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注入,而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问题方式所展开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那么应该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式教学呢?情境1:“在一杯不太甜的糖水中,添加适量的糖,结果糖水变得更甜了。”反之,该数学不等式很好地解释了上述生活现象。

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田兴辉

我国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注入,而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问题方式所展开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那么应该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式教学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创设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

情境1:“在一杯不太甜的糖水中,添加适量的糖,结果糖水变得更甜了。”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生活常识,上升到理论高度,便成为一个数学问题。

解析:设有a克糖水溶液,其中含糖b克,则其浓度为img23若在该糖水溶液中添加m克糖,则糖水浓度为img24于是得到一个重要的数学不等式img25其中a>b>0,m>0”。反之,该数学不等式很好地解释了上述生活现象。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还可以导出以下几个不等式命题:

(1)若a>b>0,m>0img26

(2)若a>b>0,m>n>img27

以生活中的实例为载体,渗透、体现数学问题,进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收获的快乐,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去探索发现。

二、创设具有悬念的问题情境

情境2:在学习数列时,首先提出一个假设性问题:如果能将一张0.1mm厚的报纸对折64次的话,其高度可以从地球到达月球,你信吗?

解析:已知地月距离为380 000km,对折64次后的厚度为h= 0.1×264(mm)。取对数得lg h= lg0.1+ 64lg2≈18.3,所以h≈1018.3 mm= 1015.3 m>1012 km>380 000 km。由此可知,这样对折的结果,其厚度超过了地月距离。

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错觉是直觉思维造成的,但事实胜于雄辩!设计此问题使学生对数列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及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觉到许多数学现象必须要通过严谨的数学推理、运算,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养成学生严谨求学的学习习惯。

三、创设具有“陷阱”的情境

情境3:已知圆(x-2)2+ y2= 1与抛物线y2= 2px(p>0)有公共点,求p的取值范围。

在学生心目中,这是一道简单题目,因为他们知道,两曲线有公共点的问题等价于两曲线的方程组有实数解的问题,因此,众多的学生都容易给出如下的解法:

解析:由img28

圆(x-2)2+ y2=1与抛物线y2= 2px(p>0)有公共点,方程(1)应存在实根,由此得Δ≥0,联系p>0,解之得img29

从推理过程看上述解答,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通过仔细分析发现解答结果是错误的。这时可引导学生做如下思考:

(1)从图形上去观察,来检查结论,可以发现img30是不可能的;

(2)题目中是否还有什么隐含条件:由于圆(x-2)2+ y2=1中的x∈1,[]3。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公共点的横坐标应该是:方程x2+ 2p(  )-4 x+ 3= 0的两根应该在区间1,[]3内,由此得正确的解法如下:

令(  )f x= x2+ 2p(  )-4 x+3,

img31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辨析,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更主要的是能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在辨析的过程中参与讨论,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就要创设出相关的教学情境,利用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努力探索,从而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