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变式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王晶晶

浅谈变式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王晶晶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发现,变式思维的应用可以使学生们忽略数学的枯燥和抽象,让学生们顺利解决困难,从而提高了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四边形”的教学中,对例题进行了数学变式的初步探索,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并把握好平行四边形“中心对称性”这一关键点。

王晶晶

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发现,变式思维的应用可以使学生们忽略数学的枯燥和抽象,让学生们顺利解决困难,从而提高了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首师大附中特级数学教师张文娣老师在《中学数学变式教学与能力培养》一书中指出:“变式是指相对于某种范式的变化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或改变思维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使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不断迁移的变化方式。”

变式有多种形式,如“形式变式”、“内容变式”、“方法变式”等。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途径。例题、习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套用固定的解题模式,造成思维的僵化。因而在例题、习题的教学中,当学生获得某种基本解法后,应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探求题目的结论、改变情境等多种途径,强化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和变通。笔者在“四边形”的教学中,对例题进行了数学变式的初步探索,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直线EF过点O,交DA于点E,交BC于点F。求证:OE=OF,AE=CF,DE=BF

分析: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是核心,“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均可以看作是由“中心对称性”衍生出来的。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并把握好平行四边形“中心对称性”这一关键点。在教学中,此例题以开放性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变式一: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变式二:请你在上图中添加一根直线,使得图中出现新的全等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变式三:有一块平行四边形土地,需要平均分给兄弟二人,你有哪些分配方案?

通过此例题的变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到了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这一核心性质,将“静止”的例题变式为“动态”问题,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

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菱形的判定定理有:(1)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课本上直接给出了满足条件的四边形,再给予证明。对于图形,学生动手操作会使问题更直观,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应以折纸问题使学生体会菱形的判定方法,再给予证明。

变式:在只有一把剪刀的情况下,不借助其他工具,能否剪出一个菱形?

学生根据菱形的性质,很容易剪出菱形:

问题:在折纸过程中,你要保证哪些条件的成立,才能使得剪出的四边形是菱形?由此你猜测满足什么条件的四边形才是菱形?

学生的结论:①四边形的四条边重合到一起,保证了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由此猜测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②将纸折叠两次,保证了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由此猜测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③折痕是四边形的对称轴,由此猜测两条对角线分别平分一组内角的四边形是菱形。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自主探究菱形的判定定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对例题的拓广变式,将固定的问题变式为开放式探究题目,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力。经常进行这种训练,无疑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变式思维的应用,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可以更全面、深入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对问题有更深的理解,也可以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