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教态变化的类型

教师教态变化的类型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说教师的举止神情,学生不愿看到教师萎靡不振,说话有气无力,甚至边上课边打哈欠。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乐观开朗,生气勃勃的教师。相反,教师适时地在学生面前走动,而又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动作,课堂就会变得有生气,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课堂上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是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良好智力环境的重要因素,在交流中教师的表情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 教师教态变化的类型

我们所说的教态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仪表、姿容、举止、情态、风度、品格等等。

作为一名教师,仪表是十分重要的。当教师的不宜穿华丽的奇装异服或佩带时髦的首饰,更不宜浓妆艳抹,但这并不是说不加装扮、肮脏、邋遢的,仪表的美要求的是纯朴、和谐、明朗大方。美不能容忍奢华摆阔气,不能容忍过度堆砌、紊乱和啰嗦。有的教师不大注意自己的仪表,有时刚吃过饭忘了揩嘴、漱口,甚至衣冠不整就匆匆地跨入教室;还有的教师讲课时经常擦汗、看表,使人产生不安之感;也有的教师习惯把手插进衣兜里讲话……很难设想,这种仪表能给学生留下美的印象。

再说教师的举止神情,学生不愿看到教师萎靡不振,说话有气无力,甚至边上课边打哈欠。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上课要大喊大叫,以为声音越响越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其实那种噪音也会使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学生更不愿意教师带着余怒讲课。这些教师有时不知什么惹了气,就把自己的“气”完全出到学生头上,这种转移出气对象的做法,会使学生感到莫名其妙,产生愤怒心理、厌倦之情。

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乐观开朗,生气勃勃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充满了活力,学生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无拘无束地跟他们交谈,倾吐心声,有些对父母都不愿意讲的话,也会悄悄地向老师倾诉,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帮助。

谈到教师风度品格的美,那就更重要了,据调查,学生最崇敬的老师主要是热情、虚心公正、不偏心、不歧视、尊重和爱护学生,至于学识是否渊博倒在其次。

我们知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塑造学生具有美的心灵,让我们先从塑造自己的灵魂做起,从培养自身的教态美做起!

一、身体的动作

教师在课堂上身体的动作,主要指教师在教室里身体位置的移动和身体的局部动作。

(一)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

在课堂上走动是教师传递信息的一种基本的方式,如果一个教师一节课只是一个姿势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课堂就会显得单调而沉闷。相反,教师适时地在学生面前走动,而又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动作,课堂就会变得有生气,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在讲课时并不总站在一个位置上,而是适当地在讲台周围走动;另一种是在学生做练习、讨论、实验时,教师在学生中间走动。从讲台上下来走到学生中间,这种空间距离的缩小,带给学生的直接影响是与学生心理上的接近。因此,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可以密切师生关系,加强课堂上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同时,在走动中教师可进行个别辅导,解答疑难,了解情况,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堂上走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教师在课堂上走动时要把握好度,不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做到这一点,一是控制走动的次数,不能一节课不停地走;二要控制走动的速度,身体突然地运动或停止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缓慢地、轻轻地走动,而不是快速地、脚步很重地走动;三是走动时姿势要自然大方,不做分散学生注意的动作。

第二,走动或停留的位置要方便教学,当组织学生进行问答练习时,以在讲台周围走动为宜。停留时要离开黑板一点,以便变换在黑板上写字的位置。在学生中间边讲边走动时,不要停留在教室的后端,因为这样对学生来说教师的声音是从后面传来的,对学生听课有一定的心理影响。

第三,教师的走动时间以及时间的长短要符合学生的心理。一般来说,学生在做练习做答试卷的时候,不喜欢教师在他们中间走来走去,更不喜欢老师在自己的身后或身边停下来。因为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需要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而教师的走动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一旦在他们的身边停下来,又往往会造成他们情绪紧张,破坏他们的正常思维过程,影响他们脑力劳动的效率。如果你要观察整个考场的情况,最好走到教室的后边,这样你能看到整个教室,而学生却看不到你。

第四,教师在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解答疑难的时候,要注意关心到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给予同样的热情。教师的爱是博大的,不仅要爱那些学习好听话的学生,而且更要爱那些功课不好或调皮的学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答疑难时所表现的态度,正是这种教师爱的自然流露,这种爱可以转化为学生好好学习,积极向上的内驱力。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只把精力放在少数人身上,那么大多数学生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我们,老师对我们不寄予希望”,就会伤害多数人的积极性。

第五,教师在走动时要协调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如果发现某个小组有问题,需要对一个小组学生讲话,教师应轻轻向他们走去,然后再回答问题或讲解,以免影响其他学生。如果这一组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需要全班明白或注意,教师则应快速走到讲台前,拍手请全班注意,面对全班进行解答。假如在学生讨论时你要观察整个课堂的情况,最好站在教室的两端。

(二)教师身体局部的动作

教师除全身的动作以外,头部和手等的动作均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或辅助语言的表达。毛主席曾提出,以手势助说话。在生物教学中,经常要表示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动物的动作行为等,这些都可借助手势来说明,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头部的动作对于表达思想或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时,你使劲地点头则表示:“我知道了,你快讲吧!”如果你将眉毛抬到不能再抬高的程度,则表示:“我太惊奇了!”假使你慢慢地抬起眉毛并轻轻地点头,表示你正在注意听,而且对他的回答进行思索,会使学生更愿意谈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二、面部的表情

情感是打开学生智力渠道阀门的一把金钥匙,这一点已被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所证明。课堂上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是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良好智力环境的重要因素,在交流中教师的表情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特殊的重要作用。许多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他们即使在十分疲惫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在走进教室时也总是面带微笑,因为他们懂得学生会从老师的微笑里感受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同时,教师的情感也会激发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他们也就会爱老师,又会从爱老师进而延伸到爱上老师的课,欣然接受老师的要求和教育。在董杰锋等编著的《教师语言艺术》(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有一次考完,我去问老师我得了多少分。没想到老师却亲切地说:‘你不用问’。话语中充满喜悦和信任,他那慈祥的眼神好像说:‘你物理学得很好,理所当然得一百分!’……老师这种信赖的评语,激发了我对物理这门课程产生了极大兴趣。”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教师的身态语(表情、眼神等)和口语的综合运用,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如果同是“你不用问”这句话,而教师的表情却是满脸官司,那么学生的感受就会完全不同,这个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及对他所教课程喜欢的程度也就难以预料。

三、眼神的交往

我们经常说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口,眼睛一直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它是人与人沟通中最清楚、最正确的讯号。眼睛是人身上的焦点,并且人的瞳孔是不能自言控制的,在亮度不变的情况下,瞳孔的放大和收缩则表示一个人的态度或心情。如果一个人在感到兴奋时,他的瞳孔会扩张到比平时大四倍并显得闪烁发光。相反,在生气或情绪低沉时,人的瞳孔会收缩到很小。所以,在进行感情交流时,只要注视对方的眼睛,彼此的沟通就会建立起来。

在与别人进行谈话时,有些人的谈话会使人感到很舒服,有些人却会令人不自在,甚至有些人会让人觉得不值得信任。这主要是与相互之间注视的时间长短有关,当相互的目光接触时间超过全部谈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时,可能意味着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对方认为你很吸引人,对你的谈话很感兴趣,这时对方的瞳孔会扩张;二是对方对你的谈话非常怀疑,而表现出的非语言性挑战,这种情形下对方的瞳孔会收缩。因此,若要与对方建立良好的默契,应有60%~70%的时间注视对方,这会使得对方喜欢听你的谈话。于是,也就不难想象,紧张、羞怯的人由于讲话时目光注视对方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就不容易被人信任了。这一点对教师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果你讲话时不面对全班学生,没有较长时间的眼神交往,学生就不喜欢听你讲话,同时你也不能从学生的目光中去发现他们对课程的反应。

我们在与别人谈话的过程中不但注视的时间长短很重要,注视的位置也同样重要。你若一直注视着对方前额上的三角区(两眼和额中间所形成的三角区域),就会造成一种严肃的气氛,使对方感觉你在谈正事,这才会影响对方。你若注视对方两眼与下颌稍下部位所组成的三角区,则是一种亲密的注视。

当对图书、图表、幻灯、投影等进行解释说明时,能够控制对方的眼神是非常重要的。这时,你的讲话内容不但要与图表等有关,而且必须用笔、教鞭等进行指示,边指边念出所指示部位的名称。如果你要把对方的目光转移到你的身上,你把笔或教鞭等移到你和对方眼睛相互连接的直线上,能有效地使他们把目光集中到你的身上。这样对方不但在看你,也在专心听你讲话,而且信息的吸收量也最大。

四、适宜的停顿

停顿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是引起注意的一种有效方法之一。在讲述一个重要事实之前作一个短暂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样的句子中间突然插入停顿,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三秒钟的停顿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二十秒钟的沉默对人是一种折磨,更长时间的沉默简直会使人难以忍受。

一个新教师往往对停顿和沉默表示很恐慌,每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他们就赶紧用附加的问题或陈述填补进去。而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总是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思考,做好回答的准备。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再次停顿,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时间,促使其他问题回答得更全面。另外,在对一个概念分析、综合之后,或对一个问题演绎、推理之后,也要有一个适当的停顿,以使学生回味、咀嚼、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一节课中恰当地进行停顿会使人感到有节奏感,不停顿地讲述45分钟,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是不可取的。

五、声音的变化

有的教师上课总是用一种平缓、单调无味的声音进行教学,这样的声音会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声音的音质、声调和讲话速度的变化,以及富于表情的语言,会使教学变得很有生气。声音的变化可以是由低到高,也可以是由高到低,一个有技能的训练有素的教师能直觉地运用这一方法。比如,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讲了一段有趣的故事之后,引起学生的笑声和议论声,当他开始把声音变弱,形成安静低沉的声调时,学生便会更加专心去听。而一个没有经验的缺乏训练的教师往往不会使用这一方法,当课堂变得喧闹嘈杂时,却一味简单地去增加刺激的显著变化,不停地大声喊叫:“别讲话了!”“闭上你们的嘴!”等。这种方法虽然有时暂时有效(也可能无效),但却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难免使学生产生轻视教师的想法。

讲话速度的快慢也是引起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当你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讲话速度时,即使有人已经分散了注意,也会重新将注意转移到你所讲的话题上来。

六、教师的教态类型与德育效果

教育工作实际经验证明,在学校德育过程中能否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与教师的教育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认识教师的教态及其在德育中的影响以及如何确立正确的教态,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可以这样说,教师对学生持有什么样的教态,决定他的世界观、教育思想、个性心理品质和教育经验。教师的教态对学生自觉性的培养、学习效率的提高、优良品德的形成、班集体的建设以及对学生的个性、品格、意志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不同类型的教态有着不同的影响。当前,教师的教态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1.民主指导型

主要表现为用民主的、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性、自觉性。这类教师注意研究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思想感情,相信学生的能力和他们要求上进的愿望。学生最欢迎这种教态。在这类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身心健康,求知欲望和社会参与意识强烈,能力得到充分培养,步入社会后成才率高。

2.挚爱感情型

主要表现为热爱学生,注重用真挚的情感去感化每一个学生。这类教师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表现出爱学生与爱教育事业的一致性。这类教师关怀、爱护、尊重、信任学生,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出奋发向上的力量和信心,并能吸取相应道德经验,培养起关心人、尊重人、对人诚恳友善的品德。学生,特别是低龄学生很喜欢这种教态。

3.控制教育型

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管得很多、教得较少,对学生习惯于发号施令,要求其绝对服从,忽视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批评指责多,因而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以致怨恨的心情。这将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容易形成抑郁孤僻或凶狠暴躁的性格,对人对事采取漠不关心或是疏远仇视的态度。学生不欢迎这类教师及教态。

4.放任自流型

主要表现为责任心不强,在教学管理上是放手式的,“乱班”往往就出于他的手下;在师生关系上是冷漠的,互不了解,感情隔阂。这种教态,决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相反会使学生形成自由散漫的作风,染上不良风气,对人对事采取不负责任以致敌视的态度。学生最反感这种教态。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态在德育教育中的影响已不容置疑。怎样才能自觉地确立正确的教态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端正教师的教育思想,合理评价每位学生。

每位教师都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指导思想,以培养素质全面的合格公民为己任,既重视“传道”、“授业”,更重视“解惑”。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辩证的、客观的看法:要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个人家庭条件,认识其思想倾向性;从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生理特点、个性特点,认识其心理状态;从他们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认识其行为动因,分析他们的独立倾向和要求,认识他们的长处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因势利导,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

第二,努力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的教态与其自身的世界观、道德风貌以及对事业的认识、感情、能力、行为方式密切相关,而且每时每刻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自觉地确立正确的教态就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提高政治素质;重视知识修养,懂得教育科学,提高文化素质;重视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它不但表现为一种教育才能,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工作的成效,而且作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每个教师都必须努力完善自己,培养自己具有高尚的情感,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有了对党的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真挚、深沉、持久的爱,教育中出现的矛盾就易解决,教育效果就能趋于最大值。

第三,加强道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

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要求教师努力发展和完善从事教育事业活动所必须的个人品质,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推动作用。教师应成为学生做人的楷模,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做到师德高尚,慎重律己,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使自己的行为不仅在心灵如一张白纸的小学生面前成为当之无愧的榜样,而且在选择性很强的中学生面前能享有令人羡慕的威望。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七、教师教态三忌

一忌委顿呆滞。

教师应该真正认清自己的身份,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批发者和施舍者,课堂教学是教师运用教育教学艺术教书育人的过程。如果教师伴之以良好的教态,就会增强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反之,教师在学生的众目睽睽之下,动作呆板,神情失落,手脚失措,就势必导致课堂气氛的沉闷、枯燥、委顿和死寂,自然干扰学生学习的情绪,降低学习的兴趣。

二忌严竣冷酷。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爱护与尊敬的关系,拥有建立在信任、理解基础上的情谊,以及和谐、默契的课堂教学氛围,无疑会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反之,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一幅冷若冰霜的面孔,使学生对教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以致形成师生间的心理隔阂。这种教态自然会降低教育效果。

三忌活跃过度。

“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一个优秀教师,会把经过庄重、严肃过滤或处理后而形成的风趣、诙谐、洒脱的教学风格,辅之以教学的全过程,这自然会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如果教师的教态带有随意性,出现了滑稽性的活泛,使课堂失去应有的郑重与严肃。学生会思无所从,哗然难止,真理与知识会像浮萍一样随着这种气氛而被冲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