手段来掩盖其称霸的野心和颠覆政权的目的。这种侵略性质的文化输出会极大地削弱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自觉,严重地破坏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价值理念,使我们的道德失范、价值混乱。这势必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及意识形态造成不容忽视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在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时,我们将不得不慎重考虑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文化的影响因素。

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与嬗变

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国际环境的瞬息万变会牵动着我国现代化敏感的神经;国内环境的朝夕改动更是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当代中国目前正夹杂在从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工业文化转型和后现代信息文化转型的复杂嬗变过程中,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漫长而曲折的现代化道路上,国内每一次时局的变化都将直接影响我们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纵观文化现代化发展史,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时期:一是以政治统摄全局时期,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否定;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对道德、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

(一)“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否定

文化创新意识的淡薄源于文化自觉的缺失;文化自觉的缺失源于民族自信的缺失;民族自信的缺失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源于“文化大革命”的致命冲击。这也正是造成我们民族自信失落、民族精神空虚、道德素质下降、价值信仰失范的根源之一。因此,在政治统摄全局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低谷时期,它遭受了空前的文化劫难:“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由政治统摄全局是应时代唯“稳”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当时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稳定。面对当时国内外的恶劣环境,“稳定压倒一切”是最应时代的呼吁和国情的需要。只是在以政治建设统筹为中心时,过分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坚持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时,不仅强调在政治、经济领域,更是扩大到了文化领域,以致最终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极具破坏力的“文化大革命”。这就使传统文化遭到空前的荡涤和摧残,并因此而断层。很多人也因此而清算中国传统,急于摆脱历史。他们忘记了,现代与传统是继承统一的关系,与历史也是割裂不了的。这就给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造成了极度不利的影响,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同时还使得我国自由民主的创新环境遭到破坏,导致民主法治精神的缺失;当然也是意识形态难以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我国目前仍处于从传统文化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经济转型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活动领域,它还必将会带来深远的社会变迁以及文化、道德观念的变革等。如今要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调整、超越传统的观念,建立与之适应的新型的文化形态。”这就意味着,当传统遭遇现代,面临的不仅仅是适应,还有挑战。

确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文化的建设和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这不意味着,只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就一定会繁荣,两者之间并不具备必然的因果联系。相反,市场经济对利益追求最大化的本性,有可能会吞没一切的急功近利。在深不可测的市场大潮中,隐藏着不少反文化的漩涡、潜流和暗礁,都可能会导致文化的沙漠化,进而给人们的价值观与道德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改革开放后,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一切工作的重心由政治转移到了经济上来,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只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有时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相应的道德价值;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而忽视了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即过分追求物质,无暇兼顾精神。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未能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因此造成了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协调,经济现代化飞速发展,而文化现代化却相对滞后;物质文明建设相对发达,精神文明建设却进行缓慢,从而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道德信仰的失范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钱权至上的肆意泛滥。长此下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不平衡趋势会越来越严重,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必定导致社会的紊乱,经济的衰退,文化的滞后。因此,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我们不能忽略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内部因素:文化自身的错综复杂性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源自于事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中国文化现代化之所以会陷入融合困境、创新困境和实践困境,究其根源在于中国文化内部的错综复杂性。

(一)文化的二重性: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

文化本身具有二重性,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它既有优秀奋进的一面,也有惰性自负的一面。就是其负面因素,捆绑了文化的创新功能。负面因素如下:

第一,中国传统追求和谐,反对竞争的文化特色,使中国人缺少竞争心态,这是与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精神相违背的。第二,中国人重义轻利,这与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精神相违背。当过分强调义时,就会忽视正当的利。正是由于缺少了对正当利益的追求,所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就会缺乏应有的动力。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带有“专制”特色,缺乏现代的“自由”“民主”精神,这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相违背。第四,中国文化具有浓重的“泛道德主义”传统色彩,缺少了律法主义传统和法律意识。而法治是一切现代社会制度和文化保障。此外,注重整体、集体、压制部分、个体是中国文化在思维上的一个总体性特征:原始性的“家国同构”放大后成为封建性的“三纲五常”,始终是中国文化在社会伦理、道德上的原发性特点。这些具有原始性、封建性的特点,都与现代性相违背,对中国文化现代化造成负面影响。

(二)文化的多样性:西方糟粕文化的入侵

随着西方优秀文化被引进国内的同时,大量的糟粕文化也相伴而来,导致了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严重缺失。国内对文化认同的淡漠具体表现在:理想信念严重失落,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恶性膨胀,见利忘义、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尔虞我诈、声色犬马四处横流,认为共产主义理性和社会主义信念“风光不再”。不少人国家观念淡薄,崇洋媚外、奴化思想回潮;一些人披着学术的外衣,贬损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一笔抹杀农民战争,肆意歪曲中国近代史,大肆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民族虚无主义不仅在史学界,而且在一些历史教科书和影视作品中有所抬头。长此以往,人们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哪来的文化认同感?没有了民族认同感,文化又何以为继?这些大多是西方糟粕文化入侵惹的祸。是造成中国文化创新意识淡薄又一根源。

(三)文化的冲突性:多种文化价值观的碰撞

“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当今世界正处在价值观深刻变革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世界文化正面临转型,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及封建主义之间,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体系的比较和冲突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文化价值观的变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性、世界性的思想文化现象。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又身处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不同的价值观念涌现、冲突、碰撞,会导致社会价值多元化。面对价值观的多元并存,人们会感到茫然无措,无所适从,对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迷惘、困惑,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价值信仰崩塌、价值理想毁灭。加之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基本状况十分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主体意识普遍觉醒,各层次价值主体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并发生了从单一主体向多层主体的转变;传统与现代、中与西、左与右等多元价值观并存共处,强调革命、奉献、牺牲的理想价值观与追求物欲满足、追求感官享受的世俗价值观相互交织;封建主义价值体系的“权本位”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钱本位”仍拥有一定市场,社会主义的具有普遍号召力的信念、信仰、理想的价值观尚待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正是由于各种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导致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困惑失落,价值观念的混乱动荡以及精神家园的空旷缺失。

反思一:文化自觉是中国知识界在文化近代化历史中的文化意识的觉醒,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想推动力。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观点,而且是一种批判的实践、创造的实践。其一,西方强势文化的背后是其强大的经济力量与科学技术,它们不仅在理论思维、观念形态方面独霸话语权,而且将其文化产品倾销到世界各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社会心理。其二,对民族文化建设我们还缺乏自我反省,在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革后,未能主动地调整文化意识形态,在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上表现为活力不足。在文化创新方面仍停留在学理上的探究,未能切实进入实践操作层面。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上,存在着对其负面效应(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封建残余意识,诸如权力依附、腐败、裙带关系、官本位、封建迷信等)批判不力,而在将积极因素创造性地转化为教育层面中的“知识资源”方面,又显得成效甚微。其三,在许多部门和领导干部的头脑中只重视科学技术指标,忽视文化精神等软指标,造成一些地方和部门学术氛围不浓,意识形态的创新步伐不大。意识形态存在西化和分化的危险。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导致了二者的长期斗争。

反思二:文化的二重性在推进文化创新的现实中问题凸显。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优秀积极成分,如厚德载物、见利思义、正直诚信等,对现实生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消极不利成分,如见利忘义、重义轻利等,也对现实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次,不断涌入的西方文化也是如此。一方面,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对人们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另一方面,唯利是图、个人主义等,也深深威胁着我们的价值观。改革开放后,虽然经济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相应的新型的文化价值观并未真正建立起来。随着商品经济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没能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步进行,反而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这就导致人们的文化价值观的混乱动荡,心灵无所归依,行为失范,道德下降、人文精神空前失落。人心冷漠、唯利是图、钱权交易、金钱万能、良知泯灭、知识贬值、精神无用等等,正弥漫于我们的社会之中,成为弘扬人文精神的严重阻碍。

由上述可知,造成文化的融合问题、创新问题以及大众化的问题的根源绝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在一起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原则,我们不仅要看到局部的影响和作用,还要综观全局,从整体和大局出发,来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事情的发展和走向。要解决这些难题,必须从问题的根源上出发。总之,一句话,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是国内外及其自身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俞思念.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文化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5]肖贵清,赵学琳,闫晓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200—201.

[6]David Rothkopf.In Praise of Cultural Imperialism,“Foreign Policy”,NO 107,Summer 1997,pp.38—53.

[7]李德顺,孙伟平,孙美堂.精神家园——新文化论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

[8]李海彬.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哲学思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7.

【注释】

(1)白艳芳,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