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分制下高校基层学生组织建设创新研究

学分制下高校基层学生组织建设创新研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的基层学生组织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载体。因此,探索创新学分制下高校基层学生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众多高校工作者对如何在学分制下加强基层学生组织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探索。主要指学籍注册在校的大学生。以注册群体为基础,构成了三类学生组织:行政班、团支部和学生会。流动群体构成的教学课程班,是高校中学生开展正式学习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学分制下高校基层学生组织建设创新研究

徐 锐

(上海政法学院 法律学院 201701)

摘要:在评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学分制下形成的五大类学生群体,据此研究覆盖五大类群体的基层学生组织的特点和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的作用,把各类基层学生组织重新研究定位于基本职能型和活动功能型学生组织两大类,从而形成高效基层学生组织建设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学分制 基层学生组织

高校的基层学生组织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载体。但是,在当前普遍实施学分制、选课制的背景下,以班团为主体的传统基层学生组织建设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高校依托基层学生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因此,探索创新学分制下高校基层学生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研究评述

高校基层学生组织是指由学校倡导或学生自发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群体,主要包括基层团支部、行政班、学生会、社区楼管会、学生社团等实体组织形式以及BBS、校友群、飞信群等虚拟网络组织形式。当前,众多高校工作者对如何在学分制下加强基层学生组织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以班团为主体的基层学生组织功能弱化,影响力下降:当前基层学生组织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研究认为,当前传统的基层学生组织的组织结构主体是行政班以及在行政班的基础上建立的团支部。当前在基层学生组织的建设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是班团组织的功能逐渐弱化,影响力逐渐下降。由于大学生价值观日趋多元化、需求日趋多样化,新形势下班团的功能定位难以符合变化的社会和高校环境的需要,其活动的内容和载体难以吸引青年学生以及学分制环境的变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影响。从施行“学分制”所带来的影响来看,学分制倡导学习主体“学习自由”和教育者开展个性教育,给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授课方式带来了很大冲击。学分制下,“同班不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个班级没有固定的上课教室,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没有相对集中的集体活动时间,对学生组织开展活动、加强内部成员凝聚互动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和困难。

(二)巩固还是打破原有班团建制: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在高校的基层学生组织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路:一是认为传统的班团组织形式层次清晰,信息传达和监督反馈的成本较低,易于管理,因此要继续加强和巩固原有的体制,形成班(团)——年级——院系——学校的学生组织构建框架,以党建为核心,以学生的各类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二是认为学分制的实行导致学生群体流动性加大,传统学年制下类似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割据的“静态”群体基础不复存在,教育管理对象和教学对象不再一致。今天许多专门性的学生组织(如社团)开展的活动,无论从形式到内容的吸引力大大超过了班团开展的活动,班团、学生会等传统的学生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大大下降。

综上所述,高校基层学生组织紧紧围绕高校党委中心工作,以各类学生活动为载体开展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活动是必须坚持的发展方向。在高校党的组织结构不进行明显改革的前提条件下,如果完全撤销基层的班团支部,青年学生的归属、管理和教育将变成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此,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类群体性质,重新界定基层学生组织的功能定位并对其分类,创新学生班团组织形式,成为加强基层学生的凝聚力和活力、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途径。

二、学分制下学生群体及其衍生的学生组织研究

(一)学分制下群体的分类及其衍生的学生组织

组织理论认为,群体是组织形成的基础。根据学分制下的学生特点,本文将大学生群体为五大类:

1.注册群体

主要指学籍注册在校的大学生。在教学编制上,注册群体归属于特定的院系,每个成员属于固定的行政班;在政治身份上,每个学生划归到一个党团支部;在空间上,以院系为单位,分别归属社区的各个特定区域。

以注册群体为基础,构成了三类学生组织:行政班、团支部和学生会(包括研究生会)。行政班以及在其基础上成立的团支部是学校注册群体最基本的细胞,是学生在学校在编注册的基本单位。学生会及班团组织的结构完整,掌握基本的资源,有较大的动员力,但是由于学分制造成“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现象,使这三类学生组织活动机会减少,对学生的动员能力减弱,凝聚力和影响力下降,经常变为仅能动员学生干部和骨干的组织单位。

2.流动群体

学分制下的自由选课制度形成了以课程班为单位的流动群体。流动群体一般以学期为周期变动,是形成学风和开展学风建设的主要群体。流动群体聚集周期短,难以形成较强的集体主义观念,学生原属班团的辅导员难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信息反馈和管理成本高。

流动群体构成的教学课程班,是高校中学生开展正式学习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目前课程学习班的情况是:组织较为松散,同学之间较为陌生,集体观念淡薄,动员力较差,在课堂教学方面还没有形成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管理模式。

3.渗透群体

渗透群体的成员有两大来源:一是来源于课程班的流动群体——不同学科的学生选修了同一门课程;二是来源于社区——不同学科学生住在同一寝室或相邻寝室。由于渗透群体依附于流动群体和社区形成,与流动群体相比,稳定性更差,管理成本更高。

在高校社区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渗透群体中的部分优秀分子和积极分子成立了以宿舍楼为单位的社区楼管会。楼管会在协助社区开展卫生、安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其组成人员一般没有很大威信,虽然有一些学生干部甚至学生党员也参与到其中,但是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同时这类学生精英多把社区工作视为强加于自身的指派性任务,从而缺乏主动积极性,故整体参与度不高,动员力较弱。

4.趣缘群体

主要来自因兴趣相投,学生自发组织和成立的各类社团。趣缘群体的组成受到其成员原有共同专业背景、爱好等影响,其活动受到空间距离的限制。高校中,趣缘群体数量众多,每个趣缘群体对于属于特定兴趣爱好领域的内部成员有很强的吸引力。

以各类趣缘群体为基础形成的学生社团一般包括由学校倡导和组织成立的社团(俗称官办社团)以及由学生自发成立的社团(俗称草根社团)两大类。目前社团发展直接与其指导教师及社团负责人的个人热情和能力相关。官办性质社团的上层组织结构相对完整,在校级层面有较大影响力,但在基层影响力较弱;草根社团的许多活动有声有色,但往往不受学校重视,其影响力集中在基层学生中。

5.虚拟群体

指以网络或手机为平台,通过虚拟媒介传递信息的学生群。这类群体,主要借助QQ、飞信等即时通讯软件以及微博、社交网站等媒介进行聊天、交流、游戏等娱乐互动,其中多数群体是以网络为平台形成的网络虚拟组织。虚拟群体中信息交流便捷,影响力大,成员流动快,稳定性差,但发展势态迅猛,影响力几乎覆盖到所有群体。

当前,大多数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主页,但大多数管理性功能太强,服务性功能较弱。建立网站的技术成本和物质成本较低,不少有一定网络技术的学生自发建立了BBS论坛和校友群等。这一组织的成员同属于一个学校,拥有共同的学习、生活需求,上网进行互动的频次比较高。网络组织的活动和言论由于不受时间、空间和物质的限制,学校监管成本极高。

以上五类群体形成的基层学生组织各有交叉,但基本覆盖了所有在校大学生。高校学生群体与基层学生组织的归属关系见表1。

表1 学生群体与基层学生组织的归属关系

img6

(二)学分制下基层学生组织的作用

高校的基层学生组织在组织学生活动、建构校园文化、提供学生价值观和行为导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具体地将高校基层学生组织的作用定位于以下几方面:

·思想教育:正确树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成长成才

·选拔优秀:推优入党、奖学金评定、各类优秀学生的评比

·日常事务:各类学习和生活方面信息的上传下达以及学生管理和服务

·文化活动:各类文艺、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

·知识学习:对专业、理论等方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人际交往: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和交流

·趣缘活动:因相同兴趣聚集在一起进行的互动式活动

·社会实践:校外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挂职锻炼、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

对照高校基层学生组织的各类形态,它们所发挥的作用归纳见表1。

表1统计显示,现有的各类学生组织都涵盖了一个或多个教育管理或服务的功能,并以这些工作职能为载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三、高校基层学生组织建设创新研究

本文提出的研究思路是:借鉴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重新界定基层学生组织所承担的功能,创新基层学生组织建设。本文把基层学生组织分为两大类:基本职能型学生组织和活动功能型学生组织。通过重新界定两大学生组织的职能,保留基本职能型学生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的职能,使其类似于“基层政府组织”;把更多的活动型职能“授权”给具有健全的组织模式、较大的组织规模和相对的专业性,适合开展大型活动的各类活动功能型学生组织,使其类似于承担各类社会公共事务的“非政府组织”。在此基础上,高校共青团加强对每个活动功能型学生组织的专项资源的配备和专业性指导,有针对性地强化某几项功能建设,赋予其相应的管理和服务权能,建立一个高校党团组织统一领导下的在各个领域发挥特定作用的功能性组织群落。

表2 基层学生组织的职能和作用

img7

img8

(一)基本职能型学生组织的功能界定及作用发挥

行政班:保留教学行政类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如进行班风、学风建设,奖学金评定和学籍管理,以及各类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通知等日常性事务。在活动职能上,仅负责组织一些传统集体性活动,如在重要的传统节日组织一些主题型班级活动。其目的在于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和集体主义教育。

课程班: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可以在每学期的教学课程班中,由所在班级党员教师、学生党员及积极分子共同组成的党员核心组,凝聚流动群体中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使其成为沟通教师与学生共建良好课堂学风的有效载体。

团支部:主要功能是推优入党、评选各类优秀学生和组织开展各类政治和理论学习;其辅助性职能是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委进行班风、学风建设,开展各项日常事务工作。针对团员缺乏先进性意识以及组织成员的内在激励问题,可以建立“星级团员”的评定制度,在团支部内根据个人的先进性及其表现分层,体现不同层次的先进性。

这里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通过重新划归职能,一是处理好注册群体(班团)和流动群体(课程班)的双重管理问题,二是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团支部的职能)和日常事务管理服务(属于行政班的职能)的关系。

(二)活动功能型学生组织的功能界定及作用发挥

学生会:一是使学生会成为培养学生精英分子的平台;二是以各类活动为载体有效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三是成为学生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为此,在原有职能基础上,强化如下职能:(1)桥梁和纽带的职能。具体表现为承担院系学生口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的调研工作,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和解释工作。(2)维权职能。具体表现为参与学校各级的教学管理和民主监督,反映学生的正当意见和要求。(3)文体活动的职能。(4)协助学生社区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的职能。

社团:由学校扶持的大型社团的定位是具备或强化与校园文化活动有关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成为团组织为青年服务的得力助手。为此,一是建设好拥有相关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社团组织,如志愿者协会;二是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如在理论社团中建立党组织、让科协和创协承担科技创业比赛等。纯粹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兴趣类社团的定位则应该是使其自身成为该兴趣领域内的专业类社团。

网络组织:学校应主动占领网络主阵地,大力建设以校园网为发布主流信息和获取信息反馈的技术平台。借鉴学生建设运作成功的网站运行模式,在校园网上开辟专区,吸引广大学生兴趣;建立专项监控工作组,实时掌控学生思想动态;将各类网络组织纳入学校网络管理的范围内,使其成为校园网的补充。

这里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将原本属于基础性组织的权能下放给各类功能性组织;二是花大力气指导各类功能型学生组织,使其更加成熟、完善;三是注意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避免某些学生组织依托行政和资源优势展开垄断性竞争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