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理学基础与地理新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教学

地理学基础与地理新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教学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系统运行以来,每年支持本科生科研立项、毕业论文、课外兴趣小组等30余人。建设以来,面向校内、“中关村地区跨校教学联合体”等国内10余所院校以及与中外地理联合实习开放数据。创新实验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地学高新技术深入应用的“一技之长”。

(二)以学科发展指导实验教学,建立“地理学基础理论与地理新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

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中心努力把握地理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在重视地理学基础实验的同时,积极开展3S(GIS、GPS、RS)等新技术应用实习,将3S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地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人文地理等学科专业相关课程的实验、实习和科研、毕业论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中心的卫星遥感地面接收与处理系统,广泛支持了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室内外教学实习、科研立项、毕业论文、学科竞赛和兴趣小组。为GIS专业提供数据接收、处理与遥感专题信息提取实习。面向地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专业开设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及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性实习。系统运行以来,每年支持本科生科研立项、毕业论文、课外兴趣小组等30余人。卫星接收与处理系统实行数据共享。建设以来,面向校内、“中关村地区跨校教学联合体”等国内10余所院校以及与中外地理联合实习开放数据。

地质地貌、土壤、气象、水文、天文等方向,广泛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持实验教学,如紫外—可见拉曼光谱仪、同位素示踪技术、离子色谱仪、选频光释光技术、数字化自动气象站技术、水质自动监测与在线实时传输、大型天文观测望远镜等等,为地理学定性定量相结合、微观宏观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方法。

创新实验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地学高新技术深入应用的“一技之长”。卫星遥感地面接收与处理系统,为校内43个专业、“中关村地区28所院校教学联合体”、吉林大学、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国内10余所院校以及与国内外联合实习提供遥感数据,并支持在校学生开展首都圈生态环境研究和学科竞赛等。师生高新技术应用能力经受了抗震救灾的考验。在5.12汶川大地震救灾应急工作中,由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50余人组成的团队,在灾区、国家减灾中心和校内,紧密协作,出色完成了国家减灾中心、国家遥感中心交付的各项遥感灾情监测任务,中央组织部授予“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