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十大机遇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十大机遇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催生了西安培华女子大学的成立,这是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1984年8月6日,省政府研究同意成立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并授权省高教局发文批准办学。陕西省高等教育局8月13日下发“关于举办民办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有关问题的批复”,正式宣告培华女大成立。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十大机遇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确立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也为民办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新的机遇。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认真总结这段历史所蕴含的丰富经验,探索未来的发展态势,其意义是重大的。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得以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能够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把握住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省上几乎所有高等教育改革的有利时机和扶持政策,是机遇成功的最大受益者。笔者从1990年起受命从事民办教育的管理工作,近20年来一直坚守这块阵地至今,这在全国民办高等教育行政工作中极为罕见。正因为如此,使我有幸在近20年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经历了陕西乃至全国民办高等教育艰难探索、艰苦创业、快速发展、清理整顿、规范管理和依法办学等各个阶段,见证了全省和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也使我有时间和空间从更广的角度、更深的层次探索陕西和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与成功之道,也有责任和义务将这项工作做深入地剖析和详实地纪录。今天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项量化指标名列全国首位和前茅。2005年时任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在中共陕西省委十届七次会议上指出:“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居全国第一。”多年来,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一直保持着在全国的群体领先优势,实属不易。本文从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经历的十次发展机遇入手,分别从培华女大成立、南方谈话鼓舞、协作会议影响、高教学历试点、设立高职院校、七校连续升本、公共财政资助等十个方面,立足在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展现陕西民办高等教育这幅美丽的画卷。

机遇一 培华女大成立

改革开放催生了西安培华女子大学的成立,这是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航船由此扬帆,迈出了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步,原来以公办高校包揽天下的高等教育终于为民办高校打开了方便之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百业待兴,教育改革也面临新的形势,提出了“打破国家统揽教育全局,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改革途径。一批痴迷于教育事业、勇担社会责任的有志之士敢吃螃蟹,一心投入到民间办学的洪流中。

1984年5月4日,原省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沈慧俐,在省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在陕西举办一所女子大学的倡议,随即有十余位委员附议,并获通过。

“女子大学”在筹备期间,沈慧俐巧遇时任西安市第十三中学校长姜维之先生,姜维之对此亦颇有兴趣,当即将西安市第十三中前楼提供给“女子大学”作为办学场地使用,同时姜校长也作为核心成员共同主持筹备工作。在确定校名时,因姜校长50年代初曾在西安培华女子职业学校担任副校长并主持工作,遂提议校名用“西安女子培华大学”。培华一词又与当时“培育英才振兴中华”的口号相呼应,经提倡办学的“十五元老”会议讨论,这一校名得以确认。

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成立的初衷是:一是使妇女有更多的上大学机会;二是培养更多的优秀妇女人才;三是多形式、多层次举办教育;四是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实行“民办公助”的办学机制。

1984年8月6日,省政府研究同意成立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并授权省高教局发文批准办学。陕西省高等教育局8月13日下发“关于举办民办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有关问题的批复”,正式宣告培华女大成立。批复涉及学校性质及领导体制;校址及学校管理;师资及管理人员;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招生范围;经费和基建投资等六部分。其中主要内容有:办学层次为“专科”;学校性质为民办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招生范围为“全省”;经费不要国家负担,向学生收取学费,通过半工半读,对外科技服务增加收入外,由西安市教育局协助办学。这一文件成为陕西教育战线80年代最具开放、最具创新精神的一个号角,确立了改革开放后陕西省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的合法地位。

培华女大的成立,得到中央领导、教育部、省市许多领导的支持和肯定。12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在北京热情召见了专程前往拜见的学校校长王宏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系名誉系主任、教授)和副校长姜维之。11月24日教育部部长何东昌给校长王宏基写信表示支持。

国内外16家媒体报道了培华女大成立的消息。9月6日,省高教局局长张克忍率局有关处室负责同志来校视察。《光明日报》在10月17日刊登了陕西记者站站长刘炳琦采写的“国家满意、学校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陕西高等教育向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发展”的报道,称陕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举办走读性质的自费大学,走在全国的前列。

从1984年始,全省民办高等教育进入第一个涌动期。在此期间,除培华女大外,相继有一批自修大学成立。但产生过较大影响并至今发展良好的学校只有西安翻译培训学院(今称西安翻译学院)。该院1987年12月5日经原省高教局[1987]第058号文件批准成立。该院的历史又可以追溯到1985年的西安外国语联合培训部。在丁祖诒院长的带领下,实现了由培训班到培训部再到培训教育机构的二级跳的转变。丁院长敢为人先,积极探索民办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提出“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育人模式和全封闭、全日制准军事化严管模式。而西安翻译培训学院与西安培华女大的主要区别在于生源来源不同,培华女大当年已列入国家统招计划,学生毕业国家包分配。而西译院还为高教自考助学机构,一不列入国家招生计划,二不包毕业生分配。因此,西译院的办学之路更艰辛。在西译院的初创阶段,原省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李溪溥、副主任李连壁、省政协副主席孙天义等都对西译院给予了殷切期望、真诚鼓励和无私帮助。为了提高西译院的知名度,丁院长三顾茅庐请来西安交通大学外语系主任郝克琦教授兼任院长,助其一臂之力。丁祖诒鸿鹄志在千里,他的办学历程更能体现民办高等教育的特点与困惑,更为全省民办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起到领头羊的作用。经过4年的努力西译院在校生已达2000余人,成为当时全省办学规模最大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机遇二 南方谈话鼓舞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掀起了陕西民办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新高潮,为陕西民办高等教育迅速扩大规模,吸引社会资源、吸纳各界有志之士投入民办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意义重大。1991年,邓小平在《总结经验使用人才》一文中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机会难得呀!”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讲话中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坚定了民办教育界人士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民办教育发展的信心和勇气。随后召开的十四大又指出:“要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局面,支持和鼓励民间办学”。很快,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当时曾流传“社会办学火暴,一天一所学校”的口号,不失为当时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动写照。

邓小平南方谈话给民办教育的举办者、办学者指明了方向,鼓足了勇气,增添了信心。当时申请举办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会引用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上的内容。一方面是办学者给自己找申请办学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是给今后办学寻找思路。

1993年,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民办高校1所、高教自考助学机构100余所,在校生2.04万人,固定资产0.2亿元,教职工2359人,学校占地面积640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图书32万册。同时还有60余所业余性质的短期培训机构,可谓进入“春秋战国”时代。但规模普遍较小,上千人的寥寥无几,百余人的十分普遍。当时全省的总规模仅相当于今天一所中等偏上规模的民办高校。

这一时期的办学特点:一是举办者类型多样,既有公办单位举办的,也有民主党派举办的,还有社团组织、企事业单位举办的,但以个人名义举办高等教育机构的不多,原因在于当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强调管理责任,即对单位办学比较放心,而对个人办学持保留态度。二是办学者的年龄老中青各占一定比例,打破了创办初期几乎全由离退休人员举办的局面。一批中青年加入社会力量办学队伍,为陕西民办高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使一大批办学者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1992年西安外事服务培训学院(今称西安外事学院)成立,黄藤、刘其民、高战华等一批年轻人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正式步入民办高等教育行列。黄藤院长提出要唤起整个社会对民办教育的重视和正面认识,完善各种法规建设,为民办教育的发展铺平道路。同时指出:要加强民办高校的管理,管理自身就是一种促进。在如何加快发展方面,他认为要充分利用社会闲置场地,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利用国家对民办院校低标准的准入政策。今天看来,黄藤院长当年的许多观点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不失为有先见之明。1994年民办西京大学(筹)(今称西京学院)成立,张斌(原陕西省常务副省长)、何炼成(原西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杨文汉(原西北政法学院研究所所长)、肖彦芳(原西安财经学院院长)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投身民办教育事业。民办西京大学(筹)的发展走过一条多元集纳的路子,曾将西安怀仁科技培训学院、西安科技培训学院等几所学校联合起来,办学总规模曾超过2000人,在西安八里村步入辉煌。1996年陕西涉外人才培训学院(今称西安欧亚学院)成立,胡建波、袁辉祥,杨建龙等一批更年轻的民办教育创业者不畏艰辛,开始新的行程。胡建波院长为事业的定位是以科学的信条和人文精神塑造自身,为渴望成才的青年插上理想的翅膀,提供现实的机会,与献身于事业的同人共享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未来,向血脉相连的社会奉献人才的源泉和思想动力。这段表述把一名不足30岁的创业者的高远志向展现在世人面前。回顾历史,今天许多民办院校的领军人物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已投身民办教育事业的,他们经过近20年的磨炼,遭遇过无数的挫折和磨难,在委屈与痛苦的煎熬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今天许多担当民办院校的主要负责人正是在办学的艰辛中,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锻就了超越常人的胆识和能力。

三是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滞后于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办学活动无章可循。这一方面给民办高校自主办学,自由发挥提供了机遇,同时也给教育行政部门扮演“无为而治”的角色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由于学校发展太快,一些乱办学、乱招生、乱收费、乱发文凭的现象时有发生。1995年仲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陕西综合自修大学欺骗学生,违规办学的事件,使陕西民办高校的声誉和形象受到沉重打击,陕西民办教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这从客观上又提出了加快民办教育立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时任省教委副主任的陈瑞瑜和成教处处长宋淑江以极大的勇气和胆识,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公办院校有志之士举办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当初一无政策指引,二无管理经验,三申请办学者也多没有资金投入,名为大学,实为无固定校舍、无专职教师、无开办资金的“三无”学校,基本上是以“租”、“聘”、“借”为主,办学条件简陋。但如果没有这段历史,民办教育就无法起步,也不会有今天的繁荣。一位院长形象地比喻为:他当初办学时笔者送给他的只是一个馒头,印象极深,现在很多人宴请他吃饭,鲍翅尽有,而吃完了却索然无味,不知谁请的也不知吃了什么。但至今对那个馒头仍记忆犹新。

现在具有较强实力的民办高校多是在这一阶段相继成立,经过大浪淘沙,历经坎坷,最终确立了今天的地位。如果没有这一时期的大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大繁荣。这一时期民办高校在的问题固然很多,乱招生、乱收费、乱办学的现象时有发生,但这应视为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民办教育法律、法规滞后,实践先行的必然结果。我有幸从这一阶段开始分管民办高等教育工作,有了直接参与考查、审批、鼓励、扶持、引导、策划和规范每所民办高校的机会,亲历了每所学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也为以后分析、判断、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更为以后不断捕捉新信息、提出新思路、制定新政策,积极策划、指导各校办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期间,一些院校变故较大。1988年西安乡镇企业大学成立曾名噪一时,在校生最多时超过3000人,分布在4个校区。由于该院能颁发省乡镇企业局认可的“地方毕业证”,得到国家、省上许多重量级人物的关怀和支持,毕业证上曾加盖时任陕西省副省长王双锡的印章。招生规模一度挂红。遗憾的是几位举办者均年事已高,又不肯让位,内部矛盾难以协调,外部矛盾又屡屡发生,经过一次次的转让变更,学校每况愈下,最终毁掉了这所学校。由此得出结论,办学者首先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要坚持领导层的多元结构,包括年龄结构。要有举贤让位,可持续办学的胸襟和情怀。

民盟西安培训学院1989年成立,在更名为西安华西专修大学后,举办者张崇斌年事已高,果断地将学校交给年轻人王明亮管理,王明亮院长胸怀壮志,另辟办学新路,将学院定位在为广大贫困生求学就业服务这一层面,提出了“教育扶贫,信贷助学”的新思路。2002年以来,先后在西安蓝田和眉县红河谷建起两个校区,占地2000余亩,下设20个二级学院,在校生达1.5万人。2002年至今,该院已为上万名贫困生提供助学服务,由此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西安华西专修大学的教育扶贫措施与“强己、富家、兴国”的办学理念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充分肯定。

机遇三 协作会议影响

借他山之石,以承办全国第五届社会力量办学协作会提升陕西民办高校的影响力。这是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吸纳全国民办院校办学经验,展现自身办学实力,走出关中面向全国的重要里程碑。

1993年,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缺乏经验,缺乏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更缺乏走出陕西,让全国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了解和认可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机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得到国家教委、兄弟省市教育部门、社会各界和同行的认可和支持。当时在东北、西南、华东地区已召开过全国性的民办教育协作会议,而西北地区还没有一个省承办过这类会议。为此我们通过多种关系,经过多方努力,把由国家教委出面组织的一次全国性民办教育会议由陕西承办。1993年12月7日至12日,“全国第五届社会力量办学协作会”在古城西安举行。这次会议不仅是我省迄今为止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全国性的民办教育会议,也是从1993年至今全国已举办过的一次范围最广、规格最高、议题最多、成效最显著的一次民办教育会议。因为在这次会议之后至今,没有再举行过全国性的民办教育会议。这次会议虽然定名为协作会,实际上是由国家教委出面组织,由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民办教育工作的领导参加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期间国家教委成教司司长助理翟延东、社会力量办学办公室主任王志强(陕西省洋县人,现任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凌云、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怀孝、省教委副主任陈瑞瑜以及北京、上海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个计划单列市和中心城市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社会力量办学的负责人参加。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成人教育》杂志等10多家研究单位、新闻单位的代表和记者出席,正式代表115人。我省部分民办高校或教育机构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对民办教育在新时期的主要特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发展民办教育的建议等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取得共识。时至今日,我们民办教育领域所做的许多工作其实在这次会议上已经涉及并卓有成效。如会议对《民办教育条例》(草案)进行了认真讨论,这也是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最初稿;又如2008年成立的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其实早在15年前这次会议上就宣告成立了,遂决定加快太乙宫新校园建设,以解决场地分散、校园狭小“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筹委会)等。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工作在这次会议的鼓舞下,取得的主要成果有:一是首次大范围、高规格地引起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民办教育的了解、认识和支持,我省有关领导也通过这次会议了解了我省及全国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二是鼓舞了举办者的办学热情。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西安翻译培训学院、陕西三资企业专修学院(今称西安三资职业学院)、民盟西安培训学院(今称西安华西专修大学)等6所学校,大家通过交流、学习,对民办教育的新形势、新情况有了更多的认识,增强了办学信心、明确了办学思路。与会代表在参观西译院后,大家深感原有的四个教学点分散办学不利于学院的发展无发展空间的问题。西译院的这一举措,促使陕西其他民办高校紧跟其后。三是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开始融入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体系,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以后16年间,我参与了全国人大、国务院、国家教委(教育部)等部委关于民办教育几乎所有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工作,如参与起草了《民办学校条例》、参加了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的筹备、参与起草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及国家教委(教育部)颁布的诸多与民办教育相关的政策等。也与其他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民办教育协会、新闻媒体建立了较广泛的联系。四是为陕西民办高校走向全国创造了条件。陕西民办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国家教委(教育部)、各省市教育部门的初步认可。1993年以前我省的招生主要面向本省。在这次会议的影响下,从1994年以后我们充分利用这次会议所建立起的各种关系,积极推荐民办高校走出去,面向全国开展招生宣传,建立招生点,吸引了国广大学生到西安民办高校求学。这一创举开创了我省民办高校招生工作的新局面,意义深远。从1994年至今,我省民办高校的生源有一半以上来自外省、市,最高峰时达到70%,迅速扩大了我省的办学规模。

这里特别想提出的是:原国家教委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志强同志在1992—1997年负责全国民办教育工作期间,致力于推动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办教育的新认识,新思路和政策措施。由于笔者既是陕西人又在陕南插队,工作、学习、教学先后18年,油然有一种老乡的情节将我们相连,有时开会我们同住一室,运筹策划、讨论研究某一政策的草拟工作。陕西的许多民办高等教育工作就是在他的直接关心指导帮助下发展壮大的。为此,西安外事学院民办教育研究所将王志强同志有关民办教育的历年讲话编辑成册出版,以示纪念。

机遇四 高教学历试点

1996年前,国家十分有限度地批准设立了21所民办高校,但当时实施以高教自考助学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已达1200余所,这些机构均不能独立颁发毕业证书,教学活动以举办高教自考助学为主要内容,学校工作要随着自考的指挥棒转,无法按照成建制学校组织教学和考核,严重制约了这类机构的发展。1992年国家教委批准北京进行国家学历文凭考试试点,这一举措犹如一针强心剂,使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从艰难困境中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哪个省、哪个学校若能获得试点资格,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学历教育的门槛。为此,各省纷纷向国家教委申请开展此项工作。

前面提到,1993年全国第五届社会力量办学协作会在西安召开,我们自然获得了这一重要信息,并得到国家教委的初步认可。此后,我们积极进行有关准备工作,从起草申请报告、选定试点学校、确定试点专业、制订教学计划等全方位进行精心准备。1994年,陕西省教委即向国家教委提出进行高教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申请。就在国家教委领导准备签署同意试点文件时意外发生:8月中旬,陕西综合自修大学严重违反国家规定乱招生的行为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在全国造成恶劣影响。受此连累,陕西申请进行高教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工作当年泡汤。

1995年、1996年陕西省教委连续两次再向国家教委提出进行高教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申请,我也多次进京向国家教委汇报工作,进行沟通协调,终获批准。从此掀开了陕西民办高校实施准学历教育的新篇章。当时批准实施试点的共有八个省市,陕西名列其中。此后,国家对各省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情况通过高教学历文凭考试,有了一个量化指标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以1996年八省市进行试点的招生人数看,北京招生1.2万余人,位居首位。陕西次之,为5067人,个别省只招了150多人。这时,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影响力首次在全国显现。

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工作除由省教育厅负责外,省自考办承担具体考务工作。时任省招办、省自考办主任王若荣对此项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积极配合,保证了这项工作顺利开展。

高教学历文凭考试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我省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现状,一是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自建校舍、自建实验室、图书室等取得成效。我当时的提法是“场地就是生源”。只有首先完善办学条件,学校才能得到发展。西安翻译学院重视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促进了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西译院的影响下,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学院、西安思源学院等都把场地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举措为陕西后期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申办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升本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回想这段历史,我曾陪着这些院校的主要领导亲自在西安东郊、南郊寻找办学场地,冒严寒、踏冰雪,丈量土地,分析选址的交通及周边环境,疏通各种关系等,和黄藤等进鱼化寨公园(今西安外事学院南校区)时,我们5人还是花钱买了门票才得以进去“侦察”的。和周延波上白鹿原(今西安思源学院校址)选址时,一片荒凉,这里曾是几个砖瓦厂,不要说树木,绿草,连黄土都少见。因烧砖连黄土都用完了,留下的只是一片料浆石。和胡建波进西安机械化养鸡厂(今西安欧亚学院校址)运筹帷幄,规划欧亚的未来。和任万钧等上神禾塬、钻玉米地为西京大学找新校址,和赵步长等到九子滩果园规划陕西国际商贸专修学院的新校址等。这一过程充满艰辛,也充满创业的激情与快乐。时至今日,当一座座漂亮的校园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心里怀着的那种自豪与骄傲是常人无法体会和享受的。

二是师资队伍由过去单一的兼任教师向以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教师队伍转变。这一方面是学校按教育规律办学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现阶段具备应聘条件的大学生不断增加,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成为可能的自然选择。

三是高教学历文凭的开考,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选用有了统一标准,学校可以按照既定的培养目标组织教学,摆脱了高教自考以考定纲、以考定教的被动局面。

四是学生入学水平比较整齐,生源质量有所提高,学生获得毕业的机会大大提高。当时我省曾规定高考分数线在420分以上的考生才有资格读高教学历文凭考试,这一分数在今天已可选报三本院校就读,可见当时学历文凭考试的生源质量之高。

五是办学经费来源有了基本保障。高教学历文凭考试的特点之一是学校组织三分之一的课程考试,学生毕业率提高,生源相对稳定,使学校的财源也有了保障,可以进行财务预决算,拿出部分资金进行固定场所和完善办学条件的投资。

六是民办高等教育的认可度开始提高,民办高校可以和自考委联合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层次的毕业证书,进一步确立了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使民办高校首次在国家认可的学历证书中有了一席之地。

从1996年到2004年,陕西共有试点院校48所,开设专业31个。现在18所民办高校都经历过高教学历文凭考试试点这一阶段。如果没有高教学历文凭考试的铺垫,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办学规模等都不可能达到设置高职院校的水平,那么学院在升格中也很难达到国家的设置标准。高教学历文凭考试使民办高校在发展的最困难时期获得了重生和发展的机会。

除此之外,我们还尽力为民办高校提供发展空间。灵活执行有关政策,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例如,1997年国家规定要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但我省出台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未作限制性规定。因此从1997年起,我省不仅没有限制民办高校的发展,反而加快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步伐。其中西安高新科技培训学院(今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西安思源科技培训学院(今西安思源学院)、陕西国际商贸专修学院(今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等都是在这一期间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又例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开展高教学历文凭考试的学校不得再进行高教自考助学。但根据民办高校的办学实际,我省同时允许试点院校继续开展高教自考助学。这对民办高校充分利用校舍及其他资源,维持较大的办学规模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安科技商贸专修学院(今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陕西烹饪专修学院(今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陕西电子科技专修学院(今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虽然在1994年前后成立,但发展较慢,正是高教学历文凭考试的进行为这批学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高教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最大受益者。这些院校当时有的规模较小、有的办学条件较差,有的起步较晚,成立只有两三年时间,但今天都跨入了民办高校行列。高教学历文凭考试成就了一批民办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也拯救了一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高教学历文凭考试在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史上承载了从非学历教育向准学历教育再向学历教育的过渡,历时11年,功不可没。遗憾的是,这项工作从2004年停止,使一批还未完成原始积累和成立时间不长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未能充分获得这一发展机遇。而如何引导这类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已成为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一大困惑。如果这一政策延续,则可能解决这一难题。

机遇五 设立高职院校

我省一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相继成立,奠定了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基础,实现了民办教育机构从非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的重大跨越,它不仅是办学层次的一个提高,更重要的是办学性质、办学类别、办学目标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1996年始,西安外事服务培训学院等3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多次向国家教委申请成立民办高校,但一直未获批准。2000年国家对大专层次高职院校的设置权经教育部授权,除公安、师范、医药类专科学校仍由教育部批准外,其余类别高职院校的设置改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教育部备案。陕西在前几年申报的基础上有幸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教育部授权可以由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高等职业学院的省份。这一授权成为促进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实质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陕西民办高等教育超越全国其他省市的关键所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分水岭就是看能否获得实施学历教育资格。我们在这一核心问题上立场坚定、思路明晰、行动果断,并能捷足先登,拔得头筹。这既是国家扶持重视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结果,也是多年来陕西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健康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得到教育部认可的结果。

从此,陕西民办高校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00年5月,省政府批准成立了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和西京大学。从名称中可以看出并未加“职业”字样,而且西京还用了“大学”称谓。但以上名称与国家举办高职院校的名称规定不符。教育部认为,陕西是第一个由教育部批准可以由地方政府设置高职院校的省份,如果名称不规范,可能引发全国连锁反应。当时全国许多省批准成立了高职院校,拟也仿照陕西去掉“职业”二字。在这一期间,我陪同时任副省长陈宗兴(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省教委主任刘炳琦以及陈副省长的秘书杨欲晓一起为学院名称问题专赴教育部作解释说明,希望能维持省政府的原有决定。可见省上领导对民办高校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我们与教育部多次协商后,教育部仍强调名称必须规范,否则可能产生连锁不良反应,但学院成立时间可仍然按2000年审批成立的时间计算。为了顾全大局,2001年省政府分别将以上学院更名为西安翻译职业学院、西安外事职业学院、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和西京职业学院。2002年,省政府批准成立了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陕西国际商贸职业学院、西安思源职业学院、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和西安三资职业学院。2003年,又批准成立了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和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批准成立了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西安海棠职业学院、西安东方亚太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又批准成立了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陕西烹饪旅游职业学院。2008年经教育部审核,同意成立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筹),2009年经教育部考察后同意去“筹”正式设立。连续8年我省共批准了17所高职院校,其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在全国少有。这一过程,证明省政府和省教育厅为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所做的努力。陕西民办高校的办学活动已从混沌状态走向清晰状态。办学条件按照高职院校设置标准实施,其征地、基建、设备购置、图书藏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国家统招生数量每年以大于10%的较大幅度增长,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从此改变了以高教学历文凭考试和高教自学考试为主要办学形式的窘况,开始集团化的以群体优势向高等教育领域迈进。

民办高职院校的成立,使举办者明确了投资方向和办学方向,也使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有了新的认识,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参与度、认可度逐步提高,更使广大教职工有了归属感,广大教职工、学生开始体验到能与公办高校教职工、学生享受同等待遇,教职工和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在此期间,时任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薛耀瑄一贯坚持把扶持民办高等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急民办高校之所急,想民办高校之所想,并积极与省政府和教育部沟通协调,帮助一所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实现了升格为高职院校的目标。

对高职院的设立,我一直是积极的鼓动者和践行者,前期对每一所学校升格的可能性都进行认真分析、综合判断、精心策划,力求按设置标准和条件达标。事后会同专家组按国家设置标准进行严格审核评估,在扶持与规范的原则下,本着以扶持为主,对高职特点突出、办学特色鲜明、专业类别不雷同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加大推荐审核力度,尽量促其跨入高职院校行列。经过近10年的辛勤努力,终于促成了17所学校的升格工作。每当我回想起段经历,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

机遇六 七校连续升本

7所民办高职院校分别晋升为本科院校,开创了陕西乃至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新篇章。本科院校的设定,不仅使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层次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促成了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全面升级和全面发展。

回想往事,有些事不可思议。2002年10月,陕西省政府在2000年批准成立4所高职院校的基础上,又向教育部呈报了5所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申请(含1984年批准的西安培华女子大学),似乎有点还未走稳路又要跑起来的感觉。2003年教育部批准成立西安培华学院成为我省也是西北地区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2004年7月,省政府再次向教育部提出4校升本申请。当时国家七部委已发文停止受理高职院校专升本的审批和备案。为此笔者还撰写了《试论民办高校升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文,对此进行鼓与呼。教育部从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和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同意对2004年以前申请的全国30余所民办高校给予一次升格资格审查的机会。年底教育部专家组对这些学校进行初审、再审,最终于2005年同意其中16所民办高职院校升格为民办本科院校,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和西京学院4所院校有幸再次同时升格为本科院校,而且仅用了5年时间,这在我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史上绝无仅有。在升格过程中,西安翻译学院历经坎坷,西安外事学院也因一些原因遭受挫折,在薛耀瑄副厅长及教育部的多方努力下,终获通过。我按照薛副厅长的安排,多方进行协调、沟通、化解矛盾,消除阻力。西安文理学院升本用了24年,西安培华学院升本用了15年,而西译院、西外院、西欧院、西京学院仅用了5年,此时陕西连同西安培华学院已有了5所民办本科院校,占当时全国25所民办本科院校的五分之一,居全国首位。为了庆贺这一盛事,省教育厅在曲江宾馆千人大礼堂为4校升本举行庆功大会,时任省委书记李建国、省长陈德铭,省人大、省政协主要领导出席大会,并共同为4校揭牌、留影,其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开创了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先河,令人赞叹!

此时,陕西民办高校经过三级跳开始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第一级跳是1996年进行高教学历文凭考试,在全国初露头角;第二级跳是2000年4所高职院校同时成立,率先在全国掀起高职院校的成立热潮;第三级跳就是2005年4所高职院校升本,奠定了陕西民办高校在办学层次上将长期领先全国的绝对优势。

3年后,教育部又一轮评审民办本科院校的升本工作。其实从2005年开始,我即遵照薛耀瑄副厅长的指示,提前两年开始指导思源学院、国际商贸学院、服装学院等学校的高职升本工作,通过调研摸底,精心准备,经过两年的艰辛努力基本达到了设置标准。2007年陕西没有停步,继续在申请设置民办本科院校的道路上前进。当年我省初步审核了4所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后经严格按教育部的设置标准对照,因无土地证将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淘汰,而将其他3所高职院校上报教育部。经教育部初审、评审,2008年同意西安思源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其中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能保留“国际”二字,既是教育部在民办高校工作中的一个尝试,又是一种期盼,办出国际特色。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因在校生实际人数与上报人数不符,而痛失升格机会,实在遗憾。值此,陕西共有7所民办本科院校,占全国43所民办本科高院校的六分之一,仍居全国首位。

教育部在2010年可能继续审核民办高职、民办大专升格本科院校工作。按每次每省增加两所本科院校计算,在可以预见的2015年前,估计全国其他省市在民办本科院校设置上,其总数不可能超越陕西。陕西在民办高等教育的许多优势还会以较大的惯性继续前行6年,并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2007年,西安培华学院经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这在我国西部地区是唯一被授权的民办本科院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了庆贺这一盛事,西安培华学院在曲江宾馆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2009年,省学位委员会又批准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和西京学院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值此,陕西民办本科高校实现了又一次历史性跨越,使本科教育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根据国家政策和我省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实际,省教育厅正拟对以上5所本科院校进行考核,在达到国家有关标准的前提下,将批准各院校有教师系列中级职称评审资格。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对民办高校建立专职教师队伍,引进优秀人员,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稳定教师队伍,增加中年教师比例产生积极影响。

应该看到,教育部、省政府在民办高职、民办本科院校的设置过程中,对民办高校给予了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宽容,专家组成员也是一边审核,一边帮助、指导学校工作。坦率地说,评审工作如果严格按设置标准要求,那么相当一批学校至今不会诞生。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是尊重事实,立足促进发展的必然抉择。当然也会出现个别学校因评审尺度过宽而“扶”不起来的现象,成立几年仍达不到设置标准,有损于民办高校的整体形象和民办高校的自身发展,这是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设置高职,本科的评审条件会一年比一年高,审核程序一次比一次严,这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相应举措。陕西能够申报成功这么多学校,首先是教育部大力扶持的结果,其次是省政府、省教育厅积极工作的结果,第三是民办高校自身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注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结果,三者缺一不可。

民办本科院校的设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权以及教师中级职称评审资格的获得,进一步提升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由于民办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有限,设置一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对整个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有利,对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有利。全省民办高等教育群体优势的形成与扩大,更容易赢得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及家长广泛认同和政府的深度扶持。

民办高校相互之间必然存在竞争。其实竞争是一种动力,是一种润滑剂,把握得当,作用十分明显。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得益于这样一个集团化的、办学水平以较接近的群体,它们通过互相学习、借鉴交流,相互依存、相互尊重、共同努力,终于开创了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在全国竖起了“陕西民办高校现象”的新形象、名品牌。

陕西民办本科院校设立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其中对西安翻译职业学院的杂音干扰甚大,各种议论纷至沓来、西安外事职业学院因受匿名信举报升本也受到非议,省厅领导能力挺主流意见,多方与教育部、评审专家组进行沟通、说明情况。我也多次赴京向教育部有关领导、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汇报工作,交换意见,说明真相,力争取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做好院校负责人的思想工作,避免事态向负面发展。后经群策群力,充分沟通,最终使西安翻译职业学院、西安外事职业学院等4校升本成功。记得当时我和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姚书志处长(时任陕西科技大学副校长)一直在教育部等候,直至拿到同意西安外事学院的批复才离开。回首这段往事,我仍记忆记忆犹新,感慨万千。既有悲愤,又有喜悦,既有惆怅,又有宽慰。通过这一升本过程,也使我们处理问题更加谨慎,即在顺境时要夹着尾巴做人,而身处逆境又要抬起头走路。

机遇七 独立学院成立

独立学院的诞生,丰富了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层次与内涵,扩大了全省民办本科教育的规模,增加了社会教育资源,为更多地学生接受高等本科教育提供了又一选择,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20世纪90年代,在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创办的公办高校二级学院得到迅速发展,最高峰时全国竟有1000多所,甚至一所公办高校举办了17所同类型的二级学院。陕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对纯民办高校的保护,一直到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下发后,才开始受理独立学院的申报工作。按文件规定,独立学院必须实行“八独立”:独立的校园和基本的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填报《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其核心是具有独立法人和独立颁发学历证书,这对维护独立学院的合法权益、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我省独立学院的申报工作开始启动,因国家政策界线已经明晰,设置标准已经量化,工作开展比较顺利。2004年到2007年,陕西共向教育部申报了18所独立学院,其中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学院7所院校2004年获准成立。2005年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长安大学兴华学院、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4所院校2006年获准成立。其他6所学院因各种原因未获通过。因目前全国独立学院已达322所,与国家预期成立300所独立学院的目标基本一致,因此今后再新批独立学院的可能性不大,陕西现独立学院数排全国第九位,今后也难越这一排名。

2008年教育部颁布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26号令),进一步规范了独立学院的设置与管理工作。笔者作为省级专家组成员参与了所有独立学院上报教育部前的省级评审工作。省专家组一边对照设置要求核查办学条件,一边向申办方与合作方提出建议,积极帮助、指导各校做好申报工作。在我省独立学院的设置过程中,我会同其他同志更是多次往返于西安至北京之间,终于使大部分独立学院设置成功,其中同样浸透着我的辛劳。应该看到,独立学院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它的作用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确立,已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提升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优化生源结构,吸纳社会资源,借鉴公办高校的经验,既遵照教育规律,又注重面向市场经济办学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它迅速改变了民办高等教育本科生与大专生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较大的本科办学规模。

从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办学历史看,18所民办高校办学平均年限为14.8年,积累固定资产53.1亿元,而独立学院成立平均年限仅为4年,积累固定资产已达19亿元。现民办高校在校生20.1万人,其中本科生2.9万人。独立学院在校生6.13万人,基本为本科生。以上彰显了独立学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已成为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每当看到现在省内这些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高楼林立、树木郁郁葱葱,花园式的校园经常会使我联想起这些学校在初设阶段那种无固定校址,场地狭窄,设备差、图书少的尴尬,而在短短的四五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我们不能不对这些创业者产生敬仰和尊重。

从发展前景看,再过2年独立院校将具备独立颁发学士学位资格。一部分学院会沿袭现有体制继续办学,一部分可能转设为民办本科院校。在我省现有12所独立学院中,以上两种选择的可能都存在。从更长远的观点看,独立学院的可变性很大。因现在大部分上独立学院的学生属社会弱势群体贫困子女,而非经济条件很好的富家子弟。他们支付了比一本、二本院校高出一倍甚至二倍的学费,却在三本院校求学,而所交学费的1/3又缴给一本、二本公办院校享用,一本、二本院校又同时享受国家大量经费支持,显然这有悖于教育公平。但无论结果如何,我们相信这一办学模式必将在改革中得到新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这枝新芽会茁壮成长。

机遇八 开展教学评估

开展教学水平评估极大地促进了陕西民办高校的建设与发展。这一措施对民办高校认识教育规律,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办学条件,保证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评估是世界上许多国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我国从2003年确立了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开展评估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是高校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助推器”,是高校科学办学、规范管理的有效手段。应该看到,我省的民办高校发展历史不过20余年,个别学校的办学理念偏离教育规律,教学活动随心所欲,把无知当创新,学校的教学条件还较简陋,教学管理也初入轨道,缺乏科学性、严谨性。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合格高职院校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个别学校甚至开倒车,申办时借用社会资源达到设置标准,但日后因变故,成为无场所,几乎也无设备的游击学校。2000年我省民办高职院校设立以来,急需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上来。

民办高校在发展初级阶段必然存在诸多问题,而评估工作则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抓手。2005—2008年,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已对我省16所民办高职院校进行了教学水平评估。实践证明教学评估对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作用很大,成效显著。教学评估坚持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对民办高校尤为适用。经过评估也对2所民办院校分别亮了红牌和黄牌,提出加快完善办学条件,加强管理的要求。2009年西安东方亚太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暂时停止招生资格,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被限制招生规模,并限期整改。

民办院校通过评估实现了以下目标:一是学校的硬件建设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评估有力地推动了举办者大量投资学校的硬件建设,从购置土地、校园建设、添置设备、图书等都倾力按国家高职院校设置标准进行。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民办高校原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很少,稳定性差,无论其数量、质量、结构都存在诸多问题。通过评估,初步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教师队伍。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来源结构趋于合理。三是学校的行政管理得到规范和加强。民办高校由于办学历史短,管理队伍以退休人员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主体,其工作态度、工作责任感、业务水平都距本职岗位工作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学校行政管理也缺乏一套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通过评估,管理队伍发生重大变化,各项工作都开始围绕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立足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渐成风尚。

评估既是一项建设工程,也是一项促进工程,更是提高质量工程。评估促使民办高校真正把教学工作放在了中心地位,舍得下大气力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从根本上保证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没有评估民办高校就缺乏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动力和压力,也就没有民办高等教育今天的蓬勃发展。开始评估时,不少人对教学评估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通过评估虽然吃了苦,受了累,但收获显著,受益匪浅,回头看,现在大家一致认为这项工作十分必要。通过评估促使民办高校这支“游击队”逐步向“正规军”转变,开始走上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省教工委副书记郝利生、副厅长方光华对民办高校的教学评估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关心、指导民办高校的教学评估工作,在积极推动学校完善办学条件达到评估标准的同时,又着力从规范管理、科学发展上加强指导,使民办高校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机遇九 加快地方立法

陕西民办教育地方法规与规章的颁布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法规和政策是指导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依据,依法办学、依法管理是学院发展的重要保障。陕西民办高校之所以能走在全国前列,核心问题是立法早、观点新、有创意,适合了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国民办教育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设却十分滞后。1996年陕西省人大颁布了《陕西省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较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早近一年。它从法规层面确立了陕西民办教育的合法地位和公益性质,使社会各界对民办学校开始有了一个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充分肯定了办学者的积极作用,激发了办学者的工作热情。

时任省人大教科文卫主任周延海(原任省教委主任),为该《条例》的出台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我省民办教育的立法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也为今后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0年,陕西省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办好民办高等教育的决定》。这一决定是在省政协1999年提交的一份《关于扶持民办高校发展的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的。该决定从十个方面分别就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举办民办高校,完善民办高校投资机制;民办高校师生享受与公办高校师生同等待遇;建校减免建设配套费;自主聘任教职工;坚决制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向民办高校乱摊派,乱收费和乱罚款;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等作出具体规定。这一决定对推动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乃至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对全国有关民办教育的制度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其中鼓励金融机构向民办高校贷款和允许公办院校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可以到民办高校兼职任课等,为民办高校有效解决了办学中的财力不足、人力短缺等问题。

同年省教育厅还颁布了《陕西省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实施细则》。从行政规章层面进一步保障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2002年全国人大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同年陕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全国第一个民办教育地方性法规《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陕西率先在全国掀起了民办教育立法的新高潮,陕西民办教育地方立法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其意义重大的,作用是显著的。该《条例》充分体现了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宗旨。在31项条款中,就有12条属扶持民办学校发展的内容。其中对没有办学投资而由滚动积累形成的资产可给予一次性奖励;允许用非教育设施抵押贷款等内容在立法工作中属新的突破。陕西因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比较好,在立法中对如何扶持民办高等教育也有充分体现。

2005年9月14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西安召开全国“民办教育地方立法研讨会”,各省人大、省级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同志、民办教育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会议结合陕西立法经验和各地实际,提出加快各省民办教育立法的要求。近年来,全国近20个省市相继出台了民办教育的地方法规、规章等。

从1993年开始,我分别参与过全国人大、国务院、教育部及省上有关民办教育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省上几乎所有民办教育的法规、政策、制度的起草工作。国家及地方性法律、法规、规章对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起到了鼓励、扶持、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对提高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鼓励社会各界向民办高校投资,维护民办高校的合法权益,保证民办高校师生的切身利益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省级有关部门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为民办高校提供了政策保障。如人事部门为高教学历文凭考试毕业生、高教自考毕业生提供人事代理、办理落户手续、派遣安置等。国土资源厅在办理征用土地时,大力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价格管理部门也从实际出发,对民办高校收费标准从1990年起已做了6次调整,保证了学校稳步健康发展。民政部门即时给予民办高校进行登记,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金融部门积极向民办高校贷款,几年来各银行和民办高校签订的受信额度已达3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正是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才使欧亚学院、西京学院、思源学院这几所后起之秀得到利用大额资金很快追赶上培华、西译的水平。陕西民办高校正是在各级政府一持持二服务三规范的政策指导下,才承载了陕西民办高等教育这艘航母乘风破浪,不断前进。

机遇十 公共财政资助

国家和省上利用公共财政资助政策为陕西民办高校带来新的发展动力。由此改变了民办高校办学不要国家一分钱的历史,开创了国家以资金资助学校学生来扶持民办高校发展的新阶段,使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充分体现了国家扶持民办高校的决心和力度。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之一是学生和家长需要支付一部分上学成本。为了解决学生上大学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不断提高资助标准,扩大覆盖面,以保障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从我国目前民办学校在校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来看,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公办学校的学生条件要好,而民办高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与公办高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无明显差异。原因在于:一是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坚持同一录取标准,学生达不到录取分数线,家庭即使有钱也不能上大学;二是民办高校的收费受国家控制、与公办高校相比不是太悬殊。以陕西为例,民办高校的收费比公办院校多20%左右,因此在民办高校就读的仍然以中小城市和农村学生为主体,其中约有20%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有的民办高校贫困生的比例高达30%左右。

根据国家规定,对于能够规范办学并从事业费收入总额中提取4%~6%的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其所招的全曰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历)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可享受国家资助政策。

近年来国家还对民办院校的重点实验室建设进行资助,要求学校按l∶l资金进行配套投资。西安思源学院、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都分别接受过160万—300万元的配套资金。

2007年,随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在我国的实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形成了一个较全面的学生资助体系。具体包括国家奖学金(入学第2年申请,用于奖励普通本、专科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最优秀的学生,每人每年8000元,仅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0.3%);国家励志奖学金(入学第2年可申请,用于奖励资助本、专科全日制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每人每年5000元,仅占全国在校生总数3%);国家助学金(入学即可申请,资助普通高校本专科全日制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1000—3000元,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0%);助学贷款(贷款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的利息由贷款学生本人全额支付,毕业后6年内还清贷款本金,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鉴于陕西属西部省且在校大学生已超过百万人,国家把陕西列为试点,进行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大大提高了学生实现贷款的机遇。今年,西安市将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列入国家医疗保险范围,进一步加大了对民办高校学生的资助力度。

陕西民办高校认真按照国家规定,从事业费收入中提取6%的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享受国家资助的普通高校。民办高校自身也采取各种措施,为贫困生提供资助,如对贫困生减免学费、对贫困生进行特殊困难补助,在贫困生中开展勤工助学、设立绿色通道等。

目前,陕西省18所民办高校全日制国家统招生有l5.6万人,每年接受国家各类资助已达近亿元。过去有一种说法是,民办高校是在不要国家一分钱的基础上办起来的。现在国家从多方面包括利用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校的发展。政府已从过去的单纯依靠政策扶持向包括资金扶持转变。

虽然这一举措只是面向民办高校的学生,而不是面向学校,但毕竟为民办高校的贫困生减轻了经济压力,有利于民办高校吸纳生源和稳定生源,间接地扶持了民办高校的发展。

2009年,省教育厅已单列100万元作为扶持民办高校发展的专项资金,钱虽少,但意义重大,它结束了近30年来我省没有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民办高校的历史,随着陕西财政收入的不断好转,相信未来的几年内,这一专项资金今后会有一个大的提高,与其他省市一样增至上千万元,甚至数千万元。这一举措不仅让民办高校直接获益,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国家对民办高校的重视和认可。可以相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民办高校自身的不断完善,今后国家和陕西用于扶持民办高校发展的项目和资金会越来越多。

省教育厅杨希文厅长上任以来,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和鼓励,尽力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排忧解难,始终把促进发展保持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放在重要位置进行部署和指导,深受民办高校的认同和尊重。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占据了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制高点。多视角分析研究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可以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鼓励,也可以为社会各界,特别是为教育界提供观察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一个窗口,一个启迪,一个诠释。在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十大机遇中,其中六次主要属于教育部大力扶持的结果,四次主要属于陕西各级政府大力扶持的结果。应该看到,陕西的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排名都较靠后,发展民办高校教育如果离开了人口支撑和经费投入是绝对不可能的。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核心问题是依靠国家和省上扶持政策得到长足发展和不断壮大。这是陕西区别于其他经济发达省市和人口众多的省市民办高校得以发展的主要因素。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国家和省级政府部门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但从事民办教育的管理者、举办者如何理解、贯彻、执行却存在很大差距。国家出台的政策在全国通用,但各地执行的效果都千差万别。在一个省市政策环境基本相同,但各民办高校发展状况更是千差万别。看来人的因素对民办高校的生存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近20年来,笔者作为一直坚持在这一岗位上辛勤耕耘的拓荒者,对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有着全面、深刻的了解、熟悉民办高校的全貌,洞悉民办高校前进路上的跌宕起伏,不断研究民办高校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困惑。在工作中又能充分理解政策,灵活执行政策,积极地发挥了为民办高校服务与管理、协调与融合,策划与实践的特殊作用。我力求用智慧和汗水,以深邃的目光和敏锐的洞察力,追求成功,追求超越。陕西民办高校的一批举办者经过20多年的磨炼也已成为民办教育的专家,他们以民办教育为己任,不畏艰辛,开拓进取,用无私的奉献诠释了生命的价值,他们既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更是这项事业的践行者。

一般地说,历史上对改革派人物的评价与判断都是多在身后而不是当前。民办教育的管理者、践行者常常会被一些曲解、甚至误解所困扰,其历史地位与突出贡献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问才能全然显现,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为了实现2020年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陕西民办高校有信心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抢抓机遇,不走弯路,力争有更多的民办高校进入国家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优化内部结构,注重内涵发展,改善学校管理,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回眸30年,陕西民办高等教育辉煌历程多奇迹,展望未来,迢迢征程壮豪情。这段辉煌的历史将激励我们从事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的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不断开拓、锐意创新、积极进取,以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新的举措,迎接新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