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阅读课的探究教学

语文阅读课的探究教学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要对阅读的文章进行深入的探究,必须要有疑问,而疑问的产生,教师的激发疑问是不可缺少的。然后在课文中做出疑问标记,这是深入探究的最低层次。这要求教师利用学生新旧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发现疑问,为下一步的探究学习做准备。这时,教师可从文章的思路、主旨、意图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第二节 语文阅读课的探究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解疑

学生要对阅读的文章进行深入的探究,必须要有疑问,而疑问的产生,教师的激发疑问是不可缺少的。也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奇巧关键之处,激发矛盾,促使学生懂思、愿思、会思。从学生角度而言,就是要学会质疑、解疑。教会学生学会探究往往有下面的步骤:

1.通读课文,从文中词、句意的理解探究中,于有疑处存疑,逐个击破

学生初读课文时,往往会碰到一些疑词难句,往往要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怎么读?那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在课文中做出疑问标记,这是深入探究的最低层次。这要求教师利用学生新旧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发现疑问,为下一步的探究学习做准备。例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忘却”究竟是什么意思?教师运用筛选法、点拨法,结合课文给学生以引导,学生就会明白鲁迅的意思:“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就是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投入新的战斗。又如高中语文第二册(人教版)第14课《读〈伊索寓言〉》中有句:“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现实生活中,医生和屠夫是两种不同的职业的人、作者为什么把医生和屠夫等同起来呢?教师可运用比较法、定向诱导法进行引导,学生就会理解这里的“医生”是指披着医生外衣的屠夫。

2.精读课文,从探究文章的思路、主旨,意图中,于无疑处生疑,达到精通

通常阅读文章,起初觉得无疑,“没什么读头”,“没什么讲头”,好像没什么不懂的。如果满足于不求甚解,那就含糊过去了,领会不了深刻的内容。但如果从文章的思路、主旨、意图、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疑难就出来了,这是深入探究的较高层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精读课文,通晓全文,抓住关键语句,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而不能浅尝辄止,敷衍了事。例如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十五课《寻找时传祥》。这篇通讯语言平实易懂,如果满足于表层意思,那真是一读就懂。但一细读,就会生疑,时传祥是谁?现在作者为什么要寻找他呢?如果知道他是一个普通的掏粪工人,而现在许多城市都用上了比较先进的清厕工具。这时疑问或许更大了,为什么还要寻找时传祥呢?这时,教师可从文章的思路、主旨、意图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生将会发现,作者“寻找时传祥”,其实是在寻找“时传祥精神”,也就是文章最后所说的时传祥所具有的“正直、敬业”的精神。是因为一段历史正渐渐逝去,时传祥精神也在被人淡忘。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总需要有不怕苦、累、脏的人。时传祥精神不仅是不怕苦、累、脏,更在于他的认真、敬业,无论是做工人、官员,还是做商人、学者,时传祥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3.品读课文,从深入探究中于有见解处质疑,努力创新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过,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考,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因此,在细心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应该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评判,这样的阅读才具有价值性。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评判,往往需要对作者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是创造性阅读,因而是深入探究的最高层次。这要求教师放飞学生的心灵,发展创新个性。要求学生树立挑战意识,有锐意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不能一味地迷信书本,迷信前人,迷信权威。教师应运用角度转换法,启发学生另辟蹊径,创造性地进行思维,用全新的观点和角度去深入探究,得出独到的“水往高处流”的观点。例如高中语文二册(人教版)第十六课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作者开头就提出“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通过品读课文,作者是从美学原理和哲学角度分析而得出的一种“残缺美”。究竟何者更美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生便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维纳斯失去一支手臂会更美,理由是“必须失去双臂”,显然是有人为因素,而失去一支手臂却恰恰体现了其自然之美。标新立异的观点,教师应给以鼓励。

总而言之,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当教师把探究学习方式引向深入时,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探究式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所谓“探究式”阅读,即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的全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个体阅读目标的制定,选择适合自身的阅读内容。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质疑问难。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探求最佳答案,自己悟出阅读方法,自己积累好词佳句,并对阅读过程作出总结。其主旨是学生“自主阅读,自悟阅读,自得阅读”。它的实质在于变重教为重学,变被动获得为主动获取。从哲学的意义上看,这种个性化的“自主式”阅读不仅表现出一种量的变化,而更是一种质的突破,它蕴含着学习内在力量转换后新的学习能量的生成和积淀。

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Terry D.Johnson(特里·约翰逊)在《阅读教学》一书中,提出了阅读能力的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①译码阶段;②字义阶段;③表述阶段;④评价阶段。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往往只能停留在一,二两个阶段,无法把自己的理解,感受掺进文章内容中去,缺乏持续阅读的能力。

而有目的的,理智的持续阅读能力是人类获取知识,创造新知的重要途径,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长期的培养。

探究式阅读方法探究:

一是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读书思路,主动设疑,明确具体的读书指向;

二是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经历阅读过程,深入探究,自主思考,自主体验,相互合作;

三是放手让学生围绕阅读重点精读品评,积极感悟,展示读书过程,发表独特见解,探索读书规律。

四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的阅读方法,倡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发展他们持续阅读的能力。

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的探究:

“自主式”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倡导学生凭自己意愿自主地选择阅读内容,使他们能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并以此去体验,去想象,去升华,去创造,凭自己的感受来积淀,来感悟。

自主阅读习惯的探究:

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突破阅读的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究,发现,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敢于向教材,教师挑战,标新立异,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

三、探究式阅读教学的课堂流程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它占用的课时多,倾注老师的投入大,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领略语言之美、感悟语文魅力的主渠道。在传统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往往有两种倾向:一是串讲,从时代背景到情节结构、从段落划分到主题思想再到写作特点,每堂课都是这样程式化的归纳讲解,标签式的简单判定,教师的单向信息输出多,学生的信息反馈少。二是串问,课堂上,教师一问到底,要么问一些缺乏思考价值的问题,要么设计一些问题的圈套,让学生往里钻,缺少学生主体感悟和质疑的展现。这些做法,减少了学生自己阅读思考消化的时间,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泯灭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创造精神,使他们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不利于现代人才的培养,同时又造成教师“教”的主观性,盲目性,随意性。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把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式阅读。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

探究式阅读教学的课堂操作流程:

1.整体感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整体感知文本,揣摩品味语言,是探究式阅读的起始环节。阅读是整体感知文本的目的,也是手段。通过阅读(诵读、朗读、范读背诵、等形式)感知文本,使学生从读中发现问题,体会语言的魅力,行成语文能力。正如古人所说:“书要苦读不读不得要旨,不读不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经过长期的阅读训练就会将文章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行成语感,丰富词汇,掌握语言规则。同时,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得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下一步揣摩品味,探究质疑,做好充分的准备。

2.揣摩质疑

语文是一个自学性很强的科目,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它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就学生来说,读者会借助自己的主体经验来品味文本。由于个人的智力背景(知识水平,生活体验,文学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出现不同的状态——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质疑探究的时空,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尽信书不如无书”,“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用批判的眼光,从自己的视角,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方式,大胆质疑,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体味自己独特的感受。

3.探究讨论

在探究式阅读中,学生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可能用同样的形式去解决,老师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这也是老师主导作用的一种表现。

(1)对于阅读文本的时代背景、文章的原著、作品出处、同一作者其他作品等,过去一般由教师讲解,学生记录,学生处在被动地位,探究式阅读教学,将这部分内容,课前让学生自己查有关资料,上课时,由学生介绍有关知识,学生互相补充。例: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课前让学生搜集鲁迅的有关资料,结果,学生将小学、初中、高中有关鲁迅的品全部搜集出来,有的还通过网络查到了鲁迅的故事。通过让学生自主查阅,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他们自己针对性学知识,印象深,记得牢,提高了自学能力,扩大阅读范围。

(2)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疑问,采用小主持人形式。第一步,主持人在课前收集同学们质疑的问题,选出较容易的问题。第二步,上课时,由主持人组织学生共同探究解答,第三步,由主持人(或在老师帮助下)总结归纳作出点评。这种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地位,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讲台不再是老师的“领地”,教师则是学生探究的合作者、指导者。

(3)分组讨论,增强合作意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的一些问题,有的难度较大,老师先不必费尽心思去讲解,可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选派代表上台陈述讨论的意见,最后,教师可根据情况纠正总结。这样,学生既动脑又动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你会发现会有一个个小先生诞生。

(4)课外探究。学生的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经教师点拨,一时也难以解决,又受课堂时间的限制,这类问题,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最后将课题的研究结果书面形式写出来。既研究问题,又锻炼写作能力。

4.迁移拓展

有探究才有研究,有研究才有发现。探究式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从阅读的文本中摄取有关信息,提出多种假设,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整合,进行多次尝试验证,推导出自己的结论。最后将自己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感受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形成迁移能力。例:学习苏轼的《明月何时有》时,老师鼓励学生对古诗词中,有关“月”的诗句进行探整理,这样,经过查找资料,对古诗词中有关月的句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迁移了知识,拓展了知识面

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在教学目标的指向上,强调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开学生得手脚,让他们积极探究。在教学理念上,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以人为本”学生观。这种教学模式,既是一种教学结构和可以操作的教学程序,又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