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同载体保护的研究

不同载体保护的研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灾是纸质档案遭受的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其对纸质档案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这使得如何抢救水淹纸质档案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中文古地图作为珍贵的历史档案,因“古代官府对地图近乎神秘的严格管理导致地图不易流传”、地图生产与复制难度大、“古代地图绘制技术限制了地图集的产生”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其保存。而地图的物理特性以及“图幅大、质地多样、颜色和颜料复杂”等特征又对存放和修复中文古地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不同载体保护的研究

档案载体作为承载档案信息的工具,一直受到重视。近十年来,我国档案保护界对各种载体都有所研究。

2.3.1 纸质档案的保护

随着复印材料的增多,这类材料的耐久性引起了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张兆成从分析复印墨粉字迹材料的组成成分入手,进行了墨粉字迹抗粘连实验,墨粉耐乙醇、耐碱、耐酸、耐水实验,墨粉附着牢度实验,墨粉耐摩擦能力实验等一系列理化实验,从原理上阐述了复印墨粉类字迹粘连、脱落的原因,并进而提出了保护这类字迹材料的方法。鉴于利用复印墨粉制作的文献资料的保存寿命还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作者提出,保存这类档案时,应注意“一是档案的保存环境温度和湿度不宜过高;二是档案最好要装盒直立存放以减小字迹面压力、避免字迹发生粘连脱落现象”(38)

木质素是影响纸质档案耐久性的重要方面。张美芳提出,利用转基因技术降低植物体中木质素的含量,既可以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纸浆木质素含量高的问题,从而提高纸张的耐久性(39)

图纸作为一种特殊的科技档案,在保护研究中往往被忽略,但由于其利用率较高、易损毁、修复难等问题,蔡丽娜等提出了在图纸保护中对库房的要求、对设备的要求、对保管环境和保管方法的要求。并进一步归纳了图纸保护和修复方法:检验、平整、去酸、托裱、损裂的修复以及照相复制保护(40)

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是少数民族的珍贵记忆。保护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对于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理解其独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郑荃以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为对象,分析了其构成、自然损坏、人为损坏现状以及档案流失状况。作者提出了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的科学保护对策:“加大投入,加强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的收集工作”;对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进行“技术保护”;“加大打击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的破坏、倒卖活动”。作者归纳了保护纸质历史档案的两大技术方法:“加固和修裱”,加固分为“涂料加固”和“丝网加固”,修裱又分为“揭档案砖”、“补缺”、“托补”和“托裱”;“字迹的恢复与显示”,可采用“摄影”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物理显示字迹法”或者“化学显示字迹法”,并且强调由于化学显示字迹法会对纸质历史档案造成一定的损伤,“使用时要慎重”(41)

水灾是纸质档案遭受的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其对纸质档案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这使得如何抢救水淹纸质档案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在陶琴等的一项研究中,通过对纸张成分的分析,结合实验室对常用档案纸张吸水性的观察,论述了水灾对纸质档案的损害,并通过水淹档案现场减湿干燥试验观察,提出了应对水淹纸质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对策。在温度为24℃,相对湿度为55%的实验室环境中,元书纸、宣纸、毛边纸、复印纸、书写纸、新闻纸六类纸张吸收率最低为2.11倍,最高为5.26倍。在此基础上,她提出,在抢救和保护水淹纸质档案时,应对其进行去污泥处理、减湿干燥处理,可采用去湿机干燥法、远红外干燥法和自然晾干法(42)

中文古地图作为珍贵的历史档案,因“古代官府对地图近乎神秘的严格管理导致地图不易流传”、地图生产与复制难度大、“古代地图绘制技术限制了地图集的产生”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其保存。而地图的物理特性以及“图幅大、质地多样、颜色和颜料复杂”等特征又对存放和修复中文古地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玲玲通过分析中文古地图的物理特征对其存放的影响以及中文古地图的特征对其修复的影响,提出了保存和修复古地图的两点建议:第一,“中文古地图的存放方面重点考虑单幅图的存放”,“存放环境应注意保温、保湿、防尘、防虫等,书架、图柜等置放地图的设备最好用非化学油漆的制品”;第二,“在还没有更多或更好的办法之前,更要谨慎行事,坚持‘整旧如旧’和保持地图原貌的原则,采用在技术上已有充分把握的修复方案,做到不损毁地图。对于还没有把握的技术和修复用料最好不用,宁愿暂时不修,等技术成熟或修复用料安全后再修”(43)

字画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它,使其流传百世,是人们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在邢惠萍的一项研究中表明,碳素环境可以有效延长字画寿命。她从大量文物实例中得到启示,提出用碳素环境保护字画,“通过对字画用纸张、颜料分别用碳素纸包起来模拟碳素环境,和对照样在相同条件下加速老化后,测定纸张强度、颜料色差,结果表示,碳素环境下纸张的强度比对照样要好,颜料的色差也较小,说明碳素环境对字画具有保护作用,可以使其强度、颜料色彩保持良好,从而延长其寿命。”(44)

2.3.2 照片档案的保护

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170年的发展道路。在这170年里,照相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摄影技术已经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社会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大量的各类型胶片,如缩微胶片、底片、照片、影片、录像片,等等。仅中央电视台现就有电影胶片约2万盘,时间跨度为50年代至80年代,内容丰富且珍贵(45)。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照片,都经受着来自光照、温湿度、空气和微生物的污染,研究照片档案的保护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黄国平等对黑白底片和彩色胶片的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列举了实际工作中胶片档案损坏的三种表现:影像变色、明胶变性以及片基老化。针对上述问题,作者提出在保护胶片档案时,应将其装具,并在库房管理中注意对温湿度进行控制与调节、防有害气体、防机械划伤、防霉菌、防胶片虫害等(46)

胶片影像的制成材料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下,会逐渐衰变、老化,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近十年来,这方面研究成果显著。郭莉珠介绍了几种测试胶片染上综合症程度的方法。例如,丹麦生产的Danchek是一种将指示剂放在硅胶中的纽扣形检测物,我国电影资料馆研制的“气敏性影像媒体衰变测试纸”……在胶片寿命研究方面,美国影像持久性研究所通过实验证实,“聚酯片基胶片的概率寿命可达1000年”;关于银盐黑白影像的衰变现象,国外学者已研究出用调色保护液(包括金调保护液、多硫化物调色液和硒调色剂)来减缓其衰变速度。国内外已研究出多种胶片保护方法,如“美国伊斯曼柯达公司推出的用‘分子筛’来吸收容器中的有害气体”、“日本富士胶片公司、日本佐佐木化学公司和日本报映产业共同开发了一种‘Keep Well’小卡片状的胶片保护剂”、“我国电影资料馆也已研制成除酸防酸、复合材料”,这些方法都是通过改善胶片局部保存条件,来延长胶片寿命(47)

底片是一种重要的影像档案,但是在长期的保存过程中受到温湿度、光照、霉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相当部分珍贵底片出现了霉变、脱落等现象,影响其观赏和保存价值,必须对其进行修复与保护。李丽娜等“以底片的结构与物质组成为基础,分别从保护剂对霉变底片乳剂层、底片吸水率及物理强度的影响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霉变底片保护后效果系统评价方法”,说明“该方法能对黑白档案底片保护后的物理性能进行合理、系统的评价,并对保护剂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48)

2.3.3 磁性载体档案的保护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办公自动化的浪潮下,档案部门也由过去的传统手工管理方式逐步转向现代化管理,从而磁性载体档案大量进入档案馆。如何保护这些新型载体档案,是各国档案部门面临的新问题(49)

为便于新型载体档案的保存和利用,国家标准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档案局颁布了一系列标准。武丽、景卫东对这些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包括磁盘、130mm磁盘、90mm软磁盘的工作环境、储存环境、材料要求、物理性能、磁层耐久性等。(50)

磁带档案在保存与使用过程中受到内因及外因的影响,导致其耐久性降低,新的一项研究成果对此类档案的特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正确保护磁带档案的方法:①应防止外磁场的干扰,“磁带档案库房中不应放置带电设备;库房中如有带电设备,应远离磁带档案;可使用抗磁性材料制成的盒、柜等装具;库房内不应放置已磁化的物体”;②将磁带档案库房温度控制在15℃~22℃,“长期保存的磁带档案,库房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60% RH”;③要注意防灰尘和有害气体;④避免光照;⑤定期倒带、复制;⑥在使用过程中,“最好戴上手套”,“选用质量好的机器,在使用前应先检查一下机器的状况,试运行一段时间后,再正式使用”(51)

2.3.4 光盘档案的保护

光盘是继纸张、胶片和磁性介质后又一种新颖存储介质。光盘存储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于70年代。荷兰、日本、美国等国先后开展了大量研究。光盘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现在已深入音像、图书、情报及档案等各部门。档案界对光盘保护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光盘的理化性能可通过机械参数、伺服参数、光学参数、记录参数等多种参数加以衡量。周耀林基于光盘寿命量化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结合试验及有关文献,从老化试验条件、块错误率、埃林模型方面,综合介绍了光盘寿命量化研究的过程,得出结论,用于衡量数字耐久性的主要因素是块错误率(BLER)(52)

关于光盘的可读性,国内已有大量研究,其中,周耀林在多个研究成果中谈到这个问题。他认为,“影响CD-R光盘寿命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湿度和光……”(53)另外,光盘长期存取数据的关键在于其自身结构。试验结果表明,“最适于存档的光盘类型为结构完整的CD-ROM和含有酞菁染料的CD-R”(54)。从数据存取的安全角度考虑,“CD-R光盘最好选择以酞菁为染料,金、白金或铂为反射层的盘片”(55)。但涉及标记光盘时,则需优先选择黑色染料标记的光盘(56)

为方便光盘载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延长光盘的使用寿命,国家标准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档案局颁布了一系列技术标准。标准中规定了光盘的工作环境,尤其是温度、相对湿度和材料要求(57)

对光盘档案的保护既有微观保护措施,也有宏观管理对策。唐跃进在对光盘进行实验测试的基础上,从这两个方面提出了光盘档案保护方法与策略。在宏观方面,作者认为应“形成光盘档案保护网络”,“实现光盘档案的标准化管理”,同时“建立光盘档案管理的信息反馈机制”;微观方面,作者提出应“加强光盘档案的预期寿命研究,建立光盘耐久性研究实验室”、“采用通用储存格式(如通用的ASCII格式)”、“把握光盘最佳迁移时间”、“加强光盘档案的日常管理”(58)。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中,他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了工艺制造过程、温湿度、光、刻录机、颗粒污染物、水浸、墨水和摩擦等对光盘耐久性的影响。他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做好光盘档案保护工作,宏观方面,“主要通过加强管理来保护光盘档案”;微观方面,“档案部门应选择与技术力量强、设备先进的CD-R光盘生产厂家合作生产可录光盘”、“严把光盘档案的进馆关,必要时要提供光盘读取的配套软件”、“掌握光盘档案的预期寿命,在对光盘档案进行信息迁移时,应把握好迁移的最佳时间”、“对CD-R光盘载体要细心维护,尽量延长CD-R光盘档案的寿命”(59)

作为最新型的图书载体之一,光盘正冲击着传统纸质载体的地位。周耀林从光盘可读性的界定出发,借助于试验数据的比较分析提出,筛选入藏是保证CD-ROM长期可读的根本;控制环境条件是保证CD-ROM长期可读的关键;跟踪质量是保证CD-ROM长期可读的基本措施。为保证光盘的可读性,作者提出,虽然光盘是否长期可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版社或光盘制造公司,与图书馆的关系似乎不大,但图书馆应该“加强对入藏CD-ROM的筛选,优先让ALE类型CD-ROM进馆,避免A型和AE型进馆,为光盘的长期可读性奠定物质基础”。“加强对光盘保管环境条件的控制,将馆藏CD-ROM保管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中。”“加强对光盘实体的管理。例如,将光盘图书、CD-ROM数据库与纸质图书分开存放,建立馆藏光盘目录,建立光盘可读性跟踪体系,对光盘的质量做到心中有数。”“从战略角度上考虑,为保证光盘的长期可读,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并付诸实施。例如,规定光盘厂家和出版商所用CD-ROM的质量,明确可以入藏的CD-ROM类型,提供合适的保管环境,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等。”(60)

2.3.5 电子文件与数字文献的保护

电子档案的保护与纸质档案的保护有很大的不同。于英香对两者的不同点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在保管实质上,纸质档案的保护是“对档案载体——纸张的保护(包括修复),以期延续档案的寿命”,电子文件的保护主要是“保护其逻辑结构不要受其物理结构变化的影响,这是和纸质档案根本不同的”;在保护技术上,“纸质档案主要是在防霉、防蛀、对破损的纸张的修裱加固和对扩散字迹的恢复方面下工夫,或进行一些必要的微缩、复印等复制工作”,电子文件的保护“包括对载体的实体保护,对计算机软、硬件支撑环境的保护,对电子档案逻辑内容、相关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的保护以及安全保护,等等”;在保护时期上,“传统纸质档案的保护时期基本上是阶段性的,而且着重点在于对档案的保管”,电子档案的保护“应贯穿于电子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保护工作范围上,“纸质档案保护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固定,属于静态保护,而电子档案保护工作的范围则大大拓展,且不固定,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在保管费用上,“纸质档案的保管费用构成相对固定、成本较低,而电子档案保管费用构成相对复杂,总体维护费用比较昂贵”(61)

赵淑梅对电子文件保护技术内容进行了概括:“电子文件形成过程中确保文件可靠性的各种监控、保障技术”、“利用传输保护技术,如安全网络的建立和运行、信息污染环境的控制技术(包括防计算机病毒技术)、防黑客攻击技术、网上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等”、“保管技术,一方面可借鉴纸质档案的保管技术,另一方面针对电子档案材料结构的多样性、复杂化,库房中的管理措施更应注意强调个性化、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形式材料的理化性能和保存环境的特殊要求”、“信息修复技术,如杀计算机病毒技术、数据库修复技术、保持电子信息长期可读性技术、磁盘、光盘等物质载体破损的修复技术等”。在建设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时,应“借鉴纸质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理论与实践”,“做好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并存时期保护技术相互衔接促进和过渡的工作”,“重塑档案保护技术学的人才结构”(62)

将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建立历史档案信息数据库,利用者通过网络访问档案信息库的资源,可以在不接触原物的情况下利用数字化产品,也可以降低原件丢失和损坏的风险。档案信息数字化还有利于扩大历史档案遗产的宣传面及覆盖面,以此引起国内外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为保护与抢救档案遗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于少数民族档案的数字化,华林通过分析档案文献的构成、现状,提出了档案数字化技术保护的对策和方法。对于藏文、壮文、维文等少数民族文字档案,可通过“键盘输入”、“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头”等数字化设备将档案信息输入电子计算机,以便于加工和处理。他认为,在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应注意三个原则:“档案标准化原则、采用新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主动系统的扩展性”,经数字化后的档案信息不仅可以进行基础检索工作,还可以向社会各界提供利用(63)

随着电子文件的普及,信息安全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陈勇在《DRM技术在电子文件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对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简称DRM)这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了DRM关键技术——密码技术、数字水印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及权限管理技术在电子文件保护中的应用。由于DRM技术能解决传统的电子文件保护所不能解决的“防范合法用户越权对电子文件的非法使用所造成的敏感信息泄密以及能证明具有版权电子文件的版权归属”这两个问题,他认为,“DRM技术在电子文件保护中的应用前景广阔。”(64)

此外,关于电子文件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方面的研究论著,也可以看作保护研究的内容。因为该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多,笔者另文详论。

2.3.6 其他载体的保护

张慧等采用一种新型的强力缓冲液对熟绢进行沉淀中性强力缓冲处理,以提高熟绢的耐久性。作者通过耐折度、撕裂度、抗张强度、白度等分析手段对经热老化、热湿老化和光老化等人工老化的白色熟绢进行强度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处理的熟绢物理强度保持率要比没有脱酸的好得多。由此得出结论:此缓冲液对熟绢起到保护作用,可用于绢本古旧字画的保护(65)

对绢本字画的保护,不仅要对熟绢起到保护作用,而且要对颜料至少起到无破坏作用。在张慧等的另一项研究中,她通过绢本字画保护剂对6种国画颜料耐久性影响的实验,将样品经干热、湿热和紫外光照老化后,通过测定各种颜料的色差值来评价保护剂对颜料的保护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微量沉淀保护剂处理的国画颜料经各种人工加速老化之后测得的色差值均比没有处理的小,可见该保护剂对国画颜料也起到保护作用(66)

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石刻档案,许多正遭受着室外环境的严重破坏,对石刻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刻不容缓。对此,尹慧道认为,应采取“去污、脱盐、除苔、补裂、封护”等多种手段对石刻档案进行保护。除此之外,石刻档案综合性保护技术中急需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用电子显微分析法、X光衍射分析法对石质晶相结构进行分析,以有助于判断石刻材料的抗风化能力,并为维修选材提供依据;用原子吸收和离子发射光谱法对石体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判断某一石刻档案风化损坏的程序,所测数据为风化防护提供科学依据;开发修补石体材料无机胶粘剂和加固剂,等等(67)

中文古地图质地多样,影响了对其的保护与修复。王玲玲在《中文古地图的保护与修复》一文中提出,“对丝绢、蜡绢等质地较薄的地图可用卷轴形式存放,但轴筒一定要透气的、不易挂损地图,最好用侧边开口的放行木盒”,“对一些特别珍贵的古地图可展平固定平放在板上,按密集排架的存放方式放置,图面上要用能避光、防尘、透气的物品保护古地图”(68)

仇壮丽等提出,应对逐渐流失的以女书(发源于湖南江永、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唯一女性专用文字)作为文字符号或语言形式保存在各类载体上的“女书档案”进行保护。作者认为,首先要“对女书档案保管现状、女书档案载体的耐久性状(现存女书档案的载体种类多为手帕、围裙等丝织品和纸张载体)进行调查,探讨女书档案的长久保管机制,向女书档案的保管机构提出合理建议”;其次,“对女书传人采用建立口述档案的方式,进行抢救性的征集工作”;再次应“考察女书文化村的女书教育传承模式,分析其合理性与不足之处,探讨现代社会条件下,原生态女书继承、发展的模式”(69)

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从各个少数民族的土司、毕摩、东巴、和尚、巫师、长老、民间艺人等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生产生活状况的口碑档案正面临严峻的流失问题,黄琴等提出,要“加强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研究”,“建立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保护意识”,利用声像技术“征集录制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注重“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人文保护与传承”,档案部门可以“利用口述历史档案形象生动的特点,通过广播、电视等途径向社会展示这一档案资源的重要价值,并积极采用各种方式提供利用档案信息服务”,以建立“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发掘利用与保护抢救的良性循环”(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