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秀教师专业成长规律与启示

优秀教师专业成长规律与启示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结合前述学科优秀教师的个案分析总结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与启示。教育家型教师是优秀教师的最高层次,是极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教师,达到了教师职业成就的顶峰。专业知识的增进发展是他们走向优秀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表明,入职学历程度对优秀教师成长不存在明显影响,学历低的教师只要通过在职培训、学历进修等方式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就有可能成功。

第六节 优秀教师专业成长规律与启示

优秀教师“优”在哪儿——从他们的发展历程看,执著、勤奋、智慧、奉献、行动力是重要的品质。有教育的理想和教育思想,有教育的技术和教育的艺术,有个性化的教风和学风,有自成一家的实践和理论,是优秀教师身上表现出的“特质”。本节结合前述学科优秀教师的个案分析总结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与启示。

一、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阶段及特征

从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发现,优秀教师的发展与一般教师的发展阶段的不同主要在于后期,一般教师可能只是教学娴熟的“教书匠”,而优秀教师会由娴熟的教学能手进一步发展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进一步到教育家型教师。也就是优秀教师一般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初入职教师—合格教师—教育教学能手—专家型或学者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

(一)初入职教师——适应阶段

这个阶段实现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转变,逐渐认同教师职业责任。在此阶段中,教师逐渐熟悉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测验等教学常规性工作;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地把教学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初上讲台的恐慌心理逐渐消失。

许多学校在培养初入职教师的方式上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师徒制”,新教师们在师傅手把手的帮助中实现了快速的成长,许多名师则悉心培养了属于自己的若干“徒弟”。

反思“师徒制”,我们认为这种模式依然是手工业经济方式在教师教育上的延伸,其实质是把教师职业视为一门手艺,需要师徒之间个别化地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确实,教师的工作是存在许多技艺性的成分,经验至今仍是许多老教师、名教师成功的真正法宝,优秀教师的许多默会知识靠“师徒制”而有效传递。但是,教育毕竟是一门科学,需要更多理性的反思,师傅在传授经验的同时,也可能窒息徒弟的思考。这就要求师傅在带徒弟方面,尊重徒弟的一些想法和看法,给徒弟更多的空间和自主权,更多的是给予指点和引导。

(二)合格教师——练就教学基本功阶段

这个阶段实现向合格教师转变。在此阶段中,教师练就、形成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测验等常规基本功;处理重点、难点等课堂教学基本功;分析和了解学生、管理学生的基本能力,独立的教育实践能力,成为胜任学科教学的教师。合格教师一般具备坚实的学科知识、必要的教育知识、良好的师德修养、掌握了教育的基本方法技能、对所教的年龄层次学生身心有足够的了解。

(三)教育教学能手——娴熟的教学技术

称之为教育教学能手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具有娴熟的教学基本功,而且一般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他们的教学一流。能从一般教师察觉不到的事件中发现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去合理地组织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灵活地采用多种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能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学科教学有独特见解,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学生能从教师这里感受到一种新鲜的空气和新颖的做法。

(四)专家型教师——在教学的某一方面有独到之处

专家型教师是优秀教师的高级层次,是教学一流的教师的进一步发展阶段,主要指在一定的学科领域或其他相对专门的教育领域有较长时间、较深入的研究探索,做出有分量的创造性成果的教师。专家型教师的突出优秀之处是教育教学风格突出,艺术明显,常富有创见。在一定教学研究领域水平接近于专业(专门)研究人员。此阶段的教师熟知如何激活兴奋点、顺利通过分歧点,维护和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些教师因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学科指导能力,业绩突出,通常被评为学校、县(市、区)甚至省学科带头人或“教学名师”,或被视为学科教学专家。

(五)教育家型教师——跨越学科教学的教学专家

教育家型教师是优秀教师的最高层次,是极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教师,达到了教师职业成就的顶峰。与专家型教师相比,教育家型教师不仅摸索出一套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体系,而且,他们形成了鲜明的教学风格,践行的模式体系能克服现存教育的重大缺陷,对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教育难题发表过富有创见的观点。他们的创造成果及影响力一般都跨越了任教的学科和专门领域,受到社会和教育界同行承认和敬重。

在成名教师当中,有些教师不满足于在学科教学方面已有的建树,继续走教科研之路,并把研究的触角伸到教书育人的各个方面。在理论上,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实践上,在做好“经师”的同时,更注重做好“人师”,形成自成一体的教学流派。同时,在对教育有深厚的积淀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上不断创新,能高屋建瓴地审视教育教学问题,最终成为教育“名家”。

二、影响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7]

教师成长是受一个因素系统影响的,这些系统影响因素包括:人的因素,如个人(又分学习、教改、反思与研究、信念)、同行、师傅、领导、专家、学生、社会等影响;环境因素如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教学事件因素,如一些关键教学事件(公开课、教学挫折、教学冲突、课题研究等)。

(一)入职后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发展

研究发现,许多特级教师入职学历并不高,但他(她)们都认识到中师、中专的知识不能胜任教学的要求,后来都通过自修或培训,拿到了本科或研究生学历。专业知识的增进发展是他们走向优秀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表明,入职学历程度对优秀教师成长不存在明显影响,学历低的教师只要通过在职培训、学历进修等方式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就有可能成功。

(二)各种后天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影响教师成长的后天因素中,按影响程度依次为个人的努力、教学互动、专家引领、师傅指导、同伴互助和领导支持。领导的支持主要表现在创造机会,特别是教师遇到挫折时给予的鼓励。目前,各学校都强调通过专家引领、师傅指导和同伴互助来提高教师素质,但是,在有的学校,效果并不明显。这说明,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为教师创造自主发展的时间、空间,不能用外部力量来代替教师主动发展的需求。学校需要创造和谐安全的教师发展环境。

表6.2 优秀教师对影响职业成功因素的归因

img60

在对影响职业成功的内在个人因素的归因中,从表6.3可见,教师在教改实践中的行动反思,对专业知识的广泛学习,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对教师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读书、教学和研究几乎是优秀教师生活的三部曲。教育理想和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职业幸福感的来源。

表6.3 优秀教师对影响职业成功的个人因素的归因

img61

教师个人努力因素中的各因素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影响。如职业初期,专业学习对教师发展存在重要影响;职业中期,参与或主持教改实践对教师发展存在重要影响;职业成熟期,教学研究对教师发展存在重要影响。教师个人努力因素中的不同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专业学习主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本体知识,解决教学中的“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问题。教学研究和教改实践主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性知识。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则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认真分析优秀教师的特质容易发现,优秀老师都有着良好的个人资质。即使当时入职初始学历仅为中师,但在当时的同龄人中,他们当之无愧是佼佼者。而今这种中小学师资的天然优势似乎在悄悄流失,经过一些海外院校、国内重点高等院校的层层筛选,师范院校能得到的往往是二流甚至三流的生源,尽管最终学历达到了本科或研究生,但这些师范生毕业做老师,往往缺乏创新能力。

(三)关键事件对优秀教师成长的影响

教师的专业成长受教学经历和经验的影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经历或经验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只有一些重要的事件或称“关键事件”才会对教师专业发展起重要影响,促使教师对个人的教育信念、行为进行反思、重组和改变。特级教师在专业发展自述中常提到专业成长经历中的关键事件对自己成长的影响,这些关键事件主要包括公开课教学、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和教学中的挫折。

表6.4 关键事件对优秀教师成长的影响

img62

不同的关键事件往往发生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学的挫折、冲突往往发生在职业初期,公开课对教师成长的影响往往表现在职业中期或成熟期。不同的关键事件对教师发展存在不同影响。教学中的挫折和冲突往往会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信念和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而公开课教学的成功往往使教师体验到“一举成名”的成功喜悦,以致后来能获取到更多的专业发展资源和领导的器重,以及自信心的增强。

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成功会首先表现在一个领域,然后以点带面,获得全域性的发展。那么优秀教师的“第一桶金”显得尤为重要。而优秀教师的第一桶金往往是一次“成功的公开课”或一次全校、全县(市、区)第一的“任教学科考试成绩”,而不是发表什么研究文章,教育研究基本上是后发性的,很少被作为“第一桶金”,是教师成名后的“锦上添花”,而不是走向成名的先决条件。这与目前大学教师成名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学教师成名的第一步恰恰是科研搞得好。

关于公开课,是推广先进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互学互帮、互切互磋的好形式。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十分有益。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有段感言:我感到那么多的领导和教师花费时间来听课,给予批评指导,实在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的好机会,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应该珍惜它。于是,我坚持课上完了不算完,尽可能听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因为自己身在课中,“不识庐山真面目”是难免的。有的教师不愿提短处,我就到他的学校去访向。这时往往能得到很有见地的指教,受益匪浅。……我在众多领导和同行的帮助下,课堂教学不断得到改进。……总有人听课,确实使教学生活显得不平静,它逼着人们刻苦地学习钻研,付出汗水,以获得宝贵经验,增加实干的本领。因此,上公开课十分必要,十分有益。[8]

(四)优秀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教科研因素

在优秀教师成长后期,教科研起着重要作用。在他们的生活里,教科研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关注身边的教育现象,每一天都可能在研究思考中度过。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倚重于科研上的进步。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中介,最终目的是使之成为更好的老师,将他们成功的经验提炼出来。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各自的研究目的和职责要明确。就是像中小学数学老师不要做像数学家那样做的纯数学研究一样,中小学教师做的科研也不要像教育家或教育专业工作者那样做的纯教育研究。各行其志,各行其道。理论工作者要与一线教师通过面对面的、真诚的、长线的联系,消除话语差异,建立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合作关系。

三、优秀教师专业成长通律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离不开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成长创设的优良的环境和发展的机遇,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缺少不了教师个体的不懈奋斗和努力进取。所以,考察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会发现,他们的成功经验有相通之处。

(一)不断丰富教育理论知识

优秀教师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突出之处喜欢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优秀教师之所以在同等的发展时间和同样的发展条件下,专业发展快于其他教师,自身的作为教师的条件素质和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外,在工作之余注重对先进理论的学习和借鉴是非常重要的。阅读优秀教育家的传记和著作及一些教育理论书籍,不断地将教育家们的优秀教育思想吸收,并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相融合,久而久之就会在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中印下理论的影子和痕迹,加深自己的理论功底。

作为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但更需要经常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细心的教师常常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青年教师写论文时总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好不容易凑出来一篇文章也是干巴巴的,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平时读书太少,缺少知识的积累。所以,教师要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在阅读时,要特别关注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好的文句要做一些记录,好的文章可以复印或拷贝收藏好,并且在有空的时候经常翻出来看看,以使自己经常受到激励和启迪。

(二)较强烈的进取上进的心向

进取心是人从事任何工作的成功基础,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一个全面、持久的过程,既是在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为其提供深造和培训中的发展,更是在日常的工作中积累点滴心得和经验,在工作之余通过自修完善自我的过程。因此,优秀教师专业发展中都有自我发展的强烈需要和不懈学习的顽强毅力。

反观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大多数教师是处在一种“被发展”状态,缺少主动发展的心向,教师本人缺乏决定本身专业发展方向及其方式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迫于满足教育系统或学校的要求而接受在职培训等专业发展活动。我们认为,有效的专业发展必须让教师参与制定计划,不是上级开清单让教师选择,而是采取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由教师提出他们发展的课程培训要求或想法,上级主管部门再协调、组织进行相应的培训,将培训真正指向教师所需、所要,从而改变被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三)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增长教学智慧

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中心,在优秀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重视教学及研究是他们的共性。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思考、琢磨、体会。

作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从课堂教学模仿开始。犹如写字临帖一样,先选择自己喜爱的一本字帖,从字形、结构开始描摹入帖,直至完全吃透其精神风格,然后想办法再出帖。教学也一样,先向一位自己特别喜欢的特级教师或名师学习,从点滴的教学方法到严谨的课堂结构,乃至独到的教学风格。教学模仿可以分原样性模仿和创造性模仿两类。原样性模仿侧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是完全的不加改变的模仿。原样性模仿通常包括整体模仿和局部模仿两种:整体模仿就是整节课地全搬照抄地模仿,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模仿。当然,局部的个别调整也是必要的,但整堂的教学结构、指导方法和设计思路都没有变动。局部模仿指在一节课的某一个教学环节上,采用特级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指导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整体模仿能体现特级教师的风格,但由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以及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不同,模仿起来难度较大,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局部模仿操作起来就比较灵活,受到的局限性比较小。教师可以有选择地采用,尽量做到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创造性模仿是模仿的高级阶段,模仿的难度比较大,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模仿时不拘泥于细节,而是从整体风格方面去模仿,灵活性比较大。只有当教师的原样性模仿积累到一定时期,教师掌握了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名师的教学风格,具有足够的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的能力了,才能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情况,从语言风格到课堂结构、设计思路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改革,力求体现个人的教学特色。[9]

(四)重视教学和科学研究

优秀教师的成长不仅以理论增进为基础,以教学水平提升为依托,更是注重教学科研,走研究型教师的发展路线。这不仅是由于优秀教师的评选条件所要求,而主要是科学研究对教师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对有些优秀教师,“发家”于课堂教学,通过公开课“一夜成名”,但是我们想过没有,在这一夜成名的公开课背后,教师对教学的长期关注和研究,以及对教学的深刻理解和对教学基本功的锤炼。而对有些优秀教师,他们是通过“教研相长”而成功。最为典型的要数魏书生老师了,从教两年就将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上,从教的第五年就连续发表六篇教学研究论文。如果没有对教学的关注和对教学的研究,没有教学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没有科学研究的素质,这样的成果是不可能产生出来的,没有这些成果的发表和传播,魏书生老师恐怕出名也没有这么快。作为教师,必须视教学科研为专业成长的一条路径。

四、优秀教师的二次成长

在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有一个关键的二次成长期。关于教师二次成长问题,李海林教授曾在其“教师二次成长论”中作过阐述,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至少需要两次成长,仅有第一次成长是不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长。当前教师成长遇到的瓶颈,不是第一次专业成长,而是第二次专业成长。某一些方式和途径,对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是有效的,但对二次专业成长则效果不大,或者无效。教师二次发展曲线图显示,教师成长有三个阶段:第一次成长期、高原期、第二次成长期(见图6.1)。

img63

图6.1 教师成长曲线

(一)教师进入第一次成长期的标志

从入职到成为合格的教师这一个阶段是第一次成长期。这个时期教师主要发展的内容和标志有:

(1)熟悉教学内容。这是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最基本的内容。

(2)掌握教学规范与方法。这是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内容。

(3)关注学生。这个阶段的教师开始形成所谓学生观。

(4)有与同伴合作的强烈愿望。其标志是校长和同伴的认可。

(5)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的甚至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当作最大的成功指标。

(二)教师进入高原期的标志

高原期阶段是教师成长的“徘徊阶段”,这是教师在教学业绩上提高不明显,出现心理学上的“平台状态”或“高原现象”。许多教师经过几年的发展和随着专业上的不断成熟,常满足于自己的经验积累和较为娴熟的技能,就此裹足不前,停留在这种“不上不下”的中流水平上。这个时期教师的主要表现有:

(1)很难感觉到像从前一个时期那样快速成长,相反,发现自己很多事情都是在重复。

(2)能保持中等状态的教学效果,但即使更努力,也没有明显的提高。

(3)工作内容和范围长期没有变化,自己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偶尔有一些新的尝试,也看不见什么效果。

(4)自己从同伴那里似乎不能再学到更多的东西,觉得同伴懂的自己也基本上都懂。

(5)工作热情明显下降,但能维持着基本的工作状态。

(6)开始关心教学理论,但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完全说服自己,觉得这些理论都与自己切身的感受不一致。

高原期的教师对同行引领心里不服,这个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危害较大。许多教师终身走不出高原期,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悲哀。

(三)教师进入第二次发展期的标志

处于高原期的教师,如果缺少专业发展的积极心向,将几乎不能有大的进步。而一部分有远大抱负的教师不满足于现状,寻找进一步发展的出路,开始对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感兴趣,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努力提升自己,从而逐步走出高原期,获得二次发展。这个时期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期,突出表现是:

(1)不仅对教学问题感兴趣,而且对教材、对课程资源、对教学评价、对一定区域内的教学管理问题开始感兴趣。

(2)关于教育教学和人生事业方面的理解开始与同伴区别开来,甚至有明显的不同。

(3)对教育教学有新的感悟。

(4)开始在内心怀疑自己过去的一些信念,开始能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甚至否定。

(5)开始对某一种理论有热情,甚至成为某种理论的追随者。

(6)非常注意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资料的收集,并且非常珍惜自己的这些资料。

(7)对朋友或者工作伙伴开始有所挑选,而且这种挑选不完全是因为与自己的关系亲疏。

(8)在工作甚至生活中的一些方面追求与人不同的看法和作法,表现出对一些固定的看法和做法的不满意。

(9)更关注自己的内心,有时会像观察别人一样观察自己,能客观地评价自己。

(四)第一次成长与第二次成长比较

比较第一次和第二次成长,容易发现以下差异:

(1)第一次成长主要是模仿和规范,第二次成长主要靠主动学习和反思。

(2)第一次成长主要靠经验的积累,第二次成长主要靠“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经验。

(3)第一次成长主要表现在行为方式的变化,第二次成长更重要的是看问题的立场方法的变化。

(4)第一次成长很多是自然开始的,第二次成长则有很多是受关键事件影响开始的。

(5)第一次成长所依靠的外部支持主要是同伴的示范或师傅的带领,第二次成长所依靠的外部支持则主要是专家的引领指导(包括教育教学专家的思想和行动)。

(6)第一次成长与第二次成长中关键事件的作用效能也不同。有效性情况如表6.5所示。

(五)目标定位和差距意识是第二次成长的关键

教师专业发展达到一个基本的境界相对较容易,到了这个境界的教师通常“左顾右盼”,看着自己不比别人差就心满意足了,缺少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定位,以及发现差距的意识。通过设立绩效机制以及教师职业精神和责任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建构一个“理想的自我”目标,用“理想的自我”观察、判断和评价“现实的自我”,看到差距,形成动力,改进行动,有利于实现二次成长。

表6.5 关键事件对在第一次成长与第二次成长中的效能

img64

五、对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启示

(一)读书是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必经之路

读书是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所有专业人士最经济最直接最快速的发展就是读书。读哪些书?既应读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与经验专著、经验论文、教育教学案例等,又要读与人生发展有关的哲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书籍或文章。读书有三种方式:休闲式读书——享受文字,研究式读书——认识事物,问题式读书——解决问题。

问题式读书方式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让教师能够较快地看到实效,提高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常采用以下五步法:

img65

图6.2 五步读书法

休闲式读书可以扩展教师知识面,获得的知识如能恰当地运用于课堂常能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研究式读书能扩大教师专业视野,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专业修养,短期效果不明显,但具有长效性。

(二)课例研讨是优秀教师最有效提升途径

对处于第一成长期的教师而言,观课评课公开课作用非常大,通过观课反思自我,学习经典。通过评课用理析理,提高认识。通过公开课展现自我,发现自我。但对处于第二成长期的教师而言,最有效的方式是课例研讨。教师作为上课者,它的作用是磨炼上课的技术;教师作为观察者,它的作用是从他人的课上受到一些启发,获得一些课堂技术的模仿;教师作为评课者,它的作用是帮助教师发现问题;专家参与,它的作用是帮助老师领会到上课的道理;教师作为评析者,它的作用是实现从经验到“意识”的飞跃。

(三)写作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台阶

教师写作可以实现由默会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魏书生在从教两年的情况下,就将自己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做法写成文章进行发表。这些文章的撰写和发表,既进一步梳理了其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知、情、行、恒”方面的做法,而文章发表所意味的对其做法的肯定,又对其以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奠基了他自学为主的教学风格基调。[10]

教师写作应是“实作”式的,就是应该围绕具体问题的解决进行研究和写作,可按如下流程进行:

img66

图6.3 教师写作流程

(四)博学众采,纳多家之言

多看书,看多家书,融会贯通,领会理论精神实质。各家各派的理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吸收各家理论的长处,同时又要防止沿着这个长处走得太远,从而越出了真理的范围而导致失误。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我的长处,一定要注意以我为主,以我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教学特长为主;要用各家各派理论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长,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这样学理论才有用途。如果为了学理论而学理论,忘记了结合自己的实际而学理论,泯灭了自己的风格、个性、特长而躺在某一派理论的书本上,这样的学习就成为无用甚至是有害的学习了。魏书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教师学理论有点像蜜蜂采花粉,叮在一朵花上绝不会酿出蜜来,需要在成千上万朵花上采集花粉,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才能酿出蜜来。教师呢,学了几家几派,甚至几十家几十派理论中合理的部分,并将之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应用于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个性与特长,那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率,一定能酿出甜甜的教学之蜜。[11]博多家之长还不够,必须整合为完整的系统知识,使其成为自己的东西,衍生出自己的特长和风格。

【注释】

[1]《特级教师评选规定》教人〔1993〕38号,1993年6月10日发布。

[2]邵光华:《关于青年教师对优秀教师的认知》,《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3]Beishuizen J J,Hof E,Putten C M,Bouwmeester S&Asscher J J.Students,and Teachers,Cognitions about Good Teacher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1,71:185-201.

[4]郭铁良:《优秀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1件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5]感谢刘晓老师、陈录伟老师提供本节文稿材料。

[6]感谢王汉领老师提供本节文稿材料。

[7]胡定荣:《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对特级教师人生经历的样本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8]魏书生:《甘心受“逼”上好公开课》,《人民教育》1984年第2期。

[9]夏立新:《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怎么走》,《中国教师报》2006年5月10日。

[10]魏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国教育学刊》1981年第4期。

[11]魏书生:《我一直努力做三件事》,《基础教育》2007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