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实践打扫社区卫生的实践内容

社会实践打扫社区卫生的实践内容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体现人文教育思想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它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明确其目的,认识其内容,还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作为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体现人文教育思想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与研究性学习课程一样都强调自主、合作、体验等,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更突出强调以社会问题为指向,注重在校外或在与社会条件的结合中实施,课程目标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强调关注人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如果说研究性学习注重学术性,那么,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更注重活动性、实践性和服务性。

(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涵义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它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是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学生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化的,各地可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组织课程内容。

1.服务社区

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学生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继而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惜、保护它们;使学生经常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2.走进社会

通过进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使学生理解社会基本运作方式、人类生活的基本活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理解社会规范的意义,并能自觉遵守、维护社会规范与公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增进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在实践中发展社会参与能力,形成参与意识和较强的公民意识。通过观察、考察和探究,懂得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科学观。通过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懂得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珍惜环境

通过和自然的接触,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4.关爱他人

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职业情况,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在个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掌握志愿服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对他人富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5.善待自己

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进一步适应各种社会角色,正确理解个人价值。通过各种锻炼活动,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养成对自己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二)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原则

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明确其目的,认识其内容,还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综合性原则

在活动中,既要对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也要关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

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自主性原则

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和表达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原则

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定、方法运用、活动操作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过程性原则

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的方法、态度、体验、诚信等。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实施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了解其实施策略和组织形式,也要其认识活动程序和结果评价。

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实施策略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做到内容开放、过程开放和方法开放。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拓宽实践活动的空间,充实实践活动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自主和指导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注重在学生的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3)一般活动和专题活动相结合。既有一般的团体实践活动,又有重点开展的专项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

(1)社会实践。①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它包括三类活动:第一,行业体验类。包括新生军训,学工学农实践活动,社会行业(小交警、超市售货员等)体验类活动,其他活动。第二,校园实践活动。包括值周班与学生会活动,体育周、艺术周活动,周一升旗仪式,成人宣誓仪式,校园学生社团、社刊活动,学生违纪“听证会”,学生生活自我锻炼,传统节日教育和专题教育活动等。第三,校外参观、考察、调查与访问。包括清明祭扫革命烈士墓,访问社会知名人士、著名校友、优秀毕业生等,社会热点与社会问题(市区交通安全问题、市民交通意识、文明礼仪、家庭教育、家庭节能、物业管理、商业网点、文化娱乐等)调研活动。②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它是由学校统一组织,一般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是行政班或个人为单位,小组人数一般为6~10人。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学校政教处统一记录,录入《综合实践活动档案》;社会调查、社团活动,以调查报告评奖情况、社团成果记录形式归档。③社会实践的活动程序。它包括四项程序:第一,活动前的准备(相关培训与教育、资源调查)。培训教育内容包括:社会实践的组织要求、活动要求、方案设计与活动开展的一般步骤,以及安全、法制、文明礼仪的教育。第二,选择活动的内容与活动方案的设计。一般由各社会实践小组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内容,并根据内容制订活动计划,交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审核,并进行活动的联系。第三,活动的实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执行活动计划,认真填写“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并做好活动的记录与信息的收集工作;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体验与反思。第四,活动总结、交流与反思。每项活动完成后,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撰写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每个成员都要交一分体会或小结,组长完成小组的总结性报告,并在班级或学校展开交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

(2)社区服务。①社区服务的活动内容。它包括两类活动:第一,公益活动类。包括到敬老院、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和孤儿,做好人好事,到火车站和汽车站等公共场所协助管理人员维持秩序,参加社区的义务劳动、科普宣传、绿树认养等;见习社区干部活动,例如调查社区社情,参与社区规划,提出社区的合理化建议,体验社区干部工作等;社区保洁、护绿、综合宣传活动、敬老爱老活动、帮困助残、读书辅导、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等;参加志愿者活动。第二,专题类公益活动。包括“学雷锋小组”专题公益活动,创建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的主题宣传活动,“法制安全、食品卫生、商品质量”等专题宣传活动。②社区服务的组织形式与活动程序。它是在学校课程中心、政教处和团委的组织下,由班主任、指导教师组织或学生自由组合安排。第一,学生个人或小组要向指导教师提交“学生社会社区服务活动设计方案”,班主任上报政教处和团委,批准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按要求填写“社区服务记录卡”和“青年志愿者活动记录卡”。第二,指导教师协助学生联系社区和实践基地,以取得社区的支持和配合。第三,政教团委、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对社区服务活动进行总结,完成总结报告,完成“社区服务活动档案”与学分的认定工作与档案归类工作。③社区服务的活动评价和学分认定。它要求各活动小组和各位学生按要求填写“社区服务记录卡”和“青年志愿者活动记录卡”,获取有关证明材料。政教处和团委配合班主任、指导教师完成活动考评与学分认定。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为三类要求:

及格要求:能参加活动,不无故缺勤;知识有所拓展,能力有所提高;活动过程中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活动中能提出有创意的建议。

良好要求:自觉参与活动,不无故缺勤;知识面明显拓宽,能力有所提高;活动中能取到一定的带头作用;参加校级成果展示;活动中敢于创新,主动关心他人。

优秀要求:积极主动参加活动;活动中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展示;参加校级以上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评比并获奖,与老师同学关系融洽;活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等。

实施社会活动课程,一定要加强组织管理,避免流于形式,否则,任务是布置了,大家也说是活动了,但交上的社会实践报告大多是从网上抄下来的资料,没有经过任何加工。说是活动小组,但看不到一点合作的痕迹,没有明确的分工。课程非但没有起到拓展、加固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相反却强化了扭曲人性、弄虚作假、剽窃别人成果等行为,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做到:(1)强化课程意识,有整体安排,有方案,有计划,要目标明确,内容要根据不同年级段作分类指导,要引起学校高度重视;(2)做好事前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家长了解课程意义;(3)作好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组织工作、协调工作等;(4)做好安全工作,有安全意识,有防范措施;(5)加强课程评价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