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辨析普通高校体育资源开发的效益与评价

辨析普通高校体育资源开发的效益与评价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外体育改革的实践证明,体育产业化是发展体育运动的有效途径。作为普通高校体育来说,其目标是发展普通高校体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这属于事业范畴。从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投资所发挥的时效来看,也不同于物质生产部门的投资见效快的特点。以经费自给率作为衡量标准,会导致普通高校体育单纯追求收入的不良后果,这样就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

2 辨析普通高校体育资源开发的效益与评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及教育和体育体制的改革的深入发展,普通高校体育产生化的发展趋势正在兴起,它将转变普通高校体育原有的办学观念,走市场化、产业化的自我发展道路,来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然而,发展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认为发展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就是经商挣学生的钱;有的认为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化是不务正业,不顾学生的体育教育;也有的认为普通高校体育产业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等等。现实中也确实有个别学校存在打着“发展体育”产业的旗号,想方设法地加大学生的经济负担等不正当行为。这些都是对发展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认识不够,缺乏辨证思维的系统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体现。因此,我们对发展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效益与评价进行研究,分析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基本特征、效益量比以及评价要素等问题,为树立发展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化的正确观念,明确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基本理论问题,优化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提高效益,促进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方法、逻辑分析方法以及长期从事普通高校体育实践工作中的观察法,来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

1.辨析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主要特征

长期以来,人们的心理一直认为高等学校体育是公益事业。发展普通高校体育产业,有不少人持否定态度,认为体育产业不是体育事业,它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的行业。在理论界,对体育产业的认识也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体育产业是体育中的一个经营方面,不是体育概念的问题;有的认为体育本身是我国的公益事业,国家有义务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人民服务。后来国家体委原主任伍绍祖提出:“体育是具有产业性质的社会主义公益事业。”国内外体育改革的实践证明,体育产业化是发展体育运动的有效途径。这一概念得到应用和一定的认同,也比较符合我国体育的国情。作为普通高校体育来说,其目标是发展普通高校体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这属于事业范畴。其运作方式方法可以是计划经济的手段,也可以是市场经济的手段。我国改革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显然,普通高校体育的市场经济方式比计划经济方式要优越得多,它更有利于发挥普通高校体育的功能,激励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普通高校的各种资源,提高体育效益,这属于产业的性质。因此,我们从普通高校体育的本质上来说,它的主要特征是事业性与产业性的有机组合。它以事业作为普通高校体育的工作目标,为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服务;它以产业化作为普通高校体育的运作方式,推进其可持续发展。从普通高校体育市场来看,它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师生员工,其产业结构由无形资产和有形产品资产构成,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的相互依存特征。从普通高校体育产业效益来看,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征,而且必须坚持两种效益并重,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只有两者统一起来,才能促进普通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充分说明了发展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化的本质所在,是普通高校体育健康发展的运作方式。

2.辨析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效益量比

效益是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的比例,简单说是投入与产出之比。效益量比,就是测量效益的方式方法。发展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效益量比,就是怎样来比较其效益的大小。由于普通高校体育产业表现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辨证统一,所以在其效益量比中,首先要掌握它的基本特征。从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投入与产出来说,不同于物质生产部门经济效益所体现的对比关系,物质生产部门的投入是实物性的,表现为各种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其产出也是实物性的,表现为各种劳动产品数量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因此,这种对比关系可以用确切的价值量来表示。而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则有所不同,它体现的投入与产出对比关系的内容中,既有投入的实物性和非实物性,也有产出的实物性和非实物性。如体育设施的投入是实物性的,体育教师的健身培训与指导的劳动就是非实物性,使学生得到体育健身教育也是非实物性的。因而,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效益量比表现出明显的实物性和非实物性特征。从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投资作用的实现形式上看,也不同于物质生产部门的投资所发挥的作用,物质生产部门的投资所发挥的作用是直接的,表现为直接的物化生产力,其结果是物质产品数量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而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投资发挥的作用,有直接和间接的实现形式,一部分是直接的经济效益,如出售体育服装的收入等。另一部分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效益,表现出间接性,只有等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提高了,体质增强了,才能显现其投入的效果。因而,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效益量比又有直接和间接的基本特征。从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投资所发挥的时效来看,也不同于物质生产部门的投资见效快的特点。如物质部门的产生大多是投资见效快,生产出一种产品投放市场后,能立即产生效益。而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投资效益则往往比较迟缓,除一部分体育商品的销售投资外,其他体育投资的见效往往比较缓慢,如体育健身、运动员培养等,都要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和过程,才能产生投资效益。因而,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投资效益表现出一定的迟效性和长期性的特征。把握这些效益量比特征,是科学评价普通高校体育产业效益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认识的基础。

3.辨析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效益评价

对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效益评价,就是通过系统的信息收集和定量与定性分析,对其投资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由于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投资效益不同于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效益,因而,不能像对物质生产部门投资效益那样,通过税收、利润等指标,用绝对的“投资回收期”的长短来测算,也不能用普通高校体育经费自给率作为衡量投资效益的尺度。因为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投资,既要提高经济效益,更要发挥社会效益的作用,如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等。以经费自给率作为衡量标准,会导致普通高校体育单纯追求收入的不良后果,这样就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效益评价,应根据普通高校体育的目标和其产业投资的特殊性,从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促进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宏观效益来评价。它是指普通高校体育产业投资的国民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具体地说,它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支出总量(总投入量)的条件下,使得社会获得的体育成果总量。这是评价国家发展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投资效益。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大学生体质的增强率。它是全国大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总人数与普通高校学生的总人数之比,这个指标了反映大学生体质增强的程度;二是大学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率。它是我国普通高校等级运动员水平与全国普通高校学生人数之比,以及普通高校运动员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数量,这个指标反映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状况;三是体育人才培养的周期率。它是培养体育人才平均所需的时间比例,这反映了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培养费用的消耗程度;四是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产值。它是普通高校体育部门为社会提供的体育劳务及产品服务的价值总值,这反映了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宏观效益评价中,应在等量的体育投入条件下,来评价各项指标的效益。指标比率越大,价值总量就越大,说明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越好。

从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微观效益来评价。它是指各个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效益或投资效益。由于各个普通高校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因此,评价指标要有所差异或侧重。但从总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评价普通高校运动队的投资效益指标。主要有训练经费使用率,它是各类运动项目等级运动员人数分别与该项目运动员经费支出总额的比例,反映出优秀运动员平均培养费用的消耗程度;运动员成才率,它是一个训练周期内达到等级运动员人数与该队运动员总人数的比例,反映出训练单位的训练成果的大小;运动员的淘汰率,它是一个训练周期内被淘汰的运动员人数与该队运动员总数的比例,反映出运动员选才和训练科学化的程度;获奖运动员(队)的培养周期,它是培养一名在重大比赛中获奖牌的运动员或运动队平均需要的时间,反映出平均每个获奖运动员培养费用的消耗程度;运动员或队的经济创收金额,它是指利用运动员或运动队的实力和影响进行做广告、推销体育用品以及其他经济收入等的数量,反映出运动训练的运作管理质量和效益。以上是对普通高校运动训练产业化的评价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普通高校运动队产业化效益。

二是对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效益评价指标。主要有体育设施服务率,它是体育设施通过量与工作人员总数的比例。体育设施的通过量是指进入体育场馆设施参观、参与锻炼、训练、表演、文化娱乐活动的人员累计总数,反映出体育设施平均服务量的大小;体育设施经费自给率,它是体育设施创收总额与体育设施经费支出总额的比例,这反映出体育设施经营管理成果的大小;体育设施利用率,它是体育设施利用面积累计总数与体育设施总面积的比例,这反映出体育设施的利用程度;体育设施设备的完好率,它是待修缮和正在修缮的设施设备原价总额与体育设备原价总额的比例,它反映了体育设施的各种设备的损耗程度。

三是对普通高校运动竞赛的效益评价指标。主要有运动员人均竞赛费,它是参赛运动员总数与运动会支出总额的比例,它反映出参赛运动员平均费用的消耗程度;运动会经费自给率,它是运动会创收金额与支出经费总额的比例,它反映出经费效益的程度;日均观众容纳率,它是每日平均观众数与体育场馆可容纳的观众数的比例,它反映出竞赛组织工作的效益大小。

四是评价普通高校发展群众体育活动的效益指标。主要有学生群体活动的人均消耗费,它是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与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比例,它反映参加人员的平均费用的消耗程度;学生群体活动经费创收额,它是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中劳务服务收入,反映出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的消费程度和群体活动产业化发展程度。

以上评价指标构成一个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全面地评价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效益程度,体现了对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性的客观科学评价,这有利于保证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通过研究分析,发展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化的特征,从普通高校体育的本质来说,具有事业性和产业性特征。从普通高校体育市场来看,其产品具有无形和有形的相互依存性特征;从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效益来看,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特征。发展普通高校体育产业效益量比的基本特征,从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投入与产出来说,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特征;从普通高校体育产业投资作用的实现形式上看,具有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的特征;从普通高校体育产业投资所发挥的时效来看,具有一定的短时性和长期迟缓性特征。对发展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效益评价,应从宏观和微观上来评价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宏观上反映全国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投入和产出成果比例,来评价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微观上评价各普通高校个体的体育产业效益,应从普通高校体育的投入,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竞赛、体育健身以及体育场馆利用等方面,来构建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推进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但在具体发展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及评价过程中,应该根据各普通高校的具体情况,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出发,优化各普通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及效益评价体系,使之更好地优化体育投入,产生更好的效益,推进普通高校体育的健康发展,为新世纪的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