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长期以来人们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着一定的教育目的,同时也是教学规律的反映。直观性原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的规律的反映,也是由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所要求的。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等正确选择直观手段。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观察的目的,提出观察的要求,使学生明确感知的目的。

二、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长期以来人们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着一定的教育目的,同时也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学要传授给学生准确无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结合知识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是教学规律的反映。教学的思想性是以教学的科学性为基础的,反过来,知识的掌握又有助于思想觉悟的提高,知识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劳动成果,本身即是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因此,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作为教师,必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的要求是:

首先,认真钻研教材,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师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教材,选择方法;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同时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应当是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的讲解要能体现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对中小学生来说,一般不宜将尚有争议的、不可靠的知识当做科学基础知识传授给他们。

其次,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性。因为教材中所反映的知识体系不仅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晶,而且在教材中还凝聚了各种情感、意志、性格等精神的力量。因此,教材既具有智力的价值,还具有伦理的、美学的、思想观点的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材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不应当脱离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空泛的说教,那样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预习、上课、辅导、作业、考试等教学环节。此外,教师自身的教育思想、言行、情感、态度和方法都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注意自身的形象、言行、严格要求自己,言传身教。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书本知识,掌握书本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学生在学校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主要是接受间接经验,根据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要使书本上的科学理论知识为学生所理解、所掌握,转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就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以便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理论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懂理论,又懂实际,既能动脑,又会动手,手脑并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是:

首先,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注意联系实际。学校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生应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要使学生能更灵活地学习和更牢固地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学科结构,教师必须注意联系实际进行知识的讲授。这里指的实际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性格等;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

其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讲授,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于实际的能力。一要重视教学实践,重视学生自己的练习、实验、参观和实习等环节。教师要提出严格要求,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二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一些课外学科或科技小组的实际操作活动,或组织他们从事一些科学观察、实验与小发明以及生产劳动等,培养学生尊重理论,但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尊重事实,尊重实践,敢于从实际出发,提出独立见解的实事求是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利用直观教具以及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通过各种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以获得生动、确切的表象,从而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直观性原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的规律的反映,也是由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所要求的。直观性教学给学生以感性的、形象而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减少学习抽象概念的困难,直观性教学可以展示事物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记忆和在实践中应用,对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

(1)恰当地选择直观教具。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等正确选择直观手段。直观手段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语言直观三大类。实物直观是通过实物进行的,它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实习和教学性参观等;模象直观是通过运用实际事物的各种模拟形象进行的,它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语言直观是用形象的、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直观。各种直观手段的运用,要符合教学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不能为直观而直观。

(2)运用直观手段要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教师在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时,不能出示直观教具后就放任自流,造成教师讲解与学生的观察相脱离。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观察的目的,提出观察的要求,使学生明确感知的目的。特别是要对那些容易忽略而又重要的地方进行提示,指导学生观察。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对有关的过去经验产生联想,帮助学生深刻地感知,提高感知的效果,并通过比较、分析来认识本质。也可以从某些结论出发,先讲述有关知识,再以直观的形式加以论证,以达到使学生感知与理解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结合观察,教师提出富于思考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注意运用语言直观。在教学中,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描述,能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唤起学生的表象,同样能够起到直观的作用。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直观不受物质条件、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是其他直观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因此,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四)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能动认识过程。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不能高效和迅速;但若没有学生的主动、积极学习,教师的教学也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今世界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独创性,因此,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是: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并通过自身的矛盾运动进行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其理想、兴趣、愿望、情绪、态度等多种因素支配,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形成其正确的学习动机。还要重视理想教育,使学生明确现在的学习是为今后参加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准备,把现在的学习同国家的建设、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学生的学习有了动力,才能谈得上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运用各种启发形式启发学生思维。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切合教学内容,提法要巧妙,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获得新的知识。

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思考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要过多,不能蜻蜓点水,启而不发;要有深度,前后问题要有逻辑联系。

(3)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激发和维持学生积极思维的保证。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归纳、演绎、推理、判断等几种逻辑思维方法解答问题;教给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是调动学生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情感,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主动与教师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同教师配合,学习积极性也就难以发挥。为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师生关系问题,通过师生的努力,形成尊师爱生、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认识规律及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诸方面不断提高。

提出循序渐进原则,是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由于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有其内在严密的逻辑性,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发展的,因此教学必须按顺序进行。实践证明,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形成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教学中的循序渐进,既不是放慢教学进度去简单适应学生,也不是跳跃式的拔高学生,而是在充分体现教学中科学知识的“序”和学生发展的“序”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是:

(1)保证教学内容的逻辑系统性。首先,学科开设的门类及顺序要合理,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要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其次,要处理好一门学科内部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和确定教学进度。

(2)教师的教学要系统、连贯。教师的教学应体现旧知识是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不能盲目赶进度,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关系。同时,在教学活动的其他环节,如实验、实习、作业、练习、复习、检查以及考试等都要体现出循序渐进。

(六)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熟练程度,需要时能及时、准确地再现。

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是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积累所学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的必要条件。另外,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他们没有亲身实践和经历的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成果,这样的知识不仅不易理解,而且易于遗忘。为了保持学习上的连续性和为使学生进入社会、从事工作具有实际本领,必须重视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由此可见,这一原则是教学目的、任务的要求,也是对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的反映。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要求是:

(1)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为牢固掌握知识创造条件。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要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牢固,首先教师在传授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当然,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还存在对一些知识的机械记忆。

(2)组织各种形式的复习和练习。复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复习不仅能使学生巩固知识,还能把新旧知识系统化,使之得到补充和发展。

组织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复习目的,端正复习态度,全面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复习要讲究科学方法,既要抓重点、难点和关键,又要通过阅读、思考、写作、练习及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复习中来,提高复习的效果。复习可分为随堂复习、课后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在复习的时间安排上既要有短时、分散复习,又要有长时、集中复习,复习形式多样,要合理安排。

(3)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发展他们的记忆能力。为提高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水平,教师要善于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机械识记的能力训练,培养他们背诵的基本功。同时,要把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让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随意记忆和不随意记忆。

(七)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照顾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德智体诸方面都有所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目标与学生年龄特点、个性特征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反映。中小学教育属基础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重任,必须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又与其自身的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因素以及主观努力密切相关,因此,每个学生各有其特点,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教师不能用同一种模式进行培养。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是:

(1)深入了解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应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理解水平、思考能力、知识水平、思想情况,乃至于他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这些都为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

(2)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兼顾两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统一的教育目的、统一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不能降低标准。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的确定,教学进度的安排都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坚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必须兼顾“两头”,区别对待。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使其才能获得充分发展;对于学习有困难或进步较慢的学生,教师要分析其原因,采取措施,耐心辅导,长善救失。

(3)重视选修课的开设和课外校外活动的开展。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校外的文化科技活动,在高中开设选修课程,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学生在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基础上实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这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

教学原则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它的正确与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每个教学原则反映和解决的矛盾各有侧重,但在教学实践中,都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彼此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任何教学的成功,都是整个教学原则体系综合运用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把这些教学原则综合起来加以运用,使之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协同发挥作用。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教学?谈谈你的理解。

2.学校的教学有哪些功能?

3.教学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4.谈谈你对教学规律的认识。

5.试说明接受式教学的特点与基本阶段。

6.试说明发现式教学的特点与基本阶段。

7.我国中小学的基本教学原则有哪些?贯彻的要求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