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学习方法

什么是学习方法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归根结底,学习方法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身能力的方法。学习方法受学习规律的制约。偏离学习规律的学习必然是事倍功半,收到相反的结果,在学习方法上表现为无计划、程序混乱。学习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意义: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必要手段。这是两种哲学观点对立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从本质上来说对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

第一节 什么是学习方法

一、学习方法概述

方法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程序、道路和途径,严格地说,方法应该是“按照某种途径”这个术语,是指某种步骤的详细说明,这种步骤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的。这些步骤的性质及其说明的详细程序取决于所寻求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的多样性。这样说来,方法是多样的,科学方法因其目的的不同而不同。

学习方法就是人们为了达到学习的目的而选择和遵循的步骤和程序,是学习活动必经的途径和道路。归根结底,学习方法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身能力的方法。学习方法受学习规律的制约。学习规律决定学习方法的科学与否。学习方法是对学习规律的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必然体现人们对学习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以科学的学习观为理论前提的。学习观不科学,对学习过程的规律认识浅,运用起来自然不会深刻。偏离学习规律的学习必然是事倍功半,收到相反的结果,在学习方法上表现为无计划、程序混乱。

人不但需要学习,更要善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含义就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也就是高效地进行学习。要想提高学习的效率,必须安排学习活动的最佳程序,选择最佳途径,即学会选择、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总的来讲算是人类学习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别于人类一般的学习活动而有它特有的特点:一是中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知识经验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发展智力为主;二是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同时伴有大量的自学活动;三是中学时期的学习活动是人一生学习与生活的基础,是人学习和生活的最重要阶段。

每个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确立,一般说来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小学阶段。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生活的启蒙阶段和入门阶段,小学如同是学走路的时期,要想走正路,全靠老师、家长的指导。

接着是初中阶段。初中的特点是各门功课开始全面展开,所学知识多以了解、记忆为主,领会各学科内容的精神实质为辅,初中阶段供自己安排的时间较多。初中阶段的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是培养学习兴趣,第二是加强自学,第三是多观察多思考善提问,第四是要逐渐让生活规律起来。

最后是高中阶段。高中阶段的各科学习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特点:

(1)知识量大,系统性强。高中各学科几乎涉及了本学科的全部基础知识,而且均形成了各学科独特的系统和体系。在学习时要注意把各学科知识与其系统和体系联系起来,有利于深入学习。

(2)综合性强,各学科互相影响。

(3)能力要求高,贵在自我培养。

在高中阶段,要着力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尽快地使这种能力提高起来。

学习方法的确立,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习内容范围的扩大,学习方法也要不断改进,这种改进,一方面要注意学习别人好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则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剔除不合理的部分,增加合理要素。

二、学习方法的内容

从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来看,学习方法有计划、发现、参与、调整、评价几部分,下面分别给以论述:

(一)计划

计划主要是指对学习的时间和顺序的安排,包括一日、一周的学习活动安排,什么时候进行什么学习,所用的时间是多少等。这就是说需要一个计划才能进行有秩序的学习、工作,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这不仅对现时的学习有益,而且也会对以后获得工作成就带来益处。对学生们现在的学习的益处来说,学习计划的制定有利于充分利用时间和精力,提高效率,特别对课余时间的支配更是如此。如果没有预先的计划,会有许多时间让看电视、闲聊占了去,也不能保持适度的文体活动。当然,有了计划还要坚持去做,否则,计划再完美,也是无用的。

(二)发现

发现主要是指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东西的发现。预习就是个发现问题的过程。预习应当完成以下两个任务:一是了解所要学习内容的要点、结构,即教学目标要求;二是所要学习内容的认知基础,并通过复习、回忆使自己具备这个认知基础。听课也是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学生听课主要是通过参与发现教师的教学意图,理解教师的行为和操作,从而决定自己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和操作来协调地配合教师的活动。

(三)参与

教学活动从整体上来看算作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学生应当积极地参与,而不是仅仅把自己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积极地参与就是把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进行思考、回忆、分析、综合、联想等思维活动。积极参加观察、实验、练习、讨论等活动,通过教师提示、提问和向教师发问等交流活动,把握学习的重点,学习内容的结构及技巧。当然,参与的具体形式是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个体差异不同的,每个学生都应当在具体学习活动中寻求自己的参与方式,这不排斥向别人学习,但不能生搬硬套,而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

(四)评价

评价也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了一个阶段,例如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学年后,要判断自己学习的成就,教学目标要求是否达到,还差多远。评价的办法很多,如练习、测验、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等。所以怎样做练习,分析练习结果;如何参加测验,分析测验结果;怎样完成实验;这里面有许多技术、方法问题,正是这些具体的技术、方法构成了评价的方法。

(五)调整

调整是评价之后应该做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依据评价的结果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这里主要做两条:一是尚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时要进行补习性的学习。补习性学习方式有许多,例如复习、听教师补习课,与同学讨论,问老师,看课本及参考书籍,完成一些练习等。一是在已达到学习目标要求时要进行深化学习,向自己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使学习更深入。

学习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意义: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必要手段。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学习方法可分为两类:辩证的学习方法和形而上学的学习法。前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诸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而且这些因素不是静止的,是发展变化的,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后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诸因素是彼此孤立存在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这是两种哲学观点对立的学习方法。辩证的学习方法是应灵活应用知识、注意分析研究、强调新旧知识联系和综合理解为其特征的;形而上学的学习方法是以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并把知识彼此孤立起来不求综合理解为其特征的。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动用辩证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从本质上来说对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和培养具有自学能力与创造精神的新型人才都有重大意义。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矛盾双方对立的统一,“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主动摄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培养独立自学能力,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将来在知识上引起的连锁反应是无穷的。反之,如果不懂学法,或者采用不科学的学习方法,那必然会事倍功半,在未来的事业中也很难有成就。所以,叶圣陶先生教导我们:“教,是为了达到今后不需要教”、“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生以之的习惯”。

三、如何专心致志地学习

注意力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因素,人的创造性劳动,学生的学习,一刻也离不开它。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取得理想学习成绩的关键之一。自我开发智力,必须注重注意力的培养和锻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无论是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或是同一种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都是个人的注意状态。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是自己的行动、观念或心理状态。注意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与认识过程难以分开的、有时与意志相关联的一种意识活动的状态: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注意状态是学习的必要条件,而分心则是学习的大敌。

总的来说,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点。指向性显示出人们认识活动的选择性,因为在同一时间内,人们不可能认识所有的事物,而总是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如听课或看书等。集中性则反映出心理活动较长久地保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中,同时离开无关的事物,抑制无关的活动。

注意在心理活动中主要是起组织和调节的作用,保证心理活动更好地反映客观现实,但它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特征,是心理特征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的。这是一种定向探究反射,它表现为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就不由自主地立刻把感觉器官朝向这些刺激物的,并试图认识它。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客观事物的特点和人的自身的状态,同时这两方面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并需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不仅指向个人乐意做的事情,而且指向他应当做的事情。有意注意是受意识的调节和支配的,是人类特有的注意形式。有意注意服从于一定目的和任务,需要作出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实践活动也离不开有意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从整体上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活动目的和任务有明确的认识。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服从活动任务的注意,因此活动的目的、任务越强,越有利于有意注意的产生和维持。

(2)善于组织自己的活动。例如个人经常地自我提示,多提出具体问题以充分调动各个器官的实际运动等。

(3)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指对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活动的最后结果有兴趣,如对学习活动的间接兴趣可以导致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全神贯注。

心理学家研究标明:间接兴趣越稳定,越能对活动的对象产生有意注意。

(4)培养抗干扰能力。有意注意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不仅可能产生于没有干扰的条件下,也可能产生于有干扰的条件下,如环境的不平静或身体的疲倦等。只有具备坚强意志的人,才可能积极地采取措施,排除干扰以维持有意注意。

事先没有要去注意的意图,也不需要作出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地对某一事物或活动产生的注意,叫做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和直接兴趣有关,通过无意注意,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无意注意一般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一旦消失,注意就不能保持下去。对于学生来说,依靠无意注意获得的知识往往是偶然的、不系统的。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还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特别是要使学生的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能持续地集中注意而不为外界的刺激所左右。

(一)要坚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觉责任感

这一点在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上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控制的注意,要求学生自觉地去注意那些不能引起直接兴趣却又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要把每科学习的目的、任务向学生交代清楚,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认识越清楚越深刻,间接兴趣就越稳固,他们也就能够通过意志的努力较快地将有意注意从“强迫”的水平发展到真正自觉的水平。

(二)要坚持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大部分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有稳定的有意注意,但是有时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三)要坚持培养学生广阔而稳定的兴趣

学生们兴趣的广度和稳定性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对新鲜事物十分敏感,对什么事情都有兴趣,有的同学则把自己的兴趣局限于一个小天地中,兴趣的范围极为狭窄。前者有利于发展有意注意,后者则相反。

(四)帮助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速度

正常的学习速度和作业速度是保持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学习速度太快,会使学生感到匆忙而注意力不集中,以致草率从事。学习速度太慢,也会使学生由于空闲时间过多而引起注意分散。

此外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品德、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以及分析自己注意方面的优缺点的能力等等,对于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都有一定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注意是人的意识是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例如:学生集中注意读书,聚精会神地思考着书籍的内容,这时,他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指向和集中于书籍,房间里其他人的谈话声音和活动的身影,都在意识之外。人的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伴随着感知观察、记忆、思维和想像等心理过程产生和发展,当然其他心理活动也不能没有注意参与。例如要观察得仔细全面,必须注意观察;要听得清晰、准确,必须侧耳倾听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注意是进行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是人智力活动的“警卫员”。

四、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一名优秀的学生应当具备优秀的学习品质,即具备正确的学习观念,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和青少年学生的认知水平,至少应指导学生确立以下六个正确的学习观念:

(一)勤奋学习的观念

学习本身就应该是勤奋和努力的过程,这个观念是对传统学习观念中的精华的继承。如果把学习、成才与作出贡献的均归于勤奋这一点,当然是十分片面的。但勤奋确实是学习、成才与作出贡献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成功的基石。

古今中外卓有成效的天才,没有一个不强调勤奋是他们走向成才和成功之路的必要条件之一的。马克思曾说过:“天才就是勤奋。”所以勤奋学习的现象是整个学习观念系统中的一个第一位的最基本的概念,我们一定要在学习指导中,长期不懈地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勤奋学习的观念教育。

(二)全面学习的观念

中小学生是打好基础的时期和学习阶段,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向着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成长,成才。何况德、智、体、美、劳这几方面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互相渗透的。例如德中有智、美、劳;智中有德、体、美;美中有德、智、体;体中有德、智、美。只有多方面而又合理地同步发展,才能成为能文能武、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才能担负建设国家的重任。

(三)自由学习的观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试想如果学校里没有教师,学生学习起来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观念的教育,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自由学习的观念包括自我定向,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只有让学生树立了自由的学习观念,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自求得之的能力,才有了思想基础。

(四)实践学习的观念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于实践,知识学习的本身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巩固和深化。何况,很多知识都是从实践中直接学习到的。所以,在学习指导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的原则,为学生参加学习实践、社会实践创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更新观念。

(五)科学学习的观念

要系统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学习科学的基本理论,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学习原则、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求知的飞舟、学习的翅膀,是一把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使自己成为勤奋加方法型的学习者,成为讲求学习效率的学习得法的优秀学生。因此,学习的科学性是十分必要的。

(六)终身学习的观念

首先,学习将是一种终身过程,古语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校教育不可能为学生的未来准备好一切,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工作、退休三个部分的传统观念已被淘汰。在今天和未来,人的一生将被“学习、工作和闲暇”三个部分交替占据,三者之间不再有非常分明的界线,而是相互渗透。交替出现和循环往复的。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任何学科都在变化和更新。其次,学习为一种终身的过程,已不可能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活动中都包含有学习的概念。在家庭环境中学习,在社区环境中学习,在社会生活的每一领域里学习,在工作和事业中学习。学习机会,学会条件、学习环境因人而异,随时都可以出现,随时都可以创造。当然,学习是一种互相作用的过程。在这里传统的学习观念,即认为教师和课本是知识之源,而学生只是知识被动接受者的观念,已被淘汰。教育或学习必须有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必须有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有学习者的明确目的性。否则积极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产生,学习者积极的、健康的心理体验就不可能出现。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形成,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相结合,必须导致学校的日益社区化、社区的日益学校化;在更大的范围内,则形成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学校与劳动世界的联系将日益加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将日趋紧密,教学与生活的通道将逐步沟通,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格局将最终形成。在这种环境下,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观念才可能真正建立。

学生光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还是不够的,必须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发展学习能力,教给学习方法是同一过程的不同侧面和同一目标下的不同任务。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只有全面完整地进行,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本领,使之成为终身学习者。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对学生学习预见性的培养,学习者具有较强的学习预见性,才能应付未来社会一系列的复杂变化。学习预见性,将导致学习者为自己树立永久性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将焕发出充沛的精力和热情,以高度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精神投入工作和事业,成为一个开拓者,而这正是创造教育的最高目的。

五、常见的一些学习方法

在中国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总结出了不少的教学方法,如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孟子的“专心致志”、“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也”,荀子的“闻见知于百家之编”、“纪事者非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读书之法,是贵于诸序而致精”,陶行知的“除跟老师学外,还跟伙伴学、跟民众学,走向图书馆去学,走向社会与自然界去学”等。这些学习方法,经过历代人的实践,已成为中国宝贵的传统教法。今天,我们当然应该很好地继承。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当代不少教育家和教师又创立了很多好的教法,主要有以下诸种:

(一)读书的四种方法

1.点线读书法。读书时先读目录,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的框架结构,了解全书的大致内容,然后读各章节,并随时将点串到线上理解,注意点与点、点与线之间的逻辑联系。

2.比较读书法。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学习中的比较有选取一点比、选择典型比、选取不同类型的比、将特例与同一类型的全面比。

3.存疑读书法。“读书要多思”,要从不同的角度设疑。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4.预测读书法。当你拿到一本题目正好是自己比较熟悉或正在研究的书时,就不要忙着看内容,而是动脑思考,假设自己写此文会怎样写,写什么?在这设想之后,再读文章,定会悟出些道理,提高写作能力。

(二)整体学习法

又名全习法,就是把学习材料从头到尾反复学习的方法。在反复了解材料的整体轮廓后,各个部分就会各得其所,具体细节会自然地涌现出来。这就是从综合到分析、从整体到部分、以大带小的学习方法。

(三)部分学习法

又名分习法,就是把材料分成几部分,一个个顺序学习的方法。

(四)整分学习法

先整体学,后部分学,最后再整体学,即整体→部分→整体三步走的学法。

(五)迁移学习法

就是先前学习或训练的内容,可以影响以后相继而来的类似的学习或训练的内容。如果先前学习或训练的内容促进后来的学习或训练,叫做正迁移。

如果前一个训练或学习妨碍后一个学习或练习的情况,叫负迁移。

(六)程序学习法

又名编学习法,即将学习材料编排成符合自己的学习速度,从而较容易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

(七)循环学习法

是指在新的信息传入大脑以后,印象还没有消失之前,及时地进行整理,接着又在不同的时间多次加以复习,使记忆印迹不断强化,以求把传入的信息变成牢固的记忆。具体方法是:在学习某门知识的过程中,采取学习—复习—再复习的方法,即学习某一内容后,花少量时间进行一次复习,接着学习下一部分内容,结束后再进行一次复习(包括前面学习的内容),如此下去,直到学完全部内容为止。

(八)集中学习法

又称为无间隔学习法,就是不中断学习时间,连续学习。此学法多用于学习逻辑性、连贯性较强的或比较抽象复杂的材料,或者是要求长时间注意的材料。

(九)分析学习法

又称为间隔学习法,就是间隔时间的学习方法,即把学习材料分为几次学习,每次学习时间都较短。

(十)“螺旋上升”学习法

是指用一系列的循环知识单元,来代替平铺直叙的知识积累和阐述。每一个循环都比前一个循环更高一层,更进一步。它能够迅速地理解和获得知识,更加广泛地了解所学的内容的全貌。

(十一)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法包括探索研究的学习和解决课题的学习,前者偏重于自主思考,多用于知识的开发和升华,后者偏重于技术性活动,多用于技术发明和创造。

(十二)复述学习法

学习效果的增强与否,是经验和强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学习时,要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意图,激发学习热情,要沉浸在欢乐幸福、好学求知的气氛之中,提高学习效率。

(十三)过度学习法

又名过剩学习,就是在对材料全部学会之后,再继续学习一段时间,以巩固所学知识。过度学习的量度取决于学习材料的难度性质及学习者的情况。

(十四)映象化学习法

就是把想记住的材料摆放在你熟知事物的映象中,使它占据一定的位置,就很难遗忘。映象化也称头脑中的电视,根据你自己的经历、见闻、故事、情节、自编自导、自拍成长短不同的电视片。当它重新播放时,回首往事,历历如在前。

(十五)背景化学习法

即在学习时要考虑前后背景关系,学习时要融会贯通理解材料,不要支离破碎、片面孤立地去解释,否则,会张冠李戴,望文生义,产生错误。

(十六)组织化学习法

在必须一次记住大量的学习材料的,如果全部靠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那么花费的力量再多,效果也不会好。组织化学习法是对有关的材料进行一番归纳,边整理边记忆,记忆效果就会提高。

(十七)符号化学习法

人们在学习中能够一次处理与记忆的信息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这种忘记的范围称为“量块”,量块的数量大小可变性很大。量块越大,要记忆的信息量的最好办法是变换操作,即编码,也可称为符号化。

(十八)回想学习法

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学习方法,而且效果不错,回想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回想来进行学习。回想应在四个时间进行:每堂课后,课前,晚上入睡前,早上醒来后。

(十九)直观—概括学习法

根据学习的深入程度,心理学家把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分为领会、巩固和应用这样三个阶段。而知识的领会从整体上说,是通过把教材的直观与概括这样两个环节实现的。

(二十)叶老的阅读法

论理法、回想法、设问法、翻查法、标记法、美读法、熟读法、速度法、活读法、诵读法、带读法、比较法、笔记法、心情调摄法。

(二十一)最优学习法

也称八环节教学法,是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发明的。即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

(二十二)程序学习法

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将学习内容分成许多小步子,并系统排列起来,学习者按照这种程序一步一步地学习,学完一个小步子后,对小步子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回答正确后进入下一步,回答不正确再反过来继续学习。程序学习法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些,它有利于学生自学,学生可以自定步调,按照适合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其中不足之处就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十三)中国科技大学的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找难点,课堂听讲抓关键,课后复习摸规律,典型习题反复练。

(二十四)五步阅读法

一步初读讲大意,二步细读词句,三步精创明中心,四步熟读记细节,五步读写结合练片断。

(二十五)魏书生的三结合学习语文法

听、说、读与写相结合,语文学习和课课学习相结合,典型习题反复练。

(二十六)反思学习法

在学习的环节步骤中,以不同的形式回忆过电影,有默思性反思、消化性反思、综合性反思。反思法实质上是学习知识、再思考、再巩固、再重复的学习方法,但绝对不是简单的回忆和重复,而是对知识的一种回炉提炼。

(二十七)四环式学习法

是通过由面到点的综合概述,逐步缩小记忆范围,利用较短时间掌握全部材料内容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包括精读材料、编写提纲、尝试背诵和有效强化四个环节。

(二十八)发现式学习法

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式学习法有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发现本身就是包含着已知观念的改组,这种改组可以使已知观念与新学得的知识更好地联系起来,或者说使正在进行的工作同他早已熟悉的模式配合起来,从而起到提高智慧潜力的作用。它还有助于对所学材料的牢固记忆,因为通过发现法获取的知识,一般来说是与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知识结构结合得最紧密的。发现式学习方法的根本价值在于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在没有依靠的情况下独自捕获所需要的知识,如何及时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一点,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陈旧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是最为重要的。

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必须经常做大量的工作:

(1)要加强有关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向学生有计划、系统地讲授学习方法的基本知识和学习的基本规律;也可组织学生定期总结交流,通过学习实践悟出来的学法,使一般学法变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财富;还可以总结推广具有个性特征的学法。

(2)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有关具体记忆方法见上面论述),记忆是信息的储存。记忆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大的。记忆是巩固知识的唯一的心理因素,而没有必要的巩固的知识,教学工作就无法开展,学生就难以得到好的学习成绩。记忆的方法主要有:自主学习法、系统记忆法、快速学习法、四环式学习法、发现式学习法、歌诀记忆法、及进记忆法、尝试记忆法、回想学习法、程序学习法、直观—概括学习法、群体向外学习法、纲要信号学习法、协同记忆法、理解法、复习法、背诵法、联想法、比较法、归类法、熟记法、强记法、笔记法、形象法、网络法等。

(3)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成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生求智的启发者。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给予导演式的指导、提示、占拨、启发、引导,教学生会学。

(4)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思维是理解知识的必要心理因素,学生无论学什么知识,都必须深刻地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都非进行独立思考不可。同时,思维还是巩固知识的必要心理因素。思维的方法很多,要让学生逐步掌握以下十种方法: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归类法、抽象法、概括法、系统化法、具体化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六、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一个人想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必须先要确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和崇高的学习目的,就是要有强烈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力求实现有价值的目标,以便获得新的发展或地位或赞扬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成为动机与乐学的关系可通过它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来加以认识。

众多心理学家的共识是:成就动机越强的学生,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持性就越强,即越能乐学。这是因为成就动机强的学生常会确立与自己实际能力相当的抱负水平,从而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习结果成为学习积极性的强化刺激。

心理学家洛厄尔对成就动机的强度不同而其他条件相同的学生解决同一问题的研究结果是:成就动机较强的学生学习成绩比成就动机较弱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明显上升。其原因在于:成就动机越强烈,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习的内在潜力发挥得越好。

根据文章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强的学生对学习的成败往往归于自身的努力大小,即进行可控性的内部归因;而成就动机弱的学生对学习的成败往往归咎于运气好坏.任务难易,即进行不可控的外部因素。进行内部归因的学生会胜不骄,败不馁,信心倍增,继续努力;而进行外部归因的学生则会怨天尤人,失去进取心。那如何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呢?增强学生成就动机,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弱受其早期学习经验的影响。早期有失败体验的学生由于经常受到指责和惩罚会影响其以后的大胆创新;反之,早期体验到成功的学生由于经常受到鼓励和赞扬和就会增加其成就意识和探索信心。

(2)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断提高抱负水平。抱负水平不同的人对同一成就会作出不同反应。学生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是否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成绩是否符合其抱负水平。抱负水平高的学生学习目标远大,成就动机强;反之,学习目标模糊,成就动机弱。一个学生抱负水平的确立必须与个人实际情况相符,否则容易丧失动机潜能。

(3)要注意社会、家庭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人的成就动机是在自己不断取得成就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的。同时,人的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胆鼓励和支持人们创新。人们的成就意识才会不断丰富,成就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此外,社会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家庭折射而完成的。儿童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父母的态度和志向的体现者,不管以后是著名学者还是普通老百姓基本都是如此。

(4)及时寻找失败的原因,这是很重要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咎于外因(素质不良,运气不佳,任务困难等),就会丧失奋斗力而继续失败;如果将失败归咎于内因(努力不够,知识欠缺),那么就有可能振作精神,重新努力。此外,适当地开展竞赛,教师本身具有强烈的成就意识和探索精神也是增强学生成就动机的重要因素。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任何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无一不是首先确立了这种远大的学习目标和崇高的学习目的。我们应当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全国人民奋斗的总的目标,也应当成为我们每个学生学习的崇高目的和确立远大的学习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当怎样具体地指导好学生确定远大的学习目标呢?

首先是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学习一些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让他们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让他们真正懂得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内容,这是对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的奠基工程,将对学生认识的飞跃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小学生富于模仿性,做什么人,干什么事,都是从具体榜样身上最早、最直观地看到、体验到的。不能像过去那样学习的都是八十年前的人物,使学生仍发生茫然的感觉。所以,我们在学习指导工作中,应当引导他们在同龄人中找到自己的“最理想”的学习对象,使他们学的实在,觉得亲切,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因此,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身边的同龄人的先进榜样,来激励他们,是帮助和引导他们逐步确定远大的学习目标的较好方法。

其次,指导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远大学习目标迈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指导学生立足现实,从一个学期,一门功课,一项训练,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一个阶段的学习计划的制定做起,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地让它们一个一个的落实。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教导青年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什么事都要以点滴开始做起,才能有所收获。只有对近期目标,具体目标一个一个地实现了,远大的崇高的总的目标才会成为未来的现实,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步具备既富于理想又勇于实践,既向往明天又把握今天的革命者和建设者的良好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