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沉默的螺旋”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自治管理

“沉默的螺旋”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自治管理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们探讨大学生自治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沉默”对自治的效果而言是一个危险的征兆。由上可见,诺伊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揭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目前,大学生自治管理的情况不容乐观。

“沉默的螺旋”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自治管理

彭 辉

(上海政法学院 201701)

摘要:“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学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在大学生自治管理过程中存在“沉默的螺旋”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心理机制。本文旨在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大学生自治管理过程中的沉默现象,提出要真正实现自治管理,必须让大学生成为信息的主体,做到信息对称,防止不健康的螺旋和不平等的关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 大学生自治管理 信息对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对外交流,高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等方面越来越跟以往不同,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也越来越捉襟见肘,效果不甚理想。在这种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变“保姆式”的学生工作方法,进而从根本上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形成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一体的大学生自治管理新模式。在我们探讨大学生自治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沉默”对自治的效果而言是一个危险的征兆。本文旨在剖析大学生在自治管理过程中“沉默”的产生机制,提出解决办法,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简析

1972年,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这一理论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时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就会屈从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优势”意见又反过来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转向“沉默”。如此往复,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而影响和制约舆论。在诺伊曼看来,舆论的形成并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导致其产生恐惧、孤立心理,从而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1]

根据诺伊曼的假设,“沉默的螺旋”现象的产生具有两个前提性条件:一是受众信息不足,对于社会上真实意见分布处于“多元无知”状态,二是“多数意见”带来的群体压力,二者共同作用引起“沉默的螺旋”的始动。[2]“沉默的螺旋”现象一经产生,往往会带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占大多数的意见不仅会占据上风,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而且会不断地向少数意见方施加压力,慢慢地少数意见也会向多数意见靠拢,最后形成“一言堂”的后果,给社会舆论导向带来不可估计的影响。在一个不太透明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因为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广泛存在,导致受众信息严重缺失,这种情况下更易产生沉默的螺旋,而这种螺旋无疑对社会发展和舆论进步是不利的。

由上可见,诺伊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揭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一理论揭示了意见环境以及社会关系对受众心理及行为异常强大的作用,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概括地说,它包括如下要点:首先,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经大众传媒强调揭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成“多数”或“优势”的意见被人们所认知。再次,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3]

二、大学生自治管理过程中“沉默”的产生机制

当代大学生的自治管理,包括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对自我的管理、服务、教育等若干方面。具体地说,大学生的自治管理可以包括13个方面,即组织计划、研究思考能力、思想交流能力、资源利用、学习管理、自我控制、观念意识、工作管理、人际交往、趋势需要、自我效能、自我表现和身体管理等。大学生通过对以上方面的综合协调,不断地培养自身,提示自我,在每一个方面都能够以较高的标准处理好自己的事务,与同学之间能够开展良性的合作、适度的竞争,最终形成学生以非常独立的主体在高校愉快地生活、学习的良好局面,也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大学生自治管理的情况不容乐观。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发现大学生在舆论和传播领域的自我性还不够。比如在人际交往方面,有46.5%的学生较容易和陌生人攀谈,有53.5%的学生不能攀谈。与人交谈时,有75.4%的学生通常对对方的眼神很注意,有24.6%的学生较少这样做。在公关关系(集体关系)方面,有49.4%的学生积极参加寝室联谊活动,有50.6%的学生很少参加。当问到“你们寝室和隔壁寝室在闹垃圾问题,关系紧张,你的态度是什么”时,有6.7%的学生选择“主张为寝室利益和隔壁斗”,有35.2%的学生选择“支持和隔壁寝室协商处理”,有29.4%的学生选择“主张和隔壁寝室协商处理”,有28.8%的学生选择“带动同室同学与隔壁寝室协商处理”。这些数据可以表明,大学生不太能够鲜明和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随大溜儿”甚至“随波逐流”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就非常容易形成传播学意义上的“沉默的螺旋”。

国内有学者围绕大学生开展自治管理提出了“自治信度”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意见的表达状况。王宏伟等学者认为,自治信度是指自治主体围绕自治制度、规则或章程开展自治活动时所体现出的学生信赖程度,即是说在活动开展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与积极程度、活动实施后学生的满意程度与接受程度的大小。在实践探索中笔者发现,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自治效度并不理想。诸如开展定期的电脑使用检查中,不仅没有使学生引以为戒,反而有了更多的抵触、反感情绪;在开展爱心传递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认为委员们在作秀;在招募新的成员时,也出现了并不理想的结果;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或阻力时第一时间想到委员会委员的比例很低,更多的是向朋友或者老师求助,表现出主观意愿的不认同、不接受等。[4]

大学生自治管理过程中的“受众信息不足”仍然是产生“沉默的螺旋”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现在是信息社会,处于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受众信息不足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但事实上,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任何展现在受众面前的信息都是“被主动过滤”后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各种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由此就会带来各种信息的鱼龙混杂。换句话说,从信息的海量角度看,现在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但不一定是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因为齐放的不一定是花,可能是毒草,更有大量似是而非、以假乱真、蛊惑人心的不实信息,因而对网络信息的真伪辨别就成了摆在信息搜索者面前的巨大难题。

受众信息不足,表现在大学生自治管理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中的精英团体或主流团体对舆论的掌控。在高校,包括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为主体的学生骨干在大学生自治管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他们成为大部分教师和普通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该部分群体对信息的态度、对信息的使用和发布,影响着数量众多的其他学生的观点。纵观当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信息化的进步,加剧了青年大学生知识体系的碎片化和肤浅化。因此,大学生与社会经验丰富的高校老师相比,他们是信息相对不足的一个群体。

大学生自治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的“群体压力”是“沉默的螺旋”产生的另一个推动机制。从正在进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到,高校教师和辅导员拥有制度化的权力和资源,掌握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话语权和主导权,为了实现学校和自身价值观的传递与生成,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会有目的、有计划地营造“意见环境”。这种由高校教师这一强势主体有意营造的“意见环境”,必然会对生活在班级或学校组织群体中的青年大学生产生相应的群体压力。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行为规范的作用,但更多的是制约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缩小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范围,不利于形成大学生自治管理的良好局面,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尽量减少这种工作方式。

现在我们可以将大学生自治管理过程中“沉默的螺旋”发挥作用的机制描述如下:在大学生自治管理中,学生骨干和精英由于拥有相对权威的地位,他们在高校成为学生群体的代言人,逐渐成为合法的“意见环境”的营造者,他们向老师和普通学生传递的意见,被理所当然地视为“优势意见”。普通学生如果与他们的“优势意见”一致,则会倾向于赞成和追随,成为这些“优势意见”的支持者和追随者;有一些与学生骨干和精英的观点或看法有一定距离的学生,限于对自身掌握信息充足程度的不自信和环境压力,有可能选择“沉默”或附和;还有一些与的意见完全相左的大学生,则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流露出反对态度。在这样的舆论情境下,“沉默的螺旋”现象便开始启动。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假设,“沉默者”由于主动放弃了话语权,从而助长了“优势意见”的增势,“优势意见”的增势会逐渐消解反对者的意志和自信,导致一部分反对者转向沉默。“沉默者”队伍的增加,意味着“优势意见”进一步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会帮助“优势意见”取得压倒性地位。

客观地分析,大学生自治管理过程中“沉默的螺旋”效应有利有弊。从有利的方面看,“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大学生的自治管理具有推动作用。学生骨干和精英作为高校学生的意见领袖,必须努力提升知识水平和领导组织能力,认真做好“领头羊”的角色,发挥榜样的力量,才能在周围学生中确立令大家敬佩和信赖的权威形象,进而增强接受教育的情感意愿和内在动力。从不利的方面看,“沉默的螺旋”可能会过分夸大传播者在舆论引导中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反对者的话语权,人为割裂了传播和接受关系的交互性,并使其处于紧张和敌对状态,会使学生中本来就存在的矛盾升级,影响到大学生自治管理的稳步推进。如果螺旋中的“优势意见”是负面的,高校教师和辅导员要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手段去加以引导,逐步形成一种“反螺旋”,推动大学生自治管理向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借鉴“沉默的螺旋”理论做好大学生自治管理工作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在推进大学生自治管理这项工作中,应该认真借鉴“沉默的螺旋”理论产生的背景、运作机制和由此带来的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特别是要运用“沉默的螺旋”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把大学生自治管理工作真正做实做好。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当前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培育大学生的意见领袖,有效疏导负面舆情,积极反馈,以参与模式避免学生骨干和学生精英“失语”,扩大他们的话语空间。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s)是拉扎斯菲尔德等通过对媒介与投票行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最早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在其《个人影响》一书中得到进一步阐释。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由于现行高校管理体制更多地倾向于行政管理模式,官本位观念的强势覆盖,导致大学的舆论更多地被教师主导,加上整个社会的政治权力、大众传媒、商业集团的话语转移和资源垄断,使得大学生群体言述的力量大打折扣,他们只能在日益狭小的话语空间有限地坚持自己直面真理的信念和声音。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这样美好的舆论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在越来越多的非理性话语空间中,大学生骨干和精英选择了沉默,他们话语方式的弱化和消解使得“沉默的螺旋”这种传播生态失衡的现象在广大高校中得以持续并发酵。由于大学校园传播的信息并非能全数直达阅听人之处,有时候它只能到达它所欲传播对象的一部分,再由一部分人,把信息传给他们周围——最普遍的学生。意见领袖就是对信息加工后予以再传播和再扩散的这一部分人,这部分人主要由学生骨干和学生精英组成。当然,他们不仅对传播中的有意义的信息予以再传播,对人际传播中的小道消息和流言飞语往往也有兴趣给予再扩散。意见领袖对信息的再扩散和再传播是无报酬的义务性的,有时甚至是令人厌恶的,但是他们自己十分乐意这样做。因此,提高大学生中的骨干和精英的热情、参与度有助于帮助青年学生甄别正确的与不正确的观念和思想,保护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着力发掘和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全面增强他们处理信息、复制信息的能力,对那些在学生群体中自发形成的意见领袖也要注意培育,帮助他们正确树立自己的形象,履行好自己的角色。

其次,依法治校,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形成严格按照规定办事的氛围。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程度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影响国民的整体素质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国的发展,战后日本的倔起,都向世人昭示了这一点。战后的日本,在大力发展教育、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制定了完善的《学校教育法》,通过法律途径规范学校管理、发展学校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提高国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据统计,日本在1950年至1972年,科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达到了52%。美国自1945年以来,经济产出增长的一半以上得益于教育和科技的进步,这都充分说明了依法治校的重要性。体现到大学生自治管理方面,高校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沉默的螺旋”理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环境,切实将校园舆论的引导建立在民主、平等、开放的基础上,建立平等交流、开放包容、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为此,需要认真梳理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生意见的表达机制、申诉机制和解决途径,特别要将学生社团等自治组织的管理办法纳入学校法治化进程,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畅通“弱势意见”表达的渠道,最大限度地防止不健康的“螺旋”、不平等的关系给自治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此,高校应该建立网络舆情阵地,既要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上海市教委在网络上建立的易班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促进大学生自治管理氛围的形成。

第三,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的责权利范围,改变保姆式一包到底的工作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沉默的螺旋”的正能量。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许多弊端,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因为担心学生处理不好自己的问题,所以高校学生工作者总是不敢将责权利下放,而对本应该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许多事务实行大包大揽,有的还一包到底,把大学生的教育和中学教育甚至义务教育混淆起来,结果造成许多大学生毕业和就业还要父母陪同向用人单位递交简历的现象。对学生的自我管理干涉太多,势必就造成学生不能及时进行心理“断奶”,只会适得其反。比如学校发布一项工作通知,按照常规的工作方法,辅导员要逐个告知每个学生这个通知的事情,叮嘱学生不要忘记了,生怕因为自己没有起到告知的义务而耽误了学生的前途,等等。事实上,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民事行为能力主体,去主动、自觉地关心、了解学校关于学生事务的工作动态,及时根据要求进行反应。辅导员或教师的过分关心,往往会给学生带来较为严重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反正每件事情都有人来替自己过问,自己反倒乐享其成,这就使“沉默的螺旋”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因为这样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不需要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愿,只要接受就可以了。为此,高校教师或辅导员应该改变目前的一些工作方式,把组织安排学生活动变为学生自主开展活动,教师量化班级工作变为学生自主督察班级工作,教师主讲课堂过程变为学生自主课堂过程。只有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量和自主性,学生才会表达自我,这样“沉默的螺旋”才会因此产生并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积极利用各种新媒体和新技术,加大信息发布后的涵盖范围,改变信息不对称局面,尽可能避免“受众信息不足”的现象。信息对称是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术语,指在市场条件下,要实现公平交易,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必须对称。换句话说,倘若一方掌握的信息多,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二者“不对称”,交易就做不成;或者即使做成了,也很可能是不公平交易。“沉默的螺旋”理论特别强调要避免出现受众信息不足的问题,必须做到信息的公开、工作的透明。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一方面信息的海量极大地扩大了受众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受众作为信息的了解者又反过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然而,信息海量强调的是信息的数量,数量的增多在给大学生带来极为宏大的选择范围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选择的难度,信息是否能够真正满足主体的需求,却成为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许多信息受到发布者主观的影响,难免会有失偏颇,这就要考量受众自身的知识面和分析能力,而现在的青年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显得无措,加剧了“沉默的螺旋”的消极作用。为此,高校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对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海量信息面前增强甄别力,积极改变受众信息不足的弊端,从而加快形成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自治管理新局面。

【注释】

[1]王敬红.“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及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2,(3): 10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王敬红.“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及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2,(3): 104.

[4]王宏伟等.大学生自治力提升研究[J].学理论,2012,(10): 2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