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民办高校公益性识别的实证研究
为了及时、准确了解、评价民办高校的公益性特征,引导民办高校在公益性方面形成特色,发展成为完整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机构,有效地满足民办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通过建立相应的计量指标分析模型,对民办高校办学过程进行全程属性评价和识别是不可缺少的。
民办高校公益属性识别是基于定量的方法,对民办高校组织的公益性进行评价和测量,判定各个样本民办高校在群体中的相关属性位置,确定单个样本民办高校的公益属性测度等级。对民办高校的公益属性识别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多个样本民办高校公益属性的某些指标进行综合比较、评价,通过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方法,计算获得各样本民办高校在总样本民办高校群体系统中公益属性的测定值,即属性测度,判定各样本民办高校的公益属性位置(排行);二是对单个民办高校公益属性从单属性测度、综合属性测度(不同年份、不同评价主体等)等多项指标开展的多元测量,综合单个样本民办高校公益属性实测值与标准值的差异程度,判定民办高校的公益属性等级。本研究以民办高校公益性评价和识别判定为例,尝试对民办高校组织属性进行综合量化分析。
一、民办高校公益属性评价指标体系
对民办高校公益属性的评价由于涉及多目标最优化问题和多个评价指标,为保证研究的客观性,需要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在采用德尔菲法对出现频率较高的指标进行统计综合后,对民办高校的公益属性评价指标打分,最后确定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
1.资源投入(A1)
主要通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设施设备、财力和人力资源等配置的规模和充足程度,反映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条件及其状况。条件越好,质量越有保障,办学的公益性倾向越明显。
(1)公共经济运行指标:财政补助收入比例(X1),国家和地方公共资助奖学金、助学金比例(X2),社会捐助收入比例(X3)。这些属于外部(社会层面的)公共性指标。
(2)核心人力资源配置:专职教师比例(X4)。
(3)生均经费:年学费额度(X5,为低优指标),生均教育经费投入(X6)。
(4)生均公共设施设备、公共资源配置状况:生均校舍面积(X7),生均公共用房面积(X8)。这些指标反映办学的内部公共性。
2.培养和管理过程(A2)
以有效教育服务的范围(规模过大的民办高校追求规模效益办学营利)、决策和管理的原则、收益的处置,识别民办高校的办学和管理的利益导向。
(1)教育规模:在校学生总规模(X9)。
(2)学校公共利益(公平度):学校奖学金、助学金、优惠减免学费等的受益学生比例,即学生利益(X10);教师人均学期教学时数,即工作强度(X11,为低优指标),教师人均年工资增加幅度(X12),教师的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比例(X13)。
(3)决策与管理:董事会成员中非直系亲属占民办高校校内成员比例(X14);实际教学时间,即学生在校天数(X15);公共性机构设置及人员占比(X16)。
3.产出效益与影响(A3)
通过办学的最终成效指标识别民办高校办学的公益性与非营利性程度。
(1)教育服务效益与质量指标:年经费结余率(X17,为低优指标),学生就业率(X18),淘汰或流失率(X19,为低优指标)。
(2)学校的教育慈善服务与社会贡献:学校公共社会服务项目数(X20,如面向社会的公共讲座、社会咨询服务等),学校突发事件紧急处置费用占比(X21),校际交流与支援、支教人次数(X22)。
(3)社会满意度:本校职工满意度(X23),教育消费者(学生)满意度(X24),用人单位满意度(X25)。考虑到部分指标的主观性较大,在数据录入时可作适当的减值处理。
二、民办高校公益属性的位置比较
利用上述25个指标对5所民办高校进行抽样调查和数据整理,测得这5所民办高校的实际相关数据矩阵,通过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将5所民办高校的公益性指标数据列成矩阵A,并采用TOPSIS法对民办高校公益性进行综合评价,其计算过程借助DPS软件完成。
TOPSIS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归一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找出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分别用最优向量和最劣向量表示),然后分别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的距离,获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以此作为评价优劣的依据。(17)
在本研究中,具体方法为:设有n个评价对象、m个评价指标,原始数据可写为矩阵X=(Xij)n×m。对高优(越大越好)、低优(越小越好)指标分别进行归一化变换,即
归一化得到矩阵Z=(Zij)n×m,其各列最大、最小值构成的最优、最劣向量分别记为
Z+=(Zmax1,Zmax2,…,Zmaxm),Z-=(Zmin1,Zmin2,…,Zminm)
矩阵图1 原始数据
经过归一化处理,再进行TOPSIS分析,得出下述结果,排列成矩阵Z(矩阵图2)。
最优向量Z+=(0.8301,0.7712,0.7345,0.6052,0.5585,0.5682,0.5332,0.5459,0.7174,0.5719,0.5161,0.8666,0.6640,0.6758,0.4976,0.6347,0.5665,0.5418,0.6663,0.9184,0.9112,0.7496,0.6075,0.5592,0.4964)
最劣向量Z-=(0.0000,0.2159,0.0000,0.3214,0.3853,0.3584,0.3971,0.4034,0.2639,0.3701,0.4098,0.0627,0.2395,0.2844,0.4113,0.2926,0.3049,0.4234,0.3754,0.1189,0.0878,0.2383,0.3197,0.3797,0.3969)
第i个评价对象与最优、最劣方案的距离分别为
第i个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Ci(值越大综合效益越好)为
经过计量得出表4-2。
表4-2 各个样本公益性排序指标值
在上述指标中,样本N1所代表的民办高校与最优方案的距离最小,为1.0311;与最劣方案
的距离最大,为1.9592;其公益性评价指数C1为0.6755,最接近1,表明这所学校的公益性实现最接近理想状态,其公益性程度最高。从总体指标来看,5所样本民办高校的公益性程度普遍不高,在许多公益性指标上,如财政补助、政府奖助学金比例、社会捐赠支持、学费占比、教师劳动强度等方面极不乐观,最低的公益性评价指数仅为0.1312,从另一层面表明这5所民办高校办学的营利性色彩较为浓厚。出现这种状况,既与民办高校的发展受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过分依赖市场办学有关,同时也反映了某些民办高校办学的目的与指导思想有待规范,因此,加强对民办高校公益性投入、过程和结果的系统评价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三、民办高校公益属性的位置评价与判定
由于上述量化分析是对总样本群体中各样本民办高校公益性的比较与识别,是基于民办高校都具有公益性的假设,难免存在“矮个子里面拔将军”的局限。为了克服这种缺陷,在对民办高校公益性组织属性进行评价的同时,需要借助属性识别理论和方法对单个样本民办高校进行公益属性等级水平判定。
利用民办高校公益属性25个评价指标(除X9调整为生师比外),按照极高的公益性C1、较高的公益性C2、适度的公益性C3、兼具公益性C4、非公益性C5共5个等级确定各自标准值(矩阵图2),选取矩阵图1中N5民办高校为样本数据(第5行),统计测算其测度值,得到矩阵图3。
矩阵图3
公益属性向量值C=
在A1、A2、A33个一级指标中,分别包含X1至X8共8个、X9至X16共8个、X17至X25共9个,总计25个三级指标。样本N5民办高校在A1指标值中只有1个三级指标值为C4级,其余7个三级指标值均为C5等级,其他依次类推。根据矩阵2的数据分布情况,利用函数公式μik(x)=μ(Ai∈Ck)(18)(其中μik(x)表示第i个属性的评价结果属于Ck的测度值),可以获得该校公益性指标实际测量等级分布值(矩阵)
为了准确反映民办高校的公益性,将A1、A2、A33个一级指标权重赋值为(0.4,0.3,0.3),由指标权重可以得到民办高校公益性一级指标属性测度。根据公式(w1,w2,…,wm),wi≥0,,
(式中,i表示评价对象的属性,m表示评价属性个数,k表示各属性的分割类)(19),引入上述数据计算,得到如下矩阵
计算结果显示,N5民办高校的公益性指标综合值是:高度公益性指标(C1,C2)值为0(即空缺),中度公益性指标C3值仅为0.10,低度公益性指标C4值为0.37,而非公益性指标C5值高达0.53。有了属性测度,就可以进行识别和比较分析。取置信度为0.7,在矩阵测得的民办高校公益性程度测度值中,N5民办高校高于置信上限0.2716和置信下限0.1284的公益性等级为第四(兼具公益性C4)和第五等级(非公益性C5)。也就是说,这所民办高校在公益性程度上有70%的概率处于兼具公益性与营利性、非公益性的状态,具有典型的非公益性组织特征。如果以百分制对该所民办高校的公益属性测度值(0.0,0.0,0.10,0.37,0.53)从C1到C5分别按100分、80分、60分、40分、20分等5个等级赋值评价,则其公益属性总得分为31.4,分数非常低。而在5所样本民办高校的公益性评价值中,N5民办高校的公益性指标值排名第二,从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总样本民办高校的整体公益性程度并不理想。
针对民办高校公益性程度不高的问题,民办高校的办学者和管理者需要想方设法在办学和管理实践中改善有关公益属性指标,如加大对教学的投入,降低对办学资源的过度利用,加大对教学环节的投入,严格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充分利用董事会的资源,扎实开展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多渠道获得办学经费,深入进行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学校发展的个性化公益特色,全方位满足社会的差异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努力使学校转变为有特色的公益性高等教育组织等。
【注释】
(1)张耀萍,袁建辉.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定位混乱的文化因素透视[J].高等教育,2006(2):8-9.
(2)叶云霞.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定位与办学特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9).
(3)胡卫,方建峰,等.民办学校的运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于果,潘振勇.对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11-13.
(5)广东培正学院赴西安民办院校学习考察小组.西安民办院校的办学特色、亮点及其启示[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6):96-99.
(6)李蓉,梅仪新.甘肃民办高校办学定位与特色问题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3):21.
(7)罗如新.试析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及其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借鉴[J].继续教育研究,2007(3).
(8)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S].教育参考资料,1998(358).
(9)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10)郭桂英,姚林.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J].江苏高教,2004(2).
(11)陈万年.科学定位,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2).
(12)湖南工程学院.对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几点认识[C]//教育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交流论文.南京,2002.
(13)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谋划发展,规划未来[M].福州: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4)部分院校办学特色[EB/OL].http://ypcj.wzu.edu.cn/plus/view.php?aid=96.
(15)资料来源:黄河科技学院校内“特色项目”提炼材料。
(16)注:以上关于黄河科技学院办学特色的资料来自实地访谈、黄河科技学院办学特色项目内部资料、《感悟与探索》(胡大白著)以及《黄河科技学院20年光辉历程——敢为天下先》等材料。
(17)唐启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8)程乾生.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3(1):12-30.
(19)郭奇.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属性识别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38(6):9-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